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文追记袁隆平,你是通过什么了解袁老这个人的?
袁隆平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有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悼念他,每个人的悼念方式也不一样,有人叫快递员送菊花,有人用汽车鸣笛悼念。而最近人民日报也发文追记袁隆平,悼念这位老人,感谢他为我们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那么我是通过什么了解元老这个人的呢?
其实第一次认识他就是在历史书上,上面看见他黝黑的脸庞,在太阳下面照射着,然后他的人就是在稻田里面。然后很开心的看着他手里面的稻田,看起来非常的幸福。然后这张照片我也记了很久,因为我觉得这个老人特别的慈祥看起来。然后我们历史老师就开始跟我们讲解他的一生。就说他非常的伟大,因为他发明了杂交水稻,让我们全国人民都吃得饱饭。然后就说袁隆平好先生非常的好,到现在他依旧在为了水稻的事业而做贡献。
然后我就在这本历史书上记住了他,我也记住这个黝黑的老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如果唯一最了解深刻的就是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
后面就是在新闻和媒体上了解他的,大概就是说的他每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千几万,他的工资并不像很多明星一样,都是几十万。所以听到这里我也非常的惊讶,我在想,为什么他给我们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工资没有明星的高。然后还有一些新闻说他把国家给他的别墅都拿去当了水稻基地了。然后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他好淡泊名利,我就非常喜欢这个慈祥的老人了。
再后来就是看到他去世的消息了,我觉得非常的痛心。因为我觉得这样一个为我们着想的人走了,心里非常的难过,我也希望袁隆平老先生能够在另外一个世界能够快乐,一路走好,袁老!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辞世。一年来,人们不断地以不同方式追思袁老。作为举世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学术思想、科研方法、人格精神,充满理性的光辉和魅力,可谓“形神具备”。这“形”与“神”,对激励今人、昭示来者,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袁院士田间工作照(由作者提供)
勇闯禁区,学术思想标新立异
袁隆平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创立了一门崭新的、系统的杂交水稻科学,丰富和发展了作物遗传与育种理论。
袁隆平很喜欢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对题书斋联。如果在研究中没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他在田间实践中发现水稻与其他作物一样应该具有杂交优势,对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细胞遗传学》一书中“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断言提出质疑。
1966年2月,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杂交水稻的论文,勇敢地作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论断,突破了多年无人问津的理论禁区。在实践的基础上,他匠心独运,设计了三系选育与配套方案。尔后,他率先擎起杂交水稻研究的大旗,与国内的志同道合者一起,从研究三系杂交稻到两系杂交稻,再从两系杂交稻向超级稻冲刺,并取得了一个个突破,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之无愧。
博采众长,科研方法独具匠心
袁隆平最主要的科研方法有4种:以信息联比法启发,以辩证分析法引导,以试验探索法突破,以灵感思维法推进。
袁隆平非常注意利用信息并引起联想类比获得启发。他以玉米、高粱等作物有杂种优势的事实,联想到自己发现的“天然杂交稻株”和人工杂交后代均有优势,经过联想类比,他认为水稻和其他作物一样都有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1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出自“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系杂交水稻原始论文,红色格纹纸已微微泛黄,但还能清晰看见整洁的手写汉字。
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包括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14篇文章。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论文发表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又汇报给了领导。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2共和国勋章、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育种的开创者当这些荣誉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是由何等的功勋铸就,而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在普罗大众的印象里,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温饱的保障,是粮食安全与和平的缔造者,但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决然不可忽视,她就是袁隆平先生的妻子邓哲。
彼此相爱所以我们没有距离
"闪婚"、"师生恋"这两个词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是略带争议,但相爱于上个世纪的袁隆平、邓哲却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祝福。
早在1951年时袁隆平还曾主动地报名参军,被某空军部队招收的他却在被欢送入伍后不久被国家送回了学校继续深造,理由是彼时的国家更需要的是经济建设。如今想来,大抵每一份相遇都是初写黄庭的缘分吧。
