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有哪几个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5收藏

聊城有哪几个县,第1张

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

茌平县

茌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耕种。夏、商属兖州。周属齐国。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今韩集乡高垣墙村)。

东阿县

东阿县总面积729平方千米,辖10个乡镇(街道)。东阿居黄河之滨,属千年古县,是中国阿胶之乡、中国杂技艺术之乡、中国黄河鲤鱼之乡、中国油用牡丹之乡、中国驴肉美食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省级园林城、省级文明县、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

冠县

冠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152平方千米,辖18个乡镇(街道),760个行政村。名扬天下的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面塑均起源于此,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冠县是中国鸭梨之乡、中国毛白杨之乡、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高唐县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辖9个镇、3个街道,603个行政村、42个城市社区,总面积960平方千米。

阳谷县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绕县境东南而过,京九铁路纵贯全县南北。辖18个乡镇(街道),总面积1065平方千米,耕地107万亩。

莘县

莘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蔬菜第一县、中国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中国小肉食鸡之乡、中国塑编城。总面积1416平方千米,辖24个乡镇(街道),1154个行政村,聊城市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扩展资料

聊城市,隶属于山东省,位于山东省西部,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与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和河南省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

地形地貌

聊城市境内地形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1/6500—1/7500,海拔高度为226—490米。由于受黄河历次决口改道和自然侵蚀的影响,形成了微度起伏,岗、坡、洼相间的平原微地貌。境内地貌主要分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浅平洼地、缓平坡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等6种类型。此外,东阿县境内尚有10余座石灰岩浅丘。全境有岗地4023平方千米,占468%;坡地3744平方千米,占436%;洼地823平方千米,占96%。 

气候特征

聊城市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辐射强;夏季湿热多雨,雨热同步;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辐射减弱;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寒流侵袭。四季的基本气候特点可概括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

参考资料:

聊城市—

我国古代第一个办私人学校的人是柳下惠

柳哲

笔者看到不少介绍孔子的文章中,都说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是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开创‘私学’的第一人”,“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对此说法笔者并不能苟同。笔者以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才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创办私学第一人。

孔子是我国春秋后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集大成者,这是举世公认的。笔者对于孔子是中国最早创办私学的第一人的说法,是从笔者最近发现一批先祖柳下惠的有关文献后产生怀疑的。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所发现的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学术界参考。

柳下惠,鲁国上大夫,曾为鲁士师,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食采于柳下,死后其妻私谥以“惠”,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皆对柳下惠推崇备至。孔子称赞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是“言中伦、行中虑”的高尚“逸民”。”(《孔子家语·贤君》),孟子称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圣人”:“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又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因此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

笔者最近在山东平阴、莱芜等地的柳下惠后人保存的《展氏族谱》(光绪18年、民国5年)以及柳下惠后裔柳明瑞提供的资料发现,柳下惠生前曾创办私学、教育弟子,著书立说,影响深远。现在从民国王价藩、王亨豫所编的《泰山丛书》丁集所收的《和圣年谱纪事》和《展氏族谱·圣祖年谱》所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益众。”“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植柳树”、“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百余人。”

据《展氏族谱·世系》记载:柳下惠“葬于故赵村”。《展氏族谱·墓志》:“瑕邱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和圣与门人尝游于此,语门人曰:‘吾殁当卜葬于斯。’及卒,因请于文公而卜葬焉。门人施仲良等筑其墓,封高丈余,袤②九十尺,其制三阶[详见(兖州)府县志—原注]。”另曲阜“衍圣公府”存展氏《墓志》与《展氏族谱》记载相同。春秋时鲁国有瑕丘邑,秦置为县,治今山东兖州市东北。西汉元封3年为瑕丘国,后改为县。西晋废,隋复置,移治今兖州城区。其境内之“故赵庄”,今名不详。据《展氏族谱》所载故赵村方位分析,似为今兖州市西北之高庙村。据清[康熙]《滋阳县志》云:“柳下惠墓:城西八里进贤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阶,乃门人所筑。燕人伐齐,路经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垅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庙’,从门人所称也。庙制耸翠,俗呼‘高庙’。”后因以名村。

根据上面的记载可知,柳下惠曾与门人游于故赵村,曾对他的门人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柳下惠死后,其亲属上报鲁国国君文公同意后安葬故赵村,他的墓也由门人施仲良等人负责建造,“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阶”。

据记载,柳下惠辞去鲁士师后“在鲁教育门人”,似应在民间教育门人,特别是柳下惠85岁食邑柳下后,由于他的德高望重,从游的越来越多,90岁那年,正式上门求学的就有上百人,这应完全是“私学”了,规模能达百余人,这在古代教育史已经是一大盛举了。这可能创下了90岁高龄仍在从事私学的历史奇迹。据说柳下惠活到百岁后才去世,他的门生应该不计其数。笔者以为,柳下惠创办私学在其晚年可能已经达到高峰,这肯定影响了比他晚一二百年出生的孔子孟子,这在孔孟的著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令人遗憾的是,柳下惠没有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柳下惠生前难道没有著书立说?这显然不是,笔者最近发现了一部由柳下惠8世孙展迈始修的《展氏族谱》对柳下惠15世孙展孚有如此记载: “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柳下惠的著作的失传,也许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笔者还在《展氏族谱》上有一幅“食邑柳下书堂图”,也说明了柳下惠晚年曾经在柳下创办过“柳下书堂”。

