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教子写毛笔字说起
曾国藩是晚清的挽救者,也是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但是就是这样的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没有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夸奖和奖励,而是要求在 “恒”字上和“笨”字上 下功夫,下面就举曾国藩教儿子学毛笔字的例子来说明曾国藩是如何教子的。
曾国藩在他的一篇文章里面他是这么说的: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就是做事你应该慢慢来,努力去做,知道这个事情很难,一点一点去克服。曾国藩在讲到儿子写毛笔字的时候是这么要求的: “尔以后每日宜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 就是说你以后写毛笔字,临摹柳公权,临是面对着字帖写,摹是纸蒙在字帖上写,类似于小时候的描红。单日以生纸临,双日以油纸摹。单日临,双日摹,多少个字,每天一百个,不多。
而且他很仔细地跟儿子说: “临帖宜徐,摹帖宜疾”, 就是说你面对着字帖临写,这个临要慢一点,摹帖宜疾,就是你油纸蒙在字帖上写的时候要快一点。 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 就是你每天一百字,经过几个月之后,你手越来越笨,字越来越丑,你的兴致越来越低,这个就是所谓“困”,一个巨大的框,里面一个木,你困在里面了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就是你困的时候,不要放弃不要间断,你要有一个熬字,熬过去,便可以慢慢的再往前一步走了。
曾国藩教子句句大实话,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秉承其一贯的做事风格,他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自己的儿子也是普通人,所以普通人做事情就应该持之以恒,中间会面临好多你不想写或者是越写越麻烦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办,没有任何办法,就是熬下去,继续写。然后不断的坚持,这样你在写毛笔字的时候才能够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所在。曾国藩当时是晚晴的重臣,曾纪泽也应该说从小家教也很好,但是也没有教育孩子走捷径,都是笨功夫。
其实现在教育孩子学习也是一样,没有任何捷径,也只有下笨功夫。因为家长都是普通人,孩子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如何才能够从众人当中脱颖而出,别无他法就是要坚持,要熬下去。 现在的孩子教育无论是学任何东西,发现学着学着就放弃了,学着学着就没有兴趣了,忽然又想学其他了,其实是这学一点,那学一点,到最后是什么也会点,什么也不精通,既浪费了大量的钱财与精力,又培养了孩子的不专注,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其实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因为他认为只要自己不想学就可以放弃,就可以在学其他的,其实想学好一门手艺或者是艺术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曾国藩教育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你我的孩子呢?
无论教育孩子还是做任何事情,道理都是一样的,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事就是因为一直在 “笨” 字上和 “恒” 字上下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就这样过来的,这才有了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地位。曾纪泽作为外交家能够收复新疆伊犁也是秉承其父亲一贯的志向在“笨”字和“恒”字上下功夫。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你只有非常非常的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1 与诸弟书(节选)清·曾国藩 文言文阅读答案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未尝一日间断尝贻余核舟一 C虽行船走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敢以一得自足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答案:(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
(意对即可) 22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1)有毅力(坚持不懈)。(2分) (2)对诸弟要求严格(爱诸弟)。
(2分)。
2 哪里有曾国藩的《备陈民间疾苦疏》原文为灾旱异常,备陈民间疾苦,恳乞圣明亟图拯救以收人心,以答天戒疏。
臣等伏见自去年六月至今不雨,三辅嗷嗷,民不聊生;草茅既尽,剥及树皮;夜窃成群,兼以昼劫;道殣相望,村突无烟。据巡抚汪应蛟揭称,坐而待赈者十八万人。过此以往,夏麦已枯,秋谷未种,使百姓坐而待死,更忍何言?使百姓不肯坐而待死,又何忍言?京师百万生灵所聚,前此居民富实,商贾辐辏。近来消乏于派买,攘夺于催征,行旅艰难,水路断绝,以致百物涌贵,市井萧条。且库银不满数千,仓粮不支二岁,各边军饷,尚多未发,万一河槽有梗,岁解不来,京师景象当复何似?建中之乱,宁不寒心!齐谚有之:“不忧年俭,但忧连俭。”数年以来,灾儆荐至,秦晋先被之,民食土矣;河洛继之,民食雁粪矣;齐鲁继之,吴、越、荆、楚又继之,三辅又继之,老弱填委沟壑,壮者展转就食,东西顾而不知所往。夫尧之九年水,非尽郡国而灾也;汤之七年旱,非尽川泽而涸也。彼溢此竭,东穰西歉,相寻不已,而至于九年七年耳。以今方之,不已过哉?加以频值四夷之警,连兴倾国之师,按丁增调,践亩加租,试取此时租赋之额,比之二十年前不啻倍矣。疮痍未启, 未息,而矿税之议繁兴,貂珰之使纷出。不论地有与无,有包矿包税之苦;不论民愿与否,有派矿派税之苦,指其屋而挟之曰:“彼有矿”,则家立破矣。指其货而吓之曰:“彼漏税”,则橐方倾矣。以无可稽查之数,用无所顾畏之人,行无天理无王法之事,大略以十分为率,入于内帑者一,克于中使者二,瓜分于参随者三,指骗于土棍者四。而地方之供应,岁时之馈遗,驿递之骚扰,与夫不才官吏指以为市者,皆不与焉。
