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四人为何不杀?
首先,这个问题不严谨,明初的开国功臣可不止34个。而且有一部分开国功臣是正常死亡,并非全部被朱元璋滥杀。提问者的意思其实应该是说明朝的开国功臣有四个人没怎么被朱元璋猜忌,至少在朱元璋一朝结局挺好的,这四个人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
一、明初功臣人数,一般有多种说法说法一:根据《明史·志第二十六·功臣庙》记载,朱元璋在建国第二年专门在南京鸡鸣山建了功臣庙,共有21位功臣入选,“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
说法二: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朱元璋造反之初,本来投靠了郭子兴,带领的小团队,一共有24个人。这些人是朱元璋最原始的人才积累,因为都是淮西人,故称淮西二十四将。
此外,还有的只算开国公爵25位,有的只算列入功臣庙的21位,有的只算淮西24将,有的把开国所有封爵的150位全部算进去。但无论如何计算,明朝都没有34个开国功臣的说法。
二、朱元璋猜忌功臣,尤其是胡蓝之狱,牵连人数众多朱元璋和刘邦一样,是草根出身,本身家族就没什么实力,也没什么震慑力,那些和他一起造反打天下的功臣,开国之后又难免骄奢*逸,忘乎所以。不说人人有异心,但不排除确实写功臣开始有不臣之心,比如宰相胡惟庸,确实想谋反作乱,后来著名的大将蓝玉,也的确功高震主,关键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担心后辈更没有人能控制这些功臣,所以,借着胡蓝之狱,大肆牵连。
从统治安稳的角度来说,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的确构成严重的威胁,帝王心术本就无情,伴君如伴虎,那些功臣没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加上朱元璋的猜忌心有重,两下一结合,明初开国功臣很多人结局不好。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朱元璋杀了,有些是正常死亡,只是可能深受猜忌,惶惶终日。但也有人相对来说活的比较太平。
三、朱元璋时期结局比较安稳的四位第一位:汤和,朱元璋的发小,从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但他为人低调,也能抓住朱元璋的心理,不贪图权柄,急流勇退,所以后面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表示自己要回老家养老了,权力和富贵他都不要了,朱元璋很感动,虽然接了汤和的辞呈,但也没亏待他,给他造豪宅,赏赐丰厚财物,让他真的颐养天年,做个富家翁。
第二位: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深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还有位兄长郭兴也是开国功臣。朱元璋爱屋吉屋,对郭家兄弟俩赏赐颇多。郭兴有点得意忘形,不怎么遵守军队里的纪律。郭英却从始至终都忠诚谨慎,保持着淳朴本分的形象。而且,郭英对朱元璋还有救命之恩。在潘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中了陈友谅的埋伏,是郭英拼死保护朱元璋冲出突围,对朱元璋救命之恩,过后也从没因此就邀功或张扬,朱元璋觉得他老实,没有针对过他。
第三位:沐英 朱元璋的义子,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信任和喜爱,视若己出,沐英也同样对朱元璋和马皇后视为亲生父母。沐英在奉命镇守云南期间,他除了消灭残元势力、平定各地叛乱之外,为开发、治理云南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马皇后去世,远在云南镇守的他哭到呕血。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过度患上重病,两月后也去世,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闻讯后伤心不已,随后便下令将其葬于京师,追封其为黔宁王,赐谥“昭靖”,配享太庙。
第四位:耿炳文 朱元璋排列功臣时,将他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他谨慎小心,紧跟朱元璋的步伐,没有踏错过半步。可以说,朱元璋指哪打哪,决无异议,所以,也没被朱元璋猜忌。可惜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耿炳文战队朱允炆,领军与朱棣大战,曾让朱棣一度很头疼。朱棣登基后,准备找耿炳文的麻烦,他担心祸及家族,自杀了。但还是没能保住儿子们的小命,三个儿子都被杀。
总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的专利,历代开国之君,有不少都会猜忌功臣,但想朱元璋那样大肆诛杀功臣的可能不多,毕竟名声不好。这也看出一个问题,朱元璋只关心对后世子孙有没有益处,他才不管历史名声好不好呢。
唯一幸免的是汤和。明朝开国元勋,字鼎臣,濠州钟离人。官封左都督,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它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这份功劳,朱元璋是认帐的。
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其它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 《明史汤和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奇迹。可见, 《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扩展资料: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
朱元璋开国功臣唯一幸免的是汤和。寿终正寝,算是朱元璋手下唯一一个有一个好结果的。
朱元璋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贫民出身的皇帝。称帝前,朱元璋和他那帮出生入死的朋友们,不分彼此,平起平坐;称帝后,政体却要求把朱元璋神圣化,这些人突然之间要在朱元璋面前拜倒称臣,这种巨变,他们不适应。另外,他们在平定天下后成为新贵,占有大量的良田美宅,政治上经济上都极力扩张,与朱元璋的统治集团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尖锐冲突。朱元璋屡兴大狱,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绝不是简单地处置几个不忠的大臣。
朱元璋从一个贫穷百姓一跃跻身于帝王之列,其弱子幼孙能否坐稳江山,是他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当他大开杀戒时,文弱儒雅的太子朱标曾劝谏他不要滥杀无辜,以免伤了君臣和气。他当时没有作声。第二天,他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朱标去检。朱标看到上面都是刺,面露难色。这时,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剑削去上面的刺,交给朱标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削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为了建立绝对皇权,朱元璋是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的,哪怕这些手段是极其残忍,极其野蛮,极其不合情理!
