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期名臣辈出,为何是这三人配享仁宗庙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宋仁宗时期名臣辈出,为何是这三人配享仁宗庙庭?,第1张

北宋在位最长的皇帝是宋仁宗,君临天下四十一年。 宋仁宗一朝,名臣灿若群星,不可胜数。 宋仁宗四十一年的统治中,宰相便有三十一人,枢密院臣更是超过半百指数。 按配享皇帝庙庭的基本标准,宋仁宗配享功臣遴选的人选起码有一百多位名臣。 宋仁宗 但是最终宋仁宗庙庭的配享功臣仍是只有三人。 这三人分别是名相王曾、吕夷简和名将曹玮。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病逝,翰林学士王珪等人奏请为仁宗配享功臣: 臣等伏以仁宗享国长久,励精政治。以知人之明,得驭臣之体。是以豪英材杰,乐为之用,外宣威灵,内经庙略。臣主感会,驯致太平。 辅相则有故尚书右仆射、赠尚书令、谥文正王曾,忠允清亮,履德经哲,致位上宰,燮和大政。乾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愧前哲。 故太尉、赠尚书令、谥文靖吕夷简,聪明亮达,规模宏远。服在大僚,历登三事,左右皇极,勤劳王家,二十余年,厥功茂焉。 将帅则有故彰武军节度使、赠侍中、谥武穆曹玮,敦诗阅礼,秉义经武。参谋帷幄,折冲万里,镇绥方面,隐如长城。加以恂恂循道,有古名将之风焉。皆有功迹,见称于世,伏请并配享仁宗庙庭。 嘉祐八年(1063年)十月,新帝宋英宗批准了王珪等人的奏请,「 ”从之”。 王曾、吕夷简和曹玮能从群星璀璨的仁宗朝名臣中脱颖而出,配享仁宗庙庭,在于这三人够厉害,也在于配享功臣的选拔标准。 王曾塑像 王曾,绝对的牛人,他八岁而孤,由叔父抚养长大。自幼勤奋,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中殿试第一名,成为令人仰慕的状元。他厉害在还于他此前在发解试、省试中亦为第一,是科举史上罕见的「 ”连中三元”之人。 王曾对于仁宗朝的贡献在于仁宗初年的政治。当时太后刘娥临朝听政,王曾翦除权臣丁谓,代之为相,保持朝政顺利过渡到宋仁宗亲政。他为相期间,提拔了吕夷简、范仲淹等一批名臣,为宋仁宗以后的政局储备了大批人才。 王曾去世后,朝廷定谥号为「 ”文正”,宋仁宗还破天荒地亲自为他题写「 ”旌贤之碑”的神道碑。 「 ”乾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愧前哲”。 王珪等人对王曾的评价代表了当时士大夫对王曾的看法,是对王曾生平的最好总结。 吕夷简 「 ”服在大僚,历登三事,左右皇极,勤劳王家,二十余年,厥功茂焉”。 这是对宰相吕夷简的评价。 吕夷简和王曾同岁,但是他出身极好,是仕宦之家,伯父吕蒙正曾任宋真宗时的宰相,是一代名相。真宗初年,吕夷简开始为官,在当时有「 ”廉能”的美称。 真宗末年宋真宗曾将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之上,拜相之势不可避免。宋真宗去世后,吕夷简拜相,走向政治核心。 吕夷简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智慧,在刘太后临朝听政时期,多次制止刘太后的「 ”违规”举动,维护仁宗的地位。 在政治中枢变动频繁的仁宗朝,吕夷简更是三度拜相,执政二十余年,在众多名相中独树一帜。吕夷简晚年病重之时,宋仁宗亲自剪髭为他治病,这份敬重在其他大臣身上很难看到。 晚年时期的吕夷简在庆历新政中扮演了保守派的角色,与范仲淹等改革派产生抵牾斗争,这使得他在后世人以及当时改革派眼中的形象不佳。但是当时整个朝廷和士林对吕夷简的看法还是极高的,这种史书中对他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 在配享武将方面,宋英宗选择的是曹玮。 曹玮 曹玮是曹彬之子,父子两代武臣都进入太庙配享皇帝,这在宋代是第一例,是史无前例的。 曹玮从军四十多年,在应对党项、唃厮啰方面军功卓著,威震四海,是大宋西北边防的中流砥柱。 我们知道仁宗朝的武将中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战神狄青,尤其是现当代狄青的知名度远超曹玮,为何狄青没有配享仁宗呢? 这里就涉及北宋配享功臣的评选标准和士大夫政治的影响了。 论出身,曹玮是开国功臣之后,而狄青出身贫寒,以罪犯身份开始军旅生涯。 论口碑,曹玮也远超狄青。 曹玮受其父曹彬影响,「 ”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春秋三传》,于《左氏》尤深”,这是儒将风范,自然赢得士大夫好感,在朝中声望极佳。 狄青 而狄青罪徒出身,不喜读书,提拔他的范仲淹曾教他读《左氏春秋》,狄青虽受到影响,但是在士大夫眼中他仍是武夫大老粗。尤其是他以贫寒身份凭军功显贵后让那些文官很不舒服,言官经常弹劾狄青,动不动就太祖陈桥兵变的教训来劝谏仁宗,最终在北宋「 ”重文轻武”的悲剧环境下,狄青郁郁而终。 不受士大夫待见是狄青的悲剧所在。 宋代配享功臣的确定归根到底是受士大夫左右的。 仁宗朝名相辈出,王曾和吕夷简配享太庙自不用说,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知名度更高的范仲淹为何不能配享仁宗庙庭呢? 范仲淹 除了那一套严格的配享遴选标准外,政治因素也是影响遴选的重要原因。 北宋自从真宗时期便有党争,起初是南北地域党争,到了仁宗时期党争进一步恶化,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越发激烈。 范仲淹是改革派的代表,他主持庆历新政,一度使北宋面貌革新好转,但是保守派对新政的攻击从未停止,最终庆历新政在党争背景下惨淡收场。 保守派占据上风,即便范仲淹谥号「 ”文正”,是文臣第一等谥号,但改革派的标签使他无法成为士大夫的选择。 而且,范仲淹身份特殊。 他虽是文臣,但也有武将身份。 范仲淹 范仲淹在西北防御西夏立下卓越功绩,入朝曾任枢密副使,这是武职,配享武将通常都要具备在枢密院任职的资历。 与范仲淹拥有同样经历的韩琦后来成为英宗庙庭的配享武将。 想来,范仲淹又文又武的官职也是遴选时的难点。 宋仁宗时期,名臣辈出,但是士大夫也只是被仁宗三个配享功臣,和太宗真宗朝一样,也算是紧守法度,这也算是祖宗之法,直到宋孝宗时期,给宋高宗确定是个配享功臣,才打破了最高三人配享的陈制。