陛下但知利源宜开,中使宜信,岂知彼在外剥害小民至于如此。亦岂知今日苦税之民,即前日被灾被兵之民,重累叠困,咨嗟愁怨,至于如此。知之,臣固知陛下之必不忍也。语曰:“财与命相连”,每岁大辟,以争数钱相杀伤者,不可胜数。父取子财,则怨者十三;祖取孙财,则怨者十七;若父祖取子孙之财以与强奴悍婢,则怨者十人而十矣。人君之于民,岂但祖孙父子之隔;而中使与参随,岂但强奴悍婢之害己哉?自古天下之乱阶,皆始于民心之离逖,离而后有怨咨,怨而后有愤恨,恨而后有流言,流言不已而鼓噪,鼓噪不已而反叛。今之民但未反耳,与前数者已无所不有矣。
陛下亦可省而杜其渐矣,即如湖广一省,激变已四五次,而今日武昌为尤甚。
陛下试思无知小民,何苦而变。谁非性命?谁无身家?惟其剥削之极,无可控告,变亦死,不变亦死,等死耳!求与见害之人比肩接踵而死,死且不恨。夫人情不必死,始畏死耳。人知必死,复何所畏?人不畏死,法安可加?故使奸民害良民,大乱之道也。激良民为乱民以杀奸民,亦大乱之道也。从古事端初起,人主皆谓必无,及其祸乱已成,欲救又苦无及,史册所载,剥民之代,宁有无后患者乎?行之急,则祸亦急;行之稍缓,则祸亦稍缓。夫汉之败也在民穷,穷则为盗矣。唐之衰也在官穷,盗起而无以应之。今闾阎空矣,山泽空矣,郡县空矣,部帑空矣。国之空虚,如秋禾之脉液将干,遇风则速落;民之穷困,如衰人之血气已竭,遇病则难支。以如此时势,而值大旱为灾,赈济无策,河流梗塞,边饷匮乏,是岂可不为长虑哉!民既穷矣,亦有穷极而不思乱者否?不能保其不乱。而各地方搜括已尽,亦有以应此乱者否?竭天下矿税之额,大略百万,有如一方有警,如宁夏播州之役,不知所费止此百万否?天下共税正额四百余万,有如一方有警,各处效尤,征之不前,运之无路,此四百万者皆能依期至否?平日惟恐天下之财不尽归内帑,如遇有事,不知内帑之财亦发以应天下之急否?平居无事,夺民数钱已失其心;如遇有事,与民数钱不知能得其心否?臣言至此,不觉肝胆皆裂,声泪俱下。若谓事必有安无危,则前代金瓯之业,岂不自谓治安,而何以不传至今?若为财必有聚无散,则前代西园大盈所积之财,皆在何处?而独黩货之名留于今日?然则人主之宝惟大业,而可传之异日者,独有令名耳。
臣等窃观皇上作用,譬如神龙,能作能止,能操能纵。自皇上起之,亦自皇上止之。布德音,撤中使,收人心,回天变,止在半纸诏书耳。臣伏读皇上忧旱之旨,勤勤恳恳,不减周宣云汉之什。因思宋神宗罢新法而雨,汉明帝释系囚而雨,总之应天以实耳。臣等叨列班行,时势至此,不忍不言。所虑者万民之心与万民之口;所惜者万世之业与万世之名。惟陛下加意于臣等之言,臣等不胜激切待命之至。
3 曾国藩《诫子书》的翻译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
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
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
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
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
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
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
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
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
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
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他的行为感到厌恶。
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4 关于文言文《与四弟书》这个文言文是曾国潘写给四第的家书,其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译文 我不想多寄钱、物到家里,总是害怕老一辈太奢侈了,后辈会骄,没有钱多了子弟不骄的我们兄弟为祖宗留一点遗平来的福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其他办法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却不能俭,我只一点点俭而不是很俭,子侄们眼界看得高了,吃的也愈来愈精了,以后恐怕难以挽回,弟弟要时刻留神啊!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鞲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贷,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元,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与何过!”谈者美之译文: 起初,吕岱亲近吴郡人徐原,徐原慷慨大方而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够取得成就,就赐与他巾帻、单衣等庶人穿戴的礼服,并与他一起交谈,后来就推荐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厚豪放,喜好直言,吕岱有时出现失误,徐原就直言进谏争辩,又公然在众人之中议论;有人告诉了吕岱,吕岱感叹地说:“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徐原死时,吕岱哭得十分哀痛,说:“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从何处听人指出我的错误?”谈论的人十分赞美这件事 或许你看完这段就会明白啊。
