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的由来?历史上出现过哪些白姓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1收藏

白姓的由来?历史上出现过哪些白姓名人?,第1张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秦有大夫名白乙丙,其后人以其名讳为氏,是为陕西白姓。②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炎帝大臣白阜后裔以白为氏,称为白姓。③出自芈姓。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芈姓后裔白公胜,被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河南白姓。④以地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州博白),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⑤出自赐姓。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⑥出自他族。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白元光系突厥人,后改姓白;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始祖:白乙丙。 迁徙: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上“起源”所述),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鍠居郑州(今属河南);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目前白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三位。 郡望: 太原郡 战国秦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南阳郡 战国秦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堂号: 治生堂 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太原、南阳。②自立堂号:忠厚、惇厚、惇本等。 字辈: 某支白氏字辈:有应起之中,学思志远宏,克昌光庭玉,大德世必从。 河北沧州白氏字辈: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山东曲阜白氏字辈:珍士宪凤,天振云广,毓传继兴。 四川泸州白氏字辈:珩仕镜文,玉鸿朝堂,锦联芳肇。 名人: 白圭(前370-前300),先秦商业经营思想家。名丹,周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官,后在秦为官。他和范蠡都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根据古代岁星纪年法和五行思想,认为天时的好坏与农业的丰歉,是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每一周期为十二年,周期开始的第一年总是大丰收,其后两年“衰恶”,第四年旱,再后两年小丰收,第七年又是大丰收,而后两年又“衰恶”,第十年大旱,继而又是两年小丰收,如此反复,以至无穷。在此基础上,白圭提出经商贸易致富的“治生之术”。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依据对年岁丰歉的预测,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看准时机后要当机立断,“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强调善于经商的人要有丰富的学识,要像“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那样,精于运筹和制断。如“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则掌握不了“治生之术”。对白圭本人有两说,一说他擅长经商,“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另一说他做官时主张轻税,迄无定论。 白起(-前257),战国后期军事家。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初为秦左庶长,由相国魏冉举荐,任主将攻韩、魏,旋升左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伊阙之战,白起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因功晋升国尉。次年,再升大良造。此后三十余载,屡战获胜,攻取七十余城。三十六年,率军数万深入楚地,大破楚军,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兵十三万,将赵军二万驱入河中淹死。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针对赵军统帅赵括骄躁轻敌、缺乏实战经验的弱点,予以分割包围,待其饥疲交迫,一举歼灭,史传他坑杀降卒四十万。后因触怒昭王,贬之士伍,五十八年十二月被迫自杀。白起戎马一生,勇谋兼备,长于野战进攻,料敌用兵,战必求歼,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功勋。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 白居易(772-846),唐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十一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元十六年(800)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七十五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能不畏权贵近戚,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白居易是杜甫而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行简(约776-826),唐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著有文集十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代表作《李娃传》。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少时至雷州,为白氏继子,故名白玉蟾,后改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琼山道人、神霄散吏、缤庵、海南翁。福建闽清(一说海南琼州)人。幼举童子科,博览诗书,长于书画。及长,侠义杀人,亡命武夷,出家为道,师事陈楠九年,尽得其道法。终身云游。嘉定年间诏命馆太乙宫。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付嘱。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白玉蟾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九宫山瑞庆宫。此后即致力于传扩丹道,设立教区组织,创建内丹派南宗。所创南宗道法以宇宙生成论,以精气神为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掺揉儒家易学、道家学说、佛教禅宗“知止”说,同时兼通大洞法篆、斋醮科仪。尤以雷法著称,常为人驱邪治病。形成与张伯端、石泰不同风格的内丹派学说,对五代以后道教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卒后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著述有《道德宝章》、《海琼集》、《海琼集词》、《海琼问道集》、《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谢显道等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彭耜编)等。 白朴(1226-1306后),元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 州(今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十六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以《梧桐雨》为代表作。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二卷。散曲存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首收录。 白文选(1615-167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陕西吴堡人。初为张献忠部将,后从孙可望入贵州,受明桂王封为巩国公、巩昌王。从李定国扶明抗清。顺治十七年(1660)降清,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康熙七年加太子少师,十四年卒。 其他白姓名人有春秋楚将领白善;西汉水利家白公;晋酿酒师白墮;南北朝北齐大臣白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白瑜娑;唐大臣白敏中;五代后周大臣白文珂;元大臣白景亮;明大臣白圭,水利专家白英;清书法家白云谦等。近当代白姓名人有反袁起义将领白朗,民主革命者白毓昆,国民党军事家白崇禧,叛徒白鑫,历史学家白寿彝,行政法学家白鹏飞,美籍华人作家白先勇,**演员白志迪,芭蕾舞演员白淑湘,京剧鼓师白登云,京韵大鼓演员白云鹏、白凤鸣,歌手白雪等。

