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潘光旦教育思想的评价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
内容提要: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县人,是我国著名优生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站在生物遗产学的角度,以社会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近代教育的本质、目的、宗旨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以“位育”观为核心、以人格培养、“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教育理念。从中表达了他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人格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 “位育” 人格 品格 通识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潘光旦的名字是不应当被人们遗忘的。他曾经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长达18年,不仅担任社会学系教授,而且还担任过清华、西南联大的教务长、秘书长、系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务;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学家,在他一生所涉猎广博的诸多学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以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站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独特视角,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刻阐发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其中,关于社会“位育”的教育观、全人格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的观点和方法构成了他整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下面,仅就此略加评述。
一、基于“社会位育”观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达到“以群则和,以独则足”的理想
所谓“社会位育”(Social adjustment),是潘光旦从现代生物学理论中引申出的一个教育理念,以此奠定了它在整体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深受西方社会生物学派的影响。1926年回国后,受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on)观点的启发,提出“言生物演化者,动辄论生物位育(Organic adjustment),晚近治社会生物学与社会学者,亦竟相发探社会位育之说。”(1)1932年,他主编《华年》杂志期间,比较明确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借鉴中国传统典籍《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结合西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论述道:“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 “遂其生也”,即所谓“安所遂生”,这是“位育”观的基本涵义。(2)按生物遗传学的理论解释,在生物演化的进程中,物种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反映在“静”与“动”两个方面,所谓“静”者,是指生物在“环境里所处的地位”;所谓“动”者,是指生物“自身的发展”,因此,潘光旦认为,“这种生物现象和人类亦有相通之处”。那么,这种相通性和互动性是怎样的呢?他解释道:“社会位育”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位”,即社会秩序,这是保障任何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一方面是坝�保�瓷缁峤�剑�馐谴俳�桓錾缁嵯蚯胺⒄沟亩�ΑU舛陨缁岢稍崩此担�导噬鲜且桓觥巴�臁敝�涞谋缰す叵滴侍猓�拔弧保�巧缁嶂刃颍�爸刃虻母�菔巧缁岱肿蛹湎嗟钡摹���保弧坝�保�侵干缁峤�剑�敖�降母�菔巧缁岱肿蛹涫柿康摹�臁�保�)潘光旦认为,一个社会如果“同而过量”,那么,“社会生活便日趋保守,甚至于腐朽以死”,如果“异而过量,社会生活的主心不定,甚至消失,演成一种无政府的状况。”(4)所以,过分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不相宜的,作为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来讲,既要重视社会的人文环境,又要根据社会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给予社会成员充分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自身展示才能的地方,这是潘光旦“社会位育”思想的主要涵义。
他认为,“位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成这种位育的功能”,“从每一个人的位育做起,而终于达到全人类的位育”。(5)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而“位育”正是“一切生命的目的”,这是“百年来演化论的哲学所发见的一个最基本最综合的概念”,所以,用“教育的努力而人各得其位育,人类全部的位育是不求而自致的”。他指出“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与夫共得其相位相育之道,或相方相苞之道”。(6)
