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家谱字辈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任氏家谱字辈表,第1张

氏家谱字辈:思、文、柔、孚,予、汝、庆、长,传、之、百、世,启、明、印、清,开、承、述、继,宗、德、绍、光,永、延、亦、绪。

河北卢龙任氏族谱三卷,(清)任保合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卢龙县地名办、河北卢龙县文物管理所。

江苏江都任氏南渡分支集族谱八卷,(明)任钦始修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清)任承烈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源自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国语·晋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隐公十一年左传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任姓自称轩辕皇族。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

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敢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族的显赫。

传说轩辕黄帝敕建任国,并将任国赐予少子禺阳,禺阳以此赐姓任,传说任国,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官无吏,无兵无征,无税无赋,无贫无富,无贵无贱,民无害人之心,也无欲无求,却怡然自乐,太平永寿,任国的子民都愿生生世世为任国人,是远古时代的大同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    任氏

李姓渊源概述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源远流长,人数众多。据1984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将近八千万人。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几种:以氏族图腾为姓,以先祖的名字、排行为姓,以官名、爵位、谥号为姓,以世代所从事的职业为姓,等等。从它的发展史来看,分为原生姓和衍生姓两大类。李姓是中华原生姓之一,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据专家考证,李姓的最早来源是原始社会中崇拜李树、奉李树为图腾的氏族。李,本是一个氏族的徽号,后来就成为该氏族的姓。 中华的原生姓,到了文明的时期,大都追奉一位古圣先贤为自己的始祖。天下李姓,都说颛顼帝高阳氏是他们的始祖。颛顼是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事迹不详,但是后世尊他为先祖的倒不少。例如战国时代的屈原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究竟高阳氏怎样衍生出一个李氏来的呢?那时还未有文字记载,后世谁也拿不出证据来证明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后世对于李氏如何得姓就产生了许多传说。唐朝人林宝撰写《元和姓纂》,其中叙述李氏的渊源说:颛顼的曾孙皋陶在尧帝时为理官(或称为大理,是司刑狱的官),因以职官为氏,始姓理。他的裔孙理徽生活在殷末,因为得罪了商纣王,其子理利贞逃难伊侯之墟,因食李得保全生命,遂改理姓为李姓。这个说法,宋代已引起史学家郑樵的怀疑。近代姓氏学研究者指出,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根本还没有理或大理的官职。治狱之官称为“理”,在周代特别是战国时期才普遍出现,故此时以官职为氏得姓理,又因理李同音改姓李,都是可能的。不过,从理姓改过来的李姓,已不是原生姓而是衍生姓了。即是说,它是后起的李姓而不是原始的李姓了。 中国李姓,无论南方或是北方,都奉先秦道家创始人李耳为祖先。李耳在族谱中称伯阳公,在哲学史上称老子。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他的身世渊源史无记载,只知道他曾任周王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叫柱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有广泛影响。但李耳生活时代后于皋陶已有1500年以上,其间,李氏支派繁衍不止一派,所以中国李姓中的某一支派与春秋时期的李耳有渊源关系是无疑的,但并非所有李氏都跟老子有血缘关系。后代李氏同奉老子李耳为祖先是因为唐王朝创始人李渊奉李耳为祖先,封他为太上老君,尊崇道教,令得天下李氏都以李耳的后裔为荣的缘故。 以上所述,以颛顼、皋陶、李耳为远祖的李氏,被姓氏学研究者称为北方李氏,是中国李氏的一大来源。 中国李氏的另一来源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古代巴人以虎为氏族图腾,巴语方言中称虎为“李”,他们以图腾为姓,汉化后又因同音而称李姓。这一支李姓被姓氏学研究者称为南方李氏。现代,被认作是古代巴人后裔的土家族(湘鄂川地区)、僳僳族(川滇地区)中还有大量李姓人。显然,南方李氏跟北方李氏并无血缘关系,甚至缺乏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关系。但是,这两支生活在不同地域、属于不同民族的李,其姓氏来源均出于同一文化现象:氏族图腾(李树或与李同音的“虎” )。这又证实了李姓和其他许多大姓一样,都是多源复合的结果。 在李姓族群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不断发生分衍:几个兄弟分别迁往不同地区各自发展,他们的子孙繁衍起来,形成许多的房,许多的支派。这种情况是讲之不尽的,本只能介绍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衍:秦末汉初,北方李氏分衍为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两大世系。 史载,秦朝有御史大夫李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长子李崇在汉初任陇西郡守(秦代始设陇西郡,其地在今甘肃东南部),举家迁往陇西,成为陇西的望族,其后裔以陇西为郡望,堂号陇西堂。四子李玑任赵郡守,举家迁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其后裔以赵郡为郡望,称赵郡堂。赵郡李氏自两汉经南北朝至唐初,由始祖李玑传至李羲之,李真融时,历时800余年,共传25世,分衍出10房。魏晋至唐初,赵郡李氏列为山东氏族六大著姓之一(此山东非指今之山东省。秦汉时以关中地区为政治中心,凡函谷关和崤山以东地区,即今天之华中、华北、华东皆统称为山东。),社会地位一直在陇西李氏之上。陇西李氏由始祖李崇至唐高祖李渊,共传30余世,先后分衍出13房。