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谱怎么排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1收藏

吴氏家谱怎么排的?,第1张

1,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杨继盛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2,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3,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吴如胜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4,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吴呜凤撰,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5,吴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两卷,(民国)吴传篪等编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兰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6,吴氏冯墅分宗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7,吴氏宗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8,吴氏世谱三十卷,首一卷(民国)吴治埔主修、吴治鸠编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让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9,吴氏宗谱续刻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莘耕纂辑,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10,吴贺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吴人镜七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11,吴氏历代及德庆广公派下迁西族谱一卷,(民国)吴冠凡编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毂城县图书馆。

-吴姓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吴氏源于姬姓吴国,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初期,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让贤故事。 朝,史称西周。 西周初,姬发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包括如今江苏、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后期开始强盛。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国;传到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 后来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吴国反而被越王勾践打败,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王夫差悔之莫及,自杀身亡。吴国王族子孙避难四散,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发展繁衍,后分为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份陷居于江浙一带,一部份逃难至安徽歙县,后又分衍出一些分支;还有一部份逃至今山东、河南一带安家落户。 吴姓的发源地在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始祖是周太王长子太伯。吴国周初是太伯的封地,传到19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境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同时,吴姓开始向齐、鲁之间(今属山东省)迅速迁徙繁衍,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秦汉乃至魏晋隋唐,吴姓族人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魏晋以后,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吴氏族人在北方繁衍减缓,在南方繁衍发展迅速。吴氏发源于江南,成长于江南,历史上吴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吴氏迁居台湾是从1291年开始的,那一年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奉命率领6000人乘船出使台湾,成为吴氏入台第一人。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到澎湖、台北等地谋生创业。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东渡日本,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差不多与此同时,吴氏还有大批人南迁到越南。现在越南有二百多个姓,按人口数排列,吴姓列为第六大姓。 吴氏入朝鲜的历史也很悠久,发展至今,吴氏在朝鲜的143个姓氏中是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 大约自明代开始,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很多吴氏族人移民南洋。近代又有不少旅居欧美,他们大都聚族而居。 吴氏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10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在苗、满、蒙古、鄂伦春、锡伯、回、哈尼、侗、壮、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数量。

吴姓家谱介绍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家谱文件

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杨继盛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写本 一册

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如胜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呜凤撰写本 一册

辽宁本溪吴俄尔格氏家乘五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村 (清)吴守恩纂清雍正间纂写本

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 一册

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二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民国)吴恩培编1940年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档案馆

(清)吴优善 吴鸿盘纂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 (1892)铁板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文管会

(清)吴宝善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藏地:河北青县崇仟镇野兀屯吴淑珍纂钞本

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上海松江县博物馆

(民国)吴承祜纂 1929年1936年铅印本

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宗洛十一修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瑞宗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丽生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江苏吴氏汇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1)

(民国)吴仲山纂修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江苏淋水县云合乡陈里坑屯竹窝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屯小吴家

(民国)吴祖起纂 1916年锦绣堂木活字本

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藏地:江苏赣榆县档案馆

(民国)吴怀镡重修 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淮阴南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图书馆

(清)吴昆田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民国)吴其(禾+逵-辶)等重修 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清)吴芸等纂 1935年石印本

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引孙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江苏仪徵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藏地: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屯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泰州富安县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图书馆

(清)吴嘉珠纂修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江苏泰州海陵南圯塘吴氏族谱□□卷 藏地:江苏丹阳县图书馆(存爱字吴卷 6、忠字号卷1、2、46)

(民国)姚龙光重修 1919年木刻本

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屯塘河队

(民国)吴金波重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南京市博物馆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章焕六修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藏地: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1925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锡纯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吴国桢主修 解(竹甫皿)编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清)吴世铮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富德吴其贤等续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 三让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川法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美国

(民国)吴祥鸿等修 1925年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吴赓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六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观周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二十四册

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8)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毗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志尚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1913年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江苏常州毗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1914年木刻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藏地:江苏档(存卷2) 1916年至德堂刊本

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山西省文史馆

(清)吴人秀吴世馄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亭甫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二册

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四川省图书馆 (存一册)清同治间刻本

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存卷首、卷113) 美国

(清)吴振钧等修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祥霖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五册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叔渭等修 1916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藏地:复旦大学

(清)吴超然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江苏江阴严渍吴氏宗谱四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1896)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翔九等九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吴增甲纂修 1949年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唱续修 1929年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吴莲溪编纂 1947年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藏地:江苏苏州图书馆

(清)吴潮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清)吴焕文吴焯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海虞城东吴氏支谱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民国间钞本一册

