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有家谱吗?谁知道这个姓氏的历史传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1收藏

吴氏有家谱吗?谁知道这个姓氏的历史传承?,第1张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

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

具体的你还可以参看百度“吴氏”!

至于家谱,这个并不是说全中国所有的吴氏只有一本家谱,主要还是按亲疏远近和血缘分的,比如南京的吴氏和北京的吴氏,虽说都姓吴,但是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所以,基本上这样的,你知道的你们家的亲戚,这些人才是你的家谱上有的人,而且基本上家谱一般都会在你家亲戚家最有钱或者说有钱日子好过在你们家族里能说的上话的那家里,因为家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些人出钱修的,(修家谱就是把家里的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的名字信息,这辈子的功绩等等记录下来,已让后人知道,修完后还要庆祝一番!而这些是要钱的,所以说基本上都是家族里有钱人出钱修的)假如你家大伯家境最好,基本上就在他家了(我家就是这样的)!

望楼主采纳!!!

我始祖复伍公于明朝自江西南昌府奉新县迁至无为县东乡长坝定居历时数百年,绵绵繁衍,自成一族,其间六续家谱第六次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迄今已有105年,其时兵荒战乱,时代变迁,子孙繁衍生息,且迁徙不定,落户分散,无法查寻

国富民强,社会和谐,自古盛世修志,子孙续谱,族下名士,意欲七续宗谱,一倡而应,为遵祖遗训,别族人以长幼,记族下之英才,录族丁于族谱传承祖德,今续修家谱,势在必行

为考虑怕漏支,转告家族,目前二十四辈如下 :

一世修德 万代咸昌 克承先业 定继前光 传家忠厚 长发其祥

我按祖辈份起名字,我叫吴咸生,如下的文章是我同辈写的,我网上淘的,是真是假,需要验证的,仅供参考,

濡须胡氏续修宗谱序

夫溪流千里,始于滥觞;树高百丈,始于径寸;绵绵瓜瓞,源于吾祖之品正德馨。我始祖复伍公于元朝至正年间自江右新吴迁至濡须长坝更胡姓为吴至今,历六百余载,繁衍廿五世。窃以先人迁居之由及更姓之故,前六次续修之谱牒之述备矣,兹勿赘顾也。其间吴氏族裔赫奕炳蔚,勋业巍峨,文章焕耀,史册昭垂者不胜枚举。然自光绪丙午续修谱牒迄今,年逾一百有五,历数世流传,旷而未修,其间或缘水患所阻,或因兵燹所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实乃谱牒纂修所滞之故也。流积既久,支愈分,派愈远,孰为昭,孰为穆,孰为高曾,孰为克,将有混淆莫辨焉。而族亲将视如陌路,湮若凫雁,此则吾辈之大憾也。爰于共和庚寅仲春族人咸来、咸柱、昌木等首聚议修华乘,余之族裔众襄大义,幸有代传公存有原六修后谱牒全套以为师范,此乃我祖之神佑,而使谱牒虽历百年有余而不至散佚也。然护谱至诚至孝之心亦可昭日月矣。聿众乃鸠工庀材,共檠百年之义举。诸公不惮烦劳琐细,事必躬亲,四方联系,搜集誊录,校勘孜孜,苦心孤诣,剀切详明,以付剞劂,拳拳之心,天地可鉴。此固本培源之举,非惟光宗耀祖,令我族门楣生辉,抑亦彰显贤者之德,述能者之功,实收族睦宗之功德之举也。其至诚孝道,上可感先辈神灵,下可携子孙福祉,德莫大焉。

人生于天地者,敬祖睦宗唯其至道也。德之至焉,世代之薪火相传也。厚德以载物,修身以齐家,笃实诚恳。此乃吾族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彪炳千秋,泽被后世之典范也。忝为吴氏子孙得亲览吴氏谱牒之大略而序之,幸莫大焉。

古语云:有径必有权,有常必有变,此宇宙之道也。以故此次谱牒续修亦以今之人情物理衡之,顺应时势而为。既循旧制,不越雷池,又不拘昭穆之序,落于通达,诚于中而形于外也。然则谨记孝道,秉承家训,以俾吾族传承之精髓是也。

谱牒纂修历三载余,此上安先灵,下启后嗣之盛举终至告竣。权乃受族人之托,不辞谫陋,搦管以书弁言数语,俟后之览斯谱者有无昧于亲亲尊祖敬宗收族之道也。吾愿足矣。是以为序。

二十世孙 咸权 秉简拜撰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有两份老谱,其中

有一份是乾隆四十一年手抄本世德堂我姓堂号为世德堂。乾隆四十一年的手抄本只一本了,还有一份是

二十四本全套光绪年间手抄本的老谱)上面记载祖籍:江西南昌府奉新县招宾村。祖胡姓为安定后裔,老谱在此

处只一笔带过,没有更多记载)我一世祖名胡公字裕卿,号复五公,娶余氏,(生子三;)公生于元至大戊申年

(1308年),任:元奉义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福建中书省右左司郎中。在福建任右左司郎中时因性情耿直,

弃官于任上,(此弃官年代没有记载)回途经于安徽无为县东乡,因对这里的风景喜爱异常逐定居此处,并自改

胡为吴,取名以明(不知道为什么改姓老谱也没有记载)。胡公字裕卿,号复五公(估计在家排行为老五,没考

),自改胡为吴后,有遗言:“生姓吴死为胡。”迄今到我辈已20代,都以吴为姓。我上辈(在1949年间)为续

谱,去过江西南昌奉新县无功而返。(因为我们的老谱没有我祖复五公的长辈们的辈份记载以及受当时的时事所

左右没有更多的时间)若知道我祖上的情况,或知道世德堂的情况也行。(我不知道江西南昌奉新县还有没

有世德堂了。)现在我们就想和老祖辈的谱能续上

1,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杨继盛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2,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3,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吴如胜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4,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吴呜凤撰,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5,吴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两卷,(民国)吴传篪等编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兰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6,吴氏冯墅分宗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7,吴氏宗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8,吴氏世谱三十卷,首一卷(民国)吴治埔主修、吴治鸠编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让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9,吴氏宗谱续刻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莘耕纂辑,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10,吴贺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吴人镜七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11,吴氏历代及德庆广公派下迁西族谱一卷,(民国)吴冠凡编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毂城县图书馆。

-吴姓

我是湖北湖南交界处的洪姓,我们堂号叫延陵堂,据记载,最早的是兴辅公,我们是第23代,兴辅公之前是姓吴,是吴姓大将军,洪武年间被赐姓洪。后人有一部分在湖南常德临澧一带,我们湖北的一支是约260年前因洞庭湖老发洪水搬迁去的。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吴氏有家谱吗?谁知道这个姓氏的历史传承?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