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有哪些有名的寺庙
1、归元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路,由白光法师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兴建。占地153亩,有殿舍200余间,各类佛教经典7000余卷。归元禅寺属于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
2、汉口古德寺,位于湖北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该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创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间由主持昌宏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并由黎元洪亲自题写匾名。
3、弘化禅寺,湖北省黄石市,始建于唐代。唐德宗贞元20年(公元804年),德聪禅师云游至东方山,得薛河、陆迥施地,结庵传教。唐宪宗元和二年,德聪应诏北上长安,受赐法号智印,并赐紫金衣钵。三年后,东方山梵宇落成,唐宪宗李纯赐书“宝峰招提”。
4、莲溪寺,在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75公里的蟠龙山。它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
5、玉泉寺,玉泉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东麓,中心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相传东汉建安年间,僧人普净结庐于此。南朝后梁时,梁宣帝敕玉泉为“覆船山寺”。隋代改为“玉泉寺”。
-归元寺
-汉口古德寺
-弘化禅寺
-莲溪寺
-玉泉寺
新场,被称为上海浦东地区惟一的水乡古镇遗产,如同整形前的周庄和朱家角—2004227东方早报D7
新场镇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保存率为55%以上,是浦东地区唯一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历史古镇。穿镇而过的水乡河道,雕刻精致的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沿河人家的马鞍形水桥,1986年兴建的“石笋里”牌坊等,充分显示出历来享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的新场古镇风貌。
新场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还有庙寺、庵堂、名木古树、笋山十景、掌故奇闻、风味特产等闻名遐迩,都有修缮光复或开发光大的良好基础。
文物古迹
牌坊 拱桥
一、牌坊(楼)
明清年间,新场镇盛行建造各种牌坊,曾号称“十三牌坊“。明代所记载的牌坊有贡元坊、旌节坊、熙春坊、兴文坊、余庆坊、莅政坊、中和坊、兴仁坊、安里坊、清宁坊、需林坊,上述牌坊早被毁没不留痕迹。现存残迹的有明代举人倪甫英、倪家允父子所立的牌坊世科坊。明代朱镗、朱泗、太常寺卿朱国盛祖孙三代建造的牌坊谓三世二品坊,坐落于新场市街正中,上额题书“九列名卿”,左侧书“七省理漕”,右旁为“四乘问水”,于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文意识开始觉醒。新场镇于1986年集资兴建了一坐具有古典风格的三门重檐琉璃瓦大牌坊。其位于原牌楼弄的西口(今朝阳路西侧),与奉新公路并行。1986年春上奠基,9月竣工。牌楼上镌刻有新场镇地名“石笋里”。至2001年,全镇有“石笋里”、“北栅口”、“长桥山庄”牌坊3坐。
二、拱桥
新场镇旧时多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特色之一。著名的石拱桥有:洪福桥,明代年间建造,位于新场镇北洪桥港,现为平桥。
千秋桥: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在洪东街东端,跨东横港。1983年整修,目前仍完好。桥体上镌刻有劝人为善的祝福词。
2002年5月29日,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白虎桥:建造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跨越白虎庙港,现存古桥残基,被工厂厂区隔断,现不能通行。
杨辉桥:在镇南首跨越杨辉港,开挖大治河时被拆除,改为公路桥。
玉皇阁桥: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在新场镇东南,由东横港入大治河处,现也改为水泥平桥。
永宁桥:原在新场镇北山寺前,现已拆除。
盛家桥:又名众安桥,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在新场镇南首众安村,现基本完好。
驳岸 水桥
一、驳岸
新场镇包家桥港、洪桥港、新港,3条市河依街环绕,清波荡漾。在元、明、清代,市河两岸便先后垒起长长石驳岸。驳岸离河面约有3米高,逶迤绵恒,坚实古朴,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由于年久失修,解放时部分驳岸基础下沉或岸石剥落残损,某些泥岸塌方严重。1952年至1974年,人民政府在加固泥岸时补建部分石驳岸。1982年起,为改善镇容,保持水乡风貌,对石驳岸进行全面检修和增建,并于驳岸陡峭处添置预制图案水泥栏杆。今有石驳岸3600米。
2002年5月29日,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主牌于明氏宅第河西)。
二、水桥(马鞍形)
沿市河富有人家构筑的马鞍形水桥,与石驳岸是孪生兄弟,浑然一体。水桥建筑讲究,系舟石块凿有精细暗八仙图案。现尚存马鞍形水桥20坐。
上海市文物专家对岸桥称之谓:“家门口的文物” 。
2002年5月29日,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宅第厅园
一、奚家厅
位于新场镇洪东街122弄的奚家厅,建于清代。奚家厅系世代奚姓婚丧大典活动的主要场所,总计房屋35间,占地1250平方米,坐北面南,砖木结构。临街二层楼五开间门面房,下层中间是墙门,门檐上方精雕细刻,飞椽,硬山灰瓦顶。过墙门是头道门楼,门楼歇山灰瓦顶,上方有砖瓦饰物。进仪门是天井及两侧茶房,茶房均为悬山灰瓦顶。经天井入内是二道门楼,门楼为歇山灰瓦顶,上有饰物(“文化大革命”中用纸巾灰封没)。门楼两侧是院墙,中间为小天井。过小天井即为面阔三开间大厅,大厅进深82米。大厅门额雕艺精致,前廊一律飞椽,正厅弯椽荷船顶,花边滴水瓦。大厅两边各有一间耳房,硬山灰瓦顶。再入内为第三道门楼,门楼上方有砖瓦饰物,歇山式灰瓦顶,被单坡中瓦走廊屋面遮盖。入内是一横二厢的二层楼内眷住宅,正埭为五开间两层楼,前二侧是各二开间二层厢房楼,均系硬山灰瓦顶建筑,格扇门,槛窗,结构古老。
二、张厅(张氏宅第)
位于新场镇大街271号的张信昌宅第(张厅),始建于清宣统年间(1909年~1911年),前后系四进整体建筑。原该宅与市河(新港)河西张氏花园和花园园艺用房以一桥相连,解放后河西花园被废,土地作社员自留田,唯留下园中用房若干。现均作公房,安置住房。河东整体住宅为:临街商店门面二层楼房各三间及二间平房(二间平房于1958年拆除),中瓦硬山顶,进深7米。门面及张氏开设张信昌绸布庄所用,直至解放。
进店面入内为仪门和二扇大门,大门上书“京洛传钩、曲江养鸽”,字字完好清晰。仪门歇山灰瓦顶,雕刻考究,除文字外尚有人物造型,立体砖饰(“文化大革命”中已用纸巾灰封没)。仪门内是工艺细致的石庭心,仪门正对三开间前厅和左右二耳房的楼房,南北两侧为二开间厢房楼,硬山灰瓦顶。楼上回廊相通,红、绿、蓝、黄的凹凸玻璃门窗。主体建筑采用中西合并、古今结合的装饰风格。上下层搂窗均为柳安木质材料,裙板雕花。楼上回廊栏杆原系生铁铸花栏杆,1958年大跃进时炼钢铁拆下改为木栏杆。大厅地面铺马赛克,石膏嵌线平顶,楼地板均为进口花旗松企口地板,大厅深7米。
