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秦琼简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秦琼是怎么死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唐朝名将秦琼简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秦琼是怎么死的,第1张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随大业年间,秦琼在隋将来护儿帐下任职。秦琼母亲去世后,来护儿派人前往吊唁,其他军士对此感到奇怪,问道:“将士们家里有丧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吊唁秦琼家里?”来护儿说:“秦琼骁勇彪悍,而且有志向,人品又好,将来肯定能自己取得富贵,不会永远都卑微。”

隋大业八年(612年),卢明月于下邳造反,众有十万,秦琼跟随齐郡通守张须陀率领数万人前往征讨。张须陀在离卢明月六七里处扎营,与卢明月相持了几十天,粮草不足。张须陀对将士们说:“卢明月见我军撤退,必定前来追击,这时他们大本营必然空虚,若是我们能有人率领一千人前去袭击,一定能出奇制胜。但是这种行动非常凶险,你们谁敢去。”众将没人敢去,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请战。张须陀于是让秦琼和罗士信各领兵千人在芦苇间埋伏,自己率领大军撤退。卢明月果然率军来追,秦琼罗士信率兵趁机偷袭,纵火烧掉卢明月军三十多个营寨。卢明月得知大本营被偷袭,率军回去救援,张须陀又率领大军转头反击,大破卢明月,卢明月仅率领百余骑兵逃亡。秦琼和罗士信因此战而远近闻名。

奔走诸王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联合孙宣雅、石~^、郝孝德叛军十余万人攻打章丘,秦琼又随张须陀前往征讨,秦琼先登破敌,以军功被授职授建节尉。

大业十二年(616年),秦琼随张须陀去征讨瓦岗,张须陀中计战死,秦琼率领剩余部队依附据守在武牢的裴仁基。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将裴仁基与萧怀静在因为士兵的赏赐问题闹不和,萧怀静又屡次弹劾裴仁基,裴仁基不得已,杀死萧怀静,投降瓦岗。秦琼随裴仁基投降瓦岗后李密非常高兴,用秦琼为帐内骠骑,待遇丰厚。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杨广,七月,秦琼随李密前往攻打宇文化及,李密与宇文化及于黎阳童山大战,战斗中李密中流矢负伤,左右都被杀散,秦琼保护李密突围,而后秦琼又收合散兵将宇文化及击败。

同年九月,李密部下多次打了胜仗却得不到赏赐,将士们开始埋怨李密,而此时王世充又率军前来攻打,李密军全线溃败,秦琼等一干将领投降王世充。王世充用秦琼为龙骧大将军。

投奔李唐

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废皇泰主自己称帝,并将裴仁基等人处死。秦琼见王世充非常奸诈,与程咬金等人纵马投奔李唐,唐高祖李渊让其就在李世民府上任职。李世民用秦琼为马军总管。

武德三年(620年),宋金刚先后攻陷晋州、浍州,李世民调关中兵马率领秦琼等前往征讨宋金刚。大军行至龙门关,于柏壁与宋金刚相持,不久永安王李孝基于夏县战败,唐俭、于筠等将也被尉迟恭俘虏。宋金刚等胜后准备回浍州,李世民派遣秦琼、殷开山于美良川与宋金刚等大战,将宋金刚等打的大败。宋金刚败走,李世民追到介州,宋金刚列阵以对李世民,李世民派遣秦琼、程咬金、李拊诒保翟长孙、秦武通在南,与宋金刚战后假装后退,宋金刚来追,李世民亲率精骑冲杀宋金刚后军,宋金刚大败,尉迟恭等投降。

此次征讨宋金刚,秦琼立功最多,李渊赐给秦琼金瓶,并慰劳秦琼说:“你不顾妻子远来投奔,又立下许多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食用,何况是子女玉帛这些。”于是拜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又赏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封上柱国。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用秦琼为先锋,秦琼领几十个骑兵冲锋陷。打败王世充后,秦琼获封翼国公,又赏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

武德五年(622年),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兵造反,先后收复昔日窦建德的领土,秦琼随李世民前往征讨。刘黑闼失败后,又赏给秦琼许多物资。

武德六年(623年),秦琼参与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获封邑七百户。而后秦琼经常生病,对人说:“我戎马一生,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后流的血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

武德九年(626年),秦琼获封邑七百户。

去世

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死。李世民追赠其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命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用以彰显秦琼的战功。

贞观十三年(639年),该封秦琼为胡国公,十七年(640年),李世民画秦琼等人的全身像挂入凌烟阁。

轶事典故 冲阵斩将

据新旧唐书记载,秦琼每次随李世民征伐,敌阵中常有炫耀自己兵强马壮的武将,李世民就让秦琼前去,单枪匹马常将敌将斩杀于万众之中。但具体杀过哪些敌将,史书却无详细记载。

门神 民间过年时贴门神的习俗由来已久,即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秦琼与尉迟恭的画像。据传,唐朝开国年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其中执锏者即是秦琼。执鞭者是尉迟敬德。这个典故是小说西游记里的重要情节。 两肋插刀

“为朋友两肋插刀”,其来历是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汝南庄,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这句话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其它轶事 秦琼卖马、传枪递锏等典故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都是小说虚构情节,而正史却无考。 历史评价

来护儿: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

李世民:司徒赵国公无忌、……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志元、……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等: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纲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炜,隐犯同致,忠谠日闻;或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或受庙堂,辟土方面,重氛载朗,王略遐宣。并契阔屯夷。劬劳师旅,赞景业於草昧,翼淳化於隆平。

刘d:敬德夺槊陷阵,鼓勇王师,却赂报恩,竭忠霸主。然而奋拳负气,非自全之道;文皇告诫之言,可为功臣药石。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知节志平国难,拜隼h则致命辅君,可谓忠矣。而并晓世充之猜贰, 识唐代之霸图,可谓见几君子矣。志玄中镝不言,竟安师旅。公谨投龟定议,志助储君。皆所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赞曰:太宗经纶,实赖虎臣。胡、鄂诸将,奋不顾身。图形凌烟,配食严。 光诸简册,为报君亲。

刘M:秦武卫勇力绝人。

黄彭年:颍考叔蝥弧先登,秦琼跃马挺枪,刺骁将于万人中,勇在力也。

家族成员

1995年山东济南考古人员发现秦爱墓志铭,终于揭开秦叔宝家族之谜。秦琼曾祖父秦孝达、祖父秦方太、父亲秦爱字季养,三代人都做过北朝时期的文官。

碑文载:秦季养之祖父名孝达,魏广年县令;父方太,北齐广宁王记室。南北朝时,最高统治者都是依靠士族支持其统治,以门第的高低选取各级官员。“王府记室”是王府的僚友,在北齐当时是五品官。开府仪同三司“录事参军”是六品官。秦季养弱冠时初出仕即任此职,他的祖父又曾是县令。三代任官可考,当属于士族中的中等而偏上的家族,是诗书门第。北周武帝灭齐以后,季养乃告归乡里。时值周隋之际,战乱频仍,海内不一,遂屡蒙求贤辟引,季养皆无所就。当季养之父方太仕北齐广宁王记室时,季养亦仕齐为录事参军,父子两人同时同朝共仕北齐,亲眼目睹了朝廷内部相互争斗、残酷厮杀的场面,以及朝代频繁的更替,处于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尤其是隋末农民战争混乱,于是秦氏父子同时归隐故里数十年,观望局势的变化。季养隐居37年,于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廿一日终于故里——齐州历城县怀智里,终年69岁。此时秦琼正投入到隋末农民战争中,估计不可能得到父丧的信息,不能回乡守制。

