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思想家王船山是怎么看待“度”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明清思想家王船山是怎么看待“度”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第1张

关于“度”,对中国哲学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应该是不陌生的,儒家孔子讲“中庸”,道家老子指出的“反者道之动”,在颜小二看来,大抵是“度”的运用与体现。而后世学者,在继承先哲智慧的情况下,对“度”的哲学内涵也做了一定的发挥和扩充。

本次,颜小二将和大家说说明清思想家王船山对“度”的解读,在他的眼里,事物的发展存在一个“度”,过了“度”,就会发生“转变”,即“物极必反”,他还由此指出“厚极而怒报”的观点。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各类事情,预先考量“度”是十分必要,可以预防过度压制之下的强烈“反弹”,如果我们懂得运用这个道理,或许可以顺利许多事情。

1、思想家王船山在“度”下 的人生反转:是隐士,也是斗士

我们这里说的王船山,本名是王夫之,公元1916年生,按照现在的版图算起来,他是湖南衡阳人。因为晚年在衡阳的石船山隐居,继而被后人称为船山先生,而王船山之名便由此而来。

王船山的一生,像极了是对“物极必反”的现实写照。

在“度”的拿捏之间,他的人生发生击打反转。当清兵到达湖南境内时,他召集义兵,抵抗清兵,热血沸腾保家卫国。但是飘摇的山河岂是他一己之力可以左右的?义兵抗清失败后,他又在南明桂王的政权下服务过一段时间,最后发现没有实事可做,心灰意冷之下,他又放下胸中沸腾的情绪,遁藏深山,成为一位隐士。

他曾是一名摇旗呐喊的斗士,而后,又在事态发展之下,归隐山林,或许正是人生的反转,成就了他对“度”的经典解读。

2、王船山解“度”:厚极而怒报之

关于“度”,王船山是在讨论“日新之化”的观点时提到的。所谓“日新之化”,是王船山认为,天地的本性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天地的变化却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风和雷,与昨天的风和雷不是相同的,只是形象相同罢了。

而出现“日新之化”的原因,在王船山看来,源于对立面的事物互相渗透、且最后发展过“度”的结果。于此,王船山对“度”的解释,便自然而然地引导出来了。

关于“度”的两面互相渗透,王船山是这么说的: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聚于此者散于彼,散于此者聚于彼。浊入清而体清,清入浊而妙浊,而后知其一也,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也。”

王船山这是在说,所谓“静”,也是内在含有动的存在,不是绝对的不动。在这里散开后在那里聚集,在那里散开后在这里聚集,浊让清有了形体,而清也让浊有了其妙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上面是王船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事物在“度”的“两边”变化时的样态,当逾越过“度”的时候,事物会产生变化,而正是这个“变化”,赋予了“度”两边的具体存在的具体意义。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关于“度”,王船山进一步提出了“物极必反”,这里的“极”,大抵是达到“度”的事物发展程度,王船山说:

“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其极也唯恐不甚,其反也厚极而怒报之”。

也就是说,在王船山眼里,当“动”到了极致的时候,就会“静”,同理,“静”到了极致的时候就会“动”。因为事物动静、也就是事物的两面变化,是无法阻止的,于此,过度压抑“动”或者“静”,一旦达到“极”,那么会非常猛烈地跨过“度”,于此就出现了所谓“厚极而怒报之”地情况。

3、启发

无论是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起伏,只要留心观察过的朋友,大抵可以体会到“事物“两面性”变化是围绕一个“度”相互转化的”。而结合王船山对“度”的解读,以及其揭示的“厚极而怒报之”特点,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能获得一些启发。

