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姓高的人家起源在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洪洞县姓高的人家起源在哪?,第1张

一、姓氏源流  梅(Méi)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为商汤后裔。据《通志�6�1氏族略》和《唐书�6�1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省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至商纣时,梅国国君梅伯为纣王所醢,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

  2、出自他族所改。据《魏书》所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据《旧唐书》所载,北狄奚酋长有梅姓;清朝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姓;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姓;今满、土家、彝、蒙古、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梅伯。商朝末年直臣,纣王时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时有臣劝他,忠言逆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谏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依然如故,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忍无可忍,就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姓。他们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梅姓发祥于今湖北黄梅一带,后不知什么原因,大批迁衍于河南汝南。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跃在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先秦之后,才渐有梅姓人散见于史册。秦朝有丹阳(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汉初有益阳(今属湖南省)人梅,西汉中叶有南阳(今属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时有安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梅福。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大多梅姓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姓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魏晋南北朝时,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为昌盛,并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后逐渐发展成为梅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际见诸史册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赜、梅陶父子外,还有吴兴(今属浙江省)人梅虫儿。可见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四起,加之杨广穷兵黩武,中原一带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难逃,避居南方势在必行,其中有一支迁居四川。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又加唐朝所请的援兵回鹘烧杀掳掠,黄巢起义又紧随而来,社会激剧动荡,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广,今广东一带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际,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为最,可谓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并且此际梅姓已有人定居于甘肃。明初,梅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明末清初,满清八旗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云南和贵州遵义等地。清朝以后,梅姓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郑。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姓,其后成为望族(见《中国姓氏起源》)。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县(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于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号。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大族。后来,高洪的后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见《炎黄源流史》)

扬州广陵郡三姓有高氏(后来十一姓也有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战国时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广州),自称齐园高氏之后,此后在广东发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校去福建开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参加;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还有高氏一支,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于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土官底簿》记载:楚雄土知府高政,传妻及女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又有鹤庆府土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土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九传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袭指挥佥事。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传子琳、孙瑛、曾孙庆、广,广子珍。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中的“高氏渊源”里记:“汉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孙高柴,唐赠共伯,宋封为供城侯,此为高氏‘供侯堂’号之来由。其祠联是:供侯世德,渤海家声。闽系高氏以高柴为大始祖。柴之裔孙高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晦庵(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之子谭,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闽之龙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辉、文章。文辉迁居宁化县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贞二年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迁居广东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迁居四、赣各地。”

综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渔阳、辽东、广陵。随着朝代变迁。高姓不仅遍布全国各省市,而且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过北齐、燕、荆南政权。其中,东魏时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齐,历进28年;随末农民起义军高开道称燕王4年;五代时高季兴在江陵创建的荆南国,历时19年。

高氏还有些著名人物。如春秋时期的高柴,是孔子的弟子,性格仁和,且多孝心,蒯聩乱时,曾受到别人庇护。东汉时期有著名学者高诱。东魏时代有独揽朝政的丞相高欢。北朝北魏有大臣高闻。隋末有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唐代宦官高力士,护唐明皇数十裁。还有诗人高适,大将军高崇文、高仙芝、高骈,等。

据有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高姓是当今中国第15大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高姓始在北方,主要是汉族,后来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不少高姓人融入少数民族,即有10多个少数民族中有高姓,其中尤以白族、土家族为最多。同时,由北往南迁徒中,进福建,入广东,去台湾,后又有一些人移居日本及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高适高柴:(生卒年待考),山东人;齐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孔子门生。孔子认为他是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适:(公元702~765年),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著名唐朝诗人。他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等。

高琼:(公元943~1006年),字君保;亳州蒙城人。著名北宋爱国将领。

高兴:(生卒年待考),蔡州人(今河南汝南)。著名元朝大臣。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启:(公元1336~1374年),字季迪;长洲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初期诗人。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比拟“初唐四杰”。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以及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武:(生卒年待考),号梅孤;鄞县人(今浙江宁波)。著名明朝嘉靖年间医学家。

