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家谱字辈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杜氏家谱字辈大全,第1张

 素有“金汉口、银保安”美誉的大冶市保安镇拥有12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三元阁、沼山大寺、荆王坟,如今却被这里的一个小村庄——竹林杜湾抢了风头。一部《杜氏宗谱》显示,这里的人是“诗圣”杜甫的后裔。  据杜甫第48代孙、现年86岁的杜大铭老人介绍,这套《杜氏宗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现存有60余卷,其中有20卷破损不堪。宗谱是1914年重修的线装本,长395cm,宽度 26cm,比一般的家谱大得多,宣纸虽已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从序言、名人传、家训家规到始迁祖世系图,详细记载了杜姓源始和家族迁徙至大冶的繁衍情况。一段尘封历史就此揭开。  ◇ 家谱  安徽杜氏字派比大冶快了两辈  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  据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记载:杜甫生有二子宗文、宗武。长子杜宗文生子名叫杜嗣绍,后裔位于福建绍武府;次子杜宗武生子名叫杜嗣业,其后裔中的杜甫第26代孙杜万一隐居不出仕,为避战乱,于宋代末年从江右南康府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梅溪迁湖北大冶果城(今大冶市刘仁八镇)杜铁湾,是为始迁大冶一世祖。三世孙杜正十又迁徙至金山顶,落户桐梓沟,建有杜氏祠堂,可惜现在并未保留下来。五世孙杜志安迁至保安镇。  历经700余年,繁衍了25代,大冶市杜甫后裔约有3000人,分布于保安镇、还地桥镇、刘仁八镇,其中保安镇芦嘴杜湾、七房杜湾、新庄杜湾、竹林杜湾、榨铺杜湾就有1800多人,占了一大半。  “大冶杜氏字派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有点混乱。”竹林杜湾的75岁老人杜海清无奈地说:“我们都是始迁大冶一世祖杜万一的后代,他有三个弟弟,陆续迁到了全国各地,尤其以安徽省的万二公最为繁盛。大概是1984年,我到安徽参加杜氏宗族大会,讨论字派修订问题。我发现当时安徽杜氏那边已到了‘学’字辈,比我们快了两辈。安徽杜氏新生代当时就可以使用新字派,而竹林杜湾的新生代至今还不能用新字派。新字派目前局限于安徽与大冶两地使用。”  翻阅《杜氏宗谱》发现,其中名人传的首刊时间分别有1816年、1855年、1885年,作传者分别来自竹林庄、杜家塘、栗林庄、黄石港等村。可见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而“破四旧”时期被烧的老谱很可能正是1885年修的原谱。转眼一个世纪过去了,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再也没续修过。  名人传部分多女性传主  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杜氏宗谱》首卷详细记载了数十位杜氏家族名人的人生传记,故事短小精悍,缅怀亲人的深情跃然纸上。其中一篇写道,乾隆年间的杜公圣读书之余兼顾做生意,常常获得三倍的利润,渐渐置办家业,光大门庭。无独有偶,杜尧臣也是边躬耕边做生意,而且非常讲究诚信。他进货出货总是要先辨别货物质量的好坏,务求货真价实,绝不故意哄抬物价、谋取暴利。有一次他出差住旅店,室友早晨出门掉了一块金子,被他捡到了。他知道是室友遗失的,却追赶不及,于是将金子放到自己收藏文书或衣物的竹箱,等待对方来取。第二天,室友果然来旅店找金子,他如数奉还。作者在文末不禁感叹道:太叔祖的思想品德的高尚由此可见一斑。《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诗经》说“君子有谷贻子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此外,《杜氏宗谱》的名人传的女性传主很多,这是十分难得的,比如《卢太君墓志铭》、《杜母王老于人传》、《杜母黄孺人传赞》、《两于人节传》、《节嫂叶于人传》、《赞亭公暨德配金老于人合传》等。《卢太君墓志铭》是杜甫代父亲写祖母卢太君的传记,刊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而同里学生刘宪章为黄夫人做传,记载她为夫君守节、含辛茹苦抚养儿女的感人经历。虽然,文章多表露鼓励女人守节的道德观,但是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名胜“三元阁”是杜氏后人建造

杜度 (汉朝):东汉书法家,齐相。

杜预:西晋将领。

杜如晦: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佑:唐朝宰相。

杜甫:晚唐诗人。

杜牧:晚唐诗人。

杜骥(387年-450年),字度世,京兆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东晋末年及刘宋官员,在宋官至左卫将军。出身京兆杜氏,是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的玄孙。曾祖杜耽在晋末于河西避难,并于前凉出仕,家族遂在凉州生活。直至前秦于376年灭前凉,杜骥父祖才回到关中故乡。杜骥曾治理齐土约八年,得当地人称颂。

