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著名 *** 海商蒲寿庚简介,蒲寿庚有没有被灭族?
家世 蕃客 说
元代脱脱等编撰的《宋史》,明代宋濂等人编撰的《元史》都没有为蒲寿庚立传;清末思想家魏源(1794-1857年)《元史新编》之《平宋功臣传》目录,只有蒲寿庚之名而没有正文。二十世纪的研究者都认定蒲寿庚是 人汉化的后裔,这一点没有疑问。其子孙后裔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 泉州 蒲姓 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 改黄姓, 由于出自不情愿,便将黄姓故意写成“苗”( 莆 )字,因苗( 莆 )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为免遭灭绝之焚,烧掉写有 蒲氏 灯号的大灯,重新立姓为 黄姓 。追踪溯源,浮桥东浦蒲口 黄氏 居民多源自 蒲氏 后裔。
记蒲寿庚血统世籍最早的是南宋·遗民郑思肖(福建连江人,1241-1318年)德v八年(应是祥兴七年之后一年,1280年)著的《心史·久久书·祭大宋忠臣文》,称蒲寿庚为蒲受u,说他的祖父是南番人。南番是唐宋时期对中国的南部以及南海(南洋)以至印度洋广大地区居民的泛称。
元·脱脱等《宋史》曰:“寿庚,西域人也。”明·何乔远(1558-1631年)《闽书》也说蒲寿庚先祖是西域人。西域,是从汉代开始至唐宋对中国西部以远诸国的泛称。
约1890年间,德国人希尔德指出:蒲寿庚的蒲字,是 普通人名Abu(Abon)的音译,蒲寿庚之姓也是从此而来。 人可称南番人,视Abu一词,蒲寿庚为 人则是可以肯定的。(转引自日本·桑原骘藏《蒲寿庚考·第三章·蒲寿庚之先世》)
南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岳珂(1183-1234年)所著《H史·番禹海獠》载:“番禺(广州)有海獠杂居,其最豪者蒲姓,号白番人,本占城之贵人也。既浮海而遇风涛,惮于复返,乃请于其主,愿留中国,以通往来之货。……岁益久,定居城中。……富甲盛一时。……余后北归。……言其富已不如曩日。……”宋时从南洋来中国的外国商人称海獠,又称舶獠,所以对 商人也称海獠。岳珂说蒲姓为占城人,应是侨居在占城的 商人。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唐时为交州,宋时为藩国。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于1912-1917年发表的《蒲寿庚考》说:“《H史》之蒲姓彼时为广东第一富豪,统理外国贸易;蒲寿庚之祖先富甲两广,总理诸番互市,两相对比,恐《H史》之蒲姓即寿庚之祖先”。“据《H史》蒲姓虽极豪华,而不久即败,寿庚父蒲开宗自广移泉,其与蒲姓之衰有关欤?”