5 文言文谕纪鸿中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勤苦节俭”和“骄奢*逸曾国潘与儿子的家书,没有高深难测的空洞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严词峻语,他是在点滴的学问商讨中,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鼓励其上进,教他们做人和治学的道理。
我不知时年9岁的曾纪鸿能否读懂此信,更不知他能否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曾纪鸿最终能成为清末著明的数学家(著有《对数详解》、《圆周率考真图解》),这与其父不懈的教诲、为父的师表是密不可分的。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这是曾国藩一生的自勉,也是他对子孙的要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但在命运的轮盘里我们应该真诚,认真的生活。每一个人的好习惯养成都需要一个过成,但在过程里你收获的不仅是一个好的习惯。现在的我们学问做的少了,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古代文学人的傲骨,一种学习的环境。
我不得不想起当年儿子在江阴培尔小学读书时的一件小事:当时学校每月会送一份《伙食安排》给家长,请家长们出具意见。我看其伙食之丰盛已令人咋舌,便在意见书上写了一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后来才知晓,有些家长还嫌自己的小宝贝吃的不好,专程去学校与老师理论呢。呜呼!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只是我还真不知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时代的进步加深了老与少间的代沟,物欲的无尽膨胀又让当今社会充满了无尽的诱惑,但我坚信:身体力行的勤俭教育永不会过时!
6 文言文翻译:清史稿张树生篇《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张树声传原文及翻译供参考:译文: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
太平军侵扰皖北时,张树声以禀生身份和弟弟张树珊、张树屏一起领导民团剿杀叛贼。又越出合肥地境,接连攻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尤其是太湖一战,凭五百人冲锋陷阵,击退了陈玉成数万大军,可以说居功至伟,接着又大力推行坚壁清野的战法。
当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等人都相继修筑堡垒,联成一气以求自保,皖北被搅得支离破碎,只有合肥西向地区得以保全。曾国籓征调张树声守卫芜湖,后又调防无为,升为知府。
同治无年,张树声领军跟随李鸿章支援上海。李鸿章建立淮军,张树声和刘铭传等人分别领导部分淮军,一起攻下了江阴,张树声被升为道员。
李鸿章曾亲自检阅娄门程学启的军队,又派张树声领军支援荡口。张树声攻破谢家桥,追击到齐门,又在黄埭大败敌军,程学启就势靠城驻军,从此娄门一路太平军再未出现。
同治二年,攻打无锡、金匮,在芙蓉山与敌交战,大破敌军,缴获战船器械不可计数,被赐予“卓勇巴图鲁”的称号,授三品官服。张树声乘胜进逼常州。
第二年(同治三年),连续攻打沿河岸连二十多座太平军营地,都攻破了。攻下常州后,继续进军浙江湖州,诏命授予张树声为记名按察使。
同治四年,被授任江苏徐海道。不久又被授任为直录按察史,赴大名督理防务事宜。
同治九年,张树声被调补到山西任职。过了两年,升为漕运总督,代理江苏巡抚之职。
同治十三年,实授为江苏巡抚。后逢母亲去世,离职归家守丧。
光绪三年,张树声被重新起用,授任为贵州巡抚。正赶上广东总兵李扬才占据灵山一带,集结匪军侵扰越南,朝廷下旨调张树声巡抚广西,处理乱局。
事情平定后,升为两广总督,先后剿平了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原文直译啊,教科书这“匪”肯定要译为“起义军”的,都懂?)。光绪八年,李鸿章母亲去世,归家办理丧葬事宜。
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又逢朝鲜发生内乱,日本使臣花房义率领500士兵进入王京,强迫朝鲜协议签约。
张树声(接报后)急命吴长庆等人赶赴朝鲜,迫使日方签约退兵。然后吴长庆等夜攻乱党,将乱党从属全部歼灭,朝鲜内乱平定了,张树声又上奏获准,令吴长庆暂时驻防朝鲜。
皇上赞许张树声的能力,加封他为太子少保。第二年,又复任两广总督。
不久,又赶上法国侵略越南,张树声就把法军侵略越南、进逼中国的情况上报朝廷,支持抗法。等到淮军在北宁战败后,张树声自已请求解除总督之职专心治理军队,请求上报后被准许了。
后又被定罪为虚报情况,革职留任。不久,张树声病逝,谥号靖达,在直隶、江苏和本籍合肥建祠纪念。
张树珊另有传记。张树屏,因收复江苏各州县,积累功勋升为副将。
随军征伐捻军,驻扎周家口,多次带兵打胜伏。捻军被平定后,张树屏被升任提督,赐“额腾额巴图鲁”的称号。
后调任山西负责黄河流域的军事驻防。光绪二年,调任驻守河曲、保德。
正逢皖军赶去支援乌鲁木齐,在甘肃一带活动的乱贼曹洪照流窜到后山地区,张树屏正奉命前去视察,接到警情后,乘着大雪追击乱军。乱事平定后,张树声被赐予头品服,被授任为太原镇总兵。
后移防包头,又调防到大同。光绪十三年,请求退休。
到他去世后,李鸿章上报了他的功绩,朝廷给予优厚的抚恤,并在太原建立祠堂纪念他。《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张树声传原文及翻译Greysky整理原文: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