杜让能(841年-893年),字群懿。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唐朝宰相。

杜构,唐初贤相杜如晦之子。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亲往探视,升杜构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为尚乘奉御。

贞观五年(631年)四月,杜构在登州、莱州海域剿匪时,左腿筋被针梁鱼嘴戳断,助渔民钓针梁鱼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贞观十七年,杜荷建议太子兵变,谋反失败被杀,因弟杜荷的牵连而被流放岭南,死于边野。

杜恕(198年-252年),字务伯,京兆杜陵人。三国时曹魏官员、学者,曹魏尚书仆射、丰乐亭侯杜畿之子,杜畿死后继承其爵位。

杜楚客,唐朝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唐朝官员。

杜如晦的弟弟,少年时代,崇尚奇异的节操。当时杜楚客与叔父杜淹,都被王世充所逮捕。杜淹曾与杜如晦有过节,所以王世充面前进谗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又囚禁杜楚客,令杜楚客濒死。平定王世充后,杜淹论罪当诛,杜楚客请求兄长杜如晦,可否免叔父的死罪,楚客说:“从前叔父杀害了我们的哥哥,而今兄长您又舍弃叔父不救,杜家一门骨肉互相残杀几尽,岂不是令人很悲痛!”杜如晦听了后感悟了,于是向唐太宗请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而获释。

贞观四年(630年),奉召为给事中,后擢中郎将,进蒲州刺史,迁徙瀛州。后为魏王府长史,迁工部尚书,摄府事。杜楚客揣摩帝意,然后向唐太宗说魏王李泰聪睿可为太子。之后魏王李泰被贬,也有罪,以杜如晦之功免死,废为庶人,最后任虔化令。

杜荷(616年-643年),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阳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阳郡公。

杜晓,字明远。唐朝末年与五代十国后梁官员。

祖父杜审权与父杜让能皆为唐代宰相。天祐元年(904年)杜晓以左拾遗入为翰林学士,迁升为膳部郎中。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后,拜中书舍人,是唐朝翰林学士入仕后梁第一人,官工部侍郎。开平四年(909年)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在今西安东南(故少陵原)有唐代长安杜氏家族墓葬,著名宰相杜如晦,杜佑,晚唐诗人杜牧均埋葬于此。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中国河南省南阳),汉武帝时期以豪族迁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名人辈出,魏晋到隋唐皆与各大门阀皇族宗室联姻。东汉时有杜笃;曹魏时期有杜畿,杜恕。杜恕之子,镇南大将军杜预为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唐朝时代为官者为最,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历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唐朝为宰相者杜氏有11人,为刺史郡守者数量更甚。

京兆,襄阳,河南杜氏本一家,故诗圣杜甫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

山西大洪洞大槐树杜氏和京兆杜氏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首先,山西大洪洞大槐树杜氏是在明朝人口迁移过程中,所有在山西洪洞集结的杜姓人。而京兆杜氏是隋唐时期的一个分支,虽然远早于大槐树人口迁移,但是它与大槐树杜氏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大洪洞大槐树杜氏在迁移过程中,据考察最少来自于两个分支。这表明大槐树杜氏可能包含多个家族或群体,他们并非全部来自京兆杜氏。

