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姓的历史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佘姓的历史名人,第1张

佘积德(1916-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218团宣传队长,红31军第91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山城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特派员,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炮兵政治部主任。回国后,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1年1月24日逝世,终年65岁。 佘惠(1897-1932),湖南省慈利县人。出生于一个殷实农民家庭。1904年7岁时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慈利县立初级中学、长沙明德中学和上海大学。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大革命时期,转入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学习。后被分配到国民党南昌市党部任秘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因病被送往上海治疗。病愈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曾一度潜入天津新编教导五师政治部任秘书和转赴《河南日报》当编辑。1929年7月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被派往南宁广西省绥靖司令部任教导总队政治教官,秘密从事兵运工作。配合张云逸在连队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党组织,为中国***掌握这支部队打下了组织基础。同年12月11日,参加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红7军政治部秘书处长,并代理第1纵队政治部主任,参与起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起义军布告和告群众书,并在全纵队进行整顿改造工作。1930年2月,随部赴隆安作战,负责伤员的抢救工作。同年10月任红7军19师55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攻打柳州、桂林的战斗。1931年1月随部转战于桂北、湘南、粤北一带。同年春进入湘赣边根据地后,立即投入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斗。1931年7月,所部编入红三军团建制后,继任红7军55团政治委员(一说为第2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1932年在中央苏区“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错杀,时年35岁。

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佘立亚(1897-19275),湖南省长沙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的富裕家庭。1922年加入了旅法(国)青年团组织。1924年由团转入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求学时,受“五·四”运动和学校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怀有改造中国的志向。自费赴欧洲留学,参加了勤工俭学和学生爱国会活动的实践,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1922年加入了旅法青年团组织。

大革命时期,1925年奉调从法兰西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中共郑州地方党团书记等职。后调到上海负责铁路工人运动,在吴淞地区恢复工人夜校,组织“友谊社”(吴淞机厂工人俱乐部),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英籍厂主为之震惊,驱使警察遭逮捕。中共地下组织及时营救,并调到小沙渡工人区工作,任中共小沙渡工人区部委书记。发动纱厂工人组织同盟总罢工,打击了日商恣意欺压中国工人的嚣张气焰。日商与上海反动当局相勾结,收买工贼,破坏工会,迫害工会领袖和工人。后经党组织同意,组织“打狗队”,惩治了一批劣迹昭彰的日商翻译、包打听、工贼和叛徒。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带领工人英勇作战,在攻占警察局后还赶赴火车站,投入对直鲁军阀部队的最后决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不畏艰险,坚持斗争。5月下旬,日商特务刺探到沪西区工联和党的秘密机关,随即与部分工会骨干被逮捕,押解到丰林桥(后改为枫林桥)国民党驻沪特务处。敌人利诱收买不成就用酷刑拷打,始终刚强坚定,忠贞不屈。无计可施的敌人就把遍体创伤的佘立亚押赴刑场。就义前,望着丰林桥前荒地上一个个患难与共的战友倒在鲜血流淌的大地上,不禁悲愤填膺,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敌人疯狂地扑上去,惨无人道地施以腰斩。殉难时30岁。 佘希洵(1889-1927820),祖籍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台湾省。1893年4岁时,因身为清军将领的父亲在与侵台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随母回到湖南省浏阳县原籍。1908年19岁起做长工,后到白沙桥当造纸工人。

