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朝最著名的将领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历史上唐朝最著名的将领有哪些?,第1张

王忠嗣

接下来这位可以说是唐军中战神级别的人物

王忠嗣(706—750),王训出身将门,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攻唐,朝廷以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杜宾客等将领前去迎战,在武街之战中取得大捷。

唐军乘胜追杀至洮水,吐蕃军见无退路,誓死抗争,王海宾身为前锋,冲入敌阵,与敌苦战,而其它唐将嫉其战功,迟不发兵增援,终至其战死沙场。

薛讷率军赶到后,抓住有利时机,将吐蕃军分割包围,吐蕃全军覆没,横尸遍野,洮水为之不流,蕃将六指乡弥洪被擒。

战后,唐玄宗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王海宾捐躯时,王训年仅九岁,唐玄宗见到他以后,好言相抚,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

因自幼便受到传统熏陶,加上经历坎坷,长大后的王忠嗣“雄言寡语,很有武略”,玄宗当面赞许他“尔后必为良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将军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他是玄宗养子的身份,当然,本身的军事才能也是灰常灰常的牛逼

开元二十一年(733)起,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马使,多次在河西、河东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

同年,萧嵩入朝走后,王忠嗣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战役。

此战前王忠嗣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决定率部攻其不备,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王忠嗣坚持已见,于是率300精骑星夜出击,结果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

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忠嗣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18岁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谋攻新城。

新城距西都300余里,唐军若想攻占新城,必需经过长途跋涉,所以领兵之将一定要善于用兵,这时有人向杜希望推荐了王忠嗣,说只有让他担此任,必能取胜,旁人非败不可。

杜希望遂奏请玄宗,将王忠嗣调来。

三月,唐军向吐蕃军发起突然攻击,守城的吐蕃军匆忙应战,被唐军打败。

唐朝即将此城易名为威戎军,屯兵驻守。

战后论功,王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

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马攻占吐蕃盘踞的黄河大桥,并于黄河左岸修建了盐泉城。

吐蕃欲报新城之败,随即发兵三万向盐泉城发起反攻。

唐军兵少势单,将士皆害怕。

王忠嗣见形势危急,如不做背水一战,唐军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于是,王忠嗣趁吐蕃军立足未稳之际,率领部下率先杀入敌阵,吐蕃军阵脚顿时大乱。

杜希望见状,也趁势纵兵突入阵中,经过激战,唐军大获全胜。

此战,唐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多亏王忠嗣在危难之际,主动出击,方转危为安。

战后,唐廷拜王忠嗣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以表其彰。

此后王忠嗣官职扶摇直上,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

同年,王忠嗣指挥了北伐契丹之战。

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

为此,朝廷委以王忠嗣北击契丹重任。

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王忠嗣率军威行漠北。

此后,王忠嗣担任陇右、河西节度史,身处抗击吐蕃的最前线。

他首先考虑到吐蕃等国骑兵强盛,对唐军威胁极大。

于是在朔方、河东之时,便在边境地区高抬马价,各地胡人争着把马卖给唐朝,王忠嗣将马尽数买下。

王忠嗣到了陇右、河西之后,便奏请将朔方、河东战马充实到陇右、河西。

从此,此二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

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

这次作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

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

之后,王忠嗣行军千里增援小勃律,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和郭子仪,后虽小勃律再次叛乱,但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

天宝元年(742)年,后突厥立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唐玄宗谴使谕令乌苏米施内附于唐,乌苏米施不从,王忠嗣随即屯兵于碛口以威胁后突厥。

乌苏米施逐谴使诈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于是结营于木刺、兰山以探虚实,随后有向玄宗进献《平戎十八策》。

一切准备就续后,王忠嗣谴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向后突厥发动进攻,结果,后突厥兵败国中大乱,王忠嗣乘机出兵北击,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衰落。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宝三年(744)年,拔悉密向后突厥发动进攻,斩乌苏可汗,传首京师。

后突厥余众又立乌苏之弟白眉特勒为可汗,是为白眉可汗。

为除掉威胁唐朝北部边境以久的后突厥汗国,唐玄宗诏令王忠嗣乘机北伐。

王忠嗣率部在萨河内山与后突厥阿波达干等十一部激战,大破其众,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王忠嗣做为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军事将领,军事生涯战必破、攻必克,料敌如神,深谋远虑,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

