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族的由来
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为姓氏,称由氏和余氏。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余丘氏,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一个小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称余丘氏,后简化为单姓余。
4、源于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栈道(褒斜亦称褒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赤狄,傈僳人,鲜卑人,古氐人,畲人,党项人等,如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一、余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上卿。先祖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至由余时,初在西戎任大夫一职,后奉命出使秦国。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二、历史名人
1、余玠,字义夫,曾任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兼四川制置使等。钓鱼城防御体系的创建者。南宋抗蒙名将。
2、余有丁,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之一。
3、余子俊,明朝名臣。祖籍湖北京山,曾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任上曾力筑延绥长城。
4、余国柱,湖北大冶人,曾任吏部尚书,康熙年间入阁。
5、余正健,清朝名臣,曾任左副都御史兼顺天府尹。雍正时曾御赐“天下师表,和而不流”。
6、余朝贵,晚清重臣,黄冈余家楼人。清廷曾赐“劲勇巴图鲁”称号。是与左宗棠,曾国藩等并列的清廷五位从一品衔汉人武官之一。
-余姓
-由余
左宗棠的家谱如下:
曾祖父:左逢圣,字孔时,一字仁乡,湘阴县学生员,以孝义闻名,居贫好施。
祖父:左人锦,不详。
祖母:杨氏。
父亲:左观澜,1778-1830,余氏(1775-1827)丈夫。
母亲:余氏,1775-1827。
妻子:周诒端,字筠心,1812-1870,湘潭黄荆坪辰山人。
妾:张氏。
兄长:
左宗棫,1799-1823,字伯敏,县学廪生。
左宗植,1804-1872,字仲基,一字景乔,1825年道光乙酉拔贡生,1832年壬辰本省乡试解元,即第一名举人。
子女:
长女:左孝瑜,1833生,字慎娟,适陶澍之子陶桄,著有《小石屋诗草》。
次女:左孝琪,1834-1873,字静斋,著有《猗兰室诗草》。
三女:左孝琳,1837生,字湘娵,适湘潭黎福昌,著有《琼华阁诗草》。
四女:左孝瑸,1837生,字少华,适湘潭周翼标,著有《淡如斋遗诗》。
长子:左孝威,1846-1873,字子重。
次子:左孝宽,1847生。
三子:左孝勋,1853生。
四子:左孝同,1857-1924,字子异。
后裔:
左景伊。
左景鉴。
左焕琛。
左焕琮。
左景权。
延藏法师。
余性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
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扩展资料:
余性是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参考资料:
由蒙古族改姓的余姓与俞姓是同宗;汉族的余姓与俞姓不同宗。
余姓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周携王姬余臣之孙,因避乱迁入西戎。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
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余(读音为“涂”,非“鱼”)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余氏。(待考)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云南镇雄县余氏,自称系蒙古族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6,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
7,源于少数民族:满族、傈僳族、羌族、锡伯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俞姓来源:
1,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5,源于满族、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6,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至今。
2铁改余氏认祖诗:
其一:
余姓原来帝王家,洪军追散入西崖;
弟兄十人各分手,江北桥头插柳丫;
有人记得诗十句,铁改余姓是一家;
若有一人不认祖,身生百癞长红痧;
若还有人复姓铁,全家一概都死绝。
其二:
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卢陵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咬破指头书血字,是吾血脉自无差;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其三:
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青芦岸上分携手,绿柳江边看发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挣开泪眼滴恒沙;
后人对得此诗句,千百年前是一家。
其四:
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芦陵岸上同分手,时遇江边一桠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挣开泪眼滴恒沙;
后来对得诗一首,数万家人合一家。”
铁改余是虚构的,可能是元朝四川部分余姓因避祸其他姓改的。历史上传说的铁木健后代九子十进士是假的,查遍元朝所有进士目录,也没找到。到时宋朝时期的青阳氏氏大户人家,有九子十进士之说,黄庭坚,陆游都去井研拜访访过。元抄初期期,提刑官青阳梦炎惹帝怒,为了避免满门抄斩,隐名改姓。大姓人家青阳氏突然消失,民间传说青邓余的故事也验证了,余姓可从这里找答案。
青阳楷,潼川人,宋朝景祐元年进士。
青阳泰,井研人,宋朝熙宁年间进士,知归州。
青阳回,简州人,宋朝元符三年进士。
青阳充,仁寿人,宋朝政和二年进士。
青阳仲博,井研人,宋朝乾道年间进士。
青阳师鲁,仁寿人,宋朝淳熙年间进士。
青阳燮,仁寿人,宋朝绍熙四年进士
另外,举人也有青阳氏人士,如:
青阳亮,井研人,宋朝举人。
青阳仲广,井研人,宋朝举人。
青阳兴宋,井研人,宋朝举人。
青阳旭,井研人,宋朝举人。
另外《黄山谷集》有青阳简,字希古,井研人。元朝有青阳梦炎,字梓卿,成都人,寓居于镇江。长子青阳奎,次子青阳璧。
余氏家族的由来
本文2023-11-03 00:11: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8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