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家谱的来历
吕姓,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吕姓出自姜姓,是根据国号而来的姓氏,他的始祖是伯夷,在历史上属于炎帝的后代。相传,炎帝的裔孙伯夷在帝尧时负责制订礼法,管理四方诸侯,号称“太岳”。至大禹时,他又以帮助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在今河南南阳县西部一带建立吕国。经夏、商、周三代,吕国都是诸侯国之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楚国灭掉,吕国贵族也从此姓吕。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历史上称为东吕,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卷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_________________
四家谱文献:
1介绍:
周朝时,吕氏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作《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吕大防的先辈为汲郡人(今河南卫辉),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来吕大防遭弹劾被贬,逝世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广东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在网上为您查了一些资料,后来感觉您的先祖似应来自文登、乳山一带。文登是山东吕姓来得较早的地方。据说宋末元初时,河南新安的一位万老爷当年带领着一支吕姓发祥于文登。其实,姜子牙(吕氏,也称吕牙)周初时就已封于齐地了。 清朝初期,吕姓从文登县葛家西南隅吕家集迁来此处安了一个庄子,随东面邻村于家埠之称而以姓氏命名吕家埠。约在1770年左右,姜姓从乳山县桐兰迁来,因支脉旺盛,遂改名为姜家埠。----文登葛家镇姜家埠(注:文登市吕家集、庄、埠都有。) 文登,唐虞为嵎夷地。夏、商为青州地,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战国为齐地。秦罢诸侯,置郡县,文登为齐郡腄县地。西汉,文登属青州东莱郡东牟、不夜、昌阳三县。东汉省不夜入昌阳,文登为昌阳县地。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昌阳县地。晋及刘宋时,分属青州长广郡、东莱国牟平二县。后魏,分属光州东牟郡观阳、牟平二县。 北齐天统四年(568),析牟平、观阳地置文登县,因文登山而得名,属光州长广郡。周因之。隋时,属青州东莱郡。唐时,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境内置登州,文登县为其属;贞观元年(627),废登州,属莱州;如意元年(692),于牟平置登州,神龙三年(707),移登州治于蓬莱,文登均为其属。五代因之。宋,文登属京东东路登州。金,属山东东路宁海州。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至元九年(1272),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明,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清,属山东省登莱青道登州府。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每个姓氏的辈字都有差别。吕姓也是如此。几乎不可能实现统一了。比如: 某支吕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 山东吕氏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湖北三相堂吕氏旧派: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新派: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 湖北寅清堂吕氏派语: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 浙江余姚吕氏字辈: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 注:吕姓是大姓,古今名人很多。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卷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十四、明代
公元1368—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吕不用授县训导,后以耳疾辞官。元时曾应乡试,以思致敏捷负才名。及长以“吾家世宋臣,仕元非义也”而更名不用,率诸弟躬耕县西石鼓山下,与叔父吕升及宋濂、刘基等酬唱应和,过往甚密,著有《得月稿》《牧坡稿》等。吕复为明初医学家,幼年家贫,虽从师学《周易》,后因母病而改习医,拜名医郑礼之为师,得秘方、色脉、药论传授,医者每获良效,作《论诸医》《内经或问》等。另于经史、天文地理、律历、经济军事均有钻研,人慕其才,荐任仙居教谕及明州教授,皆辞不受。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吕文燧奉诏持节谕阇婆国,次兴化疾卒。元末散家财募壮士三千随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兼知县、庐州知府。
公元1375 年,洪武八年。吕珍携二子奉圣旨以护国将军职领兵征讨滇、黔,定居云南宣威市城郊虹桥村,后裔扩播川滇黔等地。
公元1378年,洪武十年。吕本以太常寺卿卒。元末以元帅府都事投明,历任中书省左司郎中、吏部尚书。其女为皇太子朱标妃,后为太后。生皇太孙朱允炆、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三子。
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吕让举乙丑科进士,授任行人司行人,出使安南,后历仕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佥事。同年吕演举进士。
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吕震以乡举入太学,初为山东按察司试佥事,后召入京任户部主事,历仕北平按察司佥事、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兼领户部和兵部事务,仁宗时进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
洪武年间举进士还有:1394年吕祥,1397年吕尹旻。
公元1403—1424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
