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居京八旗满足人,清末由于战乱流亡于河北一带,改汉族姓氏为“赵”,问我是什么旗和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祖居京八旗满足人,清末由于战乱流亡于河北一带,改汉族姓氏为“赵”,问我是什么旗和姓氏?,第1张

[赵]

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呼伦觉罗氏、阿颜觉罗氏、阿哈觉罗氏、察拉觉罗氏、通颜觉罗氏、西林觉罗氏、嘉穆瑚觉罗氏、格林觉罗氏、哈尔哈觉罗氏、舒善觉罗氏、兆佳氏、兆尔佳氏、董鄂氏、鄂卓氏、鄂岳氏、喜塔喇氏、刁落氏、觉尔察氏、蒙鄂络氏、乌喇纳喇氏、希卜鲁氏、塔察觉尔察氏、吴鲁哩氏、钮祜禄氏、伊拉里氏、佟佳氏、巴雅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赵罗特氏(蒙古族)、赵禹特氏(?)、卓特氏(蒙古姓)、赵氏(汉族、朝鲜族)等。

姓氏与旗属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因为大姓可以分属不同的旗。

首先你应该根据迁徙史、家族故事、家谱排字等资料确定自己的老姓,然后再 确定清末的旗属。

建议:别把旗属看的那么重要。

  http://wwwztgamecomcn/html/20060406/114433703367shtml

  这个网址上写得很详细,(页面也很好看)

  一、八旗来历的传说:

  过去有“从龙人关”之说,其实从龙人关说的是八条小龙。开始,这八条小龙并不团结,相互之间经常发生你争我斗,逞强好胜。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们的事后,就召见天使说:“地上有人向我告状,日头和月亮总是在一起,这样天天都是白天,半阴半阳的,人们感到很不舒服,总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庄稼也长不好了。”人们很着急,都要求把他们分开。你传我的谕旨,命令八条小龙来完成。

  这八条小龙知道命令后,都想立头功,个个争先恐后,这个来,那个去,搬月亮,挪日头,不管费多大的劲儿,怎么也弄不动,大家急得抓耳挠腮,一点好办法也想不出来了。

  正在无计可施时,龙王威风凛凛地来到他们面前,责问:“这么长的时间,你们为什么没有完成玉帝交给的任务?”

  小龙纷纷抢着说:“日头、月亮太沉了,我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劲,整天都跟着月亮和日头后头跑,总是追不上,有时追上也是跑不动,有时跑到头里也是拦不住,还是被它们撞到一边去了。”

  龙王问:“你们是怎么去的?”

  小龙们回答说:“我们是一个接一个去的。”

  龙王听后,大发雷霆,当即骂到,你们这帮笨蛋,都赶不上下界凡人,他们还知道,人心齐泰山移呢!如果你们团结起来,不就可以了嘛。假如你们各拿一只箭,用力一掰就断了。如果把这8只箭绑在一起,还能掰断吗?过去你们不能取胜,就是单个力量太弱的缘故。

  小龙们一听,恍然大悟,当即表示组合到一起,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结合在一起,正象汉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画,实际上就是八条小龙组合而成。金字塔两条龙头合在一起,变成了金字头上的尖,他们齐心协力,象个楔子,在日头和月亮之间一拱,就真的把日头和月亮给拱开了。日头和月亮分开后,由于日头跑得快,很就跑到头里去了。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后边。

  这八条小龙完成了任务,也累得筋疲力尽,纷纷朝地上掉下去,此时,刮起一阵大风。说来也巧,不知道从哪里刮来八块颜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这八条小龙正巧每条龙落在一块布上,它们不仅落在布上还张在了布上。

  后来,后金国将这八块带有龙图案的布当成了旗标,由于八条龙和八块布的颜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白色的小龙落在黄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黄旗;蓝色的小龙落在白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白旗;**的小龙落在红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红旗;树皮色的小龙落在蓝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蓝旗。一条小龙,虽然落在黄布上,由于黄布外边镶上了一条红边,所以就叫镶黄旗;一条小龙,虽然也落到白布上,但白布外边镶上了一条红边,所以就叫镶白旗;一条小龙落到了红布上,由于红布外边镶了一条白边,所以就叫镶红旗;另外一条小龙落在蓝布上,也是由于外边镶了一条红边,所以叫镶蓝旗。这些旗上都有一条小龙,也都有与明字搏斗的场面,还有云彩、火焰等。

  2、八旗的建立及演变:

  年 代 地 点 人 物 设 旗 情 况

  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1615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1635年 盛京沈阳(天聪9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极 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 8×3=24旗×7500人/旗 18万人

  2、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1)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2)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3)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3、八旗中的旗的区别:

  (1)八旗中正、镶旗的读音:

  八旗中有正、镶区别,也称“整”、“厢”旗,字面不难理解其意。正——整个、全部讲;镶——在原纯色基础上镶的边,也做“厢”

  (2)区别: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3)旗的样式:

  1) 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2) 八色龙旗,均做龙图镶旗形成,只是加边后,中间面积小,龙形小些。

  3) 龙与旗色配合: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4) 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4、八旗颜色的含义:

  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铁又先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种颜色:红、黄、白,蓝。