他不仅战绩辉煌,成为大唐的擎天之柱,还栽培出歌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和李晟等名将,可谓是一代名将宗师

王忠嗣在军事生涯的巅峰时期,身兼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万7700人!注意,安禄山在巅峰也不过兼任3镇节度使。

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不可谓不令人惊奇。

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

”玄宗不以为然。

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

他按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上言切谏。

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

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

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对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

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深受感动,遂贬忠嗣为汉阳(今湖北)太守,一年后抑郁崔希逸,唐玄宗开元年间名臣名将,一生政绩卓著,在唐王朝对吐蕃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执掌一方兵权。

但是,在两《唐书》中都没有为其立传,这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

其一,崔氏在隋唐时期是很有影响的名门望族,有唐一代,崔姓之人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宰相二十三人。

” 但是,查阅所有现在能见到的各种史书、家谱以及姓氏录,都未发现对崔希逸家世的任何记载。

按照常理来说,有官至如此高品(凉州都督为从二品官)的族人,谱牒应该是记著其人的。

但是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任何史料都没有相关记载,崔希逸的家世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疑问。

其二,河西节度使使所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咽喉部位,是唐代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联系和交往的必经之路,也是切断唐王朝两大边患——吐蕃和突厥联系的最重要的闸门。

“节度使”的职官名号也肇始于河西。

唐代中央 对河西节度使(惯例皆兼任凉州都督)的选任是非常慎重的,出任此职的一般都是一代名将。

检《唐方镇年表》,有史可载的河西节度使共二十六人,其中两《唐书》有传者十六人,除遥领其职的李林甫外,其余皆为骁勇善战之人。

根据以上所述,史料中事迹并不少的崔希逸在两《唐书》中无传,确实是一件很值得探究的事情,我们也只能从各种史书零碎的记载中去探究崔希逸其人其事了。

一、

史书中崔希逸出现的最早年代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他是作为当时的名士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载:

(开元)九年,(张说)入为相,(李)憕又为长安尉。

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知名之士崔希逸、咸廙业、宇文顺、于孺卿、李宙及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

《唐会要》中也有载:

开元九年正月,监察御史宇文融奏万年县尉崔希逸充劝农判官。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仅能看出,崔希逸在开元九年被辟为劝农判官,摄监察御史之前为京城长安的万年县尉(从八品下),并且因为某种良好的品行被人看作是当时的“知名之士”。

在此之前的事迹根据现有的史料就不大可考了。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条……上大悦。

寻以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转运都使。

以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炅为副。

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

这时的崔希逸已经官至郑州刺史(从三品),由御史台职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乣视刑狱,肃整朝仪” 的监察御史,变成了一个地方大员。

郑州,州治即在今天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在唐代是连通两京与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江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冲。

开元时全州有户六万四千六百一十九,乡一百二十四。

郑州当时也是漕运所经过的重要州郡之一,正因如此,玄宗在采纳了裴耀卿的建议之后任命了崔希逸为河南转运副使。

崔希逸也不辱使命,三年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

裴耀卿入相后,崔希逸接任了河南转运使,卓有成绩,“岁运百八十万石。

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数十万石”。

在此之后,崔希逸的生平再次出现了一段空白,直到开元二十四年开始的与吐蕃的战争。

开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书省重要官员(右散骑常侍)的身份接任牛仙客为河西节度使, 开始了他最为煊赫也最为怅恨的戎马生涯。

唐与吐蕃这次冲突缘起于吐蕃对唐在西域的藩属勃律的占领。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载:

其年(开元二十四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

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

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

吐蕃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边患之一,一直威胁着中原地区和西域的正常联系,并在后来最终切断了这种联系。

开元年间,吐蕃一直在陇右地区进行骚扰,意图截断河西走廊,切断唐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并联合突厥来威胁唐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河西走廊心脏部位的河西节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具体到这一时间,吐蕃当时并没有对唐进行主动的进攻,两国边境保持着相对的和平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崔希逸才做出了一件让自己愧恨终身的事情。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记载:

时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

希逸谓吐蕃将乞力徐曰:“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

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乞力徐报曰:“常侍忠厚,必是诚言。

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

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希逸固请之,遂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

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在当时两国相对和平等情况下,为方便百姓考虑,崔希逸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也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第二年,崔希逸侍官孙诲入朝奏事,为了取悦皇帝,他妄言建议趁吐蕃不备掩杀之。

处在吐蕃攻灭勃律气头上的玄宗听信了孙诲的话,派了一个太监赵惠琮和他一起回了凉州(河西节度使驻所)。

到凉州后,两人矫旨要崔希逸发兵掩袭吐蕃。

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只好听命,在青海(今青海湖)大败吐蕃,杀伤无数,乞力徐逃归本国。

吐蕃因此大怒,两国关系从此开始恶化,战乱不断。

开元二十六年,吐蕃大兵入寇河西,崔希逸出于职责所在,领兵拒战,并大败吐蕃。

但此时他的心里是痛苦的,失信于人,尤其是失信于一个如此信赖自己的敌方将领(“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令他愧疚难当。

不久之后他就被迁官内地,任河南尹(从三品)。

这其中原委,可能也正缘于此。

没过多久,崔希逸就郁郁而终了。

对于他的死,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不尽相同。

《新唐书》载:

新旧《唐书》的记载比较离奇,但符合古时人们的那种宿命心理。

不管见没见到白狗作祟,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崔希逸是由于对失信于人的愧疚郁郁而终的,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

古代人的观念是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周边的少数民族被视为蛮夷戎狄,与 相比,是低一等的。

对待这些少数民族自然就可以不择手段,历史上的这种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

崔希逸这种“迂腐”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被别人所理解的,在史官的眼里,他的死也是不值得去同情的。

这可能就是正史中都没有为其立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这一点也可以从正史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中得到佐证。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唐书》吐蕃传的记载较为详尽外,其他几处对这次战役只是寥寥几笔提过,绝口未提这次战役发生的原因何在。

甚至在记载中对这次掩袭的成功带有明显的炫耀口气:

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

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这里面就明显的带有中原汉族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

在这种观念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崔希逸的那点信义也就不足为提了。

从正史中这些零散的崔希逸的生平事迹来看,他是一个才能卓越、文武兼备的人。

从其他史料中对他其他一些事迹的记载来看,在人品上,他也是值得为人称道的。

《大唐新语》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牛仙客为凉州都督,节财省费,军储所积万计。

崔希逸代之,具以闻。

诏刑部尚书张利贞覆之,有实。

玄宗大悦,将拜为尚书。

提到崔希逸,最著名的或许不是他的人,而是王维的一首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终,年仅四十五岁。

盖嘉运,两唐书都没有给他立传,盖嘉运最早出现在史书时是在开元(713—741年)中期,当时已官至北庭都护,北庭都护府设置于武后长安二年(702年),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唐朝又设北庭伊西节度使,由北庭都护兼领,统瀚侮、天山(驻西州)、伊吾三军共20000人,用以防制突骑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

、 处木昆等部落。

庭州(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城中除府邸军衙外,还有佛寺道观、贸贩市场等。

所以庭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盖嘉运鉴于庭州的重要性和庭州城墙年久失

修,一旦 战争爆发,庭州很难坚守。

于是他在北庭都护府城内置瀚海军,并对城墙重加修筑,完善工事。

常备守军 也达到了12000人,马4200匹。

经过这次整修,庭州的防御能力大为提高,

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才被吐蕃攻占。

开元二十三年(725年)十月,突骑施军侵扰北庭及安西的拔换城(又名威戎城,今新疆阿克苏)。

盖嘉运于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击,于二十六日,大败突骑施军,得胜而归。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莫贺达干和都摩度率两部兵马夜袭苏禄,苏禄兵败被杀。

