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为什么敢率先称帝?看完他的实力后,说不定你也会这么做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袁术为什么敢率先称帝?看完他的实力后,说不定你也会这么做,第1张

袁术,字公路,东汉末年著名诸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阳人(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东汉末年的著名诸侯,历任虎贲中郎将、后将军、扬州牧等职务。袁术在东汉末年是个十分活跃的政治人物,他曾先后参与了诛杀宦官、讨伐董卓、诸侯混战等诸多事件。 只不过长期以来,袁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事情是他当年曾率先登基称帝却迅速败亡,这一事件使得袁术留下了昏庸愚蠢的历史形象。实际上,袁术当初选择率先称帝也不完全是头脑发热,他当时确实有一些称帝的资本和实力! 袁术在东汉末年率先自立称帝! 一、家族名望 东汉时期是个十分看重家族声望和血统出身的时期,虽然还没有像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么严重,但是当时的世家大族在庙堂之上和江湖之中的影响力还是十分巨大的。 在东汉王朝众多的世家大族中,汝南袁氏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显赫士族。"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对这个显赫士族最准确的评价! 所谓"四世三公"是指袁氏家族四代人累计出现了五位曾经担任过三公职务的人物。东汉时期的"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三个职务,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正国级职务了。袁氏家族四代人就出现过五个曾经担任过三公职务的人,相当于袁氏家族每一代都有一个人是正国级干部! 袁氏家族「 ”四世三公”,家族势力庞大! 正因为袁氏家族四代人百年间不间断地有人担任三公职务,所以天下间无数士子、学子都依附在袁氏门下,成为袁氏家族的门生(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而袁氏家族举荐这些人做官之后,这些学子、士子就和袁氏家族结成了举主和门生的关系,他们这些人也就成为了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 袁氏家族苦心经营了百余年,最终形成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局面。可以说天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袁氏家族为核心的官僚体系,而且这个官僚体系还在东汉后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客气地说,当时的东汉中央朝廷掌握着帝国中高级官吏的人事任免权,而袁氏家族就掌握着帝国部分基层官吏的人事任免权(肯定无法掌握全国的基层官吏任免权,但其能量巨大,远超想象!)。 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时期,自然是东汉中央朝廷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但是一旦国家分裂,社会混乱,袁氏家族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地方上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来谋取家族利益,事实上,在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得时候,袁氏家族就是这么做的! 袁氏家族「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而袁术不仅正是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他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 袁术虽然是汉灵帝时期司空袁逢的嫡次子。但是因为袁逢的嫡长子袁基在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就被董卓杀掉了,所以袁术就成为了袁逢事实上的嫡长子(袁绍是袁逢的庶长子,后来还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而且因为袁绍生母身份卑贱,所以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 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袁术的家族声望和出身血统都可谓是得天独厚,傲视四方了。 袁术不仅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 总的来说,汝南袁氏因为"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家族影响力而成为东汉末年世家大族中的领袖家族。而袁氏家族四代人百年间不断经营的"门生故吏遍天下"政治局面,使其在广大基层官僚方面算得上是"众望所归"了。 而袁术不仅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无论是家族声望还是出身血统都是十分优秀的,这份荣耀给了袁术极大的信心和野心! 家族声望和血统出身给了袁术极大的野心与信心! 二、综合实力 东汉末年,在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势面前,家族声望固然重要。但是比家族声望更重要的自身的综合实力,衡量诸侯强弱的标准永远是自身的综合实力。只不过我们要理解一点,那就是实力永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实力的强弱也不是最重要的,实力差距大才是最重要的。 袁术当时的实力看起来不是十分强大,但是和同时期并存的诸侯相比,袁术就是实力最强的地方诸侯!据《三国志》记载,袁术当时割据江淮地区,坐拥扬州六郡、豫州三郡、徐州二郡,累计十一郡之地。 袁术在东汉末年曾坐拥十一郡之地! 虽然袁术的地盘并不在中原地区,而是偏南方地区一些,这和我们"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观念似乎有所冲突。但是乱世时期的时势永远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曾先后爆发了黄巾之乱、董卓乱政和诸侯混战等事件,这些事件直接导致中原地区陷入连年战火,社会生产基本停顿。当时中原地区的实际景象是人口锐减,瘟疫横行,粮食歉收、天灾不断,中原地区的百姓是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生者难活、死者难葬。 