1926年在浏阳县白沙桥***人的引导下,成为浏阳县白沙纸业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并任工人纠察队队长。不久参加浏阳工农义勇队。1927年奉命去铜鼓招募新兵。面对铜鼓猖獗的反动势力,巧妙地打出“江西省防军”的旗帜,设法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使招募工作进展顺利。后因行动引起敌人的怀疑,遂率领新兵撤离,途中不幸遭到敌人的袭击而被捕。在狱中,任凭敌人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1927年8月20日,被敌人杀害于浏阳县东门市,牺牲时38岁。 佘英(1874-1910227),原名佘俊英,字竟成,四川省泸县(今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镇人。出身于贫民家庭,少好练武术。早年当过学徒、船工,加入袍哥义字。1894年20岁时考上清末武秀才。任袍哥大爷、泸州衙堂勇管带。后因不满清末政治腐败而辞职。为人重义疏财,好交朋友,被人称为豪士。1897年参加哥老会,被推为舵把。1906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4年受《革命军》、《警世钟》等书影响,常宣传革命,被同盟会四川负责人黄复生邀赴日本。1906年4月抵东京,受孙中山接见。8月改名佘英,表示与清廷一刀两断。孙中山器重其才,委以重任:“西南大都督,负责联络川、滇、黔三省哥老会众,组织武装起义”。1907年初返回泸州,密设同盟会于小市,联络党人,发展组织。先后在永宁、江安、泸州、隆昌、叙府(今宜宾)等地发动起义未成。几次险些被捕。但没灰心,重往日本购买武器回川,以图再举。1909年先后在广安、嘉定发动起义未成,便率队赴屏山与熊克武等谋取叙府,沿途与清军遭遇,腹背受敌,弹尽粮绝,伤亡殆尽。遂率会党数人,至川滇边境豆沙关,又遭敌围击。自知不能脱险,乃向清军晓以革命大义,慨然被捕,囚于木制笼中,沿途仍向群众宣传革命,押至叙府。在狱中,痛斥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罪得。

1910年2月27日遇难,牺牲时36岁。临刑前吟成就义诗一首:牡丹初放却先残,未捣黄龙死不甘。我本为民兼为国,拼将热血洒红毡。

1919年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中将。1938年国民政府明令给佘英公葬,后又拨款修建纪念碑(碑刻“追赠陆军中将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纪念碑”字样)。1946年再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清史稿》补编二十一革命党人列传四有《佘英传》。碑塔至今矗立在泸州市忠山脚下市文化宫内。 泉山诗酒;

父子丹青。

——李文郑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铜陵人佘应龙,终日沉湎于典籍中,以古人自许。后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著有《泉山集》。下联典指清代佘熙璋、佘观国父子,祖籍杨州,居宛平,均善画,佘观国又长于篆刻。

阖门聚义;

博士成名。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佘起阖族一千三百余人聚于一门。下联典指唐·佘钦为太学博士。 雁门绵世泽;

豸府振家声。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铜陵县大通镇佘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佘太君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抗击契丹入侵。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下联典指佘氏为当地望族,“豸府”,指官府。宋代有佘起,一门聚义一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名;明代有佘可材,人称“佘天官”。 三朝元老贤丞相;

开闽金科第一人。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石狮市石狮港边村佘氏宗祠联。上联失考。下联典指明代福建闽南佘姓之祖佘梅江,尊称梅江公,大明年代,南京吾金卫(可能相当现在的军长级别)。

佘 即 佘姓 。

佘[shé]姓,中国姓氏之一,一说由余变化而来,一说以地名为姓氏。历史名人有唐代太学博士佘钦、佘太君、佘熙璋、佘国观。

源流一

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1995年《邵东佘氏五修族谱》所记载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说:“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称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称示氏)。及夏后时失官,遂与不窟同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意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佘”字,本意为山阳之貌,是始于夏商之世居于今江浙之地的一个氏族社会生活为刀耕火种,华夏称之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兴之时,该氏族族人积极义助,苛钺涉江,故又称之为越。姬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虞仲,三子姬季历。姬泰伯后来一直到了江海的边际,吟咏优游,仰览俯观,寻求肥沃的地方。后来又到了虞越之地,故又曰“虞”,至战国后期始改称“吴”。

