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唐宋八大家·范文正公神道碑铭,第1张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297]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世家苏州,事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298]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299]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300],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301]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302]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303]哉!”

天圣中,晏丞相荐[304]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305]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306]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公谏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由是罢其册命。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不能得,贬知睦州,又徙[307]苏州。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308]多忌恶之。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309]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尧、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是[310]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311],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

明年,吕公亦罢。公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上复召相吕公。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时,新[312]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鄜延扞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313]。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未逾月,徙知庆州。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累迁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人或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314]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315],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初,西人籍其乡兵者十数万,既而黥[316]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罢,独得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栗免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多。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317]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318]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319]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320]。

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州。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321]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着,着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欤!

铭曰:“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北,中间几息?公奋自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必能,天子用公。其艰其劳,一其初终。夏童跳边,乘吏怠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趣公来,以就予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在其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成,惟公是倾。不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没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注释

[297]薨(hōng):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

[298]适:改嫁,再嫁。

[299]本:依照;依据。

[300]乙科: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汉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

[301]慨:慷慨。

[302]择:选择。

[303]苟:随便;马虎。

[304]荐:推荐;举荐。

[305]以至日:有一天,某天。

[306]希:迎合。

[307]徙:变化;改变。表示一般的调职。

[308]权幸: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

[309]素:平素;一向。

[310]由是:因此。

[311]对:回答。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

[312]新:刚;才。

[313]辩:动听;精辟。

[314]一旦:有一天。

[315]恩信大洽:与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

[316]黥(qíng):古代一种刑法,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

[317]多:陈赞;赞美。

[318]疏:给皇帝的奏议。

[319]任子:有权力继承父亲爵位的人。

[320]佐佑:辅助;支持。

[321]非:无;没有。

译文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的万安山下。文正公名讳叫做范仲淹,字希文。五代的时候,祖上居住在苏州,在吴越地区做官。宋太宗时,吴越献地归服,范仲淹的父亲跟随吴越王钱俶到京城朝拜皇帝,后来担任武宁军掌书记,死在任上。先生2岁时就成了孤儿,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改嫁到长山(约为今山东淄博长山)的朱家。先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在今河南商丘,即当时的南都学舍,后来称应天书院)。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

过了5年,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写文章、谈问题一定遵循仁义根本。真宗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于是考中了乙科,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先生富贵以后,皇上追赠他的曾祖父苏州粮料判官范梦龄为太保,祖父秘书监范赞时为太傅,父亲范墉为太师,母亲谢氏为吴国夫人。

先生年轻的时候具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有慷慨激昂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选择有利害关系而有所不同。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竭尽其力。他说:“自我努力就应该要这样。事情成功与否,有的决定权并不在我这。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敢马虎啊?”

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向皇帝推荐范仲淹的文学才华,皇上就让他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因为说某事触怒了章献太后,被贬为通判河中府。过了很长时间,皇上念起他的忠诚,就征召授予他右司谏的官职。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某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上将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有关官员已经作好了准备,先生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还要形成后代看轻皇上仰重皇后的风气,那事情就停止了。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政权还给天子,没有答复,等到太后去世时,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事情都拿出来追究,想要狠狠地惩罚她。先生却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佑天子,十多年来,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应该忽视小的失误,来保全她的高尚品德。起初,太后有遗命,要册立杨太妃代替自己为太后。先生劝谏说:“太后,这是皇帝母亲的名号,自古都没有人能代替太后的。”于是就取消了对杨太妃的册命。

这一年,发生来了大的旱灾和蝗灾,先生接受朝廷命令去安抚东南灾民。回来时,正赶上郭皇后被废,他率领谏官、御史跪在殿里谏诤反对,没有取得成功,被贬到睦州担任知州,又改任到苏州。一年多后,朝廷又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把他召回京城,先生更加积极议论时政的得失,大臣权贵大多都忌恨讨厌他。

过了几个月,任命先生为开封府尹。开封一向号称难治,先生治理的非常有声望。每天的政事越来越简单,有空的时候就取来古今的治乱安危的情况向皇上讲解,又作了《百官图》献给皇上,说:“任命人员要各尽其材,那么百官都能称职,尧、舜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并针对官员的升迁快慢和顺序说:“这样可以为公,也可以谋私,也不能不详察。”因此惹怒了丞相吕夷简,以至于在皇上面前争论,先生请求辩解,话语非常恳切,因此被贬职,到饶州作知州。