范质 (911~964)河北威县

王溥 (922年-952年),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 (911-969)(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 (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

薛居正 (912~981)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909—987),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

卢多逊 (934~985) 河南怀州人(今河南泌阳)。

李昉 [公元九二五年至九九六年]字明远,河北深州饶阳人

宋琪 (917—996) 宋范阳蓟(今北京大兴)人

吕蒙正 - (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

张齐贤 [公元九四三年至一o一四年]字师亮,山东曹州句容人,

吕端 (935-1000),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现河北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 (九四七~一○○四),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 [宋](公元九四八年至一〇一九年)字常之,(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 (九三八~一○○五),西京山西大同人

寇准 (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王旦 (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 (962-1025年) 北宋大臣。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 966——1037)北宋大臣。字谓之,(江苏苏州吴县)人

李迪 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字复古。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O47

冯拯 (958~1023),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 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补充:

王曾(978-1038)字孝先,宋泉州晋江旌贤乡人。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有两说。存争议

张知白 (?-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

张士逊 :(964-1049年),北宋官吏、字顺之。阴城(今湖北光化西)人

吕夷简 (978—1040年),字坦夫,祖籍莱州(今属山东);

陈尧佐 号知余子(963—1044年),阆州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信,世居泉州(福建泉州人)

晏殊 (991-1055),字同叔。北宋 抚州 临川县文港乡(今江西南昌 进贤)人

杜衍 (978~1057),字世昌,北宋山阴上虞驿亭人(今浙江绍兴人),

范仲淹 (989—1052年)江苏吴县人

陈执中 (九九○~一○五九),字昭誉,名相陈恕之子,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

文彦博(1006年-1097年),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

宋庠 (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庞籍 (988年—1063年) not;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

