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是怎样来的就行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1收藏

洪姓是怎样来的就行了,第1张

洪(hó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

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据古史记载,到了颛顼帝时期,共工起兵与颛顼争天下,后失败。传说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发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给后世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

源流三

源于姬姓

①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姓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将兄长、周文王庶子伯侨(姬肸)封于杨邑(今山西长冶、洪洞一带),候爵,因称杨肸,史称杨候,建有杨侯国。因杨候将都城建于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镇范村一带),后又称其为洪洞国。

②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哥哥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

③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1,湖南安化乐安镇洪氏端智公后裔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流芳远,诗书礼裕英。学博振基业,经纬辅乾坤;贤能展盛世,海宇庆升平。

2,湖南新化县白溪镇岩塘村(现居白溪镇豹溪村)潘洋村洪氏端仁公后裔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惟)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馨芳远,经书育后英。鼎新开泰运,钧天禹甸昌,繁华多硕果,世代乐安康。

3,湖南宁乡洪氏字辈:“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4,湖南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5,湖北武昌洪氏字辈:“道义承家法文德维世光修齐登仕楚佑起必荣昌”。

6,安徽桐城洪氏字辈:“国祚家邦正以福 天道文明世代昌 积行累仁传奕叶 光前裕后庆绵长 ”。

7,安徽东至洪氏字辈:“学宗先圣象贤大陈”。

8,安徽泾县洪氏字辈:“炜天有吉祥锡尔子孙长文学承佳贞忠先永世昌”。

9,浙江安吉洪氏字辈:“家庭成继尔福其昌”。

10,浙江瑞安洪氏字辈:“清光汝成东根”。

-洪姓

满族取尚姓和洪姓的太多了,比如:

尚姓: 依尔根觉罗氏、阿颜觉罗氏、郭落罗氏、塞楞吉氏、舒穆禄氏、商佳氏、乌库理氏、八旗汉军尚氏等等。

洪姓:弘鄂春氏、洪佳氏、宏义氏、弘吉里氏,乌郎尔齐氏、爱新觉罗氏等等。

--------------------------------------------------------------------

八旗与姓氏没关系,所以用旗去判断姓一般不准。但如果你家是祖上袭爵下来的一直没有抬旗,那么也有判断的空间。比如:晚清太咸丰年间仆寺卿衔‘尚那布’郭落罗氏,他就是满洲镶黄旗,他的后人取其名字中第一字姓尚,爵位由长子继承仍在镶黄旗,后世居于北京,49年以后不知所终了。

再有八旗汉军尚氏,尚可喜的后代,尚氏家族本来在正红旗。康熙年间尚可喜与其子尚之信因参与三番叛乱这一支的后人被夺爵废为平民。但尚可喜的第7子 尚之隆 与第12子 尚之瑶 没有参与叛乱,而且还在平定叛乱时立功,所以 尚氏家族 尚之隆 尚之瑶 这两支的后代在清代仍然很兴旺。今天北京和辽宁锦州、山西太原分别有尚氏家族的后人, 尚之瑶的后代大多没有融入满族,今天仍是汉族。但尚之隆的后代中有一支在雍正年间调入内府镶黄旗逐渐融入满族,后来这支后人又分出一支调回东北锦州任职。今天北京与锦州内府镶黄旗的尚家后人都认可自己是满族。家族排字为:继学可之 崇玉维政 宗昌其久 世德尔祖。

以上两个姓只是猜测。具体情况你还是回家问问本家族老人吧。

满族的姓氏主要是继承其先世金代女真人的姓氏。满族的主要姓氏,如瓜尔佳氏(关)、富察氏(富、傅)、那拉氏(那、郎)、费莫氏(马)、钮祜禄氏(南、郎、钮)、赫舍哩氏(赫、何)、完颜氏(王、汪)、乌库氏(吴、乌)、尼玛察氏(马)、穆颜氏(穆)、乌雅氏(乌、吴)、舒穆禄氏(舒、苏、徐)、夹谷氏(佟、仝、童)、觉罗氏(赵、舒、鄂、金、罗、洪、肇、海、汤)等,基本都被后来的满族沿续使用。

清代中期以后,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开始逐渐改变满族姓氏。首先将满语姓冠以汉字姓,尔后,满族人的名字才逐渐按汉族习俗命名取氏,彻底改变了满族“称名不称姓”、“父子不同姓”的文化习俗。