首先,大到王朝兴衰,过度繁盛之下,必有由盛转衰的“节点”;小到人生起伏,人最高光时刻过后,会迎来相对平淡甚至是“失意”的生活,这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是正常现象。当我们从事物正反两面转化的角度来看人生得失的时候,可能一些难过的事情,就不会那么难过。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其次,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太多“求而不得”的情况。为什么会“求而不得”,而很多人却“不求而得”?因为强烈的“掠夺”欲望之下,我们趋于去过度作为,过度作为之下,我们会给自己埋下许多阻碍,会把许多简单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此也会离“所求”越来越远。

所以,当我们“求而不得”且无比痛苦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想想,是不是自己“作为太过”、过了度,反而让自己与所求越来越远。

由此,颜小二想告诉大家,王船山从两面性对“度”的解读,以及对过度之“厚极而怒报之”的特点揭露,很适合我们细细品味、咀嚼,因为太多的“求而不得”,问题大多处在“度”上。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恩赐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

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

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

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

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

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订阅

王船山名夫之,因住在湘江西岸、蒸水左岸的石船山,从学之人称其为船山先生,又称夕堂先生。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王船山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明亡之后,“甘枯槁以自絜其志。深山行歌,憔悴抑郁,终其身而已矣。”他以屈子为师,在《九昭·序》自言“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在《读通鉴论》更自我表白“吾性之清,不能受物之浊”,表现出他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清廉高尚的人格精神。

岳飞之死

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都,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里就有点儿奇怪了。秦桧要置岳飞于死地,肯定和岳飞仇深似海,为什么不编造点儿证据出来呢?‘莫须有’ 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常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那秦桧是个状元出身、满肚子典故的人,要捏造出点儿证据来整岳飞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莫须有”的千古笑话来?秦桧的“莫须有” 三个字,会不会有弦外之音呢?真实意思是想告诉韩世忠——岳飞有没有罪我也不清楚,反正也不是我想杀他。可是,如果不是秦桧想杀岳飞,那么究竟是谁想杀他、而且能杀他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皇帝赵构。

要是放在明朝,在崇贞年间,那皇帝杀大臣是家常便饭、袁崇涣、熊廷壁就是稀里糊涂被杀掉的。可是宋朝自太祖赵匡胤以来,就有个不滥杀大臣的光荣传统,而且那赵构也不是糊涂人,而是被历史上称为“中兴之主”,把江南半壁小河山治理得井井有条。如果赵构要杀岳飞,必然有非要杀他不可的理由。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圣”,把赵构被金兵俘虏了的老爸老哥接回来,这样赵构的位子就坐不稳了。但仔细看看历史,赵构发12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时候,他老爹徽宗已经死了好几年了。虽然还有个哥哥钦宗在,可是兄弟之间么,立嫡以贤,他老哥把江山治理得一踏糊涂,自己都给抓去了,还有什么“贤”可称?更何况老哥还一再托人给赵构捎信儿表忠心,说:你只要把我弄回去,我当个平头老百姓就知足了,绝不和你争天下。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反对议和,是铁杆主战派。能战方能言和,这个道理赵构不可能不懂,怎能单单为了和谈而自废武功?如果抗命私自出兵破坏和谈,那么杀了也还说得过 去,可是岳飞已经乖乖地收兵回来交了军权。为什么还要杀他呢?当时和岳飞齐名的抗金明将韩世忠也是坚决主战的,赵构把他和岳飞一起召了回来,却只罢了岳飞的军权,而韩世忠仍然是高官厚禄,过着幸福的腐败生活。

赵构初识岳飞,是在他刚即位的时候,岳飞那时大概才是个连级干部。史书说,这时的岳飞曾上书数千言,“大略谓: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赵构不是胆子大的人,岳飞要他亲自随兵打仗,如何肯听?于是以 非法越级打报告的罪名罢了他的官。于是岳飞只好投张所,从头干起。岳飞身先士卒,军纪严明,屡立战功。这赵构倒也是不念旧恶,绍兴三年秋,传他“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授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又改神武后军都统制,仍制置使,李山、 吴全、吴锡、李横、牛皋皆隶焉。”封了岳飞个省军级干部,而且题字,发奖旗 “精忠”。有趣的是岳飞背有四个字是“尽忠报国”,“精忠,”与“尽忠”,怎么如此相似呢。