  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

  所以用: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对应蓝、黄、白、红。

  5、上三旗与八旗旗主们及左右两翼分设。

  (1)进北京后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挑取侍卫。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1)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禇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3)左右两翼设置:

  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 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6、进驻北京后,满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卫驻扎(京旗)、(禁旅八旗):

  (1)北京城内城是方城,按方位颜色布防:

  两黄旗驻北方(驻德胜门、安定门);

  两白旗驻东方(东直门、朝阳门);

  两红旗驻西方(西直门、阜成门);

  两蓝旗驻南方(崇文门、宣武门)

  (2)八旗军队位置按“五行阴阳”划分:

  两黄旗驻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代表土,土能挡水;

  两白旗驻扎东方,东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两红旗驻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两蓝旗驻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

  东西南北,金木水火,黄白红蓝,一伸一抑、一张一合,顺其自然的天理现象和崇拜。

  八旗军的兴衰

  八旗军和绿营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兵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影响到清朝的盛衰兴亡,素为人们注意。

  八旗军建立于入关以前。清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遗甲十三副、女真三十丁起兵以后,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八旗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设立四个固山(汉语译固山为旗),各固山的旗帜分别用黄、白、红、蓝四色,每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管辖。万历四十三年因归附日众,遂以原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将原来旗帜周围镶上一道边子,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合为八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旗,设固山额真一员和两员梅勒额真,后因人丁增加,一甲喇辖有十几个牛录,牛录亦改称佐领,甲喇为参领,官名亦相应改变,固山额真称都统,梅勒额真为梅勒章京或副都统,甲喇额真称参 领,牛录额真为佐领。满洲(当时称女真)蒙汉数十万人分别编入八旗各牛录。后清太宗皇太极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原来的八旗称满洲八旗,合共为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入关之前,八旗壮丁是兵民合一,“几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他们平时耕猎牧放,战时则披甲从征。兵与丁的比例时有变化。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时,每牛录有六十甲,即五丁抽一为兵。天命六年十月是三丁抽一,每牛录有兵一百名,十一月每牛录又增甲五个,变成了二了抽一,此后仍恢复旧制,大体上是三丁抽一。皇太极执政后期,每牛录改为二百丁。汉军八旗征兵的比例要小一些,一般是五丁抽一。

  努尔哈赤、皇太极根据八旗制度,从八旗壮丁中金集了一支拥有从五六万至十一二万名兵士的八旗军队。这支军队分由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管辖。

  各额真平时辖束八旗人丁,征赋佥役,战时率领全为兵丁的旗人南征北伐,拥有很大权力,尤其是固山额真,更是官高位尊,权势赫赫。八旗固山额真多系开国元勋和宗室国戚。天命年间(16161626),先后担任固山额真的有十六位,其中,济尔哈朗、汤古岱、阿巴泰是英明汗努尔哈赤之子侄,阿敦、铎弼是汗之族弟,扈尔汉是汗视如亲主之养子,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并坐共尊。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是著名的理政听讼之“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扬古利又是汗之女婿、孙女婿和妹夫。阿布泰之姐是汗之爱妻阿巴亥大福晋,他还娶了和硕公主。其余穆哈连、博尔晋、苏巴海、巴笃理四人,皆多次征战,军功卓著。皇太极执政时期,情形与此类似。

  固山额真,尤其是满洲八旗固山额真,是金国大清国的军国重臣,权势与地位远逾于六部承政和内三院大学士。以军事而言,他们在三个方面享有很大权力。第一,议处用兵事宜,重大战争,汗常命诸贝勒与八固山额真商议。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军征明时,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议定,要求班师,岳托等贝勒赞同汗进取之议,遂“令八固山额真诣两贝勒所定议”,二位贝勒始放弃己议,大军继续前行。

  第二,出师行围,各率本旗官兵,守汛征战。天聪五年攻打明大凌河时,汗谕八旗固山额真冷格里、达尔汉、色勒、篇古、喀克笃礼、伊尔登、叶臣、和硕图等,分率本旗兵围城之一面或半面。

  第三,辖领本旗官兵。举凡佥丁从征,督责兵士整备军装战马,申严军纪,察验披甲强弱,奏报兵并征战功过,等等,皆由固山额真督责部下办理。

  当然,固山额真虽拥有很大权力,但他毕竟不是本旗军队之主子,不是本旗兵士的最高统帅,而只是总管本旗一切事务的最高官将,真正的一旗之主,一旗军队的最高统帅,乃是该旗之旗主贝勒及金国汗。努尔哈赤之子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铎等,经汗封授,分别拥有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正黄、镶黄旗,是该旗之主,固山额真等官将皆系本旗旗主之臣,双方有着君臣隶属关系,各旗兵士亦系该旗旗主贝勒之兵士。用兵征战大权,仍归汗及旗主贝勒掌握。

  入关之前,与明朝军队将官有俸、士卒有饱不同,八旗将士没有俸银饷银。皇太极曾就此事下谕说道:“我国家地土未广,民力维艰,若从明国之例,按官给俸,则势有不能”,然而“蒙天眷佑,所获财物,原照官职功次,加以赏赉,所获地土,亦照官职功次,给以壮丁。先前满汉一等功臣,占丁百名,其余官将,俱照官职功次依次给与”。