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李氏日趋活跃,十六国的西凉,就是陇西李氏的李暠所建。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曾帮助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受封为八柱国之一。由宇文泰、李虎等开始组成的关陇集团,在西魏、北周、隋朝政治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至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以后,李姓成为皇姓,其优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带来了该族群急剧膨胀的兴盛局面。在李姓内部,陇西派的势力也就开始超越赵郡派了。 在唐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李姓,成为具有强烈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会标识,许多内附的外姓异族都心甘情愿地聚集在李姓的门庭之下,以姓李为荣。针对这一情况,李唐王朝采取了“广赐国姓”的政策来笼络人心。皇帝赐臣下姓李以示荣宠,对于归附的外族有安抚怀柔作用,对于功臣则有褒扬嘉奖的意义。 李唐王室赐姓的对象,主要是内附的少数民族和出身寒微的有功之臣,而对于前朝王室(北周、隋)、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郡姓),一般都不予以赐姓。这种做法表明,李唐王室的广赐国姓,适应了不断更换的官宦新贵要求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愿望,是唐朝统治者调整新兴贵族社会等级的一种补充手段。皇帝赐姓,受赐者多为一人获赐举族姓李,特别是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为酋长的获姓,整个部族都改从汉姓。所以,唐王朝赐一人姓李,常常牵引一大血缘家庭或部族集团加入到李氏族群中来。从这个角度看,唐代李姓的发展史也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李姓族群在唐代的急剧膨胀,正是各少数民族新鲜血液注入华夏民族躯体,华夏民族和中华文化繁荣兴旺的象征。 在唐代300年间,李氏族群迅速繁衍,并在政治上社会上取得极高地位,除原有的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外,还分衍出柳城李氏(来自契丹和奚族)、武威李氏(来自安息国安氏)、高丽李氏、鸡田李氏、范阳李氏、代北李氏(原为沙陀部落,本姓朱邪氏)。终唐一代,除王室姓李之外,赵郡李氏任宰相的有17人,陇西李氏任宰相的有10人,其他各分支李氏还产生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7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2人,李氏人物被列入正史列传的共453人。有专家作过统计分析:在中国古代史(自周秦至清代)的2600年间,李姓人才被列入正史的共1567人,每百年平均有近60人入传。无论总数或百年平均数都高于其他大姓。而唐朝(618—907年)只占古代史不足八分之一时间,却涌现出李氏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人才数453,百年平均数为156)。李唐王朝,确实是李姓人才辈出的高峰期。从五代至明清的千余年间,继唐代的兴盛之后,李姓长期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并进入广泛和四外散播的时期。唐王朝十分重视族谱的修纂。宋代以后,由于李氏族群已经十分庞大,分支繁多,在整体发展线索上呈现出繁复、散乱状态,要修纂一部包罗所有李姓人的族谱越来越困难了。但是,各分支、各房的族谱、家谱还是不断出现的。根据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原北方李姓人口扩散的流向有四个方面:(1)由北而南。唐宋以后,随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李姓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甚至迁到岭南以至海南。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贬谪、充军。如唐朝宰相李德裕在“牛李党争”中失败后,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死于贬所。现琼山县有一个数百人家的李家村,相传就是李德裕的后裔。武则天即位后,打击唐宗室,许多皇族子弟被贬逐闽粤,其后代便定居南土。第二种是因官迁徙。封建社会因拜爵封官造成人口流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次拜爵封官,往往导致某姓一个分支或分房的出现,最典型的例子莫如李光弼家庭。李光弼之父为契丹酋长后裔,附唐后改姓李。光弼尽忠唐室,谋勇能战,与郭子仪齐名。平定安史之乱,光弼被推为“中兴第一功臣” ,受封临淮王,举族迁居金陵,子孙繁衍为金陵李氏。唐以后,“由金陵而徙洪、徙闽、徙粤、生齿愈长” ,成为江南李姓的重要支派。第三种是因避战乱而大规模南迁。这事发生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之时,北方李姓许多家族曾举族南迁,由豫及楚,子孙辗转流徙,散布于南方各地。(2)由东而西。元明清三朝,大规模移民的流向发生变化:由于政府的引导,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即所谓“湖广填四川” 。举例来说,宋末金兵南下时,北方李姓的一支迁到江西,定居豫章,称为豫章李氏。后分衍成三房,其中一房由豫章再迁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在元末明初的移民浪潮中,李雄携这一族人西迁入川,定居川东巴渝。明末张献忠起义,李雄的后人为避兵乱迁居贵州思南府安化县。乱平后,复归巴渝,子孙繁衍,遍布川东长江嘉陵江沿岸。这一支李姓人,经数百年之后,仍视重庆江北县富家冲李家湾为“祖宗缔造、子孙发派之所” ,尊奉李雄为始祖。(3)从大陆迁往台湾。李姓人迁台湾开始于清朝前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出于政治原因,部份李姓人追随郑成功、郑经入台抗清;二是移民垦荒。自康熙至道光鸦片战争前,经政府批准,闽粤两省李姓迁台者绵延不断,入台后多聚族而居,形成侯宾李氏、蒲坂李氏等大族。至今,李姓在台湾人口数量中位居前列,世俗流行“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的说法。(4)下南洋、赴西洋。清代以来,以出国当佣工为主流,伴以出洋经商等其他因素的移民,汇成一股远赴南洋的移民浪潮。闽粤沿海居民到南洋当佣工始于明代,但作为契约华工出国(俗称“卖猪仔出洋” )则是19世纪以后的事,到19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潮,至20世纪30年代才告一段落。