这样,赵构和岳飞的蜜月阶段就开始了。岳飞是当时军队高级将领中最年青的,赵构爱惜人材,破格提拔。

宋史载:绍兴四年,“兀术、刘豫合兵围庐州,帝手札命飞解围,提兵趋庐,伪齐已驱甲 骑五千逼城。飞张“岳”字旗与“精忠”旗,金兵一战而溃……” 赵构已经把岳飞看做自己的嫡系了,越过中央军委,自己亲自写命令,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多高了。岳飞也真给他挣面子,把金兵打了个稀里哗啦。

绍兴五年,“入觐,封母国夫人;授飞镇宁、崇信军节度使,mopcom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二十几岁就是候爵了,老妈也封了国夫人。这还不够,“飞以目疾乞辞军事,不许,加检校少保,进封公。”岳飞说眼睛有毛病,不想带兵了,赵构不但不许他辞职,而且加官进爵,几个月之中就由候爵提拔到公爵,可以说是少有的殊荣。就在这一年,赵构的老爹徽宗死在了金国的监狱里。

绍兴六年,“飞入觐,面陈:襄阳自收复后,未置监司,州县无以按察。帝从之,以李若虚为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运、提刑,又令mopcom、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贤 否,许飞得自黜陟。”mopcom的大小官员由岳飞随意安置。看来赵构是真信任岳飞,不怕岳飞乘机安插私人势力,更没有怀疑岳飞会造反。“居母忧,降制起复,飞扶 榇还庐山,连表乞终丧,不许,累诏趣起,乃就军。”呵呵,这是岳飞第二次想撂挑子不干了,老妈死了,要陪伴死人。赵构当然不愿意自己栽培的嫡系辞职,连着下诏书要他继续干革命。看来这赵构也是个急性子人,不是连下诏书,就是连下十二道金牌。

绍兴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 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 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从幸建康,以王德、郦琼兵隶飞,诏谕德等曰:听飞号令,如朕亲行。”这一段更说明赵构和岳飞的私人关系极其融洽,声色犬马,可以无所不谈。“拜太尉”,封了个副总理级的官儿,和当年高俅的级别一样了。“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就是说让下面的官员像服从自己一样服从岳飞,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岳飞和另一个元帅张浚拌了嘴,“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以张宪摄军事,步归, 庐母墓侧……帝累诏趣飞还职,飞力辞,诏幕属造庐以死请,凡六日,飞趋朝待罪,帝尉遣之……帝大悦。”这是岳飞第三次要撂挑子,而且撂的有点儿毫无道理,和同僚吵架是常事,皇上有没有偏袒他,怎么能把抗金救国的大业置之不顾,辞职不干了呢?莫非岳飞此时受到什么重大打击了不成?

八年,“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 让岳飞和皇太子建立亲密关系,看来赵构是准备以后让岳飞做托孤重臣了。不过这皇太子也不是赵构亲生,而是个养子。赵构或许也有个什么阳萎之类的不育症。有这类 症状的人大多都有些心理不正常,岳飞以后的日子怕也难过。

九年,“以复河南,大赦……授开府仪同三司,飞力辞,……三诏不受,帝温言奖谕,乃受。”继续加官进爵,兼任首都的市长。

十年,“金人攻拱、亳,告急,命飞驰援,飞遣张宪、姚政赴之。帝赐札曰:设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遥度。”这就是说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我把大权都交给你了。可见此时赵构对岳飞还是高度信任的。但是,这距离赵构杀岳飞只有一年的时间了。由高度信任到非杀他不可,肯定是什么重大事情在这一年之间发生了。