后埭为面阔五开间的客堂,次间及二开间二层楼厢房,厢房楼上下均与前埭正厅房相通。后埭屋面为硬山灰瓦顶,龙腰衔接,进深7米,玻璃门窗。最后埭亦为硬山灰瓦顶平房,二边各有一间厢房,后有马鞍水桥。
解放后,该宅曾作为中共新场镇委员会、新场镇人民政府、派出所、税务所等机关办公用房,现为居民住房。
2002年5月29日,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王家花园
王家花园,又名“小盘谷”,原为大财东王用生之庄园。新场镇是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地主财东慕名而来,名门望族迁徙定居,高厅深院、私家花园陆续兴建者甚多。百年前,新场毗邻之航头乡,乡东南隅有个王家楼(今航头镇果园村3组),有户王姓大地主,祖上曾拥地千亩,后代王鼐伯为显其力量,处心积虑笼络人心。一次,盐捕查禁私盐,打死一名盐贩,盐民一怒之下群起冲击盐捕营,当场击毙一名盐捕。县府立即上书苏州府,请派兵镇压盐民。王为诂名钓誉,站出来为盐民鸣不平,以“本县系产盐地区,买卖海盐为常事,何来私盐可禁”为由,与县缉私营和县衙打官司于苏州府。王以厚礼结交苏州抚台陆春江,并将养子用生过寄抚台。据传,为此事王仅送门包一项就达数万元。陆为王之情所感,对王说:“过寄我仅几年,如我调走,盐案势必再兴,不如过寄本府案桌,永保安宁”。就这样,王鼐伯将养子名字写在苏州府衙案桌谕上。以后,王用生年年备厚礼晋见,每调一位府台,总是厚礼拜谒。由于得到苏州府的撑腰,官司以胜利告终。自此,王鼐伯在县内名声大振,王用生也因之被推上县积谷仓董事长宝坐。至王用生一代,尚存土地40公顷,枇杷园一个。他千方百计搜刮钱财,投股申港各业,又在浦东开设窑厂、钱庄,投股典当业。一时间,王用生成为号称百万家财之富翁。王用生又名王用霖,号恩池。清末民初为确保安全,方便行乐,便于新场择地建造远近闻名的王家花园。
王家花园住宅和花园分别位于新港东西两岸,有一桥相连。港东为居住区,有平房3埭、楼房2埭,每埭均5间2厢,共49间,另有伙房、杂用间10余间。中有更楼1坐,高达7层,专司更鼓和望。港西为花园区,占地1公顷,园内建有4面厅、花棚、荷花池、湖心亭、九曲桥(实际六曲)等,另有供花匠、工役等居住和作业的平房2埭。园内四季花卉齐全,经年鲜花不断。两区总计占地面积154公顷。
迁宅建园尚有一说:王用生在世时共生2男4女,4女中3个死于肺病,为了保住王氏香烟,让仅存者有个养心静性的优美环境,于是根据其子平时喜爱花卉的嗜好,耗资建造此园。但再好的环境,再多的钱财仍保不住王氏后裔,2个儿子又先后被肺结核病、癌症夺走了性命,从此王用生心灰意冷,停止扩建假山等修建工程,王家花园也渐趋荒凉冷落。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用生携家眷迁上海避难,只留下几名佣仆看望宅园。
民国26年(1937年),忠义救国军谷守信部窜进王家花园,设立司令部。
民国27年(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进驻王家花园,设立司令部。一时围墙高筑,电网密布,重重岗哨,荷枪实弹,不准任何人接近,行人或船只经过,往往被强迫搜身。从此,王家花园成为日寇关押和秘密处决***人和无辜百姓的魔窟,先后曾有3人在日寇的屠刀之下,死于非命。王家花园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又一罪证。
1949年5月,新场解放,王家花园终于回到人民手中。1954年,人民政府在花园西部废墟上造房盖楼,作为县仓库。1960年秋,东部住宅经过修缮,迁进新场卫生院,昔日的杀人场改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医疗卫生场所。
庙寺庵堂
新场镇寺庙众多,系元、明、清、民国四代之建筑,尚存者大多已改作他用。今能指者为:
一、永宁教寺
永宁教寺,又称北山寺,位于镇北首现新场村5组。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瞿震法及弟霆发(两浙都盐运使)割地建造,基地面积407公顷,僧允恭开山名“报恩忏院”,元方回有记,赵松雪书并篆额。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毁于倭,侍御宋贤舍建佛阁。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复募构大殿,修茸完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乡绅叶震隐又捐修。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宗教房产调查表记载“北山寺座北朝南,现有房屋一埭共7间,面积23656平方米,目前为新场大队、新北大队共同使用,佛阁无存”。寺后百年银杏两株存一。旧志有记:“道光二十年春,树忽火,高数丈,群往视,见根下有火自石穴出,灌水弥盛,历四五昼夜,始熄,而树依然葱翠”。
二、雷音寺
雷音寺,原名雷坛庙,位于镇西市,元至顺年间(1330年~1332年),朱姓舍寺基,道士邵希阳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倭毁,有翠峰禅师重新募建,始为禅院。旧有董其昌书碑。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僧清惠、莲芳曾先后募修楼殿。清同治元年(1862年),遭寇尽毁。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僧化普募资重建正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僧了如募建东西厢房。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调查记载:“该寺座北朝南,原有房屋16间,八二年果园大队塑料印花厂将其中门面五间拆建改楼,今寺仍为塑料厂使用”。1998年卖给施永章作为私企厂房。
三、南山禅寺
南山禅寺,俗称南庵,位于镇大街南端,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照建,初名常寂庵。清顺治元年(1644年)僧九如重建,易今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住持党可募捐修塑重新,并置香积田33公顷。旧有雷祖阁,南天门颓毁未复。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记载:“南山寺有房屋三十八间,寺内原塑有如来、释迦、观音、雷祖等佛像,今废”。寺后,古银杏三株存二,大数抱,荫数亩,皆数百年物。南山禅寺曾一度为新场大队塑料印花厂所使用。 2000年,搬迁塑料印花厂,逐步修缮禅寺,并对外开放,香火不断。
2002年5月29日,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郭家庙
郭家庙,又名东狱观,位于车站路6号。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倭毁,明万历十七年(1609年)重建,清光绪二年(1867年)里士谢家树倡捐修复。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调查记载:“该庙有砖木结构平房一正一厢七间,计二百三十一点五平方米,现佛像无存,房屋有新场房管所代管,租给县食品公司新场冷库使用”。1987年6月南汇县道教协会筹备小组接管该观后全面整修。1988年10月28日,举行开光典礼,对外开放。该观现有殿庑12间,正殿饴祀东岳大帝,两祀龙王、城隍、观音、昭天候、三官等神祗。1987年8月,南汇县道教协会(筹)成立,会址设在该观。该观保存的两座忏亭,有极高的工艺价值,曾经在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展出,受到许多外商的青睐,有人愿出巨款收购,被该观拒绝。1994年起,该观负责人为宋均坡。
每年农历三月廿八东岳大帝生日,烧香、祭祀信徒最多。正月初九玉皇生日、正月十五三官大帝生日、六月十九观音生日,香客络绎不绝,还有农历六月廿四日雷祖生日、冬至、年三十、年初一庙内香火最为闹猛。