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了。先生被调任润州,又调到越州。赵元昊在河西反叛,皇上又重新任命吕夷简担任宰相。任命先生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授予龙图阁直学士的官职。这时候,刚损失了大将,延州危急。先生请求亲自镇守鄜州、延州防御敌人,于是改任为延州刺史。赵元昊派人送信求和,先生认为无事请和,难以相信,而且信中有不被朝廷承认的伪号,不能给皇上看,于是自己写信,告诉赵元昊逆顺成败的道理,非常精辟。因为擅自回信,被降一级,贬为耀州刺史。不到一个月,又调为庆州刺史。不久四路兵马都设置将帅,任命先生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多次升任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好几万户。在庆州大顺城把持要害地区,抢夺敌人的土地来耕种。又建成了细腰城、胡芦城,于是明珠、灭臧等大的少数民族,都离开敌人来为大宋效力。因为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

有人疑惑先生碰到敌人如何应变?比如在大顺城驻扎,一天早晨带兵出城,各将领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到了柔远,才发号令告诉他们目的地,是去筑城。至于筑城的工具,大小都具备,而军中起初都不知道。敌人以三万骑兵来争战,先生告诫诸将:作战后敌人撤走,不要过河追击。不久敌人果然退走,追击敌人的部队没有过河,而河那边果然有埋伏。敌人失算,于是撤走了。于是各将领都佩服先生,认为比不上他。先生对待将吏,一定要让他们畏惧法律,爱戴自己。他所得的赏赐,都根据皇上的意思分发给各将领,让他们自己去感谢皇上。各国作为人质的世子,任由他们出入,没有一个逃跑的。外国的头领来拜见,就把他们召到卧室内,隔开别人,撤掉卫士,和他们交谈,从不怀疑他们会对自己不利。先生在这里过了三年,战士勇敢,边境实力强大,和外国的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决定谋取横山,收复灵武,而赵元昊多次派使者称臣请和,皇上也把先生召了回去。

起初,西部人被征为士兵的有十多万,后来都在脸上刻墨作为标记,只有先生的部队,只在手上作了记号,先生离去后,部队遣散,只有这一部人得以重新为民。先生在这两路,既取得了熟羌的效力,使他们来守卫边境,又把军队迁到内地,减轻了西夏人运输粮食的劳苦。他所实行的办法,离开后人们依然感激,坚持先生的办法而不敢更改的,到现在还很多。后来因吕夷简的事情牵连而被贬,那些士大夫们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这被贬黜放逐。一直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而范先生也幸亏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

仁宗庆历三年(1043)春天,朝廷召先生担任枢密副使,他五次推辞都被朝廷拒绝,于是才上任。到任几个月,又任命他为为参知政事,每次进宫拜见皇上,皇上都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先生叹息说:“皇上任用我已经到了极致了,但是做事要有先后,况且在长治久安的情况下改革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就行的。”后来皇上又赐给他手诏,让他赶快列举要办的国家大事,又建起天章阁,召见他并赐给他座位,给他纸笔,让他在自己面前写奏章。先生惶恐不安的退出坐席,回去后条列了当时应该先办理的十多件事献给皇上。他主张在天下兴办学校,选拔士人首先根据德行而不单纯根据文辞,磨练考核来区分他们的能力,减少有权力继承父亲爵位的人的数量来减少过量的官职。采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情,正要施行,但是有关磨练、任子的制度,心存侥幸的人都很忌恨,因此争相诽谤,而妒嫉先生的也因为这些诽谤感到高兴,喜欢让这些人担任助手。

恰逢边境报告有警情,先生于是请求前去,于是任命先生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先生到任后就上书说自己愿意镇守边境,于是就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邠州刺史,兼任陕西四路安抚使。他担任参知政事的官职,才一年就结束了,有关部门都上奏请求停止先生先前实行的新法,恢复原来的旧法。怂恿此事的人危言耸听的向皇上进言,幸亏皇上了解先生的忠心,没有听从别人的话语。

这时候,西夏已经称臣,先生因为有病请求担任邓州刺史。在邓州任职三年,又请求担任杭州刺史,又调到青州。先生的病情更加严重,又请求担任颍州刺史,用小轿把他抬到徐州,于是一病不起,享年64岁。先生得病的时候,皇上赏赐药物并慰问病情。先生死后,皇上停止上朝一天,因为先生的遗书没有任何请求,于是皇上派人到先生家问他的家人有什么要求,追赠先生为兵部尚书,用来哀恤先生的物品非常丰厚。

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实质很讲原则,喜爱善良的人,关心爱护百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所以他终生没有结交多少朋友,吃饭也不用多少荤腥,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一点也不吝啬。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妻子儿女仅仅温饱而已。他处理政事,所到过的地方百姓大多都给他立祠并画像。他的行事,从山林处士、街巷田野之人,到外族夷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乐于谈论他的人非常多。至于他的世代家谱、官爵,在墓碑上的志、在家里的族谱、在有关部门收藏的文章,这里都不论述了,只歌颂他心系天下国家,也是先生的志向!碑铭的内容是:

“范氏在吴越地区,世代担任陪臣。钱俶献给朝廷吴越的土地,以及当地的百姓。范氏才来到北方,这中间有几代人?先生自己勤奋努力,和机运相逢。事情有罪有功,言论有逆有顺。难道是先生全都行吗?皇上任命了他。其中的艰苦辛劳,先生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西夏的小儿在边境闹事,趁着国家平安管理松懈。皇上命先生前往,讨伐他的骄横。有不服从的,就铲除他们的根本。先生在这里三年,懦夫都成了勇士,毁弃的制度也完善了。怜悯孤儿,抚养幼兽,最终使西夏人来称臣。西夏人来到朝廷,商议称臣的事情。皇上命令先生快回来,来协助治理天下。先生叩头推辞,这实在是很难啊!起初并不难,难在是否能坚持到底。小人们诽谤的声音源源不断,最终要破坏了已经施行的大事。皇上没有听信小人的话,只相信先生。不偏信,不听信危言,这是皇上圣明。先生活着时享受显贵尊荣,死后又追赠谥号。荫护了自己的子孙,使后世都得到好处。百年才有这样像先生一样的人,他的事迹可以激励人们不要懒惰,努力进取。”

解析

皇佑四年(1052)五月,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范文正公薨于徐州。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下。其墓庄严肃穆,但不显崇伟;墓周苍松翠柏环植,享堂却不很恢宏。但其神道碑铭,却是欧阳修守丧期间含泪书就的。

全文二千四百余字,详细描述了范公的生平业绩,特别对范仲淹“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评价尤高,称他为“系天下国家之大者”。通篇人情练达,文字简美,体现了欧阳修“明道致用”的文风和他对范公深切的怀念之情。

此碑原由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王洙书,立于洛阳伊川万安范仲淹墓享堂。明成化十二年(1476)冬十月,苏州知府刘禹重立于天平山。此碑由邑人吴概重书,陈俊镌刻,是天平山的重要史料碑刻。

王承泽

少倜傥有志节,郡庠生,咸丰戊午举人。己未正月石达开由江西犯湖南,西趋宝庆、锋锐甚,前知府邵绶名奉檄留守,旋摄郡、悉以军事委承泽。承泽素知兵,又善拊循,联乡勇为十六团,间出奇断贼抄掠,人心大定。四月十二日,贼七八万趋城南卸甲坡,总兵田兴恕与战不利,明日率选先锋设伏败之,贼死者数千。达开怒,悉众二十万自祁阳来、连营城南,达开驻泥湾朱家冲大屋后峦山,分屯歇场岭、七星岭、燕子岩、头桥。二十六日,总兵周宽世、候选道赵焕联先后来援,营东塔岭,鼓楼城南有高山可瞰城中,兴恕驰据其岭。二十八日贼来争,击走之,游击田兴让没于阵。五月,贼为浮桥于神滩渡,承泽遣死士迎击之,擒斩数百,贼攻赵焕连营不克。十一日,承泽复斫贼于石山亭,斩数十级,达开愈愤、促其党赖裕新由武冈屯城北资岸,东、西、南三路贼均屯近郊,连营数十里,皆掘濠深丈余、广二丈,为久驻计,城危甚,承泽虑兵疲,编居民更番登守。援军候选府刘岳昭、王勋,副将杨恒升、佘星沅、何绍彩,游击黄三清皆至,贼袭破绍彩、三清营,势益炽。六月,荆宜施道李续宜率所部赴援,布政使刘长佑、候补道刘坤一、候补府江忠义等军亦渡紫阳河、次渔溪。当是时合围数月、文问不通、食且尽,承泽募泅者密书告长佑,请先攻北岸,城中兵夹击可得志。亡何贼攻长佑于渔溪,长佑连败之,二十六日,达开自率数万由佘湖山下来攻,承泽合城外军迎斩数千级。明日,承泽仍击贼于石山亭,望见北岸兵方筑垒、旗皆白,谓诸将曰:此必李公先锋,北岸当贼锋锐,贼迫其未阵,必无幸矣,盍往攻北贼?诸将犹豫,承泽与兴恕由北门浮桥渡资直前,会白旗军毁田江渡贼垒、斩千余人,城中始确知续宜军至。是夜东南贼从神滩渡资,旦日为长蛇阵向续宜,续宜伏兵小山,观战酣、突起击之,贼大败反走。承泽军已间行火贼营,贼骇奔、诸军乘之,死伤堕水者万余人,僵尸蔽江水,围遂解、达开宵遁,承泽以功授知州、加知府衔、赏花翎。未几石逆骁目彭大顺等陷城步、绥宁,复逼县境,承泽仍董城守事,建置城上守舍数百座,增储义谷二万石有奇,贼探知不可犯,改道去。邵最近粤,被寇终无恙者,承泽力也。