一、满族姓氏的源起

满族姓氏的源流与变化,同满族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满族的氏族组织“穆昆”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八旗制度建立初期,一个穆昆编为一个牛录,人数较少的穆昆被编成半个牛录,较大的穆昆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牛录,牛录额真(即佐领)由穆昆达(穆昆达,满语,译成汉语为家族长,即族长)担任。但是,氏族组织哈拉、穆昆的传统影响仍然相当大。哈拉,满语,汉译为姓,即姓氏,源于氏族父系血亲集团。八旗的牛录额真中勋旧佐领和世管佐领可以世袭,袭职时除履行其它必要的手续外,必须得有谱书为证。因此,满族的家庭观念就越来越强烈,世代不泯,哈拉、穆昆(姓氏)显得十分重要。

1.满族姓氏是由作为图腾崇拜的动植物而来。散居于长白山、英额、珲春等地的钮祜禄氏,钮祜禄其意为狼,狼为本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后遂取同音汉字郎为姓。世居辽阳的尼玛哈氏,尼玛哈,其意为鱼等。

2.满族更易原来的多音节姓氏的汉字姓。满族冠以汉字姓,皆为单姓。女真人以被赐予汉字姓为荣,更多的满族人则只冠以汉字姓,而不用汉语名。直到明末,甚至清代,仍有许多女真人、满族人未冠汉字姓,依旧使用女真、满族姓氏。本溪市明山区牛心台瓜尔佳氏(关)坟碑文记关氏自顺治初年由吉林乌拉街迁至牛心台,即冠关字姓,其家谱亦记顺治时期即冠关字姓。早期加入满族共同体的汉人,则在自己姓下加上“佳”或“尔佳”,使汉姓变成满语多音节姓氏,以示与汉姓有别。这里的“佳”字,满语发音为“叶”。清晚期,满族在汉文化影响下,则自觉不自觉地改变原来的姓氏,冠汉字姓的就极为普遍了。而加入满族的原汉人,也去掉了姓后的“佳”或“尔佳”,恢复了原来的汉姓,如李佳改为李,马佳改为马等。

3.满族冠汉字姓。在清末以后,满族姓氏出现了任意姓,甚至有的冠以母族或亲朋之姓,从而违背了冠姓规律。如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清前至清末,清皇室嫡裔系黄带子,宗室觉罗系红带,逐出宗室的系紫带。另有一洪姓满族本姓索佳,族中有人犯“诛族”之罪,跑出的一人穿白衣为家人戴孝,纪念家中死去的人,有人问及其姓氏,他急促间答为白姓(因穿孝服),后有女出嫁,办红喜事,觉得白姓戴白孝犯忌,遂改为洪(红)姓至今。而另有一洪姓,其迁居辽东的始祖名“洪雅”,其子孙即以其父名之第一字“洪”为姓。但是,不管其姓氏名称源流如何,这些满族的主要姓氏,都是“女真族社会构成的血缘团体”。

4.元明之际,由于战事频繁,社会动荡,桓仁等地居住近200年的建州女真古伦氏、夹谷氏,即阿哈出与猛哥帖木儿两大支人逐渐强大,并吞灭、融合其它宗族女真人,遂成为建州女真的大姓。明代末期,又成为女真的统治者,并自诩为“爱新觉罗”氏,清朝建立后,又成为皇族姓氏。这个时期,胡里改部中的奚滩氏(喜塔拉氏)、奥屯氏(鄂屯氏)、甫亦莫氏(费莫氏)、乞石烈氏(赫舍里氏)等,迁移至绥芬河、图们江流域及朝鲜东北部定居,这些姓氏后来都成为满族的主要姓氏。在本溪地区明清形成的满族姓氏主要有关、赵、高、朴、邓、翁、驼、佟等。

二、满族姓氏的命取

满族各主要姓氏都有各自的族源,各自的迁移历史,各自的姓氏演变特点以及独特的命取特点,其规律有如下几种。

1.以部为氏。即以部族名称为本氏族人之姓(哈拉)。道光七年任黑龙江副都统的多隆阿,其先世隶属尼玛察部,多隆阿族人即以部名尼玛察为本氏族之姓,即尼玛察哈拉。努尔哈赤的一等大臣费英东的先人本属金代的瓜尔佳部,其族人即姓瓜尔佳,苏完部的珠察,即姓苏完瓜尔佳,安图部的内莫昏则姓安图瓜尔佳,扈什哈哩部的姓扈什哈哩氏(关)。《八旗通志·列传》与《皇朝通志·氏族略》均有以部为氏的载录。