公元1403年,永乐初年。吕升为溧阳教谕,历官江西、福建按察佥事,参修《永乐大典》,所至有清慎声,入为大理寺少卿。
公元1409年,永乐四年丙戌。吕毅征安南(今越南)阵亡于大安海口。初以济南卫随成祖渡江功至都督佥事,后以左副将军镇广西、鹰扬将军掌交趾都司事。
永乐年间举进士的有:1404年吕文质。1406年吕健、吕奭、吕旦历任河南按察司佥事、建昌府推官。1415年吕棠历官乾州知州、长芦盐运同知,貌雄姿魁梧,善诗文。
公元1436—1449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
公元1442年,正统七年。吕原高中壬戌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编修。少时因家贫,知府黄懋惊其文章供其上学、补为生员,后来考中乡试第一名。同年吕昌亦中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司。
正统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439年吕囦,1445年吕正,1448年吕铎。
公元1450—1456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
公元1451年,景泰二年。吕晟中辛未科进士。
公元1454年,景泰五年。吕洪举进士官至按察使,子吕耇永嘉县教谕,孙吕深任县典史。同年,吕益、吕恕亦中进士,吕恕官至知府。
公元1457—1464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年间
公元1457年,天顺元年。吕原任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入阁参预机务,进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一生好著述,著有《通鉴纲目续篇考正》、《介庵集》等。父嗣芳为万泉县教谕,兄本为景州训导。子吕常以荫补国子生,官中书舍人、礼部郎中、南京太常卿。孙吕言为太平府通判、后改任应天府通判。
天顺年间吕凤于1460年、吕升于1464年中进士。
公元1465—1487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
公元1484年,成化二十年。吕大川举进士,官惠州知府,任上征剧贼张权,有善政。同年吕献举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曾奉旨出使交趾。历任礼科都给事中、顺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
成化年间举进士的有:1466年吕赞,1472年吕炯,1478年吕渭、吕璋,1481年吕卣、吕和,1487年吕鹏。
公元1488—1505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间
公元1488年,弘治元年。吕文英以锦衣卫指挥同知和叔叔锦衣卫指挥吕纪同在皇宫供职,均为明代著名画家,人呼为“小吕、大吕”。二人合作有《竹园寿集图》《龙女斩蛇图》等。孙鸣珂举进士。
公元1490年,弘治三年庚戌科同举进士的有:吕济、吕杰官至锦衣卫、吕镗官至参议、吕贤官至参政。
公元1499年,弘治十二年。同举进士的有:吕贵、吕盛初任知县,后历任知州、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云南屯田副使。吕和官至四川按察使。吕翀初任行人司行人、后任刑科给事中。
弘治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493年吕佑官至戸部山西司主事。1496年吕元夫,1502年吕夔、吕浩。
公元1506—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
公元1507年,正德二年。吕翀因上书抗争刘瑾假传诏旨罢大学士刘健、谢迁职受朝廷杖责,削职为民。迨瑾伏法后起用为云南佥事、四川副使。在任期间,修成都江堰,深受百姓称颂。
公元1508年,正德三年。吕柟夺戊辰科状元,初授翰林编修。适逢西夏乱边,上疏请皇上亲理政事,遭刘瑾嫉恨,遂引退每日聚徒讲学。同年,吕秉彝举进士,累官御史。吕经举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历山东参政、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正德年间举进士的有:1514年吕爱、吕律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吕阼官副使、吕陶官至布政使。1521年吕纶。
公元1522—1566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吕柟复职后以十三事自呈,以“大礼未正,引为己罪”之意委婉批评世宗违背礼制下狱,谪为解州判官。
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吕高举进士,为嘉靖八才子之一,授户部主事、官至山东提学副使。同年吕调羹举进士,其性情古怪,既傲视众人,又好施救人危难之中,历任太和知县、兵部主政。
公元1531年,嘉靖十年。吕光洵中举,次年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巡按苏、松等府时,亲率水师灭倭寇,巡抚云南平息叛乱后进兵部尚书。滇人作《平黔记》表彰其事,建生祠纪念。著有《元史正要》、《诗易笺》、《三巡奏议》等。
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吕本举进士。明初更定图籍误为李,中进士后改回原姓,历国子监祭酒、少詹事兼翰林学士。入阁十三年,任续修《明伦大典》总裁官。累官吏部尚书、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卒赠太傅,谥文安。曾孙吕天成为明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烟鬟阁传奇十种》等作品。同年吕怀健、吕懹、吕瑚、吕应祥举进士。吕怀健官至锦衣卫、工部侍郎。
公元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吕柟六十四岁卒于家,因心性正直官场历经三次起落,累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生平所至皆以讲学为事,大江南北门生千余人,主张力行实践、以天为学、以仁为心。朝鲜国曾奏请其文为式。著有《尚书说要》、《泾野诗文集》等。
公元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吕调阳(桂林人)廷试高中庚戌科一甲第二名榜眼,初授编修,历任南北两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侍郎,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同年吕耀、吕阳、吕焯亦中进士。
公元1555 年,嘉靖三十四年。吕圻任宿州卫镇抚,率军大败自江南直犯狼山的1400余倭寇,后又多次率部击退来犯的倭寇,升为参将,因功被封为镇国将军,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民族英雄。