刘沆 not; 今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

富弼 (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韩琦 (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 字明仲,号乐正生于宋咸平二年(999年)。,福建泉州府晋江人,

鲁宗道 (966—1029) 宇贯之,安徽亳州人。

韩绛 (一○二一~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王安石 (1021-1086)。江西抚州临川人

吴充 (1021-1080) 北宋大臣。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南平浦城)人,

王圭 (1019年~1085年),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蔡确 (1037———1093),字持正,福建泉州人

韩缜 (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

吕惠卿 (1032-1111年),字吉甫,泉州晋江人,

司马光 (1019~1086),(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

吕公著 [公元一o一八年至一o八九年]吕公著字晦叔,安徽寿州人

吕大防 (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

范纯仁 (1027-1101) 北宋大臣。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苏颂 (1020年-1101年),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

章惇 字子厚(1035—1105)福建南平浦城人

蔡卞 北宋书法家。(一○五八~一一一七),字元度,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仙游)人

苏辙1039年-1112年) 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

韩忠彦 (1038~1109) 字师朴今属河南安阳)人曾布 (一○三六~一○七),中国北宋大臣。字子宣,南丰(今属江西)人,

蔡京 (1047~1126),北宋名臣。字元常。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仙游)人

蔡攸 1077-1126) 宋徽宗、钦宗时宰相。字居安,蔡京长子。(今属福建莆田仙游)人

蔡懋 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泉州晋江)人,

赵挺之 [宋]赵挺之(1040-1107) 北宋大臣。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

何执中 (1043-1116) 北宋大臣,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位云和县西。一说为今浙江省丽水县)

张商英 1043年-1122年),北宋蜀州(四川崇庆)新津人。

郑居中 (1059-1123) 北宋官吏。宋徽宗时太宰。字达夫,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刘正夫 [宋],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柯城区)人。

余深 (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福建福州罗源人,

王黼 (1079—1126),宋开封府祥符县(今属河南开封)人,

李邦彦:浪子宰相 (?一 1130) (今河南沁阳)人。

王安中 (1075~1134) 北宋末中山曲阳(今属河北)人

张邦昌 (1083-1127)北宋末年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

欧阳珣(1081-1127年)(今属福建泉州晋江)人

童贯 (1054-1126)),开封(今属河南开封)人

高俅 (—1126)籍贯不祥

梁师成 (-1126) 北宋末宦官,籍贯不详

张叔夜 (1065-1127)永丰(今江西广丰)人

种师道 (1051-1126) 北宋名将。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

邓洵武 ((1057-1121)北宋大臣。字常。四川双流人

何栗 何公者,何栗也,字文缜,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出生于四川省仙井监(今仁寿县)。

李纲 (1083年-1140年),福建南平邵武人

黄潜善 (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南平邵武)人

汪伯彦 (1069-1141) 南宋初奸臣。北宋末祁门(今安徽省祁门县)人

吕颐浩 (1071年-1139年)山东德州人

朱胜非 (1082-1144)蔡州(今河南汝南)人。

杜充 (-1141) 南宋叛臣。北宋末南宋初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范宗尹 (1100-1136) 南宋初大臣。字觉民,邓城(今湖北襄樊)人

秦桧 ((1090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张浚 (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绵竹()人

汤思退 (1117—1164) 浙江龙泉县人

陈康伯 [公元一o九七年至一一六五年]字长卿,信州弋阳人(江西弋阳人)

朱倬 (1086—1163)字汉章,闽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人。

韩肖胄 (一○七五~一一五○),字似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人

史浩 (1106~1194)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洪适 [南宋]字景伯(今江西九江鄱阳)人

叶颙 (仙游人一一一七至一一八四),福建仙游人

虞允文 (1110~1174)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

陈俊卿 [公元一一一三年至一一八六年]字应求,福建莆田人。

梁克家 (1127~1187年),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晋江)人,

曾怀 (1100-1172年),字钦道,祖籍晋江,(今福建泉州晋江)人

王淮 [宋](一一二七至一一九o)字季海,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周必大 (1126~1204)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留正 1129-1206 字仲至,,(今福建泉州永春人)。

赵汝愚 (1140--1196),字子直,江西饶州余干人

王蔺 (?-1202),字廉仲,号轩山。宋无为县人。(安徽巢湖市人)