南宋中后期,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而蒲氏因 “家资益落”,蒲寿庚之父蒲开宗即举家自广州徙居泉州,定居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任安溪县主簿;绍定六年(1233年),为鼓励蒲氏的中外贸易活动,南宋 赐“承节郎”的官衔。(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开宗》)
西蜀望族说有研究者据泉州《蒲氏族谱》认为,蒲寿庚先世为 系统,祖籍四川阆州,为蒲宗孟之后,父名蒲仕宾,出身西蜀望族,世代书香,官宦门弟,自四川迁至泉州。这是因为蒲寿庚“导元倾宋”,明代时蒲氏家族受到歧视和排斥,“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于是,《蒲氏族谱》修撰者编造了一世至六世的“光荣史”,对七世的蒲寿庚留一张空白进行回避。
海外贸易蒲开宗去世后,蒲寿庚继承父业,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其初,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生活不甚丰裕,经蒲寿庚的精心经理后,迅速振兴,走向鼎盛。
《宋史·瀛国公本纪》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条:“蒲寿庚提举泉州舶司,擅番舶利者三十年”。杨清江、陈苍松1987年编著的《福建市舶司人物录》载,宋自元v七年(1092年)至咸淳三年(1267年)的175年间,提举泉州市舶官员共104位。根据《福建通志》,蒲寿庚任提举泉州舶司是在淳v十年(1250年),到淳v十二年(1252年)换为扬瑾,直到南宋末年也没有蒲寿庚的名字。因此实际上蒲寿庚只做了三年不足的提举市舶使,这也符合地方官员在任三年一轮换的宋代官制。但不管其任提举泉州市舶司或离职,均能“擅番舶利者三十年”,可见蒲寿庚势力之强大。
南宋时,南海海寇猖獗。《泉州府志·纪兵》载,南宋期间,泉州共发生海寇犯泉事件六起(不含山寇剧盗),而《福建通志》记八起,两书最后一起海寇犯泉都在咸淳十年(1274年)。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海寇袭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与其兄蒲寿k(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寿k》)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宪击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称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统领海防,权力很大。
《泉州府志·拾遗》记:“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其弟寿庚以互市,至咸淳末击海寇有功,寿庚历官至(福建)招抚使……” 沈瑜庆、陈衍纂《福建通志》曰:“咸淳十年(1274年),海贼寇泉州境,西域人提举市舶(?)蒲寿晟、寿庚击退之。”泉州学者吴幼雄据《宋史·瀛国公度宗本纪》考证,咸淳十年(1274年)二月时,福建安抚使是赵顺孙,可知蒲寿庚之任福建安抚使应在咸淳十年(1274年)二月以后。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5》:“蒲寿庚之擅有泉州也,其初不过一亡命匹夫耳。寿庚以鹰犬微功,过假之以禄位,擅市舶利者三十年,官招抚使。……”
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寿庚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蒲寿庚拥有大量海舶,1973年,在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龙诞香、胡椒等。一些学者认为,这艘海船可能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
南宋·德v元年(1275年)三月,即蒲寿庚受任为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后不久,蒲寿庚参与了一场反抗宋廷的战争。时右丞相陈宜中为迁都事,杀殿前指挥使韩震,引起殿前司左翼军兵叛。左翼军统领夏Z联合蒲寿庚,连续挫败宋军,取得瑞安(温州)、温陵(泉州)、三阳(潮州)大捷 。(参见《元史·董文炳传》)
人物事迹 叛宋仕元至元十三年即德v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南下,包围临安。元军善于陆战而短于海战,闻蒲寿庚老于海事,拥海舶至多,若能招得蒲寿庚,既能严重削弱残宋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给残宋毁灭性打击。在元军攻临安之前,元军统帅伯颜派遣不伯、周青招抚蒲寿庚、蒲寿k兄弟未果。