  八旗将士的合法经济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领取赏赐。金国汗经常以征明所得人畜财帛赐与官兵。天命六年三月打下辽阳后,汗谕赐总兵官(相当于固山额真)银各二百两、布帛二百三十匹,副将(相当于梅勒额真)银一百五十两、布帛一百六十五匹,兵士各领布七匹。第二,计丁投田。八旗将士根据所获人口及自身男丁,计丁领取田地,一丁三十亩。多年征战,使八旗将领掠夺了大量人丁,逼令充当包衣,耕种田地牧放马牛,他们借此领得数以千亩计的田地,成为大庄园主,收取大量租银粮米。第三,按职论功免除丁赋。全国人丁,须计丁上交国赋。天命八年(1623),督堂向汗报告:“一年一丁之征收官赋者,赋谷、赋银、饲军乌之料,合共三两”。汗谕规定:总兵官、固山额真额亦都屡立大功,免一百丁之国赋,二等参将免二十二丁丁赋,一等游击免十六丁丁赋,三等游击免十二丁赋,一、二、三等备御分别免十丁、八丁、六丁之赋,千总免四丁,把总免三丁,驻汗城之甲士、哨探、守门、工匠各免二丁之赋。

  努尔哈赤、皇太极皆极重视军队的操练和军纪的严明,屡颁军令,奖勇惩懦,经常举行操练,不止一次地大阅旗兵。

  努尔哈赤、皇太极还以身作则,奋勇冲杀。努尔哈赤在五十五岁时总叙历年征战之情说:“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加,兵刃相接,不知几经鏖战。”皇太极亦有乃父之威武,他曾率兵二百,击走明兵数千。在君汗的激励和带动下,八旗军队涌现出一大批勇冠三军、不畏强敌、能征善战、以少败众的勇将,如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何和礼、扬古利、冷格里、劳萨、图鲁什、叶臣、阿山、萨穆什喀、阿济格尼堪、伊尔登、吴拜、图尔格、鳌拜等,皆身经百战,屡建功勋。八旗士卒亦踊跃争先,勇猛冲杀。因此,八旗劲旅屡败强敌,所向披靡,先后大败明兵于萨尔浒、平阳桥、松山,多次入边,千里突袭,直抵北京城下,为进取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入主中原以后的八旗军

  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统领满洲兵卒四万余人和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兵五万人,以及恭顺王孔有德等汉兵二万人与包衣兵、外藩蒙古兵,总共约十二万人,与大顺农民军决战于山海关,大胜,五月初二日入据北京,逐步确立起清皇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皇朝以八旗军为主要军事支柱,竭力加强八旗军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第一,确定北京八旗军制。顺治年间,北京八旗设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分别统辖骁骑(又称马甲、马兵)、护军、亲军、前锋和步兵。其后又设火器营、健锐营、内府三旗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以及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和三旗虎枪营,等等。

  前锋、护军、骁骑、亲军、步兵,皆从八旗佐领下佥选,各朝人数时有变化,乾隆年间,共有骁骑三万四千余名、护军一万五千余名、前锋一千七百余名、步军二万一千余名、亲军一千七百余名、健锐兵二千、火器营兵六千余名、虎枪营兵六百,以及藤牌兵等等,约九万余名。另外又专设领侍卫府,置领侍卫年大臣六员、内大臣六员,辖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旗)一、二、三等满洲蒙古侍卫五百七十员、蓝翎侍卫九十员,以及四等待卫、御前侍工、乾清门侍卫、汉侍卫若干员,还有亲军校、亲军一千八百余人。

  八旗军队总的职责是“环拱宸极”、“绥靖疆域”,即“宿卫扈从”,守卫皇宫、京城,随侍皇上出巡,用兵各地,对外征战。各营官兵又有各自具体职责。

  就“宿卫扈从”而言,领侍卫府责任最重、地位最高,总管宫殿宿卫和巡幸扈从诸事。紫禁城内各门各宫各殿,由领侍卫内大臣调派侍卫、亲军、上三旗与内府三旗前锋、护军、骁骑宿卫。

  紫禁城外周围,由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护军守卫。紫禁城外皇城以内,由满洲八旗步军守卫,皇城以外,大城以内,由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步军守卫。大城以外,即安定门、朝阳门、广渠门、永定门、西直门、东直门、右安门、广宁门、德胜门以外,由五城巡捕营之一万绿营兵守卫巡逻。

  八旗骁骑营,为入关前的阿礼哈超哈营。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设都统一员及副都统、参领、佐领、骁骑校若干员,辖治八旗人丁和骁骑三万五千余名。八旗前锋营,设左、右翼前锋统领各一员及参领等官。八旗护军营,设护军统领八旗各一员,以及参领等官。八旗步军营设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一员及左右翼尉、参将等官,辖领八旗步军和五城巡捕营步兵(绿营兵)三万一千余名。火器营设总统大臣六员,由王公或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等兼任。上三旗虎枪营设总统一员,健锐营设总统大臣若干员,以王公大臣兼任。