李姓华侨多分布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一带。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美国人到中国东南沿岸招募华工前往开采,并随之建造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铁路,造成华人远赴西洋开矿筑路的高潮。李姓子弟不少人远涉重洋移民美洲,其中以侨居美国三藩市及纽约为最多。 李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原生姓之一,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开拓,今日已成为遍布天下的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上文简单勾勒了他的发展轮廓,目的是让读者知道李姓的根之所在。 陈山李姓入迁经过 陈山李氏是陇西的支派。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李子周从新宁(今台山)冲程乡来陈山村开居,至今已有720多年,子孙传承有25代左右。 李子周,字肖集,曾任太常寺丞。他和本县禄洞二世祖李子皋、古蚕开居祖李子寿(一作受)是兄弟。 现查陈山村有三部族谱:龙头里李氏族谱、龙门里李氏族谱、松园里李氏族谱,都是兄弟分房后所编。各谱对于他们先世来源的记载略有出入,对于陈山李氏从何处迁入的问题存在四种说法。 龙门里族谱载:南宋有李銮(一作联)、李垣(一作源)父子先后任监军御史和平崖先锋,率部屯营于阳江地面,死后安葬于广海阳渠(地属新宁县境),祖孙居留新宁(即今台山)三代。李銮有孙李友闻,友闻生子李子皋、李子周、李子寿。李子皋迁禄洞,奉友闻为一世祖;李子周迁陈山,为陈山开居祖;李子寿迁古蚕。 《松园里李氏族谱》载宗支图与龙门里族谱所记相符。 现综合几部族谱,整理出陈山李氏先世的宗支图如下:銮 垣 楹 楚 纯 轩(居新宁守墓)(联) (源) 子善 柱 硕 (迁往龙门、从化)(石) 子才司 道(迁往河塘)(师) 子皋 (居禄洞)友 闻 子周 (居陈山)子寿 (居古蚕)禧 任 棠 侃 徇 西隅(居金华,后世迁尧溪)佁 瑞麟(居广州,后世迁丽水)族谱又加文字说明如下: “李友闻,河南籍,宣和间以右选出身,授忠翊郎,御前干办。谏和议失官,流南雄府。子时集由南雄徙新会禄洞乡。” “始祖子周,字肖集,号胖庵,友闻祖之次子,享寿八十六岁,妣冯氏。公为始迁陈山乡之祖。殿笙翁前编松园族谱(引者按:指族人李奇硕于同治十一年编修松园李氏族谱)云:“子周祖,本禄洞乡友闻祖之次子,与禄洞二世子皋为兄弟。瓦岗村(引者按:今属新会)有明[朝]时刻[印]本族谱,载之甚明。禄洞族谱亦载及之……且禄洞子皋祖字时集,我子周祖字肖集,名同班字同派,又彼时皆宋时人,其为兄弟无疑,况有别派及禄洞两族谱可据乎?” 龙门里族谱于“友闻祖”名下附记云:“禄洞子皋、古蚕子寿为二世。”又于“李子周”名下附记:“子受、子周兄弟不睦,子周翁带庶母褟氏,由新宁冲程乡迁往新会冈州陈仙乡。”子寿、子受应是同名异写。如此看来,禄洞、陈山、古蚕三村李姓,本是兄弟分支。 陈山李姓来自何地?仅龙门里族谱中就有三种不同说法:《族谱序》中说:“我祖世居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 ,《族谱小引》中说:“我始太祖迁自南雄珠玑巷,建居冈州陈仙村。”“李子周”名下附记云:“子周翁带庶母由新宁冲程乡迁居新会冈州陈仙乡。”此外还有第四说。 陈山人李筠友生前说过:“陈山李姓的先祖是从浙江金华搬到珠玑巷的。广州市的浙江会馆曾给迁到广东的李姓各房子孙分配一个小房间,门口用云石刻上该房人迁往何处的地名。其中陈山李姓分得一间,出租给小贩,每年租金三两银,积攒起来作为回金华祭祖的经费。” 综合上述,陈山李姓来源地共有四说:开封祥符说、浙江金华说、南雄珠玑巷说、新宁冲程乡说。看似纷纭,实不矛盾。只要结合上一节介绍过的李姓衍迁的历史来考察,就可以理出头绪:北宋年间,原住开封府祥符县的李姓的一支开始南迁,先迁到浙江省金华县;南宋初随着一大批逃难的人群,再迁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定居下来。南宋后期,李銮一家因为担任地方官职的关系客寄新宁、新会一带,其子孙就近迁来禄洞、陈山、古蚕各村(那时三个村都还属新会县辖治)。他们的祖先在开封、金华、南雄居留时间长,所以后人把这三个地方都看作自己的祖居地,而新宁只是因为任职的关系而客居一时的地方,故不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故乡。他们在讲到宗族来源时,讲近一点是南雄,讲远一点是金华,最远追溯到开封,再往上溯则讲不清了。以上结论,既有族谱的断续记载为内证,又符合李姓自北向南衍迁的历史走向。 陈山李姓开支至今有700余年。以李子周为一世祖,传承至20世纪90年代初,繁衍了20多代人。著名画家李铁夫(1869—1952),号昭龙,为21世孙,离休干部李超为21世孙,退休干部李景为20世孙,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汝洪为21世孙。目前并存于世的还有22世、23世、24世、25世、26世共五辈人。 为了分别辈份以序长幼,陈山李姓跟中国大部分姓氏一样,曾给各代子孙定出字派(同一辈男丁取名都有一个相同的字眼)。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要理清所有字派已有困难。根据族谱资料,一至五世的字派是清楚的:子、光、仲、堂、春;六至十五世字派较混乱;十六世至二十三世也较清楚:辉、绍、开、奇、仁、昭、义、立。近人又给二十四世以下的子孙预排了字派;崇(24世)、俭、恭、敬、孝、友、德、协、福、寿、康、宁(35世)。现在,潖珍、小江二村李姓班辈和陈山相同。 给祖先立祠祭祀,是家族礼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惜子周公有祠无祠已没有遗迹及资料可供查考了。村人记忆清楚的最古老的祠堂是三世祖仲华公祠,建在龙门里,后用作崇德学校校址,现改建为陈山小学。见龙里有五世祖敬福公祠,龙头里有六世祖明道公祠,松园里有七世祖懿佑公祠(现用作文化室),均保护完好。 根据县志及族谱记载,清代在沙坪圩有李氏三大祖祠,门额题为棣萼堂,俗称三李祠:尧溪李西隅祠、禄洞李友闻祠、丽水李瑞麟祠。三李祠一直保存到本世纪30年代,现在已湮没无存(旧址在今挂车厂附近),它表明鹤山李氏有三大来源。但这三个支派同是李銮(联)的后裔,只是迁入鹤山的时间先后不同,定居地方不同而已。李銮原籍河南开封府,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终于宋理宗宝庆四年戊子(1228),他是李子周的曾祖父,也是陈山李氏族谱所能追溯到的直系血统的最早的一位祖先。 陈山李姓人口的历史状况 李子周在陈山定居后,子孙繁衍,到现在全村人口达到2000人。由于该村人口的历史资料不全,在全国人口普查之前尚无全面统计数字,旧族谱又以记男丁名字为主,部份附记“妣某氏” ,且不齐全。现在只能根据部分资料简述其历史状况如后。 跟绝大多数姓氏族群发展规律一致。陈山人口数量也呈快速递增趋势。李子周生四子:光宗、光佑、光辅、光弼。其中光宗、光佑留居本村,各生三子。光宗生仲华、仲荣、仲贤,光佑生仲兴、庚祖、百达。李子周享年84岁,在他晚年,陈山的男丁已由1人发展到11人以上。 但是它的发展并非封闭式的,而是散发式的。其发展不仅表现为单纯的人数增多,而且表现为居住地继续扩展,子孙后代不断四散流播。李子周的另外两个儿子就离开陈山另谋发展:光辅迁九江七坑村,光弼迁排陈(潖珍)。类此情况,几乎每代都有发生。