柳下惠德高望重,因此受到了历代圣贤和君主的推崇。据《展氏族谱》《庙志》记载:“周赧王三十年,秦人伐齐,道经圣墓,景仰情深,行诸梦寐不忘者竟宿,蔼然如对春风,凛凛视若师保,及旦犹致其恍惚焉。于是爱慕之情弥深,保护之意愈切,令曰:‘有敢近柳下季垅而樵采者,死不赦!’即于墓上建祠图梦像于其中,尊曰‘柳下先生’,自从门人之称也。墓祠之建始此。”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雨月余,圣墓坍塌,瑕丘令史大年培补修葺,迨后又修庙,纂入志。并载府县志。

晋大宁二年檀斌为兖州刺史,经过此处,见庙将倾圯,墓亦坍塌,修葺重新。自晋之后,历唐贞观,宋之景和,修葺代有其人。迨五代兵乱,,土寇蜂起,肆行践踏,势将平陷,展氏逃匿几无人焉。幸有邑人王姓者目睹心伤,纠众佑护,祠墓赖以保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十三代祖应丰谓祖庙在墓上,当祀之时,情伤践踏,且合族不能尽容,不若修于公所,祭则皆至,俾我族人,知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不忘祖功宗德之旧,咸知敬长恤幼之谊。东城内有公产一处,遂纠合族众,量力出资,建修祠庙大殿后殿垣墙门庭,焕然可观,自此祭享乃于是焉。

大明嘉靖六年敕奉皇上谕旨,古昔圣贤帝王陵寝祠墓,分谥号造册,详报咨部,毋违等因,道司蒙府官吏,照依咨案札内事理,即便转勒所属府宪刘大人题达报部,奉敕撤毁*祠,建和圣木主致备牲醴以荐馨香。

嘉靖六年府宪刘公莅任之初,恭谒圣祠,因祠庙隘小,心尝憾焉,适逢嘉靖七年,奉敕撤毁*祠东桥北尼寺一座,地势宏敞,殿宇辉煌,刘公乘此撤其佛像逐其尼僧,廊庑改故,更为章贤书院,建和圣木主并汉丙吉等一十三人,于春秋祭享,使后人主奉祀。有赵镗《章贤书院碑记》载县志。

康皇出巡,路过柳下乘凉,题一联曰:“柳下乘凉受不尽得柳下惠之风”。

柳下惠,鲁国上大夫,曾为鲁士师,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食采于柳下,死后其妻私谥以“惠”,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皆对柳下惠推崇备至。孔子称赞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是“言中伦、行中虑”的高尚“逸民”。”(《孔子家语·贤君》),孟子称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圣人”:“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又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因此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 笔者最近在山东平阴、莱芜等地的柳下惠后人保存的《展氏族谱》(光绪18年、民国5年)以及柳下惠后裔柳明瑞提供的资料发现,柳下惠生前曾创办私学、教育弟子,著书立说,影响深远。现在从民国王价藩、王亨豫所编的《泰山丛书》丁集所收的《和圣年谱纪事》和《展氏族谱·圣祖年谱》所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益众。”“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植柳树”、“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百余人。”

据《展氏族谱·世系》记载:柳下惠“葬于故赵村”。《展氏族谱·墓志》:“瑕邱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和圣与门人尝游于此,语门人曰:‘吾殁当卜葬于斯。’及卒,因请于文公而卜葬焉。门人施仲良等筑其墓,封高丈余,袤②九十尺,其制三阶[详见(兖州)府县志—原注]。”另曲阜“衍圣公府”存展氏《墓志》与《展氏族谱》记载相同。春秋时鲁国有瑕丘邑,秦置为县,治今山东兖州市东北。西汉元封3年为瑕丘国,后改为县。西晋废,隋复置,移治今兖州城区。其境内之“故赵庄”,今名不详。据《展氏族谱》所载故赵村方位分析,似为今兖州市西北之高庙村。据清[康熙]《滋阳县志》云:“柳下惠墓:城西八里进贤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阶,乃门人所筑。燕人伐齐,路经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垅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庙’,从门人所称也。庙制耸翠,俗呼‘高庙’。”后因以名村。

根据上面的记载可知,柳下惠曾与门人游于故赵村,曾对他的门人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柳下惠死后,其亲属上报鲁国国君文公同意后安葬故赵村,他的墓也由门人施仲良等人负责建造,“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阶”。

据记载,柳下惠辞去鲁士师后“在鲁教育门人”,似应在民间教育门人,特别是柳下惠85岁食邑柳下后,由于他的德高望重,从游的越来越多,90岁那年,正式上门求学的就有上百人,这应完全是“私学”了,规模能达百余人,这在古代教育史已经是一大盛举了。这可能创下了90岁高龄仍在从事私学的历史奇迹。据说柳下惠活到百岁后才去世,他的门生应该不计其数。笔者以为,柳下惠创办私学在其晚年可能已经达到高峰,这肯定影响了比他晚一二百年出生的孔子孟子,这在孔孟的著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令人遗憾的是,柳下惠没有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柳下惠生前难道没有著书立说?这显然不是,笔者最近发现了一部由柳下惠8世孙展迈始修的《展氏族谱》对柳下惠15世孙展孚有如此记载:

“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柳下惠的著作的失传,也许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笔者还在《展氏族谱》上有一幅“食邑柳下书堂图”,也说明了柳下惠晚年曾经在柳下创办过“柳下书堂”。

柳下惠德高望重,因此受到了历代圣贤和君主的推崇。据《展氏族谱》《庙志》记载:“周赧王三十年,秦人伐齐,道经圣墓,景仰情深,行诸梦寐不忘者竟宿,蔼然如对春风,凛凛视若师保,及旦犹致其恍惚焉。于是爱慕之情弥深,保护之意愈切,令曰:‘有敢近柳下季垅而樵采者,死不赦!’即于墓上建祠图梦像于其中,尊曰‘柳下先生’,自从门人之称也。墓祠之建始此。”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雨月余,圣墓坍塌,瑕丘令史大年培补修葺,迨后又修庙,纂入志。并载府县志。

晋大宁二年檀斌为兖州刺史,经过此处,见庙将倾圯,墓亦坍塌,修葺重新。自晋之后,历唐贞观,宋之景和,修葺代有其人。迨五代兵乱,,土寇蜂起,肆行践踏,势将平陷,展氏逃匿几无人焉。幸有邑人王姓者目睹心伤,纠众佑护,祠墓赖以保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十三代祖应丰谓祖庙在墓上,当祀之时,情伤践踏,且合族不能尽容,不若修于公所,祭则皆至,俾我族人,知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不忘祖功宗德之旧,咸知敬长恤幼之谊。东城内有公产一处,遂纠合族众,量力出资,建修祠庙大殿后殿垣墙门庭,焕然可观,自此祭享乃于是焉。

大明嘉靖六年敕奉皇上谕旨,古昔圣贤帝王陵寝祠墓,分谥号造册,详报咨部,毋违等因,道司蒙府官吏,照依咨案札内事理,即便转勒所属府宪刘大人题达报部,奉敕撤毁*祠,建和圣木主致备牲醴以荐馨香。

嘉靖六年府宪刘公莅任之初,恭谒圣祠,因祠庙隘小,心尝憾焉,适逢嘉靖七年,奉敕撤毁*祠东桥北尼寺一座,地势宏敞,殿宇辉煌,刘公乘此撤其佛像逐其尼僧,廊庑改故,更为章贤书院,建和圣木主并汉丙吉等一十三人,于春秋祭享,使后人主奉祀。有赵镗《章贤书院碑记》载县志。

康皇出巡,路过柳下乘凉,题一联曰:“柳下乘凉受不尽得柳下惠之风”。

这个问题并没有太确切的答案。

为您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我国古代第一个办私人学校的人是柳下惠

笔者看到不少介绍

的文章中,都说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

是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开创‘私学’的第一人”,“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对此说法笔者并不能苟同。笔者以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才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创办私学第一人。

孔子是我国春秋后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集大成者,这是举世公认的。笔者对于孔子是中国最早创办私学的第一人的说法,是从笔者最近发现一批先祖柳下惠的有关文献后产生怀疑的。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所发现的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学术界参考。

柳下惠,鲁国上大夫,曾为鲁士师,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食采于柳下,死后其妻私谥以“惠”,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国

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皆对柳下惠推崇备至。孔子称赞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是“言中伦、行中虑”的高尚“逸民”。”(《孔子家语·贤君》),孟子称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圣人”:“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又将柳下惠与

、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因此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

笔者最近在山东平阴、

等地的柳下惠后人保存的《展氏族谱》(光绪18年、民国5年)以及柳下惠后裔柳明瑞提供的资料发现,柳下惠生前曾创办私学、教育弟子,著书立说,影响深远。现在从民国王价藩、王亨豫所编的《泰山丛书》丁集所收的《和圣年谱纪事》和《展氏族谱·圣祖年谱》所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益众。”“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植柳树”、“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百余人。”

据《展氏族谱·世系》记载:柳下惠“葬于故赵村”。《展氏族谱·墓志》:“瑕邱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和圣与门人尝游于此,语门人曰:‘吾殁当卜葬于斯。’及卒,因请于文公而卜葬焉。门人施仲良等筑其墓,封高丈余,袤②九十尺,其制三阶[详见(兖州)府县志—原注]。”另曲阜“衍圣公府”存展氏《墓志》与《展氏族谱》记载相同。春秋时鲁国有瑕丘邑,秦置为县,治今山东兖州市东北。西汉元封3年为瑕丘国,后改为县。西晋废,隋复置,移治今兖州城区。其境内之“故赵庄”,今名不详。据《展氏族谱》所载故赵村方位分析,似为今兖州市西北之高庙村。据清[康熙]《滋阳县志》云:“柳下惠墓:城西八里

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阶,乃门人所筑。燕人伐齐,路经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垅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庙’,从门人所称也。庙制耸翠,俗呼‘高庙’。”后因以名村。

根据上面的记载可知,柳下惠曾与门人游于故赵村,曾对他的门人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柳下惠死后,其亲属上报鲁国国君文公同意后安葬故赵村,他的墓也由门人施仲良等人负责建造,“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阶”。