  第二,设立驻防八旗。为了削平各地反清武装,牢固控制全国一千七百余府厅州县,从多尔衰开始,世祖、圣祖、世宗、高宗均陆续遣派八旗军在一些重要城市驻防,称之为驻防八旗。清代的驻防八旗,大体上可分为畿辅驻防、东三省驻防、各省驻防和新疆驻防四大系统。

  畿辅驻防亦称直隶驻防,乾隆后期,共在良乡、昌平、水平、保定等二十五处,驻有八旗兵八千余名。东三省驻防又分为盛京、吉林、黑龙江驻防。盛京驻防八旗兵一万六千余名,总辖于盛京将军,分驻盛京、辽阳、开原等四十座城池边门。吉林驻防八旗兵九千余名,统辖于吉林将军,黑龙江驻防八旗兵和索伦达呼尔等共七千余名,辖于黑龙江将军。东三省共有驻防八旗兵三万五千余名。

  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广东、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一省的二十座城市,乾隆后期有驻防八旗兵四万五千余名,分由各城所设将军或副都统管辖。如江宁驻防将军辖八旗兵三千余名,京口驻防副都统辖一千三百余名。新疆驻防旗兵,又称为“西域兵”,系乾隆中年统一准部、回部后设置的,共有兵士一万五千余名,统辖于伊犁将军。

  第三,发给将弁俸禄和士卒月饷。入主中原以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能再像昔日攻明那样,以掠夺人畜财帛为主要收入,而且年收国赋数千万两,也有能力仿照明制发放饷银,故 从顺治元年起,清廷便相继制定八旗宫俸、兵饷制度。顺治十年定制,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八旗都统、外省驻防将军,岁给俸银一百八十两、禄米九十石,余官依次减给。除正俸外,还有“养廉银”。雍、乾时规定,都统每年养廉银二百四十两。驻防将官更多,吉林、盛京、黑龙江三处驻防将军岁领养廉银二千两,福州将军、杭州将军一千六百两。清初将领还计丁受田,凭藉多次征战所掠成百上千名包衣,分领数以万亩计的田地,像费英东家,除畿辅、盛京大量庄园外,仅辽宁省广宁等处牧马厂地,就有垦熟田地四千余亩。

  八旗兵土的饷银,时有增减,康熙中年定制:京师八旗前锋、亲军、护军,月给饷银四两,骁骑三两,皆每岁支米二十四石。步军月饷一两五钱,岁支米十二石。清初兵士亦计丁受田,一丁三十亩。

  八旗将领士卒的俸饷,比诸前代各朝数量更多,尤其是兵士,京城八旗的前锋、护军、亲军每年可领饷银四十八两、米二十四石,比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监丞、七品父母官知县的俸银禄米还略多一点。这是清帝之“满洲根本”国策的体现之一,对维持八旗军队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增编佐领,确保兵源。满洲男丁本来就少,顺治五年因连年出征,伤亡较多,已比入关前减少了数千丁,只有五万五千三百三十丁,到十四年又减少十分之一,仅有四万九千六百九十五丁,加上蒙古、汉军八旗男丁,也不足十万,无法肩负“拱卫宸极,绥靖疆域”重任,康熙十二至二十年发生“三藩之乱”,兵丁又大量伤亡,问题更为严重。为了维护“满洲根本”,“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国策,清帝采取了三条措施,竭力增加满洲八旗人丁和佐领,以确保八旗军的兵源。一系尽力扩大“新满洲”编制,将黑龙江索伦、达呼尔等部落成员,迁入盛京、北京,编入满洲八旗,仅康熙十三年便增编了四十个“新满洲佐领”。二是将包衣佐领或者佐领下余丁,改编为满洲八旗的旗分佐领。例如,镶黄旗满洲第五参领之第十四佐领,系将包衣佐领哈达及其合族之人由包衣拨出,编立而成,镶白旗满洲第二参领之第十二佐领,原系清初肃亲王豪格的包衣佐领,现改为旗分佐领。第三,允许因功免除包衣身份,以及冒充正身旗人的包衣,作为“另户”,登记入册,继续做其原来的差事。包衣原本附属于家主名下,不能单独立户列为八旗正身壮丁,不能披甲当兵为官作官。八旗官兵不能收养、过继汉民之子和包衣之子,不许汉民之子随母改嫁入旗,这些人丁皆不能列入八旗正身男丁册档。但是,岁月流逝,日积月累,许多包衣及原系汉民过继与旗人之养子、随母改嫁入旗之民人,冒入了正身旗人册档,充当前锋、护军、骁骑,少数人还成为文武官员,仅乾隆元年查出正红、镶红二旗汉军中上述三种人冒充为正身旗人的官员兵丁,就多达二千七百余人。清政府将他们载入八旗“另户”册内,许其继续披甲为官。雍正时还因征准需要,金选二千名八旗包衣从征,允其凯旋之日,“俱准为另户”。通过这些措施,以及人口自然增长,八旗的佐领和人丁增加了许多,康熙年间增编满洲佐领三百五十六个,蒙古佐领七十六个,汉军佐领五十五个。康熙六十年,满洲八旗男丁增至十五万四千余丁,比顺治十四年增加了两倍多,蒙古八旗男丁六万一千余丁,也增加了两倍,包括汉军、包衣,八旗男丁总数为六十九万六千余丁,比顺治十四年将近增加一倍。这对确保八旗军队兵源,起了很大作用。