高翔:(公元1688~1753年),号西唐,又号樨堂,一作西堂;江苏扬州人。著名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高翔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亦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高姓高鹗:(公元1738~1815年),字兰墅,一字云士;祖籍铁岭(今辽宁铁岭),汉军镶黄旗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高渐离:(生卒年待考),战国末年时燕人。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击筑能手。

高仙芝:(公元?~755年),高丽(朝鲜族)人。著名唐朝将领。

高怀德:(公元926~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著名宋朝初期将领。

高皇后:(公元1032~1093年),今安徽蒙城人。著名宋英宗之皇后。高皇后是宋英宗皇后。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归宋英宗于濮邸。宋庆历八年,生宋神宗。宋神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宋哲宗立,尊为太皇太后,权同听政,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她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斥逐变法派,凡宋熙宁、宋元丰所建新法,次第刬革略尽,史称元祐更化。临政凡九年。逝世后谥号“宣仁圣烈皇后”。

高汝砺:(公元1154~1124年),字岩夫;应州金城人(今山西应县)。著名金右丞相,封寿国公。

高克恭:(公元1248~1310年),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山西大同),居于燕京(今北京),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著名元朝画家。

高则诚:(公元1305~?年待考),名明,一字晦叔,号莱根道人;瑞安人(今浙江永嘉)。著元朝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生卒年待考),山东东平人。著名元朝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公元1562~1626年待考),初字云从,后字存之,别号景逸;直隶常州府无锡人(今江苏无锡)。著名明朝东林党首领之一。

高翔 石榴花高一功:(生卒年待考),米脂人(今陕西米脂)。著名明末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公元16231670年),字旦中;浙江鄞县人(今浙江宁波)。著名清朝医学家。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公元1683~1748年),字西园,号南村又号且园,晚号南阜山人,尝自称老阜,一号石顽老子,松懒道人,蘖琴老人;胶州人(今山东胶州,一说济宁)。著名清朝书画家。

高剑父:(公元1879~1951年),早年名麟,字爵廷,以号行;广东番禺人。著名岭南画派的创立者,

高士其:(公元1905~年),原名高仕錤;福建福州人。著名现代科普作家。

高欢:(公元495~547年),字贺六浑;渤海蓨人。著名北朝齐国奠基人,被其子追尊为献武皇帝(天统元年改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著名北魏、东魏将领、重臣。

如图,《百家姓》里有《高》姓,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冇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冇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今河冇南冇省郑冇州冇市新冇郑冇县。春冇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冇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后冇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高氏是一个多冇民冇族、多冇源冇流的古冇老姓氏群冇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冇国冇大冇陆的姓氏排冇行冇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冇湾冇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冇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冇中冇国冇人冇口总数的092%左右,多以渔冇阳、辽冇东、广冇陵、河冇南为郡冇望。高氏主冇流发冇源冇于今河冇南冇省境内,但在春冇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姓氏渊源

源于姜姓

1、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冇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冇裔,高氏的血冇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冇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冇孙伯夷辅佐大冇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冇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冇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冇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冇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冇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冇海高氏的始冇祖。高傒7世冇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冇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冇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冇孙高洪为东冇汉冇渤冇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冇裔高隐、高瞻叔侄创冇立了渔冇阳高氏、辽冇东高氏, 另一支后冇裔高悝创冇立了广冇陵高氏。渤冇海高氏的后冇人高伯祥又创冇立了京冇兆高氏。姜姓高氏族冇人冇大冇多尊奉高傒为得冇姓冇始冇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冇姓冇始冇祖者。

2、出自春冇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冇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冇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冇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冇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冇代也以高为姓,为山冇东高氏。

源于鲜冇卑冇族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冇治冇改冇革,推冇行文冇化上冇汉冇化冇政冇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冇方胡冇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冇卑冇族拓拔部寔娄氏部冇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冇南高氏之一,江冇苏冇省徐冇州冇市丰冇县冇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冇测为鲜冇卑冇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冇堂。