1953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正式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并在不久后来到了被视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教书。
而他与妻子邓哲的缘分也开始于此。在与邓哲相识之前袁隆平曾有过一段浓情蜜意的爱情,可到最后还是成为一段无疾而终的缱绻岁月。
对爱情充满失落的袁隆平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了科研工作,加之他常年不修边幅的模样,一晃已到而立之年的袁隆平却还是孤身一人,直到邓哲的出现才终止了袁隆平的单身汉生活。
年轻的'邓哲在初见袁隆平后不久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欣赏的意味,在她眼里木讷、不善言辞的袁隆平却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和善与细致。
19 64年在周边同事的撺掇下二人的结婚事宜终于提上了日程,比起前卫的"师生恋"故事开头,相爱的过程则略显平淡,没有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俗套剧情,就是在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周六邓哲嫁给了腼腆的袁隆平,这场简朴的婚礼新娘子甚至都没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相反袁隆平在生活中处处周到的照顾还让邓哲时常感叹嫁对了人。
苦难将永远使爱情升华
毕业于安江农校的邓哲本身也与袁隆平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正因如此,邓哲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袁隆平,工作中也是袁隆平最得力的拍档。
婚后的两人并没有时间沉浸在新婚带来的快乐中,面对全国上下频发饥荒的窘境,夫妻俩走遍了安江农校和附近生产队所有的稻田,最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这一发现令两人兴奋不已,在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后,终于袁隆平将这一发现形成了学术报告,并刊登在了1966年的《科学通报》中。
每当袁隆平废寝忘食的投入在科研工作时,邓哲总能够料理好家中的所需,见到妻子如此贤惠袁隆平霎时间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时,动荡时期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局面,袁隆平忧心忡忡。
而邓哲像是读懂了他在想什么似的只说到:"大不了我陪你一起种地,你还是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这句话给心神不宁的袁隆平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成为了他此后一生中最为珍重的慰藉。
所幸因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袁隆平并未被拉上台,可惜他精心栽培的植株却无一幸免,一向隐忍的袁隆平在这一刻崩溃大哭。
看着痛不欲生的丈夫,邓哲带着残存的植株趁夜色悄悄出门,多番寻找最终确定了新的培育基地。
在此之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几经磨难,总是在即将成功时被破坏。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邓哲总陪伴着袁隆平苦苦支撑,在那段宛如黑夜的时光中两人的感情也在逐渐地升华。
一句先生,就是一生
袁隆平与邓哲跨越半个世纪的守候是长相厮守的美好,却也是一场不离不弃的历练,1982年的除夕夜就是袁隆平久久不能忘怀的日子。
作为家庭一半支柱的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入院治疗,一病不起的邓哲被送往医院后只能依靠输液维持生命,看着病床上的妻子袁隆平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对家庭的亏欠已然这般之深。
生命的流失总能警醒活着的人学会珍惜,那段时间守候在病床前的袁隆平时时刻刻都被对妻子的内疚包围着。
值得庆幸的是在袁隆平的悉心照料下邓哲终于康复出院,经此一事年过半百的袁隆平一改以往内敛的性格开始时时刻刻挂念妻子,主动送上礼物,出远门也一定要带上妻子。
袁隆平的功绩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色彩,但他却始终秉承着淡泊名利的信念,老先生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因而尽管荣誉傍身袁隆平仍旧生活朴素,对于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邓哲也是乐在其中,在她看来金钱、名利永远也及不上袁先生与自己宜室宜家的快乐。
时至今日,每逢提起丈夫邓哲还是习惯于称其为袁先生,一如年轻时那般,她愿意陪他穿梭在田间地头,愿意倾听他独特的浪漫,只要多才多艺的袁先生愿意拉小提琴,她将是他此生最忠实的观众,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陪伴。
袁隆平爷爷--我心目中的英雄。最早认识袁隆平爷爷是在小学课本里的一张,一个身穿白色衬衫的老人蹲在水稻田里的形象,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他是”杂交水稻之父“。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爷爷与世长辞,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祖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杰出贡献会被我们深深铭记。
袁隆平爷爷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念,还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警示。当我们端起饭碗,看着热腾腾的白米饭,我们更应该要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向袁隆平爷爷学习,不忘初心、不畏困难、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袁隆平,男,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
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人民日报发文追记袁隆平,你是通过什么了解袁老这个人的?
本文2023-11-02 14:02: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