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家军的历史地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种家军的历史地位,第1张

在《宋史》中,洛阳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赵匡胤以武将出身,谋夺了后周柴家天下。其吸取唐朝、五代时期藩镇作乱的历史教训,极力抑制武人势力。故有宋一朝,武将始终处于文人的压抑之下,很少能走到政治权力的顶峰。这一方面保持了政局的相对稳定,却也造成了宋王朝军事上的积弱,始终没有摆脱外族的侵扰,最终亡于蒙古人之手。

所谓乱世出英雄,大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积弱,但是在与外族长期作战的过程中,也造就了诸多名将。尤其是演义小说《杨家将》、《岳飞传》以及后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使得杨家将、岳家将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所以一提起宋之名将,人们往往就想到杨家将和岳家将。

殊不知大宋朝真正的将门世家,却是当时名满天下如今却默默无闻的折家将和种家将。按史书记载,折家将前后延续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则历史更加悠久,堪称中国第一将门世家;而仲家将则延续了五代,终北宋之一朝。

折家将

折家将起自五代时期的名将折从阮,原系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裔(亦说党项或羌族人)。折家是云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将世家。折从阮自后晋、后汉、后周以来,一直以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为根据地,为中原政权镇守西北,屡败契丹。周世宗时,折从阮为汾宁节度使,其子折德为永安军节度使,父子俱为边关主将,一时传为美谈。

第二代折家将是折德、折德愿兄弟。折德是长子,少时从军,以勇猛善战知名。北宋初年,兄弟二人镇守府州抵御契丹人,屡次破军杀将,折德年轻时就已经担任永安军节度使,负责府州军务。传说折德有一女,嫁给了名将杨业,此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折(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将最著名的是折德之子折御勋、折御卿兄弟。折德死于任上后,折御勋领汾州团练使、权知府州事,后改任泰宁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卒。折御卿协助其兄统领部众,屡有战功。淳化三年,以军功升任府州观察使。淳化五年,拜永安军节度使,大败契丹大将韩德威,斩首五千余级,韩德威“仅以身免”。不久,折御卿病重,韩德威欲乘机报仇,率众来袭。御卿抱病出战,《宋史》记载:“其母密遣人召归。御卿曰: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其忠肝义胆,令人慨叹。

第四代折家将最知名的是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宋史》记载。折惟信作战勇猛,折惟忠善治军,折惟昌智勇双全,射术精湛,屡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战死沙场,折惟忠亦死于永安军节度使任上。

折家将第五代主要有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都是抗击西夏的名将。第六代折家将以折克行最为知名,他随名将种谔抵御西夏军队,“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折克行神道碑》记载)。“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家将有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适、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随童贯率军镇压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折可适随种谔征战,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北宋西北边境少有的大胜仗。

第八代折家将中,折彦质、折彦野、折彦文等俱为一时名将。两宋之交,天下大乱,折彦质率军十二万大战金军,后随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余年。而折彦文则战败降金,金人仍命其镇守府州,仍与西夏军对峙。后为改善与西夏的关系,又将其调往青州任职。

种家将

种家将籍贯洛阳,是北宋中后期在抵御西夏、金人的侵略战争中崛起的名将世家。种家将前仆后继,满门忠烈,世人称之为“山西名将”。

第一代种家将起自种世衡。种世衡是宋初大儒种放的侄子,种放终身未娶,种世衡因种放的缘故,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为官。但种世衡和种家将的崛起,靠的不是祖宗的功业。种世衡足智多谋,镇边期间常出奇计,屡破西夏兵。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诸少数民族部落,对西夏作战时常得其相助。西夏军队以骑兵为主,为了培养善射之士(对付骑兵),种世衡命令在府衙附近设立箭靶,军卒百姓如有过失,射中箭靶就赦免其罪。有奏请事务的,也要看射箭成绩而定夺。这个招数取得了奇效,当地军民人人都是射箭高手,在与西夏的作战行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有说法,种世衡以白银为箭靶,射中者得银,一时间军民纷纷习箭)。《宋史种世衡传》和沈括《梦溪笔谈》中,都详细记载了种世衡巧施离间之计,令西夏国主李元昊与名将野利遇乞、野利旺荣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三国演义》。

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谘、种、种谔、种说、种记、种谊,这是第二代种家将。种诂、种诊、种谔各统领种世衡之一部,世称“三种”,均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这一代种家将中,以种谔、种谊最为知名。《水浒传》中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指的就是种谔。曾以计迫降西夏名将嵬名山,得民一万五千户,降兵万人。又以~延经略安抚副使,节制诸将于米脂城外无定川大败西夏军八万,斩首八千级,生擒西夏大将七人,俘获士兵、物资无数,打出了“种家军”的威名。种谊是种世衡的小儿子,好读书,治军严。用兵谨慎,临阵对敌无把握不战。一次西夏军队进犯延安,种谊统兵出战,敌闻风而逃。当地人说:“得种谊,胜精兵二十万”。

