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1收藏

马氏家谱,第1张

马姓家谱介绍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

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修谱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

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我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

历史上的马姓,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最早的马氏家谱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作为汉代的名门望族,马姓在东汉时已有家乘谱牒。

唐宋之际,谱牒之学大兴,加之马姓名人辈出,马氏修谱也蔚为大观。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马氏修谱更至 ,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马姓也开始兴修家谱。

例如道光年间辽宁满族马佳氏(后改为马姓)修有《马佳氏族谱》,同治年间云南玉溪 马氏修有《玉溪龙门马氏宗谱》。

解放后,大陆马氏曾一度停止修谱,而港台地区仍然流行。

最近几年,大陆马氏又开始续修、整理家谱。

历来马氏都非常重视修谱,并且将家谱视为维系整个马姓家族的圣物,这在马氏家谱的序文中一般都有体现。

例如,每次修谱都先注明受领人的姓名,开列谱牒部数。

同时,又非常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孙不得胡乱涂改,不能让虫鼠咬蚀,更不能出典等,否则严惩不贷。

修谱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

《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

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

”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

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

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

”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

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

《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

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

《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

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

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

”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

”其五说:“各派复为旋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

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

”“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

”“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

”“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

”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记,走臭大的耻辱与惩罚。

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马姓 详见 马国栋

马姓家谱介绍

家谱体例分类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

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

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

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

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

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

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

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

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

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

”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

”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

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

步隐沦躅,授业著书。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代银青光禄大夫马周,字宾王,茌平人。

嗜学,善《诗》、《春秋》。

武德中辅州助教。

不治事,去职,筑砦钓渭,后被重用。

下联典出宋代承事郎马端临,字贵与,栾平人。

咸淳中漕试第一,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

元初起为柯山书院山长,终台州学教授。

所著《文献通考》,贯穿古今。

高堂设教,绛帐授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马融,授徒时,施绛纱帐授生徒。

下联典指东汉•;;马武、马援。

马武佐光武帝中兴, 其图形绘于云台阁;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

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乌面将军马信庙联。

马信,原是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

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幸阵亡。

后人为他立庙祭祀。

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

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

马融字季长,东汉茂陵人,历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议郎。

博学高才,为当时通儒,常有生徒讲学,身后列女乐。

著有《三传异同说》,注经籍多种。

马良,字季常,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学,名字中都有个“常”字,马良眉中长有白毛,当地民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曾随刘备任从事、侍中。

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

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年时即有大志,先跟王莽,后归光武帝。

隗嚣据陇西叛乱,马援用米垒成山谷,为光武帝指画形势,得以破隗嚣。

后因功拜伏波将军。

率军南征,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

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人。

灵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乱,马腾 从军,因征战有功,拜前将军,封槐里侯。

铜柱堂、宝善堂、驷德堂,诸支挺秀;

扶风郡、临安郡、华阴郡,各郡争芳。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马姓的名郡和名堂。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

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

——马季常撰马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

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

以激励后人。

马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

长春留引经季长。

——佚名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名字。

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

神妙直到秋毫颠。

——马曰璐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

马曰璐、字佩兮、江苏省江都人。

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马寅初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自题联。

马寅初,浙江嵊县人。

著有《新人口论》等。

夫人卖饼得夫婿;

皇后含饴弄子孙。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出唐初大臣马周。

曾听善相术的袁天纲说:“京城里 有个卖饼的女人,以后当有大富贵。

”后来果然应验。

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元曲大家名致远;

科班一帜艺连良。

——庄温英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下联嵌入当代京剧艺术家马连良。

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受业于叶春善、蔡荣桂、等。

10岁登台,演出《定军山》等剧。

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习,并 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经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

马季老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侯宝林大师之后,第二位相声界的****,一生致力于相声的继承与发展,曾经获的曲艺界最高奖“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老先生爱才,也乐于提携相声新人,一生桃李满天下,据不完全统计门下弟子有: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其中在相声界最有名的六位弟子是:姜昆,冯巩,赵炎,刘伟,笑林,王谦祥/李增瑞。