江苏吴县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康熙间刊本 一册

江苏吴县武山西金村吴氏世谱四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公肃等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本 八册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谱六卷藏耻』匕京图书馆 (二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历史系

(清)吴永锡 吴定国等修清乾隆七年(1742)洞庭祠堂刻本 六册

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四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哲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

江苏吴县皋庑吴氏家乘六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存卷26)

(清)吴经望等纂修 清道光九年至十一年(18291831)刻本

江苏吴县洞庭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懋煜辑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 六册

江苏昆山徽州吴氏迁昆支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鸿畴编辑民国间苏州大苏印刷公司铅印本一册

江苏吴江吴氏族谱三十五卷 藏地:河北大学

福建省图书馆 (存卷 6、 7)

(清)吴安国续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木刻本 十六卷

吴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近庄纂 吴祥霖补辑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六册

浙江杭州吴氏家谱□□卷 藏地:河北大学(存六卷) 钞本

浙江杭州吴氏族谱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钞本

浙江余杭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之梁吴载有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二册浙江余杭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光煜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承善堂活字本八册

浙江余杭延陵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佘杭县塑料厂木活字本

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斐续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爱敬堂木活字本

浙江萧山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瑞芝等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爱敬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泰顺九绽吴氏族谱四卷 藏地:浙江泰顺县文博 (清)蔡葆贞重辑钞本

浙江嘉兴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清)吴蹯重修清咸丰九年(1860)钞本 二册

浙江海宁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图书馆

(清)吴芸孙 吴昌年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二册

浙江桐乡州钱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学浚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永怀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平湖吴氏本支家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

(清)吴若娘续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二册

浙江海监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本智等修清咸丰九年(1859)写本 一册

浙江海监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吴昌年 吴昌祺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二册

浙江湖州菱湖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吴衍麟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钞本 六册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容光续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四册

浙江湖州下塘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人民大学 上海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孝诚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浙江湖州苕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邦诠吴孝诜等续修 1931年刊本 六册

浙江湖州皂湖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吴秋香 陈溶新重修 1933年世德堂木刻本 四册

浙江长兴吴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长兴县白阜乡大齐口村屯

(清)吴俊卿主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935)凤林堂木刻本

浙江绍兴会稽吴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吴链修 林乔纂明嘉靖钞本

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十五卷序状志铭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有临纂修明万历刻天启六年(1626)重修本 八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三十一部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 (存十一部) 日本 美国

(清)吴国梁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活字本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隐编订 1916年活字本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州山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浙扛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善庆编 1919年刻本 一册

浙江绍兴山阴县州山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民国)吴邦枢等纂修 1924年刻本浙江东阳渤海郡鸡峰吴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浙江东阳县象岗乡 1926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存卷1)清道光十年(1830)木刻本

浙江义乌椒山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管会清咸丰五年(1855)木刻本

浙江义乌延陵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德洗等纂修 1925年活字本 四十五册

浙江衢州吴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礼荣重修 1917年刻本 一册浙江衢县铜峰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衢县延陵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

(民国)吴长安 吴元骏等修 1948年衢城北隅居士郑荫槐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屯明万历十八年(1590)木刻本

浙江常山柏溪吴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石村杨瀚八修木刻本

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

(清)吴鉴 吴绍达等续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木活字本

浙江常山梧峰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3)

(清)吴可权修清道光二十四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厚仁吴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6、卷末)清咸丰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吴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缺卷3、4、6、 7、 13、 18、 26)清同治十年(1871)木活字本

浙江天台吴氏宗谱略存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志勤重修清乾隆钞本 六册

浙江黄岩黄邑凤洋湖头东吴氏宗谱九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1)

(清)吴际清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浙江遂昌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湖山乡大畈屯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 五册

浙江遂昌平昌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石练乡 1934年刻本

浙江遂吕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遂昌县对正乡山前屯民国间刊本

浙江松阳岗头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江松阳县樟溪乡岗头屯

(民国)吴家斌主修 1921年木刻本

安徽吴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吴燮和等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安徽吴氏重修宗谱□□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存卷12)民国间兴让堂木活字本

安徽合肥东乡吴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重仁 吴门南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二十册

安徽芜湖吴氏宗谱□□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存卷首、卷1)

(民国)吴官生纂 1931年木活字本

安徽泾县泾川茂林吴氏宗谱五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缺卷4)

安徽图书馆 美国 (明)吴范道等纂明万历八年(1580)刊本

安徽泾县延陵吴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吴一湫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 十二册

