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山东邹城葛氏家族的辈分排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1收藏

谁知道山东邹城葛氏家族的辈分排列,第1张

二,山东:日照莒县:年 长 万 振 《存 纪》(此两字不知道在哪一个位子)莒南县:亭 永 丕 秀 昌 文 明 继长岛县大黑山乡:大 全 育 培 远,长 茂 骏 其 祥荷泽市鄄城县旧城镇姬庄村:梦 闫 慎 广 玉 兆鄄城县万全庄:(第一个记不清了,好像是qi音)庆 传 孝《延》 慎,广 玉 兆 凤 欣德州陵县德平葛老庄:传 本 懋 树 孚 汝 怀 葆 乃 大 尚 从潍坊市高新区清池街办治浑街村:寿、春、廷、怀、宝青州: 本 万《茂》树 孚 汝 怀 宝 乃日照:云,长,文泰安: 少 传 成 宗 宝 云 月 乐 花 祥(口头传的,字不知道对不对)泰安市泰山区:振 培 茂 业祖籍山东泗水,从泰安逃难至泗水,目前传到第五代。 辈分表为: 文 玉 广 呈 祥,德 洪 福 团 常,恩 隆 天 熙 瑞,林 凤 永 传 芳。(音准字不准)苍山兰陵北王庄:玉 《学》《洪》 凤 庆 兰阳谷县葛底口:文 全 帮 广 瑞 照 庆郯城:1。若 光 廷 元 朝 永 怀 锦 世 界 图 绘2。若 光 希 纹 凤 步 兴 锦 世 界 图 绘 开 百 代临沂苍山:芳 洪 成 传 记

临沂苍山县横山镇:族谱介绍我们的族先是葛泰明,上面写着是清朝初期1692年他住在东亭东山葛,后从东亭东山葛迁到苍山县。葛泰明有九个儿子,分别是:葛平贵 葛平永 葛平志 葛平贤 葛平东 葛平尚 葛平忠 葛平雨 葛平田 族谱辈分有15个字,依次是泰 平 换 全 阳 松 承 维 云 玉 学 凤 庆 兰 祥枣庄:洪,明,振,光,荣(峄城有一分支是同宗,祖上是洞庭湖东山葛)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前葛庄村:广 德 延 祥 招济宁任城区石桥镇:福 增 玉 永 茂 盛蓬莱:仁 启 廷 运郓城县:1,(有免到长)广 文 仲 明 兆(东)学(增) 士 现 2,济 会 曾 敬 宪沂南葛沟、河阳、大庄葛氏:中 谷 一 根 草 覃 延 年 长 生 繁 昌 满 长 贵 福 禄 寿 康 宁。此字辈前还有:有、贵、英、洪四字。高密:葛家大浒支编到吉林省松原。有家谱,据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祖先在直隶(现山西、河北一带)洪桐大槐树下分的家。我们这一支的拜上始祖尊称:葛财旺,字永典,生子二:葛珍,葛琳。字牌:春 培 巨《建》 连《文》文登:天 福 寿 长《全》东阿县牛角店葛庄村:长 引 世 禄,景 复 兴 连,廷 修 衍 庆,崇 德 象 贤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1、葛洪 

丹阳句容人,葛玄曾孙,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自号抱朴子,好神仙导养之法,后卒于罗浮山。其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著有《抱朴子》等传世。

2、葛邲

吴兴(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名臣。祖籍丹阳,进士及第,官刑部尚书。绍熙年间任左丞相,论疏皆切中时弊。身居相位,能遵守法度,推荐人才。 

3、葛密

江阴(今属江苏省)人,宋代官吏。中进士,任光州推官,善于审决案件,官至太常博士。性格淡泊,号草堂逸老。 

4、葛林 

浙江省杭州人,明代太医院官。善小儿科,杏林悬壶,医术高超,因一匕药治愈襁褓中的明武宗,而名声大噪,累官太医院判。有《杏坞秘诀》。 

5、葛从周 

濮州鄄城(今属山东省)人,五代十国名将。其心情豁达,智勇兼备,先从黄巢,后从朱温,曾于阵前浴血奋战救助朱温,频战克敌,战功显赫,累任兖州节度使、潞州节度使、太子太师、检校太师等高职,并封陈留郡王。