最喜欢徒弟是谁?王谦祥/李增瑞

两位老先生同时拜马季先生为师。 自1960年开始搭档演出,至今将近60年,二人相互尊重,配合默契,是相声界有史以来相伴时间最长的黄金搭档,二人在相声艺术上早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他们多次在全国各项相声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笑的艺术》《方言外语》《换包装》《罗成戏貂蝉》等等。

笑林

原名赵学林,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曾经担任中国铁路说唱团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国家一级演员。长期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国盛先生合作,其在相声表演中最擅长唱,其逼真的模仿,在当时的相声界独树一帜,“笑林广播电台”,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代表作有《我怕有个家》、《洋歌土唱》、《歌曲研究》、《送春联》、《咱也试一把》等。

刘伟

刘伟,1959年出生于天津市,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马季先生的第三位弟子,16岁拜马季先生为师,是马季先生最喜欢的弟子。刘伟的表演热情奔放,欢快流畅,嗓音清脆,歌声甜美,在当时深受广大青年朋友们的喜爱。刘伟原来的搭档是冯巩,后来在出国潮的影响下,刘伟出国了,冯巩不得已才开始和牛群搭档。刘伟回国以后处境尴尬,没有搭档。关键时刻马季先生亲自给刘伟量活,为了照顾刘伟,马季在那年的春节晚会上更是让刘伟替代赵炎。马季先生对刘伟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赵炎

赵炎,原名赵殿燮,1951年出生于北京。马季先生的第二个弟子,赵炎这个名字也是马季先生给起的。1976年马季先生赴北大荒同时把姜昆和赵炎调到广播说唱团。刚刚到团里,马季让赵炎给自己捧哏,赵炎特别紧张,生怕演砸了。马季对他说:“别怕,有我兜着呢!”从那以后,两人合作时间长达27年,留下了《红眼病》《四字歌》《百吹图》《五官争功》《地名学》《训徒》等经典相声。

冯巩

德艺双馨艺术家,马季先生最得意弟子之一。现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创下连续三十余年登上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纪录,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代表作有《小偷公司》《坐享其成》《瞧这俩爹》《拍卖》《明天会更好》等等。

姜昆

姜昆到北京汇演时,马季第一时间就相中了,而且,主动要求收姜昆为徒。而且,为了调动姜昆入京,马季在黑龙江农垦系统演出了很多场,据说,当时嗓子都有点哑了。

至于说马季当众批评姜昆,表扬郭德纲,这也是事实,这得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马季是新派相声的开山人物,这得益于马季的相声深入生活,而且,马季的创作能力不说首屈一指也是名列前茅的,至少在著名相声演员中,马季的创作能力是位列三甲的。这不等于马季的相声没有传统的功底,众所周知,马季的师父是侯宝林,但马季的老师却有四个,是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和郭全宝,这四位哪位都是相声大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相声艺人,马季即使不学,耳濡目染也应该具备相当深厚的传统相声功底。

相反,姜昆的创作能力比马季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不能说姜昆没创作能力(比如如此照相,就是姜昆深入生活创作的相声佳作),但由于姜昆身为曲协主席,事务性的工作多些,很难有时间真正地深入生活,而且,从李文华以后,姜昆基本没遇到太合适的搭档。(唐杰忠的捧哏能力没说的,但不具备李文华的蔫坏,而且,捧哏风格太中规中矩了)。

姜昆对于相声的贡献,可能很多新相声迷并不知道,中国相声网就是姜昆主办的,但后来随着视频材料的增多,这种音频为主的网站,不成功也几乎是必然的。

马季当众表扬郭德纲,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吧,这就如同相声中的砸挂一样,关系不好的不可能拿人砸挂。而且,姜昆是马季的徒弟,怎么批评都不为过,这就如同面对两个小孩,正常的肯定是表扬别人家的小孩,但却是爱自己家的孩子。

