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姓的来源于是什么??
关于庹姓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出自熊姓,一说出自度氏,一说源于田氏。
庹姓来源说法不一,四川省传说是庹姓原为度姓,为古巴人(賨人)七姓之一改姓而来;
湖南传说是明洪武三年大庸土家族土司田虎作乱,事败后其长子田宗朝避乱由田改庹。但综合各地传说,庹姓族属为土家族无疑。由于历史上土家族长期隐瞒民族成份,庹姓散至各地后,大部分已定为汉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的庹姓被界定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
扩展资料:
庹姓名人有贵州省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庹文升(湖北郧西人);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庹震(河南方城人);重庆庹氏书画馆馆长、书法家庹纯双(重庆铜梁人);台湾影视演员庹宗华、庹宗康(祖籍湖北松滋)。
如今庹姓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河南、陕西等省,据考证,大都迁徙自四川。
全国庹姓以湖南澧水流域为多,人口达一万六千余人,其中以慈利、大庸和澧县居全国之首。民国初年,慈利人庹遵称为避军阀混战,闭门读书,自题枳园对联云:积敢言材,能免斧斤终是福:国何比大,不分畛域自然宽。《吴恭京〈梅晦堂联话〉卷十三》。
参考资料:
湖南澧县西燕子山的传说。认为庹氏的先祖是春秋齐国齐悼公时的国相田乞。其子田常(田成子)在父亡故后继续为相,控制齐国政权, 并采取“宫变”,杀死齐简公,立齐平公,政权完全控制在田常手中。 到了田常曾孙田和时,于公元前391年,废黜齐康公,自立为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诏示天下,承认田和为齐侯(以上参见《辞海》1980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1913页;《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1988年版,岳麓书社/长沙出版社)。到了宋代,田氏后人早已没有王位了,但仍不乏在朝为官之人。 如宋徽宗时, 田和之弟的后人田亮的次子田熙(又说为田和之裔三十八代孙)就官至四川成都太守。 而田亮的长子田虎,本来袭爵在朝为官,但却干了谋反朝廷之事。其侄儿田良〖田熙之子, 生于宋神宗13年(公元1079年),宋徽宗元年(公元1100年)20岁时, 曾任永定(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都司之职长达10年,后退职入川侍奉母亲〗, 与母亲一起多次规劝,仍不听从。结果谋反失败,田氏一族遭到朝廷追捕抄斩,田虎全家被杀。田良为避杀身之祸,已提前更名为效微, 与母亲及其一家人从四川成都迁至湖南慈利县他原来作过官的地方附近(疑为澧县),并改田姓为庹姓。庹者度也,度虎必败之意。时间当在公元1121年前后(北宋宋徽宗时代,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之时,“靖康之乱”—宋钦宗之前),至今已有880余年了。
以上传说参见《江南庹氏宗谱》(庹名立编,1904年版)。
由此看来,庹姓始于田良,籍于湖南慈利, 是庹姓第一人。
我们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的洛阳、何店、大堰坡三乡镇,京山县以及由湖北随州洛阳东迁至安徽省的郎溪、宁国、宣城三县的庹氏, 原先就遵从此说。并认为庹姓的来历是:
田良更名为庹效微后, 共生四子:国震、国泰、国明、国清。其中国震(生于宋高宗元年,公元1127年)、国泰为庹姓,国明、国清之后人复姓田。国震一门在慈利传代至第十七世,有邦彦公长子庹锦袍,号五常,生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到明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46岁时,被朝廷派任“河南之阳卫指挥”。(注:卫,明朝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河南之阳:今河南南阳地区。)
庹五常共生三子及收养一螟蛉子(义子),是为庹万清、庹万贤、 庹万栋、庹万洪(义子)。庹五常任河南之阳卫指挥后, 将四子均从湖南慈利迁至随州(北楚随邑),屯田守城,史称“军户”。( 注:军户,平时种田,田由国家分配或指定地方自行开垦,战时则奉命出征打仗。而平时则有二份人守城,八份人种田。)
据《江南庹氏宗谱(卷一)1904年版》记载: 长子庹万清迁居随南仙山后不久,又迁到“随南西乡庹家畈去了”,即是今大洪山一带。其子孙分布在今大洪山北的随州洪山、长岗、双河等乡镇,后代昌盛。三子庹万栋迁居随南仙山后不久,则迁到“随邑北乡去了”。(注:此两说今无人证、物证。)而次子庹万贤,则为随南仙山籍庹姓第一世祖。至修谱时(1904年) , 历330年(1574年—1904年),传十五世,存宗仲、宗礼、宗孔、宗国、宗先五公五门。 义子庹万洪亦同为随州洛阳籍一世祖,至修谱时,传十三世,存宗彻公一门。以上是为“宗”字派“老六门”。我们湖北随南仙山方圆六十里以及京山县、安徽省郎溪、宁国、宣城三县之庹姓, 均系“老六门”之后,“派行”相同。
但是,查全国《庹氏族谱》(湖南版),在田良的后人中没有庹五常这个人。庹五常是湖南慈利田虎的后人。
天河口,位汉江上游北岸,天河出口处,距郧西县城24公里。街道沿狮子头岩下,南北向而立。长约1华里。河口西岸海拔180米,据庹氏家谱载:元称“天桥河口”,又名“柳树沟”。清咸丰三年(1853)发水,冲毁码头。同治年间上街属郧西,下街属郧县,此制沿至民国末期。
天河口为郧西第一大水路通道,各类进出物资在此装卸集散。船舶上通安康,下通武汉,居民以水为生。清末民国年闻,市面繁荣,有茶馆、酒店、栈房、熟食、杂货、糕点、染坊、油坊、药铺、粮行、邮政、炮铺、银炉、屠宰、船运、缝纫、白铁铺等行业20余家,民国中后期,增至30余家,并设有亚细亚煤油公司。农闲季节,农民人市摆摊设点者尤多,民国十年(1921),汉江大水,比咸丰三年水位高3市尺,中街被淹。民国二十年后,天河又恢复繁荣景象,年吞吐物资约300余吨。输出以桐油、药材、火纸、龙须草、毛皮、猪鬃、柿子等大宗土特产为主。进口煤油、食盐、布匹、百杂货、大米等。港口常年停船30余只,有船帮20余户,船工80余人。民国三十年后,抗日战争紧张阶段,国民党16军医院、被服厂、五战区军需九分站运输队曾驻此,生意兴隆。解放前夕,水运及各类商业杂匠达200余户。
解放后,天河口全归郧西县辖。因实行土地改革,户户分地,农民响应上级号召,大多弃商务农,市场极不景气。两郧公路通车后,陆运逐步代替水运。20世纪70年代末,丹江口水库竣工,汉江水位上升,机帆船取代木船,加上襄渝铁路动工,天河口港水运又一度繁忙,市场又活跃一时。1983年名月1日汉江发大水。比民国十年高3市尺,水位178592米,水漫杨泗庙院内1市尺。1981年天河口从狮子头山腰挖断,河水改道,原有河湾筑坝改田养鱼。1986年在原天河口修筑沙坝竣工,坝内修养鱼塘。
庹姓的来源于是什么??
本文2023-11-02 23:58: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