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木堡之役中,已经70多岁还要随军打酱油的名将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在土木堡之役中,已经70多岁还要随军打酱油的名将是谁?,第1张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蒙古瓦剌,结果兵败土木堡,朱祁镇还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役。土木堡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明因此由盛转衰。

朱祁镇

  在土木堡之役中,朱祁镇所率的大军均是明朝精锐军队,军中更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以一代名将张辅名气最盛。在当时,张辅可以是说明朝的战神。这不禁产生疑问,张辅既然随军而行,为何不能阻止明朝兵败土木堡呢?

  说起张辅,他的父亲张玉是朱棣手下大将,在靖难之役中战死,张辅继承父亲的职位,成为一名将军,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得封英国公。在永乐年间,张辅曾两次率军平定安南,更是随军征讨蒙古,立下战功无数。张辅当时已是明朝第一名将,深受四代帝王的信任,已是位极人臣。

朱祁镇

  据史料记载,张辅虽然随军,但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张辅既是名将,打仗当然是行家里手。对于朱祁镇和王振对军队的瞎指挥,张辅看在眼里,却没有指出来,而是装聋作哑,一句话都没有说。可以看出,张辅随军是打酱油来的。

《明史》:也先入犯,振导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至土木,死于难,年七十五。

  从这段记载来看,张辅是老了,不敢说话了。那么张辅为什么不发表任何意见呢?

朱祁镇

  1张辅当时已年迈,不想强出头。张辅已经75岁了,应该是在家里好好养老,想来并非张辅主动请缨,而是朱祁镇点名让张辅随军。皇帝下旨,张辅不得不随军,或许他自己都已经决定随军打酱油,只要朱祁镇不问话,他就不说话。

  2即便张辅发表意见,想来朱祁镇也不会采纳。朱祁镇宠信专权宦官王振,在整个土木堡之役中所做的每个决策,几乎都会有大臣反对,但朱祁镇从来就没听过,不照样一意孤行吗?那些大臣都是位高权重之人,权柄都比张辅这个退休养老的国公要高,仍然不能劝住朱祁镇,更何况张辅呢?

王振

  3张辅当时确实没有什么话语权。张辅虽曾辉煌过,但已年迈,英国公这一脉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张辅有两个儿子,长子得病,次子是张辅老年得子,土木堡之役时年仅9岁,张辅两个弟弟都只是普通将领。英国公这一脉早就远离朝堂,哪还会有话语权?

  史料曾记载宦官喜宁曾侵占张辅的田宅,喜宁的弟弟殴打张辅家人怀孕的妻子致死,一尸两命。张辅告状,这事闹到皇帝那里,结果朱祁镇把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就了事,把喜宁的弟弟和张辅的家人都流放了。从此之后,喜宁多次欺负张辅,张辅也只能忍耐。

《明史》: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

土木堡之役

  喜宁只不过是个太监,权势远不如王振。即便如此,喜宁都能骑到张辅的头上,多次欺负张辅,张辅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由此可以看出,今时不如往日,张辅早就没有权势了。

  4或许张辅也不会想到明朝会遭到如此惨败,甚至他自己也性命不保。当时朱祁镇率领的军队可都是明朝的精锐军队,且有五十万兵力。与蒙古瓦剌相比,明军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张辅可能认为,即便军事决策错误,最多也只是小遇挫折,不至于会惨败。可能所有随军的大臣都有这种想法。

土木堡之役

  张辅既然已经做好随军打酱油的准备,那么这一仗打得怎么样他就不关心了。反正胜了也没他的功劳,败了也没他的责任。对他来讲,明朝军队不会惨败,他能平平安安地回家,这就足够了。

  张辅没想到的是,朱祁镇和王振的瞎指挥给明军带来了灾难。大明兵败土木堡,50万军队损失殆尽,连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随军将领和大臣也都战死,张辅也未能幸免。

第一个就是因为这个事情不是他能做主的了。他在王振指挥军队的时候就说这个事情是不可行的,但是,被王振这个权倾朝野的太监驳斥回来了,张辅只能是小心行事着,就算是自己再小心,也架不住王振不走心啊,结果,被也先率军杀过来,当时张辅在奋力拼杀的时候可能在想,老子一世英名,就让王振这个小兔崽子被败光了,结果最终战死沙场。