中原地区因为战火而一片狼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地区因为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受到战乱的影响也较小,南方地区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都比较稳定和正常。而且伴随着中原地区的混乱,大量百姓纷纷逃亡到南方以避战乱,这些人口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 据统计,当时袁术所割据的江淮地区人口过百万,兵源充足、粮草丰沛、各种物资储量丰富,是当时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而袁术鼎盛时也是拥有十七万大军,这军队人数看似不是很多,但是和同时期的诸侯一对比就可以发现袁术的实力有多强了。 袁绍在当时的综合实力非常强! 袁绍当时仅仅割据冀州部分郡县,还在和强敌公孙瓒争夺北方四州;曹操当时刚刚割据小小的兖州,而且还时不时地遭受内部叛乱和外部入侵(张邈、陈宫叛变,吕布入侵兖州);刘备当时根本不值一提,他不仅没有根据地,而且还在疲于奔命,辗转于公孙瓒、陶谦和吕布之间;孙坚和孙策父子当时更是归顺了袁术,成为了袁术的部将,正在替袁术卖命地攻城略地呢! 总而言之,当时的袁术放眼天下,他是统治最稳定、兵马最强盛、地盘比较大的地方诸侯,其综合实力几乎算得上是最强的了! 孙坚、孙策父子当时归顺袁术! 三、自我感觉 是否率先称帝这件事说到底终究是个人选择问题,袁术的个人意愿十分重要。而袁术正是个爱慕虚荣、骄傲自负的人。 昔日董卓祸乱朝纲、天下分崩离析之初,袁术就心怀二志了。他一直坚信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意思是"取代汉朝的,必然是涂高。"谶文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袁术就将其发挥成"涂"通"途"即道路的意思,"涂高"就是指"高且平坦的道路"。而袁术,字公路,他就认为自己的字就恰好符合这句谶语,于是心里一直有着代汉称帝的念头。 袁术一直有代汉自立的念头!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火烧洛阳后裹挟汉献帝西退至关中长安。面对董卓裹挟天子使关东勤王联军投鼠忌器的困局,袁绍率先提出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大汉新君的建议,身为同族兄弟的袁术最先拒绝。因为袁术一直有着代汉称帝的想法,所以他绝不希望东汉王朝再出现一个有为之君,而刘虞年富力强且声望极高,如若拥立刘虞称帝,他日再想取而代之就难上加难了。所以袁术虚情假意地以献帝尚存,不可拥立新君的大义拒绝了袁绍的建议,而他们兄弟二人也自此反目成仇,彼此诘难。 东汉初平四年(193年),孙坚之子孙策以传国玉玺为代价,从袁术手里换得其父生前的旧部(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死于荆州牧刘表的部将黄祖之手,袁术借机兼并了孙坚的军队)。而袁术自从得到传国玉玺后,就更加坚信谶语的真实性了,更加认为自己有天命在身了,更加认为自己代汉称帝是天命所归了。袁术代汉称帝的念头愈演愈烈,直至无法自控。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年过半百的袁术再也不愿等待下去了,他极度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过一把皇帝瘾,所以他毅然绝地选择立刻登基称帝!最终袁术在寿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正式登基称帝,建号仲氏。 袁术于建安二年正式代汉称帝! 结语 袁术出身自汝南袁氏这个东汉末年最显赫的名门望族而且他还是袁氏家族事实上的嫡长子,在家族声望和血统出身这方面,袁术可谓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异条件,这给了袁术极大的信心和野心;袁术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他所割据的江淮地区是天下少有的富庶地区,和同时期的诸侯相比,袁术是兵精粮足,实力雄厚的地方诸侯;袁术个人也是野心勃勃,一直渴望代汉称帝的,而后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传国玉玺,这极大地增长了他代汉称帝的野心。 综合家族名望、综合实力和个人意愿这三方面,袁术在东汉末年率先代汉称帝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确实有些实力和资本! 袁术确实有些称帝的资本和实力! 袁术的结局: 袁术登基称帝后为了彰显他的皇帝威仪,处处效仿皇帝礼制。他不仅大兴土木在城南和城北修筑了祭祀天地的祭坛,而且还大规模地发动民工修筑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宇。在生活上,袁术本来已经足够纸醉金迷的了,但是登基称帝后的袁术更加变本加厉,他不顾民怨沸腾,对百姓横征暴敛,加征赋税以满足他的享受私欲。同时,或许是苍天也不看好袁术政权,江淮地区在袁术称帝后就一直天灾不断,粮食歉收十分严重,许多地方都发生了饥荒,有的地区甚至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同时,袁术代汉称帝的大逆不道之举在当时如同晴天霹雳一样,天下诸侯在震惊之余也都纷纷以君臣大义的名义对袁术群起而攻之。袁术先后接连遭受孙策、吕布、曹操三方的叛乱和打击。 孙策在袁术代汉自立后,宣布与袁术决裂! 首先是孙策听闻袁术代汉称帝后,宣布自己代表江东地区脱离袁术而自立,随后孙策又以武力驱逐了丹杨太守袁胤,劝降了广陵太守吴景、将军孙贲(此两人皆是孙策亲戚)。此举直接使袁术丧失了广陵、丹杨等郡县,实力大损;其次是吕布也倒戈一击,向袁术宣战。吕布原本占据徐州和袁术交好,但是两人一直面和心不和,此番袁术被各路诸侯围攻,吕布自然也想分一杯羹。于是吕布率军在淮北地区大败袁术军,而后又大肆劫掠淮北地区,袁术实力进一步被削弱;最后的致命一击是曹操率领大军亲征袁术,在蕲阳(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斩杀了袁术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等人物,袁术自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复昔日雄风。 曹操以讨伐叛逆的名义攻打袁术! 被逼无奈的袁术在投奔袁绍的路上,被曹操派遣的刘备军和朱灵军拦住了去路。袁术退军到江亭。当时正值六月盛暑,袁术想喝蜜浆解渴,但是全军上下连一滴蜜浆也找不到,袁术叹息良久,又大叫道:"我袁术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最终吐血而死。 参考文献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 (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 本文所用,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类文章,恳请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账号,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感谢支持!

