杜甫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杜甫的资料?,第1张

  诗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 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 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 “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 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 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长安时期天宝五 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 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 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 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 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 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 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 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 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 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 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760)至 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 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 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 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 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 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 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 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 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诗歌创作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 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 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 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 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 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 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 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 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 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 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 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 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 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 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 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 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 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 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 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 《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 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 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 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 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 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 《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 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 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 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 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 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 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 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 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 《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 《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 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 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 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 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 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 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 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 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 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研究资料近 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 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 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 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 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1《杜甫传》 冯至著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简介:《杜甫传》是诗人冯至结合自身的流亡经历,以切身的感触和体会所写就的一部对诗人杜甫诗化生涯的佳作,它是一部将诗与人、诗与社会、诗与时代相糅合的诗人传记从书中的诗里我们可以读出人生,感悟个人与国家兴亡的关联,也从诗人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读出诗的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世称杜诗为诗史,杜甫的一生,其实也是一部动人心魄的“诗史”

  2《杜甫评传》莫砺锋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简介:研究杜甫的论著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以杜甫伟大的诗人兼深刻的思想家对他的文学成就,人生哲学进行剖析其次,评、传结合,以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对杜甫加以研讨,论述其在历史中独特的光辉

  3《杜甫传》 马昭著 北约文艺出版社 1996,1997印

  4《杜甫传》 万曼著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评传》与《杜甫传》之比较

  杜甫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处于贫病交加,食不果腹的状态,幸时常有友人接济才得以度日,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足以展现其一生的艰辛历程,虽然没有在生前的时代大熠光彩,但身后却能以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惨淡经营的意象,“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结构,“思飘雨雾动,律中鬼神惊”的诗律,“凌云解笔意纵横”的境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其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征服一代 一代的后来人

  历史上除了《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对杜甫有限的记录外,实在难以再找到其他系统的文字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个详细的介绍,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后人对他的了解,这其中的缘由就归结于他那惊人的诗作产出,不仅对他的经历有了艺术的浓缩,而且将他所处的广阔的历史画卷都能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旧唐书文苑本传》中讥笑杜甫“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足以说明封建士大夫与底层的劳动人民之间的隔膜是何等的厚重,但杜甫却能够冲出本阶级的营垒走向劳苦大众,以笔为刀,满蘸人民的血泪,记录下一个朝代的正统史书上所遗弃的有关普通民众的底层挣扎,为后世提供了最生动的研究材料

  莫砺锋的《杜甫评传》中分为六个大章节,分别以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广阔的历史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卓岳不群的艺术造诣,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分析刻画了一位千秋诗圣的超凡形象全书评、传结合而更侧重于评,以其诗歌为媒介,并试图将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加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思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同时作者既把杜甫当做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成就,与创作发展的过程;又把杜甫当做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理念、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并不拘泥于将某个时期发生的一系列时间均一一说明,而是为了自己的观点来寻找相应的论据,从而在时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这也使得全书极富条理性,便于从深处剖析

  相比之下,冯至的《杜甫传》更侧重于传,就像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了杜甫一生中颠沛流离的经历,从少儿时代的烂漫朦胧、刻苦勤奋;青年时代的壮游足迹;求仕之途的困居长安;安史之乱中的身陷贼中;朝廷的西窜与北征;派系斗争中的北斥华州;前往洛阳探望亲故(三吏三别);辗转秦州,同谷,成都;草堂宁静恬淡的岁月;避乱与回归;留寓夔州的飘零;到老年时代的漂泊荆楚及病故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讲述着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并把对诗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着重加以阐述,对诗作的分析也是为了说明诗人当时的境遇及他的心路历程

  唐帝国建立以后,有过两个被史学家称为盛世的时期,前一个是唐太宗贞观时期(627-649),后一个是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论政治清明,当然是贞观胜过开元,但如论经济发达,则开元堪称后来居上虽然政治上也出现过比较混乱的阶段,但唐初制定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等开明措施却一直在促进着生产的发展,经过了一百年的积聚,唐帝国终于在开元年间达到了隆盛的顶点