安徽泾县石匮吴氏族谱正编六卷首一卷附旧编二卷首一卷附编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本刻本 八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四代饮旌五世同堂全图一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慎月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

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安徽泾县吴氏始祖图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钞本 一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谱系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民国)吴家骏手录 1932年写本 一册

安徽泾县茂林吴氏支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民国)吴家骏录订 1934年精钞本一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二册

安徽徽州新安世家梢云吴田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一册

安徽徽州梢云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存卷810)

上海图书馆 (存13) (明)吴大经纂明钞本

安徽徽州左台吴氏谱图续编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 (明)吴饮仪等纂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

安徽徽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 安徽博物馆

(清)吴正遂汇纂 吴阀总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二册

安徽徽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三编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三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二部)

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清)吴正遂编 (民国) 吴洁华补订 1934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二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考系不分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三册) 美国

(清)吴允文等修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家乘世谱 藏地:江苏盐城市图书馆

(清)吴文蚧纂清光绪六年(1880)钞本 三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锡维纂清光绪间叙伦堂活字 一册

安徽徽州新安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钞本

安徽休宁商山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明)吴士信修钞明化本一册

安徽休宁商山吴氏重修族谱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宋)吴浩纂修 (明)吴士彦等续辑明崇祯十六年(1643)家刻本 一册

安徽休宁新安商山吴氏宗祠谱传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应迁辑

(清)吴献吉等续辑清康熙间刻本 一册

安徽休宁县市吴氏本宗谱十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美国 (明)吴抿 吴兆等纂修明嘉靖七年(1528)刊本

安徽休宁新安休宁乾滩吴氏会通谱十二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明)吴爵 吴斌等纂明嘉靖十一年(1532)刻本 一册

安徽休宁吴田吴氏分支统谱□□卷 藏地:南京图书馆 (存卷15) (明)吴显纂修明嘉靖十七年(1538)吴奖刻本

安徽休宁璜源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吴应期纂修明万历七年(1579)保和堂刻本

安徽休宁茗州吴氏家记十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明)吴瑞毂编明万历十九年(1591)写本 八册

安徽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八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吴翟辑清光绪十八年(1892)吴厚夫翻刻清雍正十三年(1735)书院刻本 五册安徽休宁海阳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明)吴维东等修明崇祯三年(1630)修 钞本 一册

安徽休宁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明)吴维东等修明崇祯三年(1630)修 钞本 一册

安徽休宁泰溪吴氏世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明)吴怀敏重修钞本 一册

安徽休宁衡川吴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北京大学明钞本

安徽休宁衡川吴氏宗谱聘公房摘支不分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嘉庆八年(1803)修 钞本 一册

安徽歙县新安歙南昌溪太湖(土丘)吴氏宗谱十四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缺一卷)

(清)吴念祖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本 二十册

安徽歙县仟源邑氏宗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清)吴永凤 吴兴寿等修清光绪五提(1879)活字本

安徽歙县石潭吴氏叙伦祠宗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绍周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十二册

安徽歙县石潭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缺一卷)

(民国)吴寿根等修 1930年刻本

安徽歙县昌溪庠里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 美国

(清)吴景桓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恩成堂活字本八册

安徽祁门祁东福州吴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徽外[地区博物馆 清咸丰三年(1853)钞本 一册

安徽黟县横岗吴氏会通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清)吴世翔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种德堂刻本 一册

安徽黟县黟北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民国)吴士恺修 1924年活字本 一册

安徽石台吴氏宗谱 藏地:安徽石台县大寅乡

安徽桐城吴家砦吴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灏 吴谦昀等续修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桐城吴氏宗谱三十二卷末二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吴友谦等续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仁义堂活字本三十四册

安徽桐城高甸吴氏宗谱九十一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存90)

安徽博物馆 (存卷首、卷13、918、2436、 3841、 43、 4850、 42、 5457、 5961、 65、 67、 69、 73、 77、 78、 81、 82、8491) 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存卷 378、 8091)

(民国)吴健吾纂修 1936年安庆东方书局铅印本

安徽桐城吴氏家乘小纪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

(民国)吴(门岂)生撰 1936年油印本 一册

安徽怀宁皖怀梅冲吴氏编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凤等撰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萃英堂活字本八册

安徽怀宁吴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志强 吴祥森等重修 1914年木活字本 十三册

安徽怀宁吴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存卷首)

(民国)吴佩绅修 1921年观乐堂刊本一册安徽潜山潜阳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承珂等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刊本 十册

安徽潜山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邦辅等续修清同治八年(1869)尚德堂活字本 六册