但时隔不久,两部酋长又因汗位继承问题发生离异。

莫贺达干立尔微特勒为黑姓可汗,都摩度立苏

禄之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双方互相攻战。

莫贺达干部抵挡不住都摩度部的进攻,向盖嘉运求援,盖嘉运闻讯后,立即上奏朝廷。

唐玄宗诏令 盖嘉运率突骑施、拔汗那以西诸国军队讨伐。

唐军和碎叶以西诸国的强大攻势下,形势忽然发生了变化。

吐火仙可汗与黑姓可汗由相互对立变成相互联合:吐火仙与都摩度据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

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黑姓可汗尔微特勒据怛罗斯城(又称咀罗私,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相互连兵以拒唐军。

面对突变的局面,盖嘉运于 开元二十

七年(739年)八月, 率唐军及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王莫贺咄吐屯及史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南)王斯谨提两国之兵,协助莫贺达干向碎叶发起进攻。

吐火仙可汗出兵迎

战,被击败后逃走,在贺逻岭(碎叶城东南)被抓获。

接著,盖嘉运命令北庭节度副使夫蒙灵察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潜兵偷袭怛罗斯城,生擒黑姓可汗尔微特勒,并乘胜占领曳建城,取金河

公主,将所俘获的突骑施数万之众全部交给了拔汗那王。

唐军经此一战,威震西陲。

同年九月,原隶属于突骑施汗国的西域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 率众内附,仍请徙于安西都护府境内。

至此,西域地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盖嘉运立此战功,被封为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负责经略吐蕃,其兵力达148万人。

但盖嘉运却自恃屡立边功,沉溺酒色,不思防务,一再拖延赴任时间,结果遭到左丞相裴耀卿的

弹劾。

到任后,盖嘉运终日饮酒作乐,不再关注于边防事物,渐渐满足于昔日的战功。

盖嘉运的胡作非为,终于酿成了大祸。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六月,吐蕃出动40万大军,西入长宁桥,经河源军所(今青海西宁),向安西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但被浑崖峰骑将臧希液所率

5000唐军击败。

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调集兵马,攻陷了廓州达化县(今青海贵德东),尽杀城内军民。

随后向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发起进攻。

石堡城本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盖嘉

运放松了警惕,结果轻易地就被吐蕃军攻占。

盖嘉运不能御,只得退走,使唐军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要点。

石堡城的失守,使唐玄宗大为震怒,将盖嘉运罢官,从此盖嘉运便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分类: 交通/旅游

问题描述:

如能说明对应的字是多少“世”就更好了

解析: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罗隐·夏州①胡常侍②

百尺高台勃勃州③,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④,深喜将军未白头。

注释

①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南北朝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公元431年,北魏灭其国,先改统万城为统万镇,不久即改为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于此,唐复为夏州。

②常侍:官名,皇帝的侍从近臣。秦汉有中常侍,魏晋以来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均简称常侍。魏、晋以下的散骑常侍,均由士人充当。唐诗人高适,人称高常侍,所任即散骑常侍。唯东汉之时常侍由宦官充当,如灵帝时的张让等十常侍宦官。

③百尺高台勃勃州:勃勃州,指夏国暴君赫连勃勃占据的地方。当年赫连勃勃曾杀人如麻,积数万人头为“京观”,名曰“骷髅台”。他修筑的城池高大坚硬,铁锥也扎不进去。这里诗人提及此典故,并非讽刺,而是言其雄壮威武。

④由多事:经常有事端发生。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到夏州时,赠给镇守当地的胡常侍的一首诗。诗人首先从典故起兴,用赫连勃勃的百尺高台来渲染夏州要塞的威武雄壮。然后马上进入正面描写,只见胡常侍的部队军容整齐,兵强马壮,大刀长戟,骁勇善战。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将军您早已胸怀社稷,为国家披肝沥胆,而不会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陇蜀一带从来是兵家必争、事端多发之地,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有您镇守要塞,实乃民族之幸、社稷之幸啊!这里诗人给了胡常侍很高的赞誉和鼓励,这在罗隐的作品中是比较特别的。尤其是“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一句最为精辟,成为历代官员廉洁奉公的座右铭。今天读来,依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带。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东北)。

常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常」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武王克商后,文王子于康国,世称康叔,武庚叛乱被平定后,康叔又被转封于卫国。后来,康叔又分封其子于常邑,其后逐为常氏。二﹕因避讳而改,《世本》载春秋时楚国公族恒惠公之后有恒氏,一度改为常氏。来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恒」和「常」义相同。三﹕又据《路史》云,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亦有常氏。神话中黄帝大臣常先与常曦之后。