说起三国时期的四世三公,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马上就会想到袁绍跟袁术。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在三国时期会出现四世三公这样的家族?其实四世三公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那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要知道杨修的祖上可是四代官居太尉的,却仍然是无法与袁绍这样的家族抗衡。为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门生故吏不如他们多。

1、东汉末年的两大四世三公家族

太平年间,治国靠文臣,而每个朝代的文臣最高领袖,所任官职又不一样 ,在三国以前,三公一直是地位最尊崇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这一切的始源还是来自于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这是最初的三公。

西汉年间,承袭秦制,虽然有三公,但是以丞相为首,西汉的三公就是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到了东汉,就没有了丞相,虽然有上公之称,但大多是虚职,实际上以太尉、司徒、司空为最高官职,三公下设九卿,分别属于三公管辖,所以又叫三公九卿。

东汉末年,有两个有名的四世三公家族,那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袁术、袁绍就出身于汝南袁氏这一个大家族,袁绍的高祖袁安为章帝时期的司徒、曾祖袁敞为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献帝时司徒,一连四代人,出了五个担任三公的高官,所以袁绍、袁术处处以四世三公来称呼自家。

事实上,除了声名远播的汝南袁氏之外,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也是一个四世三公家族,从杨修的高祖杨震到他的父亲杨彪,这一连四代都曾在东汉官居太尉一职,可谓是每一代都能继承这一三公之职。试想,如果不是东汉灭亡,以杨修的才能,继承祖业,估计也不是难事。

三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国之重器的官职,却被世家大族世代把持,这种畸形的政治现象到底是有何而产生的呢?