余端礼(一一三五~一二○一),(今浙江衢县东北)人

京镗 (1138 —1200)字仲远,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谢深甫 (1139-1204),字子肃,临海下渡人。(浙江临海人

陈自强(1141-?) 籍贯未祥

韩侂胄 (?~1207年),,字节夫,宋朝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钱象祖 (1145—1211年),字伯同,号止安,临海人(浙江临海人)

史弥远 字同叔。明州鄞县人(宁波鄞州区人)

葛洪 (1152~1237),。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葛府人,

郑清之 [公元一一七六年至一二五一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庆元府鄞县人(宁波鄞州区人)。

乔行简 (1156—1241),字寿明,浙江东阳人崔与之 (1158--1239),广东增城人

李宗勉(—1241年),字强父,富阳古城(今常安乡)人。(浙江富阳人)

史嵩之 (-1256) 南宋大臣。字子由,一作子申,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杜范 [公元一一八一年至一二四四年]字成之,浙江黄岩人。

赵葵(一一八六~一二六六),字南仲,号信庵,一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

谢方叔 (-1272) 南宋末大臣。字德方,号渎山,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

董槐 (~1262)字廷植,定远县城人。(安徽定元人)

程元凤 (一二○○~一二六九),字申甫,号讷斋,歙县(今属安徽歙县)人。

丁大全 (1191~1263),字子万,南宋镇江(今属江苏)人

贾似道 (1213~1275年),字师宪,天台人。(浙江天台人)

陈贵谊 (1183~1234) 字正甫,福清场前人。(福建福州福清人)

曾从龙 字君赐,号云帽居士。生卒年不详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晋江)人

郑性之 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福州(今福建福州)人,

叶梦鼎 (1200—1279),字镇之,号西涧,宁海东仓上宅人。(浙江宁海人)

江万里 (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江西都昌人)

马廷鸾 [公元一二三二年至一二九八年]字翔仲,蛲州乐平人河南蛲州人。

姚希得 [公元?年至一二六九年]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陕西潼川人)

留梦炎 浙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

陈宗礼 公元?年至一二七o年]字立之,南丰人(江西南丰人)。

陈宜中 [1236~1276(一作1280)],字与权,浙江永嘉人。

陈文龙 初名子龙,字君贲。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福建莆田人,)

文天祥 -(1236—1283) 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

陆秀夫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盐城人)

北宋姓王的宰相有:

王溥(pǔ)

王旦

王钦若

王曾

王随

王安石

王珪

王黼(fǔ)

王黼(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进、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金兵进入汴京,他不等诏命,便带妻儿逃跑,宋钦宗下诏贬他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他家。吴敏、李纲请求杀王黼,此事交由开封尹聂山处理,聂山与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将其杀死。

应该是张知白

见《宋史·仁宗本纪》

(天圣三年 1025年)

十二月癸丑张知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圣六年1028年)

二月壬午,张知白薨。

三月壬子,以张士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可见当时的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1025年-1028年宰相位的张知白,此人为宋一代名相,以清俭知名,颇有政树。

1028年张知白卒于相位,转月仁宗即任命张士逊接替了他的工作。

+++++++++++++++++++++++++++++++++++++++++++

另:宋仁宗一朝宰相(同门下平章事)表整理如下,副相(参政知事、枢密使、枢密副使)未作整理

按:范仲淹、韩琦只做到枢密使即副相一级 故未入表

乾兴元年

秋七月辛未…王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圣元年

九月丙寅…以王钦若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天圣三年

十二月癸丑张知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圣六年

三月壬子,以张士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圣七年

二月…丙寅,张士逊罢,以吕夷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明道元年

春二月…庚戌,以张士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明道二年

夏四月…己未…李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冬十月…戊午…以吕夷简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景佑元年

秋七月…己亥,枢密使王曙加同平章事。

景佑二年

二月戊辰…以王曾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景佑四年

夏四月…甲子…以王随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陈尧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宝成元年

三月戊戌朔…以张士逊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章得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康定元年

五月…壬戌…吕夷简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庆历二年

秋七月…戊午晏殊加平章事。

庆历四年

九月…甲申,以杜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

庆历五年

春正月…丙戌…以贾昌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

夏四月…戊申…陈执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

庆历七年

三月…乙未…夏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庆历八年

闰月…戊申,文彦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皇佑元年

八月壬戌…宋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佑三年

冬十月庚子,文彦博罢,以庞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皇佑五年

闰月…壬申,庞籍罢,以陈执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梁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至和元年