五、晏公祠
晏公祠,位于镇大街63号,明程氏先辈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毁于倭,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闻无声撰疏募建。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程氏又建文昌阁于其上,有碑记。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记载:“该祠一上一下楼房一座,面积7844平方米,由新场房管站代管。”
六、青龙庙
青龙庙,又名青龙道院,位于镇中市王家弄241弄内,明隆庆六年(1572年)建,曾为道院,后为讲乡纳所。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记载:“该庙座北面南共11间,面积28135平方米。五八年私房改造时为房管所接管”。
七、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洪东街千秋桥东堍,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里人金皋、钱盛合舍基地、羽士叶景降募建。曾遭寇毁。清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里绅谢起凤等分别集资重建。1956年为房管站接管,现出租给私人企业。
八、杨社庙
杨社庙,位于南山寺北,明建。原有南北两侧厅,前为跨街戏台,曾遭寇毁,清同治六年(1876年)重建。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调查记载:“该庙座东面西,房屋一正二厢十五间,由房管部门接管安排住户”。
九、乔家庵
乔家庵,又名接引庵,位于镇南姚家宅7号。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调查记载:“民国二年创建,一正及东厢房等砖木结构9间,计28182平方米。设有观音、弥陀等佛像,解放初废。庵内曾办过新场大队11队托儿所、学校。自落实宗教政第后,所占房屋全部归还,目前由尼姑华玉及其侄孙女施爱琴(尼姑返俗)、孙婿徐国钧全家使用”。
十、红庙
红庙,位于镇南市新场生产大队10队,民国元年(1912年)建。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调查记载:“该庙有砖木结构平房7间,计14488平方米。解放后,佛像废,曾由新场轧花厂作职工宿舍。1962年后由房管部门代管,目前安排给居民和社员居住”。
十一、清静禅寺
清静禅寺,又称新红庙,位于镇大街向阳路62号。民国19年(1930年)冬由比丘尼广宗、广安集资创建。据县宗教事务科1984年调查记载:“该庙建有一正两厢等砖木结构平房十三间,计355平方米,设有如来、释迦等佛像。解放后,有的尼姑还俗,有的到周浦岳王庙去。现佛像无存。庙为新场乡灯具厂用作仓库”。现为私企所用。
十二、耶稣堂
耶稣堂,位于新场镇向阳路37号,是耶稣教活动的场所。该堂现有建筑面积542平方米,能容纳1100人聚会听教。
耶稣教亦称基督教,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基督教教会理公会上海播道团选派第一任牧师陆子庄驻新场播道,当初尚未建堂,以租赁本镇中心街王桂清家房为教徒礼拜场所,美籍传教士步惠廉总牧师曾不定期来新场协助播道,并在本镇创设知新女学堂。
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信徒渐见增多。1951年因原租民房聚会已不敷应用,由堂议会决议着手建造新场耶稣堂。建堂经费是热心信徒奉献,并得到上海各兄弟堂的资助。耶稣堂于1952年落成,建筑结构富有传统教堂样式,庄严朴实。该堂建筑面积242平方米,能容纳四、五百人。1954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曾派摄影师来新场耶稣堂拍摄纪录影片,在国内外播放。
“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停止,耶稣堂改为“革命堂”,作新场人民公社会议场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1981年8月,新场耶稣堂由上海市基督教“三自”(自养、自治、自传)爱国委员会第四届代表会议正式宣布开放。这是“文化大革命”后,本市10个郊县中第一个开放的耶稣堂。是年11月,被占用的教堂全部归还。新场耶稣堂经过修缮整理,1982年1月10日举行隆重复堂典礼,与会信徒约700人,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南汇县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统战部、宗教科和乡、镇等各级领导以及各郊县有关方面都派员前来祝贺,上海电视台对此盛况曾拍摄电视新闻。
1994年,新场耶稣堂扩建 3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一幢,原只能容纳500人的大堂,现可容纳1100人。1997年加固老堂,内外整修,与扩建的新堂融为一体,坚固实用又较壮观。1999年,建停车棚、洗澡间与售书屋,扩大厕所,装修讲台,为开展教务活动提供了方便。
新场耶稣堂曾先后接待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瑞士、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外宾及香港的基督教代表团前来参观访问。
2002年5月29日,列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名木古树
一、古银杏
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照在现新场村12组建常寂庵(后称南山寺)时,在寺后栽下3棵银杏树,距今已有近七百年历史。这3棵古银杏树,其中1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部队征用。剩下的2棵,都高耸入云。西首1棵树干周长51米,高23米,树冠直径162米;东首1棵树干周长365米,高22米,树冠直径116米。这2棵古银杏树,屹立在新场镇南首,四季迷人。春天,嫩叶吐露,青翠欲滴;夏天枝茂叶盛,浓荫蔽日;秋天,硕果累累,斑斓多彩;冬天,瑞雪盖树,银干参天。古银杏,成为新场的一道亮丽景观,为古镇增添无限风光。1986年9月,谢永章观后欣然命笔,对银杏题诗一首《南山树》:“一杆雄姿拔地起,高耸直上插云间。白云与它搀手过,道是才过更年期。饱经风霜六百年,白果藏于绿叶间。腋下挟个南山寺,石笋尽收其眼底!”。
1992年10月,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立“古树名木保护碑”。
另外,北山寺后有古银杏1株,亦为600年前的古树。
二、名木
新场大街郑家厅内有1株百年以上桂花树。现新场镇政府内有1株100年的瓜子黄杨树。洪西街叶氏住宅内有桂花、黄杨、腊梅树3株,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自古就被文人称作人间天堂,也被马克波罗惊叹为“东方威尼斯”。因外出学习,初次踏足这个城市。刚到达的第一感觉,现代城市的气息较少,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二线城市,街上的人不算多,行人走路的节奏也不算快,可以看得出平时的生活节奏属于比较休闲的类型。利用会议空挡时间和会后一天的时间,在各打卡景点走走,品尝各种苏州小吃,慢慢体验这个城市的特色。
苏州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放慢脚步走在街道上,跨过一座座石桥,听着人家屋内传来的昆曲评弹,感受两千多年的古都文化,小文艺的气息油然而生。要体验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可以到平江路或七里山塘。苏州城市不大,地铁均可达到各大景点,交通还是挺方便的。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就去了离酒店比较近的七里山塘。