秦琼之子秦怀道墓志铭又被发现。据《唐故常州义兴县令上柱国秦府君墓志铭》记载:秦怀道字理,右扶风人、汉山阳太守秦彭之后。六世祖效力于慕容氏燕国,官拜乐陵郡守,子孙后代因而居住在齐地。曾祖季(即秦季养),北齐咸阳斛律武都府录事参军,贞观初追赠瀛州刺史、上柱国、历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祖叔宝,从高祖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授秦府右三统军,又除左武卫大将军,食益州实封七百户,改封胡国公,赠徐谯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秦怀道于唐“嗣圣元年(684年)二月一日遇疾终于括州括苍县,春秋六十”,则秦怀道生于625年左右。

秦怀道墓志铭没有记载其父名讳,又刻于开元六年(718年),距其去世时间相隔34年;另外秦怀道之子秦佾墓志铭中又记载秦佾“祖叔宝,佐命功臣、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翼国公。父怀道,太宗文皇帝左千牛。秩满,迁绵州司士参军。又迁常州义兴县令,袭爵历城县开国公。”综上可知秦怀道墓志铭应是误将其祖、父写成曾祖、祖,秦怀道应是秦琼晚年幼子。

秦琼家谱

先祖:秦彭,汉山阳太守。

七代祖:秦秀,晋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

曾祖:秦孝达,魏广年县令。

祖父:秦方太,齐广宁王府记室。

父亲:秦爱(546年-614年12月27日),字季养,北齐咸阳王录事参军,唐朝追赠瀛州刺史、上柱国、历城县开国公。

子:秦怀道(625年-684年2月21日),字理,秦琼死时秦怀道14岁。

孙:秦景倩,越州山阴县令。

孙:秦佾(?-698年),潞州司法参军。

子:秦?道(墓志铭阙字),右卫左郎将,娶尉迟宝琳女。

孙:秦利见,许州鄢陵县丞。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隋唐演义》、《说唐》等文学作品中的秦琼形象与历史上秦琼大不一样。小说里秦琼是山东历城县一名马快班头,擅长使用双锏,远近闻名,人送绰号“小孟尝”。在执行公务时结识单雄信、王伯当、徐茂功等绿林好汉。阴差阳错救了李渊一家,被李渊幼子李元霸当成是神仙。后来惹上官司被发配到北平府,而北平王罗艺却是秦琼的姑父,秦琼得以在罗艺帐下任职,并和罗艺的儿子罗成钻研武艺,传枪递锏。

离开北平府后,秦琼又辗转被杀父仇人靠山王杨林所赏识,成为杨林手下的十三太保。而后秦琼行走江湖所结识的好友及北平府罗成、张公瑾等人一同来历城县给秦琼母亲祝寿,却因为程咬金劫皇纲事泄漏,被杨林抓获,秦琼等救出程咬金后决定起义反隋,并于贾柳楼结义。

在徐茂功的建议下,秦琼单雄信等袭取瓦岗寨,以瓦岗为根据地,正式揭竿起义。程咬金称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秦琼为兵马大元帅,徐茂功为护国军师,单雄信、谢映登等为瓦岗五虎将(小说版本不同,五个人也有所不同)。

瓦岗后来因为新君主李密用玉玺换萧妃,搞的众将士离心离德,秦琼程咬金等离开瓦岗到了洛阳,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于是设计离开,投奔到李世民帐下,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统一天下,被李渊封为护国公。后参与玄武门事变,助李世民登上帝位。

何来群芳聚《红楼》

——疑似秦淮河上影

《红楼梦》传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追寻它的根源。

追寻的方向大致有三个:

一个是从文字方面,如词人纳兰性德一句“葬天天气 ”便引得多少人去证明:宝玉即是纳兰公子身影,有诸多佳人都与纳兰一生恋情可以对照。

中学时代,父亲给我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说“葬花诗”与一首“白头吟”相关。还记得:“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光禄台前开锦绣,将军楼里画神仙。”可见其文字的来源是多方位的。

一个是从史实上找,如曹雪芹幼时家中被雍正帝抄家,又曾在康熙年间接过驾,所以贾府即是曹家。

另外,就是猜谜式的索隐派,将《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比为当年与纳兰相交往的若干高人逸士,以为作者为避文字狱,故意将他们改变性别,将“先生”全都变成了“**”。此说太牵强,后来无人再拾起。

还有一说,《红楼梦》是顺治帝与董小宛的恋情悲剧。亦早被否决。

我还见过有说《红楼梦》是借易象演义的,所以人名和事件都分属阴阳,按照《易经》上的卦变化承接。看去也竟然演义得通。

前人们对《红楼梦》之探讨种种,扩大了它的影响,将此一本书与无数的背景相勾连,倒也引得我学了些清史,颇有趣。

我在中小学时代,所学教科书上的清史都是卖国条款,令人生气。其实清史的另一面是非常有生机和丰富的。可以说清代是中国文化蕴含量最高,最富有活力的朝代了,五千年文明到了那时,中国是曾经有很多可塑性的。

幼年初入“红楼”世界,听到什么都觉得新奇,也曾津津乐道,做些拾人牙慧之事。待到自己也以写作为业,阅历增加,便另有些想法了。

前人对《红楼梦》的探寻,今天看来仍然有“刻舟求剑”之嫌。

一本书,尤其是一部小说,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不是为了替一部什么历史作索隐的。由于作者文化修养和涵量的精深,它会不由自主地展现各种中国式的美学,史学精华,但这只是“使用”,而非“目的”。目的仍是创意型的。不是谜语式的。作者在他毕生一著的作品里,调动了自己的文化积淀、历史积淀及生活积淀。

从一个小说家的创作来看,《红楼梦》作为一部大书,有它的历史背景,不管它如何变形和虚拟;也有它的人物模特儿,就是鲁迅说的面目如何出现,鼻子眼睛从哪儿拼凑的问题;那些个性的情节与细节,恰是《红楼梦》一部书成就的巅峰。