在李姓入迁陈山的最初一二百年内(相当于元朝和明朝前期),总人数无多,外迁的主要原因并非地力不足以承受,而是当时岭南地区依然地广人稀,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垦,入迁的农民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的缘故。同时也反映出,从外地入迁的农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未稳定下来,以致一迁再迁。现将李姓各代子孙从陈山外迁情况列后: 二世 光辅迁九江,光弼迁潖珍。 六世 缘长、观养迁九江、阳江。 八世 子晚等三人迁阳春、小江、那水。十一世 崇业迁从化。十二世 荦标、怀卓迁下四府、东莞厚街。十三世 璧焕、丽生、元翰、式钦迁佛山普君圩、陈村、东莞石龙、河南、阳东。十四世 扬鹏、喜然等四人迁佛山、陈村、廉州、广州。十五世 厚度迁柳州。十七世 述彭二人迁英德、篁村、新会。十九世 五人迁澳门、美国。二十世 仁广等三人迁沙河、澳门、南洋。二十一世 九人迁广州、澳门、香港、越南、石叻、庇能、南洋、菲律宾、加拿大。二十二世 宝绵迁南洋。二十三世 汝坦、女提迁香港。 以上的所列,是一个极不完全的统计,但已可以证实李子周后代的繁衍呈散发式状态的判断。同时还可以看出:二世至十八世陈山李姓部分族人的外迁流向是四散的,无规律可言;而自十九世以后,主要流向是出国到南洋、北美洲一带。陈山李氏十九世人生当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即鸦片战争以后。例如陈山名人李铁夫属于二十一世一代,他于1885年随堂叔到英属加拿大谋生。这个记载确凿的实例,与上述表列的内容反映的规律相符。因此这故,陈山村到近代之后,便发展成为著名侨乡。 至于李姓的陈山村内的人口繁衍史,由于资料不齐,现在已无法作出全面的统计与分析,仅能以陈山村六个里之一的松园里为例,作一典型介绍,从一斑窥全豹。 在明朝中期,陈山李氏七世李懿佑一支从龙怀里迁往东南800米开外的地方开居,该地初名蟠龙里,后改称松园里,至今传承19代人,历时500余年,另编一部自成体系的《松园里族谱》。该谱经过四次修订增补,比较完整。这四次修订分别是:①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九世族人李奇硕(名华平,号殿笙)主笔首撰,其子李人龙(名凤元,字桐初)助修,所记世系从七世祖懿佑起始。②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十一世族人李锡恒(字昭屏)增订。③民国三十七所(1948年),二十世族人李柏春(字人龙)增补,补记至二十三世。④1986年,二十二世族人李灿鎏增补(补记至二十五世)、整理及出版。据该谱所载,松园里自建村至1986年的500余年时间内,共传19代,生男丁共607人(平均每年生一丁左右),按世代分别统计如下表:世代19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丁数607 1 3 4 4 5 9 17 21 38 43 35 55 72 78 78 67 57 34 2 以上仅列出松园里历代男丁数,不包括妇女,当然也不是全村人数。制表者李柏春在1959年为此写了《松园里李氏族谱评》和《观松园里之既往及测其将来》两篇文章,对该里人口发展规律提出以下三个观点:(一)“人口之增减,系乎国家之治乱。凡国家升平则人口日增,国战乱则人口日蹙” 。他对本里人口进行分析说:“当十二世至十九世,是前清康熙至道光时代,国家盛平,故人口日增。二十、二十一两世,是道光至光绪时代,虽有战乱而非甚剧,故人口尚能维持原状。二十二、二十三两代,是光绪至最近时代,国家连年兵结,民不聊生,人口安得不蹙也。” (二)“地方之容人,视地利之生产能力而定” ,“容量有定额,过多则溢流” 。他认为,松园里之境界狭小,既无余地可以开垦,又无工业可以为生,年中地利之生产不足供百人之生活,所以造成许多人出外谋生借以赡养家口。松园里人口最盛时在十八世纪下半世纪,其时全村男女老幼共一百四五十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降到112人,“仍苦人口过多” ,因此一部分溢流于外,在乡人口不增反降是势所必然的。至1940年统计,居外之人数已与居乡人数相等。其后,居外人数必定要超过居乡人数的。(三)观念的转变。十八世纪后半纪全里人口鼎盛,并非地力所能承担,主要原因是外出谋生者出力维持。那时候外出者对故乡眷念深切,只是个人出外,家室仍留在故乡,家庭经济主要来源靠外头接济,全村纯农业户仅四五户而已。十九世纪以后社会风气大变,不仅外迁人数增多,而且外出谋生者动辄携眷而去,其年青未娶者往往就地娶妻而居。其能致富者固然不愿回乡,其不能致富者又有欲归归不得之苦。(引者注:本段所写“十八世纪” 、“十九世纪” ,是照李柏春原文抄录,按历史常识推之,疑所记有误,可能把十九世纪算成十八世纪,把二十世纪当作十九世纪。) 李柏春提出关于人口发展规律的观点是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基本符合实际的。不单适用于松园里,也适用于整个陈山村。但是还需补充说明两点:(1)人口繁衍的速度,固然与国家的治乱密切相关,但同时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直接关系。陈山李氏自宋末迁入,元明两代发展速度较慢,只是到了清康熙以后才迅速增长,这和全国人口发展情况是一致。中国的人口在清代以前长期在几千万的数字徘徊。到了“康乾盛世”增长迅速,除了有100多年的社会安定环境外,更与康熙奖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有关。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政府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至乾隆朝中国总人口数便首次突破一亿大关。这个增长在松园里人口资料中有明显的反映。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但是陈山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乡居人数相对减少,这是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缘故。(2)进入近代社会以后(19世纪下半期以后),社会结构复杂化,因此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也复杂多了。随着封建的闭关政策被打破,海内外沟通渠道拓宽了,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国务工经商者大增,陈山逐步变成了侨乡,且进一步影响到人们乡土观念的淡化,外出者许多一去不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四个现代化政策的实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但是国家的大治,又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它对陈山人口的直接影响却是使乡居人口继续减少。虽然李姓族人的绝对数仍在增加,但陈山一村的乡居人口没有相应增加。现居外地祖籍陈山的人数已与在乡人口数持平,故有“外地也有一个陈山”的说法,这正表现出侨乡人口的特点。