八月…丙午,以刘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至和二年

六月戊戌,陈执中罢。以文彦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富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嘉佑六年

闰月…庚子…曾公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人物生平 嗜学有行

吕公著从小好学,以至废寝忘食。父亲吕夷简对他器重惊异,说:“今后必定为王公辅臣。”后因恩荫补任奉礼郎,并进士及第,召试馆职,没有赴任。任颍州通判,知州欧阳修与他结为讲学之友。后来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皇帝询问宋朝学问德行之士,欧阳修首先以吕公著回答。后判吏部南曹,宋仁宗奖许吕公著淡于名利,赐给五品官服。又被任命为崇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寿星观营造真宗神御殿,吕公著说:“先帝已经有三神御殿,但不停地建立,岂不是祭祀没有丰厚父庙之义。”后进官知制诰,三次上疏辞谢。改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

濮议之争

主词条: 濮议

宋英宗亲政时,加吕公著为龙图阁直学士。当时正议论追崇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有人建议称呼濮王为皇伯考,吕公著说:“这是真宗来称呼太祖的,怎能施于濮王。”等到下诏称亲,而且分赐讳号,吕公著又说:“称亲则有两个父亲的嫌疑,濮王讳可以避于陛下面前,不应与七庙同讳。”吕诲等人因此事被调离朝廷,吕公著说:“陛下即皇位以来,纳谏之风没有彰扬,而且多次贬退谏官,何以风示天下?”英宗未听从。吕公著便请求补外任,英宗说:“学士为朕所器重,怎能离开朝廷?”吕公著一直请求,被任命为蔡州知州。

因时劝谏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当时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之职,回到经幄。吕公著封还诏命说:“司马光因举职赐罢,这是为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尽其言。”诏令以告示形式直接交付阁门。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臣而废弃。希望陛下治臣的罪,来端正纪纲。”神宗示谕他说:“之所以流放司马光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学而已,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一直请求,最后被神宗解除了知通进银台司之职。

熙宁(1068年—1077年)初年,吕公著任开封知府。当时夏秋久雨,开封发生地震。吕公著上疏说:“过去人君遇灾,有的恐惧以致福,有的简诬以致祸。陛下以至诚待臣下,那么臣下思虑尽诚以回报,上下至诚而变异不消失的,从来没有。做人君主的只有除去偏听独任的弊端,而不被先入之语所蒙蔽,那么就不会被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国之道,孔子答以疏远奸佞之人为戒。大概奸佞之人惟恐不顺合君意,那么其势必容易亲近,正直的人惟恐不符合大义,那么其势必容易疏远。只有首先格王端正此事,没有事正而世不治理的。”礼官遵用唐代旧例,请求神宗五月临御大庆殿接受朝拜,因而上尊号。吕公著说:“陛下正超越汉、唐,追复三代,何必在阴盛的日子,为不符合礼义的朝会,接受无益的虚名?”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争论青苗

主词条: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吕公著奉命编修《英宗实录》。六月,任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王安石正颁行青苗法,吕公著极言道:“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君主,没有失去人心却能图治,也没有能胁之以威、胜之以辩却能得人心的。过去所谓的那些贤能之人,现都认为青苗法是不对的,但发出议论的人把这一切诋毁为流俗浮论,难道过去都是贤能而现在都是不肖吗?”王安石对他的话感到愤慨。神宗让他荐举吕惠卿为御史,吕公著说:“吕惠卿固然有才能,但奸邪不可以任用。”神宗把这话告诉王安石,王安石更加愤慨,诬陷吕公著恶语中伤,神宗于四月初八贬吕公著为颍州知州。

熙宁八年(1075年),彗星出现,神宗下诏求取直言。吕公著上疏说:“陛下临朝希望治理国家,时日已经很久,但左右前后,没有人敢直言。致使陛下有想治理天下的雄心,但没有致治之实,这是任事大臣辜负了陛下。大概士人的邪恶正直、贤能不肖,已经素定了。现在则不是这样,前不久所荐举,认为是天下最贤能的人;但后来被贬逐,认为是天下最不肖的。其于人才既然反复无常,那么于政事也违背常理不加审慎了。古代为政,开始不为百姓所信服的有之,像子产治理郑国,一年后人们怨恨,三年后人们歌颂。陛下垂衣拱手希望成功,于此七年,但众人的陈述,与以前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陛下难道没有察觉吗?”