第二个就是他已经没有了军权。就算是他自己知道问题所在,就算是他能够说服了君主(当然,这个时候也是不可能说服的),但是,他手里没有军权的话,是无法调动军队的,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了,就算是廉颇再世,也不能被启用了,所以,只有在遇到敌军的时候,奋力拼杀,才能彰显自己的最后价值,给自己的家人一个好的交代了。

第三个是未能参与决策。当时的张辅已经是老臣了,上书只是觉得如此多的明代健儿要是白白牺牲,岂不是可惜了吗?但是,被王振驳斥了以后,就不再说话,默不作声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说多了就是干政,这个是君主非常忌讳的,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家人的做法。

张辅,没有想到在自己人生的最后关头,竟然还有一次战役,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的,但是,在王振的率领下,自己命没了,但是,明代的精锐部队的命,也没了!武将们在这次战役中伤亡惨重,之后就是文臣的天下了。你觉得是不是一个历史的悲哀?

1、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怀远人,明朝初期名将。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永乐四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2、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人,明朝靖难名将。张玉原为元朝枢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隶属朱棣麾下。建文二年十二月,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年间又进河间王,改谥忠武。

3、张辅(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人。明朝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永乐二十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正统十四年,张辅随明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年七十五。

4、徐增寿(约1374年-1402年),魏国公徐达第四子,母谢夫人。徐辉祖、徐膺绪之弟,成祖朱棣妻弟。徐增寿袭父荫官至左都督,朱棣即位后,追封其为武阳侯,谥忠湣;后进封定国公,其子徐景昌继嗣。

5、孟善(1344年—1412年),字伯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至正二十七年,投奔朱元璋,随军北伐。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孟善投靠朱棣。建文四年,封保定侯。永乐七年(1409年),致仕。永乐十年六月,去世,追赠滕国公,谥忠勇。

参考资料:

-朱能

-张玉

-徐曾寿

-张辅

-孟善

朱棣功臣有陈亨、谭渊、郑和、张玉、张辅。

1、陈亨

明朝悍将,骁勇善战,1355年,陈亨追随朱元璋起兵,攻取南京,横扫江浙。1368年,陈亨追随徐达北伐,驻守东昌,击败元军数万,威震山东。此后,陈亨驻守大宁,在靖难之役时出兵攻打朱棣,牵制燕军。

2、谭渊

明朝悍将,作战勇猛,1399年,谭渊率一千兵马设伏,用茭草蒙住头部,潜入水中。杨松、潘忠率兵增援雄州,大军经过月漾桥后,谭渊率兵夺取桥梁。

3、郑和

明朝大将,姚广孝的徒弟,足智多谋,善于指挥水师。1399年,郑和追随朱棣起兵,作战非常勇猛,还很有谋略,深得朱棣赏识。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郑和主管航海,七次下西洋,将明朝的国威传播域外。

4、张玉

明朝大将,骁勇善战,1399年,已经是56岁的张玉追随朱棣起兵靖难,率兵夺取九门,立下头功。论作战勇猛,张玉、朱能、丘福一个档次,但张玉还有谋略,这是朱能、丘福所无法比拟的。

5、张辅

明朝大将,张玉的儿子,骁勇善战,足智多谋,1406年,朱棣出兵30万攻打交趾,让朱能挂帅出征。朱能骁勇善战,屡次充当前锋,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受伤。征讨交趾,朱能中途病逝,张辅接替指挥,进入交趾征战。

土木堡之战之所以这么惨,主要原因有三点:准备不足就贸然出兵,名将失去指挥地位,大军攻守失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其一:准备不足就贸然出兵。

瓦剌在成为草原霸主后,在也先的带领下进犯大明,明朝大同前线失利的战报不断传到京城。

当时明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讨好皇帝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等人劝阻皇帝也不管用,明英宗独断专行,下令大军出征。

由于出征过于仓促,朝廷各方面准备都不充分,之前派出去平叛的军队也来不及赶回,明朝只得临时集结军队,除了京师三大营,还有些战斗力并不强的军队。

准备不足就贸然出兵,这出征的第一步就犯了兵家大忌。

其二:名将失去指挥地位。

明军20万大军出征,号称50万,浩浩荡荡奔向前线,明英宗为了壮声势,让朝廷各主要部门的官员随行,重要官员达100多人,其中包括不少朱棣北伐时期的名将,比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都是当时名将。