德v二年(1276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恭帝降,南宋事实上灭亡。南宋·遗臣奉恭帝兄赵g入闽,欲图恢复。五月,赵g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年号景炎元年(1276年)。他们冀得蒲寿庚之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因此任命蒲寿庚为闽广招抚使,兼“主市舶”,赋予更大的权力。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导元倾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为避元军,并冀得蒲寿k、蒲寿庚兄弟之助,南宋·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g及卫王赵◇、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
元·至正间(1341—1368年)泉州释大圭《筑城曲》写道:“吾闻金汤生◇枢,为国不在城有无。君不见泉州闭城不纳宋天子,当时有城乃如此。”
明·何乔远《闽书》记:“景炎入海,航泉州港,分淮兵二千五百人,命寿庚将舟以从。寿庚闭门拒命,与州司马田真子上表降元。”
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记:“宋幼主过泉州,宋宗室欲应之,守郡者蒲寿庚闭门不纳。”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记:“宋主g舟至泉,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或劝世杰留寿庚,则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继而舟不足,共掠其赀,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
以上资料,对于景炎帝至泉州一事,或说蒲寿庚“闭门不纳”、“闭门拒命”,或说“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因此,宋军改泊泉州外渚獭窟。宋军以船舶军资两皆不足,“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没其货物”,蒲寿庚怒,派亲信孙胜夫秘密出城,迎接南下途中的元军。
元·至元十三年(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初八(公历1277年元月),元兵由浙江抵泉州,蒲寿庚与州司马田真子献城降元。《泉州府志》转引《方舆纪要》:“宋·蒲寿庚据郡降元。”张世杰只得护送端宗匆遽移粤,经漳州趋潮阳。临行,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
蒲寿庚的降元,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地方精英集团在支持他。他们对当地的政治和防务,都有很大的左右力量,如世居泉州、三代武卫左翼军统领夏Z,有调遣泉州军队之权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永春县达鲁花赤的林纯子,“以全城功归诸故家”的颜伯录,蒲寿庚的党羽孙胜夫、尤永贤、王与、金泳等。
蒲寿庚降元,以所拥有的海舶交元军进攻残余宋师。元军将领董文炳率部抵泉时,擅解所佩金虎符赠蒲寿庚,此举事后得到元世祖的嘉许。元廷授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据杨清江、陈苍松《福建市舶司人物录》考证,蒲寿庚在元·至元十三年也只做了一年市舶提举,第二年即至元十四年换为忙古带。)
尽杀南外宗室蒲寿庚降元后,尽杀南外宗室和,此事应是事实,但资料上对其时间和细节的记载却有些不同。
一说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自潮州从海上回军攻泉州城时。
明·何乔远《闽书》记:“明年(指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自海上回军攻城,寿庚遣其党孙胜夫诣杭求唆都援兵,自与尤永贤、王与、金泳协谋拒守,尽杀淮军、宗子之在城者。攻凡九十日不下,世杰解去。”
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记:“及张世杰回军攻城,宗室又欲应之。寿庚置酒延宗室欲与议城守事,酒中尽杀之。”
郑思肖《心史》:“(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泉州素多宗子,闻张少保至,宗子纠集万余人出迎王师。叛臣蒲受u闭城三日,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
一说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端宗赵g至泉时。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记:“宋主g舟至泉,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或劝世杰留寿庚,则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继而舟不足,共掠其赀,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