2.以地为氏。即以居住地名为氏族之姓,这种情况,在满族姓氏命取规律中较多。如《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中说:“如我觉尔察氏,有可述焉。溯自始祖索尔火,于明世中叶迁于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因以为氏。”此外,以地名为氏的还有宁古塔氏、佟佳氏、栋鄂氏、马佳氏、马苏里氏等。

3.沿用旧姓。即以旧姓为氏。满洲氏族沿用金朝旧姓的共27氏,沿用辽朝旧姓的1氏,沿用元朝旧姓的7氏。如清前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姓钮祜禄氏,钮祜禄即辽朝的敌烈氏,金朝的女奚烈氏,元时的亦乞烈氏,明时的钮祜禄氏;明时的朱胡氏等。此外,还有赫舍里氏、乌库里氏、尼玛察氏、乌雅氏、穆颜氏以及博都里氏等。

4.受赐姓氏。系皇帝赐予的姓氏,不是原部族的姓氏。如清初大臣兵部尚书那木泰本姓舒穆禄,一等大臣扈尔汉本姓佟佳,佐领卓纳本姓纳喇,满平阿本姓兆佳,清太祖努尔哈赤皆因战功赐之姓觉罗氏,佟佳氏扈尔汉的后裔今有居吉林省,现在姓“佟赵”,即将原佟氏与赐姓觉罗(赵)姓组合成新的复姓“佟赵”氏,副都统布恕库本姓温彻亨氏,清太宗皇太极赐其姓乌鲁氏,銮仪卫冠军使萨哈连本姓纳喇氏,太宗皇太极赐姓赫舍哩氏,改入大学士希福族中。瓜尔佳氏大学士车克,清太祖皇太极赐姓觉罗。赐予姓氏在满族姓氏中并不多。

5.更改姓氏。这种姓氏的来源多因分居、承嗣、迁徙异地而更改姓氏,取新的姓氏,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伊尔根觉罗氏,因族众繁多,分东西两寨居住,居东寨的改姓巴雅喇氏,居西寨者改姓蒙鄂罗氏。辉发部长拜音达里本姓伊克达里,后因依附呼兰人纳喇氏嘎扬嘎土墨图,而改姓纳喇氏。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乌灵阿氏、乌苏氏、塔塔尔氏等。

6.随名姓。随名姓是身份地位低的人,自己有姓或无姓,而姓了主人或身份地位高的人的姓,但并不否认,也不更改自己原来的姓。如,康熙年间,声名赫赫的佟凤彩,任过十余年湖南、四川、贵州、河南等省的巡抚,参与过平定“三藩”,其家庭原本姓孙。他的祖父孙景禄是八旗汉军统领佟养性手下的一个小头目,因有功于佟养性,才被佟养性允姓佟氏,遂成为满族八大姓之首姓,立时提高了身份地位,成为佟氏名门望族中的一员。其孙才得以借佟姓而连任清廷高官。

7.谐音取姓。满族的姓氏多音节,谐音取姓即是取其中的一个音节作为姓氏,或者与某汉字姓音相近的汉字为姓。如宁古塔氏,冠以“宁”或“刘”字姓,乃因“宁古塔”汉译为“六”,与刘音相近,“宁”音直用为“宁”姓。舒穆禄氏冠以“舒”(苏)或“徐”姓,塔塔拉氏冠以“唐”姓,西克特哩氏冠以“西”姓,奇德哩氏冠以“祁、齐”姓,佟佳氏冠以“佟”姓外(去了“佳”字),又谐音冠以“董”姓,辉和氏冠以“何”姓。