据记载,柳下惠辞去鲁士师后“在鲁教育门人”,似应在民间教育门人,特别是柳下惠85岁食邑柳下后,由于他的德高望重,从游的越来越多,90岁那年,正式上门求学的就有上百人,这应完全是“私学”了,规模能达百余人,这在古代教育史已经是一大盛举了。这可能创下了90岁高龄仍在从事私学的历史奇迹。据说柳下惠活到百岁后才去世,他的门生应该不计其数。笔者以为,柳下惠创办私学在其晚年可能已经达到高峰,这肯定影响了比他晚一二百年出生的孔子孟子,这在孔孟的著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令人遗憾的是,柳下惠没有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柳下惠生前难道没有著书立说?这显然不是,笔者最近发现了一部由柳下惠8世孙展迈始修的《展氏族谱》对柳下惠15世孙展孚有如此记载: “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柳下惠的著作的失传,也许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笔者还在《展氏族谱》上有一幅“食邑柳下书堂图”,也说明了柳下惠晚年曾经在柳下创办过“柳下书堂”。

柳下惠德高望重,因此受到了历代圣贤和君主的推崇。据《展氏族谱》《庙志》记载:“周赧王三十年,秦人伐齐,道经圣墓,景仰情深,行诸梦寐不忘者竟宿,蔼然如对春风,凛凛视若师保,及旦犹致其恍惚焉。于是爱慕之情弥深,保护之意愈切,令曰:‘有敢近柳下季垅而樵采者,死不赦!’即于墓上建祠图梦像于其中,尊曰‘柳下先生’,自从门人之称也。墓祠之

此。”

永平十四年*雨月余,圣墓坍塌,瑕丘令史大年培补修葺,迨后又修庙,纂入志。并载府县志。

晋大宁二年檀斌为兖州刺史,经过此处,见庙将倾圯,墓亦坍塌,修葺重新。自晋之后,历唐贞观,宋之景和,修葺代有其人。迨五代兵乱,,土寇蜂起,肆行践踏,势将平陷,展氏逃匿几无人焉。幸有邑人王姓者目睹心伤,纠众佑护,祠墓赖以保全。

永和九年,三十三代祖应丰谓祖庙在墓上,当祀之时,情伤践踏,且合族不能尽容,不若修于公所,祭则皆至,俾我族人,知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不忘祖功宗德之旧,咸知敬长恤幼之谊。

内有公产一处,遂纠合族众,量力出资,建修祠庙大殿后殿垣墙门庭,焕然可观,自此祭享乃于是焉。

大明嘉靖六年敕奉皇上谕旨,古昔圣贤帝王陵寝祠墓,分谥号造册,详报咨部,毋违等因,道司蒙府官吏,照依咨案札内事理,即便转勒所属府宪刘大人题达报部,奉敕撤毁*祠,建和圣木主致备牲醴以荐馨香。

嘉靖六年府宪刘公莅任之初,恭谒圣祠,因祠庙隘小,心尝憾焉,适逢嘉靖七年,奉敕撤毁*祠东桥北尼寺一座,地势宏敞,殿宇辉煌,刘公乘此撤其佛像逐其尼僧,廊庑改故,更为章贤书院,建和圣木主并汉

等一十三人,于春秋祭享,使后人主奉祀。有赵镗《章贤书院碑记》载县志。

康皇出巡,路过柳下乘凉,题一联曰:“柳下乘凉受不尽得柳下惠之风”。

我国古代第一个办私人学校的人是柳下惠

柳哲

笔者看到不少介绍孔子的文章中,都说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是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开创‘私学’的第一人”,“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对此说法笔者并不能苟同。笔者以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才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创办私学第一人。

孔子是我国春秋后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集大成者,这是举世公认的。笔者对于孔子是中国最早创办私学的第一人的说法,是从笔者最近发现一批先祖柳下惠的有关文献后产生怀疑的。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将所发现的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学术界参考。

柳下惠,鲁国上大夫,曾为鲁士师,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食采于柳下,死后其妻私谥以“惠”,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皆对柳下惠推崇备至。孔子称赞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是“言中伦、行中虑”的高尚“逸民”。”(《孔子家语·贤君》),孟子称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圣人”:“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下》)孟子又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因此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

笔者最近在山东平阴、莱芜等地的柳下惠后人保存的《展氏族谱》(光绪18年、民国5年)以及柳下惠后裔柳明瑞提供的资料发现,柳下惠生前曾创办私学、教育弟子,著书立说,影响深远。现在从民国王价藩、王亨豫所编的《泰山丛书》丁集所收的《和圣年谱纪事》和《展氏族谱·圣祖年谱》所载:“五十四岁,在鲁教育门人。”“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益众。”“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植柳树”、“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百余人。”

据《展氏族谱·世系》记载:柳下惠“葬于故赵村”。《展氏族谱·墓志》:“瑕邱之东北有里名故赵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和圣与门人尝游于此,语门人曰:‘吾殁当卜葬于斯。’及卒,因请于文公而卜葬焉。门人施仲良等筑其墓,封高丈余,袤②九十尺,其制三阶[详见(兖州)府县志—原注]。”另曲阜“衍圣公府”存展氏《墓志》与《展氏族谱》记载相同。春秋时鲁国有瑕丘邑,秦置为县,治今山东兖州市东北。西汉元封3年为瑕丘国,后改为县。西晋废,隋复置,移治今兖州城区。其境内之“故赵庄”,今名不详。据《展氏族谱》所载故赵村方位分析,似为今兖州市西北之高庙村。据清[康熙]《滋阳县志》云:“柳下惠墓:城西八里进贤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阶,乃门人所筑。燕人伐齐,路经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垅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庙’,从门人所称也。庙制耸翠,俗呼‘高庙’。”后因以名村。