--葛洪

--葛邲

--葛密

--葛林

--葛从周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

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人名”或“郡+县+人名”,从来没有“县+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

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

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

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毫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该村原名“高隆村”,取“高卧隆中”之意。在该村“大公堂丞相祠” 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隆中云礽”四字,意即:隆中诸葛亮的子孙。

表明浙江兰溪的诸葛亮后裔认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不是什么卧龙岗。这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致。

2018年9月8日,浙江兰溪、广西阳朔以及江苏、江西等省市的二十多名诸葛亮后裔代表相约来到襄阳古隆中祭祀诸葛亮。此次祭祀诸葛亮大典的主祭是来自广西阳朔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长、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保满。

全国诸葛亮后裔来隆中祭祀诸葛亮证明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事实得到了诸葛亮后裔的普遍认同。

不仅诸葛亮后世子认可隆中,诸葛亮故乡山东的地方志也都认可隆中!

明嘉靖陆釴编撰的《山东通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荐之。先王凡三往顾亮乃见。”清雍正岳浚编撰的《山东通志》也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隐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清嘉庆许绍锦编撰的《莒州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亮早孤随从父玄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而莒州在东汉就属琅琊郡管辖且就与诸葛亮故乡琅琊阳都县接壤。

民国王元一编撰的《桓台县志》记载“诸葛陂: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诸葛庄北。桓台胜览载:诸葛孔明未隐隆中时尝游齐作梁父吟……”