白逸宇肇安后,繁衍生息,子孙主要聚居于安溪6个乡镇,以龙门镇最多。

1 榜头村白氏

据安溪榜头《白氏族谱》载:开安始祖白逸宇,卒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世祖温泉“幸生五子,分派五宗”,不愿远离桑梓以弃父母坟墓,留守故居。不久因福海后林僻居,挈眷移居榜头华汤。后因人丁兴旺,耕地、宅基地有限,后裔除聚居该村坂头、福海、崎头、宫兜(约1200人)等角落外,大批宗亲陆续向近乡邻村和邻县外省徙居蕃衍。

2 寮山村白氏 

四世白蕃(坪山)、白丙(梧山),徙居山坪,兴建三厅祖祠。五世白居帑(字迪用,号行斋),移居赤岭山;白居生(字迪荣,号顺坪),移居寮头。八世白阳春(字学丰,号安亨)、白芳春(学郁),移居尾头桥。十世白贺(中乐)、白任(桥道),移居寮头。现聚居该村12个角落,有白姓2434人。

3 榜寨村白氏 

六世白祖崇(国圣)、白祖瑗(爱田),分别移居后窟和下寨;八世白玉珵(建盈)、白宠(标选)和武魁白士鳌、太学生白龙登,分别移居前墘、牛角湾、石墩等地。现聚居该村9个角落。有白姓2605人。

4 美卿村白氏 

六世白显祖(字国俊,号依峰),移居坑内;七世白琛(字文琅,号肖峰),移居坑头;七世白高(字汉明,号学照)、白忖(予心),分别移居后窟和大湾;八世白朝圭(字耀职,号述所),移居顶崎;九世白士然(光甫),移居湖仔;九世白居瑗、白居汴(标祉),移居坑头;十世白竹(华隐)、白周(盛节),分别移居大份和后垅仔。现聚居该村26个角落,有白姓2195人。

5 龙门村白氏 

六世白显基(字国成,号玉波),移居下埔;七世白希瑜(文琼)、白于哀(字文恒,号立峰)、白于复(字文金,号次峰),分别移居溪尾和松柏林;八世白复翱(字学腾,号随台)、白复业(学广)、白复道(学忠),分别移居溪东、溪尾和田中央。现聚居该村8个角落,有白姓1582人。

6 和平村白氏 

五世白润(字庆明,号纳斋),移居龟山;六世白球(松崖),移居石峰口;九世白衷赤(字汉及,号丹石),移居田当。现聚居该村12个角落,有白姓2050人。

7 白芸村白氏 

六世白恋(露中)、七世白于志(字文尹,号振峰)、九世白酉(标实)、白启所、白启助和十世白嗣嶷(庄甫),移居坑墘;十世白文,移居白芸。现聚居该村10个角落,有白姓1107人。

8 金狮村白氏 

十世白光,移居上汤。现聚居该村5个角落,有白姓1102人。

9 湖山村白氏 

五世白惠生(裕斋),移居芼岭脚。现聚居该村4个角落,有白姓64人。

10 观山村白氏 

五世白玄生(敦斋),移居观兰山;十一世白遹(成轩)、白迦(遵轩),移居福地厝。现聚居该村6个角落,有白姓995人。

11 大生村白氏 

聚居该村寨顶、维新后、大坋、厝烧仔、顶坑、福海坂等10个角落,有白姓659人。

12 其他 

龙门镇光孝村山脚、山头村垟当、翠坑村翠坑,官桥镇莲兜美村、上苑村、官桥居,城厢镇南英村,虎邱镇双都村,西坪镇西坪村,凤城镇凤山、南街、北石、朝阳、东岳、凤明、上西7个居委会等地,亦聚居着白姓人。