根据上面的记载可知,柳下惠曾与门人游于故赵村,曾对他的门人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柳下惠死后,其亲属上报鲁国国君文公同意后安葬故赵村,他的墓也由门人施仲良等人负责建造,“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阶”。

据记载,柳下惠辞去鲁士师后“在鲁教育门人”,似应在民间教育门人,特别是柳下惠85岁食邑柳下后,由于他的德高望重,从游的越来越多,90岁那年,正式上门求学的就有上百人,这应完全是“私学”了,规模能达百余人,这在古代教育史已经是一大盛举了。这可能创下了90岁高龄仍在从事私学的历史奇迹。据说柳下惠活到百岁后才去世,他的门生应该不计其数。笔者以为,柳下惠创办私学在其晚年可能已经达到高峰,这肯定影响了比他晚一二百年出生的孔子孟子,这在孔孟的著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令人遗憾的是,柳下惠没有给后人留下完整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柳下惠生前难道没有著书立说?这显然不是,笔者最近发现了一部由柳下惠8世孙展迈始修的《展氏族谱》对柳下惠15世孙展孚有如此记载: “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柳下惠的著作的失传,也许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笔者还在《展氏族谱》上有一幅“食邑柳下书堂图”,也说明了柳下惠晚年曾经在柳下创办过“柳下书堂”。

柳下惠德高望重,因此受到了历代圣贤和君主的推崇。据《展氏族谱》《庙志》记载:“周赧王三十年,秦人伐齐,道经圣墓,景仰情深,行诸梦寐不忘者竟宿,蔼然如对春风,凛凛视若师保,及旦犹致其恍惚焉。于是爱慕之情弥深,保护之意愈切,令曰:‘有敢近柳下季垅而樵采者,死不赦!’即于墓上建祠图梦像于其中,尊曰‘柳下先生’,自从门人之称也。墓祠之建始此。”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雨月余,圣墓坍塌,瑕丘令史大年培补修葺,迨后又修庙,纂入志。并载府县志。

晋大宁二年檀斌为兖州刺史,经过此处,见庙将倾圯,墓亦坍塌,修葺重新。自晋之后,历唐贞观,宋之景和,修葺代有其人。迨五代兵乱,,土寇蜂起,肆行践踏,势将平陷,展氏逃匿几无人焉。幸有邑人王姓者目睹心伤,纠众佑护,祠墓赖以保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十三代祖应丰谓祖庙在墓上,当祀之时,情伤践踏,且合族不能尽容,不若修于公所,祭则皆至,俾我族人,知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不忘祖功宗德之旧,咸知敬长恤幼之谊。东城内有公产一处,遂纠合族众,量力出资,建修祠庙大殿后殿垣墙门庭,焕然可观,自此祭享乃于是焉。

大明嘉靖六年敕奉皇上谕旨,古昔圣贤帝王陵寝祠墓,分谥号造册,详报咨部,毋违等因,道司蒙府官吏,照依咨案札内事理,即便转勒所属府宪刘大人题达报部,奉敕撤毁*祠,建和圣木主致备牲醴以荐馨香。

嘉靖六年府宪刘公莅任之初,恭谒圣祠,因祠庙隘小,心尝憾焉,适逢嘉靖七年,奉敕撤毁*祠东桥北尼寺一座,地势宏敞,殿宇辉煌,刘公乘此撤其佛像逐其尼僧,廊庑改故,更为章贤书院,建和圣木主并汉丙吉等一十三人,于春秋祭享,使后人主奉祀。有赵镗《章贤书院碑记》载县志。

康皇出巡,路过柳下乘凉,题一联曰:“柳下乘凉受不尽得柳下惠之风”。

参考资料:

http://bbsjzshangducom/bbsShowDetailaspxFileID=4403698

关胜和关羽什么关系

关胜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嫡系子孙,长相与祖上关羽颇为相似,与关羽同样使一口青龙偃月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人称大刀。他虽熟读兵书,深通武艺,却仅担任蒲东巡检,始终屈居下僚。

关胜,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大刀,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五,位居马军五虎将第一位,河东解良人,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代,精通兵法,惯使一口青龙偃月刀。

他原是蒲东巡检,因梁山攻打北京,被宣赞推荐给蔡京,领兵攻打梁山以解北京之围。一人力敌林冲、秦明两人也不过渐落下风。

扩展资料

出处考究

南宋初年,济南有骁将关胜,金军南侵时屡次出城拒战。知府刘豫受金人利诱,杀害关胜,投降金军。《金史》、《宋史》都曾有记载。

小说《水浒传》中的关胜或有糅合其形象,钟伯敬评本中便将刘豫部下关胜与水浒关胜合二为一。

清代陈忱也将这段故事加以演义,写入《水浒后传》。

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关胜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