在南冇北冇朝时期的东魏政冇权末期,鲜冇卑冇族冇人元景安因在邙冇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冇华冇县都冇乡冇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冇齐冇政冇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另外,鲜冇卑冇族冇人元文遥在北冇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冇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冇南高氏之一。

十六国时,后燕国王鲜冇卑冇族冇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冇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冇裔在这个历冇史冇背冇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文冇化冇上汉冇化,是为河冇北高氏的主冇流。其后冇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南冇北冇朝时,先后有鲜冇卑冇族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冇卑冇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冇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冇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当高氏建冇立北冇齐冇政冇权后,其姓氏就贵为北冇齐冇政冇权的国姓,于是北冇齐冇皇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从此改姓为高氏,其后冇代后来在今河冇南冇杞冇县一带发冇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冇族,是为河冇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冇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冇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冇养,所以改高氏。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当高氏建冇立北冇齐冇政冇权后,高姓就贵为北冇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源于满冇族

属于汉冇化改姓为氏。清冇朝冇光冇绪年间到民冇国冇初冇年,满冇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冇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冇姓字头音译为汉冇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满冇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冇林冇梨冇树)、东冇海(今俄冇罗冇斯滨冇海冇地冇区),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等。

满冇族高佳氏,满冇语为Gaogiya Hala,祖冇先原为汉冇族,东冇汉末期被辽冇东鲜冇卑乌冇桓冇部冇虏冇携,融入鲜冇卑,后逐渐演化为辽冇东冇女冇真,世居盖冇州(今辽冇宁冇盖冇州)等地。后有锡冇伯冇族引为姓氏者。清冇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冇姓为高氏。

满冇族高尔吉氏,亦称格尔齐氏,满冇语为Gerci Hala,世居尼冇马冇察(今黑冇龙冇江穆冇棱冇兴冇凯冇湖彼岸俄冇罗冇斯乌冇苏冇里冇斯冇克一带),后多冠汉冇姓为高氏。

满冇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冇语为Sakda Hala,汉义“悠久、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冇宁冇抚冇顺冇峡冇河流域)等地,清冇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多为高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冇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冇语为Gorolo Hala,世居讷殷(今吉冇林冇抚冇松冇松冇花冇江上游流域)等地,后有锡冇伯冇族引为姓氏者。清冇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冇姓为高氏、郭氏、国氏等。

满冇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满冇语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等地,后有锡冇伯冇族引为姓氏者。清冇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冇姓为高氏、郭氏、顾氏等。

源于羽真氏

出自汉、冇唐时期辽、朝冇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羽真氏族部冇落原为中冇国冇东冇北冇浑冇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冇族,是古燕国扶冇余氏冇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冇汉朝时属玄冇菟冇郡管辖。西冇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冇族部冇落首冇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冇宁冇桓冇仁)定都称王,建冇立了高冇句冇骊冇国,朱冇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冇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冇句冇骊冇国的统冇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冇史冇时冇期,有汉冇史称其为“夫余族”。西冇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冇句冇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冇句冇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冇林冇集冇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冇句冇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冇句冇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冇鲜冇平冇壤)。由于高冇句冇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冇代冇辽冇东冇半冇岛、朝冇鲜冇半冇岛高冇句冇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冇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冇治冇地冇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冇先高冇句冇骊冇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冇魏王朝,世冇代冇相冇传至今。高冇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冇高冇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冇句冇丽宝冇臧冇王高宝冇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冇句冇骊冇国被唐冇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冇句冇丽冇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冇王冇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冇人迁居中冇原冇内冇地,世冇代沿称高氏相冇传。

源于冒姓

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冇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

由于高力士是个太冇监,无子冇嗣,因此曾收冇养了一冇大冇批巴结他的官冇宦冇贵冇族之子为养冇子,皆私冇赐其姓氏为高氏,世冇代冇相冇传。

源于官位

出自汉冇朝时期官冇吏冇高冇庙冇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冇裔冇子冇孙冇中,到三冇国冇时冇期天冇下冇大冇乱之际,有以先冇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冇代冇相冇传。