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虽然往日的繁华难以复制,但经过政府的努力,总算恢复了一条小河,几座弯月般的石桥,和两岸各一片白墙灰瓦的古宅。傍晚的时候,河边的宅院都依次挂出红灯笼,红色的灯火同拱桥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轻轻地荡漾着,让你不由得一声轻叹:这就是苏州。
在苏州,必须要看一下苏州园林。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其中拙政园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园内总面积约五公顷,仅相当于颐和园的五十分之一而已,却身兼着中国园林之母的名号,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其园区设计的水平是有多傲娇。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在500多年历史里前后更换了三十多位园主。除了最初主持建造的主人王献臣,包括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等在内的后世园主,都曾有补建、扩建的大工程和装修、辅修的细节添加,这才积蓄了今天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的全貌。但据说居住在拙政园的官宦或者富甲,几乎无人逃过革职、罚没财产或者败落的魔咒,后世人只好总结说,是因为这样的貌美庭院只适宜远观欣赏,入住就涉嫌亵渎了,所以才有前后三十几位园主无人晚年不凄凉的结局。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以水为媒介连接成一体,又用繁茂花木做穿插设计,将各个区域隔断成完整独立的景致。最精彩是中区,所有的景观设计都环绕着既是中区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主体建筑的远香堂开展。兼具景观上向外延伸、向内聚拢两种功能,举手抬足都是戏,可谓是一步一景。
走进拙政园的坊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被两株白皮古松凌云枝干掩映着的一座三开间堂屋,这就是拙政园的“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唐代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明崇祯年间拙政园一分为二,园东部成为侍郎王心一的归田园居,兰雪堂就是园中一景。当年这里花木扶疏,楼台掩映,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饮酒赋诗,流连忘返,如今尚留一树怒放的梅花,令人遥想旧时明月朗照、文人雅集的优美境地。
进入堂中,可见正中陈设着一座大幅的漆雕屏风,南面为《拙政园全景图》,精致清丽,从图上看,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以墙廊分割,园林风格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东部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广植花木,配以山池亭阁,空间开阔,具有松冈、山岛、竹坞、曲水之趣。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曲折的水面,多样的亭桥廊榭,平宽间敞,古朴典雅,使园内“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西部的建筑相对密集,装饰华丽精美,有别于东、中部的疏朗。拙政园是私家园林,因此是宅园结合的,住宅位于园的南面,花园内则是散点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显示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合,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创造。
屏风的北面为一幅翠竹图。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正反两面极具风雅的画作,不禁让人在此留步,去发现,去领略造园者赋予拙政园丰富的内涵和空灵之美。
站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望过去可以看到一座临水而建的卷棚歇山顶的建筑,这就是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临水而建,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芙蓉榭”的正面面对着一池荷花(估计在夏天才能看到),背后则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工笔画。
如果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两岸种植了多株木芙蓉,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观赏时最令人满意的效果。框景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拙政园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框景,框景中的景色都是设计者特意的布局,包括景中的植物、建筑都是围绕景的主题而设计,例如春景种杜鹃、夏景种竹、秋景种银杏、冬景种梅,倒影亭以对面的山亭与在湖中的倒影构成框景等,可谓别出心裁。
如果说在 “芙蓉榭”东面,我们领略的主要是自然秀色的朴实之美的话,那么当我们立足于西面正对水榭的曲桥上时,我们将惊叹在绿柳成行、繁花弥望中的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那种整体简朴到极致、细节却考究到极致的矛盾的统一,为拙政园写下了精彩的序言。
走过芙蓉榭以北的一片紫薇草坪,即可见中间巍然耸立着一座重檐攒尖的八角亭,这里就是“天泉亭”了,这座天泉亭出檐高挑,飞檐高高翘起,看上去像凤凰的尾巴,既富于动感和美感,更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遗物。大弘寺东斋为僧人馀泽所筑,斋前有井,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后元末寺毁,而东斋仍然留存。当初园主买下了包括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这座园林。因此,这口延续涓涓700多年的古井,可以说比拙政园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
走过天泉亭,看到位于园北墙边,外观宽敞明亮的四面厅就是秫香馆了。“秫”是指粘性的稷稻等谷物,“秫香”泛指五谷之香。此处古时墙外全是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谷物的清香,令人心醉。稻谷飘香,正是最富田园特征的,也最切合“归田园居”的造园主题,因此,明代园主王心一建园时,曾记:“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秫香馆便由此得名。