粤寇扰皖北,以禀生与其弟树珊、树屏治团杀贼。复越境出击,连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而太湖一役,以五百人陷阵,击退陈玉成众数万,功尤盛,复力行坚壁清野法。
其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辈皆相继筑堡,联为一气,皖北破碎,独合肥西乡差全。曾国籓檄守芜湖,调无为,迁知府。
同治元年,从李鸿章援上海。鸿章立淮军,与铭传等分领其众,从克江阴,晋道员。
鸿章亲视娄门程学启军,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学启遂逼城而军,於是娄门寇道始绝。二年,攻无锡、金匮,击寇芙蓉山,大破之,夺获战舰器械不可称计,赐号卓勇巴图鲁,予三品服。
树声乘胜趋常州。逾岁,攻河干二十馀营,尽破之。
城拔,进复浙江湖州,诏以按察使记名。四年,署江苏徐海道。
寻授直隶按察使,赴大名督防务。九年,调补山西。
越二年,擢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十三年,实授。遭继母忧,归。
光绪三年,起授贵州巡抚。适广东总兵李扬才据灵山,构匪扰越南,朝旨调树声抚广西治之。
事宁,擢总督,先后剿平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八年,鸿章丧母归葬,树声摄直督任。
值朝鲜乱作,日使花房义质将兵五百入王京,迫朝议约,树声飞檄吴长庆等赴之,遂成约,寻盟而还。於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
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
逮北宁陷,自请解总督职专治军,报可。复坐按事不实,革职留任。
未几,病卒,谥靖达,予直隶、江苏及本籍建祠。树珊自有传。
树屏,以收复江苏各州县,积勋至副将。从征捻,驻周家口,战。
7 《新世说》食而去稗 原文及翻译原文: 曾涤生驻军安庆,有戚某自田间来。行李萧然,农服敞素,对人沉默不能言。曾颇爱之,将任以事。一日会食,值饭有稗粒,某检出之而后食。曾默然,旋备资遣之行。某请其故,曾规之曰:“子食而去其稗。平时既非豪富,又未曾作客于外,辍耕来营不过月余,而既有此举动。吾乡人宁复如是耶?吾恐子之见异思迁,而反以自累也。”
译文:曾国藩驻军安阳时,一个亲戚从乡村来投奔。带的行李很少,衣着简朴,不爱说话。颇得曾国藩所爱,曾国藩打算为他谋一份差事。某天他们一起吃饭,恰巧饭里有稗子,这亲戚先把稗子挑了出来,然后才吃。曾国潘沉默不语,不久就拿出盘缠让他离开。亲戚不解问曾国潘原因,曾国潘规劝他:你吃饭事把稗子挑了出来然后才吃,平时又不是有钱人,又没寄居异地,离开农村来我这不过一个多月,就有这种行为,我的老乡难道都是这样吗?我怕你见异思迁,反而害了自己啊。
熟悉曾国藩的人都不会忘记他在干儿子上的成就。时至今日,曾国藩家书仍然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模式在流传。既然这么多人看重,自然说明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后代绝对没有什么不同。
曾国藩的直系子孙有:长子曾,早逝,次子,三子曾,数学家。长女曾,二女曾,三女曾,四女曾,五女曾,六女曾。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曾任英法俄公使。1879年,他以此身份在俄国谈判期间,主张收复伊犁南部边境地区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曾广权,曾纪泽之子,精通英、法、德、满语,曾任清政府驻朝鲜、德国大使,后任史静大学翻译学院总经理,著名翻译家。
曾国藩的次子曾季红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出版作品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曾的后人曾、曾昭权、曾、曾、曾、曾、曾的曾孙曾宪成、第六代孙增伟都精通数学。他们要么专攻数学,要么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公路工作。
曾国藩的后人,比如很多后人,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如我国味觉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曾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是我国新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曾、曾广成荣先后被授予国民党军队少将军衔。
通过阅读这一部分的曾国藩的日记,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他对书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而且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是非常高的。
他主张:习字,思与学不可偏废,而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他早年在翰林院的时候,就在书法上下过很多功夫,即便后来到军营中,虽然公务繁忙,他仍然坚持每日学习一纸书法,从未间断。
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与思考,曾国藩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才能如此之高。
其实不仅习字如此,我们在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也要学会思与学同时并举。
虽然曾国藩对书法情有独钟,但是他自己却没有任何收藏,更为难得的是他还多次拒收别人赠送的名贵书法作品。
其中一件事是,曾国藩的旧友黎樾乔之子黎寿民,给曾国藩送来一幅刘墉、翁方纲两人的《兰亭序》摹本,这一摹本在当时可是稀世之宝。目的是想请曾国藩为他的父亲订定书稿。