那么这些个性的情节与细节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们都同意,曹家被抄的时候,曹雪芹尚在幼稚之龄。即使曹家真的有那么些出色的女性,演绎过那么多文化含量极其丰富的故事,曹雪芹也不可能记住和描绘得如此充沛。

曹家给留下的只可能是一个大的框架,诸如“接宫”,“谢恩”,诸如“发丧”,“收租”,另外就是“家法笞挞”,“祭宗祠”,“妻妾斗争”等,可以形成《红楼梦》小说的总载体。然而不是灵魂,也不是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

《红楼梦》一开章就说,是为了“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其中大旨谈情。”可见写大家庭兴衰,的确不是作者的目的。目的是写出那些令他赞叹的女性,“亦可使闺阁昭传”。所以《红楼梦》一书又名《金陵十二钗》。

但他亦没有说这些“当日所有之女子”是他家庭中成员,还是亲眷,还是耳闻者,还是相处过。

首先是作品中的“人选”问题。一个封建大家庭是不可能长时期地聚集有这么多这么才貌气质之水平如此整齐的青年女性的。尽管曹雪芹用了各种原因,编造了各种表亲关系,使她们从各处而来,汇集于一个大观园。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大观园”应该是一个长期可以聚集青年出色女性之地。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其次是“情节”和细节问题,《红楼梦》中那些极其文化,极其个性,极其消遣的活动,不太可能是一个清代的官宦贵胄之家的女眷们可以组织的,而且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不落旧套。这些文化活动,只能是内行家的精心营造。

其中有:行酒令,品戏文,画庭院,结诗社,唱清曲,掣花名签,冬赏雪,秋吃蟹,高山吹笛,凹处联句,践花节,葬落花,玩古器,编花络,烤鹿肉,卧芍药,尝莲羹,斗芳草,戏彩蝶,摘柳条,编花篮,解污裙,打醋架,盗香粉,遗玉佩,拾春囊,换罗帕,逢侠友,失虾镯,补雀裘……等等情事,有声有色,情理相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内中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戏剧脉络极其别致,毫无“套路”之嫌,与以往的大家庭事和爱情戏完全无涉,至今仍为独创之硕果。如果没有个性与实在生活的基础,这种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文化消遣的生活内容绝对地是占据了《红楼梦》主流地位的内容,所营造的氛围之香艳迤逦,情调之委婉情腻,皆是一个封建世袭大家庭不太可能有的自由和放任。

试看离开了这些情事,这种氛围,这个情调,《红楼梦》所写其他内容,俱是虚拟粗线,罗列铺张,无甚神采,或一笔带过了事。诸如上述列举之种种大典俱如此。

并且这些活动频繁,水平几近专业训练,更不是一般深闺中人所能。

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才是一般的深闺情景。

而在《红楼梦》中,却是日日断不了这良辰美景,时时离不了那赏心乐事。不仅千金**及奶奶太太们,就是丫鬟使女,也是精通文艺技能。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逗乐取笑兼作弊,其娴熟风雅,竟是玩家高手。

书中写宝玉晨起后,径自跑到黛玉房中,去替湘云掖被子,而后湘云黛玉起床后,又在一个盆里洗脸,并让湘云为其梳头。等等事,皆不像发生在诗礼人家。更不用说“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写宝玉与黛玉同床午睡嬉戏,亦不似大家风光。

那宝玉心态,以为园中女性所有人的眼泪都会为他一个人而洒,让泪河飘起他来。这也不是贵公子对于家中女眷们女佣们的心态。总之大观园中用语虽雅,但掩不住风月消息。仍然是一个男女情爱之园。

大观园中各处所之华美舒适,又有别于老爷夫人老太太住的正宅府弟。内中各人各院的园林构建,室内摆设,器物衣箸,饮食方式,都别致有趣,吻合各人风度。极其个性化,文化化。酷肖名妓风流也。

其实作者是用了一个省亲别墅,装进了明清时代那秦淮河上的诸多景致内涵。

全书中一共两次住所总浏览。一次是大观园初成,贾政带宝玉及清客们察看空园,题额,定名。一次是贾母带着刘姥姥及众人依次游览,院落都有了主人,各谐其风格,一一品味,各有风味。各人所住院名以及配给使用,完全暗合勾栏曲院规则。

且看:宝玉首选怡红院,黛玉挑定潇湘馆,薛宝钗住了蘅芜院,贾迎春住了缀锦楼(紫菱洲),探春往了秋爽斋,惜春往了蓼风轩(藕香榭),李氏住了稻香村。其他一应在所的地名,如暖香坞,绛芸轩,滴翠亭,蜂腰桥,梨香院等等,不仅一应江南风光,而且颇有些红尘世界的气韵。

再说众**的别号:潇湘妃子,又名颦颦;蘅芜君,怡红公子,枕霞旧友,蕉下客,菱洲,藕榭,并同绛珠仙子,神瑛侍者等名号,都极其风流蕴藉,芳香扑人,俱似高等香艳场所之雅玩别号。

作者自称是:“大旨谈情,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能够谈情而又不断发生故事的地方,肯定不是在官僚府第之内,而是在男女都相对自由的交际场所。

开首石头变成美玉时,僧人所许诺他的,将要携带他去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是实写的,为《红楼梦》之主体。而另外两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却倒是虚写的,只是书之框架。

而与其他传统言情小说大相迥异的是,男女比例的极大失调,群芳环绕竟为一公子,亦是风月场景象。

另者人际关系,内中老妈子一律为讨厌之物,贾宝玉所说的,一旦嫁了人,珍珠就变成了鱼眼珠。就根本地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女儿,而变本加厉地监视和迫害,榨取于女孩儿们。这一点,也不太像贵族家。倒有些像鸨母所为,像是青春过去的老妓压迫幼者之诉。

既有“金陵十二钗”之说,书中所写的女性们活动之地应当是在金陵。然而《红楼梦》中又每每有要“回金陵”的说法。一处是贾母因宝玉挨打,大怒于贾政,喊着要带宝玉回金陵去。另处是王熙凤的判词上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可见荣宁二府并大观园其实又不在金陵。

只有犯事的甄家是在金陵。

而书中的青年女性们除了贾氏三春外,从李纨起,尽从金陵而来。那黛玉与香菱,则独为姑苏人氏。可见同类中之异。

若其素材取自京城北地满族官宦家,却十二钗并一干女子,尽为汉名字,汉相貌,汉神气,汉淑女。所塑造之经典系数千年汉文化之粹。若作者真借满家贵戚事,恐不能如是丰神。

这里有一个解释,就是《红楼梦》的这些女性——十二钗们的“人格样本”是来自金陵的,金陵秦淮河上。

那么,“秦淮河”这个特定历史文化的精神风貌是什么?“秦淮河”所以久传不衰的精神元素有哪些?为什么我会将它同《红楼梦》这一部看似封建家族正史的大书联想在一起呢?