那么,如何达到“位育”的教育目标呢?他又提出了“调适”的观点,他阐述到:“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也是变异最多的动物,人也是有相当自由选择能力的动物,惟其群居,而此其所以为群,又和蜂蚁之所以不同,其分子之间,在智能、兴趣、与意向上,有极复杂的差别,”(7)因此,人类有了其特殊的“调适”功能,主要作用于三个方面,即自然、社会、人类,其结果,也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要和自然环境调适,于是就有自然科学。要和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调适,于是就有了社会科学。又要和历史经验调适,于是就有人文科学”,这种反复调适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的演化,“终于教会人类在环境中更进一步的安所遂生的程度,安所遂生,就是调适,也就是我希望到的‘位育’”。(8)如果我们站在“社会位育”观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就会发现潘光旦所赋予的更深一层次的涵义:即教育完全不是仅仅教会人们识几个字、教会演算、甚至也不是教会人某种生活的技能,而是蕴含着另外一层意义,这就是使人在所生存的环境之中,寻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合适场所、一种人生依托,使人与自然、社会、文化这几个方面能够和谐相处。所谓“社会位育”的全部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潘光旦提出“位育”观的重要意义在于,深化和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内涵,使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提高了一步。
二、“全人格”教育思想之精髓涵义
潘光旦岢龅摹拔挥�惫郏�导噬鲜呛�橇苏�龅慕逃��蹋�谡庖还�讨校��痔岢隽烁��丶�奈侍猓�饩褪墙逃�康暮徒逃�谥季烤故鞘裁矗克�赋觥把�=逃� 哪康牟欢嗽诠嗍渲鞘叮��谂嘌�桓鲟襦鸬娜恕保9)“我们要承认每一个人是一个本体,是囫囵的,而不是零碎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囫囵的人。”(10)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11)经过陶冶而形成的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人格教育问题之所以引起他的高度关注,是他针对当时教育界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弊端,由感而发。他主要列举了二点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通性与性别,而过分强调个性;二是漠视人的意志与情感的培养,过分强调智识,甚至变为“唯一的宠儿”,其结果,造成“个人全都成为畸形之人,零星片断之人,而于社会,则分工愈细,合作愈见困难”。(12)潘光旦认为“一个学生原是一个不能分割的人格,现代的学校教育却硬把这个人格凌迟处决了”,“此种教育却单单把理智的部分隔离开来,而把其余的部分,或则根本舍弃,不加存问”,这是“举一而废百”的教育。(13)
潘光旦提出的全人格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他提出了“全人格”的基本内涵,即智识、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及和谐发展。这既是实施人格培养的主要内容,又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关于智识的教育,他认为绝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应以“推十合一”的科学方法加以传授,避免“泛滥无归”或“执一不化”的现象;值得强调的是,他特别重视人的情绪与意志的培养,认为这种精神力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君子”及“士”的思想元素,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任重而道远”、“士可杀不可辱”、“君子见危受命”等等,潘光旦对此给予首肯,并赋予新意。他指出“所谓弘,指的就是情绪的培植,” “所谓毅,指的是意志的训练,持志有方法”,(14)注重这二个方面的培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身心的健康益处很大。看似无形却是 “桃李无言、下自成溪”。对此,潘光旦的论述是准确的,他说“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貌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定均有极密切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贵不偏不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分寸之人不办。”(15)
其二,他提出“品格的陶冶”即是人格教育的基本过程。在人格培养中,除了需重视人的心理诸因素的协调之外,还应重视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人与文化传统的继承,这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潘光旦认为,品格教育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通性与个性的辨识”;“二是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三是个人的修养”与“意志与制裁能力的培植”。这三者之间,既有相互递进的关系,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和诠释。在他看来,实施品格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认识人性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格是基于人性的,而人性不是一种单纯的东西,它包括通性(人与人之间相同的部分;社会的秩序、文化的继承都与此有关)、个性(因人而异之处,潘认为:对卓越的个性如果保护周到或培植得当,“往往是文化生活跃进一大步的因缘”)、性别(男女之分,与家庭、婚姻问题关系密切)。(16)只有充分认识人的基本特性,才会对人格教育产生深刻的理解。既然“人人既有此三部分的人性”,所以“人人即不能无一种要求”,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使“此三部分的并重与协调的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一个人的共同中的有其别异的人格”,最终,达到人与社会“以群则和,以独则足 ”的理想境界。
三、“通识教育”的大学教育理念