《闽书》云:蒲寿庚“尽杀准军、宗子之在城者。”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云:“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但蒲寿庚究竟杀了多少人,历史资料说法不一。
宋宗室太祖派十二世孙赵由在元末完成的《v源图谱》中说:“……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悉为其(蒲寿庚)害。”
郑思肖《心史》说:“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
《永春云台赵氏族谱》记杀五千余人 。
赵氏《南外天源族谱》记杀三千人 。
《宋史》说二千三百余人。
《泉州府志·纪兵》说:“尽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备极惨毒。”
日本·桑原氏《蒲寿庚考》引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说:“尽杀宗室千余人……此当仅为男子能执武器者。”
要知道,如果说蒲寿庚大杀淮兵还可以理解为是因为船货被大宋淮兵掠走而发怒报复的话,那么杀戮赵宋的宗室,那就显然有问题了。而且,蒲寿庚对赵宋宗室的杀戮,是无差别的大屠杀,只要是在他控制区内的赵宋宗室人员,就全部杀光。这批人(户/男丁)的总数,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也在两三千人之上。
注:1蒲寿庚屠杀赵宋宗室的数字,根据不同的历史记载,在两三千人到数万人之间不等,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有些
记载中包括了被杀的士大夫的数字,另外更主要的是两三千人的数字可能是只包括了宗氏的男丁。而不包括妇女和儿童。
2所谓淮兵,是指从两淮战场上一路退下来死不降元的一批屡战的疲惫无防备的宋军,这批宋军以淮人为主,数量在一万上下,战兵精锐2500人,虽然当时整个南宋行在号称掌兵十七万,但无论是从战斗力还是从忠诚度来说,真正的核心军事力量,就是这批淮兵,也正因为如此,蒲寿庚要降元,第一个要消灭的,就是辖区内的淮兵(淮兵们没想到自己人对自己人下手)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次改朝换代,不是没有过对宗室的屠杀,但那要么是皇族内部的内讧,要么是北方野蛮异族南下后由敌对国进行的,而
由一个本国地方官员决策并执行的宗室大屠杀,仅此一次。
所以说,张世杰并没有看走眼,蒲寿庚的确是在谒见前就已下了投降元朝的决心,从他敢于屠杀几千赵宋宗室的行为来看,这个 虽然在中国长大,但他对中国的本土皇权其实没有哪怕一点点的敬畏,对大宋没有一点认同感,没有一点人性,他邀请宋端宗入城,更有可能是为了以端宗作为降元的投名状。
蒲寿庚真面目暴露后,张世杰以兵围城,蒲寿庚引元将索多南下,宋军解围南退,蒲寿庚则以其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各族船队配合元军一路南下,直至崖山决战……
据王寒枫《关于蒲寿庚几个问题的探讨》考证,估计蒲寿庚大概屠杀了六、七千人。其中: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说,绍定间[1228—1233年]南外宗室有三千三百余人),淮兵二千五百人,士大夫不知数。
仕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于泉州设市舶司。四月,董文炳谒见元世祖时说:“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指南宋残余势力),诱诸蛮臣服。”这正是元朝统治者重用蒲寿庚之用意。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蒲寿庚任镇国上将军、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因张世杰回师围城,没有赴任)。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南宋·张世杰从潮州回师泉州,“欲得蒲寿庚而甘心”,与义军陈吊眼、畲族许夫人等协力讨蒲寿庚,声势浩大。这是一场关系到蒲氏及其家族命运的生死决战,但当时元军主力不在泉州,守城兵力单薄,城内又有宋朝遗民内应,形势对蒲寿庚极其不利。蒲寿庚一方面派遣孙胜夫诣杭州求援兵,一方面与尤永贤、王与、金泳等部将“协谋拒守”,“晨夜血战”。十月,张世杰围泉州城70多天(首尾3个月)后,因元·元帅唆都等来援,被迫解泉州围南撤,复返广东。这场保卫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残宋的士气和力量,基本上消除了闽南地区反复拉锯的局面,巩固了元朝在福建的统治。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三月,蒲寿庚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八月,蒲寿庚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