  唐玄宗是通过诛韦后,杀太平公主等斗争以登基并巩固地位的,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然而面对着一派升平景象,骄奢*逸之心逐渐萌发,帝国内部所隐藏的各种矛盾在不断地孕育、滋生、激化朝政日趋黑暗,而开边之战频举,蕾将骄纵,边疆大员羽翼渐丰,终萌野心 ,于是一场浩劫撼动了唐王朝的根基安史之乱前后的几十年,不仅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土地兼并之无限制和由此引起的异族入侵和藩镇割据面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勾勒出了此后一千多年左右的社会发展的草图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的统治时期,也就是说他的一生正好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剧变时代相终始开元年间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为诗人的读书漫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盛世气象自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天宝五年,也就是唐玄宗已经册立了杨贵妃而且日趋昏聩荒*,李林甫已经排斥异己而独揽政事,朝政和整个社会日趋黑暗,杜甫来到了京城长安也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在那个以诗赋取士的年代偏偏科场蹭蹬,而此时杜闲已经去世,杜甫的经济来源断绝了,有时还穿着粗布短衣与贫民挤在一起去买太仓的减价米,现实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深刻地教育了杜甫他再无青年时代那种“轻狂”的心态,但同时也磨练出一双透视生活的眼睛,思想感情逐渐转移到挨饿受冻的普通百姓一边,创作出第一批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诗篇在哭声震天的咸阳桥头,诗人细细聆听着征夫的缘分诉说在仕女如云的曲江池畔,诗人远远地冷眼观看杨师兄妹的奢华排场到了安禄山平叛乱的前夕,杜甫终于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惊心动魄的诗句,不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发出了沉痛的控诉,而且对整个不合理的封建社会作出了深刻的揭露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时候,李白正在宜城,岑参远在西域的北庭都护府,都远离了战乱地区高适一度在洛阳任职,随即赴蜀中为官,而且他官位较高,并未受到流离饥寒之苦王维在长安陷落后被叛军所询并迫受伪职,但长安收复后即免罪复官在当时的大诗人中,只有杜甫被困于战乱与灾荒之中,凡是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他几乎都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了

  天宝十五载(756)四月,杜甫往奉先携家人至白水依舅氏崔硕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复携家逃难,经三川而至鄜州的羌村八月,诗人单赴延州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俘,虏至长安,次年四月冒险逃归凤翔

  乾元二年(759)七月,因关中饥馑,诗人弃官携家逃往秦州、复经同谷而往成都

  即使在诗人远离兵乱的中原之地,他仍然亲身经历了段子璋之乱(761)、徐知道之乱(762)、崔吁之乱(765)、臧玠之乱(770)等地方性战乱

  正由于杜甫从洛阳返华州途中,亲眼见到了石壕村里官吏如狼似虎的咆哮和新安道上百姓肝肠寸断的痛苦,亲眼见到了新婚夫妇的生离与垂老翁媪的死别,才写出了“三吏”、“三别”这种不朽之作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大动荡,使隐藏在社会的阴暗面都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从而使杜甫观察得更加深刻,并在写实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古有为楚国殚精竭虑,行吟河畔的屈原,今有为国家百姓牵肠挂肚,放声疾呼的杜甫,可以说两位都是以在非常时期历史所赋予非常使命的伟大的诗人

  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性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冯至在作品中写道:“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通过上面的一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但是阐述这一点时,冯至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冯至本身是出色的诗人,文章中也专门选录了他的一首“十四行诗”,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诗人如何写诗人”,同时也加深对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意义的了解

  秋风怀故人

  悼冯至

  车子直向八宝山驶去。我坐在车里,心里说:“君培!这是我最后一次看你了!”——时在一九九三年三月二日下午。这是参加冯至逝世后的告别礼。

  车的速似乎缓了下来,一拐弯,停了。这前面便是八宝山。见人已到了很多。我在客簿上题了名,取一朵白纸花佩在胸左,随长队缓缓走进礼堂。堂中花圈布满。躯体躺在不甚高的床上,覆以鲜明的国旗。面色几如生时一样红润,头发颇长,头部微微偏向右方,仍似生前一样安详,和蔼。我随大众在一边作了三鞠躬,向前走,转过到左方,见到亲属站在一旁,我便依外国习惯合掌致敬,未尝一一握手,从容走出礼堂了。于是将白花从襟上摘下,置于原处一大筐中。遇了好几位熟识,皆只点点头,没有说话。忍住了眼泪,其实也说不出话。时友人有将一束稿件托我看的,接过了插在袋里,也无话。

  这仿佛是旧习俗,凡吊丧,主人不哭,客人是不应当哭的。哭朋友是人之常情;但古礼是“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即是大致过了一年多,墓上的草出现陈根,便应停止哀伤了。冯至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的交谊始于一九三一年,算来已有六十多年了。中间或离或合,最后一期是自一九七九年以后,我一直在北京,便时常相见。逝去了这位老友,多次我忍住了恸哭,只默默在深静的心思中,祝他永久安息!安息!安息!