它处于南京帝王之都,所谓有“王气”,是文化昌盛之地,集富贵典雅之大全。真正的“温柔富贵之乡”。

史载,当年南京,秦淮河北岸为贡院,由于中国传统的科考制度,文人学子年年必四方赶来,云集于此。

而秦淮南岸,即为名妓们所处的旧院。顺应着读书雅士的品味取向,旧院名妓们装束淡雅,举止谈吐颇类大家,能音乐,善诗词,工绘画,品貌不求艳丽,但求意态娟好。 “名姝”们各有擅长,个性张扬一如名士风范。略举一二:

董小宛,“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经晓”(《板桥杂记》卷中);

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林下风致”(《觚剩·燕剩》中《圆圆传》);

柳如是,“慧倩,工词翰,在章台日,色艺冠绝一时”(《柳夫人小传》);

李香君,“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李姬传》);

卞赛,即“玉京道人”,“知书,工小楷,善画兰、鼓琴” (《板桥杂记》卷中);

李大娘,“性豪侈,女子也而有须眉丈夫之气”(《板桥杂记》卷中);

王微,另号“草衣道人”,她“长而才情殊众,扁舟载书,往来吴会间,所与游,皆胜流名士”……

当时有“秦淮八艳”之称。可见她们造成的风气之盛。

名士与名妓,二者相互欣赏,彼此激发,造成一幅婚姻之外的爱情、文化与政治的因缘,密如繁星。诸如李香君与候方域;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董小宛与冒辟疆;葛嫩与孙临;卞赛与吴伟业等。真乃是佳期如梦,佳话千古。

这些风尘女子不乏有重视民族气节之奇侠义女,“桃花得气美人中”,李香君、柳如是、葛嫩、王微等情所寄托的俱是当年的东林党人、复社君子。她们身在红尘,殊重风骨,可谓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为那种嫉恶如仇的斗争风骨所吸引。这些风尘女子,在江山巨变之时的不屈表现,早已超出那些平时为她们仰慕的文人学士,震烁古今。正是“大节从容问女流”。

大节之前,死与不死?名妓中也有另外的表现,如顾媚,在明亡后就不主张其夫殉节,她所主张的“求生”说,与柳如是的“劝死”就大相径庭。顾媚夫君龚鼎孳降清后,以自身权力保护了一些明遗士。故评说不一。

此种弯曲的哲学与活法,倒有点象《红楼梦》中那位伤心却不能全节的袭人。而顾媚筑有眉楼于桃叶渡,亦令人联系到袭人的宿命册子上之桃花。此处不赘述。

明末清初,那最后的“秦淮河”,集明朝亡国的志士烈女之情结, “舍生取义”之光辉映照着昔日的风华柔情,一股“秋气”笼罩诸名流及佳丽的命运。于是使其灵气、傲气、清气,超脱于浮云富贵及庸常脂粉。而秦淮河的文化价值也因此得到升华。

而此后的“吊明”者倒并非一定是明遗士。 秦淮河留下的时代回响,实为千古之叹也。

鲁迅曾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

人们缅怀历史,并不一定要亲身所历。秦淮河上的人物文化史,具有深沉的底蕴,带着悲凉的人生感悟,就在距离满洲贵族定鼎中原十几个春秋后,依然有《秋柳》诗,《桃花扇》传奇等文学作品震撼世间。

到了二十世纪,陈寅恪还以失明之躯,向往和写作着秦淮生活,写出巨著《柳如是别传》。可见“秦淮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人永恒的话题。

这里引一段陈寅恪的话,因为他将“秦淮河”佳丽与蒲松林的《聊斋志异》联在一起,倒非常吻合我现在将“秦淮河”与《红楼梦》联在一起的想象:

“寅恪尝谓河东君及其同时名姝,多善于吟咏,工书画,与吴越党社胜流交游,以男女之情兼师生之谊,记载流传,今古乐道。推原其故,虽由于诸人天资明慧,虚心向学所使然。但亦因其非闺房之闭处,无礼法之拘牵,遂得从容与一时名士往来,受其影响,有以致之也。清初淄川蒲留仙松林《聊斋志异》所纪诸狐女,大都妍质清言,风流放诞,盖留仙以齐鲁之文士,不满其社会环境之限制,遂发睱思,聊托灵怪以写理想中之女性耳。实则自明季吴越胜流观之,此辈狐女,乃真实之人,且为篱隔间物,不待寓意游戏之文,于梦寐中以求之也。”

这段话有三个意思,一是说,如果闺房闭处,则不可能有发展得如此多彩的女性。一说,出色女性,原是人间实有之,不过写作者可以托以鬼狐仙罢了。第三个意思,则说,自古文人所理想的女性,其实尽在明代吴越之地的秦淮河上也。而那种温文尔雅的生活,人性之享受,也实在是中国文化之精华所在。

可以推及《红楼梦》中,诸女子各种完整丰满独立的文化个性,岂能是闺房闭处,礼法拘牵之下而生成造就的?

而曹公又如何不可如蒲留仙之笔,将心目中的女性移花接木于贵家?

有人将明代中叶之后,江南一带名妓的生存状态,比喻为西方雅典的全盛时期。若论起在人类漫长的封建黑夜中,人性迸发的自由闪光和文化之花蕾,尤其是女性难得的自由形态和选择机会,二者倒颇有些可比之处。

陈寅恪在三十年代有“一代文化托命人”之誉称。王国维投水时所托付的人就是他。陈也的确为国学大师,一生以“经史致世”为事业。一直在准备着写一部可堪为当代人提供史鉴的《中国通史》。最后因种种逼迫,只能是以一部《柳如是别传》收场。此为时代之恨事也。可谓是“大材小用”。

但因其“用牛刀杀鸡”,故观点见地之深透,非一般无根底的艳情文人可比。其取材于秦淮河上之历史变迁和秦淮河上名妓之个性命运,可见这“秦淮河”所蕴含的中国近代文化之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盛传“女人祸水”论,而秦淮风气恰恰相反。 一些妓女在国家存亡之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操,大大超过了一些作官为宦者与所谓文人墨客,这是她们人格修养和灵魂追求的集中火花迸射。正对应了《红楼梦》第一回上开宗明义的作者自云:“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后面,石头又与空空道人讲了一番话,意思相同。所谓“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事迹原委,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

这些女子,到底是石头所历,还是作者所历?在此也是含混矛盾的,可能是在流传中有失页和插页所致。

我倾向于此种说法,即:“石头”是回忆者,经历者,而“作者”是悼红轩中的整理披阅者。在《红楼梦》书中是两人。在实际写作中也可能存在着两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处处说“金陵”,说得乱了套,却反而一字不提“秦淮”。在很多地方,书中林黛玉作“五美吟”处,又如为《牡丹亭》感动处,其实都可涉及秦淮文化。然而偏不。