姬泰伯在当地以仁义为表率,用道德作政令,在佘地(今江苏江阴)建立起佘城,为后世吴国最早的城池,以作教化荆越民众、移风易俗、成就韶夏之乐、模仿中国气派之所,当地民众遂有以佘城之名为姓氏者,称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中的记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汉朝以前,在姓氏群体中并没有佘氏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没有佘氏一族的记载。后来的“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亦或笔讹随赊音而来。实际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余氏的后人因其上述两种缘故,逐渐形成佘氏。而这些余氏族人多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的后裔子孙。

由余,公元前?~前623年,亦称繇余,妫姓,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的大夫、政治家、军事家。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父亲叫姬郄,后因避乱逃亡入西戎(氐羌)。由余起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觐见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贤德大度,钦佩景仰之下,便留在秦国为相,很得秦穆公的信任。当时,秦国作为诸侯国之一,社会地位并不显要。但自从由余成为秦国上卿之后,果不出秦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了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从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仁义治国”之说,早于孔子一个世纪。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

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病殁,秦穆公为此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分别建造坟墓四座:在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建三座,又在江南淮安府武功山建一座。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皆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称余氏、由氏,并尊其为余氏的得姓始祖。

按史籍《姓氏寻源》的说法,佘氏的得姓始祖当同余氏一样,既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基础的秦相由余。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汉朝时期,东海滨岸地区有个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围的住民,原本为淮夷民族,西周时期与周王室相争失败后,东迁至荼山地区,后来就以山名为姓氏,称荼氏。到了汉朝时期以后,一部份人随余字演变为“佘”,遂称佘氏,荼山也就变成了“佘山”。据古书记载,后来该支佘氏族人大多迁居于豫章地区(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清朝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对此的解释为:“佘氏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钱大昕所提到的“荼恬”,是汉朝时期一个人的名字,其“荼”字原本读音作yán(ㄧㄢˊ),是古越国人的读音,后随周王室之官吏“掌荼”的读音转为周人之官音,即xú(ㄒㄩˊ),再后北方转音为yǘ(ㄩˊ)、江浙转音为tú(ㄊㄨˊ)。掌荼,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内宫官吏之称,就是专职为君王贵胄们制茶之官,当时主要是炮制茶汤,以使君王精力充沛,身心舒畅,其时药用价值比文化、饮料价值更高。掌荼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该支佘氏族人的来源实际上属于以居邑名称变音形成的,有明显的“顺官”痕迹。

源流五

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后,一说是三子少康,一说八子罕,皆名罕,被封于余地(余杭,今浙江杭州),为余侯,赐余为姓。据该支佘氏宗谱记载,自国邑中失之后,历秦汉,世居江苏之下邳。到了汉顺帝刘保时期,传有嫡孙余襢举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谱自余襢始。余襢生余无颇,余无颇生余德浦,余德浦待制,鸿都门学,寻自免归。

汉献帝刘协初期的初平元年庚午岁(公元190年),余德浦避兵挈家南渡,徒于丹阳,后又迁歙州之南境。余德浦生余纯,余纯生余美,余美生余法,余法生余肇,余肇生余讽。余讽,字荩臣,乃改封佘姓之始祖。余讽在东汉末期为避兵乱,举族迁至南昌。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初乙酉岁(公元325年,实际上是晋成帝司马衍元年,未改司马绍年号),余讽历官都尉,兼经筵讲官,闻望日隆。后他以奏事见上,晋成帝曰:“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欲为朕之敌人乎?”因赐改姓为“佘”,盖即余而少异之。余讽深喻上意,当即自请改名为顽,称“佘顽”。南昌佘氏自此开始。

佘顽生佘昭元,字君章,由进士官至镇海大将军节度使,征讨有功,敕封雁门之地,此后,该支佘氏族人因以为郡号,称“雁门衍派”,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编纂的《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该支佘氏基祖叫吴万邦,他于明季由湖广武昌府通城县因苦于长吏苛求无厌迁徙石门县花薮乡阜邱山东麓,其裔孙散衍花薮乡的太平岗、岩子岗、上五通,桑植县及湖北鹤峰县沙道沟等处。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递传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在《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编纂的《吴佘族谱源流总序》中称:吴属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国为氏。远溯者亦荒远莫可考。始祖吴万邦自湖广武昌府通城县迁居石门县之花薮乡,是为始迁祖。