安溪榜头白氏族大丁众,根据榜头《白氏族谱》等记载,自明朝起不少宗亲迁徙外地开拓。

  在北京,老家岫岩岭沟,与哨子河马岭的白姓是一支。听大伯讲是正黄旗黑牛录。

  春节回老家,在大伯家抄了家谱(大伯家的家谱应该也不是最老的版本,可能是从我爷爷或太爷搬出马岭时抄的)。因为没有带相机,时间匆忙,从第四世开始,只抄了本支的简谱,因为家谱上写的是字而不是名,所以上几代的范字我也不知道,如我太爷的名字叫白连盛,但是家谱上只写了万三,同样另外两个太爷哥哥的名字白连发、白连财也是我爸爸告诉我后我填写上的。从我太爷的名字看,可能还能与其他本家的一样,为“连”或“廉”,而自我爷爷(第10世)开始重新排字为:“永俊文明远,景兴恒云昌”。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哨子河和岭沟和白家堡子,满族白姓还有几支,可能是与我们本家,但是分支太久,范的字也不一样。如树、俊、景为同一辈,文和国为一辈,明和旭为一辈等。另外,不知道白格格说的老家白家堡子是不是这个白家堡子??

  同样,我也问过老家的人,唐家崴子的地址,但是也只是得到了一个大概的位置,并且说,应该都是本家白姓。

  从家谱上看,如果我没有抄错的话,论坛里有本家与我们是在第三世上开始分支的。其它的不详。

  我也一直想知道白姓的满族老姓和迁徙的历史,但是,从网上看,一直没有确切或者是详细的出处和说明。我已经让老家的人帮我留意查找更老点的资料,不知道哪位本家能说说或交流一下你们的家史?

  回答者:morpheus83101 - 试用期 一级 6-7 14:1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我家的家谱,在文革时烧掉了,我很是苦闷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关内容

  • 百家姓 白姓的由来

  • 满族正黄旗白姓

  • 白姓的由来是什么啊

  • 满族 姓善

  • 我是满族人姓铁,正黄旗,其他就不知道了,很想知道祖辈

  查看同主题问题:满族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1 条

  我也是岫岩的白姓满族人,听爸爸说我家好像是满族正黄旗的一个分支,我们这支有一本非常详尽的白姓家谱,是我们的一们爷爷辈的白姓人走了好多地方,查了好多资料编写的.遗憾的是我是女孩,虽然一直对家谱好感兴趣,但管家谱的长辈不让我看,所以只能给您提供一个查找资料的地址,我们这支白姓人在辽宁岫岩龙潭北台大队,听说去年哈尔滨还去过一批白姓人查找家谱呢!

  评论者: bairongfen - 试用期 一级

  伯宗:(?-前576) 春秋时晋国人。大夫。贤而好直言。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止晋攻楚。每朝,其妻常戒之。后终以直谏恶郤锜、郤至等,被谗杀。

  评论者: bx198596 - 魔法学徒 一级

  二、系出姜姓夷。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曾经扣马拒谏,请求停止武力伐纣。武王不听,一举攻灭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树果,终被饿死。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为姓得伯姓

  评论者: bx198596 - 魔法学徒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其他回答 共 1 条

  白: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朝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一、《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二、《唐书宰相世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进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三、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白胜公。”

  四、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转引《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研、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五、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六、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云:“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中云‘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七、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此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八、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

  九、或国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洲姓氏录》载: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白”者。

  十、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十一、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

  十二、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为“白腊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十三、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

  十四、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伯佳氏所改。

  十五、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首音谐“白”以为姓。

  十六、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

  十七、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卜”音,谐其音近之汉字“白”而为姓。《元史世族表》云:“伯笃那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或称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那丁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

  十八、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参考资料: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满族的白姓是由以下姓氏演变来的:

1、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满族姓氏,人口众多,为满族八大姓氏之一。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

2、纳喇氏。

又译纳喇氏、纳兰氏,满族人的姓氏之一,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那拉氏分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

3、白佳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巴雅拉氏。

满语“富有”或“老汗王的贴身卫士”。居住“东寨”的伊尔根觉罗。以部为氏,为居住“东寨”的伊尔根觉罗。改称“巴雅拉”,又作“巴牙喇”“白雅拉”。

5、塔喇氏。

满族大姓,又作奇塔喇、喜特勒那,满语的意思“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它与瓜尔佳氏同属“阔雅里满洲”。

另外还有,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

-白姓

白姓的由来?历史上出现过哪些白姓名人?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秦有大夫名白乙丙,其后人以其名讳为氏,是为陕西白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