后被起用知河阳军,入朝提举中太一宫,调任翰林学士承旨,改任端明殿学士、知审官院。神宗慢慢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便涉及佛老之学,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此道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道?”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此,但惟独认为知人安民是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以权智驾御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

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四日,吕公著与枢密直学士薛向同知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劓刑、刖刑,吕公著说:“如果尝试这些还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便停止。当时西夏梁太后幽禁夏惠宗李秉常,朝廷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兴问罪之师,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举兵。”等到兴兵时,秦、晋二地民力大困,群臣们不敢上言,吕公著多次上奏兴兵的害处。

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二十九日,吕公著任枢密副使。

元丰五年(1082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职,于四月二十六日被罢为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不久,永乐城陷落(即永乐城之战),神宗临朝叹息说:“边地百姓疲敝如此,只有吕公著向朕说过而已。”便移其为扬州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将要立太子赵佣(即宋哲宗赵煦)时,神宗对辅臣说,应当以吕公著、司马光任师傅(指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

守成良相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初五,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听政,守旧派再度执政。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高太皇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斥去所有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诚然能得公允正直之士,讲求天下利弊,同心协力而为之,应该不难。”

吕公著到朝廷后立即上十事疏,认为人君即位,要修德以安百姓,修德最要紧的也是首先要办的是“学”。有十件事最为重要,这十件事是:畏天、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省刑、去奢、无逸。又请求备置谏官,以开言路。同年七月初六,拜尚书左丞。

元v元年(1086年)闰二月初四,拜门下侍郎。同年四月十五日,吕公著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当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一同建置,中书独为取旨之地。吕公著就请求事于三省者,与执政大臣共同进呈,取旨而各自实行。又执政官员通常几天在政事堂一聚,事情多由其长官决定,同事不得干预。至此,才命每天集聚,于是成为定制。

同年,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当时右司谏贾易因进谏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便只罢知怀州。吕公著退朝后对同僚说:“谏官所议论,得失不足言。看主上正值壮年,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是依赖左右诤臣,不可以让人主轻厌言事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

吐蕃首领鬼章青宜结长期为洮、河一带的祸患,他听说朝廷息兵省戍,暗地与西夏人合谋再取熙、岷州。吕公著上疏派遣军器丞游师雄以方便之策谕求众将,不过一个月,就活捉鬼章青宜结致于朝宫下。

哲宗在资善堂宴请亲近大臣,拿出所书写的唐人诗分赐给众人。吕公著就聚集所讲书中要语明白、切合于治道的,共一百篇进献,以备哲宗游意翰墨,作为圣学的帮助。

辞位薨逝

元v三年(1088年),吕公著恳辞相位,于四月初五被任命为司空、平章军国重事。自宋朝建立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的有四人,而吕公著与他的父亲吕夷简居其二,士人羡慕吕氏的荣耀。哲宗下令在东府南面建造府第,开北门,来方便执政大臣聚会议事。凡是三省、枢密院的职责,吕公著都得署理。每隔一天一朝会,到都堂,可不按时出门,这是特殊的恩典。

元v四年(1089年)二月初三(3月17日),吕公著逝世,终年七十二岁。高太后于接见辅臣时哭泣说:“国家不幸,司马相公(司马光)已死,吕司空又逝世。”痛惜怜悯许久。哲宗也悲痛感伤,亲到吕家祭奠,赐给金帛万计。追赠太师、申国公,谥号正献,亲自书写墓碑首为“纯诚厚德”。

屡复屡夺

绍圣元年(1094年),章为相,任命翟思、张商英、周秩任言官,议论吕公著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于七月十八日下诏削除他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初四,哲宗再贬吕公著为建武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司户参军。

元符元年(1100年)五月二十三日,新即位的宋徽宗追复吕公著为太子太保。

崇宁二年(1103年)四月十九日,蔡京任右相时,徽宗下诏毁掉吕公著等人在景灵西宫的画像。又降为左光禄大夫,并吕公著等人称为“元v党人”,刻元v党人碑,禁止元v学术。不久复赠银青光禄大夫。