  八旗军威及其战斗力的逐渐削弱

  以满洲八旗为核心的八旗军,虽然只有十万丁左右,但他们在摄政王多尔衮、福临的调遣下,在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等十几位大将军的统率下,由几十万绿营官兵辅助,屡经鏖战,终于在顺治十六年统一了全国,确立了清皇朝的统治。

  满洲自建立八旗制度以来,各旗兵丁地位高于平民。初期作战获胜,俘掠生口财物,即可上升到贵族行列。在北京立国后,八旗成员也通过各种途径,成为大小官员。旗丁除服兵役外,不再有汉人平民所有的各种赋役负担,并享有各种特权。旗人犯法,不由地方官审理,统归步军统领衙门或慎刑司减等量刑。八旗人丁依旧制,每丁拨给田地五垧(三十亩)。旗兵依职位不同,每月分别发给一至四两的饷银,三至四斜的粮米。较高的粮饷约略相当一个七品县令的俸禄。外出作战,另有“行粮”。

  八旗兵丁多常驻京师,驻防外地者不到总额的一半。属于京旗的兵丁,只准在京居住。分授给他们的旗地,也在近京五百里内各县。这些旗地原系圈占汉人民众的耕地。“虽将民地圈给旗人,但仍系民人输租自种。民人自种其地,旗人坐取其租。”(《清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五,《八旗公产疏》)旗兵占有民地,并不是“亦兵亦农”,而是坐取地租和粮饷,不战不耕。京师八旗兵丁久居城中,疏于训练,甚至不能骑射。乾隆帝曾率领他们行围,学习技勇,给予赏赐,但兵丁希图安逸,并不乐从。乾隆帝曾慨叹说:“不肖之徒,不识朕教养满洲之志,反以行因为劳众,不无怨望。”(《八旗通志》卷首十一,敕谕)又曾说:“升平日久,八旗子弟如鹰居笼;日饱肉,不能奋击。”(柳得恭《滦阳录》卷一)乾隆帝把八旗子弟比喻做不能奋击的鹰,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八旗兵坐享优厚的待遇,在京城中四处流荡。或三五成群,臂鹰架雀,在街上闲游。或结帮聚伙,在茶坊酒馆里消磨日子。或斗鹌鹑、斗蟋蟀。乃至嫖妓聚赌,变卖房地挥霍。震钩《天咫偶闻》评论说:“后生小子,既不知征役之劳,又不习击刺之法,下至束伍安营,全忘旧制,更安望其杀敌致果乎?”八旗兵丁逐渐变成浮荡子弟,骁勇善战的满洲传统日益丢失了。

  驻防外地的八旗兵也是养尊处优,久不操练。一七四五年(乾隆十年),御史和其衷上疏,劾奏驻防旅顺口和天津的八旗兵海防水师营说:“该管各员,既不勤加操练,兵丁巡哨,不过掩饰虚文。即军营器械,半皆朽坏。似此怠玩成风,何以固疆圉而资弹压!”(《清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五,和其衷《根本四计疏》)一七五一年(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至镇江(京口),较射而有弓筋落地者。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至杭州阅兵,八旗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当时人以为笑谈(《清仁宗实录》卷三十八)。盛京八旗兵丁在行围演武猎兽时,上缴的鹿多于吉林、黑龙江兵丁,但并非自行射猎,而是从汉民那里买来。乾隆帝大怒,训斥说:“盛京为我朝根本之地,兵丁技艺宜较各处加优,乃至不能杀兽,由汉人买取交纳,满洲旧习竟至荒废,伊等岂不可耻!……传谕福康安留心训练骑射,行围时将军亲自督率射猎,务令技艺精强,以复满洲旧习。”(《清高宗圣训》卷三○○)事实上,旗兵长期不事生产,荒废骑射,“恢复满洲旧习”,是不可能的。

  八旗兵丁,如此荒嬉。各级军官,更加腐败。他们平日克扣军饷,优游享乐。遇有战事,沿途勒索,乘机中饱。作战时则拥兵自卫,不敢向前。不仅下级军官如此,朝廷钦命的领兵将军,也很少知兵善战者。大金川之战,经略大臣讷亲(清初名将额亦都后人),临战躲在帐内指挥,传为笑柄。三千兵士攻碉,遇敌即作鸟兽散。大学士温福领兵出征大小金川,只知在军中置酒高会,挞辱士卒。同行的四川提督马铨讥笑他是“空摇羽扇,无计请缨。”乾隆朝官至领侍卫内大臣的索伦人海兰察曾说:“近日大臣中知兵者,惟阿公(阿桂)一人而已,某安敢不为其下?其余皆畏懦之夫,使其登坛秉钺,适足为殃民耳。某安能为其送死也。”(《啸亭杂录》卷九)