可见诸葛亮故乡山东各地的地方志也都认可诸葛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

综上可知,诸葛亮家谱中都没有提及卧龙岗,所谓的“南阳”都是指南阳郡。卧龙岗将指南阳郡的“南阳”挪移到后世的南阳市、南阳县身上是典型的篡改史料。而诸葛亮后裔都认可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诸葛亮故乡山东地方志也都明确记载诸葛亮隐居躬耕于隆中。可见诸葛亮家谱中所谓的“南阳”的具体地点其实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后世划给襄阳,就成为了今天的襄阳隆中。这才是1700年来各种史料公认的史实!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等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缺两卷)。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五卷,首一卷,(清)章锺颖、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湖州荻溪章氏三修家乘十四卷,(清)章文熊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湖州吴兴荻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民国)章祖佑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长兴章氏宗谱十卷,(清)章桐生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启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 浙江诸暨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清)章佳信等纂修,章氏族人增补,清光绪年间敦伦堂补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青山章氏宗谱五十六卷,(民国)姚作鋆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四卷,(清)章衢、章克升等补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五卷,(民国)章可贞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西章氏宗谱三卷,(清)章正桂等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忠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兰溪汤溪章氏宗谱,(清)章金声等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五卷,(清)章陈昌谱,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开章氏族谱五卷,(明)章乔纂修,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清)章维烈等重修,江泽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附一卷,(民国)章尚志编辑,章必训等主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清)景星堂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石门外。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民国)章正扬主修,民国初期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北村。 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清)章卫武、章汝调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怀宁章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庆堂等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39年)培根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浦城章氏世谱,(清)章良桂等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族谱,(清)章懋橘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章氏家谱四卷,(清)章濬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全城章氏世家宗谱一卷,(清)章绍渊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谱志,(清)章锦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文源堂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院大学图书馆。 江西丰城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章氏重修会谱八卷,(清)辛瑄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琢其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椿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章秋华、瞿震吉等汇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章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安徽歙县章家氏谱,(清)章移德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安洙氏章氏宗谱,(民国)章人智等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积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练漳村史志(章氏),(现代)岩城等修,1999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现代)章建军明、章子纯等修,1996年排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程氏章掖房志,(现代)程人纲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缺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元粲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重修谱六卷,(清)章琳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章氏家乘六卷,(清)章贻贤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古虞章氏宗谱五卷,(民国)章可贤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兴获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民国)章祖佑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章美成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两卷、附一卷,(民国)章尚志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春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宗谱二十五卷,(清)章甫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三修支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章世琳、章光岐,清光绪三十二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缺卷末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章氏会谱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二卷,四编十卷,(民国)章鹤汀修,民国八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兹溪章桥葛氏家乘,(清)葛惟率纂修,清道光年间明德堂手写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会谱四编六十卷民国八年,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民国)章贻贤辑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雁埠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闰集二卷,(民国)章廷玉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星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清)章协端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分支青阳章氏宗谱十四卷