  仙剑年表

  夏初

  “神界地气异变,神树暴长万尺,根系如垂天之云,深入盘古之心,盘古之心幅聚周边土石,逐渐扩大,形成悬空之山,是为『蜀山』”

  春秋末期

  天界,魔界重将、魔尊重楼与神将、『魔神之井』看守飞蓬私斗。飞蓬败。飞蓬佩剑落至人间,遗于蜀山。飞蓬亦被神兵所擒,贬至人界。

  姜国民女‘离’入宫。后一年,生子龙阳(飞蓬转世)。五年后诞女曰葵

  十年后杨国挥师攻姜国,姜国不敌,求助于齐,齐王以离手绣一「江山社稷图」为条件,姜王答应,齐国派兵保护

  两年后龙阳母亲「离」去世,齐国撤军,杨国包围姜城,姜王染疾,政务由龙阳代理。此时阳22岁,葵17岁。太子召集国中所有方士,亲自做法准备以祖传古法用处女之血铸一神剑。半年后,剑未成而城破,龙阳为护其妹龙葵而死。龙葵跳入剑炉自尽而成鬼,杨军屠城时,将铸剑炉用作焚化尸体,无数怨灵戾气结合龙葵的处子之血使神剑天成,一时天降血雨,杨军全数暴毙,史称天剑之变。龙葵灵魂则由此被封于『魔剑』中。

  此时开始有修仙之人在蜀山结庐修炼

  有一人持飞蓬遗落之佩剑开辟蜀山,并以270昼夜炼九转金丹,是仙剑派立派之祖。其成仙后,历代掌门接任时可通过『天地视听』与之沟通(尚有争论,请参见《zm论蜀山》)

  东汉初

  蜀山仙人人空前繁荣。此时世间开始认识到妖的存在,相当一部分修士认为除妖有助修行,遂下山捕妖,民间始有“蜀山剑侠除妖”的流言传出。

  至东汉末,蜀山已有数百小门派,争端不断。最后在仙剑派倡导下组成蜀山盟。三皇殿于此时被建

  飞蓬佩剑则被仙剑派更名『镇妖剑』(时间不确定)

  西晋末年

  因姜国故宫被发掘,『魔剑』得以重见天日,以鬼力扰乱人间。后被仙剑派第三代掌门降服。

  另,三代掌门曾有记录:“镇妖剑疑是天界神器,不知何故落下凡间”

  东晋

  蜀山门派归至十数,最大的仙剑派有上百人

  梁武帝天监元年壬午至普通元年庚子(502~520),

  梁武帝奉佛教,招高僧法师上蜀山建佛塔。蜀山盟排斥佛教,将佛塔改建。梁武帝大怒,斥蜀山为邪魔外道,率兵攻打蜀山,欲毁其塔。蜀山盟拼死抵抗,梁武帝惨败退兵。蜀山经此役元气大伤,残存实力在立下大功的仙剑派统和下成立蜀山仙剑派,通称蜀山派。作为蜀山仙剑派前身仙剑派的历史被便编纂并入蜀山派历史,仙剑派师组则被奉为蜀山开山师祖

  注①梁武帝,即肖衍。南朝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字树达,小子练儿,南兰陵人。……。…… ;又伪装仁慈勤俭,大力提倡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骗取士民同情。……。生前曾招纳文士,辩论儒佛义蕴,议定“五礼”,合着《通史》。……。

  武帝普通三年壬寅(522)

  梁武帝之佛塔最终在神界帮助下,由蜀山派改建成『锁妖塔』。蜀山派在其周围大兴土木,蜀山仙剑派正式形成。『镇妖剑』亦变成为蜀山仙剑派镇派之宝。塔成后,蜀山仙剑派第一任掌门进入与塔相关的蜀山地脉,留下一碑文。(究竟是哪个第一任,亦是争论焦点,请参考《zm论蜀山》。我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虑到地脉、锁妖塔、里蜀山之间的联系)

  隋文帝年间

  天鬼皇被抓入『锁妖塔』,书中仙死后附灵于书简之中,沉思鬼陷入踏左右脚的问题

  可能在此朝(时间不详),蜀山派第三代掌门在任时,龙阳所铸魔剑不知何故再度现身江湖作乱。三代掌门将之收服。因其并非妖孽,不能被塔所制,只得封印于『锁妖塔』塔顶(此处问题最大,根据仙三对话,西晋末魔剑复出,蜀山三代掌门将之收服,封印于锁妖塔。可是……锁妖塔是在梁朝才建成的!差两百年啊……难道魔剑在人间游荡了两百年才被收服?……只好再次编故事了……)

  唐宗天宝十一年壬辰 (752)

  天妖皇率妖界众妖进犯人间。其实力过于强大,蜀山派数千弟子竟不能降服,当时蜀山掌门唯有集结所有蜀山弟子“唤神”古法迷惑群妖,引之入『锁妖塔』。并命弟子结成五灵大阵催动塔内化妖水以加速妖孽炼化,经七七四十九天,其余妖孽尽被降伏。唯天妖皇因妖力因未被收服在塔中灵力无法消失,反而借力欲破塔而出。当时的蜀山掌门为杜绝后患,授命其钟爱之弟子唯敬,先将之逐出师门, 后令他携『镇妖剑』入塔,与天妖皇大战三日,终将天妖皇斩杀,镇压于塔底血池之中。其人亦死于斯。『镇妖剑』亦由此长眠『锁妖塔』底。(zm有很能信服的详细解说)