综上所述,山西大洪洞大槐树杜氏和京兆杜氏有关联,但并非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祁姓,帝尧后代。据《通志·氏族略》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远古时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其后裔曾建国于刘。西周时建唐国,称唐杜氏。后周成王灭唐,封弟弟虞于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被杀。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②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③出自他族改姓。如后魏时北人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均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也都有杜姓。 始祖:杜伯。目前杜姓人口列全国第五十三位。郡望:  京兆郡 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 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 相当于今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汉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汉阳。  南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堂号:  诗圣堂、少陵堂 均来自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②自立堂号:永言、振德等。字辈:  某支杜氏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长。  金县杜氏字辈:文成盛永秀,本龄正贤芳,诗书记世长。  广东连南杜氏字辈:茂斐元秀荣,开明招日月。  江苏邳州杜氏字辈:敬笑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四川泸县杜氏字辈:道希桂绍,云从宗启。所天永登草,之文美元邦,玉明家必富,泽大世怀华,忠孝廉仁礼,诚信勤俭发,展智承先德,秉宗庆家华。  湖北孝感杜氏字辈:奉先宜全孝,立功在秉中。廉能今古重,节义本源同。  安徽合肥杜氏字辈:国正天心,仁爱绍先,忠正立业。名人:  杜康,传说用高粱酿酒的发明者。《说文解字》称:“古者少康初作秫酒。少康,杜康也。”秫是黏高梁。可见自夏朝少康时起,即用高粱制酒。  杜子春(约前30-约后58),东汉经学家。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曾传《周礼》,以授郑众、贾逵。所注《周礼》,郑玄曾采用,今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礼杜氏注》二卷。  杜诗(-38),东汉臣。字君公,河内汲(河南汲县)人。少有才能,仕郡功曹。建武元年(25),任侍御史,诛杀纵兵虐民的将军萧广。建武七年,迁南阳太守。曾造作水排,铸造农具。又征发民工广修陂池,开拓田地,使郡内富足。世人称颂“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汉书》)。  杜林(-47),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扶风茂林(今陕西兴平东北,位咸阳西)人。字伯山。曾任侍御史、大司空。治《古文尚书》,曾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引起学术界争论。他还长于文字之学,曾撰《苍颉训纂》、《苍颉故》各一篇。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苍颉训诂》一卷。  杜操,东汉书法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伯度(避曹操讳,魏晋人改称为杜度)。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三国魏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划)微瘦,……张芝喜而学焉。”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密(-169),东汉臣。字周甫,颍川阳城(河南登封)人。“为人沈质,少有厉俗志”(《后汉书》)。初为司徒胡广所辟,迁太山太守、北海相。其地宦官子弟有奸恶者,辄捕杀之。后去官还家。桓帝时征拜尚书令,转太仆。党锢祸起,自杀。与李膺齐名,世称“李杜”。  杜预(228-284),西晋将领、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大功,封当阳县侯。多谋略,善处事,时人谓之“杜武库”。博通经史,著有《春秋释例》、《春秋长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其中《集解》流传至今,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还发明了连机水碓。  杜弢(-315),西晋流民起义领袖。字景文,蜀郡成都(属四川)人。“初以才学著称,州举秀才”(《晋书》),为醴陵令。永嘉五年(311)寄居荆湘之巴蜀流民数万家起兵反晋,推他为首领。乃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率部攻陷长沙,占据湘州大部。后在陶侃镇下,兵败,死于逃亡途中。  杜伏威(-624),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领袖。齐郡章丘(山东章丘)人。家贫。与辅公祏起义反隋,自称将军。转战于江淮,驻历阳,自称总管。618年,受隋越王杨侗封爵,为楚王。619年,降唐,拜太子太保。辅公祏叛唐时,遭毒杀。  杜如晦(585-630),唐初将领、政治家。字克明。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太宗即位后,累功至尚书右仆射,封荣国公,与政治家房玄龄共掌朝政,订定各种典章制度。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二人相契,时人合称”房杜”。  杜审言(约646-708),唐文学家。襄阳(今属湖北)人,迁居河南巩县。字必简。杜甫祖父。咸亨进士。初任隰城尉,一度任职江南,旋为洛阳丞。圣历元年(698)贬吉州司户参军。不久北返,被武则天任为膳部员外郎,遂与张易之兄弟交往。中宗时,缘此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一生著作颇丰,晚年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居无常所,欲北返而不得。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病死湘江之上。杜诗一向以反映现实和忧国忧民备受推崇,有诗史之誉。代表作有《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等。  杜佑(735-812),唐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门荫入仕,补济南郡参军。历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贞元十九年入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元和七年辞相。精于吏事,洁身守道。勤于学问,曾扩充刘秩《政典》,撰成《通典》二百卷。  杜黄裳(738-808),唐节度使。字遵素。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一说京兆杜陵人。宝应进士。贞元末为太常卿,后迁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公元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蜀地,他坚请讨伐,被宪宗采纳,后又力主削弱藩镇势力。807年出任河中、晋、绛等州节度使。封邠国公。  杜环,唐地理学家。京兆万年(陕西长安)人。杜佑族子。公元751年,随高仙芝西征,为大食所败被俘。至762年附商船还国。撰《经行记》。原书已佚。惟《通典》曾选载数则,所记当时中亚、西亚情况,为研究亚洲史地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杜牧(803-852),唐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之孙。字牧之,号樊川。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武宗(李炎)会昌中累官中书舍人。俊迈不羁,刚直有奇节,有所论列,俱关大计。其文奥衍,诗尤豪迈,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李杜”;又别于杜甫,称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杜荀鹤(846-907),唐末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九华山东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早有才名,而至四十六岁才登进士第。为宣州节度使田頵幕僚,奉使至汴。后梁建国,任为翰林学士,五日而卒。诗工七律,语言通俗。有《唐风集》。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长安(今属陕西)人字圣宾(一作宾圣)。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入天台山为道士,仕唐为内供奉。避乱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谏议大夫,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晚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能诗文。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传为他所作。又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  杜威(-948),后晋将。本名重威,避出帝讳改单名。朔州(山西朔县)人。高祖妹婿。“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新五代史》)。初典禁兵,以功累迁成德军节度使。在镇重敛,税外加赋。契丹连年入侵,闭城自守,不救属州。后晋末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欲为儿皇帝,举军降契丹。后汉初据邺都抗命,食尽而降。后被杀。  杜充(-1141),南宋臣。字公美,相州(河南安阳)人。绍圣进士。靖康初知沧州,尽杀郡寓燕人。建炎中代宗泽留守东京,“短于抚御,人心疑阻,两河忠义之士往往皆引去”(《宋史》)。拜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以江淮宣抚使守建康,失城退真州。降金,仕至燕京行台右丞相。充“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  杜可用(-1280),元初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杜万一,都昌(江西都昌)人。靠白莲教起家。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举义旗反元,义军达万余。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后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镇被俘杀。  杜琼(1396-1474),明画家。字用嘉,号鹿冠道人。江苏吴县人。明经博学,翰墨书画亦皆精。终生不仕。晚年家居东原,自号东原耕者,人称东原先生。以卖画为生。卒后门人私谥渊孝。擅画山水,多用干笔皴擦,风格苍秀,开吴门派先河。诗文沉着古雅。有《耕余杂录》、《东原斋集》等。  杜堇,明画家。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居北京。初姓陆,字惧南,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善诗文。宪宗朱见深(1465-1487)成化中试进士不第。其作画取法于南宋院本,擅画人物,其笔法细劲畅利,被当时推为白描高手。亦善画山水、花卉、鸟兽;界画楼台,格局严谨,为当世论者所推重。  杜濬(1611-1687),清诗人。湖北黄冈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明副贡生。明亡后,寓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鸡鸣山。曾致书友人勿出仕清廷作“两截人”。晚年穷困而卒。工诗,诗文豪健。著有《变雅堂集》。杜大珪南宋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第进士。曾收集北宋建隆至南宋绍兴间碑铭、行状、传记,编为《名臣碑传琬琰集》。  杜文秀(1828-1872),清云南回民起义军首领。字云焕,号百香,云南永昌(云南保山)人。回族。廪生出身。咸丰六年(1856)率众起义,克大理,建“平南国”政权,称总统兵马大元帅。实行联合汉族等各民族政策,采取轻赋税、重生产措施,获得各族拥护。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围攻大理,城陷,服毒自杀。  其他杜姓名人有西汉大臣杜业;三国魏臣杜畿;北周将领杜杲;隋大臣杜整;唐大臣杜顗,歌妓杜韦娘,文学故事人物杜秋娘;五代后梁大臣杜晓;南宋抗元将领杜杲等。近当代杜姓名人有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发起人之一杜重远,军事家杜平、杜义德,战斗英雄杜凤瑞,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哲学家杜国庠,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作曲家杜鸣心等。