,(民国)章富昌、章钟桂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汇修宗谱十八卷,(民国)章秋华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宗谱二卷,(民国)章诒编,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浦城章氏重修宗谱二卷,(清)章桂编,清乾隆年间刻朱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兴荻溪章氏宗乘补编,(民国)章乃炜等编,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六卷,(清)章荣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清)章师善等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章氏族谱八卷,(民国)章士钊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稿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黄田章氏支谱三卷,(民国)章锦甲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明达公房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河间郡章氏宗谱四卷,(清)章启昆编,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全城章氏宗谱八卷,(清)章可久主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八卷。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九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洙水章氏家谱,民国年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章氏分房约谱图,(清)章启乾撰,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富阳章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西高桥章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汪培经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有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十一卷、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班竹系章氏宗谱二卷,(现代)章登悌,倪承灿修,195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偁山章氏家乘初集二卷,(明)章冠编,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偁章前宅宗祠志、偁章前宅义田志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元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21~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浦城章氏一线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新昌班竹章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章美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重修宗谱六卷,(清)章琳编,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四卷,(清)章紫龙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六卷,(民国)章国鼎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尚贤纂,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五美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凰山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姚宾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复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民国)章春樵等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民国)章尚志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州龙严章氏族谱十卷,(清)章京等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瞻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苏州问心堂章氏本支录十卷,(清)章伟业等纂,清嘉庆年间稿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肃兰州章氏宗谱,(清)章瑞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满族章佳氏族谱二卷,(民国)车文魁、车世荣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长沙章氏支谱十二卷,(民国)章世享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发明“乐舞”,是编布织衣始祖。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基本介绍 本名 :葛天氏 所处时代 :远古时代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河南宁陵、长葛一带 主要成就 :发明“乐舞”;编布织衣始祖 陵寝 :商丘宁陵葛天氏陵 文献记载,文学研究,故里之争,许昌长葛说,商丘宁陵说,相关资料,现状,历史, 文献记载 《路史》的记载: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宁陵县葛天氏陵 《诗经·采葛》中这么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描写男女之间在采葛劳动中思念伴侣。“那采葛的人儿啊!一天看不到犹如三月未曾见面一样!”可见这些相爱的男女们思念之深。那么他们采回去葛滕干什么呢?《诗经·葛覃》解答了这个问题。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藿,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个社会景象。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又是我国音乐、歌舞始祖。《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中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葛天文化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陵是中国音乐之乡、歌舞之乡,音乐始祖葛天氏故里。 葛天氏 文学研究 《诗经·采葛》 诗中“絺”为细麻布,“绤”为粗麻布。她们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捻成线绳,编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诗经·风·郑风》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计在溱洧河边祀求爱情幸福的幽会。那些青年男女们拿着像征幸福的兰草、芍药互相玩笑赠送以寄托幸福相爱。《诗经·风·郑风》是来自郑国民间的诗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著牛角唱歌跳舞的风格相吻合。 乐舞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诞生的,尤其是声乐,它实际上就是人们集体劳动的号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一门艺术。 炎帝神农氏为解民疾苦,植五谷、尝百草,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后人称其为葛根。《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煮去外皮和连线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无怪西北大学教授强云在《故乡史话》中称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始祖,也是编布织衣的始祖了。 前文提到神农氏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葛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是有事实根据的。长葛民国十九年县志(在清●康熙36年何鼎任长葛知县时写上的县志后附牵至今)在山川一栏载有黄帝在具茨山(现始祖山)领七个部落首领共会长江流域部落首领,而在陉山迷路到襄城紫云山问童子路的故事。具茨山同陉山并立,前者在北属新郑所辖,后者在南同禹县相邻属长葛(当时名为长社邑)管。