同治壬戌从刘坤一击贼广西,破鼎砦、龙岩,克复贵县、进攻覃塘,甲子捣平天砦,擒逆首黄鼎凤伏诛,浔州肃清,以道员补用、加按察使衔。辛未坤一巡抚江西,奏以承泽统江西陆军,顷之有疾,癸酉秋乞归,数月卒,年四十八。承泽性孝友、善结纳,笃于风义,慨然有济世志。既守邵有功,封疆大吏争欲致承泽,承泽益自奋,中道摧折,惜未竟其用。

(根据这些内容,加以修改,应该可以。查一下历史记录,肯定可以写一个传记。至于当年的诰命,没有也就算了,造一个假的也不好。)

河北省

衡水市故城县盐厂村 张氏字辈:玉华宝守新、孝访忠良贤。此分支 之祖:张学颜 。

江西省

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江西星子清河世家字辈:兆元之善庆 唐汉起闻人 理学传家宝 鸿文寿世珍 久承金殿诏 长际盛朝春 忠孝千秋在 庭阶景象新

江西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江西南昌四六公世系芦原张氏孝友堂字辈:孔子添景德 汝维道必儒 嗣贤承柞永 亦世发长祥 孝友怡谋代 朝封锡命昌 才高文选万 忠顕陆纯堂 理学佳备厚 先传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号排)

江西永修字辈:子国季仕元 昌自良玉耀光宗绍孔孟 一行可维邦 芳名远近扬 礼仪承先德 应嗣发其祥 忠孝传家久 诗书创业长 圣朝召左右 佳士乐安康

江西丰城董家张氏字辈:光昌顕祖 占有可成 良相永升 吉人来集 绍绳光绪 继述宗漠 嗣英盛发 久远洪图

江西丰城社岗张氏字辈: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学应,士登上林春;礼德垂家法,诗书淑后贤;勤修增世业,序爵丹墀前。

江西上饶清河张氏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张氏:化孙公八句诗: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处移居闽上杭。百忍风声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访。传家孝友乘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凛训,枝分盛姓名香。化孙公支下世派: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千三公下世派:千念仲 居玉旭志国张 兴尚鸿光日文 明振家声元猷 佐圣治功绩冠 群英世继勤宣 德维新业广成 孝友立基厚万 代庆昌荣。

湖北

湖北松滋马御河张氏祖先张如初为江西瑞州籍(现在的高安县) 生一子名寿兴,寿兴开基湖北松滋朱家埠,随后发展下来,由十四世祖德馨谨词 十六世祖元恕敬书,写成一家谱,然后传承至今。本族辈分派字为:一元继叙起,万代家名传;江汉滋伸远,诗书世泽长

湖北荆州松滋张氏,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从江西南昌府大栗树迁至,迁始祖张拱斗两兄弟挽草为记,分河而居,其弟迁至湖北五峰,张拱斗一脉字辈:拱国正泰,井亭应大,毕承世德,启敬家良,志立宏远,中原恒光

湖北黄冈张户岭纳蓭公后裔字辈:自先能以志 维在秉时全

湖北阳新排市龙口村张氏,祖籍江西,字辈:天、仕、庭、兴、用、友、太、久、继、元、亨、利、祯、克、孝、家、学、明、先、德、吉、丙、成、周

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张氏,祖籍江西,当代人字辈:明、良、光、再、积等

湖北红安八里湾镇张家田村张氏,当代五行偏旁字辈:培、钧、治、楷、耀等。

湖北红安张家湾字辈:鼎胜文有一,玉同士孔明,永载廷兆国,之映正大光,敬守先贤训,钦崇祖德良,家声隆万世,象笏立朝堂,继述承宏泽,谟猷裕后昆,千年绵宗纪,品业荷君恩。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彭店乡通山村张氏:单,方,传,家,孝,友,从,正,忠,良。

湖北鄂西张氏,派行诗:大开张世仕,永应长兴宏,发达承天佑,严明光祖宗。

湖北蕲春县刘冲村六队:洪(清末),达(民国——新中国),胜(60代),贤(90代)

湖北天门市 石河镇 九真镇 等周边镇 张氏(祖籍:江西吉安府筷子街 由朱元璋开国3年 搬迁至今湖北天门)

湖南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南轩后裔)