秫花飘香的田园之景,被很多文学作品描写过,宋代的田园诗人范成大的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是田园四季歌的先声,其中有“尘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更是典型的一例。而此处的秫香馆则是文学虚构与真正实景的结合,优美的意境引人入胜,给人以无限遐想。秫香馆的规模远超过一般的厅堂,尺度与周围开阔的园景极为相称。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和夹堂板上的48幅黄杨木雕,刻工精细、层次丰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等戏文故事,栩栩如生,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梧竹幽居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虹亭”相邻。“梧竹幽居”为中部池东的主要观景点。是一座设计精巧、与众不同的方亭。它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植梧桐、翠竹。亭的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又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意味隽永。
亭内“梧竹幽居”的匾额,是文徵明的手迹。两旁悬挂清代书法家赵之谦宛转流丽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联中借入了大自然的风月山水,反映了《论语•雍也》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审美心理。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园林美景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动静对比,虚实相济,升华了亭周围的景观,透露了山水的人文内涵,简单的十四个字正好把拙政园的内敛、细致、褪尽粉饰的风骨点了出来,同时还说尽了江南吴文化的特点:水乡的亲和、小家碧玉的温柔和精致中铺张的宽容。一切都在设计中,却不落痕迹,可想而知当时的构思之周全,计算之精密,安排之合理。
梧竹幽居亭西一池清水,池中东西两座土山小岛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 六角攒尖的待霜亭在池中东面土山上,取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句意而名。苏州太湖东、西山遍植柑橘,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江南最好的季节。亭名“待霜”,能引起丰富的想象,亭周围遍植橘树,最适宜欣赏秋色。
“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亭柱上还有文徵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
从雪香云蔚亭向西走,即到了观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此亭既使南北连贯,又将水域划分东西,为中部园中的交通枢纽。西接空廊柳阴路曲,可达见山楼,南与倚玉轩相连。因四周皆植荷花,故名。这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单檐翘角飞举,造型轻巧。周围池岸遍植垂柳,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在面东柱上有楷书对联一副,内容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这是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内刘凤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作。置身其间,无风亦会清风徐来,无花也会想象到满池荷花。春柳、夏荷、秋水,冬天池中山的倒影,可谓四季有景,而景又虚实相间,点景切题,为匾对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走过荷风四面亭向北,看到临水而建的楼阁便是见山楼。它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称“见山楼”,因可遥望前面的土山,而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山楼名即取其诗句,透露出造园者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下层则叫“藕香榭”,因榭前池中遍植荷花而得名。
从楼的北面看,见山楼就像龙头,爬山廊就像龙身,戗角就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也成了龙须,云墙成了龙尾。龙的造型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关,据说这里当年就是忠王的办公处。楼下陈设简洁典雅,正中为大写字台、太师椅,两旁放置茶几、靠背,还犹如忠王在与部将们筹划军机大事。
此楼三面环水,东南眺山,上层“见山楼”有蠡壳和合窗,下层“藕香榭”用落地长窗,沿水的外廊设有吴王靠。这里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小憩凭靠时,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景致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
香洲与“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从小飞虹即可隔水远眺。远远看去,“香洲”像是一艘船停泊于池上,置身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可以感受到园主烟波野航、身心俱隐的精神追求。这艘石舫是由小桥、平台、亭轩、水榭、楼阁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结构造型匠心独具:石板小桥与岸相连,犹如搭在船头的跳板;船头是伸进水面的平台,三面开敞临水,围以雅致的低栏,给人以近水楼台之感。 船身分三个部分,前舱为较高的方亭,型制高敞飘逸;中舱低矮,仿水榭,半墙上连续的窗棂质朴无华;尾舱最高,仿楼阁,上下两层可登高远眺。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得当,与疏朗开阔的园景相得益彰。 走进香洲,抬头可见匾额上的“香洲”两字是文徵明的手迹。取唐代徐元固“香飘杜若洲”诗意,典出《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是香草,这里把荷花比作香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可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出倚玉轩沿曲廊而行,可至廊桥小飞虹。桥栏为十字形朱红色,倒影水中宛如彩虹,微风徐来,桥影起伏,势如飞动,故名“小飞虹”。桥架碧波之上,将池水分割为二,使池显得更幽,水显得更深。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
小飞虹南有小沧浪、志清意远、净深亭相连,构成了清凉幽静的庭院组合。现辟作“雅石斋”,集中展示中国四大名石昆石、太湖石、大理石、灵璧石等各类赏石,让游人充分领略石文化的魅力。
这一带的水面以幽深曲折取胜。由小沧浪凭槛北望,可将香洲、倚玉轩的侧影,荷风四面亭的倒影,远至见山楼的重重景色,一齐纳入视野,是园中部南北之间层次最丰富的观景所在。
远香堂,中花园的主体建筑。 远香堂环抱于山池之间,面阔三间,四面长窗,堂内无柱,开敞明亮,结构精巧,面水对山,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厅堂,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王献臣初建园时,此处为若墅堂,至今围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莲花覆盆石柱础,似为明代遗物。