公元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吕鸣珂中已未科进士。历平阳府、庐州府知府,合肥百姓感其恩德,建吕公祠祀之。
公元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吕尚四率乡兵截杀犯永春、南安等地倭寇五十余级。后千户王道成御倭无功,委罪于尚四,又值荒年米贵,遂被逼起义造反。连陷永春、仙游、南安等县,后被镇压。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吕藿举进士,初授户部主事。曾于嘉靖三十四年获乡试第一名解元。同年吕一静举进士。
嘉靖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523年吕颛、吕璋官至锦衣卫。1526年吕希周官吏部文选郎中、通政司。1535年吕韶。1538年吕顒。1541年吕时官户部侍郎。1547年吕孔良、吕荫累官工部主政、四川按察佥事。1553年吕穆、吕旻、吕程。1565年吕若愚、吕子桂官宝庆府知府。
公元1567—1572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年间
公元1570年,隆庆四年。吕鸣珂升陕西按察司副使,整饬洮岷兵备。后又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增修捏贡川八角城防蒙古部侵扰。卒官工部右侍郎,赠尚书祭葬。著有《太常记》22卷。
隆庆年间举进士的有:1568年吕宗儒。1571年吕三才历南京户部江西司主事、分巡冀北道兼按察司佥事。
公元1573—1620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
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吕调阳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辅政张居正。在嘉靖年间身处奸臣严嵩父子柄权的腐败官场,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以稳重不争受到神宗的器重。先后加官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公元1574年,万历二年。吕坤中甲戌科进士。先祖为元末菜农,因向明军报信而得朱元璋奖赏,然在手诏中误写作“李”。至吕坤时,方上奏复姓。初任襄垣知县,历任陕西省右布政使、刑部左、右侍郎。上《忧危疏》劝明神宗励精图治,卒后赐刑部尚书。
公元1577年,万历五年。吕兴周(调阳子)丁丑科进士,累官礼部主事、应天府丞。同年吕乾健举进士。
公元1580年,万历八年。吕调阳因病辞官归乡两年后卒于桂林,赠太保,谥文简。撰有《佛塔寺碑》、《全州建库楼记》等碑。父吕璋,贡生官徐闻知县有政声。祖父吕纲,生员。曾祖、祖、父皆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子兴文、兴武以父荫官中书舍人。孙大英官广东惠州府通判、大韶举人官叙州、瑞州推官。
公元1584年,万历十二年。吕藿回邑捐资于郡城永州潇水东岸建迥龙塔以镇慑水患造福乡梓。历工、兵、吏部郎中,官至太常寺少卿、南京都察院操江右佥都御史,后因以忤时议归里。著有《巢南阁文集》。九世祖祥公为蒙正公十世孙于元元贞年间从洛阳迁居永州。
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吕图南举戊戌科进士初授中书,累官吏部主事、浙江道御史、户部侍郎总督粮储。会江陵饥,军士聚众谇变,且不测,遂抗疏乞留漕粮二十万石,又截三关税银七万不待复旨便分发赈济,以忤旨削籍归家。同年吕昌期举进士。
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吕一奏举进士,累官宁晋知县、户部督饷主事。后辞官回乡隐居,钟情山水,并题书“洗耳”镌刻于兰陵峪的石崖上,表明不闻官场污浊之事。吕奇策举进士,曾为西安县教谕吕曾见所撰《吕氏笔弈》作序,该书首二卷多说经义,诋毁程、朱颇甚,至谓伊川背师忘本。同年吕邦瀚中进士。
万历年间举进士还有:1580年吕一凤官韩城知县。1583年吕胤昌官锦衣卫籍员外官至吏部主事、河南参议。1586年吕兆熊官至太仆寺少卿、巡抚户部侍郎。1601年吕纯如累官太常卿、兵部侍郎,吕邦耀官至能政司右参议。1604年吕封齐累官凤阳知府、刑部郎中。1607年吕隆。1613年吕下问、吕维宁、吕逊官山西左布政使、吕梦熊官知县、吕维祺。1616年吕浚,吕鹏云累官巨野知县、南浙江道御史。
公元1625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五年
吕黄钟中天启五年乙丑科进士。
公元1628—1644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年间
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吕弼周、吕大器、吕化舜同举进士。
公元1633年,崇祯六年。吕维祺自南京户部右侍郎拜兵部尚书,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设伊洛会广招门徒,著书立说。
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吕维祺尽出家私赈济并劝福王朱常洵散财饷士守城,福王不听,致洛阳城陷被俘,闯军有识者欲释被以“不辱大节”而引颈受死,卒赠太子少保。著有《明德堂文集》《孝经本义》等传世。弟维祮由选贡生为乐平知县,亦抗节死,赠按察佥事加赠太傅,谥忠节。子兆麟清顺治年间进士,历官知县、监察使。
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吕大器任右佥都御使,巡抚甘肃。令王世宠征讨引乌斯藏蕃军来犯的叛逆总兵柴时华,柴战败自焚。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吕弼周曾任明驿传道佥事、河南副使,加入李自成义军后授淮安节度使,上任途中被俘拒降遇害。
崇祯年间举进士的还有:1631年吕一经。1640年吕阳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吕兆龙官至四川成都府同知、吕翕如官至佥事。1643年吕云藻,吕潜(大器子)授行人、太常博士,吕崇烈官庶吉士。
公元1645—1661年南明 隆武帝 朱 聿键 、 永历帝 朱由榔年间
公元1645年,隆武元年。吕留良与侄总兵都督佥事吕宣忠散家财召募义勇与清军大战于澜溪,左股中箭,兵败后隐居行医。父元学为繁昌知县早逝,留良为遗腹子,由三兄愿良扶养,三岁嫂亡,过继堂伯父鸿胪寺丞元启为子。
公元1646年,隆武二年。吕大器以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于肇庆拥立永明王(桂王)朱由榔为永历帝,仍掌兵部,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后因明宗室朱容藩自称天下兵马副元帅据夔州建行台称制封拜而率师督征,行至思南得疾,卒于都匀。谥文肃、祀贤祠。著有《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