杜挚 -简介

杜挚,三国河东(治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字德鲁。生年不详,卒于魏正元中。初上《笳赋》,署司徒军谋吏。后举孝廉,除郎中,补校书。挚与贯丘俭乡里相亲,作诗求其援引,俭不允。后卒于秘书。挚作有文集二卷郦食其简介,(《隋书经籍志》)传于世。杜挚三国时仕曹魏,以擅长作赋著名。

杜挚 -记载

《文章叙录》记载:杜挚,字德鲁,河东人,博通经史,有才干。以《茄赋》得到魏文帝的赏识,拜司徒军谋吏。后来举孝廉,任郎中,转补校书,但很久不得升迁。明帝时,同乡毋丘俭为朝臣,欲求其帮助,便写诗一首,又求得仙药一九,送给毋丘俭。诗的大意说:骏秀马不骑,栓在马厩内;壮士志未伸,坎坷多辛酸。伊尹(商代大臣,奴隶出身)为陪人,吕望(周武王军师姜子牙)操鱼竿;夷吾(管仲)为商贩郦食其简介,宁戚(齐桓公的主要辅臣)对牛叹;食其为槛门(西汉臣郦食其,初为看门小官),淮阴饥不餐(淮阴侯韩信,初为流浪汉)。下边又举了不少起初贫贱、后为大臣的人,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但毋丘俭丝毫不予理会,挚郁闷而亡。

《京兆杜氏宗谱·历代名宦》载:挚,仕秦孝公,破魏有功,官左司空。事详国史。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杜氏家谱字辈大全

 素有“金汉口、银保安”美誉的大冶市保安镇拥有12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三元阁、沼山大寺、荆王坟,如今却被这里的一个小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