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
除胡蓝两案被诛杀者之外,还有其他功臣也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除去。如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曾在与陈友谅大战中坚守南昌85日,立有大功,却被朱元璋加以"亲近儒生,胸怀凶望",鞭挞致死;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曾是朱元璋患难与共的战友,但在洪武十八年他生背疽时,朱元璋明知此病最忌吃蒸鹅,偏偏赐蒸鹅给他,逼着徐达当着使者之面吃下,不久病重而死。杀来杀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告老还乡的汤和幸免于难。
1 郭桓案古文记载
郭桓案
刑法志:“其推原中外贪墨所起,以六曹为罪魁,郭桓为诛首。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朗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檄赃所寄借偏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时咸缔谤御史金敏,丁廷举,或以为言。帝乃手诏列桓等罪,而论右审刑吴庸等极刑,以厌天下心。言朕诏有司除奸,顾反生奸扰吾民,今后有如此者,遇赦不宥。本纪:洪武十八年三月巳丑,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诛。七卿表是年二月,以罪诛者,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盖皆坐郭桓案而死者,麦至德亦以代尚书,而见七卿表,其余六部侍郎以下,据志言多死者,其名不可考矣。此亦明初惩贫之一大狱。
空印案
此案本纪未载,惟刑法志言:十五年空印事发。每岁,布政司府州县吏使诣户部檄钱粮军需诸事,以道远,预持空印文书,遇部驳即改,以为常。及是帝疑有奸,大怒,论诸长吏死,佐贰榜百戍边。宁海人郑士利上书讼其冤,腹杖戍之。(志以此事为洪武十五年,非也。方徵传,以论空印事,贬沁阳驿丞。共奏中言:去年各行省官吏,以用空印罹重罪。下又言:十三年,以事逮至京卒。则共贬驿丞在十
三年之前,其奏已言去年,则又在其前。又方孝孺逊志斋集先府君行状,孝孺父克勤以洪武八年被谪,埘年释岁,又以空印事被谪,九年九月,卒于京师。则是九年事也。又郑士利传:士利上书讼空印之冤,乃因星变求言。星变乃九年事,求言在九年闰九月,皆为空印案在九年之证。)郑士利传:兄士元,刚直有才学,由进士历官湖广按察使佥事。荆襄卒乘乱掠妇女,吏不敢问,士元立言将领,还所掠。安陆有冤狱,御史台已识上,士元奏其冤,得白。会考校钱谷册啬空印事觉,凡主印老论死,佐贰以下榜一百,戍远方,士元亦坐是系狱。时帝方盛怒,以为欺罔,丞描御史莫敢谏。(丞相之官,亦废于十三年,案发在有丞相之日,亦可证非十五年。)士利叹曰:上不知,以空印为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会星变求言。士利曰:可矣。既而读诏,有假公言私者罪。士利曰:吾所欲言,为天子杀无罪者耳,吾兄非主印者,固当出,需吾兄杖出乃言,即死不恨。士元出,士利乃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尤详。曰:陛下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耳。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较书策,乃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比,纵得之亦不能行,况不可得乎。钱谷之数,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数难悬决,至部乃定。省府去部。远老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册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久,何足深罪,且因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一旦诛之,可以使受诛者无辞?朝廷求贤士,置庶位,得之甚难,位至郡守,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臣窃为陛下惜之。书成,闭门逆旅泣数日。兄子问曰:叔何所苦?士利曰:吾有书欲上,触天子怒必受祸,然杀我生数百人,我何所恨。逐入奏,帝览书大怒,下丞相御史杂问,究使者。士利笑曰:顾吾书足用否耳,吾业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狱具。与士元皆输江浦。而空印者竟多不免。据士利言。杀我生数百人,则坐死之主印长官数百人。其佐贰又数倍之,则亦有受杖戌边者数千人矣。
胡蓝案
胡惟庸以宰相谋叛,诛之宜也,而连引至数万人。
蓝玉恃功骄纵,已不当与谋反同论,死者又数万人。
此犹曰贵臣牵连取忌,别有用意。
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
伏诛。
二十三年夏四月,吉安侯陆仲亨等坐胡惟庸党下狱。
二十五年秋八月丙子,靖宁侯叶升坐胡惟庸党诛。
二十六年春二月乙酉,凉国公蓝玉以谋反,并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等皆坐诛。
三月壬戌,会宁侯张温坐蓝玉党诛。
二十六年秋九月癸丑,赦胡惟庸、蓝玉余党。
胡蓝案见明史卷三本纪第三
2 蓝玉案是怎么一回事洪武二十六年( 1393 ),明大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 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
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 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
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 屠戮殆尽。蓝玉(?〜1393 ),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内 弟。
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 都督府佥事。
洪武十四年(1381 )封永昌侯。二十年(1387 )拜为大将军, 屯蓟州。
二十一年( 1388 )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之战,杀北 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刺 章营,获人畜甚多。 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 公。
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 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聊城)民田,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 赶走。
北征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无算,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 门,竟纵兵毁关而入。 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但蓝玉犹不收敛,擅定 军中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导致朱元璋数次责备。
洪武二十六年( 1393 ),锦 衣卫指挥蒋赚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 翼、舳梦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 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 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
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 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3 胡惟庸案是怎么一回事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 治案件。
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 1380 ),终于 二十五年( 1392)。