第三代种家将主要包括种谔之子种朴,种记之子种师道、种师中、种师闵等人。名气最大的,是人称“小种经略相公”的种师道。种师道少时跟随大儒张载求学,做过推官、通判等文官。因“议役法忤蔡京旨,换庄宅使、知德顺军”(《宋史》),得罪了奸臣蔡京,这才进入军界。其文武全才,见识广博,用兵老成持重,对镇边、攻辽、抗金等军事行动见解独到,是当时主战派的核心人物。当时,宦官童贯手握重兵,炙手可热,见之者皆行大礼,独种师道以常礼待之。宋徽宗多次将其招入朝廷,询问边关事宜,并赐予袭衣、金带。种师道因得罪当朝权臣,屡遭贬谪。金人南下,宋钦宗急招入京,“拜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诸道兵悉隶焉”(《宋史》),成为宋军的最高指挥官。然徽宗、钦宗总是犹豫观望,决策反复无常,种师道有职无权,当权者又横生掣肘,用兵方略难以实现,终致靖康之难。故京师失守后,宋钦宗捶胸言道:“不用种师道言,以致如此!”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入侵,种师闵、种师中先后壮烈殉国(此前,种朴已在与羌人的作战中阵亡)。不久,种师道亦忧愤而死,时年七十六岁。第四代种家将如种浩、种溪等人虽任武职,但其武功成就远不及先人,种家将从此湮没无闻。

随着靖康之难,宋廷南迁,折家、种家离开了世代镇守的西北边陲。江南的水土人情,似乎很快就把将门世家的军事才干销蚀殆尽了。曾经叱咤风云的折家和种家,再也没出过像样的军人。

(中国有句俗语: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两宋多战乱,父子兄弟前赴后继,一同征战沙场的将门世家不在少数。除了折家将、种家将之外,山西姚家四代名将(姚宝、姚兕、姚麟、姚雄、姚古、姚平仲)与种家将齐名,《宋史》有传;杨家将的传说与历史相差甚远,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父子孙三代)是杨家将的代表人物;至于南宋的岳家将和韩家将,由于赵构、秦桧之流的猜忌和迫害,仅仅延续了两代。)

长期盘踞中国西北地区的马家军,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一直拥有着极为响亮的名声。民国以来,占据了西北数省的马家军们更堪称“名声显赫”,尤其是西北马家军在1936年使得红军西路军全军覆没之后,西北马家军更是令人侧目不已。

民国西北地区

不过,西北马家军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势力,而是多支马姓回族军阀组成的。因此,西北马家军领袖一直有多种称呼,例如西北五马、西北四马或西北三马等等。但是,无论哪种称呼,这其中都少不了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

不过,马鸿宾与马鸿逵、马步芳又有着巨大的不同。虽然也出身马家军,而且,他还与马鸿逵是叔伯兄弟,但是,马鸿宾的行事作风却与马鸿逵、马步芳两个人截然不同。

占据青海的马步芳历来以残酷暴虐著称,麾下的军队也以凶悍残暴闻名天下。宁夏王马鸿逵也不遑多让,担任宁夏省主席之后,马鸿逵为了个人私欲,更是对于宁夏极尽压榨。

马鸿逵

原本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宁夏省,经过马鸿逵的17年统治之后,居然人口越来越少,而马鸿逵在宁夏解放之际仓皇出逃时,仅携带的黄金据说就高达75吨。

然而,马鸿宾却通通没有这些毛病,虽然早就当上了宁夏省和甘肃省主席,但是,马鸿宾却一直能够坚持朴素的作风。他在宁夏的房子只是一个简陋的平房,与咫尺之遥的马鸿逵将军第,堪称天壤之别。

而且,马鸿宾与其他吃喝嫖赌抽样样不少的军阀头子也格格不入,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嫖赌更是丝毫不沾。不但能够严于律己,马鸿宾对于家教也十分严格。

马鸿宾

因此,他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如军阀二代一样有嚣张跋扈之气。大概正是因为严格的家教和对自己的严于律己,马鸿宾在解放军解放西北时,并没有心虚如马步芳和马鸿逵一样仓皇逃出大陆,反而率部起义。因为,一直严于律己的马鸿宾并没有马步芳、马鸿逵那么多血债,自然不用担心自己被清算。

那么,马鸿宾是如何崛起的,他究竟有多少兵力,让他位列西北五马之一?

作为马家军的嫡系子弟,1884年出生的马鸿宾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比之大多数食不果腹的同龄人,马鸿宾不但衣食无忧,而且有机会读书习武。他的父亲马福禄更是颇受清廷重视,光绪23年,马福禄和其麾下的简练军被调往京城。

马福祥

然而,由于三年之后八国联军的侵略,率部抵抗八国联军的马福禄阵亡在战场之上。不过,正是因为马福禄的阵亡,清廷因此将马福禄的功绩算到了他的弟弟,也就是马鸿宾的叔叔马福祥身上。从此,马福祥不但继承了简练军,而且官职更是一路高升。

父亲阵亡之时,马鸿宾年仅16岁。自此之后,马鸿宾一直随着叔叔马福祥。1904年,20岁的马鸿宾开始成为叔叔马福祥的侍从,4年之后,马鸿宾升任西宁矿务马队队官,而这支队伍也后来成为马鸿宾的起家根本。