出自晋冇朝时期官冇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冇裔冇子冇孙冇中,有以先冇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冇代冇相冇传。

其他源流说

汉冇朝的匈冇奴冇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冇裔;金时女冇真冇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冇朝冇满冇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

回冇族冇中则有西冇域冇穆冇斯冇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冇代学者西冇亚冇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冇回,随蒙冇古征冇服冇者入冇关,落籍山冇西,以高为姓。

这些外冇族与汉冇族长期混冇居,逐渐同化为北冇方的高姓。

在南冇方,则有其他少冇数冇民冇族,如白冇族、哈冇尼冇族、京冇族、黎冇族、苗冇族、仡冇佬冇族、锡冇伯冇族、回冇族、东冇乡冇族、裕冇固冇族、门冇巴冇族等少冇数冇民冇族冇中的高姓。这些民冇族的高姓,或是其先冇祖由汉冇文冇化汉冇化而来,或是按少冇数冇民冇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再有一种或因需依附大冇族冇权冇贵等政冇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时鲜冇卑冇族有楼氏改高氏,高冇丽羽真氏改高氏,南冇北冇朝冇鲜冇卑冇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冇齐皇帝高洋,则给当时鲜冇卑冇族的元景安、元文遥等功臣,赐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开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则是历史使然。此外,还有民间过继外冇姓冇子冇女为嗣而改高的,也较普遍。

《百家姓》中排名第153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氏在中国各大姓氏中排第十五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68%。

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为郡望。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弥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悠悠华夏,芸芸众生;人各有姓,姓各有源。中华民族素有寻根问祖,究本溯源的传统,每个炎黄子孙都希望弄请自己姓氏的起源,了解本姓氏古老的祖先。高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遥远的炎黄时代,从起源到产生,从默默无闻的氏称到跻身中华大姓之列,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东山铜陵高姓的产生正是沿袭炎帝血统,姜姓分支,是中华姓氏的组成部分。

一、炎帝血统及高姓来源

上古传说里,素被称为中华民族两大始祖之一的炎帝,是一个与神交织在一起的人物。传说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时代,活动于今陕西一带的少典氏部落首领娶了娇氏的两个女儿为妻,一位叫女登,另一位叫附宝,她们分别为少典氏生了一个很了不起的儿子。女登所生的就是号称神农氏的炎帝,位居“三皇”之列;附宝所生的就是号称轩辕氏的黄帝,位居“五帝”之首。据《国语晋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以姬,炎帝以姜”。所以,姬姓和姜姓也被人们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两个姓。姜水,又称岐水,在今陕西岐山县城东面,是渭河上的北支流。由此,有的学者认为炎帝族的发祥地就在渭河上游地区,后来逐渐向东迁移,沿黄河南岸向东扩展。在众多炎帝族的分支中,传说逢伯陵这支与高姓起源有密切的关系。

逢伯陵,又名伯夷,一般认为他就是后来西周分封于齐地的姜尚的始祖。如《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平仲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剻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姜尚“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四岳就是伯夷。司马贞《索隐》进一步解释说:“齐太公,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吕,尚其后也”。据《史记》卷三十二及《渤海高氏通谱》记载:齐太公(姜尚)就是炎帝的第五十四世孙。

姜尚,又称吕尚、吕望,姓姜名子牙,人称姜太公。姜尚辅佐周文王南征北讨,姜尚又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政权。他因战功卓著,被分封到营丘(今山东淄博),建立齐国,为齐国开国之主,也被尊为齐太公。他整顿吏治,沿袭当地风俗,简化各种礼节,使农工商各业畅通,齐国遂成强国。公元前386年,齐国从齐太公立国,到“田氏代齐”,姜齐政权历经600多年,传20代,32个国君。