  同时期,李寒空创武功『飞龙探云手』,传于猴妖精精。

  宣宗大中六年壬申(852)女娲族后裔注③紫萱诞生

  注③初始之神盘古死后,灵体化为三主神伏羲、神农、女娲。女娲下界后违抗天帝伏羲旨,更与人类结合,育有后代即女娲后裔。女娲后裔是除伏羲外盘古血脉最纯正的,但每代仅有一个,且无一例外为女子,更代代背负沉重命运。

  后周

  太祖广顺二年壬甲(952)仙兽、五毒兽注⑦花楹诞生

  注⑦某些兽类因为神仙施法或采用修仙的修练方式,有可能形成介于妖仙之间、更近似于仙的仙兽。多数仙兽是作为神仙的坐骑或仆役存在的。五毒兽一族则是少数通过自行修联繁衍而成的仙兽之一,可化为人形,且灵力成熟后可练出百毒不侵的五毒珠。其人类形态长幼应与其心智成熟度高低息息相关

  北宋

  时间不明

  紫萱与一人类相遇。此人已婚配,两人相爱而不能相守,郁郁而终;紫萱爱其至深,寻得其转世林业平嫁之。

  太祖开保元年戊辰(968)

  约在此年,蜀山清微、净明等五长老(已逾花甲)

  为求修仙,将自身邪念以古法排出体外。然邪念无法化去,五长老无奈将其送入『锁妖塔』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

  紫萱、林业平之女青儿约在此年间出生。紫萱为与林长相厮守,借前代圣姑注④之力以傀儡汤将青儿封印注⑤。

  注④圣姑是侍奉于女娲后裔侧的巫女代代相传之称号,负责处理一切与女娲后裔有关事务。一般需要精通医理、巫术或蛊术。以指定或推选产生下一任。由于女娲后裔寿命极长,一位女娲后裔经历数代圣姑更替是很正常的事。然而自林青儿失踪后,新代圣姑就开始不再负责女娲后裔之事,且救灵儿、、育忆如的均为侍奉青儿的那一任圣姑。为便于区分,称紫萱代为为前代圣姑,青儿代为新带圣姑

  (zm:另外圣姑方面也许没有新旧职务之分,只是因为是否有人照料,如果无人照料,圣姑就会扛起伏养责任,照顾女娲後裔,而之所以仙1圣姑後无照顾且卸下圣姑责任多年,因为青儿封印水魔兽失踪,灵儿又不知去向,因此圣姑才没参与照顾之责任,而後忆如又有李大娘照顾,自己则要帮逍遥照顾月如,也许责任一样,只是因为中间这些事情发生而没又陪伴在女娲後裔的身边。)

  注⑤身为女娲族后代,若始终不动情欲,可保永生不老。然一旦把持不定,以致怀孕,等到孩子心智长全,便会吸收娘的灵力,娘亲则会因此死去。

  仁宗天圣六年戊辰(1028)

  林业平去世于安溪。林业平转世、徐长卿出世。徐自小就常梦见紫萱。

  (zm:林业平去世应在更早的时间,仙3说去世六、七十年,且未必说死後可以马上投胎转世,而青儿只沉睡60年,此点虽难以解释,但还是可以解释,林业平去世前生下青儿,但此时紫萱可能用法术控制青儿成长,但青儿此时未开始沉睡,找到不用法术来控制青儿成长方法,就是利用傀儡汤,因此青儿才开始沉睡多年,儿林业平未马上投胎,可能因为紫萱用某方法束缚,然後开始计画下一世的行动,总不能说那时候才开始,然後等炼成内丹後,长卿已经老死了,因此到了仙3前27年,徐长卿才诞生,预计让长卿30岁服下内丹,但如果早放出林业平灵魂转世,那紫萱根本就没那麼多时间炼丹,炼成可能又过完一世了)

  (linling:我是以林墓碑上的干支年推得年代的,这里是制表关键的一年!当初也觉得林死的年代有些蹊跷,光是景天看到墓碑时说的话就满是漏洞。但是最后:发现也勉强说得通紫萱知道林不可能长生,封印青儿完全只是为了朝朝暮暮,然而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之后开始计划林下一世的事)

  (linling又及:徐长卿的年纪是有官方资料的,为了配合年表,不得已将之改小两岁:

  天圣七年己巳(1029)

  云霆诞生,雷灵珠也在其体内

  仁宗明道二年癸酉(1033)

  景天诞生。其父母均为唐家奴仆,母早亡

  仁宗景佑元年甲戌至二年乙亥(1034~1035 )

  神界,飞蓬女友、『神树』看护者夕遥受相思之苦,私藏『神树之实』,以果为心,枝叶为体,以己为范,塑一女婴投入人界。此婴被渝洲永安当管事景逸拣到。景逸家中已有景天,无力抚养,遂交给唐家堡唐门第三十一代掌门唐坤作孙女抚养。时值腊月二十三,渝洲天降数十年不遇之大雪,朔雪遮天,故唐坤与此女取名雪见。

  约在此年间,紫萱找到徐长卿,并千方百计安排徐拜入蜀山派。后者多次欲出家,均被紫萱暗中阻止。

  仁宗宝元元年戊寅(1038)

  千叶诞生

  仁宗康定元年庚辰(1040)

  独孤宇云诞生 也就是剑圣

  仁宗庆历七年丁亥至八年戊子(1047~1048)

  京城。千年狼妖报答好友、尚书府公子周赤炎知遇之恩,在其溺死后化成其样貌代之生活。周赤炎(狼妖)结识丝缎,后者恋上赤炎。周与相国府千金蕙卿成亲。数日后,周被蜀山长老净明擒住,投入『锁妖塔』。原来成亲之事,实为相国与蕙卿之圈套。丝缎为救遭『血濡回魂』注⑥路过的南宫煌,代受净明一记重伤,被净明带回蜀山收作弟子。

