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把郑和,赐姓郑?为什么不直接赐姓朱呢!还有姚道衍为什么要收正和为弟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把郑和,赐姓郑?为什么不直接赐姓朱呢!还有姚道衍为什么要收正和为弟子?,第1张

他在燕王争夺帝位中,为他立下战功,所以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至于朱姓那是国姓,就算功劳再大,肯定也不能赐予宦官的。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 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 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 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 )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很多人在看一些影视剧的时候都会发现,明朝时期的太监似乎很大一部分都是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那种人,权力极大,甚至皇帝在他们面前都只是一个傀儡一样,成了王朝实际的掌权人。在历史上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的确是这样,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吗?皇帝难道都会任由自己的权力被太监夺走而不管不顾吗?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明朝太监真的比皇帝还厉害吗

明朝,华夏封建王朝历史上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是汉人最后的脊梁,他的文化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不同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那些已经被人淡忘的统治者,终明一朝十六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浓重色彩一笔的有趣的人。

乞丐造反朱元璋,叔篡侄权朱棣,恋母皇帝朱见深,道士皇帝朱厚璁,木匠皇帝朱由校……一个个有趣的皇帝。

而伴随着这些有趣皇帝身边的就是大明权力机构上最重要的一位角色——宦官。

宦官又是太监,当然不是每一个宦官都能够爬上太监的位置,终明一朝,宦官的权利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少见的。他们能够监察百官,能够监察军队,能够从地方上收税,权力之大骇人听闻。

可即便是拥有如此大的权利,有着西厂、东厂这些强悍的武装力量,甚至某位魏姓太监更是直接成为了太监历史上的最高成就者,九千岁,可是他们依然依附在皇权之下,不敢对处在深宫中呆在皇位上的皇帝有丝毫的想法。

2、明朝宦官权利崛起

作为皇室的下人和佣人,一开始的时候,宦官们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因为大明的创造者,朱元璋并不是很喜欢太监,他特意规定太监不能干政,可是随着朱棣反叛,呆在南京城的太监们为了自己的新主子出了不少力,于是随着朱棣登上了皇位,这群宦官们也为自己的努力换取了自己的势力——东厂。

自朱棣后,一代代的明朝的皇帝发现文官的势力越来越大,而随着土木堡之变后,唯一能够制衡文官集团的势力勋贵集团也趴下了,皇帝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势力来对抗这群势力越来越庞大的文臣集团。

成化年间的西厂汪直,正德皇帝手下的刘瑾,明朝中期的皇帝们将太监当成了手中的刀和利剑,与文臣集团相抗衡,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和革新的理想。

当大明十六帝中最聪慧的皇帝嘉靖登上的皇位后,他几乎用自己的手段掌控着整个大明集团的全部政治机构,不论是文臣集团还是阉党集团都成为了他手中的工具,如此将政治手段玩的出神入化的唯有他一人。

嘉靖之后,文臣集团更加的团结,甚至与地方上的豪门地主勾结,形成了强大的文臣党派,大明的赋税根本无法支撑国家的正常运转,无可奈何的万历和天启皇帝们,不得不派出自己的势力,东厂和太监们,从地方上的矿税和商税着手,勉强的维持着大明正常的运转和对外战争,而这个时候的宦官们的势力几乎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明代时期的最高峰,在地方上有着敛财手段,在中央有着皇帝绝对的信任。甚至出现了九千岁这位将宦官事业做到了巅峰的男子。

可是随着崇祯这位从小就被文臣洗了脑子的皇帝上台后,就变了,作为唯一能捞钱唯一能与文臣党派抗衡的宦官集团被他亲手废了,失去了制衡的东林党带着大明向毁灭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没有钱就没有军队,没有军队的崇祯根本无法阻挡李自成的大军,没法限制后金的强大。只能看着满朝的文臣们赚的盆满钵满,自己只能无奈的吊死在煤山那颗歪脖子树上。最后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