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蒲寿庚的舟师奉旨配合元军主力进击广东,“会追二王”,张世杰遗于崖山,幼主祥兴帝赴海死,宋亡。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蒲寿庚任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
蒲寿庚对那些虽然怀旧但没有参与抗元斗争的宋朝故臣颇注意笼络。如推举原吉安知州庄弥邵、原刑部郎中庄弥大分别为肇庆路治中和广州路治中;对那些因故幸免的宋室宗子后来也不再追究,甚至还授录为官。这种策略对稳定局势、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蒲寿庚於宋元转变之际,显赫一时,其子孙在元朝,亦颇得志。按蒲寿庚三子:师文(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师文》)、师斯、均文。师文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尝兼任提举福建道市舶,且以功袭职,官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师斯子崇谟,官至行省平章政事。
宋蒙战争中的作为13世纪初,其家迁至 泉州 。《闽书》载:咸淳十年(1274),与其兄寿晟平海寇有功,累官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宋幼主赵呈逃至福州即位,希冀依赖蒲寿庚的海上武装,凭借广东和福建抗元。景炎元年(1276)授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同年十一月,赵呈率残部退至泉州城外法石寨,蒲寿庚拒不支援宋军,并杀宋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约3000人。于十二月蒲寿庚正式叛变降元。降元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至元十四年(1277)“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1278)三月又升“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 元史 》卷10)。蒲寿庚以其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及其在海外诸国 海商中的威望,积极恢复和发展泉州的海外贸易。至元十四年(1277),泉州市舶司恢复。翌年8月,元世祖通过蒲寿庚等人向海外各国宣布了元朝欢迎并保护通商贸易的政策。次年即有占城(越南)、马八儿(印度半岛东部之 教国)等国的使臣和舶商来泉州。蒲寿庚提倡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和平经商,曾对元初黩武海外的政策进行劝阻。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为征服日本,命造战船600艘,其中泉州负责200艘。至元十八年(1281),蒲寿庚奏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诏止之。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免遭战火毁灭,使中国的海外贸易得以继续发展,为泉州港在元代成为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奠定了基础,也为泉州 教黄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严重罪行蒲寿庚在宋元鼎革之际,导元倾宋,叛宋仕元,性质极其恶劣。泉州 世代受到南宋优待,却在南宋危难之际恩将仇报, 地屠杀泉州的南宋皇族、官员、为了讨好蒙元,又屠杀了数万平民,连蒙古人都感到非常吃惊。当时蒙古灭宋,相对之前已经相当客气,连蒙哥遗命中必屠的钓鱼城都没屠。所以说蒲寿庚为了保全泉州才投靠蒙元完全站不住脚,更何况当时蒙古灭宋的过程中蒙古人对待最残暴的就是这些居住在泉州的 。
泉州许氏家族起义兵抗击蒲寿庚,掩护二帝南逃,被蒲寿庚几乎灭族。元兵实行剿乡灭族策略,不仅火烧晋江许汉青、许夫人的家乡许宅巷、陈厝坑,迫使二乡的许、陈、曾三姓族人四处奔逃。南诏许姓氏族因事牵抗元,亦惨遭清剿杀戮,几于灭族。
泉州清源少林寺僧众反蒲寿庚之降元,遭蒲寿庚和元将奇握温思的镇压,他们率元军万人冲进少林,千余僧众被屠,只剩数十人逃出。
通过残酷 的屠杀和镇压,蒲寿庚终于将泉州控制在手里,成为元庭的忠实走狗。
到了元末,蒲寿庚家族又故伎重演,他们勾结当时的提举泉州市舶使色目人那兀纳作乱。但这次蒲寿庚家族再没有宋末那么幸运了,乱兵被元军强力镇压,当地的蒲家乃至许多西域人都被灭门,蒲寿庚等人被掘坟戮尸,遍及泉州城内外的 寺在战乱引起的宗教仇杀中除一座外全被捣毁。而且,蒲氏家族的噩运并没有随着元朝的灭亡而告终,明朝开国后,朱元璋特令将泉州的蒲寿庚这一脉的蒲氏举族全部打入贱籍,世代不得入仕。而这道命令,在当时的以仁义号称的儒家社会并没有遭到任何人的反对,公道自在人心,在时人的心目当中,这就是蒲氏屠戮赵宋宗族和淮西兵的报应。