  满洲贵族将领多不知兵,八旗兵丁多不能战。乾隆帝在连年发动的边疆战事中,不能不调遣绿营兵和索伦、锡伯、达斡尔等各族兵,组成作战的中坚力量。清朝发展到乾隆时期,绿营兵额经常在六十万左右。据魏源《圣武记》统计,中外禁旅即驻防的八旗兵,共有二十万余人,其中一半在京师。八旗兵包括满洲、蒙古、汉军在内,按照乾隆朝编制的比例,八旗满洲兵不过十二万左右。满洲兵虽仍保持着优越的地位,但已基本上丧失了战斗能力。汉人组成的绿营兵,这时已逐渐代替八旗兵,成为国家军队中的事实上的主力军。

  三、八旗生计问题

  满洲八旗兵丁不加训练,又不事生产,如此世代相传,不仅无力作战,而且家口生活也日益困窘。于是出现了所谓“八旗生计”问题,京帅尤为严重。

  乾隆一朝对这一问题的产生,曾有过种种议论。归纳起来,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不事生产,收入减少。八旗兵丁久居京城,不事耕种,按照清朝规定,又不得经营工商,只靠朝廷发给粮饷和出租旗地为生。如果擅自外出谋生,即被视为“逃旗”,从重治罪。旗人长期游惰,靡费无节,粮饷不足即向佐领等官员借债(放印子)。再不足,便变卖朝廷地产和住房抵用。借贷放印子钱,钱粮即被扣还。土地变卖后不能再收取地租。房产卖后还要再出银租房。这样下去,收入越来越少。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不能不陷于困窘。

  另一方面是满洲八旗人口不断增加。满洲八旗只有旗兵本人领取粮饷,旗丁分授耕地。百余年来,旗人生活安闲,家口不断增殖,生活负担也不能不随之增长。户部尚书梁诗正在奏疏中说:“而百年休养,户口众多,无农工商贾之业可执,类皆仰食于官”,是旗人穷乏的原因。(《清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五)御史赫泰说,顺治初年到京的一人,现在已成为一族,“以彼时所给之房地,养现今之人口,是一分之产而养数倍之人。”(《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卷一四五)

  满洲八旗人户生齿日繁,收入日绌,在乾隆朝已成为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乾隆帝的处置办法是:(一)增发赏银。以恩赏名义,发给贫困户赏银,以为赈济。又动用国帑,赎回旗人典卖给汉人的旗地,由宫府收租,将租金分赏给八旗兵丁。据一七七一年(乾隆三十六年)清查,赎回旗地一万四千余顷,岁征租银三十一万五千余两(《石渠余记》卷四)。这些赏银,对于贫困的旗户,虽然可缓解一时,并不能解决长久的生计。(二)增加养育兵额,“出旗为民”。雍正时设养育兵额四千八百人,乾隆帝扩大到二万五千人。八旗兵原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乾隆帝准令八旗汉军“出旗为民”,即脱离八旗兵籍,另谋生理。由此空出的兵额,改由满洲旗丁补充。如广州、杭州驻防汉军和福州水师汉军,各出旗一千余人,由京师满洲旗丁往补。驻防福州的八旗汉军步兵改设为绿营兵,另派京师八旗满洲兵丁二千余人驻防。

  此外,一七五六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帝还曾迁移京师满洲八旗三千户去东北拉林等地开垦荒地,建房屯种。说是“但念现在京中满洲,生齿日繁,额缺有定,恃一人钱粮,供赡多口,终恐拮据”。“欲我满洲世仆,仍归故土,生计充裕。”前往人等,每户赏给治装银两,沿途给与车辆草束,到达后又赏给立产银并官房田地、牛犋籽种,每户约需银百余两。乾隆帝告诫说:“伊等至彼,各宜感戴朕恩,撙节用度,以垦屯为务。稍有余暇,勤习骑射技勇。”(《高宗实录》卷五○四)但是满洲“故土”的旗人,也并非“生计充裕”,典卖旗地,生计困乏的现象也在发展。据一七四一年(乾隆六年),宁古塔将军鄂弥达的奏报,吉林乌拉满洲兵丁三千,其中可称富户者仅二十一户。贫户一千一百八十五户,八千九百三十五口。赤贫户六百七十八户,两千八百九十四口。两者合计一千八百六十三户,一万一千八百二十九口。其余为中户,共八百四十八户,八千八百二十九口(《军机处满文月折档》,乾隆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这个典型材料反映出,当地八旗满洲兵丁中,可以温饱的中户还不足半数,绝大多数是贫困户以至赤贫户。乾隆帝迁往拉林的三千满洲户,实际上只有二千户前去。其中老幼约十分之一,壮年而不会耕作者有十之六、七,能耕作者不过十之二、三。因此,去拉林等地不久,便又相继逃回京师。留在拉林等地者,也多雇用关内流民代耕。所领旗地又通过典卖,渐归汉民所有。

  广大八旗满洲人户从不耕不战到难以存活,显示着满族的统治危机,也表明满洲贵族与旗户的分化,日益加剧了。

  满清八旗---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 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 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 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满清八旗---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满清八旗---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满清八旗---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满清八旗---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满清八旗---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满清八旗---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八旗子弟是清朝的象征,只要一提起清朝,就难免不会不提起八旗,虽然八旗在清朝的地位很重要,但是他们的地位并不是仅次于皇室,八旗的划分也比较复杂。

八旗地位

八旗在清朝是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他们与普通百姓比起来,地位自然要高得多,但是除了清朝的皇室之外,他们的地位还没有高到排第二的位置。