3、明朝宦官们的机构

明朝的宦官之多,据对在历史上是排的上号的,管理如此多的宦官自然有一套成熟的机构。一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

十二监是明代所设管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各有掌印太监一员。明代宫廷置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等十二监

四司为: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戏曲)、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以前主管造币)、混堂司(管洗澡)。

八局为: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而其中权利最大的就是司礼监和御马监。司礼监掌控了大明宦官最高的武力机构东厂,不仅仅如此司礼监还掌握着一项最重要的权利,批红。批红是明宣帝发明的一种政治手段,这位喜欢玩蟋蟀的皇帝,为了偷懒将一部分不重要的奏章交给了司礼监的大太监。

而之后的一代代的皇帝,更是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私人时间,批红的权利更是一步步的下放,甚至到了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太监的手中,基本上奏章都不需要给皇帝看了,他们完全代理的状态。

而御马监,顾名思义是帮皇帝养马的机构,可是这个机构不仅仅是养马,还负责皇帝的操场,皇庄、部队……钱财机构。是明朝皇帝们的钱袋子,而拥有如此大权利的御马监在成化帝和正德帝期间都开办过能够与东厂抗衡的权利机构西厂。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太监的权利机构不仅仅是在中央了,更是到了地方,织造局的出现就是明朝嘉靖皇帝的手段之一,依靠织造局,太监们可以合法的与国外通商,为嘉庆皇帝赚钱。而到了万历年间织造局已经大不如前,江南的豪商们已经将对外通商的利润瓜分的七七八八了,无可奈何的的万历皇帝只能派出太监收取矿税和商税,对于贪婪的太监们这些吃的满嘴流油的文臣们恨的牙痒痒,因为这是抢他们碗里的食,甚至多次要求万历皇帝不要与民争利。

可是连政令都无法正常下达万历皇帝哪里会理会这些文臣的胡搅蛮缠,如果不是由他派出的宦官们收取的矿税和商税,也许万历皇帝的三大征就成了大明王朝的终章。毕竟万历三大征花费了大明朝整整一千一百多万两白银。而依靠矿税和商税,万历才勉强把这个窟窿堵上。

结束语

终明一代,宦官横行,权利庞大,可是即便是身为九千岁的魏忠贤也从来没有想过造反,因为明朝的制度造就了这群宦官虽然权利庞大,但是一旦失去了皇权的依靠,就会一无所有。

身为宦官的郑和之所以会有后代是因为其后代并不是他亲生的,而是从他人那里过继来的。郑和原为马姓,其家中除了他之外另有五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为兄长,剩余四个分别为一姐三妹。有关郑和是如何成为宦官的,史籍中并无详细记载。根据后世学者推测,郑和应该是在“明平云南之战”中遭遇俘虏,继而成为宦官的。

郑和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宦官转变为名垂千史的知名宦官,原因在于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绩,从而得以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他的“郑”姓便也是因此得来的。而后,郑和连续七次奉命下西洋的壮举也给当时的明朝以及后世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郑和”这一名字也因此变得广为人知。而事业上的成功让因成为宦官而无后的郑和开始思虑后代一事,毕竟古人十分注重后代传承。

郑和为了使自己这一脉不就此断后而从他人那里过继了一个男孩过来,并为其取名为郑均,字义。有关于郑钧的身世,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郑和兄长马文铭的儿子。据1936年发现的《郑和家谱》称,这郑义的后代后来逐渐发展出多个支系,这些支系分散至中国多地,甚至是国外。但是具体真正如何,因为缺乏资料的缘故而未能可知。

话说,郑和此人除了身世、后代这两个疑点之外,他的身上其实还存有其它疑点。比如说,郑和的离世也存在诸多疑点。郑和去世的时间是1433年,当时他还处于第七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有关郑和真正的去世地点以及其入葬地点,时至今日依旧存有很多争议。位于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据传有可能只是衣冠冢,里面并无郑和遗骨。

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是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