宋高宗绍兴(1131年—1162年)初年,封还吕公著的所有赠谥。

主要成就 元v当国

主词条:元v更化

吕公著与司马光同属旧党,司马光在当政后,“尽废新法”。而司马光死后,吕公著继续采用司马光的做法,但他与司马光对于新法具体内容看法也有一些差别。吕公著对保甲法有保留,认为“止就冬月农隙教习,仍委本路监司提按,既不至妨农害民,则众庶稍得安业”。对此,司马光有非议,认为保甲法为害于民,应该“一切废罢”。

吕公著在科举上要求经义参用古今诸儒之说,不得专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取士,也不得出题涉及佛老内容,不得以申、韩和佛学为学;恢复贤良方正科。《童蒙训》称其“专以荐贤为务”,他主政时,举荐了孙觉、李常、王存、顾临、程颢、张戬等人。

开启吕学

在宋代学术史上,吕公著开启了吕学端绪。吕公著一门登在《宋元学案》者有七世17人。吕公著重视教育,他在颍州时,欧阳修为颍州知州,焦千之客寓欧阳修处,吕公著招请焦氏为诸子之师。这个家族中,内有吕公著夫妇督导,外有焦千之等人的严格教育。他还多方聘请名师,吕氏家教促成吕学学风的形成。清人黄百家说:“吕氏家教近石氏,故谨厚性成。又能网罗天下贤豪长者以为师友,耳濡目染,一洗膏粱之秽浊,惜其晚年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斟酌浅深而融通之”。吕学至南宋吕祖谦而发扬光大,其流风所及,直至明清。

思想主张

吕公著自年轻时讲学,以治心养性为本,讲说尤精,语约而理尽。主要门人有邢居实及子吕希哲、吕希绩、吕希纯。他主张以儒学治国,称《论语》、《尚书》“皆圣人之格言,为君之要道。”从《论语》、《尚书》、《孝经》等儒家经典中,节治道要语百篇进呈。要求君主以“畏天命、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去奢、省刑、无逸”为座右铭。强调自古有为的君主,未有失人心而能图治;亦没有能用威胁、强辩而得人心者。应修德以安民。修德之要,莫先于学。君应以至诚待下,则臣下思尽诚以应上,上下至诚而变异未有不消者。只有人君去偏听独任之弊,而不主先人之语,则不为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孔子以远佞人为戒。佞人惟恐不合于君,则其势易亲;君子惟恐不合于义,则其势易疏。故应先格王正事,未有事正而不治者。

历史评价

吕夷简:他日必为公辅。

韩琦:才偏规模小。

欧阳修: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公著性乐闲退,淡于世事。然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者也。

王安石:①具某官吕公著,冲深而能谋,宽博而有制,其器可以大受,而退然似不能言,故众人知之有所不尽。如蒙选用,得试其才,必有绩效,不孤圣世。②疵吝每不自胜,一诣长者,即废然而反,所谓使人之意消者,于晦叔见之。③晦叔为相,吾辈可以言仕矣。

司马光:①每闻晦叔讲,便觉己语烦。②晦叔进用,天下皆喜,以为治。

赵顼:吕公著之于人材,其言不欺,如权衡之称物。

高滔滔:①积德之门也。②邦国不幸,司马相公既亡,吕司空复逝。

苏颂:司空一代宗,累叶清风振。继父汉韦平,致君古尧舜。时叹人云亡,上嗟天不。

吕希哲:正献公每事持重近厚,然去就之际,极于介洁。其在朝廷,小不合,便脱然无留意。故历事四朝,无一年不自列求去。

王称:以夷简为父,而公著为子,其谋谟事业有大过人者,盖夷简善任智,而公著则持正以成天下之务,贤于父远矣吾宋之韩吕氏,皆以相业世其家,呜乎!盛欤。

叶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时谨守资格…司马光、吕公著在哲宗时谨守资格…以谨守资格为贤,名重当世,…而李沆十数人者,以守资格得名,而其时亦以治称。②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赵与时:吕文靖之老也,以司徒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每有军国大事,与中书、门下、枢密院同议以闻。正献之老也,复以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曾令绰之为签书,宣靖犹康宁,遂就养东府。士林尤以二家为盛事。