相传姜太公的八世孙齐文公(姜赤),其中一个儿子被分封在高邑(今河南省禹川市),称公子高,其孙子名叫姜傒,时为齐国上卿,时逢朝野纷争动乱,姜傒运筹帷幄、力挽狂澜,拥立姜小白为齐国国君,即齐恒公。由于姜傒功勋卓越,有很高的威望,齐恒公封他的后裔世袭上卿,并赐姜傒以祖父的字“高”为氏,始称高傒,据《新唐书》卷71下记载,高傒系姜太公第11世孙,同时,齐恒公又将卢水地域(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作为姜傒的采邑(封地)。从此,高傒的后裔以高为姓,枝繁叶茂,高傒被尊为中华高姓的开姓始祖。

高姓有8个郡望: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京兆、晋陵、山西。

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高傒的第25孙高洪任渤海郡(今河北沧州)太守,遂定居于荏县(今河北景县),成为渤海高氏的始祖。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渤海高氏极为兴盛,成为高氏中最有声望的一支,其后裔遍布大江南北,以至后世高姓大多自称为“渤海高”。东山铜陵高姓也是分属“渤海高”。

二、东山铜陵高姓祖上迁徙过程

根据《新唐书》卷71下,《史记》卷31,《高氏历代世系图》,《闽漳高氏通谱》,《云霄高家大事记》及《东山铜陵高家族谱》摘要,其迁徙过程分列如下:

第一世    高傒,得姓始祖,居住山东省长清县。

第十世    高柴,字子羔,系孔门72贤人之一,迁居山东曲阜。

第二十五世 高洪,字士廉,渤海高始祖,迁居河北景县。

第五十四世 高琼,字宝臣,北宋烈武王,随其父高乾迁居安微豪县。

第五十七世 高耀祖,闽粤高姓始祖,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自浙江山阴(今绍兴)迁居福建漳浦。

第五十九世 高东溪,字彦先,绍兴二年(1132年)考中进士,生有四个儿子,除小儿子与岳飞的女儿银瓶公主定亲无后外,余三子分居漳浦、龙海及南靖,其中有一孙子任湖南岳州安乡县尹,过后迁入广东潮阳,是为广东粤东高姓始祖。

第八十世  高赞九,高东溪第二十一世孙,清康熙(1681年)举家自漳浦迁入云霄古楼高厝寨。他敬天承祖,在高厝寨修建高氏家庙,祀先祖高东溪。他有二子,长子天祥,次子天瑞。长房曾孙名龙,根据云霄高家人口口相传,曾孙龙出祖铜山。从此,高龙在东山落地生根,枝叶繁盛,薪火相传。

三、铜陵高姓人文状况

高龙,又称高帮嬴,铜陵高氏开始祖。清雍正十年(1732年)自云霄水流沟迁居铜山(今东山铜陵镇),初来东山时,他靠卖萝卜干艰苦创业,尔后被东山崔姓人家招为女婿。他生有三子,长子出嗣崔氏(今崔武烈、崔友秋先生即其后裔),次子高君选为铜陵高氏一世祖,三子回返云霄居住。铜陵高氏至今传十二代,人口约1500人。

自清咸丰至民国年间,铜陵高家涌现出高正扬、高正春、高炯耀、高祉卿、高柏岭、高季瑜、高连魁、高瑞忠等名士乡贤,他们开店铺,办航运,创剧团,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慈善、教育、书画、灯谜、昆曲等方面留下光彩的一页。