湖南平江敦本堂张氏派语: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湖南益阳金镶堂张氏字辈: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湖南益阳孝文堂张氏旧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新派语: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字辈: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传家政,忠良万代扬。

长沙坳上张氏字辈: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传家世泽延。新增字辈: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醴陵新洲张氏:堂号雍睦堂。始迁祖明甫公,字天相,号吉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鸡子团山。明永乐间授经于醴,遂落业新洲丁家坊。弟明庆,占籍上版都。清乾隆7年(1742)一修族谱,嘉庆21年(1816)二修,道光30年(1850)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2年(1910)五修,2004年六修。族人多分布在珊田冲、小溪及萍乡、浏阳等地。1948年统计人口4000人。字辈:明纯凤永伯堂廷承循子九世同居木火土金水生际盛朝维国之瑞守乃家传声华日贵。该族名人张际春、张福言,革命烈士;张际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张际鹏,国民革命军中将。[3-4]

湖南常德张姓字辈:忠孝广佳传

新化太阳张氏:清乾隆40年(1743)首次付梓。乾隆谱排行: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道谊崇铭术,经纶绍策筹,家谋贻九世,国鉴著千秋,光裕惟忠孝,清河一派流。道光11年(1831)重修族谱改订排行:万通洪金兴,添删元舜伯,德先思文时,永奉廷仁朝,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前贤垂淑矩,后嗣接徽猷,源远渊逾浩,枝荣叶益稠。

湖南洞口张氏:朝学忠秀梦,辅文臣必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洪盛道,万世复崇元。(南轩后人)

湘蜀云贵张氏:云从龙化运维新,金鉴增光太平升,登得家基名誉远,青钱万选辉先声。或:化功昌(或行启)景运,金鉴乘时新,诗礼光先泽,青钱邦国珍。(南轩后裔)

湘蜀张氏:德谷应彰友本文,天廷万世国维京(或:天万元国京大学),光宗思继述,开胤启良贤,仁孝承先志,伦正祚永昌。(南轩后裔)

湘蜀张氏:才鸿宜高选,上邦声名达,绳武贻谋远,祖功宗德长。或尊祖贻谋远,齐家世泽长,继兴传达孝,敦睦发奇祥。(南轩后裔)

四川

四川德阳:(老字辈)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 (一分支字辈)国正贤良启,延明礼义仁,耀光连盛世,孝友继长春,立志维崇德,才华作育民,自今多茂达,汝可继朝抡。 (另一分支字辈)国正天心顺,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南轩后裔)

四川广安张氏字辈:维佑世朝文,洪远百代荣,绍宗开明顺,福禄永康平

四川岳池雨台村,水桶庙村,北城乡:世代远传名,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兴龙村张氏字辈:文艺家升远,才德阳邦国。

四川东北张氏字辈:廷、延、著、立、际、占、亨、应、国、瑞、启、仁、文、光、前、代、裕、后、昆、尊、远、益、世、常、兴

四川广安张氏(湖南宁远迁入)字辈:文廷天遇时 尚正世有之 九锡显其昌 继承在嗣光 克绍纯宗祖永大可呈祥。

四川渠县兔乡群康村张氏(明末清初由湖北孝感迁入),入川始祖:张越公。字辈:越朝有先显禺万,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寿光华照乾辉,永远克昌可绍清。渠县县志可查。

四川顾县镇张氏字辈:文应光宗国 士正天心顺 官清大学永

四川武胜县飞龙镇黄连坝张氏(清康熙四十七年从湖南邵阳迁至四川武胜县飞龙镇),入川始祖:张才睿。字辈:(前二十代)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烈,世守继鼎台。(后三十代)先朝贤哲圣,辅国表奇功,广德兆民化,弘儒万代宗,清云(明良)庆会合,泰运复开通。

山东

山东邹平县台子镇高王村、长庄村、大张村等张姓字辈:相传明朝初年,山东瘟疫流行,人口锐减。张姓叔侄二人受官府胁迫自山西境内迁至到此,叔辈分后人在今大张村,侄子辈分散居在高王村、长庄等村,大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父受邀续写张氏家谱:敬、成、会、海,中、宪、荣、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鸿、福。

山东齐河县梯门村张氏字辈: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始祖:张子岩,明朝永乐年间,由直隶枣强县迁居于此。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唐口大张庄村部分字辈:兴毓(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山东泰安市肥城张氏部分字辈:同学敬道美嘉修 明平正光华;老城镇百尺弹子山张氏字辈(20辈):锡淑相炳堂 钦衍业照培 金泰东熙增 钧衡保焕基