来到远香堂南侧,抬头可见堂正中悬挂一块匾额,额上 “远香堂”三字,得名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的“香远意清”之句,与荷同洁,寓意高远,是中国文人崇尚清雅、洁身自好、以荷写意、以荷遣兴的品行写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堂北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园内赏荷的第一佳处。
堂内陈设典雅精致,清式家具华丽庄重、雕刻繁复。四周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图案精致,窗棂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如一幅山水长卷。 在远香堂东南侧,有一口清洌的水井,水质甘甜,百年不枯,据传为明代文徵明曾题咏过的拙政园第三十一景“玉泉”。
在远香堂环顾四周,临水碧波、山石亭榭、黄石假山,从远处的山石掩映,到近处的水波渺渺,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无论盛夏、严冬、雾晨、月夜,还是春晓、秋晚,远香堂都是园内欣赏一年四季美景的最佳之处,堂东有牡丹圃,堂北有荷花池,堂西有桂花林,堂南有黄石假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趣味各异。
中部花园除宜赏秋景的待霜亭、宜赏冬景的雪香云蔚亭、宜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外,在池南土石山上还有观赏春日牡丹怒放的绣绮亭。这个三面敞开、一面粉墙的长方形亭造型飘逸,绣绮亭也在墙面上开设一长方形的空窗用以借景。登亭四望,园中景色烂漫如锦,既可隔水俯视池北的清丽山景,又可将枇杷园中的春红夏绿尽收眼底。绣绮亭是中部花园欣赏四季植物四亭中的春亭,山下的花坛种植着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玉笑珠香,娇艳欲滴,加上山上的大棵枫杨、百年圆柏等古树名木,构成了一幅沁人心脾的清雅画卷。中园配置的欣赏植物季相美的四亭,生发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这里借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阁中有清代书法家查士标所书的“一亭秋月啸松风”行草匾额,点出了这里秋月洒满水阁,秋风吹入古松,松风呼啸,景色清幽的美妙境界。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为有高尚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也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倒影楼位于拙政园西部,是一幢临池而立的两层建筑。倒影楼与隔水相望的宜两亭利用水面作为互相对景的空间。从倒影楼南眺,便可见到宜两亭掩映在一片葱翠之中,而换个角度从宜两亭北望,即可见倒影楼倒映在澄澈的池水中。两两相望,表现出苏式园林移步易景的婉约之美。不同的方位,给予人不同的美感,故取唐代高骈的诗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命名。
楼下层为“拜文揖沈之斋”,是园主为表达对文徵明和沈周的敬仰之情而设。文徵明和沈周都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斋内两壁嵌的书条石上有文徵明、沈周的肖像,以及文徵明所撰书的《王氏拙政园记》等。中间置银杏木屏门六扇,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及题词,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佳作。
浮翠阁在笠亭西北隔水土山上,为全园最高点。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四面开窗,可登阁眺望。所谓浮翠,是水绿、山碧、天青的意思。宋代苏轼《华阴寄子由》诗曰:“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意思是说,乘着船过了三峰,天空显得小了,好像是浮在远处青翠的山峦上;因为船在行,所以透过船上的窗扉,边行边看着不同的窗景,不知不觉中太阳渐渐地倾斜了。这里是从山下仰望山巅楼阁时的视觉印象,突出了阁之高耸,居于树丛苍翠的小山上。浮翠阁在太平天国时期是忠王府的望楼,是哨兵站岗放哨的地方。当时有三层楼高,补园时期才改建为两层。
走过浮翠阁向南,是两面临池、前有平台的留听阁,阁名取唐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诗意。深秋季节,雨打枯荷,可于此倚栏静听淅淅之声,这种悦耳动听的水面清音,别有一种清冷萧瑟的诗情。阁内飞罩、槅扇雕刻细致精美,是园内装修最美的建筑。飞罩是银杏木镂空透雕,饰以松、竹、梅、雀图案,构图匀称,手法精巧,寓“岁寒三友、喜上眉梢”含意。槅扇上云龙图案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时遗物,图案正面一条三爪蟠龙怒目圆瞪,栩栩如生,周围云雾缭绕,造型非常生动。留听阁南面为一临水平台,沿着溪涧可一直望到塔影亭,烟波深远,与塔影亭成为绝妙的对景,并可互见水中倒影。
沿着小路,您可以看见在树木掩映之下,一个如同展开的折扇一样的亭子。这就是极具特色的“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巧妙地将亭子修为扇形,远观近看,即可见到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表现出园主流连山水、希求超脱的孤高气质。
独特的结构也让这座“与谁同坐轩”有着别具风情的视角,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半亭彼此呼应,从轩内透扇形空窗而望,笠亭正在框中,形成一幅无心图画;自轩两侧门框内外望,一边对着卅六鸳鸯馆,另一边可见倒影楼倒映波心,置身其中,情趣万千。人在轩中,倚栏而靠,既可270度观景,又可成为画中之景。
最有意思的,还是站在与轩隔水而设的水廊上回望,轩的扇形屋顶正好与后面小丘上的笠亭亭顶相接,巧妙地构成一把倒置的大折扇。笠亭的圆顶是柄端,亭面脊瓦为扇骨,与谁同坐轩的屋面作扇面。这种利用亭、轩的屋面构成完整折扇的布局是象形写意的空间处理手法,冲破一般的格调,别具匠心。
拙政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馆在古建筑中是一种鸳鸯厅形式,从外面看是一座建筑,而内部则以隔扇与挂落将大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圆作,似南北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适于在冬、春天取暖,而北面的卅六鸳鸯馆宜于夏天赏荷纳凉。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居、
安徽蚌埠,有着浓郁的皖南风情,这里的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在深秋时节,更是有着金黄的银杏,将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的美丽。那么在秋天来临之际,蚌埠有哪些观赏银杏风景的好地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前往参观一番吧。
古银杏树公园在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君王村的古银杏树公园,有三株古银杏树鼎足而立,树高达40米,胸径达6米,它们的树冠连接,形成了一片15亩左右的古银杏林。
相传,秦统一六国后,齐国人王杰不愿侍秦,携家逃难于此,并带银杏种子,种于王氏宗祠“三槐堂”院中。