到了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剕(剔掉膝盖骨)、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
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
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
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
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蔡”。
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
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后来的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
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即在吕地,。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
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
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曾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帮助大禹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任务。大禹以有褒氏辅佐有功,将其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
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传至其末代国君时,名叫褒珦,是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的王室大夫,他因耿直直谏而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结果被囚入牢狱。其子褒洪德为救其父,献上了褒国的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周幽王好色贪婪,见褒姒后大喜,结果褒珦得复官爵。
后来,周幽王在褒姒身上引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褒国亦随之衰败,到了战国时期,褒国被巴国所灭,其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皆称褒氏。而后,巴国又被秦国所灭。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
在陕西的历史上一直有座古褒城,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古称褒城县,至今仍有其遗址。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全国区划调整时,褒城县方被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原县治改为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 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
瑕吕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瑕吕饴生,亦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是当时晋国著以辩称著名的大夫。
瑕吕氏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一点,据史籍《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秦乃许晋平。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
据清朝时期著名学者江永所撰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记载:“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卽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如谓隐公元年传。费伯帅师城郞。其地在今废鱼台县。去曲阜二百里许。而九年经书城郞。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郞。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郞者。别为鲁近郊地名。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左传记公子偃。自雩门出。先犯宋师。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檀弓作战于郞者。皆无疑矣。僖公三十年传。烛之武见秦伯曰。许君焦瑕。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与传所云晋惠公赂秦以河外列城之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者不合。永则谓之武所言。乃于河外列城举焦。于内及解梁城者举瑕。以该所许之邑。引水经注云。涑水西径郇城。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解梁。卽斯城也。又西南径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云云。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瑕城在解西南五里。二地相距三十里许。杜预于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之地。沃饶近盬。合郇瑕为一。于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以暇吕为姓。余皆失之。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之间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大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姬夷吾被秦军大将公孙俘。两个多月后,秦穆公嬴任好才允许晋国派使者来讲和。于是晋惠公派人从国内请瑕吕饴生来秦国,以他是机智来救回自己。
瑕吕饴生奉命到了秦国,于是吕甥与秦穆公之间在王城(今陕西大荔)开始了一场事关晋惠公是否能安全返晋的对话。
秦穆公先声夺人,直截了当地问道:“晋国近来团结吗?”