这样的礼物即便收下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曾国藩却以礼物太贵重为由,拒绝了。
另外一件事情是休宁县令瞿福田为曾国藩送来一本唐刻王羲之的字帖,曾国藩见到这一字帖时,开心到了极致。这件礼物可谓送到了曾国藩心坎里。
但是,曾国藩只审玩了片刻,就璧还了。他璧还的理由是“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懂得自持的人,不属于他的东西,即便诱惑再大、内心再喜欢,他也不妄取,这是非常难得的。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
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这样一位对中国 历史 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有关他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他治家与教子的理念却一直被大家所赞赏和学习。
曾国藩曾经多次与其弟曾国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晚清 历史 上唯一一次算得上胜利的外交活动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完成的。他先后出任驻英、法大臣和驻俄大使,他从敌人手中成功收回伊犁地区,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他就是曾纪泽。
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曾国藩的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的篆刻书法家,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除此之外,曾家子孙在书法上都颇有造诣,如曾国荃、曾纪泽、曾纪鸿等人更被后世以书法家视之。
曾国葆后裔中有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国民党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曾昭懿是曾国潢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朴,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
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曾国藩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给其后世子孙留下了能够世代不朽的真正财富,这就是以家书为体的曾氏家训。所以,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让曾家长盛不衰的家训到底藏着什么密码。
不做代代为官之想
曾国藩曾总结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律”,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耕读正路
曾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传家。在曾氏家族 历史 中。五六百年都是寂寂无闻,虽有读书人,却无人考取过功名,连秀才都没有。但是,这个家族能够长期延续,自然有一种家族传统在维系,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有一副对联就是答案——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家族能长久下去的真理所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信天命,“天”就是天帝,中国人畏天;一是信祖宗,我们在遇到重大难题时,常会给祖宗上炷香祷告一番,希望祖宗保佑后代平平安安之类。要知道,老天离我们远,只能敬畏;祖宗才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离我们很近。
《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意思是说,天道远离人间,人道则存在于身边的 社会 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对于人所难及的事物,那就难料了。所以还是敬祖宗靠谱些。“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敬祖宗的时候就好像祖宗就在那里一样,要怀有恭敬之心。
“教子孙两条正路”,两条正路是什么呢?“宜耕宜读”。“耕”是种地,种地是为了吃饭,这里泛指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读”,当然是读书,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子孙不愚。这就是耕读传家,耕地的同时,不忘读书,保证后来不会种一辈子地。
旧时读书人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农民子弟就有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祖辈务农为生,虽是地主,但也是农人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要读书的地方就有很多,他认为读书就是止愚。孔子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为什么说“下愚不移”呢?下愚者是指愚蠢者,没读过书,不明事理,所以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要想“暮登天子堂”,跟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政,不读书能行吗?