马季(第三代相声演员)的同辈相声演员: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等。(都是侯宝林老师的徒弟,与马季是师兄弟)。

马季是姜昆的老师,也是、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张庆等人的老师。

扩展资料

1、马季

原名马树槐,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黄庄村,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1956年,被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工作,并拜侯宝林为师学习相声。1983年,担任首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策划和主持人。

2006年8月10日,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马季获得终身成就奖。2007年5月,出演的民国情感剧《旗袍》播出,马季在剧中中饰演古道心肠的汤老板。

2、姜昆

1950年10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内地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75年被选到黑龙江代表队,准备了半年,76年到了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在知青返城的大潮前,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来到国家一级说唱团当上相声演员,从师马季学说相声。

1978年底,他以最年轻的代表身份,参加了文革后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并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选中了他当主持人,并参加创作。

同为相声名家,马季被称为相声大师,马志明却籍籍无名,这主要是马志明比较低调,而且马志明的艺术成就远不及马季,所以慢慢的也被人遗忘。

如果单论相声功底,马志明要比马季略胜一筹;但要论艺术成就,马季可以说远超马志明,否则也不会有人说马季是最后一个相声大师,而对如今健在的马志明,则毫不提及,所以从艺术成就来说,马季如果差相声大师还有1公里,那马志明可能还差10公里往上。

马志明的相声功底超过马季

马志明生于1945年,而马季生于1934年,虽然马志明比马季小11岁,但是辈分上来说,马志明却是马季的亲师叔,因为马志明是侯宝林的代拉师弟,而侯宝林则是马季的师父。

马志明出生在相声世家,其父亲是相声泰斗马三立,而祖父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可以说马志明在这样的相声世家氛围中,就比其他相声演员的条件要强很多,而作为父亲的马三立不愿意马志明从事相声演员,而将马志明送到了戏班学戏,这点和侯宝林大师类似,戏曲基础使得马志明在使相声活的时候,得到了很大的优势。

不过在特殊年代后,马志明还是走上了相声路,马三立也是倾心教授,马志明也算得到父亲的真传,虽然后来拜师给已故的朱阔泉,但是从表演风格上来说,还是正宗的马氏相声,不过遗憾的是马志明性格问题,其搭档杨少华和谢天顺先后裂穴,不得已马志明只能自己调教出来黄族民,作为搭档,两人搭档至今,表演了许多好的相声段子,尤其是《大保镖》,简直是相声演员表演的天花板。

相比于马志明而言,马季则属于半路出家,其本来是工人,最多只能算票友,而之后被侯宝林大师看中,掉入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并制定了郭启儒、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作为老师,可以说是“千顷地一棵苗”,所以说马季作为半路出家,却得到了相声界最为豪华的老师阵容,不过不同老师风格不同,而且教授的时候也有所保留,所以马季的相声功底方面还是要弱一些,尤其是一些传统相声的表演还是要弱于马志明的。

马季艺术成就远超马志明

虽然马季传统相声功底弱一些,但是其相声的创作能力、改编能力极强,其在特殊年代创作表演的《友谊颂》几乎是那个时代唯一可以听到的相声作品,而之后其创作的《五官争功》、《宇宙牌香烟》等更是新相声作品的天花板。

有人说马季只会说歌颂型相声,其实远非如此,其创作的讽刺型相声也很多,而且都来源于生活,可以说是相声发展的重要部分,这对于扩展相声作品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这一点来说,马志明显然不如马季。

马季对相声的另一个贡献则是培养新人,其培养了大量的新人,比如姜昆、冯巩、赵炎、笑林等等,相声马家军可以说是80年代乃至今日相声的重要部分,而相比之下,马志明则更专注于自身曲艺,干脆就不收徒,只教出来一个黄族民,所以从这点来说马季是远超马志明的。