遗址传说,泉州城南一带,东至涂门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涂山街,周围约三百亩,均为蒲寿庚府邸。内有花园、棋盘园、书轩、讲武场、厨房、祠堂等。至明初其子孙后裔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 泉州 蒲姓 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 改黄姓, 由于出自不情愿,便将黄姓故意写成“苗”( 莆 )字,因苗( 莆 )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为免遭灭绝之焚,烧掉写有 蒲氏 灯号的大灯,有的重新立姓为 黄姓 。追踪溯源,浮桥东浦蒲口 黄氏 居民多源自 蒲氏 后裔。
大隘门,蒲氏府邸的大门。
待礼巷,蒲氏接待贵宾之处。
讲武巷,蒲氏讲武堂所在。
东鲁巷,蒲氏子弟读书之处,因朱熹誉泉州为“海滨邹鲁”故名。
灶仔巷,蒲氏兵营厨房。
宋元时代,弈棋风盛,蒲寿庚为娱宾客,在花园北面辟一棋盘园,以三十二名美女为棋子,分别手挚黑红棋子名牌,各就各位,听候弈棋者号令进退,其遗址今即称棋盘园。义全宫附近有一小巷称三十二间巷,为三十二名充当棋子的女子夜宿之处,阁楼,一人一房。
棋盘园以南为花园头,传为蒲寿庚花园,与溪亭、池仔连成一片,传为蒲寿庚花园。
与其兄蒲寿k在东海法石建有一座“海云楼”,“以望海舶”,楼下建有“一碧万顷亭”。遗址一说在海印寺,一说在桃花山上;在法石附近的云麓村建有华丽的大别墅和花园,引种各种蕃花,如素馨花,流传至今。法石附近有乌墨山澳,传为蒲寿庚兄弟当年专用的船澳。
后代抛开道德和民族不论,表面上看蒲寿庚降元维护了自己家族和泉州 的利益,短期内也似乎如此,但随后蒲氏家族和泉州 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数十年后,蒲氏后人与元庭争利,元庭派兵攻入泉州,使泉州的 与 教遭到了严重破坏,“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事后即“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圹中宝物尤多,圹志玛瑙石为之”;“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u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后《丽史》)蒲氏家族信 教,故“裸体,面西方”, 忌猪,砍其身于猪槽中是最大的侮辱。仇恨至挖墓刑尸,那必非常残暴地屠杀蒲氏族人,得及时外躲或刚好在外者,才能幸免于难。 资财、住宅、礼拜寺等大半毁于烧杀和劫掠之中。
蒲寿庚考 内容简介《蒲寿庚考》这本书则剖析了包含蕃汉通商大势、蕃客侨居中国之状况、蒲寿庚之先世、蒲寿庚之仕宋与降元、蒲寿庚之仕元及其亲族等5章。桑原\藏的考证融贯了中外学者各种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史学界的肯定。
图书信息书 名: 蒲寿庚考
作 者:桑原\藏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5-1
ISBN: 9787101066678
开本: 16开
定价: 2900元
图书目录蕃汉通商大势
第二章 蕃客侨居中国之状况
第三章 蒲寿庚之先世
第四章 蒲寿庚之仕宋与降元
第五章 蒲寿庚之仕元及其亲族
西书原名表
据《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记载,南宋末年蒲甫山从广州迁至顺德县之蒲庐。三传至蒲胜,又迁往南海之西鸦。因无户籍,「托人檐宇,他族实逼」。后由于与杜胜宇有结兰之谊故,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再迁至甘蕉村。又传至第三代蒲观美时,尽管田地广僻,家室安居,但「仍挂籍于人,借户输税」。对未能注籍编图,焦虑万分。直至永乐22 年(1424年),才得以蒲镜兴开户于南海甘蕉籍,编为沙丸堡之十图十甲。自此时起,才感到「乡园已异旅居,井里益相守望」了。关于这一问题,可参阅科大卫〈明清珠江三角洲家族制度发展的初步研究〉(《清史研究通讯》第一期1988年1月)一文。 在回族官宦之家,也有记家谱的习俗。如《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光绪七年(1881年)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之间曾三次重修。 蒲氏的第二代至第七代都相继为宋代的地方官员:第二世祖蒲继志为南宋广东常平盐司提举管军千户侯;第三世祖蒲祖雄为云南曲靖宣慰使;第五世祖为广东梅州刺史;第七世祖为广东道宣慰使,宋亡后,隐居乡间,以耕种为业。 第八世祖蒲秋涛,迁居广东顺德蒲庐,后终于迁往南海县沙丸堡甘蕉村(即现里水镇甘蕉管理区),便定居于甘蕉。 蒲氏家族是我国穆斯林后裔中的名门望族。宋、元时期在粤闽地区久负盛誉,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航运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宋支图"所记,总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南海甘蔗蒲氏家谱》,蒲氏在广东的后人计有八房,其中三世伯莪蔓房经海南贸易,迁居今海南岛儋县,其后人大部分就地汉化、黎化(改姓符);一部分迁往三亚羊栏。