得姓始祖

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为康邑,故人称康叔封,亦称康叔。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常璩: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汉族,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子少保。相继取山东、河南、河北诸郡县。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转攻太原。二年与李文忠率师北征,攻克开平。师还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荥阳郑氏研究会会长宋国桢题

郑氏历史起源资料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三、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四、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五、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六、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历史上的郑氏望族

魏 晋 南北朝时期是郑姓历史上的显赫年代。东晋汉学家郑众的玄孙郑泰 郑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郑泰,字公业。郑泰所处的年代正值天下大乱,当时董卓篡权,各地起义军蜂起讨伐董卓。董卓想要出兵镇压,郑泰以"为政在德而不在众"等10条理由劝阻,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被董任命为议郎。后因郑泰反对董卓之事败露,弃官返乡,被袁术封为扬州刺史,去任途中病逝。

郑泰的次子郑袤被曹操选为尚书郎,出任黎阳(今河南浚县)县令。因政绩显着升任济阴(今山东定陶)太守。又被调补为大将军,拜为散骑常侍。后来成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郑袤进位密陵侯。郑袤生了6个儿子,长子郑默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被晋武帝任命为东郡(今河南滑县)太守。

郑浑,字文公,是郑泰的弟弟,郑浑起先是在曹操手下当官。后来得到曹操的信任,被调到曹操身边当幕僚。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拜郑浑为侍御史,加封驸马都尉。郑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任职期间,亲自率领百姓开坡修田 植树造林,受到百姓的爱戴并得到皇帝的表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崇当了郎中,官致荆州刺史。郑崇的孙子叫郑随,当过扶凤太守。郑随之子叫郑 ,郑 生了六个儿子:郑翳 郑豁 郑渊 郑静 郑悦 郑楚。郑豁之子叫郑温,郑温生了四个儿子:郑涛 郑晔 郑简 郑恬。郑涛随魏武帝到了甘肃,并定居在那里,成为"西祖";郑晔定居在古荥阳(今古荥镇),成为"北祖";当过北魏的建武将军,封南洋公,郑简定居京县(今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荥阳城),成为"中祖"。后来北祖的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

大唐盛世 到了唐朝,郑姓在中国北方的荥阳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多人在朝中官至宰相,家族地位和声望十分显赫。北祖 南祖 中祖3支郑姓发展壮大,特别是郑姓在朝中的强大势力更是其他豪门望族所无法比拟的。郑姓家族出现了22名进士 6名状元 8位驸马 9个宰相。人称"郑半朝"。这一时期郑姓的主要代表是北祖郑晔的四世孙郑幼儒一支。郑幼儒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敬道,当过开州(今四川开县)刺史;次子郑敬德,当过青州刺史,封爵阳伯。到了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开始兴盛起来。

郑曾,字景秀,当过右慈州刺史,怀州刺史,加朝散大夫,去世后被赠光禄少卿。长子郑长裕有6个儿子,26个孙子,曾孙以下难计其数。郑长裕的5个世孙中,出了7位宰相,10多位御史 大夫等朝官,10多位刺史 节度史。7位宰相是:郑询瑜 郑余庆 郑覃 郑朗 郑涯 郑从谠 郑延昌。此外,唐朝郑姓还有2位宰相:郑畋 郑綮等。

荥阳郑姓出仕的除了这9位宰相外,还有尚书 侍郎 郎中 常侍 大夫 御史等朝中官员60多人;刺史 节度史 廉访史等地方官员50多人;将军 司马 别驾 府率 参军 长史 县令等其他官员300多人。还有"六状元":郑益 郑全济 郑解 郑言 郑弘业 郑中贻;八驸马:郑敬言 郑孝义 郑万钧 郑潜曜 郑巽 郑沛 郑河 郑颢。

历史上唐朝最著名的将领有哪些?

王忠嗣 接下来这位可以说是唐军中战神级别的人物 王忠嗣(706—750),王训出身将门,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骁勇善战闻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