(一)店铺

成发店:在今前街161号,创办人为第三世高正扬,经营瓷器、建材等国货。

成章店:在今前街,创办人为第四世高炯耀,经营布匹、丝绸品等。

同彰店:在今前街,创办人为第五世高汝贞,经营红糖、稻米等食品。

承发店:在今前街,创办人为第五世高延欣,经营烟酒茶等。

章发店:在今前街,创办人为第六世高尚勇,经营笔、墨、纸张等文具。

怡成店:在今后街278号,创办人为第六世高琼枝,经营广东,南洋等进口杂货。

合顺典当行:在今后街,创办人为第六世高祉卿,从事典当业务。

(二)商船、渔船简况

商船华芳号、华诚号、华德号,创办人为高正扬。

同陵号电船(商船),创办人为高汝贞。

东成号渔船两艘,渔船作业分别为定置网、牵风,创办人为高祉卿。

金华发商船,创办人为高安府。

利东号商船,载货量2千吨,1950年国民党部队撤退台湾时被征用,该船船壳据传尚在台湾。该船创办人为高连魁,经理为高天平。

(三)剧社

民国十八年(1930年),高祉卿创立东山“玉和成”汉剧团。

1940年至1950年期间,合顺典当行开设昆曲练唱室。

(四)清代,民国时期乡贤及学人

  “溯本追源,弘扬祖德,课遵前轨,择善而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铜陵高家子孙同样秉承着这一优秀传统。自始祖高帮嬴迁居东山以来,经一世、二世先人努力开拓、发展,乃发家致富、繁衍生息。特别是三世先人高正扬,生于清嘉庆年间,卒于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青年时期创办“成发”号国货店,而后购置“华诚号”、“华德号”、“华芳号”商船往返于天津、上海、广州等港口城市进行运输贸易。他不仅是单纯的商人,同时也热衷社会公益事业,清咸丰五年,与东山乡贤黄振昭、孙有全等人捐资倡建铜山外城,在大沃山与孙有全、陈振年等人为黄道周先生之祖坟建墓道并立碑,清同治九年、光绪十年、十七年,三次参与重建武庙及南溟书院,因此,里人尊称他为“城里高四爷”,卒后,朝廷浩授“奉政大夫”,其夫人许氏仙逝后,朝廷浩授“五品宜人”。三世高正春,也在清同治九年,慷慨捐赠关帝庙一对石雕石柱,其善举永久镂刻在乡人心中,清光绪十七年高正春逝世朝廷赠“徽士郎”(从七品)。四世高炯耀,清同治痒生,从卫夫人、王羲之书帖,临池,其时已是铜山书法名人,他重视后辈教育,长孙高柏岭后得其书风而成闽域书法大家。五世高季瑜,抗战时任铜山忠孝镇镇长,东山县商会会长、渔会会长,他积极参加筹资购买飞机,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创作的灯谜构思巧妙,妙趣横生,他还是东山县著名的昆曲艺人。六世高祉卿置办牵风、锭子网渔船,开设合顺典当行,还创办东山县“玉和成”汉剧团,免费为广大乡民演出,其第三子高连魁四十年代初即为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生。六世高柏岭,笔走龙蛇,翰墨流香,他25岁就被推举为东山劝学所所长,先后受聘于厦门、同安、石码、角美等学堂,教授国文、历史和书法,他的墨宝被厦门博物馆列入馆藏和收购目录,他的四条幅被收藏在新加坡东山同乡会,是东山县在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七世高瑞忠,师从著名画家林瑞亭先生,其国画以“构图清新、造型优美、笔法超脱、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七世高瑞孝,其泥塑、木雕作品闻名县内外。

(五)善举

铜陵高家乐善好施,清同治九年(1872年)重修关帝庙时高正扬捐白银30两,清光绪七年(1881)重修南溟书院时捐白银100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关帝庙时,高氏店铺“同彰号”、“成彰号”、“成发号”为之捐款。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彰号”出资白银500元为建宅村建城堡(遗址尚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同彰号”、“成彰号”为抗日献飞机捐款500元(芳碑立于九仙山顶)。

四、结语

诚如东山县原政协主席高爱明所言:“饮水思源、追宗谒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正是这种习俗使得华夏文明代代相传,远播世界……”。是的,正是华夏文明的代代相承,新时期的东山铜陵高家人,又涌现出高尚武,片冰心,(原名高茹玉),高尚平,高义谦等学人名士,他们在海洋生物研究,音乐,书画,教育等领域的成绩都对社会及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激励着后世子孙。而本文对铜陵高家源流、人文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尚无法尽能其详,只是基于炎黄子孙不忘本源的愿望,推而广之,使人们更爱祖国,更爱民族,更爱家乡。

                                  2017年11月22日星期三

洪洞县姓高的人家起源在哪?

一、姓氏源流  梅(Méi)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为商汤后裔。据《通志�6�1氏族略》和《唐书�6�1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殷商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