而“石固岗河遗址”就位于陉山东脚下。 《葛天氏世袭历代葛天氏号》 根据记载和传说,亘古时期(7500年左右)的"葛天氏"其人之后(以'氏'号代表族共用)部落族称呼,始于东夷部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时期(前期或者当时)。旧石器母系制过渡到新石器父系制社会,据《神话和传说》从今甘肃天水游牧母系氏族迁徙到今山东半岛曲阜(穷桑)一带,成为东夷部族最早的伏羲氏(初期的炎部落母系氏族)氏族部落。因为气候原因分离出一支系母系氏族风姓的葛天氏脱颖而出的葛天氏族群西迁到今宁陵县(最古老的葛地、《山海经》、《尚书》等说),在五帝时期归豫州管辖的葛地、葛天国、葛国(春秋战国称为葛乡、今天的石桥乡葛伯屯夏商周三代葛国都城遗址处,有葛天氏陵、葛国都城遗址是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带居住称‘葛’,葛天氏来到故葛地后被推举为中原(包括豫鲁苏皖冀晋陕鄂部分地区)联盟共主传说兴盛四世纪,后被阴康氏取代。 葛天氏乃远古联盟共主。据《吕氏春秋》、《路史》、《帝王世纪》、《五礼通考》、《河南志》、《河南通史》、《宁陵县县志》、《宁陵县通史》由多名史学家论葛天氏发表(李玉洁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人文院院长等),等记载说法,葛天氏初为东夷伏羲氏部落联盟十五部族之一的葛天氏部族首领(本部族酋长),后袭伏羲氏之号为伏羲世系之帝王。孔子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以氏也”。史称葛天氏号葛天氏为”以葛土德教化子民称王,建都于葛(今宁陵西北),葛天氏寿终为‘薨’(hōng)(公侯卒也,王者薨之言奄也)。当洪荒之时,葛天氏率其葛天氏部族联盟部族创建葛天穹庐(今建房)是作广乐、制葛布、葛衣、定礼制,开物成化,造化颛蒙,其治世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行"开中华最初文治道德和谐之盛世。及其乐也,领舞者头饰牛角,手操牛尾,身挎扴(jiá)鼓,歌舞阙围观者敲击柎(fū)缶(fǒu)踏步和唱:据专家考证‘葛天氏之乐’又称‘广乐’乃以音乐、歌舞、戏剧、诗歌、建筑、纺织之源头,葛天氏乃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又是葛姓、葛伯姓、诸葛姓(西汉后期由葛姓分出诸葛复姓)、权姓(部分支系五帝分出)、盖姓(部分支系五帝分出)、徐姓(部分之系夏初分出)始祖。《风俗通义》记载:“葛氏,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抱朴子外篇》自序:“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也,”谓其先葛天氏盖古有天下者,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百家姓姓氏溯源》:“葛姓源于葛天氏”。《路史●禅通纪》:“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后有葛氏、权氏”。葛天氏部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进入了国家制社会。 葛天氏号作为氏族共有称呼延至颛顼帝,豫州古葛地被封为赢姓之国管辖的葛国(现在个别说法是赢姓之葛是错误的说法),舜帝时被封为赢姓之国管辖的葛国区域包括:五帝时期的葛国北至陶丘(今山东定陶)鸣条(今河南封丘)敦丘(今河南清丰);南至厉丘(今河南鹿邑)、戈(今河南太康);西管鄩(xún)(今河南巩义);东辖芒砀(今安徽砀山河南永城)。 大禹时期,佐部落联盟主者大费公(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有心让其继位,其伯益公不受隐退(今登封东南箕山),大禹随封伯益公长子大廉为异姓伯爵诸侯葛伯王,管辖葛国。因伯益不愿继承大禹之位,大禹之子启随即继位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因而启帝破坏了禅让制度,故而引起了东夷部族联合反对,以有扈氏为首之乱十年前后失败,启帝迁怒大廉而削去其伯爵位并发配至箕山(今山东省巨野县西北),大廉后来被杀;大廉之弟若木罚封徐伯(今徐州东南)建徐国;夏启复封大费之弟无用(柏翳)公之长子源为葛伯,属于第二任葛伯葛国王;至夏朝末年,第十六世系葛伯王(名回)者不祭祀(《史记》记载),商族崛起后商汤以此为由惩罚葛国,实际是推翻夏王朝的理由,厉烁弟名回(葛伯王)被杀,部分子孙迁徙敦丘(今河南清丰一带),夏朝经历了十六世系葛国国王葛伯。商朝建立后第一任葛伯王名是叫悫(què)经历了商朝六百年二十四世系葛国葛伯王。周朝崛起姬发建立西周在公元前(1047年)西周时诸侯葛伯国王首任葛伯名方公,经历到春秋后期成为望族,故而才有“葛氏源自梁国出,晋朝顿丘葛姓望”之说。 据传说,大费(伯益)有十七个儿子分出十五个姓氏;无用有十三个儿子,分出十个姓氏;大费长子大廉有九子,分出五个姓氏等。传说,葛天氏有四十二世系,约两千多年(旧时约50---60年为一世系);葛天氏部族从母系社会中后期到父系社会时期进入了完全的奴隶制度社会,实际就是到了夏启建立夏朝时期,葛天氏后裔又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七十七位葛伯,六十二世系),至春秋末年最后一位葛伯王葛乙(公元前557年失国)总计三千六百多年,计一百零四世系。从公元前557年至今又有两千五百六十多年,八十六世系上下(以三十年为一世系),总计将近六千二百年,共一百九十世系上下。公元前五百五十七年葛国被鲁国、宋国所灭,葛国子孙分葛天氏、葛氏、葛伯氏、诸葛氏、部分权氏、部分盖氏、部分徐氏、部分黄氏、部分赵氏、部分江氏等,散居全国各地及海外多地。 《葛天氏世袭历代葛天氏号》内容为宁陵县葛氏后裔葛赞栋三十多年努力,根据宋版《葛氏族谱》、参阅各地图书馆史料和各地珍藏《葛氏族谱》、《葛氏家谱》、《葛氏宗谱》、《葛氏家乘》以及走访各地葛氏后裔之老人和热心葛氏繁衍者整理所编。 故里之争 关于葛天氏故里争议长葛说,根据《长葛县志》清朝康熙36年版何鼎任知县(县长)何鼎说:“葛天氏的故址在长葛”从那以后长葛县的每个年代至今多版都延用此说法。所有专家学者可以查看康熙36年之前《长葛县志》和国家所有历史和地方志记载没有说葛天氏故里在长葛的论断和记载。 许昌长葛说 河南长葛市是葛天氏故里,国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史记记载,长葛为“葛天氏之墟”。1978年发现、发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葛“石固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发现有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直接叠压,其中斐李岗文化遗存丰富,属于典型的斐李岗文化遗址。年代距今约七八千年以前,早于炎黄时代而晚于伏羲之世,大体上与葛天氏时代相当。发掘出斐李岗文化房基3座,灰坑189个,墓葬69座。出土文物44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出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单孔骨笛,直接明证了长葛为“葛天氏之墟”、“葛天氏故址”。2014年,在长葛市坡胡镇海子李村发现了一通断碑,该断碑没有碑帽,长约130cm,宽60cm,此碑名为《重记葛天老祖圣殿》,碑文如下:自夏商周设老祖祠以祀先祖,宣葛天老祖德裔。昔葛,川地,邑氏族于川东,望平纪纲。民三伏于川,久居川泉,川绕重葛,水虫尽跃。怀德于八阙,舞平唱足。葛麻为羞,腾依敝掩,养息纪民。黄帝传尧舜至禹,设老祖地,以戴民敬念。逢葛开,以礼祀,诸侯王皆从。自文帝三月初六大祀,其十里,文武徒行,以示诚德,曰长葛邑民皆老祖之裔。大宋开宝元年(公元986年)花春记。此宋碑的发现,再次证明了葛天氏故里在长葛。 传说中的长葛葛天氏陵远眺 商丘宁陵说 2006年5月底,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的带领下,到宁陵考察葛天文化。他们实地考察了石桥乡葛伯屯村即葛国都城遗址,认真研读了相关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民间传说,并通过研讨、论证,认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故地在宁陵,宁陵也是“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发祥地。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村西有一个土堆,一个葛姓村民说这个地方就是葛国都城遗址。 宁陵县葛天氏陵 葛在宁陵有权威依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葛曰‘康善’。”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十、《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县。”十二、《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带外,它的很多属国也在河南。如许(今许昌)、斟灌(今濮阳)、葛(今宁陵)……”十三、《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史记正义》、《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之葛乡为葛伯国。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驳斥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长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说不攻自破。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 相关资料 原始社会的“理想之世”葛天氏部族 宁陵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上古时期,宁陵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种植物名———葛。