同时期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关胜亦在其中,赞言为“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乃其后昆”。这两部文学作品都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

元杂剧水浒戏《争报恩三虎下山》中,关胜已作为梁山好汉出场,是梁山排第十一位的头领。剧中,他下山执行任务,因患病没了盘缠,居然偷狗煮肉卖钱,与小说中的英雄形象相去颇远。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王矮虎大闹东平府》、《豹子和尚自还俗》等剧目中,关胜也都曾有出场。

至于关胜被定型为关羽后代,始于《宋江三十六人赞》。

但近代学者余嘉锡却认为,“龚氏之赞皆就姓名、绰号字面牵合以成文,以此人姓关,遂曰‘岂云长孙’,非真以为壮缪后昆也。《水浒传》即从此傅会,其实皆出臆造,无足深论。

_关胜

关胜是关羽的第几代后人

《水浒传》中的关胜,是关羽的后代,和他的先辈一样,是梁山泊使用偃月刀首屈一指的一员猛将。可以认为,《水浒传》中的关胜,就是《三国演义》关羽的再现,是一个被典型化了的人物。历史上的关胜,是宋朝济南的一名守将,因手使大刀,颇有名气,故而得“大刀”绰号

关胜是虚构的吗

关胜原本是浦东的巡检,为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代,自幼习读兵书,勤学武艺。所以关胜此人长大后与其祖辈一样,不仅武艺高强,有万福莫当之力,且精通兵法,谋略无双。关胜使一把青龙偃月刀,因此留下了大刀关胜的名号。

关胜在历史上是确有气人的。关胜是南宋初年的人物。史书记载,刘豫任济南知府,金军攻济南。刘豫受金人利诱,杀守将关胜,降金。这个故事中的关胜,很有可能就是《水浒传》中关胜人物的原型。

另外,还有史书记载,关胜是山东人与关羽有关系,有后代关铃,他是宋江起义军的三十六个头领之一。马和刀都是关羽留下的。

关胜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但是也许并没有《水浒传》作者笔下那般。《水浒传》中的关胜,应该是作者依据真实的历史人物,加以自己的笔墨创造,最终才有了《水浒传》中的关胜这个人物。

关氏家谱大全

在市档案馆,发现了一部保存完好的清代线装《关氏家谱》。该家谱详载了关羽的生平事迹和家族迁徙的历史。其中曰:“夏大夫关龙逄二十九代孙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人,妣胡氏生三子:平、兴、索明万历年间,关兴后裔四十六代孙关世明由许昌迁邓州南关营。”

近日,笔者专程到构林镇关营寻访关羽的后裔。在村民的指引下,拜访了对关姓有研究的关羽六十一世孙关广有,邓州档案馆的《关氏家谱》就是他们捐献的。老关拿出了他保存的家谱复印件和重抄并续修的《关氏家谱》,又带我参观了关世明之子、关羽四十七世孙关大经的墓、碑、亭。关营除了迁出的关姓人外,现有400多关姓人。家谱是关敬辉于康熙二十三年撰写的,详细记载了先祖由山西迁到河南许昌守护关帝庙,明万历甲寅年,关氏后人再迁到邓州南关营的历史。据悉,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几种《关氏家谱》,分别是广东番禺、南海、新会等地的家谱,山东兖州档案馆也收藏有一部民国时的关氏家谱。在正史中,有关关羽的记载资料很少。康熙戊午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家墓砖,上有关羽之祖、父及关羽的生卒和家庭,王太守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记载了关羽祖籍世系和故里是解州常平村宝池里,即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这些砖记和碑记,成为研究关羽家族的权威资料。而邓州关营的《关氏家谱》中记载了关羽之父关毅守丧情况:“圣帝避难时,其父沈葬于井内,后人建塔以表之”,与发现的砖记相同,其他记载也与砖记吻合,证明这部家谱是资料翔实、可靠的关羽家谱。

关广有说,祖上世代传说关羽、关平被害后,关氏祖先曾改为他姓,到处避难,后来又改回关姓。此言与史料中关平在麦城战死后,其妻赵氏偕八岁儿子关樾到他乡避难,改为门姓,直到西晋灭吴后,才恢复关姓的事实相吻合,说明他们是关羽之孙关樾的后代。至于祖先为何迁到邓州关营,关广有也不知道。关营和新野县城东西平行,相距不足30公里,是刘备、关羽蜀汉政权的发源地,又是南下荆州的关隘,再加上地广人稀,明代祖先迁到这里,可能和种地谋生及追念关羽的发迹地有关。

邓州关羽家谱的发现,对研究关羽一生的戎马生涯和关姓家族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部研究关羽家族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料。

关羽真人尸骨复原

关羽真人尸骨复原

关羽真人尸骨复原,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英雄史诗,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当时的三国是一个乱世,但也正是乱世出英雄,出来了很多的大将和枭雄。以下分享关羽真人尸骨复原。

关羽真人尸骨复原1

关羽出土后的死尸照片

据说,青龙偃月刀是关羽最喜欢的武器,它是偃月刀的一种,据说这刀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这把刀的作用就只是为了联系臂力,但是后来慢慢的开始变成了武器,还是关羽的最爱。

在中国小说《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

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

传说在两座关于墓中都有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大约是怕关羽寂寞给他配的阴婚。阳城墓中女子身份已经不可考证,但当阳墓中的年轻女子被怀疑是貂蝉。