  时流迅速,“小祥”又过了。有朋友多次催促我写点文字纪念他。但多次将心思稍稍集中,提起笔,想了想,不免黯然神伤,又将笔搁下了。事实上,他深明中国旧社会和新环境,年龄比我大几岁,而我多年生活在国外,与现代社会颇觉隔膜了。多事只合请问他。曾有颇关时代的文字,初稿便请他看过,他不惮烦将我的文字细加推敲,指出必要修改之处。年来又有些疑义,想到倘和他一商量,必然妥善;但他逝去了。

  这期间,我见到新出的两本书:一,《冯至传》,周棉撰(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三)。二,《我与冯至》,即其夫人姚可<SPS=0300>教授著(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入乎《名人之侣回忆丛书》之列,一九九四)。这两本书内容充实,皆是可资为根据之书。前者之文字或者可减少一些,似乎还应编入一《著述总目》。后出则如我所知,皆系“实录”,然文采高华,无溢美,无愧辞。所记之地多我所曾到,所记教授多是我亦曾听其讲课的,虽事过六十多年,因叙述生动,遂感到亲切。可惜此回忆录是自一九二八年写到一九六五年止。最后这二十几年还未曾写。诚希望后来这部叙述能够完成。夫人年高,身边有两位同其贤明亦复文采翩翩的女公子,可以口授,记录下来便是好文章。不得已,我还可以任校对之役,正如往年一样,几大部稿件详细看过。

  有了这两本书,冯至的学术与事功,大致读者已可明了,不必友人更加辞费了。虽然,仍有些事及其前因后果,亦较有关系的,如我所知,我以为毋妨发表,或者尚有助于今后对此诗人及其创作之较明确的了解。

  于此,当记起五四运动时期,诗人十五、六岁,其新体诗写作,始于此时,一随新文化运动同发展。其在北京大学本科入德文系,则在十九岁(一九二三)。其时《新青年》和《新教育》两杂志风靡全国,鲁迅之写小说也盛于此时。求新学自然当学外国语,一般只是英语和法语,先于此期是日语,后于此期方是德语。凡深造的机会,是往其所学习的语文之国。时潮时变,学法语的往法国留学,一时“勤工俭学”运动风靡南北,但后下多归失败。学英语的,企慕考清华大学借庚款留美,后下可算成功。学日语的,其源更早,多自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闻前在辛亥革命时期,已有一千三百多人。——诗人处于北方,是各派新潮的源头,有所抉择。其时风气已微偏向北欧了,鲁迅兄弟已致力于提倡北欧文学。诗人自然受到影响。其时留学德国还没有官费,或未尝有此远图。其所以独选修德文,乃是步其令叔冯文潜先生的后尘。冯文潜早年是留学德国的,后来是南开大学的名教授。正如蒋复璁之往德国学图书馆学,是其令叔蒋百里先生的指引,蒋百里是军事学家,早年成其学于德国的。

  于此,往事又当稍回溯:周氏兄弟之提倡北欧文学,尽人皆知是间接取自日本。第一次欧战时北洋政府还闹过“对德宣战”的问题。鲁迅讥笑过“公理战胜”的牌坊。大致第一次欧战德国失败,在中国还有人不忘其科技,工业,医学,以及军事之高明,知道其战争无甚“公理”可说。第二次欧战就不然了。知识分子皆不同情于德国纳粹党之所为,除了罗家伦赶忙促编译馆翻译出《我的奋斗》,在中又成立了“蓝衣社”,模拟法西斯蒂之所为。这时乃遭鲁迅的呵斥了。但日耳曼这民族的科、技、工、医等,原有其卓立于世界之优点,在中国从初颇享盛誉,一时也难有取代。而留学德国的,从初也是在这些学术范围之内。人数亦复不多。