但是,明军虽然名将不少,但都无法发挥指挥作用,全军的指挥权其实是一点军事都不懂的太监王振操纵。

比如,成国公朱勇当时是大将军,但在王振跟前也得膝行而前;当时的户部尚书王佐请明英宗撤军,王振就直接让他跪在草地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官员们想见明英宗,不得不向王振行贿才能面君。

在王振的胡乱操作下,明军先是贸然出击,之后又荒唐的撤退,王振本想让大军经过自己的家乡蔚州耍耍威风,后来一想大军经过家乡岂不是践踏家乡人的庄稼?于是,又转道而行。

不断的更改路线,造成明军将士疲惫不堪,到了这种情况,王振还不忘几车珠宝,大军行动迟缓。

其三:大军攻守失据。

兵部尚书等人一再要求大军尽快进入居庸关,以保证大军的安全,结果王振不准许,明军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瓦剌军的打击。

大军行进到土木堡,离怀来城比较近,王振再次拒绝进入怀来驻扎,而是把大军驻扎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高地。

瓦剌军在土木堡附近追上明军,并抢占水源,明军得不到饮水,炎炎夏日饥渴难耐,战斗力锐减。

看明军因没有饮水战斗力下降,也先派遣使者诈和,并且主动让瓦剌军撤离。

王振和明英宗不知道这是也先的阴谋诡计,在瓦剌军后撤之后,王振下令大军去水源喝水,早就饥渴难耐的士兵一哄而上去喝水,秩序大乱,甚至出现践踏现象,很多将士甚至抛下武器。

结果这个时候,也先的瓦剌军发动进攻,已经大乱、没有城寨和防守工事的明军根本就挡不住瓦剌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

这一战,明朝损失的不单单是20万兵马,整个朝廷的一把手几乎都在战争中遇难,明英宗本人也被俘。

明军之所以败得这么惨,和明英宗的荒唐出征、王振的胡乱指挥脱不开干系,如果明英宗放手让别人去打,不管是张辅还是朱勇或者其他人,明军都不至于败得这么惨,甚至还有胜利的可能性。

明太宗朱棣第五次北伐的时间为公元1424年,三月朱棣以鞑靼部阿鲁台袭扰大明边境为由,发动北征漠北的战争。四月朱棣亲自率军北征,大军抵达开平的时候,阿鲁台带来鞑靼部逃跑躲避明军的进攻。

于是朱棣命令各部大军追击阿鲁台,结果明军前锋部队追到和林后,在这一带搜索了很久,依然没有找到阿鲁台的踪迹,最后明军只得班师回朝。七月明军回师到达榆木川的时候,朱棣在军中病逝,明军于是加速返回北京,永乐朝第五次北伐就此结束。

也先进攻大同,明英宗御驾亲征

公元1449年,瓦剌派出使团向明英宗朝贡,参与朝贡的人员为两千人,为了多骗取财物,谎报人数,说有三千人。正好遇上了当时掌权的太监王振,就不信这个邪,非得要查清真实人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赏赐,并且将瓦剌进贡的劣马,价格压到五分之一。因为明朝未满足蒙古人的贪欲,所以蒙古瓦剌部就不断骚扰边境。

瓦剌部太师也先亲自率军进攻大同,大同的明军无法抵抗,大同关城外的要塞、军堡全部失陷,而且大同参将吴浩也在瓦剌的战役中战死。大同战败的消息不断传到京师,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准备御驾亲征。

正统十四年七月,朱祁镇命令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自己和太监王振率领二十五万京营大军从北京出发,向大同进发,征伐瓦剌大军。随军一同出征的还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

进兵大同,王振专断,未战先乱

明军出征,由太监王振一手操办,把持大权,因而整个行军的组织如同儿戏,各部缺乏配合,武将也没有自己的指挥权力,全由王振来指手画脚。即便是位高权重的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也因为朱祁镇偏信王振,不得不听命于王振,整个大军的组织相当混乱。

在土木堡之役中,已经70多岁还要随军打酱油的名将是谁?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蒙古瓦剌,结果兵败土木堡,朱祁镇还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役。土木堡之役对明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