  事后蕙卿嫁与亦参与此事的定国公温家,得一子,名为温策。

  云霆取丫环雨舒为妾,在新婚当日灵力失控,雨舒被电死

  注⑥血濡回魂、回梦、回魂仙梦均为时空法术,可以使当事人看到其心底之事,亦有可能因干预过去而改变现在所发生之事。更有将物品带回现在之例。

  仁宗皇佑二年庚寅(1050)

  司徒钟诞生。永安当管事景逸病故。唐坤年老病重

  皇佑三年辛卯(1051)

  紫萱终于找到机会制造与徐长卿的相识。她行险将狼妖赤炎分化为人之赤炎与妖之燎日带出『锁妖塔』。赤炎与丝缎随即在回魂路过的南宫煌说明下逃离蜀山,隐居石村。燎日则将锁妖塔看守、已是掌门入室弟子、继任掌门人的选徐长卿重伤中毒,然终被紫萱、徐长卿合力制服,投入锁妖塔。徐得紫萱舍身以蛊法疗毒,顿生情愫。然被二十二代掌门清微撞见,加之紫萱为异族类,欲将其打入『锁妖塔』。徐因此与清微发生争执,被逐出蜀山派,与紫萱浪迹江湖。

  皇佑四年壬辰(1052)

  永安当朝奉景天邂逅唐雪见。当日早些时候,重楼闯入『锁妖塔』顶,寻飞蓬佩剑未果,得『魔剑』,赴渝洲交与景天。『锁妖塔』因重楼损坏,大量妖魔逸出。(具体塔如何因之损坏,请参阅《zm论蜀山》)

  此时,丝缎与赤炎已得双胞胎一对,分别起名为周煊、周煌,以纪念紫萱与南宫煌。

  已进入『里蜀山』的燎日借塔损之机(zm)重回人间,寻赤炎而来,竟失手将其杀死。丝缎悲极自杀。燎日遂将周煊之灵魂投入赤炎身躯,带回『里蜀山』抚养,更名星璇。周煌则被迟来的蜀山弟子常纪带上蜀山抚养,以其俗家姓氏更姓南宫。

  五长老当年排出之邪气,因日久,竟合为一体,乘此机会逃出(可能更早),称之邪剑仙,扶持霹雳堂作恶,并冒充清微扰乱蜀山。

  自此,仙剑三剧情发生

  事件后,景天终了前世情缘,得娶三妻,于渝洲开『新安当』,民间赠号“贪财侠客”。(另有四种结局,非正史,然除紫萱结局外,五灵珠均被用于封印锁妖塔,并未散落人间,南宫煌、李逍遥一行何以得之?);徐逃过死劫之数,继清微任蜀山掌门;重楼悔极,从此竟全力守护『锁妖塔』。

  事件期间,唐雪见离家出走当晚打开唐家境禁地,带走五毒兽花楹;景天一行遇精精,习得『飞龙探云手』;景天等入锁妖塔以求镇妖剑,将天妖皇杀死,天妖皇则在死前悟到是紫萱入塔放走赤炎;夕遥事发,被毁去身形,灵体被罚守『神树』根部;渝洲『逍遥客栈』老板李临令得三子,么子夭折,长子蒙景天起名三思。

  温慧约在此年出生。

  皇佑五年癸巳(1053)

  室韦族长雷元戈失踪后被阴差附身(或转职阴差) 其后十多年间 蜀山派在徐长卿领导下进入全盛时期,三皇殿由其亦重建;李三思被景天收入门下,并习得『飞龙探云手』;南宫煌在蜀山长大,与蜀山弟子司徒钟结为好友;司徒钟师兄独孤宇云成长为蜀山骨干;景天与雪见得一子,名小楼。

  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为让青儿解除封印,前代圣姑以紫萱难产为由骗取火麒麟老人的火麒麟角,让青儿苏醒(出处已失)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

  朝廷指定温慧与室韦王族和亲,温慧不从而出走,欲上蜀山寻净明相助。于唐家堡遇南宫煌。当日,蜀山地气异常,南宫煌受徐长卿命,同温慧行打通五行阴阳地脉,欲恢复蜀山状况。同行野生五毒兽王蓬絮、雷元戈(阴差),于里蜀山遇星璇及其友猫妖思堂,一同调查并解决蜀山地脉事件。

  问情篇剧情展开

  最终五行地脉打通,事件终了;蜀山恢复原状;燎日被弑;殊明调任『锁妖塔』镇狱明王;同时『锁妖塔』在神界干预下强化,五灵法阵被改为七星盘龙柱压制。地脉事件结束。

  徐长卿悔极隐退,任长老常浩为掌门;南宫父子被常浩赶出蜀山;司徒钟因政见不同、回护南宫父子,被逐出蜀山派

  南宫一行曾于途中遇携年纪尚幼的青儿(五岁)躲避追杀的新代圣姑,此事更有关徐长卿与独孤宇云。(我没打出来,急待剧情资料)

  期间,李三思为取悦师父,四处盗宝;与一富家**相恋;于遇唐家堡南宫煌,结为好友并传之『飞龙探云手』;其弟与铁掌门弟子“铁掌飞凤”成婚余杭。

  李三思之父、逍遥客栈老板将『逍遥客栈』转手,于余杭另开新店『仙剑客栈』。

  其后数年,在独孤宇云力柬下,司徒钟重回蜀山修炼

  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

  以“南盗侠”名成名江湖的李三思夫妇,此年腊月十九得一子,名逍遥,交三思弟媳、继承余杭盛渔村『仙剑客栈』的“铁掌飞凤”抚养后,继续行走江湖。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林家堡堡主林天南得一女,取名月如。林月如幼年丧母。某魔尊危害人间,仙剑派二十四代掌门常浩欲以36天罡剑阵对付魔尊。由于魔族掌旗使孔麟奸计,要徒姜清入锁妖塔。常浩大怒,命数十精锐弟子入锁妖塔追杀姜清与月柔霞,司徒钟阻止未果,结果精锐部队全灭。司徒钟黯然下山。余下弟子良莠不齐,更无法凑齐人数,所以用35剑阵免强将魔尊封印,而魔尊将他力量灌注在三魔器中,送出五华山。然35人亦因魔尊之反扑全部丧生,常浩引咎辞职。新掌门立下蜀山弟子不得入锁妖塔门规。姜清、月柔霞之女姜婉儿于锁妖塔内诞生,