时间斗转星移,1948年12月,在解放战争时期,王震将军屯兵君王村,被国民党战机发现,准备实施轰炸。据说,看到古银杏树高大茂密,遮阴避日,王震将军命令移师树下,成功躲避了轰炸。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当地村民常在古银杏树上剥皮入药,还在树下烧香祭祖,祈求平安。结果,一次意外把树干2米高的地方烧穿了一个洞,致使古树长势衰落,枯枝渐增。
2000年以后,地方政府开始加强对古树的保护,修筑围栏和院落,悉心保护,使得千年古树再抽新枝,长势渐旺。
为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今年,蚌埠市进一步开展古树名木的普查工作,包括80年以上的后备古树的普查。同时,也希望广大市民可以积极提供线索,助力林业部门对古树名木进行登记和保护。
八岔村初冬时节,走进五河县头铺镇八岔村,几万棵银杏树层层叠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金色光泽。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银杏经济产业,引领着八岔村一直走在省级示范美丽乡村的前列。
村子因为银杏变得更加漂亮了,村民因为种植银杏增加了收入。“银杏树浑身都是宝,一棵树一年能结200多斤果子,可以卖2000多块钱。”八岔村村支书马传道告诉笔者,该村将银杏作为林果生产的主导产业,沿村庄道路先后栽植了银杏25000棵、黄杨5000棵;引导农户在农家院落栽种名、特、优小杂果3万棵、各种花卉2万棵,不仅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也让村民圆了发家致富梦。
锥子山森林公园在蚌埠市锥子山森林公园,有一株一千四百多年的古银杏树,这棵古树曾经在清代遭遇炮击,如今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锥子山森林公园的栖岩寺遗址,记者看到了这棵古银杏树,高约25米,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树的胸围达700厘米,树干分为三叉,是清代时被炮轰留下的痕迹。
蚌埠经开区发展规划局工作人员曹云亮介绍,这棵树当时植于唐代,叫唐代银杏。当时有两股势力,一个清军和捻军,在这个地方战争的时候当时用的火炮把这个树给炸开了,当时有一个寺庙的僧人,用桶拎水帮它浇水,最后慢慢成活了,遗留到了现在,寺庙里把这棵树保存下来了,这棵树到现在目前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千年来,古银杏屹立山头,历经世事变幻,依然充满活力,被定为一级古树。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古银杏树的保护,管理部门在古银杏树周边设立围墙,聘请护林员进行看护,对树的树干加涂防腐剂,防止病虫害,对树枝进行加固支撑。
1有关于银杏的传说
传说在距今一亿六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欧亚及北美大陆万木丛生,繁花似锦,生长着种类多的银杏类植物,但是没过多久,地球上大面积的气候开始转变,气温急剧下降,银杏的“家族”大大衰退。
地质史上第四世纪时,北半球发生了巨大的冰川运动,白茫茫的一片,欧亚和北美的银杏全部毁灭,亚洲的银杏也濒于绝种。
我国华中、华东等地因山脉纵横绵亘,地形地理复杂,在很大程度上起了阻隔冰川的作用,唯独我国还保存了一部分活的银杏树,延绵到现在,为世界上现在仅生存于我国的著名的“活化石”,被视为“东方的圣者”。
扩展资料:
过去的银杏:
据研究表面,银杏树存在的时间是非常非常长,早在几亿年前就有了,和恐龙是一个时代的。而且现在是我国特有一种树。
当时发现银杏树的时候,全中国也没有几棵,素有“活化石”之称。当时的银杏树都是被保护起来的,一般人是接触不到的。
而且它的叶子和果子都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当时都是可以卖钱的,价格还不便宜,现在基本上都没人要了。
银杏树有雌雄之分,雌树会结果,果子被叫做白果。在果子成熟的时候,也会经常看见大爷大妈拿着塑料袋去捡果子。
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它虽然可以食用,但是是有毒的,切不可过量食用!而且它的表皮是呈酸性的,最好是不要直接用手去拿,要戴上手套之类的才行!
搜狗百科-银杏
2银杏树有什么历史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的保存下来。银杏分布大都属于人工栽培区域,主要大量栽培于中国、法国和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国外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仅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状态的树木,生于海拔500-1000米、酸性(pH值5-55)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常与柳杉、榧树、蓝果树等针阔叶树种混生,生长旺盛。
扩展资料:
银杏树的生态作用:
银杏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银杏既属于果树——干果又属于林木作用材树种、防护树种、抗病虫树种、长寿树种及耐污染树种。银杏适应能力强,是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护滩林、护村林、林粮间作及“四旁”绿化的理想树种。
1、银杏抗病虫害,被公认为无公害的种树,是观赏绿化最理想树种。银杏树绿化效果非常好,体现速度较慢,小树栽植2年才能有不错的效果,大树栽植后,需要有3-5年的恢复时间,才能发挥其美丽的功能。
2、银杏可以净化空气,具抗污染、抗烟火、抗尘埃等功能。可自然净化空气,减少大气层悬浮物含量,提高空气质量。银杏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功效。在森林被伐,水土流失,风沙侵蚀地带,栽培银杏防护林区、防护林带,护路林、护岸林、护滩林、防沙林等,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3、银杏有杀死农作物病虫之功能,尤其对棉花、叶螨、桃蚜、二化螟虫等尤其有效。在农业区周围种植银杏,为作物虫害天敌,以保护农作物。
-银杏
3关于银杏树的传说 200字左右QQ空间的农场正在搞银杏树的活动,我前几天还看过一些银杏树的介绍呢,可惜的是有些忘记了帮你找一下吧
凡是到莒县浮来山定林寺见过那棵“天下第一古银杏树”的游客,都会清晰记得在那粗如巨梁的侧枝虬干上,生长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树瘿,就象石钟乳一样悬垂在枝干上。这是一种独特的副根,在当地被叫作瘤(读liao)。以前最大的树瘤有象水桶一样粗细,历代屡遭盗砍。有关银杏树瘤的传说是非常多的,而且大都带有某些神话色彩。最具权威且有较高可信度的版本,应当首推现代老文艺家于冠西在《浮来山远足回忆》一文中所记载的一位叫佛成的老和尚所讲述的一个传奇故事。那是在六十多年前,于冠西在学生时代游览浮来山时,亲耳从当时的定林寺住持佛成老和尚口里听到的。
>; “老和尚佛成看见我们听得出了神,越讲越有兴致。他那飘在胸前的一大片银白色的胡须,象是戏台上老生挂的髯口。他不时珍爱地轻轻捋着它,一面捋,一面慢条斯理地说着关于树上那些瘿瘤的故事。他说,多少年来,人们都想得到这些瘿。因为这古老的白果树上的瘿,如果把它锯下来,解成板,打磨光洁,就会显出千姿百态的花纹来——行云流水,飞禽走兽,奇峰怪石,花草树木,什么都有。把它镶嵌在红木框架里,就成了官宦豪门厅堂里最珍贵的摆设。可是神物不可亵渎、不容侵害。否则就要受到天诛。他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人雇了木匠,夜里来偷这树上的一个瘿。锯了一夜,瘿只剩一点皮连着树干,可是怎么也锯不下来。天亮了,只好住手,躲了起来。第二天夜里,他又带着木匠来锯,没想到,头天夜里锯开的地方都已经长好了,象是没锯过的一样。只好重新再锯。锯到天亮,还是只差一点树皮连着,锯不下来。又只好住手,躲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又来锯,断口仍旧长得完好如初。这时木匠不禁又惊又疑,想就此罢手。但贪心的主人哪肯罢休,木匠只得硬着头皮再锯。谁知刚刚锯了几下,树瘿竟流出血来。木匠见事不好,拔腿就跑。这主人却一命呜呼,死在树下。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人敢来亲害这树了。”