其实“金陵”,金陵文化的代表,就是伤春悲秋之地,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历史和地域,非秦淮河莫属。可偏偏《红楼梦》中没有“秦淮”字样。

曹雪芹生于南京,自抄家后,雍正六年,迁回北京。回北京后“唯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等。

曹家繁华旧梦属于南京时期。《红楼梦》中园林亦为江南样式。在雪芹密友爱新觉罗·敦敏赠曹的诗中有“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之句,诗中提到“秦淮风月”,恐非虚写。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难道就只是写自己家庭覆灭的滋味吗?自叹自艾,恐怕并不算得上“痴”。也并不费解。一定另有真味,才一把辛酸泪。这是历史与人生、人性之泪。既非只为一家,亦非只为一朝。

这首作者自题绝句,我看它是以那《登幽州台歌》为底蕴的。在一座生活阅历极丰厚,精神活动极充沛,文学创造力奔涌的高台上,曹雪芹极目远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便唱出了地老天荒的歌谣,流下了悲今悼古的泪水。

这四句自题诗,正是一位具有伟大心灵的文学家对中国人“人性”命运处境的关怀与悲悯。

作者以一个世袭贵族家庭的极盛至衰亡为时间流程,以一个大家族的族系涵纳了诸多有文学价值的各色人物。

不排除他也选择了自己家中或贵胄王孙家中的出色女性,诸如王熙凤的当家主妇弄权,属于典型,感受甚深,其人物资源也许来自不止一个当家媳妇;如庶出**贾探春的个性才华,与其生母的关系,以及贾环进言而宝玉遭笞,是对大家族内正庶问题的成功表达。薛宝钗选妃不逞思嫁贾公子,激起姨表亲与姑表亲之斗争,也是大家庭中常见之情。

更多更广泛的人物关系,诸如:邢夫人之纵夫作恶;王夫人之外善内狠;薛蟠之蠢态百出;尤氏姐妹一做偏房至死,一图从良被弃;史湘云之时常客串;戏子琪官妓女云儿等与客人玩耍;则俱可以移至勾栏曲院中,似更合理更为常见。

另外,如史太君,府内人叫老太太,老祖宗,而书中却称她为“贾母”,这完全是作者的叫法,读者的读法。露出了这个人物粘贴上去的痕迹。

“贾母”的称呼较奇怪。这是指着谁的口吻呢?《红楼梦》中谁也未曾张口叫一声“贾母”。其他人的称谓,直呼其名,或指着平辈人来称,如“凤姐”,“环哥儿”,或是从仆人口中称出,如“太太”,“王夫人”。按此规律,应当是统称为“老太太”,可这只是书中人之称,而作者仍称她“贾母”。所以,只有她的称谓,是作者口吻。不过她的确是荣宁二府之母,具有一番母仪,虽然有些偏心。

贾母此人亦是应景而生的人物,且看她没有独外的日子,没有单本的故事,唯有应“众孙女儿的需要”才出现。她最大的作用是“溺爱宝玉”,而宝玉唯其溺爱才能存在。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的故事,可能发生在长干里的平民区,却不太可能发生在这样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黛玉一进荣国府,便由老祖宗定夺,与宝玉分别居住于纱厨内外。表面上是表现她对两个孙辈的超级疼爱,其实造就了宝黛情缘的基础和由头。

没有贾母这个人物就没有大观园的整个生活,宝玉也不会混迹于姐妹中。没有她的贾府生活是冷漠无情而真实的。贾母所显示出来的博大优美的母爱,是封建社会之仁最后的余辉。

“老祖宗”委实是一部《红楼梦》千奇百怪事情的由来与保护伞。

没有她,这部小说的许多重要的独特的故事就没法展开。像贾母这样的时常离谱的老祖宗,我以为在真实的曹氏家族中没有,在中国所有的封建大家庭中也没有。这是一位历史人情的祖母,其实为曹雪芹所编撰出。

而真实的贾母,只可能是后面续书所言,呆着脸,为了正统利益拆散宝黛那样的老祖宗。

如无宝玉混迹于众姐妹其间,则无此一部《红楼梦》故事,黛玉宝钗亦无从相思相逆。

其他妻妾下人之情,则一部《金瓶梅》可以述尽。而宝玉混迹的理由,非常不充分,非大家之礼也,完全是贾母老祖宗的养儿育女的溺爱。

但换一个角度,则是一个风流少年混迹于诸多才貌之女中,此种景观与相处,故事与性情,除秦淮河上,则无他可比拟。

如果说《红楼梦》是写家族,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家谱是列出来摆样子的。苍白无力。那些栋梁之才,诸如打天下挣功名的荣宁二公,等于宗祠中的一纸画像,贾政是他们的正统继承者,只有一张“严父孝子”的脸谱,才干懦弱,而生动一点的是他专宠赵姨娘,露出个性。贾敬是作者故意放到寺里去炼丹并很快让他死的。

总之,作者对于正经八百的世袭封建大家庭的主流生活和主要人物,一无兴趣,二无资源的积累。关于“收租”的篇章,也是写得极贫乏,极无味的。而这是一个大家庭生存的主要经济方式。

只有那些不肖子孙,那些荒*子弟是最有戏看,最活跃,最眉目生动和故事曲折的。他们简直整日里就是活跃在*娱之所,与无数的红颜女子厮混。如薛蟠、冯紫英等与妓女云儿场景,生动跃跃。

贾珍、贾琏、贾蓉是无分兄弟父子,你来我往,甚至同席荒*的。贾芹、贾蔷、贾芸亦是各私尼姑,私戏伶,私丫环的。除了异性,还玩弄同性。连贾宝玉亦未能幸免。

从贾珍起,与儿媳可卿的通奸关系就有许多交代不过去的地方。

他的儿子贾蓉,据说也是与可卿情愫甚洽,是“从来没有红过脸”的,而在爱妻夭折后,全府上下无不纳罕,连他的母亲尤氏都气倒装病,他却似乎无察觉,并且后来对其父亦没有半点反应,反而高高兴兴接受了父亲为他买下的龙禁尉。这其实是最微妙最有文学性的关系,作者却没有在这里描摹出这畸形的父子世态,表现出才华。而是仿佛麻木。

贾蓉与贾珍的这种和解,颇有点像是父子聚娼。一位名妓笼络了父与子二人,气坏了家中夫人。当名妓猝死于艳情,而父子皆尽情盛大装殓之。这样,故事才有内在的合理性。

秦可卿为曹雪芹所钟爱,是进入太虚幻境的“正册”人物。给人亦正亦邪之感觉。在仙姑世界中,她是黛玉宝钗二美兼有的化身。在荣宁二府里,她是第一个得意的孙子媳妇,贾母眼中最妥贴的人,凤姐引以为知己。上下无不称颂者。死了之后还托梦给凤姐,交代如何掌握好大家的财运。

然而,正是这个温柔多情的可卿,却为“*之首”,令父子合姘,初逢则即令小叔宝玉失其童贞,可谓是大乱天伦。这样的人,在贾府里是不可能不露端倪的。而秦氏却有端庄之美谓。

解释只能是,可卿作为一位名妓,她性格温柔,外貌美艳,善解人意,处事细腻,因此在风尘天地中颇得钦慕爱惜,从鸨母到达官及至同行姐妹,无不称颂,那么她的善*,也就是属于优点和优势,而无损其人际关系了。

试看书中写可卿将宝玉引入她自己的卧室,“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壁上是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秦观写的对联是“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然后是一系列与古代香艳,床第风流相关的器物摆设。

这种文化氛围,这种生活知识,不是烟花巷里,秦淮河上,一个穷儒人家的女儿,从何而知,如何布置?在贾府中为媳,又焉能如此宣*放荡?