山东东平县单楼、稻屯、张庄、下套、曹营张氏部分字辈:镜淑型格灿,铨法增懋秋

山东省郓城县黄岗村张姓张氏部分字辈:起:士:文:朋、有:养、廷:逢:志、广、登:永:金、继:元、心:进、瑞、善:修:鸿:玉、云:兆、龙:守、海,景、中,以上是已用字辈。25世 效,耀;26世 :清,诚27 世德,思28世庆,国29世 如,际30 世传 ,安是待用字辈。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张氏部分字辈:学、尚、广、崇、肇(兆)、裕(玉)、光、明、贻(宜)、本、礼、念、永、保、庆、成

山东平阴县洪范池镇南张村(古为兖州府东阿县哲明乡窑头村张家庄)张氏,洪武年一世祖五伦公自山西洪洞迁于阿邑(又名谷城,古东阿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聚宝山前,遂家焉。下传字辈四十: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书,玉全广金贵,修德多鸿福,学正传万世,凌云逄新笃,守成敬宗宪,履一信作树。山东省平阴县李沟大荆山村张氏部分字辈:天、立、志、现、召、传、尚、元、乃、齐、邦、正

山东省邹城市巩庄村张氏字辈:(原本)川元宪成业,(后续)得祥理智信

山东省临沭县西后涝枝村张氏字辈:顺、永、兴、成、计、春、洪、军、茂、光

山东省临朐县 张远德(江西吉安府丰县人)明弘治到临朐,三支:临朐孔家庄、沂水胡庄、临朐大山。

忠恕堂: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老张庄村部分字辈:继仿 秉 化汝于宗景克善作树传承瑞良玉庆洪泽

山东省东明县东黑岗张氏字辈:青万全军红治邦毅守诚

山东省泗水县柘沟镇东马村张氏字辈: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山东省泗水县张氏从山西迁入,字辈: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山东省成武县张楼镇张海村三石张字辈: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衍清河。(清同治年及1962年重修)克大文兴广,玉佩庆景长。连进怀登殿,福建仍安定,继世守真善,道德传正宗。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张海子村字辈:庆君长怀印,忠臣爱贤仁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孙东村张氏字辈:大洪乙松美,廷维宗介丹,兆继庆传文,广永远立毓,方振兴有德,会史旭年宪阳。

山东济南张氏字辈:士传学汝景兆

山东泰安泰山区邱家店后燕家庄张氏字辈:成玉传继广,兆延庆吉祥;岱岳区道朗镇城子寨村张氏字辈: 泰相绪恒秀士学道传成;天平街道办事处姜家庄张氏字辈:树灿清士立,文胜廉登彦。此支脉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往泰安市东平县,清朝时期姜家庄张氏始祖带两个儿子来泰山之南、金牛山之东的姜家林定居。“树”字辈为定居后的第四代传人,现已传至“胜”字辈。目前本族张姓人口数量约为500余人。宁阳县伏山镇张行村:士宝传衍庆,恩熙兆瑞洪;张家堂张氏:来化西树汉;东疏镇义和庄张氏:……景忠厚传家远

山东德州临邑县张家林村张氏字辈:维尚怀淑德,永承庆新传,光明清宏化,兴学立志公。

山东即墨大桥张氏字辈:京永文德大,本立正道昌,诗书承圣泽,孝友振纲常。

山东省费县新庄镇张家坡村现存辈分:开、启、京(金、自)、俊、兆、春(志)

东北吉林张氏。一世双顶于乾隆元年从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起程,迁至奉天西扬长河。嘉庆元年,四世到乌拉总督府当差,并留下二十个字己排字辈:连仕继荣禄恩熙忠义广启国贵明徳永庆福成祥。

吉林德惠张氏字辈:赴山东寻根未果,字辈燕、俊、志、海、涛。

山东兖州新驿镇东二村张氏: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据村内石碑记载,可上溯至康熙五十年。

安徽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 德仪辅国 勋慕益稷 道宗伊洛

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1]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

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 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共五辈人:玉(广)国允朝志

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 文爱(书)国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 伟和公子斋德公,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

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

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 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 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安徽宿州萧县黄口镇马常庄行政村小张庄张氏字辈:吉孟庆祖长,学道(全)公明显

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 全 敬 广 振 其 开。

河南

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 宗 恩 德 厚 绵 远 世 泽 长 光 明 富 贵 显 贤 才 耀 华 堂[5]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庄张氏家乘:逊志时敏,义修厥德,允怀于兹,绵延家泽