8.以父祖名汉字首字为姓。桓仁县栋鄂氏冠汉字姓何、董,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第八世孙名重格者,任山东某知府,人称“重(从)大人”,其孙即以“重(从)”为姓,后因嫌重(从、虫)不好听,就在“重”字上加上草字头,改姓“董”;栋鄂,谐音为“董”姓,但何和礼之裔又以其名之首字“何”为姓,还有以栋鄂的“鄂”为姓者。栋鄂氏康熙时有名席尔达者,其后裔即以“席”为姓,席尔达之四世孙成全,以“成”为姓,其子女彬琇、彬瑆、彬璋,即以“成”为姓。还有墨勒哲勒氏冠汉“葛”姓,亦为谐音姓。牛心台镇大南沟村伊尔根觉罗氏(赵)是顺治时自海西女真的乌拉地方拨来本溪牛心台,其二世祖的一支又自牛心台迁至红脸沟,因其长得脸红而名地名,又因其长得高大,习称为“高大个”,其子孙即以“高”为姓,赵、高二姓异宗同祖不同姓,形成今天本溪满族二姓。南芬区萨克达氏满族中始祖因功赐“萨克达·翁艾”之官名,其子孙即以官名“翁”字为姓,其一支以“佟”为姓,一支以“礼”为姓,另有一支以“驼”为姓。一姓成翁、佟、礼、驼四氏。南芬区桥头镇兴隆村齐氏是满族大姓栋鄂氏,清代名将彭春叔弟的后裔,据《清史列传》彭春传与《辽阳碑刻志》等载,彭春是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栋鄂氏后裔,坐落在辽阳的彭春墓碑亦说自己为“东阿氏”。齐氏始祖齐锡是彭春的叔弟,齐锡的子孙即以“齐”字为姓。齐锡的另一支子孙居辽阳,则以“红”为姓。而居于今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乡的彭春的子孙以彭春名首字“彭”为姓。居北京的席尔达之裔以“席”、“成”为姓。因此而知,何和礼之一支即冠以五个姓氏。南芬区桥头镇代家堡子代姓满族,有“关、代”二姓同祖不同宗,说“关代二姓不分”。

9.以意相同相近的汉字为姓。这是将满语译成汉语,取其意相同或相近之汉字或汉姓为姓,如巴颜氏,巴颜,汉意为富有,即取“富”字为姓。倭赫氏,倭赫,汉意为石头,即取“石”字为姓。毕拉氏,毕拉,汉意为江、河,即以“何”为姓。哈斯呼氏,哈斯呼,汉意为左,即取“左”为姓。敖屯氏,敖屯,汉意为槽盆(家用木制用具),即谐意为“曹”姓等。

10.复用汉字姓。早期加入满族共同体的汉族人,为适应满族多音节姓氏习俗,便效法满族的多音节姓,在本汉字姓下加“佳(家)”或“尔佳”而成为复姓,如李佳氏本姓李、章佳氏本姓章、佟佳氏本姓佟、马佳氏本姓马、黄佳氏本姓黄、孙尔佳氏本姓孙,等等。清廷逊政后,这些本来为汉人者,则又复用汉姓。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满族冠汉字姓的情况,如以身份作为姓氏的伊尔根即为自由民,其身份略高于包衣(满语,即奴仆),伊尔根觉罗实际即是以身份作为姓氏,也有坚持不冠汉字姓,仍保持原满族姓。

三、 满族姓名的民族特征

历史上,在冠汉字姓之前,满族人的名字极具民族文化特征。其特征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

1.以动物名称起名。满族人尤其是早期满族人十分喜欢用各种动物名或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来给新生儿命名,这跟汉族人命名绝不相同。有的汉族人仅给幼儿取乳名时,用动物名取名,如“狗儿、狗剩、马柱子”等小名。同时,给此儿取大名(或谓学名),而小名(乳名)仅在家中使用,由亲属的长辈人或成年人呼之。满族人给儿童用动物名或动物某部位名命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汉语意为“野猪皮”,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长成人后,能象森林中的野猪一样勇猛无敌,象野猪皮(厚,坚韧)一样坚韧不拔,耐穿耐磨,希望他将来成为英勇无畏、百战无敌的人。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意是“小野猪”,另一弟弟雅尔哈齐,其意是“豹皮”。努尔哈赤之子多尔衮,意思是“獾子”,孙子杜度,意思是“山鸠”。努尔哈赤孙子福临皇帝的长子名牛钮,意思是“眼珠”。清初名将正黄旗人舒穆禄氏楞格里,意思是“硕鼠”。这些为新生儿取名的方式代表了女真人和清初满族人给孩子起名字的古老习俗,是满族人命名取氏的一种基本方式。

2.以普通物品名称起名。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如阿苏,意思是“网”;哈尔哈,意思是“鞋帮”;博尔晋,意思是“马鞍头”;穆哈连,意思是“弹丸”;海兰,意思是“榆树”;博洛,意思是“凉帽”;布拉,意思是“荆棘”;费扬古,意思是“小指”;齐集,意思是“海参”;尼满,意思是“山羊”;阿库里,意思是“鱼皮衣”;鄂博,意思是“界标”等。