安徽庐江潜川吴氏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学廉 吴学藻等续修 1918年木活字本 八册

福建延陵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文炳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本 十册

福建延陵吴氏重修家谱□□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存卷7)民国吴氏有秩堂活字本

福建福州世美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清)吴诚玉重修清钞本 一册

福建连江吴家路并竹兜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嘉庆七年(1802)修刊本

福建连江马鼻竹兜吴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吴茂才 吴清光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稿本

福建同安鹿港吴氏义二房族谱不分卷 藏地:台湾

(清)吴举纂修清雍正八年(1730)钞本 一册

福建同安庄江鼎汉石壁吴氏族谱不分

川西都江堰(灌县)吴家大冬水吴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四川都江堰大观、街子交界处没头河吴氏一脉世系排行:(九十一世起:)来元应芳升,伯肇永维兴,国家光玉(裕)泽,文士庆庭登。

四川巴中吴氏一脉世系排行:叨进守仲朝、从道国怀裔;廷思文宗学、正大永耀锡;登自希修献、新成化克必;维君青任和、万载立先师;应佐乘时运、章培善继宜;崇仁洪广益、尚直达昌奇。

潮州府潮阳县贺陇(河陇)吴氏(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统

广东省普宁市船埔镇种德堂吴氏字辈(清朝属惠来县龙溪都梅田楼,当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纪常名鼎,奕季联芳。

扩展资料:

吴氏人口分布: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1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48%)、江苏(133%)、福建(13%),这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这两省的吴姓又集中了164%。

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多年来许多专业和业余的巴金研究者们为巴金家族历史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说法和观点与史实有出入本文根据现在确实掌握的古籍材料,探讨商榷,力求准确,以免讹传

一 关于巴金的曾祖父(宗望公)李璠

巴金的曾祖父李璠生于四川,并非从浙江到四川的

巴金在《春蚕》一文中写道:“在成都正通顺街有我的老家,……就在这个老家里我几十年前读到一本《醉墨山房仅存稿》,那是我的曾祖李璠的遗著,他是作‘幕友’从浙江到四川的”(《随想录·四十二》)

宗望公李璠的仕途确实起于幕僚,襄助四川南溪县令唐炯(见《醉墨山房仅存稿》中代序的《……李公宗望墓志》)不过他生于四川,而并不是“从浙江到四川的”在《醉墨山房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中李璠写道:“嘉庆二十三年,先君(即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至蜀”这说明浙江嘉兴的这一支李氏家族辗转迁居到四川,始于这一年(1818年,戊寅)其父介庵公入蜀为官同一文章中又有先君“积劳成疾,遂于 (道光)十九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官”而此时宗望公李璠“年十五,介庵公卒”(见《……李公宗望墓志》)宗望公即介庵公之子李璠,这样推算宗望公李璠出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是在介庵公入川六年后生于四川的巴金这篇文字是当时根据记忆写的,估计成文时《醉墨山房仅存稿》并不在手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月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 (1)》中《巴金小传》中有:(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曾祖一代定居四川”,有着同样的错误

李璠历署四川多县,并非只做了一任县官

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上艺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提到“李镛的父亲李璠……做了一任县官”,其实宗望公李璠历署四川南溪、筠连、兴文、富顺等多县,并卒于定远县任上徐伏钢先生的《巴金家族的祖脉》(又名《历史祠堂的帷幕……》,见诸于多种报刊和网站)把宗望公李璠“曾当过一任县官”的误说进一步发展成带有描写色彩的“后来虽熬了一任县官当”

关于李璠的著作《醉墨山房仅存稿》

谭兴国先生的《走进巴金的世界》(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说:“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对文学颇有研究,刻印过一部《醉墨山房诗话》”田夫先生编著的《巴金的家和〈家〉》(上艺出版社2005年2月版)也原封不动地抄录了这番话宗望公李璠从来没有刻印过他自己的书他的著述《醉墨山房仅存稿》是其子浣云公李镛在李璠去世三十多年后刻印的,共分两册,包括文稿、诗稿、诗话、公牍四种巴金在《随想录·思路》中写道:“文徵明的词我还是在我曾祖李璠的《醉墨山房诗话》中第一次读到的”,这里《醉墨山房诗话》正是《醉墨山房仅存稿》上册的最后一部分,但是却被一些文章演绎为巴金“曾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诗话》”,进而在谭书和田书中成为“李璠……刻印过一部《醉墨山房诗话》”夏琦先生在《文豪巴金的仁爱和幽默》(《新民晚报》2005年10月18日)中写道“巴老幼时曾在曾祖父藏书《醉墨山房诗话》中读到这首词(即文徵明的《满江红》)”,巴金曾祖父李璠在世时《醉墨山房仅存稿》并未刊印成书,更不可能是李璠自己的藏书