随后,马鸿宾的职务一直稳步上升,到辛亥革命民国成立之时,马鸿宾已经成为宁夏新军的管带。1915年时,马鸿宾升任统领之职,1916年,由于河套地区发生了动乱,无力西顾的袁世凯因此批准成立了甘肃新军,马鸿宾成为这支部队的司令。

马家军

从此之后,马鸿宾开始率领新成立的甘肃新军围剿当地作乱的土匪、会党分子和兵变溃兵。马鸿宾曾率部击败哥老会首领弓占元,也曾击毙会党头子金占魁,1917年,马鸿宾还在宁夏、绥西一带剿灭了冒充清朝皇室后裔的达尔六吉部。

正是得益于马鸿宾的竭力剿匪,几年之后,一直混乱不堪、土匪遍地的宁夏等地终于平静下来。也因为剿匪的出色功绩,马鸿宾军衔被北洋政府升至陆军中将。

1921年,叔叔马福祥被任命为绥远都统使,开始率领马鸿逵前往绥远赴任,而马鸿宾并没有随着叔叔离开,而是仍留在宁夏,并被任命为宁夏镇守使,同时,马鸿宾爱监管着临近内蒙三旗的军事,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员。

马鸿逵

此时,马鸿宾麾下有一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军队,有了宁夏和蒙古三旗的地盘儿,同时,还有了中央政府的任命,万事俱备的马鸿宾因此开始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也是马鸿宾第一次主政宁夏。

成为宁夏镇守使之后,马鸿宾的麾下一共有3支队伍,分别为:5个营的昭武巡防军,7个营的甘肃新军,一个营的镇守使署卫兵马队。兵力比之之前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

然而,深知军队对于军阀重要性的马鸿宾并不满足于此,1924年,在冯玉祥就任西北边防督办之后,成为冯玉祥麾下的马鸿宾在经过冯玉祥的允许之后,再次扩充了三个补充团,统领的部队达到20个营、约4000余人的兵力。

1、种家军的劲旅在太原溃亡,种师中在太原被斩杀,种家军已失败溃散。种师道年迈上前线,一路风尘,身染重病,回京不久便去世了。种师道去世后一个月,金人再渡黄河南下。当年11月末,京师沦陷,西京洛阳也陷落了。北宋朝廷乱作一团。当当了俘虏的钦宗非常后悔,说:“不听种将军的话,才落得如此可悲下场。”种家虽然还有后人种师古等,不过后来没有那么大权力了。

2、北宋将领种世衡,儿子种谔,孙子种师道所率领的军队,人称“种(chóng)家军”。

3、在《宋史》中,洛阳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4、铁马金戈、碧血黄沙,杨家将、种家军……时光倒流千年,北宋王朝战事连连,西北烟尘里,塞上马嘶中,15万种家军正与敌人交战。他们的最高将领都是洛阳人,血脉中澎湃着黄河激情,气质中显露出北邙风骨。他们有的率孤军深入荒漠,中箭死在马背上,由战马负尸而还;有的皓首白须,60多岁仍在战场上拼杀。有宋一朝,种家军无数将士血染黄沙,可歌可泣。

在中国的传统四大名著《水浒传》之中的主人公之一鲁智深是在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提辖。而他提到的小种经略相公,就是北宋名将种师道。

在书中即使连切肉的镇关西,对小种经略相公也十分敬畏,这是因为种家从种师中的祖父种世衡开始,连续三代都是北宋边防大将,为北宋的边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手下的军队也被人们称为种家军,是当时北宋边军的主力。

北宋碑刻

而创建了种家军的种世衡更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其军事活动主要在北宋与西夏的边境地区,种世衡作为当时北宋最重要的西北将领,在抵抗西夏进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活动时间正好是西夏刚刚建国的时候,那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对于中原一直虎视眈眈,而且军事能力出众,北宋的边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种世衡在边境地区修建了青涧城,并积极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修好,让北宋有了可靠的前沿阵地,而且其还善于使用谋略,依靠反间计使得李元昊杀死了其手下的重臣,缓解了北宋的边防压力,在防卫李元昊的过程中可谓居功至伟,而种家军的名号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响彻中国西北的。

北宋名将种世衡塑像

修筑发展青涧城,开创边防新方法

种世衡是北宋名臣种放的侄子,从小就展露出了不俗的志向。他本来可以因为叔父的影响走进中央政治圈,做一名地位尊崇的文臣,他也确实曾经做到了太子中允的位置。

但是由于种世衡为人刚正不阿,在其担任泾阳知县的时候曾经得罪过里胥王知谦,之后又和当时皇后的姻家,王蒙正结下了仇怨。之后这两个人联合起来诬陷种世衡,导致其遭到贬谪,仕途不顺。后来在宋绶等人的帮助之下,他才重新被启用,来到了西北边境开始承担边防的工作。

种家军的历史地位

在《宋史》中,洛阳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
点击下载
上一篇:三代家谱怎么写?下一篇:王姓字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