关羽是爱美人的代表,据说关羽对美人很有自己的一套,据说当年有人将貂蝉送给了关羽,当时关羽百般哄她都没有得到她,最后关羽“月下斩貂蝉”一代美人就这么凋零了,专家怀疑墓中的女尸是貂蝉。

关羽历来被国人所推崇,尤其是关羽手中的那柄青龙偃月刀,更是被传为神奇,早先有传闻称在探索关羽墓的时候出土了青龙偃月刀,其实这是一个虚假新闻,在历史考察后我们发现,关羽的兵器,其实并不是青龙偃月刀

早先,有人传言关羽墓出土了青龙偃月刀,引起国内网友轰动,不过事实证明,这个消息是假的,关羽墓里根本没有青龙偃月刀,而且,考古人员和一些古学专家也明确的表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真正的历史中,关羽所用的,并非是青龙偃月刀。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其实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现,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经总要》中就有这种刀的绘图。这种宽刃大刀的制造工艺在三国时还不成熟,很难造出。

三国时的刀为窄而直的刀,长度在1米左右,东吴的刀长60多厘米,蜀国的刀则长12米以上,有坚厚的刀背和单侧刃,不再有锐利尖锋,而且一般都有环首,环首上的`布条缠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杀时刀从手中脱落。

宋代的长柄大刀形制多样,有掉刀、屈刀、笔刀、眉尖刀、戟刀、偃月刀等五花八门的名称和样式。

关羽的三个墓分别在什么地方

关羽退走麦城后,为孙权部将潘璋、吕蒙杀害。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曹操敬重关羽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洛阳。在洛阳,葬关羽首级之冢称为关林,中国古代只有圣人的葬地才能称为“林”,如孔林、孟林等。洛阳关林占地130余亩,位于洛阳市南7公里,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

此外,在湖北当阳,有葬关羽身躯之冢,称为陵,而古代帝王墓才能称为陵。山西解县修建了葬其魂之冢,在四川成都也修建了葬其衣冠之冢。首、身、魂、衣冠冢俱全,在中国墓葬史上实属罕见。

关陵,坐落在当阳城西25公里处。陵庙坐西朝东,面临沮水,与景山遥遥相望。宋代以前,关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隐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关羽墓地,修葺山门,看管陵墓。

明成化三年,当阳知县黄恕上书朝廷,请为关羽墓地建庙。得宪宗恩准,才大兴土木,形成庙院,建筑群体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目前占地达98亩。

那么既然关于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那么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呢回答是:枪或者矛。

专家介绍,掩月刀一类的长杆大刀需要双手握持劈砍,是典型的步战兵刃。从尚存的宋、明掩月刀实物来看,其杆、刃总长在250厘米左右,这个长度显然不适合马战。关羽生活的年代马镫只有单侧且仅为上马器具,完全不能起到骑乘后协助平衡的作用。如果放弃持缰双手握刀,稳坐就成了个大问题,在急速奔跑中很可能会坠马,还何谈持刀杀敌!

那么关羽的兵刃到底是什么呢《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作者陈寿在这段文字中用了两个重要的字“刺”和“斩”。“刺”表明关羽第一个动作是直线形进攻,其兵器锋刃穿刺进入颜良的躯体,导致其落马,能完成这种进攻动作最合理的兵刃是直兵或刺兵。三国年间的马上长杆直兵或刺兵主要有矛、_和少量的铍、铩,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关羽击杀颜良的兵器是矛或_!

关羽显灵镇日寇

在当地,还流传着一则“关公显神威,吓死小日寇”的故事。1937年12月,日军经安徽宣城水阳镇侵入高淳,疯狂烧杀掠抢,使小城陷入腥风血雨之中。某日,日军一少佐率队砸开关王庙大门,冲进大殿,哄抢了供桌上的银烛台、铜香炉等祭器。

一个小鬼子爬上神座,想扯下关羽塑像盔甲上的贴金饰片,手刚搭上神像膝盖,原本坐着的关公像突然站立起来,两眼怒视、炯炯有神,又烟尘飞扬、呼呼作响。小鬼子吓得两腿一软,仰面跌下,后脑砸在殿柱石墩上,脑浆迸出,当即毙命。

原来这座关公神像是民国初年高淳著名木匠李先春,用沉香木雕刻而成。关节伸曲,活动自如。还有,庙里多年香火,神像积满尘埃,故烟尘飞扬有声。关羽显灵吓死鬼子的故事也在当地传为趣话。

此人曾活捉关羽,去世1700多年后,墓中出土一件文物轰动日本

多人对于三国那段历史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小说《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中关于蜀魏两国的描写相对较多,关于吴国的描写则比较少。

今天要说的这件事,就与一位吴国名将有关,他便是朱然。

朱然,今浙江安吉人。东吴时期,朱然屡立战功,深受孙权的信任。在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是东吴的重要将领。朱然做过最有名的事,应该就是与潘璋擒杀关羽了,“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非常崇拜关羽,对朱然却不以为然,所以朱然这个人在历史上有些默默无闻。

249年,朱然病死,享年68岁。孙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将这位功臣予以厚葬。可是谁也没有想到,1700多年后,朱然的坟墓会重见天日。而且墓中出土的一件文物,更是轰动了日本。