这其实是一个上等名妓的房间。确切些说,可卿屋是作者的集千古风流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来自名妓生活。甚至是文字、传说中的名妓生活。

林黛玉的人物来源,有苏小小之嫌,董小宛之疑。书香世家,父母双亡,孤零堕入风尘中,而得遇知音,日日担忧,果成忏语。

宝玉不得娶名妓,必得娶淑女宝钗,亦可能是一种真实故事的来源。

晴雯麝月等俱为秦淮河上二流的可人。正如太虚幻境中的“副册”“又副册”所标明。

其实,什么样的女子才会造册入册?只能是青楼乐妓之类。以册来登记和查证女性,所谓乐籍是也,这也透露出了秦淮河上的那些顺应男子眼光而造出的有形无形的册子。

人物生平

黄峭,唐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

黄峭聪颖、有胆略。唐昭宗时(约890),邵武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青年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安抚灾民,武装自卫,使地方得以安定。他 入伍后,陇西郡王李克用见黄峭有才干,招致麾下。乾宁二年(895),李茂贞、秦宗汉、王行瑜叛乱,黄峭随李克用平乱有功,升管江浙两广军务。次年,叛军再次进扰,黄峭又率兵讨平。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为工部尚书。后梁开平元年(907)唐朝灭亡后,黄峭绝食数日,弃官归隐。次年,他返回故里并创办和平书院,教谕后人矢志求学。

黄峭娶有三妻,生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他已年高8秩,便均分所积资财给儿子。除留下三妻的各自长子,遣余子散居各地,并授家谱一帙,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诸子临行时,黄峭口授一诗“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我思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广顺三年(953),黄峭无疾而终,葬于本村附近黄家林,享年82岁。平生著述仅见建宁卢田《黄氏族谱》载有《题书院四景》六言诗4首。

黄氏后裔繁衍,现散居闽、赣、苏、湘、川、桂、粤、台诸省及海外。

义旅安民

唐末昭宗时期,宦官擅权,四镇骚动,洪水蝗灾相继发生,处处闹灾荒,而百姓却未能得到赈济,以致游民乘机酿成“寇盗”,天下甚乱。峭山当时年仅二十,见此现状,慨然兴叹,毅然出积贮财物,赈济灾民,且以儒生胆识,招募邻丁组成义旅,平定动乱。义师所至,社会安定,流民回归家园。

当时陇西郡王李克用,有谋略,高举平乱辅唐旗帜,见黄峭有干济之才,举为千夫长。乾宁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藩镇侵犯京都长安,朝廷倾危告急。李克用请兵讨伐,峭公内佐机谋,外参戎政,攻克州,杀掉王行瑜。李克用乘胜穷追李茂贞、韩建。此时,昭宗却听信朱温(全忠)诡言:“茂贞覆灭,则沙陀太盛,朝廷危矣!”诏命其“休兵息民”,制止李克用追杀叛逆,封李克用为晋王,峭山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

乾宁三年(896),茂贞复叛,叛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李克用发兵入援,峭公勤王有功,授工部侍郎。此后,峭公眼见晋王不失臣节,尽心辅唐。昭宗却听信谗言,认为戎狄之人,不可信任。可是朱温之辈,野心图谋不轨,反而受到信赖,因而慨叹:“自古忠者不见信,而听信者不忠,岂有不亡者乎!”

光化元年(900),宦官刘季述幽禁昭宗于少阳院,私自要废昭宗李晔,立太子李裕;天复元年(901),韩全诲劫乘兴于乞巧楼,迫昭宗到凤翔;天元年(904),朱温伪称 、岐兵迫京畿,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宫室、庐舍尽行拆除,京城长安成为废墟。当时昭宗已成为群奸劫持在掌中的傀儡,至洛阳,朱温便在椒殿杀掉昭宗,立太子祝,是为哀帝。

峭公听到政变消息,十分忧伤,绝食数日。工部尚书李袭吉劝解说:“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峭公行录》)自此,峭公勉强顺时,为解甲归田作好准备。

天三年(906),晋王发兵救幽州刘仁恭,联合出兵攻潞州,讨伐朱温。天四年,朱温弑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太祖。唐亡。

隐德不仕

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峭公辞谢说:“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峭公行录》)。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秘书省秘书丞黄伯思,台州知州黄章,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黄瀚,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着称于世。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

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

赤日远衔葵影,熏风浓滞荷香。

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

未忍抛书歆枕,冰轮驭正升东。

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

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教子有方

峭公归隐数十年间,目睹社会变乱,政局动荡,换了五代十一君,亡国而被弑杀的国君八人。时间长的不过十多年,短的不过三、四年。政局如此动荡,决心遣散诸子以避不测之祸。后周广顺元年(951),是年郭威篡后汉为后周太祖。峭公年已八旬,宴会姻族,对众儿子说: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寿、多男”,但是尧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你们二十一人,难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边,以终余年,只是忧虑多男多惧,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乡呢?应该走出去自谋发展。我过去在戎伍,走遍半个天下,回想闽、粤、赣、江、浙等地,山环水秀,饶沃的田地到处都有,但都已荒芜,只要开发,便成乐土。三妻位下各留 长子以奉侍父母 ,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

诸子齐声说:“俗话说,‘积谷防饥,养儿娱老’。父亲已到八十高龄,我们正在忧虑不能日日奉侍左右,反叫我们远处他乡,培育这么多子女有什么用?”

峭公慨然长叹说:“谁说散不如聚,而共同留恋这小小的地方!你们没有听说,‘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我的忧虑恐惧,就是为此。”

当时众烟亲也向前劝说:“‘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当前海内多变,我们觉得亲翁考虑此问题,既全面又有深远意义,为何要仿效吃乳的婴儿,向母亲怀中索食呢!”