2、东汉的官僚选拔制度

东汉官僚选拔,一般来说,有自下而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又叫选举,是两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中的举孝廉,有名的曹操,袁术出仕之时,都是通过举孝廉来踏入官场。

本来,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顺清廉的意思,可是事实上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早已经名存实亡,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可笑局面。

真正的被举荐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世家大族,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可是其中五名早已经被当权的贵族勋戚给内定了,真正的名士入选只有一人,这还远远早于三国时期,就已经这样,到了东汉末年,估计六个名额真正靠实力的一个也没有,全部是靠关系。

征辟制度 ,相对来说,就主要是征辟那些已经有了名望的人,主要分为皇帝征辟和州郡地方征辟两种。

被征辟的士人一般来说,已经有了名声,起点会高于才出仕的那些被举荐的人才,比如袁绍20岁的时候曾任濮阳县长,传出了很大的名声,后来眼见朝廷昏暗,在为母亲服丧3年之后,竟然补了一个为父亲服丧,在家待了6年,就是不想出仕,六年之后,朝廷征辟他,他也拒绝出仕,隐居洛阳。

同样拒绝征辟的人很多,都有各自的原因,有的是看不上征辟他的人,有点是另有目的,比如司马懿为了拒绝曹操征辟,不惜装病7年。

3、门生故吏与二元君主观

诸侯讨董之时,袁绍的真实官职是渤海太守,而渤海郡其实是冀州下辖的一个郡,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是袁绍的顶头上司。

讨董失败之后,诸侯混战,袁绍图谋冀州,韩馥本身胆小怕事,加上自己是袁氏门生,害怕汝南袁氏的声望,因此私下让出了冀州牧的官职,这让当时袁绍的声望一时无两,仅仅靠汝南袁氏的声望,不出一兵一卒,就夺得了一州之地。

韩馥的袁氏门生,其实就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发生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大官们历年荐举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团。这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由来。

不仅胆小懦弱的韩馥是袁氏门生,大名鼎鼎的董卓也曾经是袁氏故吏,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这是其政治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

所以他对袁氏其实还是比较照顾的,当他掌控朝政之后,很多大事都与太傅袁隗商议,要不是袁绍在外面联盟讨董,他也不至于杀了袁隗与袁基一族。

所谓二元君主观,封建时代,皇帝自然是所有人的君主,加上当时特殊的举荐制度,举主也算是被举荐者的效忠对象,因此有人称之为二元君主观。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后汉书·袁绍传》

4、四世三公家族的诞生,罪不在选官制度

三皇五帝时期,天下为公,能者居之,所以有了禅让制;夏商周时期,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官员,都是世袭制,又叫世卿世禄制;秦朝为了横扫八荒,一统六合,建立了军功授爵制度,但是主要适用于战争期间;两汉的察举和征辟,在初期也为帝国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至于之后的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开创初期其实也都是非常先进的,适合当时社会发展。

只不过,最终因为掌权者的私心,选官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才让权利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很多有才之士上进无门。

至于提问者所言,锁死了普通百姓的上进渠道,我个人是不认可的,就两汉而言,士人才能被称之为人,任何官员选拔也好,政治斗争也好,都是在这个圈子内的,普通百姓,只不过是草芥而已,曹老板动不动就屠城,可是也有唯才是举的美名。

不说无论什么制度,百姓都没有上进之门,就说那时候的百姓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去当官?文书都看不懂,还不是被那些文书小吏所肆意蒙骗?

所以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其实并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是人的私心作祟,无论什么制度,执行者不能贯彻执行,都是如同虚设。

5、世家把持朝政之后

四世三公只是世家把持朝政的一个缩影,从当权者,也就是皇帝而言,自然是想改变这个局面的,有名无实的汉献帝不说,桓帝、灵帝时期,其实也是有过多次举措,比如两次党锢之祸,比如卖官。

两次党锢之祸,不用多讲,虽然宦官集团看似胜利,士人集团短暂受压,但是却动了士族的利益,因此才有了东汉灭亡之祸。

同样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汉灵帝卖官,想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官员本来就是随便他任免,可是他竟然将官职明码标价,到底是为何?