  论此少数学工、医、科、技等人物,学成后归国又有其主观条件的限制,即皆属专业,未曾如留学他国者人多,专业人才而外,犹多通才。那么,学军事的,回国入军队;学医学的,入医院或单独挂牌行医;学科学的,入实验室;学工技的,入工厂;如此之类,各有其活动范围。较少为普通人所知,不能如学社会科学的人士,以广大社会为其工场,以书籍笔墨纸张为工具,其学较易普及一般民众;尤以入教育界者,可以造就许多后起人士,因此声光较为辉赫。如鲁迅之弃去医学而从事文学,正是看明了这一点。

  这无形之间,应当成为德国留学的一派了,诚然,但如一盘散沙,没有组织,不能成其为一派,因为人数少,活动范围小,各自奔前程,闻有“留德同学会”,却不闻其有何工作。或者终因人数太少,后来又扩大为“德、奥、瑞同学会”,也寥寥无几人,亦不闻有何工作。在抗战时又合并为“欧美同学会”,在昆明还挂了一招牌,也不闻做了什么事。亦未尝闻开过什么会,发出过什么通报。

  虽然,没有团结,没有组织,仍不能否定这事实:确有一班曾往德国受过高等教育,有过深造的人,散在各界。没有成派,但总有些立身处世之节度,待人接物之作风,或正或反,有形或无形,是受了德国文教之薰陶,亦原本于我国固有的教育,彼此同似,隐约成了一流。这里无庸分判曰清流或浊流,总之是社会上的某一流人物,或可称为中坚分子。其风格一向是崇朴实,不尚华靡;行直道,不尚乖巧;守忠诚,没有变诈;通物理,亦近人情。考其缘由,是中国和德国的美德传统,异地同符。以质地论,多如浑金璞玉,亦无用于炫耀辉煌。其弊则有不免流于平凡或鄙俗,但鄙俗未尝贻害。当然,人生不齐,也有少数不肖分子杂出其间,在教育界打着“蔡先生”(孑民)的旗帜,纵横捭阖,后来多作了大官。其官运固然亨通,但在南方多诋为“学阀”。则可算“异人”了,于古当属纵横家者流。但究竟其中还没有出汉奸或“财阀”,不妨稍作平恕之论。至若这一流中坚人物,仍当属古之儒家,还有点近于“逸民”,未尝作官,终其身为学者,亦非全然默默无闻,似乎皆能守其专长,深造自得,亦复乐天知命。计自抗日战争时止,可推宗白华,陈寅恪,冯文潜,张贵永,赵伯昂……诸学者。此外还有短期往德国“取经”的,如成仿吾,朱自清,贺麟,李石岑……诸人物,尚不在此列。

  能保持本国传统美德,又能挹取德国文教之菁华,治学深固,成就大,事功圆满者,本世纪中,冯至算得一个。于此推其当入儒家者流者,还有一义,因其言行中,绝无任何佛教,道教,或耶教,或道学家的点染。毕生诲人不倦,直到门墙桃李满天下,一贯是传统儒家精神。自知或不自知其品德已甚崇高,人望亦复增上。凡人稍与接触,即感觉其学养深纯,温和,诚笃。这些风度在其他学者可见,但冯至不单是学者亦是诗人。闻其新诗创作,中间灵气回旋,甚为时人所爱读。其诗好,由于性情真。诗人是性情中人,其于朋友,也是以真性情相见。从来没有机械之事。

  观其平生的文学创作,实很丰富了。其“主要著译目录”,不见于周棉所撰之《传》,而见于《冯至学术精华录》,收入鲍霁所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名家自选学术精华丛书》为第二种(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八)。这书他曾赠我一本,不知为何他说自己对这本书颇不满意。或者是谦虚之辞。稍前则有《冯至选集》,分二卷,第一卷包括诗,梦幻剧,历史故事;第二卷收录散文,杂文,文艺杂论,凡五辑。(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五)——这两种皆可供读者赏析。至若我个人所特别欣赏的,多在他的短篇和中篇散文。叙事抒情,多明漪芊绵,沉着闲雅,与古文章家欧阳修为近。读之使人感发,往往恻然有隐。在其去世前半年还写了几篇回忆录,发表于上海《文汇报》之《读书周报》,这些,或者还有其他散文,为上述两种所未能收,将来希望能有结集出版。——又还有一《冯至生平著作一览表》,见于其亲自题签的《十四行集》德文翻译华文对照本,是一九八三年他在北京德国使馆受勋时分赠。似乎在国内流行不广,不知为什么他对这本书的译文又不满意,这是他亲自向我说的。我也检校过其译文,觉得没有什么大差距,仍可算正确译本。严格言之,任何诗皆是不能用另一种文字或文体传达的,其不满也无足怪。当然,原作之所诉与者本非西人,但他的作品时表一种广大的世界观,诉与者是大众或可说全人类,他自己一向明显有此自觉,因为寻常所治之学,属于西方,未曾严格存东洋西洋界画的成见。