吴万邦生有二子:长子吴显为长、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吴兴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吴显、吴兴始,自改为佘氏,意为韬迹晦声,自此该支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专家研究,说法很多,但大部分认为:佘姓由皇帝敕赐而来。

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

佘氏得姓元祖佘昭元,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得受赐姓,封镇海大将军之荣。

佘姓是从余姓由晋武帝敕赐而来,佘姓和余姓就是同出一源,佘姓的始祖就是余姓的始祖由余。由余是春秋时秦国的大夫,担任宰相后,助秦穆公灭掉十二国,拓地千里,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的富强以及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以其字“余“为姓氏,并尊他为得姓始祖。我佘氏始祖也应就是这位为秦国统一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由余。

佘氏在雁门得姓后繁衍成名门望族。西晋以后,佘氏播迁到陕西、河北、甘肃等地,望居新蔡(今河南省境内)、新郑(今河南郑州),兴盛铜陵、歙州、新安(今安徽铜陵市大通、歙县)、南昌,其后分别又衍传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并逐至全国以到世界各地。

当佘氏族脉传至四十二始祖天奇、天富两公时,于元末明初天奇由休宁迁至原东流县张溪镇,天富迁至东流黄石矶,择水而居。故谱云“江左之佘姓有两族,一居铜陵之大通镇,一居东流与张溪黄石矶。”“鼻祖天奇、天富二公居休之阳源,弃乡井,别桑梓,一迁东流邑之张溪,一迁东流邑之黄石诚。”

佘,读音作shé,佘姓,中国姓氏之一,以地名为姓氏。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546位。历史名人有唐代太学博士佘钦、佘熙璋、佘国观、北宋女将佘赛花、著名香港女星佘诗曼。

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专家研究,说法很多,但大部分认为:佘姓由皇帝敕赐而来。

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

佘氏得姓元祖佘昭元,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得受赐姓,封镇海大将军之荣。

佘姓是从余姓由晋武帝敕赐而来,佘姓和余姓就是同出一源,佘姓的始祖就是余姓的始祖由余。由余是春秋时秦国的大夫,担任宰相后,助秦穆公灭掉十二国,拓地千里,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的富强以及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以其字“余“为姓氏,并尊他为得姓始祖。

佘氏在雁门得姓后繁衍成名门望族。西晋以后,佘氏播迁到陕西、河北、甘肃等地,望居新蔡(今河南省境内)、新郑(今河南郑州),兴盛铜陵、歙州、新安(今安徽铜陵市大通、歙县)、南昌,其后分别又衍传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并逐至全国以到世界各地。

当佘氏族脉传至四十二始祖天奇、天富两公时,于元末明初天奇由休宁迁至原东流县张溪镇,天富迁至东流黄石矶,择水而居。故谱云“江左之佘姓有两族,一居铜陵之大通镇,一居东流与张溪黄石矶。”“鼻祖天奇、天富二公居休之阳源,弃乡井,别桑梓,一迁东流邑之张溪,一迁东流邑之黄石诚。”

佘姓,中国姓氏之一,一说由余变化而来,一说以地名为姓氏,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546位。其历史名人有佘钦、佘太君、佘熙璋、佘国观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佘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大家喜欢。

佘氏

分布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新郑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

历史来源

佘(shé)姓源出

1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2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4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5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6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7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专家研究,说法很多,但大部分认为:佘姓由皇帝敕赐而来。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

得姓始祖

姬泰伯(吴太伯)、由余、余讽(佘顽)、吴万邦、佘显(吴显)、佘兴(吴兴)。

迁徙分布

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从《姓苑》介绍的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带的情况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聚集地:据宋朝时候的古书《姓苑》上说,佘姓人多来自南昌那一带。唐宋年间,余姓佘姓先后进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源于山西佘太君一族。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新郑(今河南省中部新郑县)。