尘尘著《泥土深情——巴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1月版)把李璠误为李番(第八页)

二 关于巴金的高祖父 (介庵公)李文熙

李文熙并非幕僚出身,亦非从浙江直接入川的

李辉、陈思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收集了有关巴老生平的大量史料书中写道“巴金的高祖李文熙(即介庵公,是巴金曾祖父李璠的父亲)作为‘幕友’从浙江到四川定居”《醉墨山房仅存稿》中的《先府君行略》记录着介庵公李文熙是因为课徒有方,被学生家长感其恩“捐布政司照磨(清代部司府主管文书、照刷卷宗的从八品职官)一官报之分发四川……”所以介庵公李文熙是宦游至四川而定居的另外他从1786年去北京 (见《秋门草堂诗钞》——巴金伯高祖父秋门公李寅熙的著作),到1818年入四川,“颠倒京兆,奔驰南北”(《秋门草堂诗钞》)三十余年“从浙江到四川定居”一说显然过于简化徐开垒先生《巴金传》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传》(北京十月出版社1994年 12月版)也有“幕僚”的说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与〈红楼梦〉》有“入蜀为幕”估计这些都是从前面提到的宗望公李璠的仕途起于幕僚的误说而演化来的

李文熙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册》(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3月第一版)是巴金研究的重要工具,但仍有几处涉及到家族史的有失准确,都在该书第一页中“约在嘉庆早年李介庵随伯祖李秋门赴京”,秋门公李寅熙是介庵公李文熙的长兄,不是伯祖李文熙是在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的,这是乾隆五十一(丙午)年(见《秋门草堂诗钞》)“李介庵随李秋门赴京”一说来自《醉墨山房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宗望公李璠写道,其先君(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十七岁,先祖母去世,先君哀毁骨立秋门公挚之入京”李璠祖母去世时,秋门公李寅熙正在北京,“一恸几绝,(头左)瘤坟起如拳,呻吟卧榻,欲奔丧不果”(李文熙为《秋门草堂诗钞》所作之后记)“挚之入京”实际上是秋门公李寅熙函召其四弟介庵公李文熙入京

没有史料证明李文熙迁入或者落户成都

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说“李氏家族由浙江嘉兴迁入成都是在(巴金)高祖李介庵的时代”谭兴国先生的《走进巴金的世界》提到“大约在十八世纪初,(巴金)高祖李介庵做官入川,落户成都”现有史料说明介庵公李文熙自1818年入四川后一直在州县做官,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介庵公李文熙迁入或者落户成都(府)迁入或者落户成都(府)应当是李文熙身后之事了

三 关于巴金的祖父(浣云公)李镛

李镛有六子三女,其中一子早夭

关于浣云公李镛有几个子女,众说纷纭,有“五子一女”、“五子三女”、“六子一女”、“六子三女”等不一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中有一段相对比较准确的说法:“(李镛的原配继配)两位夫人为李镛生下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李镛在前两个夫人谢世后,又讨了两个姨太太,为他带来一个足以做他的孙子的第六个儿子”“六子三女”的说法是正确的唯其“早夭”定义不明若以未成年(即满十八岁)而亡故作为标准,则只有一子可算早夭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说:“李镛有两房妻室,生了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后来又娶了两个姨太太”这里除了“早夭”前面已经说明外,李镛六个儿子中的幼子是姨太太之一所生另外“有两房妻室”的说法,不如“先后有两房妻室”准确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中还有道:(巴金)“祖父李镛(号皖云),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长,有五子一女 (子: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鸿;女:李道沆)”其中“皖云”应为“浣云”,“道沆”应为“道沅”如果此处说的是李镛的成年子女的话,则遗漏了另外两个女儿,她们是二女儿(名已佚)和小女儿李道漪李道漪的《霞绮楼仅存稿》被收入李镛及其妻女的《李氏诗词四种》谭兴国著《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月版)还把李镛之名错为李金镛此书还说(李镛的)“晚年,一心想的是‘五世同堂’”“五世同堂”当时在李氏家族是不可能的李镛晚年的心愿是“四世同堂”,并得到实现