峭公接着说:“聪明辖达之人的见识,大致相同。择木而栖,就在于食禽。”于是将所积贮的资财均分,并新修家谱,各授一册,且郑重地说:“此谱以便年深岁久认所由来,知道我们的远祖分自光州,今为绥城旧族、乡名昼锦,里号和平,而中城鹳薮、竹粟、勘头,都是我们一脉之亲所居住的地方。应当珍藏谱牒,遥接书香,使上不堕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子之世泽,所以不应该将分与聚当为两种不同的效果看待。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你们兄弟可卜吉登程,言无多嘱。”遂口占一诗以授之。

遣子诗:

骏马堂堂出驿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峭公三郡君,各自吟诗一首,后世子孙尊称为三妈太诗。

上官氏 夫人诗云: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氏三七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帏。

吴氏 夫人诗云:

吾年八九难期会,奕叶分枝为汝题。

尚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郑氏 夫人诗云:

祷造苍天各乡,官吴郑氏三七郎。

奉奏公命吾儿去,投辙绵绵奕世昌。

嘱媳诗:

上官氏诗云:

骏马行行出异乡,元旦日食素一餐。

吴氏诗云:

骏马悠悠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二餐。

郑氏诗云:

骏马匆匆出异方,元旦日食素三餐。

以上几首为认祖诗,其中“三七男儿当自强”为家训。

后裔迁徙

黄和,峭山长子,字维栋,名肇基。生於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辛亥正月十七日卯时,排行第一。官奉训大夫,居和平下城堡,后徙迁龙归为始祖,卒于天圣丁卯年十月初三日亥时,葬水口象形。夫人张氏生于乾礻右 年庚戍五月初十日已时,卒时间未考,葬南庄。生子一,震(大衍),继妣丁氏,生子四,文贵、文茂、文彬、文锦,广东河婆,福建平和新修黄氏宗谱记载:再妣何氏、曹氏生子七;显达(恩贡生)志玄,宏基(刑部官),有恭、三友(县丞)、奇方、思明。

黄梅,峭山次子,字维相,生於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癸丑八月初二日寅时,排行第二。居泰宁县梅口,后迁江西,妣汪氏,生于唐乾宁三年丙辰六月二十日辰时,生子五:念六、念七、念八、念九、念十。河婆、平和宗谱记载:后娶周氏、蔡氏,生子四:文六郎(应恒)、文七郎(明范)、文八郎(诚初)、文九郎。(后裔多居福建泉州)。

黄荀,峭山三子,字维桥,生於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七月初三日丑时,排行第三,居泰宁县长兴上高堡上荀,宋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三十七名,官至大司徒。妣李氏生於光化三年庚申四月二十四日子时,生子三,庚一、庚二、庚三,河婆谱载:又娶吴氏,生子四,允帮(千一郎,官知府)、仁卿(千二郎,左府职)、兆达(千三郎,府学)、至琮(千四郎)。

黄盖,峭山四子,字维林,名祺,又名金标。生於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壬戊六月二十七日亥时,排行第五,居邵武四十一都盖竹。后迁南丰府,又迁河南开封府祥府县,官江表虎臣挂印大将军,妣白氏,生卒未详,葬中村大屋背。继妣胡氏,葬白云庵印匣山。副妣熊氏与胡氏同葬。严氏,生于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共生子九:立祖、建祖、承祖、受祖、益祖、宣祖(居中标)、仁祖、厚祖、德祖(居横坑),河婆谱记述:再妣张氏生子:凤林、祥林。

黄楚,峭山五子,字维松,生於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己已十一月初一日午时,排行第八,居建宁县楚溪上堡上黄坊,迁陈留县,又迁湖广沙府善花县。妣韩氏,生于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生四子:丙一,名惟庆;丙二,名元标,官知县;丙三,名怀玉;丙四,名起顺。河婆谱记述:再娶方氏、李氏、郑氏,生子未祥。

黄龟,峭山六子,字维材,生於后梁太祖,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九月十五日卯时,排行第十一,居将乐县上龟洋,妣郑氏,生于贞明二年丙子八月十九日辰时,生子二,长兰、庚一,河婆谱载:继妣邹氏、秦氏,生子三:崇芳、熙重、有俞。

黄洋,峭山七子,字维坊,生於后梁太祖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丙子七月十七日午时,排行第十三,居沙溪黄洋严前。妣刘氏,生于贞明五年己卯三月二十六日已时,共生子三,千一(昭)、千四(其盛)、千六(庭轩)。河婆谱载:继娶唐氏、倪氏、卓氏,生子:千二(与)、千三(敏)、千五(肇明)。

黄政,峭山八子,字维柱,名有恒,生于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未二月二十九日辰时,排行第九,居禾坪竹粟下,宋太平兴国八年试六合成家赋赐进士第一百七十一名,官司空。妣张氏,生于贞明四年戊寅六月初一日亥时,卒於宋雍熙四年,与夫同葬大鼠岗枫树下,妣张氏,生子一:何泰,何泰生三子:宵、丰、和贵。河婆谱载:继娶邹氏、罗氏、余氏、范氏,共生廿子,系岳、尚训、名世、朝元、中鼎、建璋、玄修、作霖、应乔(武举)、思敬(河南御史)、云波、承宗、子陵(知县)、鹏化、匡福(湖广布政司)、植梧、献明、明藻、清元、孕先(恩贡)。

黄化,峭山九子,字维杭,生於后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癸酉正月十一日午时,排行第十,居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官至广州刺史,卒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辛卯二月十六日未时,妣尤氏,生于贞明元年乙亥三月初三日丑时,生三子,万四郎(字迪,名潜盛、讳道),万五郎,名礻右 华,万六郎(名逵,字孝杰),闽粤两省化公传派极盛。

黄衢,峭山十子,字维梓,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乙亥三月廿一日卯时,排行第十二,居泰宁县永兴上下衢,妣汪氏,生于贞明六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子时,生子七,长十一、次廿一、三卅一,四秉著,五师魁,六明熙,七朝凯。

黄卢,峭山十一子,官维枢,名伟绩,生於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已卯七月初九日子时,排行十五,居泰宁卢田安吉坊。妣上官氏,生于龙德二年壬午九月十九日酉时,继妣宁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五月初六日卯时,生子六:宣卿(十七郎)、正卿(十八郎)、祥卿(十九郎)、廷卿(二十郎),道卿(名道),世卿(名世)。

黄福,峭山十二子,字维柯,生於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辛巳八月十五午时,排行十六,居福州闽清县细村。妣万氏,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乙酉九月三十日寅时,生子七:庆五、次六、三七、圣道、如皋、文卿。

黄林,峭山十三子,字维枝,生於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癸末二月初二酉时,排行第十八,居泰宁县梅林堡高公桥,后迁朱口,妣朱氏,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八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成生、见生、广生。河婆谱记载:继妣曾氏、肖氏,生子三:广行、廷彩、应蛟。