范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曹操的老爹曹嵩就买了一个太尉的官职,其实这个卖官并不是像有些人臆想的那样,你一个平民百姓,拿出几百万几千万,就可以去买一个官。

它首先还是得走流程,也就是选官,选上了官职,再去交钱,才能上任,这才是卖官的真相,他的对象本来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候选官员。

而灵帝卖官为了啥,从一个将钱存入西园,可以联想到西园八校尉,那是汉灵帝组建的一支军队,用以分薄大将军何进的兵权的。

而何进身为外戚之首,又是士族所拥护,用来跟宦官打擂台的。

可想而知,无论是卖官也好,党锢也罢,其实都是皇帝早已意识到了士族集团的做大,不甘于朝堂被他们垄断,所做的最后抗争而已。

兴盛的家族有刘氏家族、吕氏家族、窦氏家族、袁氏家族等。

刘氏家族: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作为如今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刘姓分布广泛、人口众多,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在中国民间,素来有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天下、李半边的说法。

吕氏家族:百家姓之一,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故封之为吕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董吕村一带,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窦氏家族:在400余年历史的两汉政治舞台上,活跃着许多窦氏家族成员的身影,厚厚的《两汉史》,清晰地记载着窦氏家族的兴衰荣辱。窦氏家族是衡水大地上崛起最早、身居要津者最多、政治影响最长的显赫家族。

袁氏家族: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

常说袁绍“四世三公”,其实指的的是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其家族世代官居高位,曾连续四代有人坐上了“三公”的高位。分别是袁绍的父亲、爷爷、曾祖以及高祖四代人。

而这里的“三公”,乃是古代古代地位最尊显官员的一个统称。当然,不同时期的“三公”官职是不同的。比如在周朝乃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而当初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建立了三公九卿这样一套官员行政体系,其中“三公”分别是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乃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管理者,丞相统领百官、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则辅助丞相,并有监察百官之责。这应该算是最早的“三权分立”。

到了西汉,则是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时期,三公官职又发生了改变,分别是太尉、司徒和司空。

其虽然在东汉后期已经不具备较大实权,但至少从名义上来讲,依然是东汉政府最高级别官员,相当于宰相。其地位非常高,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是所有非刘氏皇族士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所以,一个家族出的三公越多也就说明这个家族的底蕴越深厚,其名望也就越高。

袁绍所在汝南袁氏,在东汉时期可谓氏名门望族。袁绍的高祖袁安为汉章帝时期的著名人物,曾官至司空和司徒;而袁绍的曾祖父袁敞则在汉和帝时期担任过司空;袁绍祖父袁汤,同样是累居高位,司空、司徒以及太尉他都当过。袁绍生父袁逢同样也官至司空。袁绍的叔父袁隗,则官拜司徒

这里需要提一下,袁绍在族谱上的父亲乃是袁成,但事实上袁绍的生父乃是袁逢。因为袁成膝下无子,袁逢便将袁绍过继给了二哥。所以袁绍和袁术从血缘关系上讲,乃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不过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子,袁术一直看不上自己这个哥哥,这也是后来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不合,矛盾不断的根源所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不管是袁绍还是袁术,其之所以在东汉末年崭露头角,成为群雄争霸时代最早那一批军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背景。

所谓“四世三公”家族,其并不是家里世代官居高位这么一个表面上的荣誉。其背后代表的更是在这些“三公”带领下,袁家所结识的人脉,所储备的资源,甚至于所积累的名望。这都是这个家族强大的保证。

比如说人脉,汝南袁氏,时代官居高位,连续四代人位居三公。其意味着袁家的背后将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利益集团。因为只要某人担任三公,他的门生故吏就会傍在他身边,形成巨大的势力和网络。比如东汉时期的外戚窦宪,他在朝内也就混了十多年时间而已,结果就是“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

你想想四世三公,连续近百年都有人在朝内担任宰相,这个家族关系网络得有多大呢?

