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是否文天祥之后?若是,中间的各代祖宗分别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3收藏

文征明是否文天祥之后?若是,中间的各代祖宗分别是谁?,第1张

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齐名,合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又合称为“吴门四家”。 可是,当你打开《辞海》、《三希堂法帖》、《中国书画史》等典籍时,你会发现,文征明除名璧,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外,还有“衡山居士”和“文衡山”的别称。当然,古代文人除名、字、号之外,且常以籍贯、职官及任职州、府、县作号的习俗。王羲之官右军将军和右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柳宗元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后谪迁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河东”与“柳柳州”。那么,文征明既不是衡山人,又未在衡山做过官,他又为何要用衡山县名作号呢?经考证十六修《衡山观湘文氏族谱》,才弄清文征明先祖文宝的来龙去脉:“宝,梦登公次子,字维善,江西永新固塘人,生于宋嘉定十二年已卯六月初四寅时,咸淳七年辛未以宣教郎授湖广衡州教授。宋末,世乱致仕,留家衡山二十二都,今既字二十二区礼厚,为衡山三卿各派始祖。”礼厚,1966年以前属衡山管辖,今为衡东县大桥镇礼厚村。 礼厚文宝的第六代孙中,有个文俊卿,有“子六:定开、定英、定聪、定源、定清、定伟”。其中的“定聪”,就是文征明的曾祖父。他是在明朝,由衡山迁到苏州去的,为文氏苏州派的始祖。 文征明之所以又自号“衡山居士”与“文衡山”,其目的是怀念远在湖南的先世祖宗。 苏州的文氏支系,到了文征明这一代,仍与祖籍的文氏家族保持着密切联系。现有清光绪《衡山县志》的文征明《送侄归衡山》两首七律为证: 一文武家声自宋元,忠贤德泽至今传。 江湖相望四千里,谱牒源流五百年。 喜尔衣冠能复始,愧余潦倒不如前。 不堪相见还相别,目送春云思惘然。 二南望衡阳旧德门,虎符元帅有诸孙。 山川我正怀桑梓,水木君能共本源。 两地衣冠由昔盛,百年忠孝至今存。 相违不尽相留意,狼籍秋风酒满樽。 又,徵明长子彭,国子博士;次子嘉,和州学正;彭孙震孟,天启二年状元及第,授修撰

内容如下: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应用对比手法的是:“欲收新麦而不得”与“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与“一竿日舞比邻”。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工古文,所作秀洁从容,流畅有韵致,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艺术特色:

1、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如何收割麦子,没有直接描写劳动的具体场面,而是通过天气环境的变化和具有乡村特点的民俗风情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现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抒发了劳动的快乐之情。

2、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充满喜悦,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拳拳亲情之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赏析:

1、描写细致

诗人通过对诸孙来村收麦前后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他对久雨转晴,农桑宜事,诸孙收麦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在这首诗中,苏辙表现了自己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也表达了对于农村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同时,通过描写自己晚年闲居的生活状态,苏辙也流露出自己对于家庭生活的重视和依恋。整首诗朴素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2、侧面描写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诸孙如何收割麦子,而是通过描述自己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间接刻画出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这种侧面描绘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文天祥是南宋吉州庐陵淳化乡富田人。其先世由四川迁来,始祖为文时,时字春元,原为成都人,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他以武功授帐前指使轻车都尉。后镇守江西,尝巡吉州,至永新县寓通判袁公宅。袁公奇其才,遂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后)晋灭(后)唐,他不愿意事石氏,于是把家定居在丈人的家乡—永新北级钱市坑东上陂,过着隐士的生活。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965)以疾卒于家。

文时的儿子名环,字仁玉,后唐个舍十一府。环有二子,光大、光祖,光祖无后。光大,字正原,宋开宝初(968)由国监上舍赋魁,授承事郎,郴州判官。

光大有四个儿子(彦纯、彦本、彦彬、彦华),其长子彦纯,辟居钱市里首固塘夏山,为固塘基祖。彦纯讳世基,雍熙(984—987)中十四漕元,任蜀之新都主薄,诣成都省祖,陛授迪功郎、桂阳令。

淳化三年(922),彦纯赴桂阳任职,携二子(卿、小山)路过吉州,其长子卿爱庐陵永和镇山水秀丽,于是留下来寓居永和之风冈。至道初(995)卿中拔萃异科,历官至吉州刺史。任满致仕,辟凤冈石窟秀水居之,名其地曰文家庄。

卿字春晒,庐陵广氏自他开始。但文化世系,他是吉州文氏第五世。卿的儿子名蒙,字养正。他袭家秀水,增广基业。《文谱》说他“博古知今,轻财重义,远利名,乐泉石。”

毫无疑问,蒙的这种性格和志趣会影响着后人。直接受其影响的,是他的大儿子炳然(二子焕然、三子煜然)。炳然讳奎炳,是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庐陵地区的博学之士。他热心教育事业。开馆于富田。连“丞相周必大亦从之游”(见明代钱塘人蔡平所撰的《富田文氏宗谱序》)。

炳然在富田教书,直至生命结束。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文从修(文天祥的十五世孙)在《重修先祖信国公大忠堂记》中,把他作为富田文氏的肇基者:“始祖炳然公自永和徙居富田,历七世而我太祖信国公生焉。”清雍正五年(1727),文凤翔所撰写的《重修(文氏)通谱序》亦云:“太祖炳然公由永和卜居富田魁巷,传七世生文山公。”

不过,《文谱》不是把炳然,而是把他的儿子正中作为富田始祖:正中“有学不仕,因爱富田山水明秀,徙居之,为富田祖。”清同治五年(1866),胡芳在《富田文氏六派合谱叙》中也是这样记载:“凤冈儒士炳然公馆于富田,爱其山水明秀,命子正中居之,是为富田基祖。”

正中是富田始祖,但论世系,他属吉州文氏第八世。其子利民,与父亲、祖父一样“习先世儒业,乐龙川林泉,悠然自得,终其天年。”(《文谱》语)。

利民的儿子安世,字显道。他虽然没有做过官,但因为有个丞相曾孙(文天祥),死后被朝廷赠为太保邢国公;其妻刘氏,是富田锦溪人刘泳明(曾任大理寺评事)的女儿,被赠为邢国夫人。安世有两个儿子:长曰时习,次曰时用。时习字仲济,有三个儿子(行、仪、信);时用字仲和,无后。故时习以次子仪嗣弟时用。仪是文天祥的父亲,所以本生祖时习被朝廷封为太傅,祖母梁氏封为太夫人;(继)祖父时用则赠太傅永国公,其妻邹氏亦赠永国夫人。

文征明是否文天祥之后?若是,中间的各代祖宗分别是谁?

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齐名,合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又合称为“吴门四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