清朝皇室指的是爱新觉罗家族,清朝的创立者是努尔哈赤,他在1616年建国称汗,国号大金。

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从努尔哈赤创立后金,到清朝灭亡,做皇帝的都爱新觉罗家族,所以清朝的皇室就是从努尔哈赤算起,有他的众多子女,还有他的四个弟弟的后代。

爱新觉罗是清朝的皇室,仅次于他们地位的是与爱新觉罗家族联姻的家庭,像皇后和众多妃子的娘家人,还有各个王爷家里福晋的娘家人,这些家族的地位,都是要高于八旗的。

八旗子弟的地位除了没有那些皇帝家的外戚高外,甚至还没有朝廷一品、二品、三品官员的地位高。

清朝的八旗制度始创于1601年,当时努尔哈赤手下的兵马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他将女真人编为了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在1915年的时候,又被扩编为满族八旗。

八旗军的创立,是为了军事上的管理,他们说到底就是为了帮爱新觉罗打天下的工具,他们的职责是维护爱新觉罗家族的皇权,如果说地位的话,他们的地位只能说比汉族人和其他各族的高,因为他们都是满族人。

这个关系就比如,你在你们家族中的地位,你只是属于你们那个家族,你们家族中的族长家的地位肯定是最高的,但是你虽然和族长是一个家族的,但是你的族长的老婆、儿媳家肯定还有亲戚,这些亲戚的地位,在你们族长心中的地位,肯定会比你这个所谓的家族成员高。

但是在外族人眼里,如果你们这个家族的地位在当地很高的话,你身为那个家族中的一员,自然也是能沾到一点光的,但是你想说你的地位只低于族长的话,那你还得努力成为族长身边的得力助手,这样才能提高你的地位。

清朝在入关后,将管理八旗的基层官员称为佐领,这个佐领的官职只是正四品官职,这样的品级,与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比起来,那是真得很低了。

不过八旗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八旗是一个军事组织,他们是不用参与农业生产和各种体力劳动的,这些人有朝廷供养,他们的军职是世袭的。

但同样的是,旗人也是不能随便离开自己所在的旗,他们除了当兵以外,其他的事情,就是想去做,几乎也很难去完成。

后期因为旗族的人口越来越多,军队不需要那么多人,家里面有几个儿子的旗人,就会有几个当不了兵,也吃不了皇粮,他们又做不了别的事情,就只能赋闲在家当一个闲人。

清朝末期的旗人甚至还成了笑柄,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又没有正当的职业,地位更不用谈了,可以说几乎没有了地位。

八旗的划分

八旗最开始是由女真人组成的一个军事组织,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充和战争的扩大,原先的八旗军已经无法满足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需求了,于是他们在满族八旗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这三支八旗军中,满族八旗是地位最高的,满族八旗下面是蒙古八旗,蒙古八旗后面是汉军八旗。

在满族八旗中又分上三旗与下五旗,上三旗是八旗中地位最高的,他们人数最多,又是直接受皇帝统领,这三旗分别是正黄、镶黄、正白,他们的任务是负责皇城的守卫,皇帝身边的侍卫都是来自这三个旗。

下五旗分别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他们的任务是负责京城的守卫,另外全国各地的八旗驻军也是来自这五个旗。

综上所述:八旗军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军事组织,他们整体的地位可能比较高,特别是满族八旗,他们是皇帝家的族人,但是如果细分到个人的话,八旗子弟的地位与皇帝的外戚,还有朝廷大员比起来,地位就不高了,除非八旗子弟能做到很高的官职。

在八旗内部又划分为满、蒙、汉各八旗军,满族八旗又是地位最高的,在满族八旗里面,上三旗又比下五旗的地位高,上三旗中能成为皇帝身边侍卫的,地位又要高一级。

除努尔哈赤一人的旗级在史学界有争议之外。清朝其他11位皇帝都在满洲镶黄旗。 以往电视里说的正黄旗是没有根据的编造。因为在皇太极的时候皇室嫡支就已经全体编入镶黄旗了,而后来皇子则根据规定一律入下五旗。

清朝皇帝本身一般都不提及什么旗籍,清朝皇帝(仅皇帝本人而言)本身就是八旗之主,统领八旗,但具体不属于哪一旗。属于何旗跟直接统领何旗不是一回事。这也正突出了皇帝的地位。其次就算有也不可能是正黄旗。

在哪个旗,跟姓并没有关系。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帝姓爱新觉罗(氏),但是每一旗都有爱新觉罗氏的人。皇帝的出身肯定是出于上三旗的,有一些下五旗的王宫贵胄,亲王嫔妃在取得很高的权势之后,也可以进入上三旗,俗称“抬旗”。

在最后定格的八旗制度中,上三旗无主,全部由清朝的皇帝直接管辖。下五旗每旗分佐领(外佐领)和府属佐领(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其占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领,但实际上其实也是由皇帝直接控制。

不过,由于镶黄旗是八旗之首,同时也是满清军事,经济,政治的绝对力量,虽然皇帝不属于任何一旗,但是满族的皇帝都会把自己归类到镶黄旗下,毕竟他还有一个称呼就是“镶黄旗佐领上”。