  元佑二年丁卯(1087) 青儿以白苗族圣女身份嫁给黑苗族巫王,得一女灵儿。

  孔璘之后不久被独孤宇云抓入锁妖塔(后来姜婉儿将孔璘骗入坛中,不确定时间)

  元佑四年己巳(1089) 阿奴诞生

  元佑七年壬申( 1092 ) 苏媚诞生 喻南松诞生

  皇甫英擒服四大恶人中东江虎—游天霸、西*鼠—司马无忧、北神偷—钱无通,皇上亲口御封皇甫英”铁臂神鹰”这称号,但抓南盗侠李三思夫妇失败,因而练烈鹰毒爪,长期用断肠草汁浸泡十指,生命垂危,被李三思前赴苗疆偷毒龙胆所救。

  然李三思夫妇竟从此绝迹江湖,据传南盗侠夫妇是因为盗走苗人的圣物水灵珠而被诅咒,突然暴毙。

  独孤宇云可能在此时以二十六代身份掌门蜀山。

  哲宗绍圣元年甲戊(1094) 青儿施展回梦招来十八岁的李逍遥,合力封印水魔兽后消失于人间(石化?),李助幼时灵儿逃往余杭仙灵岛。灵儿为避追杀,被冠以汉姓赵。

  绍圣二年乙未(1095) 盛渔村渔人王某得一子,唤做小虎。天鬼皇为救孔璘,被关入坛中 黑、白苗族开战

  其后一两年,与林家堡齐名、同为武林世家的沈家堡家主沈青锋得一女沈欺霜(七七)

  徽宗崇宁四年甲申(1104)

  李逍遥因故遇赵灵儿。后蒙酒剑仙司徒钟传授蜀山剑法,并由其父遗书习得『飞龙探云手』。与赵在赴苗疆寻其母途中,遇林家堡千金林月如,并在其比武招亲会上得胜。赵因黑白苗族争纷被黑苗石长老强行带走。随后石遭遇白苗盖罗娇,双方血战,死伤殆尽。赵灵儿被剑圣独孤宇云误会为主凶,带上蜀山,投入锁妖塔。李、林二人在司徒钟协助下上蜀山。与独孤谈判失败后,李、林遂杀入塔底,救灵儿,灭镇狱明王,毁『锁妖塔』。塌毁时林月如天灵受损。随后三人被剑圣送至苗疆前代圣姑处全力抢救。赵灵儿引动胎气而昏迷;林月如重伤不治。李逍遥为妻寻药时遇阿奴。后李被林青儿以回梦传至十年前,于幼时自己手中得到『水灵珠』。赵灵儿得一女,取名忆如。后赵携李等赴黑苗族见巫王,战水魔兽。赵灵儿与水魔兽第二形态同归于尽。(一说为赵仍在人世,但不知其踪,如其母。但由女娲族历史来看,此说难以服人。不过李逍遥是这么信的,没办法)

  至此时,林月如得前代圣姑以三十六只傀儡虫续命救活。

  事件结束,世称仙剑奇侠传说。

  『锁妖塔』终成历史。

  李林在寻找赵时,于隐龙窟杀一蛇妖与其妻狐妖,被妖之幼女苏媚逃脱

  崇宁五年丙戌(1106 )

  林月如之伤势实在严重,傀儡虫法术失效,林再度昏迷濒死。李忆如(其实应该叫林忆如,李逍遥算入赘到林家,自己都应该改姓林)则交给李大娘(铁掌飞凤)带大。李逍遥终接替独孤宇云,任蜀山二十七代掌门(具体时间尚待推论)。李大娘无意中显露武功(糟了,一不小心用了穿云掌,这胖子大概没救了),后将『穿云掌』传于王小虎。王小虎拜师神眼魔刀盛尊武门下。李大娘因不胜寻访李逍遥足迹的大量崇拜者,将客栈转手,携忆如搬到仙灵岛。

  (zm:李逍遥何时当掌门和月如药效何失效都没说?这点都需要以其他方式,如用一个时间区域,或是说用附带提出即可)

  (linling:林月如因该是在这个时间段再度昏迷的。因为忆如由林月如抚养过一段时间,之后才由李婶带的。而王小虎见过忆如而没见过林月如,所以应该是1106年之前月如昏迷)

  徽宗大观二年戊子(1108)

  王小虎遇沈欺霜,后者被仙霞派掌门、姜婉儿收入门下。

  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

  孔麟插足武林,灭江湖十数门派。蜀山掌门李逍遥突然失踪。李忆如与王小虎涉足江湖把。仙二剧情展开,最后,魔尊三魔器之一回魂珠被送至圣姑处,用于救林月如,林月如终复生

  至此年,若无意外,景天、唐雪见七十六七岁,南宫煌、温慧、王蓬絮六十左右,景小楼五十好几,李逍遥、林月如二十六七岁,王小虎,沈欺霜十八岁。(转载请标明出处,谢绝抄袭!)

目录是一个文件夹,父目录就是当前文件所在文件夹的文件夹,即上一个文件夹

比如a/b/1txt 那么1txt的当前目录就是b,当前所在文件夹就是b,那么父目录是上一个文件夹就是a啦

根目录是指最开始的那个文件夹啦,比如c盘就是一个根目录,因为他没有上一个文件夹了

任氏家谱字辈表

氏家谱字辈:思、文、柔、孚,予、汝、庆、长,传、之、百、世,启、明、印、清,开、承、述、继,宗、德、绍、光,永、延、亦、绪。河北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