今安徽省的芜湖市、安庆市枞阳、巢湖市和县、含山县、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岳市、西昌市、仪陇市、遂宁市、南江县,重庆市南川区、万州区,北京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汕、顺德市、普宁市、阳江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市、随州市、孝感市大悟县、黄冈市、咸宁市,贵州省的安龙县,江苏省的南通市、扬州市、江阴市、如皋市、连云港市、赣榆市,湖南省的望城县、邵东县、长沙市长沙县、怀化市会同县、益阳市南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桑植县,辽宁省的沈阳市,吉林省的九台市,河北省的邯郸市、定兴县,山东省的莱阳市、日照市,云南省的昆明市、丽江市宁蒗县,河南省的长垣县、信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游县、漳州市、石狮市、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陕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布。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郑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家族名人

佘世亨:(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号随时老人;顺德人(今广东顺德)。著名明朝收藏家。著有《山人集》、《纪游录》、《佘山人诗集》。

佘翘:(生卒年待考),字聿云,一作聿文,号铜鹊山人;铜陵人(今安徽铜陵)。著名明朝文学家。诗、古文皆有名。诗文著有《翠微集》、《浮斋集》、《偶记》等,另有杂剧《锁骨菩萨》,传奇《量江记》等。

源流一

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1995年《邵东佘氏五修族谱》所记载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说:“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称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称示氏)。及夏后时失官,遂与不窟同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意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佘”字,本意为山阳之貌,是始于夏商之世居于今江浙之地的一个氏族,社会生活为刀耕火种,华夏称之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兴之时,该氏族族人积极义助,苛钺涉江,故又称之为越。姬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虞仲,三子姬季历。姬泰伯后来一直到了江海的边际,吟咏优游,仰览俯观,寻求肥沃的地方。后来又到了虞越之地,故又曰“虞”,至战国后期始改称“吴”。

姬泰伯在当地以仁义为表率,用道德作政令,在佘地(今江苏江阴)建立起佘城,为后世吴国最早的城池,以作教化荆越民众、移风易俗、成就韶夏之乐、模仿中国气派之所,当地民众遂有以佘城之名为姓氏者,称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中的记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汉朝以前,在姓氏群体中并没有佘氏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没有佘氏一族的记载。后来的“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亦或笔讹随赊音而来。实际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余氏的后人因其上述两种缘故,逐渐形成佘氏。而这些余氏族人多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的后裔子孙。

由余,公元前?~前623年,亦称繇余,妫姓,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的大夫、政治家、军事家。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父亲叫姬郄,后因避乱逃亡入西戎(氐羌)。由余起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觐见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贤德大度,钦佩景仰之下,便留在秦国为相,很得秦穆公的信任。当时,秦国作为诸侯国之一,社会地位并不显要。但自从由余成为秦国上卿之后,果不出秦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了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从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仁义治国”之说,早于孔子一个世纪。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病殁,秦穆公为此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分别建造坟墓四座:在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建三座,又在江南淮安府武功山建一座。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皆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称余氏、由氏,并尊其为余氏的得姓始祖。

按史籍《姓氏寻源》的说法,佘氏的得姓始祖当同余氏一样,既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基础的秦相由余。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汉朝时期,东海滨岸地区有个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围的住民,原本为淮夷民族,西周时期与周王室相争失败后,东迁至荼山地区,后来就以山名为姓氏,称荼氏。到了汉朝时期以后,一部份人随余字演变为“佘”,遂称佘氏,荼山也就变成了“佘山”。据古书记载,后来该支佘氏族人大多迁居于豫章地区(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清朝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对此的解释为:“佘氏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钱大昕所提到的“荼恬”,是汉朝时期一个人的名字,其“荼”字原本读音作yán(ㄧㄢˊ),是古越国人的读音,后随周王室之官吏“掌荼”的读音转为周人之官音,即xú(ㄒㄩˊ),再后北方转音为yǘ(ㄩˊ)、江浙转音为tú(ㄊㄨˊ)。掌荼,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内宫官吏之称,就是专职为君王贵胄们制茶之官,当时主要是炮制茶汤,以使君王精力充沛,身心舒畅,其时药用价值比文化、饮料价值更高。掌荼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该支佘氏族人的来源实际上属于以居邑名称变音形成的,有明显的“顺官”痕迹。