>;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旧中国,迷信是很难避免的。浮来山周围的乡民们,历来对定林寺内的这棵古树奉若神明,从不敢砍伐,甚至连一枝半叶也不敢攀折,生怕得罪神灵,招灾惹祸。当地还有一种传说:谁要切割银杏树上的瘿瘤,七天之内,鼻口出血,非死无疑。我们可以想象的出,浮来山上的这棵古银杏树之所以能长寿不衰,除了那里的自然条件和它自身顽强的抗逆性外,还多亏了象老和尚讲述的这类世代流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保护了这大自然的古老遗物。在那个年代里,这也是对古银杏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为保护条件。但是这些神话传说只能在一定限度上约束一下中国国民,对外国人来说就毫无作用了。据说当年有位西方传教士,曾要把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内的那棵古银杏树买下,锯倒后分解运往美国,然后再复原制成植物标本,开办一个“古生物活化石展览馆”。此事遭到当时寺内主持僧人的坚决反对。但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当时,单靠几位僧人又是难以抗拒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掠夺的。幸亏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中国翻译,协助僧人向这位美国人做出了“此树已成为朽木,不可搬运”的曲义解释,才让那位传教士放弃了砍伐古树的念头,使这棵号称中华瑰宝的银杏王幸免于难。由此可见这位古寺高僧的“银杏树情结”是何等深浓,他为保护这棵古树可以说已是殚精竭虑。
>; 在人民当家做主、科学全面普及、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这棵古银杏树的保护自然不再靠那位老和尚的神话故事了。随着公民道德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个自觉尊重和珍视文化历史遗产的人文理念与社会风尚已经形成。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历史的觉醒。
4银杏树有什么故事50字在临朐县九山镇最南端的抬头村,生长着两株千年古树 ------银杏树。
虽历经沧桑变化,仍苍翠遒劲,枝繁叶 茂,护佑一方。说起这两株古树,还有一段凄楚动人的 故事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距离抬头村千里之外的一座深山 里,生活着两户人家。常年靠打猎为生。
两家你来我往,亲 密无间。 周姓人家,生有一男,取名银生,浓眉大眼,一表人才, 父母视若掌上明珠;王姓人家,生有一女,取名杏儿,身材 窈窕,杏眼桃腮,父母更是疼爱有加。
银生、杏儿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日久生情,俩人常常在月明星稀之夜,相依相偎, 诉说衷肠。
原学梁祝比翼飞,不做牛郎织女两分离。双方父 母见他俩情投意合, 亲亲秘密, 决定择良辰吉日为他们完婚。
可天有不测风云。银生、杏儿相好的事被邻村一位孔姓 财主知道了。
他对杏儿天仙般的美貌早已垂涎三尺,一心要 娶杏儿做八房姨太。 这天,他带着十几个家丁,抬着一乘花轿,来到王家。
恰巧王氏外出打猎, 只有杏儿母女在家。 孔财主见天赐良机, 吩咐家丁一拥而上,连拖带拽,把杏儿塞进花轿,抬上便走。
5银杏树花开的传说僧侣殚精护古树
>泉韵
>凡是到莒县浮来山定林寺见过那棵“天下第一古银杏树”的游客,都会清晰记得在那粗如巨梁的侧枝虬干上,生长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树瘿,就象石钟乳一样悬垂在枝干上。这是一种独特的副根,在当地被叫作瘤(读liao)。以前最大的树瘤有象水桶一样粗细,历代屡遭盗砍。有关银杏树瘤的传说是非常多的,而且大都带有某些神话色彩。最具权威且有较高可信度的版本,应当首推现代老文艺家于冠西在《浮来山远足回忆》一文中所记载的一位叫佛成的老和尚所讲述的一个传奇故事。那是在六十多年前,于冠西在学生时代游览浮来山时,亲耳从当时的定林寺住持佛成老和尚口里听到的。
>“老和尚佛成看见我们听得出了神,越讲越有兴致。他那飘在胸前的一大片银白色的胡须,象是戏台上老生挂的髯口。他不时珍爱地轻轻捋着它,一面捋,一面慢条斯理地说着关于树上那些瘿瘤的故事。他说,多少年来,人们都想得到这些瘿。因为这古老的白果树上的瘿,如果把它锯下来,解成板,打磨光洁,就会显出千姿百态的花纹来——行云流水,飞禽走兽,奇峰怪石,花草树木,什么都有。把它镶嵌在红木框架里,就成了官宦豪门厅堂里最珍贵的摆设。可是神物不可亵渎、不容侵害。否则就要受到天诛。他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人雇了木匠,夜里来偷这树上的一个瘿。锯了一夜,瘿只剩一点皮连着树干,可是怎么也锯不下来。天亮了,只好住手,躲了起来。第二天夜里,他又带着木匠来锯,没想到,头天夜里锯开的地方都已经长好了,象是没锯过的一样。只好重新再锯。锯到天亮,还是只差一点树皮连着,锯不下来。又只好住手,躲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又来锯,断口仍旧长得完好如初。这时木匠不禁又惊又疑,想就此罢手。但贪心的主人哪肯罢休,木匠只得硬着头皮再锯。谁知刚刚锯了几下,树瘿竟流出血来。木匠见事不好,拔腿就跑。这主人却一命呜呼,死在树下。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人敢来亲害这树了。”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旧中国,迷信是很难避免的。浮来山周围的乡民们,历来对定林寺内的这棵古树奉若神明,从不敢砍伐,甚至连一枝半叶也不敢攀折,生怕得罪神灵,招灾惹祸。当地还有一种传说:谁要切割银杏树上的瘿瘤,七天之内,鼻口出血,非死无疑。我们可以想象的出,浮来山上的这棵古银杏树之所以能长寿不衰,除了那里的自然条件和它自身顽强的抗逆性外,还多亏了象老和尚讲述的这类世代流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保护了这大自然的古老遗物。在那个年代里,这也是对古银杏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为保护条件。但是这些神话传说只能在一定限度上约束一下中国国民,对外国人来说就毫无作用了。据说当年有位西方传教士,曾要把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内的那棵古银杏树买下,锯倒后分解运往美国,然后再复原制成植物标本,开办一个“古生物活化石展览馆”。此事遭到当时寺内主持僧人的坚决反对。但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当时,单靠几位僧人又是难以抗拒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掠夺的。幸亏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中国翻译,协助僧人向这位美国人做出了“此树已成为朽木,不可搬运”的曲义解释,才让那位传教士放弃了砍伐古树的念头,使这棵号称中华瑰宝的
湖北省有哪些有名的寺庙
本文2023-11-02 22:01: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