治家贵严
“严教”是曾国藩一直倡导的。他认为“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三字经》称“子不教,父之过”,管教不严,则子弟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滋长起来,父亲说的话当成耳旁风,根本不当回事。时间一长,子女就变得放荡懒散,整日无所事事,那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曾国藩所说的“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这种现象,在大户人家,尤其是富贵人家,确实特别多,这些人家的子弟可以说吃穿不愁,想做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到的,自然就为所欲为了,这样的话,带来的流弊不可胜数,一个家族就被这些人给败掉了。
曾国藩曾以《易经》举例说明家教要严的好处,他说:“故《易》曰“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有孚”,说明家人要有爱,但是过度的爱难免变成溺爱,所以要“威如”,即做家长的要有威严,威严要立足于平日的庄重和敬畏,不能父亲不像父亲,不随便说笑,恩威并施,这样子女才会学会如何处事做人,家庭也就和和美美。
这属于中道的思想,既不放纵,也不太严。可见,父亲在家里一定要有尊严,父亲没有尊严,父子之间毫无规矩,嘻嘻哈哈,到关键时候管不了子女,就说明你没有威严,你说的话,子女不相信,他们没有把你当成家长一样尊重。
要注意的是,“威如之吉”,有威严才能走向吉祥,“威如”并不是家暴,威仪从哪里来?“反身之谓也”,就是做父母的懂得反身修德,自己做好榜样,也就是说,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威如”不单单是对别人严,还要对自己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威仪才能出来,你才能要求子女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而不是“父不父、子不子”一般。
但是,曾国藩也同时提出:“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也就是说,在严的同时,也不可对子女过分拘束,一点小事情就吹毛求疵,子女被管教得喘不过气来,感到无所适从,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在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子弟需勤教
子女的教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然性的。偶尔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子女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曾国藩后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是要勤教,把教育子弟作为常课。
到曾国藩的晚年,为了勉励两个儿子及诸侄辈,在《诫子书》中写下了日课四条,作为遗嘱,那就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简单概括就是八个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为什么要写这四条呢?因为此时的曾国藩已是百病缠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将自己多年的人生思考和追求凝聚为四句话、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戒惕的修己之道,是他被誉为“千古完人”的魅力所在,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在《诫子书》结尾说道: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曾国藩认为,古代君子重视修身齐家,自己修养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强,然后家道振兴;与人相处能使他人愉悦、神灵钦慕,然后有众人前来聚集的景象。“日课四条”作为两个儿子及诸侄辈教育的一部分,据说当时还不是曾国藩自己定的,子女也参与了,共同制订家规,将来怎么可能不遵守呢?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让儿女有更多的责任感。
从上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离不开“勤教”。勤字不仅对子女的教育有用,也跟一个家族、朝代兴衰有关。他曾与赵烈文讨论说,清朝国祚之所以持久,其中有一条就是勤政。这一点跟明朝截然相反。
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勤政外,剩下的皇帝则大多不堪一言。像明神宗朱翊钧在位之初十年,有勤勉明君之风范,还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是执政后期长达三十八年,荒于政事,日夜纵饮作乐,自此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明神宗本人如此,他的父亲隆庆皇帝和祖父嘉靖皇帝都是如此,嘉靖皇帝在位期间,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朝政被严嵩父子把持。清朝的皇帝则不同,鉴于明朝覆亡的教训,一代一代的皇帝确实都勤于政事,就是清末的光绪帝也是如此。这就是皇家家法教育出来的,所以曾国藩说,教育子女也应该这样,要勤教。