而且,旗位并不固定,比如说你立了大功,那么就可能把你从下五旗提到上三旗之一,称为抬旗。抬旗一般来说已经是清朝人可以获得的最大荣耀,比什么顶戴花翎、黄马褂牛逼多了,而且旗位可以世袭。

而关于正黄旗,额,在皇宫里浇浇花,除除草,给阿哥贝勒王爷看看门什么的,都是正黄旗。

扩展资料: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

-八旗

入关前:

旗主管辖若干固山额真,固山额真管辖若干甲喇额真,甲喇额真管辖若干牛录额真。固山分为满、蒙、汉三种。一个旗包括三种固山。

入关后:

入关后八旗旗主废了。被架空了!所以改变。

京城八旗是都统管理。都统从一品。副都统正二品。地方上是将军。

下面是各个机构的参领。相当于甲喇额真,正三品。副手可能是从三品。但是还有平级的什么城守慰之类的。

下面就是佐领,相当于牛录额真。一般是四品。副手可能就是从四品。

一般绿营兵跟八旗兵很多品级都有空缺。绿营兵更是混乱不堪。同一个品级或者编制。有不同的官职。

绿营兵是镇标营讯四个级别。营在八旗里也有。都是基本单位。长官品级也不同。

补充绿营兵

镇是总兵管辖。正二品。管辖很多兵。

标是亲兵。各个长官的亲兵。一般都是副将管辖。下面有二到五个营。

协是归镇管辖的。跟标应该差不多平级。一般也是副将管辖。二到五个营。

副将一般都是从二品。

营,一般由参将、游击、都司之类的管辖。三品、四品不等。

讯,最基层单位。由千总、把总负责。六品跟七品。

以上编制包括八旗兵全部都是人数不等。

清朝八旗旗主都是亲王,即皇帝的兄弟、侄子或者叔叔;八旗旗主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可以说是最高权利机构,它所做的决定连皇帝也没有权利改变。一般来说,皇帝都亲自掌握有两到三个旗,作为自己的亲信。

清朝初年,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以后,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八旗增设管旗大臣,由大臣牵制八旗诸王。皇帝自己直接统辖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而其余五旗则分别由和硕亲王执掌。  

顺治之后,把正蓝旗替换为正白旗,形成真正的“上三旗”,这三旗由皇帝亲自掌管,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成为八旗的核心。上三旗下五旗制度,造成了正身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   

只有上三旗才有资格守卫皇城,挑取侍卫,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皇帝最依重的亲军全部来自上三旗。下五旗的人只能守卫京城外围,或者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

下五旗的人只有在立下功勋或者得到宠幸的时候,才能被抬入上三旗,称为“抬旗”。

扩展资料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在努尔哈赤的不断攻伐之下,满人势力不断做大。于是于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又下令将四旗分为八旗。各旗旗主人员安排如下。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杜度,阿巴泰(小旗主,努尔哈赤第七子)

正红旗旗主:代善。 镶红旗旗主:代善,岳拖,硕拖(均为小旗主,代善的儿子)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德格类(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子)

镶蓝旗旗主:阿敏

公元1623年,努尔哈赤又将自己的几个幼子进行了分封任命。于是便呈现出如下格局。

正黄旗旗主: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豪格(皇太极长子),阿巴泰(小旗主,努尔哈赤第七子)

正红旗旗主:代善。 镶红旗旗主:代善,岳拖,硕拖(均为小旗主,代善的儿子)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德格类(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子)

镶蓝旗旗主:阿敏

清政府建立时期

公元1648年,也就是顺治五年,八旗旗主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换变革,最终多尔衮大权独揽,形成了如下格局。

正黄旗旗主:顺治帝。 镶黄旗旗主:顺治帝

正白旗旗主:多尔衮。 镶白旗旗主:多尔衮

正红旗旗主:满大海(代善第七子),勒克德浑(小旗主,代善之孙)

镶红旗旗主:罗科铎(岳拖长孙),尼堪(小旗主,褚英第三子)

正蓝旗旗主:多尼(多铎次子),阿济格,博落(阿巴泰第三子),岳东(阿巴泰第四子)

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

在多尔衮被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又对八旗旗主进行了一系列调换,最终形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

正黄旗旗主:皇帝。 镶黄旗旗主:皇帝

正白旗旗主:皇帝 。 镶白旗旗主:肃亲王

正红旗旗主:礼亲王,顺承郡王

镶红旗旗主:克勤郡王,庄亲王,褚英家族

正蓝旗旗主:豫亲王,睿亲王,饶余亲王

镶蓝旗旗主:郑亲王

-八旗

你说的这不是家谱,首兴庭天海,文魁兆伍圆,这是你们家族的辈分排字,不是家谱。

家谱是一本书,记录的是你你家族的世系,与家族历史。

一般家谱只在家族内发行,不绘外人看。

你们家族的家谱只能回老家,问本家族的老人。

祖居京八旗满足人,清末由于战乱流亡于河北一带,改汉族姓氏为“赵”,问我是什么旗和姓氏?

[赵] 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呼伦觉罗氏、阿颜觉罗氏、阿哈觉罗氏、察拉觉罗氏、通颜觉罗氏、西林觉罗氏、嘉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