3.用数字起名。有两种情形,即一是用满族语的数字取名,一是用汉语的数字取名,这也是满族取名的习惯、方式和特征。如,雅兰地方正蓝旗人葛济勒氏之名伊拉奇,意思是“第三”;辉发地方正蓝旗人赫舒里氏之名伊拉奇,意思亦为“第三”;额赫库伦地方镶白旗人富察氏苏色,意思是“五十”;乾隆朝镶白旗人章佳氏那丹朱,意思是“七十”;长白山地方正白旗人钮祜禄氏乌云珠,意思是“九十”;哈达地方镶蓝旗包衣明安,意思是“一千”。在满族谱书中,以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可以查出许许多多这类用满语数字命名的人,说明满族有喜欢用数字命名的习俗。清代以后,有许多满族人又喜欢用汉语数名词取名字,从四十一到九十八,几乎每个数词都是许多人的名字。而最大的则是富察氏的“一百八十三”,此名字可能是满族人用汉语数字命名中数量最大的人名词,它是父母与祖父母四人年龄之和。

4.用形容词起名。满族人名中带有“阿”字的名字特别多,“阿”字相当于汉语中的“的”字,“阿”的读音“nɡɡa”,汉语中无此音,即以“阿”字为替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八旗通志》及满族谱书中,人名尾带有“阿、布、额、格”等字的相当多,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带“阿”字的名字大约有上千个,这是满族人名字的一个重要标志。

5.用动词使动性用法起名。以这种方式取名的多是早期满族人,如福州将军正蓝旗人富察氏之古尼音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意志坚强”;镶红旗人瓜尔佳氏之伊里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站起”;正白旗人之西喇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继承”,等等。满族人用这种动词使动性用法取名的特征有三:一是由满语语音表达满语语意,二是用汉字转写时可写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形式的满族人名,三是名字中不包括姓氏。

6.满汉词素合成的满族人名。满汉词素结合式的满族人名,其特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一般是第一个字是汉语词素,第二个字是满语词素。这类名字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通志》及满族家谱中比较多。如用汉语数词后加“格”字,或用其它汉语词素后加“格”字的都极多见。用汉语数词后加“格”字的,自二至九的都有,如《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中,汉语数词二、三、四、五、六、七、八(此谱中无“九格”)后加“格”的人名;用其它汉语词素后加“格”字的为数也不少,如滕格、楼格、佛格、托格、德格、黑格等。这些别具特色的满族人名,其它民族没有。

7.半汉化的满族人名。满族人名开始汉化时只按汉语汉字的意思来取名,后来姓与名也连用连写。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即开始普遍汉化,而且从统治阶级、皇室首先开始。如清王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代帝王福临,其名即是汉化,“福临”就是“洪福来临”的缩写。满族人名汉化甚至可以追溯到清前进占辽沈地区时期。其它满族贵族与平民百姓的满族名字在清中期以后逐渐汉化。如《伊尔根觉罗氏宗谱》,其始祖外木布于努尔哈赤时自长白山来归,其后裔第五世(约为康熙晚期至雍正初年)即以汉语取名:如秦太、永太。至第六世,汉语名渐多:保金、保龙、保虎、保德、明德、富成、保成、天印、富德、常德等,自第九世至今(第十四世)则全部是汉语名字。

四、满族的改名习俗

中国人有改名习俗。一是自己改,二是别人给改。这种改名习俗,满族自其先人时即已有之。为什么要改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原来的名字犯忌讳,或是由帝王贵族给改名。改名之故与方式有如下几种。

1.御赐。唐开元中唐皇曾赏赐满族先世黑水靺鞨部长姓李名献诚,李献诚之家相沿以为贵。1403年(明永乐元年),建州卫首任指挥使阿哈出,“明赐姓名李诚善”,其子释加奴“赐姓名李显忠”,“所属昝卜赐姓名张志义,阿剌失赐姓名李从善,可捏赐姓名郭以诚”。这是满族先世御赐改名最早的记录。清前期,投归努尔哈赤的栋鄂氏伦布,努尔哈赤赐名鲁克素。

2.因避讳改名。避讳,这是中国特有的风俗。民国以前,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它方法回避之。避讳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避讳改名,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即已存在。自春秋时宋武公以后历代皆有避讳改名的现象,而且越避越多,越避越复杂。因姓与音或谐音帝王的名,则为避讳而改名,甚至封建帝王不喜欢的字也得避讳,连天上的神仙也得避讳。满族人名中因避讳而改姓改名的相当多。道光时江苏高邮县的史求,科举本内定一甲第一名,呈皇上审批,皇帝一看“第一史求”,因史求之名与“死囚”谐音,便心中不悦,当即勾去不取,而将第二甲第九名戴兰芬点为头名状元,其意大清朝“天长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与代代谐音)兰芬”,大吉大利。名字避讳在封建时代忽视不得的。戴兰芬因名而大魁天下,平步青云。