黄塘,峭山十四子,字维祯,名旭升,生於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乙酉十月二十八日丑时,排行第十九。居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官至灵武参军。夫人郑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子时,生五子,戊一、辛一、壬一、大一、小一,河婆谱记载:继妣谢氏、胡氏,生子三:万一(汝厚)、万二(定省)、万三(复福)。

黄发,峭山十五子,字维梁,号发祥,生於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庚申四月三十日申时,排行第四,居禾坪坎头,官湖南县尉,妣上官氏,生于天礻右 二年乙丑九月初二日亥时,夫妇合葬小鼠岗。生子二:恂、茂。河婆谱载:继妣何氏、朱氏,生子四:征吉(官任镇抚)、景观(武举)、用常、善藏。

黄潭,峭山十六子,字维权,生於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癸亥九月二十三日卯时,排行六。居将乐县黄潭乡潭头,后迁江西吉安府永水县。官兵部尚书,夫人韩氏,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庚午二月初二日子时,生四子:佑、倬、叔、俊。河婆谱载:继妣刘氏、张氏,生子四:雅宁、师训、如王、圣烈。

黄城,峭山十七子,字维桃,名巨川,号十七郎,生於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丁卯四月初一日己时,排行七,居新城石塘,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石城堡,后迁平溪,再迁黎川三都圩,官中书舍人,卒於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已卯月,葬三都,妣朱氏,生於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辛末正月初三卯时,生子五,长朝桂、次念祖、三绍祖、四兴祖、五敏祖。河婆谱载:继妣张氏、涂氏,共生六子:克祖、绍祖、朝桂、念祖、兴祖、敏祖(后裔有分居江西南丰、宁都县)。三位妣氏均葬三都圩金斗窠,另有魏氏生子震,后裔分居广东河源及广西贺州)

黄延,峭山十八子,字维根,生於后梁末帝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戊寅九月十一日戍时,排行十四,居延平津口。妣王氏,生於后唐庄宗元年(公元923年)癸末十二月二十九日亥时,生子四:玉汝、玉标、三鲲公、四蛟公,河婆谱载:继妣陈氏,生子四,青宵、东瑜、城荫、金祥。

黄允,峭山十九子,字维柏,生於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十月二十七日戍时,排行十七,居建宁县允盛堡毛坊。妣龚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九月初九日卯时,生子三:长元凤(元四)、次汝定、三汝安。河婆谱载:继妣吴氏,生子五,元勋衮全、德辉、安雅、宾兴。

黄井,峭山二十子,讳国臣,字维杨,又字君宠,号子城。生於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戊子四月二十四日辰时,排行二十,居江西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现今付坊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官朝烈大夫,太平兴国四年擢刑部尚书,钦赐铁简上赞云:“命世奇才,山头重望,忠贤烈日,威飞秋霸。”夫人李氏,生於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壬辰七月初七日申时,生子五:大成、大全、大同、大忠、大用。河婆谱载:副妣载氏、朱氏、丁氏,生子八:历尧、万舜、贲毓、职权、成刚、奎聚、成廉、成恕。公妣墓葬南丰龙井乡双井头石门后弯(南丰董家店朱家坊石门后山峦上)。

黄层,峭山二十一子,字维杉,生於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庚寅十一月十八日酉时,排行二十一,居延平黄层口,妣魏氏,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巳十一月十九日申时,生子二,裕功(十五郎)、裕万(十六郎)。河婆谱载:继妣陈氏、倪氏,生子七:士远、达智、达仁、达勇、祖吉、士珊、宪矩。

其它信息

后周广顺二年壬子(952)秋,诸子各择其址,先后回乡省亲。峭公欣慰良多。三年(953)仲冬十一月初十日巳时,没有感觉病痛而逝世,享寿八十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有碑为记。横文:唐朝工部侍郎。正面直文: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旦,祖考名峭字山公黄公之墓。二十一股子孙敬立。此墓于1986年由邵武市嗣孙组织助款重修,碑文为乾隆四十四年原建镌刻。列为邵武市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文曰:黄峭墓,经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邵武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四月三十日立。

以子贵,北宋时,太宗、仁宗累有进封钦赐工部刑部尚书。太子少保,并立碑具文如“敕封峭山公刑部尚书。太子少保。”

赞曰:

平生智勇皆兼全,好观韬略有才贤。

宜男但能荣三七,庆祝应知岁八千。

济济多士无容已,代代簪缨独悠然。

元老勋名留后泽,清卿世德映貂蝉。

富贵原自由天定,福寿双美瑞盈焉。

夫人上官氏,字妙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十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未四月二十三日未时,享寿七十六,葬黎舍觉辉寺后天池塘,立有碑。生子七:和、梅、荀、盖、楚、龟、洋。

吴氏夫人字妙香,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七月初六日酉时,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甲寅三月三十日子时,享寿七十八,葬大鼠纲立有碑。生子七:政、化、衢、卢、福、林、塘。

郑氏夫人字妙季,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七月初五日丑时,卒于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十月初二日卯时,享寿八十三,葬官济庵牛栏窠,立有碑。生子七:发、潭、城、延、允、井、层。

以妻房大小兄弟二十一人排行顺序是: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衢卢福林塘。

发潭城延允井层,官吴郑氏永流芳。

以峭山出生及其子出生年月日时来看,公二十一岁生和公,六十岁生层公。

按出生年、月、日、时,二十一次次第名录是:

和梅荀发盖潭城,楚政化龟衢洋延。卢福允林塘井层,排行第几则了然。

  本文主要论述东林学风的区域源流,东林学派代表人物与明清苏南望族的交往,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的教育及文化的关系。文中提出东林学风的核心是务实经世,当东林后人表达手段“灰色”化、逐渐放弃在野抗争的情况下,务实经世的特色却保持着,成为苏南社会近代变迁的一大特征。这一切可以从东林代表人物与苏南望族之间的关系上得到解释。关键词:东林学风;明清时期;苏南望族;家族教育;家族文化关于东林学风渊源、流变及其历史影响的研究,学术界历来多有成果。但是在东林学风和苏南望族关系的研究上,至今仍存在着一些空白点。这可能和我们以往重点关注东林党与新兴市民阶层间的关系有关。在学者们将很多主观期望或解释赋予东林党人的时候,难免会忽略它与望族这一“灰色”社会阶层间的联系。笔者期望通过本文为研究东林学派及其学风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利寻求更全面的价值判断和历史启示。一、东林学风源流的区域背景与苏南望族东林学风其源深远,其流悠长,学术界对此久有研究,一般认为是宗奉程朱理学,或云出入王氏心学,而以程朱理学为归。还有学者考证,东林学派虽与张居正的新政时有矛盾,但在实学致用特点上是一样的,开了明清实学之先河。这些见解都是十分深刻的。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东林学风不仅具有全国性背

唐朝名将秦琼简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秦琼是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随大业年间,秦琼在隋将来护儿帐下任职。秦琼母亲去世后,来护儿派人前往吊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