胡惟庸(?〜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 兵,颇受宠信。
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 武三年( 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六年( 1373 )七月,任右丞相;约至 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 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 报。 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 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奏其奸行时,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
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而受朱元璋 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 此外, 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
这一 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 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
早在洪武九年( 1376) 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 1378 ),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 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
朱元璋大怒, 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翯 上书告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蠢害政治”等罪名,将胡 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 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 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
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 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 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 宁侯叶升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 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丞相废除后, 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 当时便有人怀疑,如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4 明初胡、蓝案真相如何谤语云:“敌国灭,谋臣亡。”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从巩固自己政权的角度出发,不惜采取流血手段,大杀功臣,于洪武十三年(1380)杀丞相胡惟庸,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杀了功臣蓝玉,并涉及到蓝党、胡党,约4万人受到牵连,这就是历史上的“胡、蓝党案”。 据《明史》记载,从洪武十=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之间,他几乎将军中勇武刚强之将和明初的开国功臣谋杀殆尽。
其株连之广,手段之烈,可谓亘古未有。其实胡惟庸本没有什么重要功绩。
他是定远人,早年曾在元朝做官。龙凤二年(1356),朱元璋到达和州时,他才投奔而来。
洪武六年(1373)七月,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当了 丞相之后,胡惟庸倚仗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为所欲为,完全不顾别人的利益,甚至连皇上他也不放在眼里,他的这种做法,直接危及皇权的利益,这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允许的。朱元璋对此事早有察觉,为了削弱胡惟庸的势力,防患于未然,便采取了一些措施。
洪武十年(1377)五月,他召李文忠与李善长共议军国要事,将胡惟庸排斥在外。九月,又将中书省衙署内的佐理官全部调走。
洪武十一年九月,又命令六部所属诸司“奏事毋关白中书省”,从根本上切断上中书省与六部诸司及地方官员的联系,使中书省成了一个空架子,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胡惟庸中书省丞相的权力。 :胡惟庸也非等闲之辈,他清楚地知道,朱元璋这一招完全是冲他来的,。
但他绝不是那种轻易臣服的人,不久便与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人策划谋反。谋反尚在计划中,不料朱元璋已先发制人。
经过一番审讯,朱元璋在《昭示奸党录》中宣布胡惟庸犯有“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私通日本、蒙古”等罪状,下令赐胡惟庸与陈宁死刑,诛连三族并诛涂节,余党皆连坐而死。 被杀的胡惟庸的党羽共有1。
5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大将军蓝玉专横跋扈,被告谋反,朱元障又兴起了“蓝玉之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蓝玉的亲家、靖宁侯叶升因胡案被杀。蓝玉担心叶升的同僚把他给招出来,怕被朱元璋治罪,便想先发制人,起兵谋反,于是便与心腹密谋策划,决定在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朱元璋外出时起事。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初,离蓝玉计划谋反的日子不远,早已有察觉的锦衣卫特务做好了逮捕蓝玉的准备。二月初八日,蓝玉人朝,立刻被逮捕,10天后就被处死,其家人亦全部被杀,朱元璋又借此机会除掉了功臣、文武大官2万人。
经过“胡、蓝案”,明初的元勋宿将被消灭殆尽。 朱元璋下令将案犯的口供编辑成册,胡案有《昭示奸党录》,蓝案有《逆臣录》。
“胡、蓝案”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措施。朱元璋是贫民出身,他和胡、蓝等人一起出生人死时地位是平等的。
但封建政体要求把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神圣化,而许多功臣大将从心理到行为都没有适应这种剧变。 而明初的诸多功臣在平定天下后成为新贵,占有大量田宅,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与皇室统治发生了矛盾。
像胡惟庸的“擅权挠政”,蓝玉的“进退自恣”都是专制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是为其后代能坐稳江山而考虑的。
他当时面临的是子弱孙幼的情况,需要消除有可能威胁后世皇帝的势力。 正是这些因素使他大开杀戒3 “胡、蓝案”便是绝对皇权的产物。
5 蓝玉因何获罪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杀敌,所向披靡,堪称常 胜将军,战功显赫。
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升为大将军,两年后晋封说国公。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与皇权的冲突,于是便寻找机会将其除去。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籍田”仪式时,发动兵变。经过一番程序上的审讯之后,连坐诛族达15万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功臣几乎一网打尽。
为了显得名正言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30个,剩下四人为何不杀?
本文2023-11-02 17:51: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