源流五

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后,一说是三子少康,一说八子罕,皆名罕,被封于余地(余杭,今浙江杭州),为余侯,赐余为姓。据该支佘氏宗谱记载,自国邑中失之后,历秦汉,世居江苏之下邳。到了汉顺帝刘保时期,传有嫡孙余襢举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谱自余襢始。余襢生余无颇,余无颇生余德浦,余德浦待制,鸿都门学,寻自免归。

汉献帝刘协初期的初平元年庚午岁(公元190年),余德浦避兵挈家南渡,徒于丹阳,后又迁歙州之南境。余德浦生余纯,余纯生余美,余美生余法,余法生余肇,余肇生余讽。余讽,字荩臣,乃改封佘姓之始祖。余讽在东汉末期为避兵乱,举族迁至南昌。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初乙酉岁(公元325年,实际上是晋成帝司马衍元年,未改司马绍年号),余讽历官都尉,兼经筵讲官,闻望日隆。后他以奏事见上,晋成帝曰:“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欲为朕之敌人乎?”因赐改姓为“佘”,盖即余而少异之。余讽深喻上意,当即自请改名为顽,称“佘顽”。南昌佘氏自此开始。

佘顽生佘昭元,字君章,由进士官至镇海大将军节度使,征讨有功,敕封雁门之地,此后,该支佘氏族人因以为郡号,称“雁门衍派”,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编纂的《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该支佘氏基祖叫吴万邦,他于明季由湖广武昌府通城县因苦于长吏苛求无厌迁徙石门县花薮乡阜邱山东麓,其裔孙散衍花薮乡的太平岗、岩子岗、上五通,桑植县及湖北鹤峰县沙道沟等处。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递传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在《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编纂的《吴佘族谱源流总序》中称:吴属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国为氏。远溯者亦荒远莫可考。始祖吴万邦自湖广武昌府通城县迁居石门县之花薮乡,是为始迁祖。

吴万邦生有二子:长子吴显为长、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吴兴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吴显、吴兴始,自改为佘氏,意为韬迹晦声,自此该支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专家研究,说法很多,但大部分认为:佘姓由皇帝敕赐而来。

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

佘氏得姓元祖佘昭元,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得受赐姓,封镇海大将军之荣。

佘姓是从余姓由晋武帝敕赐而来,佘姓和余姓就是同出一源,佘姓的始祖就是余姓的始祖由余。由余是春秋时秦国的大夫,担任宰相后,助秦穆公灭掉十二国,拓地千里,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的富强以及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以其字“余“为姓氏,并尊他为得姓始祖。我佘氏始祖也应就是这位为秦国统一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由余。

佘氏在雁门得姓后繁衍成名门望族。西晋以后,佘氏播迁到陕西、河北、甘肃等地,望居新蔡(今河南省境内)、新郑(今河南郑州),兴盛铜陵、歙州、新安(今安徽铜陵市大通、歙县)、南昌,其后分别又衍传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并逐至全国以到世界各地。

当佘氏族脉传至四十二始祖天奇、天富两公时,于元末明初天奇由休宁迁至原东流县张溪镇,天富迁至东流黄石矶,择水而居。故谱云“江左之佘姓有两族,一居铜陵之大通镇,一居东流与张溪黄石矶。”“鼻祖天奇、天富二公居休之阳源,弃乡井,别桑梓,一迁东流邑之张溪,一迁东流邑之黄石诚。”

佘姓的历史名人

佘积德(1916-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