在潘光旦的教育思想中,“通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其思想的来源,显然是吸收和借鉴了中西方学术思想,融汇中西,阐发新知。一方面,他受到英美“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iton)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iton)的影响,并直接将它们译成“通达教育”一词。1946年,他还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著作《自由教育论》。但是,另一方面,他不是全盘接受西洋的学说,而是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给古老的观念赋予时代之新意。他对《论语》、《大学》、《学记》等中国儒家经典古籍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一个现代学者的眼光注入全新的理解和阐发。在比较中西思想的“异同”的基础上,他说道“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其于此种教育之目的,虽未有明白之揭橥,然试一探究,则本源所在,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髓无它,即为‘一己之修明’(Know thyself)是已。此与我国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尝有分毫之差别?”(17)在他看来,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止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等观念,都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而且�徒��逃�砺壑�洌ㄖ饕�从谖鞣剑��⒉ 皇峭耆�嗟治妫��强梢韵嗷ト诤稀⑾嗷ゲ钩涞摹K�摹巴ㄊ丁惫壑苯游�樟恕堆Ъ恰返乃枷胗��骸爸�嗤ù铮�苛⒍�环担�街�蟪桑环蛉缓笞阋曰�褚姿祝 ��咴梅���墩呋持��舜笱е�酪病薄BR> 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潘光旦的“通识教育”观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中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他认为,就大学教育而言,“毕竟与其他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他的最大的目的原是在培植通才;文、理、法、工、等等学院所要培植的是这几个方面的通才,甚至于两个以上的综合的通才。它的最大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18)“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中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19)他认为是“专的过度”,造成的结果是“人格的畸形化”。“一个专家,如果没有充分的通识做承托,其实就等于一匠人,至多不过比普通的匠人细腻一些罢了。”他指出,“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20)
“通识教育”的内容是哪些呢?潘光旦作了如下阐述:
首先,“通识”是指“一般生活之准备”,“专识”是指“特种事业之准备”,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人的一生而言,前者的作用显然大于后者。“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有通于人也”,所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从社会需要而言,“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21)因为,生命的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做人之道应大于做事之道,“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作用是为人生这一大目标服务的,“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经过如此的分析,孰重孰轻,自然清楚。
其次,“通识”的内容应涵盖自然、社会、人文三大方面的知识。即“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所谓 “通识教育”,就是“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物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22)从中可以看出,“通”者,不是让学生埋头书海中,盲目的泛观博览,也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打破人为的限制,将宇宙、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客观地思考人生与世界。“通”的重点在于“识其会通之所在”、 “一以贯之之道”、“因缘与依倚之理”,其实,这是指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言的,即融汇贯通是谓也。
再次,他又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例如:大学不要过早划分院系和专业,至少延缓到第三学年;第一学年中增设“通论”类的课程,如“自然科学通论”、“社会科学通论”、“文化概论”、 “宇宙与人生”。他还提出中国工业化应培养通识型的技术人才的主张。在《大学一解》中,他将工业人才分为二类,一是技术人才,二是组织人才,据此,他认为中国工科院校也应该相应地划分为二类。专科学校重点培养应用型的工业技术人员;大学工学院主要培养工业组织人才,这种组织人才的最大特点是“通才”,应该对工程与工程之间,理论与技术之间,人与之间,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 “必须添设有关通识的课程,而减少专攻技术的课程”。他强调,对工业组织人才而言,开设诸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致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 (23)方面的课程是大有裨益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扩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步入室微,中国学术界正逐步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学术体系,形成了新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在这个背景下,一部分现代学者站在时代思潮的前面,不断从传统中挖掘出可资立新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西方之间、古今之间进行着融汇贯通的艰辛探索,以期达到“会通中西”的目标,潘光旦无疑是他们中间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独具匠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后人的启发将会继续下去。