  推原言之,这仍是儒家精神,总有“放诸四海而皆准”之意。这便非一般雕章琢句的旧诗人可比了。惜乎其在旧体诗的写作比较少,其研究却又很深。写作少,自然机杼欠熟,许多情意未能表达出来,感到声韵格律等的桎梏;以同时代的一位旧体诗人如沈尹默相比,未能有其名篇佳句在青年中传诵一时。或者在沈尹默的作品中,世界观的表现又较少了。

  冯至对于旧诗的研究深,则可见于其所著《杜甫传》。《杜甫传》是一本近代不可多得的书。看来至少费时三年,取材广博,而力求出之简洁,引录不多,已将杜诗之菁华及其时代社会背景完全摄入了。这作风是取法西儒,如他的老师宫多尔夫之写歌德。但冯著之本旨,亦有在于揭出唐代社会的真实面,如杜甫所写,即所以映现在当时治下人民的牺牲痛苦为何如。——正如陈援庵先生撰《清初僧诤记》,乃有感于当时中人明争暗斗而为;是同一动机。——其处理材料,是合乎科学的。没有什么“想当然耳”之事。如郭沫若之写杜甫之死,乃由于食腐牛肉中毒云云,竟是臆断了。可以说,郭著《李白与杜甫》一书,主旨另有所在,性质完全不同,不并论。

1 文言文《杜甫》的有关习题及答案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 琯 布衣时与甫善,时 琯 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 琯 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 琯 罢相。甫上疏言 琯 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 琯 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 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 畯 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 乂 代武镇成都,英 乂 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 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奇特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1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答案: 14A(A项中的“奇”应解释为意动用法“认为……不一般”。

) 1510、B 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 16B(“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

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 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

小题1:试题分析:过:拜访。

文言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解释它在文中的意思。“过”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后有宾语“之”,“过”字怎样解释,就要看这个“之”指代的是什么,这里指代的是杜甫,前后的意思是说,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小题2:试题分析: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

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上述二句不能表现其凄苦人生。

小题3:试题分析:“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 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小题4:试题分析:这几个句子的翻译,要根据其上下句的意思,重点把句中的关键词把握住。

(1)句中的“乃”,副词,竟,竟然;以为,认为;忤,忤逆。 (2)句“为……所”表被动,翻译要体现出被动句的特点。

(3)句较为简单,自,从;归,回去,回家。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 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间去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3 《节选自宋祁杜甫传赞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材料,完成19—20题。

(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拴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逮开元间,稍栽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杜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餍余,残膏胜馥,沾丐后人多矣。

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来有如予美者”。甫又善陈时事,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节选自宋祁《杜甫传赞》)20简答题。 (4分)(1)上文中作者用“赞曰”表达对杜甫的评价,《史记》中司马迁则用“_________”表达对传主的贼否。

元稹与白居易一起倡导了________运动。(2分)(2)从本文看,宋祁以为杜甫在哪些地方高山其他诗人?(2分)答:参考答案:19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杜甫浑涵汪茫/干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餍余20(1)太史公曰(1分)新乐府(1分)(2)兼擅众体,善咏时事。

(2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

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B小题1(1)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2)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去安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答案解析小题1过”应解释为“拜访”小题1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

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小题1“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小题1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

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

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

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

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往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5 《旧唐书·杜甫传的翻译要旧唐书·杜甫传》的译文,快点额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 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 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6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