瑕吕饴生却摇了摇头,坦然回答:“不团结!”
这种直率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他问:“为什么呢?”
瑕吕饴生回答:“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叫嚷着一定要报仇。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战败而污辱国君的罪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早日释还国君,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是死,也不愿有贰心。因此,晋人不团结。”
没想到是这样的“不团结”,秦穆公顿了一下:“那么,你们晋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
瑕吕饴生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那些老百姓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的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然而,那些明事理的君子们,则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们的国君。小人们又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天下的恩德,再也没有比放还我君更伟大的,最严厉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残忍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无知的人畏惧刑罚。如此一来,秦国不但就此收服人心,也可以称霸天下了。相反的,假如秦国扣押我们国君不放,就等于是以怨报德,我相信秦君是不会那样做的。”
秦穆公无话可说,借此下台阶:“你说得没错!释放晋惠公也是我的本意啊!”
此后,瑕吕饴生与秦穆公在秦王城签署了媾和协议,将原先晋惠公早就答应的划予秦国的河西之地给出,顺利地接回了晋惠公。
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得救,就是在于瑕吕饴生会运用“软硬兼施”的说话功夫。懂得运用这种“棉里藏针”的论述功夫之人,他能够根据对方心理特点软硬兼施,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被他说服。
在瑕吕饴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他名字中的字为姓氏者,称瑕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还有分称为生氏、饴氏、男氏等者。 源于兵器,出自先秦时期宋国、鲁国之兵器轻吕,属于以兵器别称为氏。
轻吕,是上古时期的兵器名称,即剑,长度如同短矢,即短剑,属于轻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宋国、鲁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军队使用“轻吕”这种兵器。而较长的剑则称“矤吕”。“矤”就是“张”的古体字。
这在典籍《扬子·方言》中有记载:“矤吕,长也,东齐曰矤,宋鲁曰吕。”
宋国在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而鲁国在秦庄襄王嬴异人(嬴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所灭。
这两个诸侯国的兵卒后裔子孙中,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兵器名称为姓氏者,称轻吕氏、矤吕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姜姓,出自两周时期王室礼器大吕,属于以礼器别称为氏。
大吕,就是周王朝宗庙里最大的钟之别名,原是西周太师姜太公为其取的名称。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宗庙里的大钟皆称大吕,击钟者即称“吕人”,亦称“吕师”。
在吕人、吕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礼器名称、或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吕人氏、吕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将领玉昔贴木儿,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玉昔贴木儿,阿鲁剌惕氏,是著名的元朝将领。
在元朝初期,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被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召见,受命“怯薛”之内膳事,赐名曰“吕鲁”。到了元至元十二年(宋恭宗赵显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吕鲁官拜御史大夫。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吕鲁奉命统军征讨叛王孛尔只斤·乃颜,三战三捷,抓捕孛尔只斤·乃颜送至大都斩首。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复收孛尔只斤·乃颜余党哈丹图鲁干,官职再加为太傅。
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吕鲁辅佐皇孙孛尔只斤·铁穆耳抚军北边,后进位为大元帝国的太师。
在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的后羿子孙中,有以先祖之赐名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明朝时期锡伯族吕佳部落,属于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吕佳氏,亦称罗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锡伯族的一支,世居西克屯(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为索伦部著姓之一,满语为Logiya Hala。
在清朝晚期以后,锡伯族吕佳氏多冠汉姓为吕氏、罗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吕姓家谱的来历
本文2023-09-22 06:55: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