其实赵构本是个多疑之人,就是在给岳飞加官进爵的时候也不忘试探。当岳飞屯田的时候,“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想看看岳飞的反应。岳飞是个极聪明的人,“飞跋其后,独指操为贼而鄙之”,把曹操大骂了一顿,以证明自 己不会做曹操,通过了赵构的测试。 不过,岳飞也不是非常会来事儿的人。想当年,秦始皇起倾国之兵派大将王剪攻打 楚国,王剪一会儿派人回去向秦始皇要栋房子,一会儿又派人回去要块地。手下人很奇怪,就问他:“您当了这么大的官儿了,还贪图那些小便宜干啥?”王剪笑着 说:“大王是个多疑的人,把全国的兵都交给我了,肯定不放心。我就是要他知道我胸无大志,只爱小便宜,他就放心了。” 棋经上说:弃小不就,必有图大之心。偏偏岳飞在小节上无可挑剔,不贪财,不好 色,家里没有小老婆。有个叫吴送美女给岳飞,也被岳飞退回去了。年轻时好酒, 皇上劝他一次,就滴酒不沾了。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也不要,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还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可是你岳飞是武将啊,不怕死是可贵的革命品质,可是怎么能也不爱钱呢?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 产,不怕死,再不贪财,那你图得是什么呢?没有缺点的人是可怕的,所以赵构大概也是心里怕怕。

岳飞还有个大犯忌讳的地方,就是他的军队号称“岳家军”。“先是,绍兴五年,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举众来归。其所揭旗以“岳”为号……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X和国家的军队,要叫也只能叫赵家军,怎么能叫岳家军呢?自古皇帝们的心是相通的,赵构对此必然是极不高兴。

不过,心里不高兴归不高兴,这点儿事也绝不足以让赵构下决心杀岳飞。那么,从绍兴十年到绍兴十一年这一年多的时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了呢?

中国历史朝代之中,宋朝的天下是来得最容易的。宋太祖赵匡胤本是个没有贼心也没有贼胆的武官,但是人缘极好,大概是个周恩来一类的人物。忽然,消息传来,皇帝柴世荣死了,只留下一对孤儿寡妇。当时广大革命官兵们就琢磨了,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孤儿寡妇掌了大权,肯定要安插自己的亲信,把我们赶到牛棚里去好给新官员们腾位子。干脆,我们推举赵大哥当皇帝算了。于是被灌得醉醺醺的赵匡胤一睁眼,发现自己怎么穿上皇帝的衣服了? 黄袍加身啊,这贼船一上就没法下来了,最后只得一不做,二不休,就索性夺了老柴家的天下。赵大哥的皇帝来得这么容易,越想越害怕,如果别人也学着玩这么一手,我的江山不是就又没有了?于是把能征惯战的老哥们儿都请来喝酒。酒过三巡,老赵放声大哭。哥们儿几个奇怪呀,就过来问。老赵抹着眼泪说,如果你们哪天也想黄袍加身,那么我杀你们也不是,不杀你们也不行,不如我多给你们点儿钱,你们回老家腐败去,你们舒服了,我也放心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老军头儿们都退休当大地主去了,不用担心他们造反。可是外族一打进来就傻眼了,你那些能打仗的人都退休了么。所以宋朝内忧不多,外患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从辽,西夏,到金,蒙古,反正是谁都能欺负老赵家一鼻子。

赵构的皇帝也来得容易,但是有点儿不名正言顺。他本是宋徽宗第九子,老妈的地位不高,本人的资质也平平。本来无论是立嫡、立长、立贤,都轮不到他头上。再加上老爹大概也不怎么待见他,所以才派他出使金国,别的孩子都舍不得送去当人质,只舍得他。谁知道事情有变,金兵打了过来,老爹老哥被金兵虏走了,赵构从金营里逃出来跑到了江南,大臣们才拥立了他当了皇帝。毕竟他是大家能找得到的唯一皇子么。