3.出嫁改名。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姓比名字重要,出嫁后往往将夫姓与己姓联称,而成为新的名,如王女嫁张男,则名为“张王氏”,其本名则渐无人知晓。努尔哈赤元妃佟春秀,婚后由玛法改名为哈哈纳扎青。

4.其它原因改名。建州右卫阿古都督王杲,原本名阿突罕,汉人呼之,满语语音脱落,而成“阿突”,谐音为“阿古”,人称阿古都督。15岁时,辽东巡抚张学颜又为其取汉名王杲,于是阿突罕便以阿古、王杲载入文献。后来他屡屡寇边,明廷绝市,他又改名科勺入市。清初大臣佟佳氏佟图赖,本名佟盛年,是为汉名,后改满名图赖,人又呼其为佟图赖,成为汉满结合名。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你要搞清辈份,首先你要知道你们家族属于哪一支的分系洪姓现年只要由三个分支组成:共工氏一支,还有源自于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和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这三支洪氏共同组成了今日之洪姓大家族你不清楚你们家族是哪一支就根没办法得知你们的具体辈份了比如福建一带的辈份是:元 维 光 德 振 盛 宜 兴 鹏 程 高 发 显 扬 祖 心厦门的是:銮,永,集,丙还有湖北的也和上面的不一样是:美。启。庆。祥。玉。秀所以关于辈份一说只能考证一下你们家族的家谱,明白你们一族的分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洪秀全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但他的祖籍是哪里的呢?一般资料都是语焉不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太平天国史料大量发现,其中就有洪氏族谱《万派朝宗》,让洪秀全的祖籍露出端倪,原来是江苏邳州。

洪氏族谱《万派朝宗》的发现很传奇。

“九一八”事变前夕,有一个日本人名叫矢野兴的,以驻粤日领事署随员的身份,来到洪秀全家乡官禄土布村,探访洪姓宗族中的长老,诡称“寻根”。他编造说,自己是天王洪秀全外逃日本的裔孙,旅日后改姓矢野。洪氏族中长老起初不敢相认,矢野早有准备,款款而谈,描述天王在乡间的活动和天京突围的故事为证,并说据父辈告知,天王在乡教书之书馆前埋有两只石狮。依言挖掘,果见石狮一对。族中长老信以为真,遂出示《万派朝宗》,认他为族人。“九一八”事变后,矢野兴返回日本。抗日战争时期,矢野兴再次在广东出现,此时他已是日本“皇军”,遂以“南方军司令部”名义,到官禄土布村强行夺走《万派朝宗》和洪氏祖先画像等一大批文物运回国内。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 重视太平天国有关史料,征集过洪氏家谱族谱。当听说日本有一部完整的《万派朝宗》时,国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认识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托他寻找归还我国。后来,小岛晋治带来了一部《万派朝宗》的复制品。虽未能见到原件,但据此可以整理研究加以出版,公之于世,

只是这部《万派朝宗》原件至今尚未归还!

从这部洪氏宗谱复制品考查得知,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晋怀帝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全家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洪轩所写的《叙》中所说的情况,洪皓父子应该为洪秀全一族之远祖。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潮州府海阳县的布心。所以洪贵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土布后的第六代。洪氏南迁的过程,实是两广几百万“客家人”辗转流徙的一个缩影。他们迁移到荒僻的地区开垦荒地,受尽当地土著豪强的压迫,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所以太平军领导层中不少的“客家”贫农,大多是由江淮地区辗转流徙去两广的。如今江苏邳州、镇江、盱眙,浙江淳安、建德、临安、余姚、宁海一带,仍多洪姓,追根溯源,多数与广东洪氏同属一本,真所谓一千年前共一家了。 那么邳州的洪氏又从何处来?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连葛姓都有源于下邳洪氏,洪葛庐(葛洪远祖)迁去句容,成为葛姓,洪文(洪秀全远祖)留邳任下邳僮县侯,近三百年后洪秀全先祖因中原战乱,可能去追寻本家,也迁去这一带。这样算来,邳州洪氏、广东花都洪氏、镇江葛氏同源于下邳。

洪氏家族是晋永嘉五年离开下邳,至今邳州占城洪党村一带仍有传说,《万派朝宗》影印件归国,更加印证这种说法。洪秀全祖籍应该在这一带。

本文作者:崔学法

洪姓是怎样来的就行了

洪(hóng)姓源出有:源流一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