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本来只是一个和尚,但是在元末的环境中因缘巧合参加起义军,并且最后成了起义军的一个领导者,在刘伯温等名将的帮助下成功坐上皇位,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纯草根出身的皇帝,因为在当上皇帝前,朱元璋往前追三辈、五辈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朱元璋称帝后还留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最后只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究其原因我觉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不顾朱元璋的嘱托,首当其冲就是朱允炆,违反祖训上台就削藩,想要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没错误,但是这太急了,后来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反抗,把朱允炆给打跑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朱允炆跑去哪儿了,现在还是一个没解决的难题,然后就是明朝很多皇帝都是不理朝政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明朝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天天沉迷于木匠的工作,导致了当时太监干政,虽然后来崇祯帝继位发奋图强,但是还是没法挽救日渐颓废的明朝。

第二个原因就是明朝皇帝寿命很短,更迭快造成明朝根基并不稳,明朝皇帝很多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就去世了,造成明朝改革频繁,社会动荡,就比如前任皇帝的改革还没弄完,新皇帝即位,旧改革直接被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虽然留20字来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这些字并没有用完明朝就已经灭亡了,最后只用到了“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给自己儿子用了这个字,排朱元璋留的字里的第十一个,也只能说用了堪堪过半

第1任

洪武太祖 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第2任

建文惠帝 朱允炆

皇后马氏 光禄少卿马全女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

第3任

永乐成祖 朱 棣仁

孝文皇后 徐氏

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

第4任

洪熙仁宗 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 张氏

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 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

第5任

宣德宣宗 朱瞻基

孝恭章皇后 孙氏

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

第6任

正统英宗 朱祁镇

孝庄睿皇后 钱氏

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

第7任

景泰代宗 朱祁钰

皇后 汪氏

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

第8任

天顺英宗 朱祁镇

孝肃后 周氏

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

第9任

成化宪宗 朱见深

孝贞纯皇后 王氏

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

孝穆皇后 纪氏

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时南征,俘人宫中。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见纪氏对答合意,就在内藏私幸了她。纪氏从此有了身孕。成化十一年(1475年),孝宗年已6岁, 六月二十八日,纪氏突然死去。宫里传说是万贵妃乘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纪氏被毒害而死。

孝惠后 邵氏

昌化人,邵林之女,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邵氏“知书,有容色”,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宪宗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佑杬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第10任

弘治孝宗 朱佑樘

孝康敬皇后 张氏

孝宗元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

第11任

正德武宗 朱厚照

皇后 夏氏

武宗元配,庆阳伯夏儒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尊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偕圣毅皇后”。

第12任

嘉靖世宗 朱厚充

孝洁肃皇后 陈氏

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

孝烈皇后 方氏

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供诚袛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 杜氏,

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当时,孝洁陈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袝”的记载,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第13任

隆庆穆宗 朱载垕

孝懿庄皇后 李氏

北京昌平人,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

孝安皇后 陈氏,

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 李氏

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享年70岁

第14任

万历神宗 朱翊钧

孝端显皇后 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

孝靖皇后 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

第15任

泰昌光宗 朱常洛

皇后 郭氏

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

皇后 王氏

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

皇后 刘氏

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

第16任

天启熹宗 朱由校

皇后 张嫣

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

第17任

崇祯思宗 朱由检

皇后 周氏(

?-1644年),祖籍苏州,生长于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父周奎以兵马副指挥升五军都督同知,晋封伯爵。周后于天启年间入信王府。思宗(即信王)即位,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陷都城,帝令周皇后自裁,自缢而死。

至于公主太多了,可以参看

http://guoxuebaiducom/page/c3f7cab7/120html

没有昭明公主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把郑和,赐姓郑?为什么不直接赐姓朱呢!还有姚道衍为什么要收正和为弟子?

他在燕王争夺帝位中,为他立下战功,所以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至于朱姓那是国姓,就算功劳再大,肯定也不能赐予宦官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