河南省鹿邑县城南王皮溜镇南张楼张氏字辈: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嘉升

河南省鹿邑县城北涡北镇张氏字辈:中韦思正广祖德玉善振家兴

河南浮戏山张氏字辈:文布永士 俊其如辰 广有鸿业 仁义忠信

河南商丘(归德府)张柿园:合凤学昌运,文耀武威兴,盛景开元起,勤奋伟业成,齐心继祖志,忠孝定作宗。

河南封丘张氏字辈:玉公之景国恩家庆

河南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曰维元成玉,国正传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兴,中华业鼎盛,浩瀚普大统,祖荣千古继,万秋培杰英。

河南方城博望张氏字辈(清张玉迁居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开始沿用该字辈直至现在):玉荣伟龙火,万(慎德百书)元(春存天琴)文堂成,远希第克中,辉邦应运廷,家和义泽丰,光明兆亚东,庆景祥齐贤,方正延河青。

河南社旗县晋庄镇张氏字辈:成合中文宗

河南邓州市刘集镇郑赵集村张氏字辈:景春耀先祖、清平万世昌、

江苏

江苏省丰县范楼秦镇秦庄村张氏字辈:绍夫长龙继。

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张顶村百忍堂字辈:二十世起:正道光明 欲国宣扬 祖德长久 乃服兴帮

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扬□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

南通张氏字辈:象贤学圣,宏启达宁

江苏沛县张集、张伙庄等百忍堂张氏字辈:敬尊祖训,永守先行,忠厚传家,百世光荣。

广东

广东省紫金县苏区镇张氏字辈;初福富茂荣昌胜远。

福建

福建张氏字辈;龙章凤誉,诗礼传家,敦宗正学,道德启发,克绳祖武,万载荣华。

广西及其他省份

广西桂林张氏字辈: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孝友堂张氏三修字辈: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陕西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陕西安康张氏辈:仁慈忠孝良 为国保安康 文武显光辉

陕西安康紫阳县张氏字辈:民国大喜迎 世少永长春 开启继承业 家传万代兴

某支张姓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金镶堂张氏字辈: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仕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五修字辈: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庆余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城南孝友张氏五修字辈: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咸丰三年颁新派字辈:传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通谱合派字辈: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湘西学士桥张氏原派语:齐家汉国,起文仕邦。续定派语:光明正大,孝友忠良。续派语:克承先志,远绍书香。

孝友堂张氏桂公支谱旧派语:天道益世达,廷广应时良。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洋湖清河堂张氏派语: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惠和堂张氏五修派语:万世传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浙江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张氏,张姓,家谱,家族

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

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

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

祖籍顺天府大兴县,先迁至东北。张氏:凯兆作文圣,永昌如松柏。

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

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

1 文言文吕蒙 智勇双全全文翻译

“对于有远大理想的人,分别了数日后?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能比的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从事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

你说你军务繁忙,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起初。孙权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已不再是过去东吴的吕蒙了!”吕蒙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2 傅永铁事翻译

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信)而不能答(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请洪仲,洪仲深让(责备)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公开的文告),唯傅修期耳。”

译文: 傅 永(434~516) 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今临清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自幼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聘。年二十余,又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曾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以父母老,在家侍亲十数年。后被召为治礼郎,诣长安,赐爵贝丘(今临清)人,加伏波将军。不久,除中书博士,改议郎,转尚书考功郎中,为大司马从事中郎。又转都督、任城王元澄长史,兼尚书左丞。后,王肃之任豫州刺史,以永为建武将军、平南长史。南齐将鲁康祚侵豫州,王肃之令傅永率兵迎击,大获全胜。后又破侵魏之齐将裴叔业,2月再捷。孝文帝称赞说:“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拜永为安远将军、镇南府长史、汝南太守、贝丘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魏宣武帝时,齐将陈伯之侵寿春(今安徽寿县南),奉命驰援,驻军城外,与城内相呼应,频有克捷。中山王元英征义阳,以永为宁朔将军、统军。时年已70,挥戈披甲,单骑先入,被射伤左股,拔箭复入,大破敌军,斩其将。三军壮之。除太中大夫,行秦、梁二州事,镇汉中。后任恒农太守。不久,还京,为太中大夫,行南青州事,迁左将军、南兖州刺史。时年80,犹能驰射。还拜平东将军、光禄大夫。熙平元年(516)卒,年83。赠安东将军、齐州刺史。

注释:

1让:责备

2露布:公开的文告

3请: 请求

4书:信

5乃:于是,就

6涉略:粗略地阅读

3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翻译句子

这句话出自《北史·傅永传》。

原文节选: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copy而不为报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注]①让:责备。②报:答复,给回信。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这句话的意思:傅永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

发奋读书的原因: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 ;认识到读书的重zhidao要性。

启示:人只要想努力学习,经过刻苦勤读就一定能有收获。或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不间断学习,就一定能增长才干。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4 《沈通明》文言文翻译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翻译: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5 文言文《愚勇》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①,一人居西郭,一日, 卒②相遇于途。居东郭者曰:“姑③相饮乎!”一人颔之。觞数行④,居西郭者曰:“姑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求肉为⑥?”于是具⑦染⑧,即抽刀割肉相啖⑨,至死而止。世有如此勇者,愚甚矣!