陈思和先生在2004年12月17日“走进巴金”系列文化演讲第三讲“《家》的解读”(后整理收入《巴老和一个世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中说“……巴金的祖父是个非常开明非常有眼光的人……他有几个儿子,老大就是巴金的父亲,曾做过县官;老二死了,老三老四都被送到日本去学习法律,……”这大概是演讲者的即兴发挥到日本去学习法律的正是老二李道溥和老三李道洋事实上,而且无论是巴金祖父浣云公李镛的子女,还是巴金高祖父介庵公李文熙以下的大排行,都不存在“老二死了”的史实

另外关于李道溥,唐金海和张晓云所著《巴金的一个世纪》(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说:(巴金的)“二叔李道溥,……娶妻刘世”其实刘氏是继配,原配为吴氏还有:“五叔李道沛,……娶妻固氏”固氏为周氏所误《巴金的一个世纪》对李镛子女介绍的顺序为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沅、李道沛、李道鸿,使人认为他(她)们的排行顺序也是这样唐金海和张晓云所著《巴金年谱》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在介绍巴金的父亲、二叔、三叔、五叔、六叔时,则更明确写明“大姑妈李道沅,排行第四”其实除了前面说过的遗漏外,李家男女是分开排行的不能因为四叔李道瀛早夭,就把大姑妈李道沅指定为第四这本《巴金年谱》还说,(李镛)“娶妻汤氏,续弦濮氏,妾曾姨太;共生六子一女”,其中“六子一女”已在其所著新年谱《巴金的一个世纪》中改正为“六子三女”,但是李镛之姨太黄氏则被两书遗漏

由成都市工商业联合会编撰的《百年沧桑——成都商会历史沿革》第十五页说 (四川首任劝业道周孝怀)“委任他(樊孔周)和李道江(巴金之父)筹集资金,创办社会所需要的新兴事业”;第二十七页上说 (成都)“总商会为适应潮流,也成立了‘宪政研究所’,聘倪天来、李道江(巴金父亲)、陶思曾为义务讲师,讲解宪法”巴金的父亲是李道河;李道江是巴金的二堂伯

关于李镛的著作《秋棠山馆诗钞》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巴金传》、《巴金评传》(陈丹晨著)都说李镛“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而《秋棠山馆诗钞》并没有被单独刻印过,而是与浣云公李镛原配夫人汤淑清的《晚香楼集》,继配夫人濮贤嫏的《意眉阁集》,女儿李道漪的《霞绮楼仅存稿》一同被木刻刊印为《李氏诗词四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与〈红楼梦〉》更称:“祖父李镛……著有《秋棠山馆诗钞》石印送人”,“石印”一说亦纯属发挥

李镛原配夫人汤淑清不是浙江人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册》还说(李镛)“原配汤氏,为浙江的大家闺秀”这一说法更早见于孙晓芬所著《巴金祖籍家世》(《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5月30日连载)汤氏祖籍江苏南兰陵(今武进),生于四川戎州(今宜宾)(见《李氏诗词四种·秋棠山馆诗钞》),不是浙江人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还提到“(李镛原配夫人汤氏)她的外祖母更是当年‘兰陵三秀’之一,既能绘画又能作诗,还曾一度以诗画维持生活,自称‘澹影阁老人’”徐先生对历史材料的挖掘深度独到,曾经亲临四川采访只是汤夫人的外祖母赵书卿的斋名是“澹音阁”,而不是“澹影阁”估计这是因为四川话中“音”和“影”两字的区分不如普通话明显,以致所误《近代巴蜀诗抄》(巴蜀书社2004年版)在介绍赵书卿和她的姐妹们时说(赵氏三姐妹)“皆有诗名,并称兰陵三秀曾合刊少作为《兰陵三秀集》(已佚)” (第六十、六十六、七十页)这不准确该集仍藏于民间,在2004年春季嘉德拍卖中也曾高价转手《近代巴蜀诗抄》还说赵书卿“著有《澹音阁诗词钞》,今已散佚”一语 (第六十六页)其实《澹音阁词》被收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陵徐乃昌刊本《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三集第二册,署“锡山赵友兰佩芸撰”赵氏名书卿,字友兰,号佩芸;“锡山”为兰陵之误《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为海内外诸多图书馆所藏

四 关于巴金的高伯祖父(秋门公)李寅熙及浙江嘉兴祖上

李寅熙晚年一直在北京,并卒于北京

陆明先生撰文《巴金与嘉兴》,对李氏家族在嘉兴的历史有比较扼要的描述但是文中写道:“李文熙之兄李寅熙(别号秋门)晚年一直住在嘉兴,……著有《秋门草堂诗钞》四卷;……”其实《秋门草堂诗钞》的诗词中记载着秋门公李寅熙乾隆丁酉 (1777)年后离乡北游,多居京城,只曾一度短暂回乡应考此书之后记中更有简洁明确的记录:“乾隆己酉病瘤卒于京邸”