马志明是相声界辈分最高的一位,是正经的宝字辈。马季姜昆王谦祥这一支是新相声代表,而且全都是以师生相称,既没有摆知,也没有以相声谱系的辈分互相称呼。姜昆称呼马三立也好,马志明也好,都是叫“老师”,没有喊过师爷老祖什么的。

先来说说马志明的辈分

相声界的辈分问题争议比较大,有的人说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严格遵守;也有的人说是封建,应该废除,实行师生制。

我个人认为相声的传承很重要,相声辈分应该适当维持。相声从第四代开始,一直延续“德寿宝文明”的辈分。咱先说说少马爷马志明的辈分。

马志明先生是1945年生人,是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的长子。马三立先生被人尊为“马三爷”,马志明也被人尊为“少马爷”。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是马志明的爷爷,马三爷是“寿”字辈。马志明后来由侯宝林大师带拉师弟,拜“寿”字辈的相声艺人朱阔泉为师。所以少马爷是“宝”字辈,虽然他年纪并不是很大。

姜昆按辈分该叫马志明师爷,但他只称呼马老师,这点和马季有关

虽然辈分上马季是马志明的师爷,但姜昆一直没有这样称呼过马志明,对少马爷一直是老师相称。其实这件事也并非像很多人想得那样,在198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家都是互相称呼同志的。在全国直播的央视春晚上,每一句话都是不能说错的。所以姜昆称呼马老为同志真的不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对马志明的称呼也是相同的原因,而且这里面还和马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马季新时代相声的代表,他本人不是很赞同相声界一些传统的繁文缛节,比如对于师承,他就不是很积极推动。他虽然一直在教姜昆,但始终没有摆知,他一直把姜昆当成同事,最多也就是和他以老师和学生相称,而且还让自己的儿子马东喊姜昆为叔叔。

马志明先生虽然辈分很高,但他并不喜欢这样

因为自己的辈分太高,已经影响了自己的收徒。不能收徒弟,也就不能把马氏相声,有效地传承下去。因此,马志明更愿意人们叫他老师或者先生。

目前,天津年轻一辈相声演员中的马军,盛伟组合,就一直和马志明学习相声。他们二位表演的相声,已经颇具马氏相声的风范。但马军并不能拜师马志明,他总不能上来就当姜昆的师叔吧?

因此,马军拜了马志明先生的公子马六甲为师。这样在辈分上降下来一些,以后在和同行们交往时,也不会招来太多的非议。而马志明先生真正认可的徒弟,只有自己的搭档黄族民。

相声界有三大世家,马家侯家常家。

常家胜在人丁兴旺,他们家光自己说相声的就可以组个相声社,而且名家辈出,常宝霆、常宝华都是一时之选,可惜因为“小蘑菇”英年早逝在朝鲜战场,少了个能扛旗的宗师人物。

马家胜在艺术成就够高,相声界有句话叫“无人不宗马”,马三立大师,艺术成就之高已经有点武侠小说里面玄之又玄的味道,基本上聊天就是相声,而且他的相声包袱少,就像《逗你玩》,听了老半天就一个包袱。还有《秘方》,通篇都是铺垫,到最后抖出一个包袱:挠挠。观众都知道那个梗在那里,大家还是喜欢听,憋着等那个包袱出来然后哈哈一笑。所以马先生是那个年代的相声泰斗。但一来马本身淡泊名利,二来性格使然,他或许是当时艺术成就最高的,但却不是行业的扛旗者。

而侯家则胜在担当,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侯宝林先生是那个年代真正的大师,点亮一个时代、引领一个行业。非对行业有泼天贡献者,不得尊其为大师。哪怕是你相声说到天下无敌了,那也只能是相声泰斗,泰斗更多意义上是对一个相声艺人在艺术上最高评价,而大师则是对他对整个行业的贡献的尊称。