2001年8月8日
参考文献
①(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潘光旦选集》第三集,潘乃谷、潘乃和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49页、第49页、第372页、第435页、第232页、第233 页、第366页、第483页、第475页、第484页、第369页、第359页、第483页、第125-133页、第435页、第174页、第443页、第443页、第443页、第444页、第175页;
② (1)《潘光旦选集》第二集,潘乃谷、潘乃和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第8页;
③ (2) 《潘光旦选集》第四集,潘乃谷、潘乃和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425页;并参见李全生《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诞辰纪念》潘乃穆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下载文档在里面搜索问题关键字,答案都有
最全面超星慕课超星尔雅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答案超星心理行为与文化答案大全:
http://wenkubaiducom/view/4f346d0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a
部分内容:
46描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互动的场的模型是()。
A、渐进模型
B、索罗模型
C、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D、马文哈里斯模型
正确答案:C
47隐私跟人的()有关系。
A、潜意识
B、前意识
C、可表意识层
D、限表意识层
正确答案:D
48构成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的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亲密之人
B、心爱之物
C、求知之心
D、执著之念
正确答案:C
49PSH模型中的第四层指的是人的限表意识。()
正确答案:×
50区分限表意识和可表意识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提供了空间。()
正确答案:√
51PSH模型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最大区别是下面哪一项?()
A、意识的表达
B、情感的投注
C、文化的规范
D、法律的制约
正确答案:B
52对PSH模型中的远离的社会与文化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紧贴着外部世界的一层
B、这一层的人和物与实际生活没有功能上的联系
C、是PSH模型的第一层
D、我们对这一层的人和物有情感的投注
正确答案:D
53以下哪一层的关系产生不均衡时,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感?()
A、潜意识层
B、可表意识层
C、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
D、外部世界层
正确答案:C
54我们对PSH模型中的外部世界层的理解,通常比较无知,会存在诸多错误。()
正确答案:√
55修订后的PSH模型增加了以下哪项?()
A、前意识
B、外部世界
C、限表意识
D、超意识
正确答案:D
56在修订后的PSH模型中,“意识谱”指的是以下哪个范围?()
A、第二层以外的诸层
B、第三层及其以外的诸层
C、第四层以内的诸层
D、最外两层
正确答案:C
57弗洛伊德认为,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的根本动力是()。
A、利益趋力
B、爱趋力
C、性趋力
D、精神趋力
正确答案:C
58分析不同文化中生命包类型及其均衡模式,是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变化的关键。()
正确答案:√
59“基本人际状态”一说的提出者是()。
A、泰勒
B、弗洛伊德
C、滨口惠俊
D、许烺光
正确答案:D
60提出“间人”概念是与“个人”相对应的另一种基本人际状态的学者是()。
A、冈正雄
B、中根千枝
C、鸟居龙藏
D、滨口惠俊
正确答案:D
61对自己情绪感受的认识、调节和自我评价,指的是以下哪种基本人际状态维度?()
A、交换
B、集团
C、自我认知
D、情感控制
正确答案:C
62在基本人际状态类型中,古以色列型是一种以强调人的相互性为特点的类型。()
正确答案:×
63人存在的社会文化属性的最小单位是()。
A、基本人格状态
B、基本情感状态
C、基本人际状态
D、基本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C
64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是()。
A、伦人
B、阶序人
C、缘人
D、德人
正确答案:A
65基本人际状态有个体的差异,也有文化的差异。()
正确答案:√
66潘光旦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正确答案:×
67伦人的PSH均衡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A、动态、多变
B、静态、停滞
C、静态、稳定
D、动态、恒常
正确答案:C
68对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列手法错误的是()。
A、“伦”表示同辈、同类,条理和秩序
B、推崇稳定、谦逊、中庸、节制的人格类型
C、伦人的PSH均衡模式获得均衡较容易
D、论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精神