估计赵构心里一直有个“得位不正”的情节,老爹徽宗是 个处处留情的花心大萝卜,自己知道的兄弟已经是不少,秘密的私生子兄弟怕是更多,如果哪天哪个兄弟拿着老爹的遗诏来逼自己让皇帝的位子,岂不就是折子大了?赵构发愁啊,四处收集老爹的秘闻,倒养成了一种独特的爱好,很爱读宋朝的革命家史。他爷爷和太爷爷的传记《重修神宗实录》和《重修哲宗实录》,就是他在位的时候,由赵鼎分别在绍兴五年和绍兴八年完成的。

然而,老赵家的历史和岳飞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看看岳飞之死前后几年内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绍兴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赵荣来归。二月,命修《徽宗实录》”。想来那赵荣带回来了些赵构老爸徽宗的遗物什么的,使得赵构忽然想起来要给老爸修改传记了。不过,徽宗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小资皇帝,除了书画上的成就之外,泡妞也是一把高手,但是治理国家实在是乏善可陈。那么着急给他写传记做什么? 莫非是听到了什么蛛丝马迹,要整理老爹的黑材料?于是赵构也不继续让赵鼎来写X史了,而是该派自己信得过、口头子又严实的秦桧来编写。

绍兴十年,“夏四月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入觐。壬辰,以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枢密副使,五月遣张俊、岳飞于楚州巡视边防。”朝见皇帝以后,这抗金三大元帅之中韩世忠、张俊进了中央政治局,而岳飞只混了个候补,看来赵构和岳飞的关系开始冷却了。

“秋七月戊戌,秦桧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桧少保。命张俊复如镇江措置军务,留岳飞行在。飞以累奉诏班师”。秦桧笔杆子确实厉害,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改X史的艰巨任务。同时肯定还递交了一本厚厚的、不能让别人看到的内部文件,包括许多皇家机密。赵构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害怕,反正给X史写作班子每人提升一级。几天之后,就有了赵构连下12道金牌逼迫岳飞回都的事。

岳飞一回来,马上就倒了霉:“八月甲戌,罢岳飞……九月癸卯,鄂州前军副统制王俊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冬十月,戊寅,诏修玉牒。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 岳飞七月回军,八月就丢了官儿,九月有人报告说岳飞的养子岳云和爱将张宪阴谋造反,十月赵构下令修改玉碟,就是皇家的家谱,紧接着就把岳飞下到了监狱里。

这一段时间表很有意思:为什么赵构一见了秦桧修改的《徽宗实录》就马上下金牌召岳飞回军?把岳飞下到了大狱里,紧接着就要修改玉碟?莫非岳飞和皇家有什么牵连不成?

岳飞被捕以后,赵构最初派何铸审讯。“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岳飞把衣服一撕,露出身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马上就明白岳飞是冤枉的了。这一段也很奇怪,身上刺字在那年头儿 是很流行的,当法官的,总不能认为身上刺个“忠”字就是忠臣吧?这里的真实过程应该是岳飞向何铸说了什么高度机密,或出示了什么极有说服力的证据,才使得何铸认为岳飞无辜。但是赵构已经将这些关键从史书中删去,读到才令人觉得这里费解。

赵构听何铸一说,又惊又怕,大秘密可不能传出去,先恐吓何铸一番,罢了他的官,然后就命令秦桧马上把岳飞干掉,杀人灭口。秦桧曾经建议让岳飞和张宪当堂对质,以显示自己依法判案。但是赵构却说:“勿妄追证,动摇人心。”意思就是说:咱俩都知道老岳造反证据是假的,你还瞎追证什么?万一他把那大秘密一喊,一旦传出去,就天下大乱了。什么也别问了,赶快杀人灭口吧。

1、王夫之(王船山)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

2、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3、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明清思想家王船山是怎么看待“度”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度”,对中国哲学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应该是不陌生的,儒家孔子讲“中庸”,道家老子指出的“反者道之动”,在颜小二看来,大抵是“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