现羊栏蒲姓回族有两支,即大陆蒲姓与占城蒲姓,互相可以自由通婚。唐代来华的蕃客在各地定居后,广置田宅,建立家室。到宋代时,“土著蕃客”的比例不断增加,蕃客与汉人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宋高宗绍兴年间,“大商蒲亚里,既至广州,有右武大夫曾讷利其财,以妹嫁之,亚里因留不归”(《宋会要辑稿》“绍兴七年”条)。通过海路,阿拉伯、波斯等国使臣、商人仍源源不断地来华,他们因向往中华文明,或因经营商贸,不少人留居中国不归。如《宋史·大食传》中所载:至道元年(995年)大食商人蒲希密来华经商,留居广州五年不归,其子蒲押拖黎奉母命前来寻访;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大食国人无西忽卢华,虽已高寿一百三十岁,“自言远慕皇化,附古逻国舶船而来”广州居住。著名回回人蒲寿庚的先祖玛呿阿,“慕孔子之道,始自西域而归中国”。《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寿庚之父开宗,由广州迁泉州,寿庚于南宋末掌泉州市舶司,以其拥有之海舶降元。广州、泉州、扬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均有大批穆斯林聚居。“住唐”,即留居中国不归,是域外穆斯林商人的一种时尚。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载:“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宋代,中国与西域的陆路交通不如海路发达,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集居了大量的大食人,其中不乏香药巨商与医家,且人数日增。由於海上交通频繁,宋皇特命在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地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及对外文化交流。载入史册的有福建蒲氏家族。《宋会要稿·蕃夷七》记载的蒲寿庚,也是宋代著名香药富商。《蒲氏家谱》有“家居西板”,“世秉清真教,天下蒲氏皆一脉”之记载,蒲氏家族兴盛于宋元,衰落於明清,世袭经商大食香药。19 40年 ,罗先生“途次桂林 ,由门人彭林与贾援二君 ,传录适自福建德化新所发现之《蒲寿庚家谱》。因证明其族上世 ,原自西域入蜀 ,至寿庚父仕宾 ,始迁居晋江。寿庚与其兄寿二系之子孙传演 ,及其信奉回教 ,与华北发展等 ,乃至明初寿庚曾孙之遭受禁抑 ,及其参与山东卫所诸史实 ,皆得依次考释。其后余复偶于广州大北门外 ,发现广东蒲氏宋元二代诸祖墓。并获读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与崖县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因知此广东蒲氏 ,其先世亦为宋代自阿剌伯等地东迁 ,广州光塔即为其族先代所建 ,而三亚港诸蒲氏 ,其人种则至今仍具阿剌伯人特征焉。因并加考证 ,依主题而称之曰《蒲寿庚研究》。此盖以幸睹新所发现之族谱 ,与其他有关文籍 ,故得略为补阙。要于桑原氏书 (即日人桑原藏著《捉举泉州市舶使西域人蒲寿庚事迹考》——引者注 )之精湛 ,无所掩也。”[3]《蒲寿庚研究》于19 55年由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出版委员会出版。19 59年由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推荐 ,获哈佛燕京学社补助 ,由中国学社再版。除此之外 ,能体现罗先生在谱牒研究中学术新发现的还有《族谱中关于中西交通若干史实之发现》(载《历史语言所集刊》19 68年第 40本 )、《中国族谱所记基督教之传播与近代中国之关系》(载《东方文化》19 69年第 7卷第 1期 )、《中国族谱所见明代卫所与民族迁移之关系》(载《大陆杂志》19 69年第 39卷第 10期 )等。所有这些 ,都是罗先生对史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蒲寿庚,这是回首这段历史时不能不提及的人物。蒲寿庚是阿拉伯人,其祖父由西域先到占城经商,接着到广州从事香料贸易,后来其父蒲开宗又从广州举家迁到泉州东南郊法石云麓村定居。就是在这里,蒲寿庚展开了人生最辉煌的一页,他“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家资累巨万计,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成为蕃商首领。宋咸淳十年(1274年)被授予福建招抚沿海都制置使,宋景炎元年(1276年),被任命为福建广东招抚使兼福建市舶司提举,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在海上丝绸之路最鼎盛的一段时光中,这个蒲寿庚财源滚滚,风光无限,泉州成了他大展才华的极佳舞台。