脱脱:公著父子俱位至宰相,俱以司空平章军国事,虽汉之韦、平,唐之苏、李,荣盛孰加焉。夷简多智数,公著则一切持正,以应天下之务,呜呼贤哉。其论人才,如权衡之称物,故一时贤士,收拾略尽。司马光疾甚,谆谆焉以国事为托,当时廷臣,莫公著若也审矣。追考其平生事业,盖守成之良相也。然知子之贤而不能荐,殆犹未免于避嫌,而有愧于从祖云。

王夫之:牛之斗虎,已毙而斗之不已,牛乃力尽而死。安石既退,吕惠卿与离叛而两穷。吕申公、司马温公以洎孙固、吴充,渐起而居政地。

全祖望:庆历以后,尚有诸魁儒焉。于学统或未豫,而未尝不于学术有功者,范蜀公(范镇)、吕申公(吕公著)、韩持国(韩维),一辈也。

赵翼:若吕氏奕世勋猷,辉映史册,可谓极盛矣!而公著于重圭袭组之后,不以门阀自高,益能守正不挠,为时名相,尤不可及也。

轶事典故 不仗父势

吕夷简主政时,吕公著从故乡寿州(今安徽凤台)来京应试,他穿戴破旧,谦让如同寒门子弟一样,见到他的人虽然喜欢他的仪容举止,却也并未感到惊奇。等到他离开后,经询问得知是吕公著,才惊讶感叹。

以牙还牙

吕公著曾以翰林学士身份馆伴契丹使者,使者颇为凶悍狡黠,与吕公著谈论时多次谈及北宋朝廷政事。吕公著也选了一段契丹的隐密询问说:“北朝(契丹)曾经试进士,出《圣心独悟赋》,赋没有出处,为什么呢?”使者感到谔然而说不出话。

简重清静

吕公著为人庄严持重,心性纯正恬静,大概是天性使然。他平日居处时无疾言厉色,对于歌舞钱财荣耀,淡泊无所喜好。暑热时不挥扇,寒冷时不烤火,并影响了其婿范祖禹、孙婿赵演。

与王安石

吕公著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好,王安石待他如兄长,王安石能言善辩,没有人与之抗衡,唯独吕公著能以精辟的见识和简洁的言语制服他。王安石曾说:“疵吝每不自胜,一到长者面前,即废然而反,这就是说使人打消自己的念头,这一点在吕公著那儿体现得最充分。”又曾对人说:“吕公著为相,吾辈可以谈论做官了。”后来王安石得志,受到重用,以为吕公著必定会帮助自己,但吕公著却数次公开上言,陈述他的过失,因此二人交情不终。

八字铭言

吕公著曾于坐右写“不善加己,直为受之”八字。

颇好禅理

吕公著素来喜好佛学,等到他为相后,追求施政不繁苛,很少与士大夫交谈,只有能够谈论禅理的,大多能够随从为客。热衷于仕进的人往往戴幅巾、穿道袍,天天游于禅寺,模仿僧人、谈说理情,来标榜自己。司马光素来不喜佛,吕公著常常劝他多留意,并说:“所谓的佛,学习的人只是崇尚它的观点的简要罢了,并非一定要每件事都要熟习,做方外人啊。”

第一位赵普

赵普是在北宋初期辅佐赵匡胤称帝的人,是北宋开国的功臣。当时他就是以半部论语治的天下。公元964年赵普封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992年赵普去世,宋太宗赐谥“忠献”,并配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以说死后能够配享太庙是非常高的荣誉。

第二位吕端

吕端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在学问上有很大进步。公元995年任宰相。在位时识大体,重视简化。太宗说:“小事混乱,大事不混乱。”在太宗死后,吕端力挫权利阴谋,扶太子继位,即宋真宗,后加右仆射。他对北宋初期的继承人问题有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实现了北宋的和平交接。公元1000年,吕端去世,追封为司空,并赠谥号“正惠”。

“家乘(sheng)”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

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

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宋仁宗时期名臣辈出,为何是这三人配享仁宗庙庭?

北宋在位最长的皇帝是宋仁宗,君临天下四十一年。 宋仁宗一朝,名臣灿若群星,不可胜数。 宋仁宗四十一年的统治中,宰相便有三十一人,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