李寅熙嗣子李玑一支在嘉兴繁衍之说,尚无史料佐证

《巴金与嘉兴》写道:“寅熙无后,以文熙次子李玑为嗣,这一支在嘉兴繁衍”应当指出,关于秋门公嗣子李玑一支在嘉兴繁衍的说法,只是该文作者的推论,虽有可能,尚无任何史料佐证王学平先生2003年的《巴金的祖籍情结》也援用了陆文的这一说法2005年10月21日《嘉兴日报》载史念先生文章《一九二三年巴金嘉兴之行》,说法也与陆文基本一致;此外史文还说“由于巴金的伯高祖李寅熙无子,以李玑为嗣子,故李介庵的儿孙便顶了四川与嘉兴两支血脉”其实秋门公李寅熙兄弟五人(见《醉墨山房仅存稿·先府君行略》),并没有根据说只有其四弟介庵公李文熙的“儿孙便顶了四川与嘉兴两支血脉”2006年6月出版的《上海滩》(总二三四期)载陆正伟先生文章《寻访巴金祖籍地》基本袭用了上述说法,此外还说“一支为李介庵(名文熙),为谋求发展,于嘉庆二十三年离开迁往四川,……”如前所述,此说不确接下来陆文还说“四川的李介庵有三子——李璇、李玑和李璠,他们都在四川、甘肃等地做官”其实并没有任何关于李玑所在和做官的史料记载

关于浙江嘉兴祖上

史文提到“巴金的祖上在清代前期就世居嘉兴甪里街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诱、……”姑且不论究竟该称几世祖,这两位正确的名字应当是李玉傅和李滮陆正伟文则提到“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诱、六世祖李南堂”前两者的正确名字见上文,李南堂应为李南棠陆文又提到“嘉兴市志办找到了李家祖籍旧址”,其实找到的只是祠堂旧址

唐、张二人所著的《巴金的一个世纪》说“李氏原籍浙江嘉兴塘汇镇”其实在介庵公李文熙迁居四川前,李氏“世居甪里街”(见《醉墨山房仅存稿·先府君行略》)

傅逅勒先生呕心沥血二十余年,编出万言《嘉兴历代人物考略》(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5月第一版)其正文中收入介庵公李文熙和秋门公李寅熙,但是把李文熙误为李璠的儿子和李寅熙的哥哥,李文熙实为李璠的父亲和李寅熙的弟弟该书附录还收入巴金姑母李道漪,称其“字蕙清,……李道沅、李道祥妹”这有两处错误:李道漪的字应当是蕙卿;她兄姊多人,但是没有李道祥她这一辈姓名第三个字偏旁都有水,最接近的是李道洋

李道洋为他祖父宗望公李璠的《醉墨山房仅存稿》作跋,结尾句为“丁亥秋孙道洋谨述”,其中“孙”字用小字刻出,其意为“丁亥秋(李璠)孙(李)道洋谨述”《清人别集总目》(李灵年、杨忠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则误录《醉墨山房仅存稿》为“孙道洋刻”

五 其它种种

《作家巴金》优中有误

香港作家余思牧先生长期研究巴金由于不受“文化大革命”等外界干扰,他的研究见地独到,见其近作《作家巴金》(增订本,香港利文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但是有关巴金家族历史,尚有几处错误,除了上面指出过的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只“做了一任县官”和祖父李镛(号“皖”云)等外,还有“李镛还娶了一房妾侍,叫曾姨太,她为李家添了六子一女”事实上李镛娶了曾、黄两房妾侍,黄氏无出、曾氏只生一子另外书中说“巴金父亲李道河(字子丹)”为子舟之误书中还有“后来他(巴金)的父亲续娶,继母邓景蘧为他添了三个弟妹这就是十四弟李尧椽、十七弟尧集和妹妹李琼如、李瑞珏”根据这里算出来是四个弟妹,不是文中所说三个,而事实上却只有两个,即十七弟尧集和妹妹瑞珏为继母邓景蘧所生十四弟李尧椽和妹妹李琼如均为原配陈淑芬所生该书所附《巴金生平年表简编》又说:“继母邓景蘧为他生了三个弟妹”仍然包括了“……妹妹李琼如(九妹)……”之误余书还提到两个不同的李镛病逝的日子,正确的是1920年2月 18日(农历除夕)该书在提到李镛死后,李氏大家族分家时说“代表巴金这一房的自然是嫡子李尧枚”,应为长子李尧枚其父李道河从没有娶妾,应无嫡庶之分