原因就在于他对整个行业的担当。

当年建国后,所有的文艺都要为新中国服务,相声里面有很多旧时代的糟粕,需要修改,不改的话,在那个年代相声就要完了。当年没有多少人愿意改这个的,旧社会过来的艺人大多都是幼儿失学,连字都不认识,谁能来的了这个啊。而且都是大家说惯了的老玩艺儿了,贸然改了好多人都不会说了,当时的意见也挺多的。一个是不会改,第二个是不想改。

那时候的相声名家很多,但却是没人敢站出来牵这个头,改好了,这是大功一件,但是要是弄砸了,那就成了千古罪人了,会被人戳着脊梁骨骂的。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老侯爷主动站了出来,牵头进行相声改革,联系当年的文学界的名家,比如老舍先生等人,一起来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造。后来还成立了相声改革小组,对以前的老段子,该改的就改,改不了的直接禁演。

这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做起来难度太大了,有些段子不符合那时候的宣传需要,但这些段子却是某些相声艺人的成名之作,几乎每场演出观众都让他来这段儿,这是人家的命根子啊,你现在给人家禁了,你让人家怎么办?

所以老侯爷当年是顶着巨大压力做这件事的,而这件事也没有办法不去做,相声界必须要有人顶着压力出来担当,老侯爷毅然决然站出来了。

改革完传统相声,老侯爷又和一批相声演员写出新社会时期的新相声,一力把相声带上了大雅之堂,还受国家***的多次接见,更让所有说相声的都可以进曲艺团,能吃国家饭,能做人民艺术家了,不再是当年跟妓女一个级别的下九流艺人了。

所以为什么只要一提起来老侯爷,所有人脑海里面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相声大师,大师这个词不是随便就能给的,更不是像后世那样,随便学个三五年相声,媒体就敢把大师冠 在这个货的头上。

侯家的担当也继续体现在后辈上,老侯爷的亲传弟子,马季先生,他在60年代举起歌颂型的相声的大旗,不只是在那个年代,包括到现在,马季先生都还在挨行内行外人的骂。好多人都说相声是一门讽刺的艺术,你偏偏弄成了拍马屁的艺术,本末倒置,简直是相声界的耻辱。马季先生就是当今相声界扛大旗的人,但是好多人都在骂他,说是他把大旗扛偏了,把所有人都带到歪路上去了。

林林总总,诟病颇多。暂且不论歌颂型相声到底是不是相声的本质,但是这种相声却在那个最困难的时期让相声活了下来。那个动乱年代,所有艺人都遭到了迫害,曲艺戏曲都不让表演了,艺人们纷纷下放改造,死走逃亡伤。也正是在那个年代,马季先生扛起了相声的大旗,让歌颂型相声在最困难的时期还能演出,让相声没有断了演出的根基。

他当然知道自己站出来会迎来什么,不管是行业内部还是行业外部,甚至是民间观众,都有可能对他唾骂不止,因为那个年代有太多太多的身不得已了。但他还是站出来了,顶着所有压力站出来了,为的就是相声。

这样的人难道还不能被称为大师吗?所以郭德纲尽管跟主流相声界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但也不曾对马季先生有过恶语,原因就是这个。

再有一个侯三爷,本身是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铁路文工团的副团长,可谓是官高禄厚,在90年代是想方设法想盘活相声这门艺术,年年春晚都想法子带新人上去,就想多红几个人,行业能好点。后来发现郭德纲这种民间搞法大有希望,毅然决然的在那个关键时刻,收了郭先生为徒,给了郭最缺的出身门户,庇荫一时。

所以相声三大家之所以候氏最显,就在于其担当!

马季辈分大,姜昆的师傅是马季,李金斗的师傅是赵振铎,而马季和赵振铎是属于同辈的,马季辈分比李金斗大。

马季(第三代相声演员)的同辈相声演员: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等。(都是侯宝林老师的徒弟,与马季是师兄弟)。

扩展资料

马季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

马季是姜昆的老师,也是、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张庆等人的老师。

马氏家谱

马姓家谱介绍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