1984年6月,在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的安民村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经过对墓葬的考古发掘,最终确认墓主为三国时的东吴名将朱然。朱然墓是一座规格较高的大墓,虽然早年已经遭到盗掘,但是仍然出土了珍贵文物140多件,其中大部分是漆木器。

墓中最让人吃惊的一件文物,是一双漆木屐。这双漆木屐虽然有些风化,但是仍可看出式样,与现今的木屐大致相同。

众所周知,日本人对木屐情有独钟,并声称木屐是他们发明的。

其实,我们中国的很多古代文献中都记载过木屐,比如《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延熹中,京师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屐,五彩为系”,可是却一直苦于没有实物证明。而这双1700多年前的漆木屐,则以实物证明了被日本视为国粹的木屐,本来就是源自中国的。

因此,日本人对于这双漆木屐的发现,既感到很尴尬,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7年,日本国家电视台先后两次来到朱然墓园拍摄大型纪录片,部分出土文物还应邀赴日本进行了巡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双漆木屐,在日本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如今这双漆木屐收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2002年时成为了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关羽真人尸骨复原2

关羽尸身葬于哪里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不过自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就被东吴的大军给杀害,尽管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关羽的地位依旧是很有英雄气概的,尤其是在关羽死后,东吴的孙权和魏国的一代奸雄曹操都担心死后关羽会来寻仇于是纷纷厚葬关羽,而关羽墓室被发现之后,却在墓室中惊现两具诡秘女尸。

这不禁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关羽的墓室中会有两具女尸专家自发现之后其实以为这两具尸体一男一女,其中一具尸体保存较为完整性别也比较明显,而另一具女尸则连性别也难以辨认。这也使人开始好奇这两具女尸的身份到底是哪位。

首先这关羽的墓重要分为两部分,因为关羽被杀之后,孙权割下关羽的头颅献给一代奸雄曹操,以防报复他将关羽的身躯厚葬,而一代奸雄曹操当然也效仿孙权将其头颅厚葬。不知不觉关羽就有两个墓。在这两个墓室中都有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人说是为了排解关羽的寂寞而挑了两个美女陪葬。

除了这个传说之外,能够知道女尸身份的就是关羽貂蝉这一说法。很多人都知道吕布死后貂蝉被送给了关羽,貂蝉向关羽哭诉说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关羽为了让她证明自己于是让她自尽,貂蝉含泪自尽之后便陪葬在关羽的墓室之中。

也就是说本来这个诡秘女尸的其中一个身份就是貂蝉,至于这具尸体到底是不是关羽月下斩杀的这个人我们已经不得而知,自这件事之后貂蝉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无人知晓踪迹,所以说即使有人说墓室中有一具是貂蝉的尸体也会有人信,那么你信不信呢

关羽真人尸骨复原3

一、关羽出土陪葬的两个女性到底是谁

关羽是古代十大战神之一,他得墓地也是很出名得。如果挖掘关羽坟墓可以发现很多特别得,首先两个女的尸体,第一个毋庸置疑就是关羽的妻子关夫人,关夫人曹月娥和关羽两个人感情一直很好,关羽演对自己的老婆很专心,这两个人死后合葬在一起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关羽的墓中还出现另一个女人的尸体就不正常了。

很多人推测关羽陵墓中另一个人的尸体是貂蝉,原因是,吕布在白门楼被斩后,貂蝉流落到了曹操的手中,曹操想借助貂蝉对关羽实施美人计,其实就是降解貂蝉的美色打败关羽。

因此,貂蝉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关羽的小妾,其实这种推测是很不准确的,许多人都深知关羽的品性为人,关羽是不可能背叛自己的主公,背叛自己的妻子的,怎么可能让貂蝉变成了自己的小妾,在死后还与貂蝉合葬,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说法,所以关羽陵墓中的另一座女尸是谁,人们不得而知。

二、关羽古尸出土发现的武器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关羽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据说,在关羽的陵墓中也挖出了青龙偃月刀,经历了几千年风霜洗礼的青龙偃月刀,依旧充满着杀气,给人一种敬畏凝重的感觉。

古书上记载,青龙偃月刀重量达到了82斤,一个重达82斤的铁物,关羽还能够运用自如在战场上骁勇杀敌,可见关羽武力的高强,关于高强的武力,正直的人品,帮助刘备戎马一生,尽忠尽力地辅佐刘备为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2、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3、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4、西汉(前206年-24年)

郡、县两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5、东汉(25年-220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6、三国(220年-265年)

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7、西晋(266—316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8、东晋十六国(319年-420年)

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前秦清河郡治临清。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9、南北朝(420年-581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

10、隋朝(581—618年)

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11、唐朝(618—907年)

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

12、北宋(960—1126年)

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

辽、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13、元朝(1206—1368年)

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14、明朝(1268—1644年)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省、府州县之间设道。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15、清朝(1644—1911年)

省、(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6、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东临道。民国十四年(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

17、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辖16个县,1个镇、86个区、1153个乡。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6月,县市所辖人民公社逐渐改建为乡、镇和街道,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

201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

—聊城

聊城有哪几个县

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茌平县茌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耕种。夏、商属兖州。周属齐国。秦行郡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