当时一群官员见面唠嗑,见面攀关系,你老家是哪的啊?你啥时候当官的啊,你家恩师是谁啊?结果聊了一溜够,可能全都是师兄弟。因为他们的恩师可能都是一个家族,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所以只要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在朝廷内的政治影响力都不可能低。

作为官员集团的首脑,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而他们的门生、故交甚至于利益共同体,相互纠葛交错,形成的庞大关系网,将会是袁家一个相当大的资本。

而后袁绍入选西园新军,靠的也是袁家的背景。

当然,汝南袁氏还不是一般的士族豪强。东汉一朝二百年,出过三公的家族并不少,甚至于像袁家这样的“四世三公”也有。比如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也就是杨修他们家。从杨震开始,其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子杨彪,均官至太尉,堪称太尉钉子户。

但是我们熟悉汉末三国历史的都知道,袁家成了大军阀,袁绍、袁术两兄弟一度乃是汉末最强。而杨家则是给曹操打工,并无多大作为。

因为在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才是朝堂的主导者,其实权一直在他们之间交换。通常观点认为,东汉朝廷由士族官僚、外戚和宦官三大支柱组成。而由于外朝不如内朝受信任,所以士族官僚相对不重要,其权力远不如外戚和太监大。

也就是说在东汉中后期,国家各项工作的决策权和军权,掌握在太监和外戚手中,他们相互争权。士族虽然也很重要,担负着整个帝国正常运行的政务权。但相比之下,士族的权力没有太监和外戚大。像袁家、杨家这些士族门阀,虽然有名望,地位尊崇,但是并没有太多实权,更像是给他们打工的。

但是袁家到了袁逢、袁槐兄弟两这一代,实力进一步增长。在朝堂愈发混乱的情况下,他们意识到需要给袁家找一些保障。而在乱世,最有力的保障便是军权,所以我们看到袁家和外戚集团打得火热,逐渐将袁家后辈输入军队。袁绍入了西元新军,当了中军校尉;袁术则掌控禁军,坐上了虎贲中郎将。

而正是这些经历,得以让袁家在乱世中转为军阀,而不是像杨家那样继续仰他人鼻息。

还比如当时袁家的大族长袁隗,他除了担任司徒外,还以太傅参录尚书事,担任官员系统的二把手,掌握决策权。

军权和决策权都掌握在袁家手上,袁氏家族怎么可能混的差?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外戚领袖何进认为袁氏是自己的心腹。可能袁绍、袁术、袁隗不这么认为,但何进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何进当大将军时,袁家人在何进这届政府中,扎的非常深。

综上所述来看,汝南袁氏不是一般的四世三公家族,而是掌握了一部分外戚权力,握有军权和巨大人脉关系网络的加强版士族。就算是称其为汉末第一家族也不为过。

有不少人认为,东汉后期的动荡,就是袁隗和袁绍策划的,他们先是激化外戚和太监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火拼。然后再招呼董卓进京,董卓是袁隗的门生故吏,袁隗召他,他自然就屁颠屁颠的去了。

后来何进被太监杀掉,袁氏见二虎相争之计达成便接管外戚部队,铲除了太监。在消灭太监的过程中,曾经一度血洗了皇宫,差点连皇帝也杀了。

只不过董卓不按套路出牌,让袁氏精心策划的阴谋泡汤。如不然,袁氏就是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的最大受益者。

所以,在乱世中家族名望固然是很大助力,但关键还是要看自身操作。

袁术为什么敢率先称帝?看完他的实力后,说不定你也会这么做

袁术,字公路,东汉末年著名诸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阳人(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东汉末年的著名诸侯,历任虎贲中郎将、后将军、...
点击下载
上一篇:毛氏族谱下一篇:史氏家族都有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