正确答案:D
69对伦人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伦人亲属关系的主旨
B、价值观是基于人的相互性而定的
C、推崇仁、义、礼、信
D、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个体性而定的
正确答案:D
14
现在的腐败与清代、明代的腐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其根源在于中国宗族集团的束缚。
正确答案:×
以下哪项不属于一般族规中的规定:
A、正夫妻
B、轻课税
C、别男女
D、尊王章
正确答案:B
2
宗族集体为个人提供的保障不包括:
A、宗教方面的保障
B、经济方面的保障
C、社会性保障
D、情感保障
正确答案:D
3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宗族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
B、族规一般不是共同拥有的
C、领导职能和领导资格
D、墓地和祠堂是中国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
正确答案:B
4
关于家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家谱共5万多种
B、中国的家谱国内藏3万多种,海外2万多种
C、中国家谱国内的均藏于国家图书馆
D、研究家谱的学问叫“谱牒学”
正确答案:C
5
最新由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主修订的孔氏家谱共有多少册:()
A、1000
B、700
C、800
D、900
正确答案:C
6
下面哪一项不是中国宗族的特点:()
A、规模小
B、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
C、有关于成员的详细记录(族谱)
D、拥有共同的祭祖仪式和祭祀祖先的场所
正确答案:A
完整答案请参考超星慕课超星尔雅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答案超星心理行为与文化答案大全:
http://wenkubaiducom/view/4f346d0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a
潘光旦对伦的解释介绍如下:
潘光旦1899年生于江苏宝山,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达特茅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生物学,1926年学成回国。1934年,进入清华大学担任社会学系教授,1936年又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潘光旦在清华任教期间喜欢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对于学生的问题或批评,潘光旦都能温和地给予解释。
有一次潘光旦在讲课时提出妇女当以家庭为重,当堂受到学生的抨击和批判,认为他的观点是“封建余孽”。面对抨击,潘光旦不但没生气还耐心地给学生们做了解释。任教务长之后,潘光旦的责任更重了。受当时国内环境的影响,学生运动相当频繁。
潘光旦能理解学生的爱国热情,但身为教务长,又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潘光旦对参加学生运动的学生虽然会说,但并不处分,他只开除过两个学生会主席。但那也是在处分之前先将他们安排好,等他们走了之后再公布处分。更鲜为人知的是,清华园被军警包围之时,戴中(黄葳)曾带学生藏在潘光旦家的天花板上。
在学问方面,潘光旦以优生学名世,他在优生学方面的研究都收录在《人文生物学论丛》中。
潘光旦的优生学与人文相关,他是想通过优生达到推动人文进步的目的,这在《优生概论》的“序言”中明确地表达出来:“良以优生一学,以生物为体,以社会为用,采遗传选择之手段,以达人文进步之目的,实与‘人文生物’之意义,最相吻合故耳。”
对于优生学的产生,潘光旦认为这是在充分了解到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后,通过人为手段的介入而实现优生,也就是“知人类不能超越优胜劣败之自然律,知自来文化有种种反选择的效用,知精质之绵续不变,知遗传有法则可循,知循行天择之大原则而作人工选择之不为不可能——于是优生之学说以起”。
潘光旦研究优生学是想借此提高民族素质,进而挽救民族危机。
潘光旦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撰写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和《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有理有据、见解精辟,显示了潘光旦作为一代文化通儒的风范。
作为一代文化通儒,潘光旦对儒家文化非常熟悉,对孔子的“中庸之道”甚是认同。他“位育”的教育思想就结合了《礼记·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这句话讲的是只要达到了中和,天地、万物就都能各安其所。潘光旦曾说:“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教育在于教人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顺其自然。
而教师的责任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辅助学生找到“自我”。费孝通评价潘光旦说:“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从入清华到清华执教鞭,潘光旦一生有31年的时间都与清华紧密相连。在这里,潘光旦著书立说、教学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境界创造和诠释着清华精神。
孔子曾感慨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清华四哲”无疑是为己的,这个“己”不是自私,而是“推己及人”。就如费孝通说的:“潘先生这一代人的一个特点,是懂得孔子讲的一个字:己,推己及人的己,懂得什么叫做己。
己这个字,要讲清楚很难,但这是同人打交道、做事情的基础。潘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首先是从己做起,要对得起自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这可以说是从己里边推出来的一种做人的境界。”
对潘光旦教育思想的评价
本文2023-11-02 06:40: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