《本草纲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载:葛,别名野葛、葛藤和葛条,其拉丁学名为Puerarialobata(willd)Ohwi。豆科落叶缠绕植物,三出复叶,总状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红,荚果线形。葛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块根可食用裹腹、块根花序可入药、茎皮纤维可以纺织用来遮羞御寒、种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这块热土上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中华民族在距今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尚无农业,人们只是靠采集野果、植物块根及渔猎为生。至葛天氏时方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其标志是人们已能制作较为精制的耕作石头工具,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新石器时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养生息。对“葛天氏”,汉朝高诱《吕氏春秋·训解》说“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解释为“上古帝王”,《辞源》注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不管是“君号、帝王、帝号”,葛天氏为古葛地葛天氏部族首领当无疑义。《帝王世纪》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其时代应在伏羲之后。从《葛天氏之乐》第四阕“奋五谷”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综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属新石器时代之初,距今约一万年前。 当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渔牧,神农氏授民耕作,葛天氏教民自治,各有分工。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纺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绳、编篮筐、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纟谷”,纹理细的葛布称“纟希”。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说文解字》曰:“葛,纟希纟谷。”《本草纲目》有“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纟希纟谷”。《诗经》中有“絺兮绤兮,凄其以风”的诗句。《论语·乡党》有“当暑,袗纟希纟谷”的圣语。为使天、地、人和谐相处,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范———礼。 葛天氏开创了原始的和谐社会,其所在时代的葛天氏部族是古代人向往并称道的“理想之世”。《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时云:“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曾自谓“葛天氏之民”;元朝的沈禧《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有“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的词句;《史记·司马相如传》记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淳厚,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当为原始共产社会。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制了《葛天氏之乐》。 现状 2007年4月,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社会科学联合社、山东理工大学、商丘师范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历史、文学等权威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后得出结论: 葛天氏是华夏音乐、舞蹈的始祖,宁陵是音乐歌舞之乡,葛天氏时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和谐社会形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宁陵县上古时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宁陵为葛、权、葛伯、诸葛四姓发源地。这些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后呼吁:要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 远古的狂欢: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 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内容有八个部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其复杂程度来看,都已相当完整。故《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很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阕“奋五谷”、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两部分与农业有关,从其阕名上可知:当时不但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国进入原始农业的时间相对较早,其农牧经验相对较高,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该乐所载歌舞证实,葛天氏部族为生计不仅辛苦耕作,树艺五谷(“奋五谷”),而且还尊崇大地、辨识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观察日月运行、天气变化的规律(“敬天常”),已能自觉地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探索。 《葛天氏之乐》还是中国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气功。原始人的保健和气功活动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黄帝内经·素论·移精变气论》云:“远古民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文中的“动作”,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肢体运动;所谓“阴居”,则是指宁静的休息。原始人正是通过歌舞或静养的方式来抵御寒暑,达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状是一个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在记述“陶唐氏歌舞”时云:“陶唐氏之时,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前纪》在记述“阴康氏之舞”时云:“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陶唐氏和阴康氏的时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时的先哲们仍仿照葛天氏,引导人们以舞的方式治疗因风湿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祛病保健。当然《葛天氏之乐》既舞且歌,不仅有“玄鸟”、“总禽兽之极”仿生气功等内容,而且还有其他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颂君主(“建帝功”)和祷祝富足(“遂草木”、“奋五谷”)等内容,较“陶唐氏之舞”、“阴康氏之舞”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完备。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乐》是原始人的集体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为大型庆典活动助兴,二是可以自娱自乐,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养气,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传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颂正义与鞭挞丑恶,八是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

谁知道山东邹城葛氏家族的辈分排列

二,山东:日照莒县:年 长 万 振 《存 纪》(此两字不知道在哪一个位子)莒南县:亭 永 丕 秀 昌 文 明 继长岛县大黑山乡: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