言传身教,六者皆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太重要了,他的所作所为,影响非常重要。父母经常怎样,子女就会学样,父母平常的行为不管好坏,对于子女来说,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他们无形中就学到了。对于言传身教,曾国藩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从俭的话可以长久,当处在乱世时,犹以戒奢侈为要义。高调炫富,盗贼会盯上你,朝廷也会盯上你,这纯粹是给自己找乱子。特别在乱世,乱世积财为最大不祥,会招致很多灾难。还有衣服不宜置备太多,也不要在样式上太多装饰,尤其不适宜镶嵌过于华丽绚烂的花边。高调炫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曾国藩要求子女俭朴一点,保持一点纯真。
在工作上,曾国藩常讲“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曾国藩把古人讲的日常工作上要“清、慎、勤”三字,概括为“案无存牍,室无私钱”八个字。“案无存牍”就是不管有多少事情当天一定要办完,不能攒到一起突击一下干完。“室无私钱”,自己的办公室和家里,没有一分钱是不可告人或者来历不明的。
曾国藩在读书上的示范,可以说是个楷模。曾国藩以身作则,常常带领家人读书,晚上利用闲暇陪着孩子们读书。像《孟子正义》这部书孩子们早已经读过,但曾国藩还要一遍一遍地教两个儿子,他认为书读百遍才能读出味道,每读一遍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认识。
无论是戎马生涯还是在总督衙门,他每天晚上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读书,读诗书文章至少两到三卷,然后用一定的时间课子读书。直到临死前两天,曾国藩还在读《理学宗传》。
曾国藩非常重视修养的功夫,这也是其成就当中最主要的。幕僚薛福成总结曾国藩一生的成功之处,称其成功秘诀在于“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前者就属于修身,后者则是说用人。
“清廉”方面,曾国藩一生清廉,临死时没有给家里留下太多的遗产。他有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共计分成七分,每个人可能分得一千多两银子,所有的家产就是这么多。
“孝友”包括两层意思:“孝”是对长辈,“友”是对兄弟姐妹等同辈。关于“孝”,曾国藩就说“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而对于同辈之人,古人讲兄弟之间最好的道是友道,即兄弟之间要像朋友一样相处。
以上就是曾国藩在六个方面所做的示范,以“身教”影响子弟。
曾国藩对工作、对家人,真正做到了“义无反顾”,他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堪称“中华千古第一完人”。而曾国藩或许不会想到,他留下的家训,也影响着一百多年后的后世之人。
今日话题: 你觉得曾国藩的这几句家训今天还有意义吗?如果你为后人留家训,会说些什么呢?
文字参考:《百年家族的秘密》
有如下:
1、曾纪鸿
曾国藩的次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酷爱数学,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
2、曾广植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8年入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1950年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1952年获硕士学位。七十年代起从事味道化学和甜味剂研究,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有《味觉的分子识别》。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3、曾广铨
曾国藩的孙子,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
4、曾昭抡
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建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新型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5、曾宝荪
曾国藩的曾孙女,创办长沙艺芳女校,还兼任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曾应邀出席英国伊顿学校的演讲,题目为《中国抗战必胜》,是东方女性在这里演讲的第一人。曾四次出席国际会议,包括在日本和中国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
不一样的曾国藩(121)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新贵入世心态显
再来看看道光十九年下半年的情况:
七月
“七月十二日,晴,身上发癜疯,不能写寿序。陈雁门蒙师来”。“七月十三日,晴,仍发癜疯。作寿诗一首,接朱尧阶信”。
儿时的蒙师、曾多次戒尺掌心的陈雁门老师反过来看他这个有身价的学生来了。身上的皮癣症状又开始发作,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地开始角质化,坚硬结痂,酥痒难耐。应确定是牛皮癣。
八月
“八月十七日,阴,早雨,余教国正勤俭忠信”。“族中有个叫国正者,在宝庆营。其父故衡阳,随母至湘乡,因徙寓宝庆,娶金氏,生国正兄弟四人。余因修谱事,踪迹其源流,悯其孤苦,因教之勤俭忠信。复至两营及协镇都督处,托其照拂。最早由宝庆起程,行六十里宿”。
意指同族一个叫曾国正的人。开始主动协调一些族人的事务,自觉承担族谱等公事;显然,因身份不同而开始变化了。
九月
“九月十七日,大雨,挽功杰知县”。“由官庄行八里,至杉木桥曾功杰家。功杰曾为直隶河间献县知县,本年六月故。是日开吊,丧事即办得整齐。余有挽联云:壮岁宫袍,耆年昼锦;陔南丛桂,蓟北甘棠”。
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叫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虽是应酬,分明是在参与政务类的事务了。
十月