不仅他一人,其兄、婿、子等人也重权在握或富甲一方,相当显赫。 走在泉州街头,常能蓦然见到浓眉、大眼、高鼻梁、头发卷曲的男人女人,那一脸别具一格的异域风味总是让人先一怔,然后又会心一笑。的确没什么奇怪的,除了蒲氏后裔外,泉州还有许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与当地汉人通婚留下的后代,金、马、郭、铁、杨、丁、葛、米、闪——在这些已经十分汉化的姓氏下,都不难寻到异族的血脉宗源。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现代泉州蒲氏家族现状垄断了泉州香料的海外贸易。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蒲寿庚祖上是到东方来做生意的商人,原本生活在越南,后来定居到了中国,蒲氏家族逐渐垄断了泉州香料的海外贸易,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大家族,更关键的是大宋任命阿拉伯人蒲寿庚为泉州市舶司,这个职位可是个政府机构,主要管理对外贸易。
祖上是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在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的名声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交往也密切了起来。其中就有锡兰国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率领使团来明朝参观学习。
皇上在接见了使团后就下令允许使团在一年内可以在中国境内任意走动,各地畅通无阻。但是不久后,世利巴交喇惹因为不适应京都的天气就生病了,而且还越来越重。在使团的考察下,世利巴交喇惹告别了皇帝去泉州养病。这病一养就养了七年,世利巴交喇惹在病好后就想回到自己的国家。
但是,在他准备收拾东西返回时,却传来了他的表兄巴罗剌达叛变,杀了国王,还打算派人去杀了世利巴交喇惹。世利巴交喇惹十分伤心悲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决定在泉州隐居,暗中观察形势准备复仇。但是他没想到这一躲就再也回不去了。
后来,他娶了阿拉伯贵族女子蒲氏为妻,还改姓氏为”世“。之后他的后代就在泉州逐渐增多。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世利巴交喇惹让所有的后人都不要对外说出自己的身世。他的家族就在泉州隐藏了五百年。
在1996年的时候,考古专家发现的泉州的刻有外国文字的墓碑,经过考证他们发现这是古锡兰的物品。在他们想要挖掘时,被世利巴交喇惹的后人阻拦了,同时她也说出了自己的身世,证实了海外王室后裔在我国隐藏了五百年。
蒲姓来源有三脉,蒲姓不是一个共同祖先。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蒲草名。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家中有一个池子,池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甚为好奇,于是就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就以蒲为姓。
3、来源于蒲草名。东晋时期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家中有一个水池子,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其家人得到蒲姓。
蒲氏家族后来被朱元璋给了这个家族最强的打击,蒲家被抄家,蒲氏家族一律不得入朝为官。男人代代为奴,女人世世为娼。
经此一事,蒲氏家族家道彻底衰落,后代四散飘零。后来他们为了减少影响,基本上都该做别姓。这个家族算是彻底隐于历史了。可见自古以来,“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白眼狼都是大家最痛恨的一类人。蒲氏家族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
当宋理宗的骷髅头重新回到汉人手中时,朱元璋沉默了很久,命人以帝王之礼把宋理宗的头颅重新送回宋理宗的陵墓中。一代帝王的遗骸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在朱元璋看来,这是因为无耻小人的背信弃义。
他对背叛的人特别痛恨,这其中就以泉州富商蒲氏家族为代表。因为这个家族出了一个大人物蒲寿庚,他为了名和利,做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情。为了取悦他的新主子元朝,他诛杀元南宋宗室和士大夫3000余人,作为投名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
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宋元时期著名 *** 海商蒲寿庚简介,蒲寿庚有没有被灭族?
本文2023-11-02 06:04: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