注释:

1郭:城墙。这里指城。

2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

3姑:姑且。

4觞数行:轮流喝了好几杯酒。觞,酒杯;行,遍数。

5求肉:找一点肉吃。

6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

7具:准备。

8染:酱油。

9啖:吃。

10为:呢

译文: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东城(墙),一个住在西城(墙),一天两人在路上突然相遇。住在城东的说:“难得见面,一起喝酒吧。”城西的人点头同意。轮流喝了好几杯酒后,住在城西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东的说:“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于是拿出酱油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互相割肉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世界上有这样勇敢的人,太愚蠢了!

启示:

匹夫之勇,不足为道,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苦果自尝

6 智勇双全译文

吴又乐记叙:光绪庚辰年间吴又乐任青浦知县,因为公事到了一处乡村,将船停泊在月城镇,沿着河岸有竹篱笆,有六七个小孩在中间嬉戏。

不一会儿有一个小孩失足落水。男女老少都惊慌四顾,但河岸非常陡峭,不能够下去(河里)。

吴又乐想划船去救,但船栓得很牢,而且渔夫都分散在酒家里,一时间不容易召集到一起。正惊异的看着的时候,忽然有一只狗跳入水中,咬着童子的衣服,游水到对岸。

原来这边的河岸陡峻而那边的河岸却平缓能够上得去。狗带着童子登上河岸,家人也到了,把孩子抱起来,幸好没有什么大事。

义犬的感情,和人很接近;但是义犬的勇气,人怎么能够比得上。

7 孙子论将兵译文及答案孙子曰:智不足,将兵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

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

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

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

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

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8 文言文《旧唐书》李光进

李光进,本为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父良臣,承袭鸡田州刺史,隶属朔方军。光进姊嫁给舍利葛旃,葛旃杀仆固而归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光进兄弟从小依傍葛旃,因此定居于太原。

光进勇毅果敢,其武艺兵略次于葛旃。肃宗自灵武观察战局,光进跟从郭子仪破贼,收复两京,屡立战功。至德年间,授代州刺史,封范阳郡公,食邑二百户。上元初,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军讨伐大同、横野、清夷、范阳及河北残寇,任命光进为都知兵马使。不久,升为渭北节度使。永泰初年,进封武威郡王。大历四年(769),检校户部尚书,知省事。不久,又转任检校刑部尚书、兼太子太保。这年冬十月,葬母于京城之南原,将相致祭者共有四十四幄,奢华铺张至极。城内士人庶民,观者如堵。

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反叛,范希朝领兵援救易定,上表奏请光进为步都虞候,战于木刀沟,光进有功。元和六年(811),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诏书称光进素有竭诚效忠之节操,又建树丰功,赐姓李氏。其弟光颜授氵名州刺史,充任本州团练使。兄弟同时奉享恩泽,人皆惊叹。元和八年(813),调任灵武节度使。李光进曾随马燧援救临氵名,战于洹水,收复河中,皆有功。前军后军中之职务,没有未曾担任过的,中丞、大夫之职也都兼任过。当初援救易定之师,光进、光颜皆在其中,故军中呼光进为大大夫,光颜为小大夫。元和十年(815)七月李光进去世。

李光进兄弟年少即以孝顺父母、弟兄和睦在军中享名。及至守母之丧,三年不归居室。光颜先娶妻,其母将家务交付与她。母亡,光进始娶妻。光颜让自己的妻子将管钥、家谱、财物,都交归于嫂。光进命妻子还交弟媳,并对光颜道:“弟媳初来即侍奉母亲,母亲曾命她主持家事,不能更改。”于是弟兄臂膀相持流泣良久,仍如先前一样过日子。李光进去世时年六十五,追赠尚书左仆射。

9 文言文阅读 宋史·何继筠传

荆罕儒,冀州信都人。

父基,王屋令。罕儒少无赖,与赵凤、张辇为群盗。

晋天福中,相率诣范阳,委质燕王赵延寿,得掌亲兵。开运末,延寿从契丹主德光入汴,署罕儒密州刺史。

汉初,改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周广顺初,为率府率,奉朝请,贫不能振。

显德初,世宗战

唐宋八大家·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原文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297]于徐州,以其年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