本月对于曾家来说,确实发生两件大事。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曾国藩四妹妹出嫁,这应是其首次出面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确是需要仔细协调的大事。此事颇为不解,为何秉持 勤俭的曾氏家族却如此铺张 ?此事待后专门详述之。
“十月廿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作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余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是日请族戚四席”。
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人,排老大的大姐嫁得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 二弟曾国潢 ,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 三弟曾国华 ,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 四弟曾国荃 ,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 五弟曾国葆 ,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干,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经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五弟季弟曾贞干,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十一月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曾纪泽生)”。“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馀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下半日阴,北风”。
“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住白庐家。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
先由其祖父牵头,对本族事务专心主事,为曾国藩做了一个好的榜样。自此,曾国藩开始花心思用心族事了。出人头地的曾国藩,重修曾氏家谱( 后章专述曾氏为修谱事远涉他地核查,颇令人感动 ),是让每户人家掏钱,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自此,曾国藩已自觉将族事视为已事,已然变为公共事务之主事之人。
十二月
“十二月初七日,晴,霁,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由陈池望逆风行六十里,至鹿角。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积雪未消,月明如昼。船甚多,远火高低,与星荧荧,二更登船始睡”。这则日记,记录了曾国藩即将动身返京。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从文字的记述上可知: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大多极其平淡,但细心的朋友或许早已看出了曾国藩的心态、行为渐渐发生变化。同时,有心之人也知,一个人发生改变极少会突变或骤变,大多是于平凡、平淡之中渐变。一般而言,哪有常常发生惊天动地之事之理?
即便是平淡之中,也已可见曾国藩的变化了:他即由原来的自卑、持重,变得自得、自喜、自负,甚而骄燥、骄傲、骄盛了;往日整日的读书习字之类也被各种事务所冲淡;行为上也开始由无人问津,转而有人攀附、围聚、跟随、追随,于族事、公事始有人相商、到略有所涉,再到主动介入、主事,后到全面主导,而初显入世之行,已不似以往只顾埋首故纸中之腐儒教条刻板;随其话事权、影响力渐渐扩大,感觉愈来愈好,慢慢有了自我膨胀的心理铺陈与资本,直到多次碰壁之后,才方知天高地厚。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照录曾氏一年又一月有余的日记,绝不是无话找话,而是有意让有心的看官细心阅读其日记,从其日记的婆婆妈妈、了无生趣、甚至有些无聊琐碎的内容中,以主人翁的角色代入其中,感受曾氏之为人处世。笔者之意图,亦想通过展示“ 日记抄录 ”给看官以参考,实有以下几点考虑,不知以为然否:
一是给有心者示例如何记日记 。日记本无他,就是自己记自己看,如果记录者觉得要学习主人翁,也要与人看,则属于较高层次而另当别论。日记体例上,无非是将日期、天气、心情、所做事项记下而已;有时甚至流水帐也无所谓。如果可说内容较多,也可尽叙感想、收获之类不一而足。
二是展示曾氏的坚持如一习惯。 正如其不断强调的“恒”,他就是这么坚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于修身、律已尤为重要。同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积累资料性的原始记录就特别有意义了。因此,本书也大致有如此笔调,并不以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环相扣而有意或刻意取悦读者,而是保持较为严肃的态度展示如常,让读者从中感悟曾氏人生所历、所思、所学、所为。
三是有意以白描手法努力再现原貌,让人觉得伟人的日常也并非天天惊天动地、充满惊险或有趣 。使人觉得曾氏之如常是何等的平常,足见其可见可学。虽平淡如常,能否学到精髓,则关键是当事人是否有恒、有志、有心而学。
四是展示伟人于发生重大变故时如何如常地处世 。正如主人翁常说的:“每到大事有静气”,而不以已或家变而受干扰,导致重要事项与场合缺位。此则为 伟人与常人大不同之处 !
正是与此看似平常的年月里,曾国藩却是干出了一件足以影响后世的大事。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后文。
从曾国藩教子写毛笔字说起
本文2023-11-02 09:51: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