6阅读首联和颔联(1)哪些字句暗示了主观情感?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登楼目睹名湖的愿望“昔闻”、“今上”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动词,暗示了诗人登楼时感慨万分的主观情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怅然之情(2)情感交融创设了哪些背景色调?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夸张的笔法写出登楼所见的,情感交融创设了洞庭湖宽阔广大、气势雄浑的背景色调:洞庭湖坼吴楚、囊天地、浮日夜,波浪滔天,浩茫无际,气象宏伟奇丽7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是因何而起?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二句,诗人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抒发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当时诗人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将“吴楚”与“亲朋”联系起来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是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形成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末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感怀身世推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诗人广阔的胸怀,并未因身世漂泊而意气消沉,仍怀有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

7 冯至的《杜甫传》文言文翻译

避乱与回归

送走严武,杜甫在绵州逗留期间,成都军阀徐知道就造了反杜甫不能回归,想到过去与自己相友善的汉中王在梓州(今四川三台 ),便欲动身前往投奔 临行前作《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重提旧好,联络感情,途中作《光禄坂行》,记乱世旅行的艰辛 :"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读之令人凛然生畏 寓居梓州时,虽得友人款待,却因思家情切,每每长夜失眠,《客夜》一诗写心甚细:"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计拙无衣食, 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颔联"月影","江(指涪江,涪江从三台县东流过)声"二句, 把长夜不眠之状作了形象的描写此诗当是收到身居草堂的老伴来信后作 ,"未归情"即指寓居梓州的落拓生活和思家心情

到这年冬初,他叫弟弟杜占回成都把家属接到梓州来,一颗心才得安稳 这年冬天杜甫曾往梓州城东60里的射洪县去游览,那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故乡射洪县城北有金华山,山上有金华观,当年陈子昂曾在这里隐居读书, 后来入京为官,适逢武则天执政,陈子昂对武则天的穷兵赎武和滥施酷刑深为不满,屡次上疏言政,触怒了武氏集团,终被害死于狱中陈子昂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开创盛唐诗歌的先驱诗人杜甫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金华山观,瞻仰了他早年的读书堂,作诗凭吊他还寻到了陈子昂的故居, 作《陈拾遗故宅》,诗中说 :"公生扬马后 ,名与日月悬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对陈子昂一生做出高度的评价

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所以从前人们叫他做杜少陵。他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死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终年五十九岁。

时代背景:

他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剧烈时代。由于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唐朝开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才出现了初唐和盛唐的经济较为繁荣、政治比较开明的局面,以人口来说,开元二十八年已达到四千八百多万,超过了隋朝。又如陇右养马,开元元年只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杜诗所谓“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便是。物价低廉,贞观四年米每斗三、四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较之其后每斗千钱以上甚至数万钱得简直无法比较。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开明也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根本矛盾,这就注定了较为繁荣、开明的局面只能是短暂的,甚或是表面的,而长期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趋向却是衰微和混乱。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就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政治日益败坏,封建最高集团日益腐化,唐玄宗、杨贵妃姊妹、李林甫、杨国忠等都是十分骄奢*逸,使人民租税负担日益加重,社会矛盾更行激化。到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便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生产大遭破坏,人民被杀戮和由于饥饿、流离失所而死的难计其数。经过八年,安史之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唐朝的统治还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大乱期中,国事紊乱如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而且乱定以后,优势吐蕃、回纥的侵扰,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些在杜甫的诗中都有比较深刻地反映。他对国事很关心,对人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当然,他的关心国事和同情人民,都是从维护封建朝廷和封建统治出发的。还有,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社会虽然比较安定,但封建统治的开明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阶级成员之一的杜甫也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的诗中常常有加以美化的地方。

当时诗歌的发展也经历曲折的道路。初唐的王绩和“四杰”(王勃、杨炯、卢兆麟、骆宾王)等人开始把诗歌由六朝的绮靡余风引向清新刚健,陈子昂的改革诗风进一步奠定了唐诗的初基,而盛唐的李白、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和杜甫等人则把唐诗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特别是李白和杜甫的成就最大。杜甫的创作开始于盛唐时期(指开元、天宝时),而更活跃于中唐初期的一段时间(肃宗、代宗时),他的创作的主要和成熟的时期就在中唐这十多年间(公元756——770年),至今流传最广的作品大多是他在安史之乱以后写的。

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漫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长安时期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3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流亡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从鄜州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琯案直谏忤旨  ,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荆、湘3年。760年春,他已48岁,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5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2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5/7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诗歌创作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憎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

杜甫的资料?

  诗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 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 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