该书所附《巴金生平年表简编》还有:“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5岁——李镛夫妇给大儿子娶了一个知书达理的闺秀陈淑芬做李氏长房的媳妇李道河新婚的第二年,李镛就花了一笔巨款给大儿子捐了一个过班知县——四川有名的‘蜀道门户’,‘川中重镇’的广元县知县(巴金)父亲赴四川广元上任为县官,随家同去,至父所任”这段话给人的印象是巴金父亲 1909年由李镛捐官赴广元任知县,是在与巴金母亲陈淑芬结婚后的“第二年”这显然与此时巴金已经五岁及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的事实不相符合

余思牧先生即将首次在内地出版的新版《巴金传》(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校正了这几处,在有关家族历史方面成为目前研究巴金书籍中最为准确的一本

《巴金家族的祖脉》和《巴金家何处》开创戏说先河

徐伏钢先生的《巴金家族的祖脉》(又名《历史祠堂的帷幕……》,见诸于多种报刊)和郑光路先生的《巴金家何处》(2005年第九期《百姓》,多处转载)等两篇文章综合以前关于巴金家族历史的若干文章,也几乎包括上述全部错误说法另外两文均有巴金先生1923年4月到嘉兴时与其四伯祖李熙平的“对话”,而且“对话”的内容都加了引号,变成“原话引用”,开创了“戏说巴金家族历史”之先河

各种照片之误

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第七页上的照片“大家族的合影”并不是巴金祖上大家族的合影巴金曾告诉他的侄子李致先生这是当年成都商会部分成员的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是巴金的父亲李道河该书第一页左侧还有一张照片,未加说明但因为是在第一章《家庭的环境》标题的右页上,所以给人以巴金家族照片的印象其实这张照片是巴金先生与他四舅陈砚农一家人等的合影陈砚农(右一)是巴金生母陈淑芬的四弟,后为成都市邮政局长,家境较好在李家原来的大家族破落后对巴金的大哥的遗孤们多有照顾左一为巴金先生的四舅母

李辉先生撰稿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一百九十六页上有巴金与大哥李尧枚和堂弟李西舲(左)的合影,但是该书却误注为“李家三兄弟大哥尧枚(中)、三哥尧林(左)、尧棠”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四川近现代人名录》(1993年2月版)收入巴金的二哥李林(李尧林的笔名),其生卒年月录为“1901-1945”事实上,李林先生生于 1903年3月

有关李氏家族的一些说法,并无史料佐证

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说:“(李氏家族)到了李镛时代,这个家族才真正中兴起来”田夫先生在抄录中则略加修改为“到了李镛这一代,李家开始发达了起来” (《巴金的家和〈家〉》)不知道这里“中兴”和“发达”标准是什么,但是就那个时代一般以仕途为追求而言,介庵公李文熙、宗望公李璠、浣云公李镛等几代则都是差不多的;如论军功,则以宗望公李璠和蓉洲公李忠清(巴金的二伯祖)为最陈书还说:“巴金的父亲李道河是李镛的长子,……但是他的官运和才干都不及其父,学识也不及两个去日本留过学的弟弟”这段话也被田夫先生一字不差地抄入《巴金的家和〈家〉》 (第五页)但是并未见到陈书和田书对 (子舟公)李道河的才干和学识提出什么真实材料在那个时代,长房长子或长房长孙要对大家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要为长辈和弟妹们做出牺牲,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多机遇但是并不能因此断言他们才学不济

《巴金的家和〈家〉》中诸多错误

田夫先生编著的《巴金的家和〈家〉》中说“……李介庵……当年远迁入川,以一个普通儒生身份在官府充当幕僚”(第三页),这里“幕僚”之误如前所述

接着上面那一段,田书还有:“祖父李镛也能诗文,他给自己起了个雅号:皖云他自刻过一部诗集《秋棠山馆诗钞》”这番话,田书也是从别的书原封不动抄录而来的(谭兴国先生的《走进巴金的世界》)其中“皖云”、“自刻”、“诗集”之误已在前面指出,不赘

即使是大量抄录(而且不说明出处),田书也抄的自相矛盾第五页中说:“李镛有两房妻室,生了六儿三女”(陈思和《巴金图传》);第六十九页又从别处抄来:“他结过两次婚,……生了五儿一女”

田书中赫赫印出巴金家族后人李致为该书顾问,据了解李致先生根本就没有同意担任顾问,也没有看过该书的定稿

吴氏家谱怎么排的?

1,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杨继盛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2,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写本一...
点击下载
上一篇:如何制作族谱下一篇:王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