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吕姓氏历史记载,威宁吕姓的来历
吕姓
编辑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1%,其次为广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中文名
吕姓
外文名
Lyu
中国姓氏排行
第四十三位
吕姓名人
吕布、吕雉、吕洞宾、吕不韦等
得姓始祖
伯夷、吕甥等
得姓地
河南省南阳市
读 音
lǚ
拼 音
lv
百家姓排名
第二十二位
目录
1 历史发展
▪ 姓氏源流
▪ 得姓始祖
▪ 传播迁徙
2 宗族特征
3 姓氏文化
▪ 郡望堂号
▪ 家谱文献
▪ 宗祠对联
4 姓氏名望
▪ 历史名人
▪ 帝王国君
▪ 将军名人
▪ 现代名人
历史发展
编辑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
吕姓图腾
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其始祖为伯夷。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组成了一个彊域不过七十里地的侯爵国,伯夷是吕国第一代吕侯,为吕氏始祖。在夏商周时,吕国都是诸侯国。商末,伯夷后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吕尚辅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勋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后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即位,春秋战国时代,古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吕小白时,楚文王发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古申国。申国被楚国灭掉之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人,惧怕楚国发兵来攻,一大部人东迁新蔡,建立了新的吕国,史称东吕国。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据史载今河南安阳往北一部分吕姓出自高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外逃,追随人员中有个叫魏犨的人,又称魏武子。重耳回晋国当上国君后,便封魏犨为大夫、魏犨的儿子魏锜在吕、厨两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为吕锜。吕锜的子孙就以封地为氏,称吕氏。[1]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2]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源流四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吕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任姓,属于任氏分封之国,据《左传》: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任姓,黄帝最小儿子之姓,分封在任国,任氏势力扩张,建立起来十个小国,毕为其中之一。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甘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氏氏族的显赫。
得姓始祖
吕姓始祖为伯夷的裔孙,为姜姓,是四岳的始祖。他因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姜姓诸侯国吕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并,其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尊伯夷为开国始祖。
伯夷。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
传播迁徙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春秋以前
4000多年前,出自姜姓部落的伯夷有吕国,吕国被灭后,伯夷的部份子孙以国为氏,始有吕这个姓氏。(注意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子孙,伯夷的其它后裔以齐、许、申······等为氏),当时,不仅姓的名称数量少,氏的名称数量也不多,吕氏作为姓下的分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氏之一。
随着历史进程,到商周时代,伯夷这部份以吕为氏的后裔,又一次分化吕这个大氏为众多小氏,先后易吕氏改用其它字作氏名。从资料可查到的,到春秋初叶只有姜子牙一个人在继续使用吕作氏,称姜姓吕氏名尚。(2600年前源自姬姓的吕锜一族,也开始用吕作氏在河东郡繁衍生息,这支吕的后裔一部分人以后又改用另外的字作氏,另一部份继续用吕作氏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流失,上溯找不到其准确的传系后,就认吕尚为祖源,溶入到现今的吕姓中)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中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移民台湾
台湾吕姓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福建
吕姓分布
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省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播迁海外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3]
宗族特征
编辑
1、吕姓作为中国一大姓氏,名人辈出,各行各业均有吕姓锋芒毕露者。三国人物吕蒙、吕布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人物。
2、吕姓字行辈份亦尽显其家族特征。如清代吕国泰所纂《吕氏族谱》中载有山东吕姓一支字行为:“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2]
姓氏文化
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
东平郡: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金华郡: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省)。民国废府。
晋江郡: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泉州州治与晋江县县治同地。此时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五县。治所在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
堂号
吕姓堂号有:“河东堂”、“渭滨堂”、“东莱堂”、“锦上堂”、“明烟堂”、“敬和堂”、“三相堂”、“著存堂”等。[2]
家谱文献
时间
书名
作者
籍贯
卷数及版画
藏地
清光绪四年(1878年)
《吕氏宗谱》
吕贽庭、吕继午
江苏武进昆陵
共二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苏州大学图书馆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吕氏宗谱》
吕铭
余姚(今属浙江)
共八卷,卷首一卷
民国六年(1917年)
《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
旌德(今属安徽)
共十四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
新安(今属河南)
刻本复印
民国十九年(1930年)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
铅印
民国初年
《吕氏族谱》
刻本
民国十年(1921年)
《吕氏重修宗谱》
吕光琦
河南
共六卷,卷首一卷
明万历二年、崇祯十一年等
《吕氏家谱》
山东巨野
共八卷[4]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吕江氏族谱》
江永昌 福建上杭溪南 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 《吕氏家谱》
吕一纶、吕常 山西临晋 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吕氏谱》
吕子珊、吕佶孙 江苏武进毘陵 十八卷,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吕氏族谱》 四川宣汉 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 《吕氏族谱》
吕日知 陕西泾阳船头村 石印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康熙年间 《吕氏族谱》
吕呜恭、吕懿历 河东 仅存第一卷、第三至二十七卷 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 《吕氏族谱》
吕志曾 南渡 十二卷,木刻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 《吕氏重修宗谱》 吕楷 二卷,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宗祠对联
宗祠
吕氏宗祠是由明清之际江南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吕留良的后人所建。位于齐齐哈尔市今建华区西二道街北段路西,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清代建筑。
对联
四言通用联
立朝正色;夹袋储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吕公著历仁宗、英宗两朝,立朝正色。下联典指北宋吕蒙正,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人才,次第荐用。
岳阳仙客;渭水耆英。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人。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钟离权得到丹诀,曾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传说他曾在岳阳弄鹤,江淮斩蛟,客店醉酒,百余岁而童颜。元代时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孕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道尊他为北五祖之一,又传为道教八仙之一。下联典指西周初年大臣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尚父,官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齐,为齐国始祖。因东方夷族曾跟从武庚和三监叛乱,成王授予他征讨周围地区之权。相传文王将要出猎时,占卜的人说:您将得到非龙非熊非罴的猎物,可作霸王的辅佐。文王果然在渭水之滨遇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尚。他已经八十多岁,被文王立为师。
尚父世泽;海陵家声。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吕尚,即姜子牙。武王尊之为“师尚父”。
性严有法;拳勇留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吕公著之妻,性严有法,教子成名。下联典指清吕留良,字晚村,因文字狱阖门被害,独遗女吕四娘得脱,练习拳勇,号为“女侠”。
五言通用联
渭水源流远;河东世泽长。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旌德县洪川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吕姓的郡望和堂号,上联说西周吕尚。下联说当地吕氏。
济世交中散;擅书登瀛洲。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东平人吕安,字仲悌,有济世念头。与中散大夫嵇康关系很好,想念他时,相隔千里也要命人驾车前往。一次,访嵇康时,恰巧不在,嵇康的儿子出来迎接,他并不进去,在门上写了个“鳯”字就走了。嵇康回来见了说:“‘鳯’字就是‘凡鸟’啊!”下联典指唐代泾州人吕向,字子回,学通古今,尤其擅长草书、隶书,能一笔连环写出一百个字。玄宗时召入翰林,后官工部侍郎,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了。
字林千古典;韵集五卷书。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吕忱,字伯雍。作《字林》,收字近一万三千个,增补了《说文解字》的疏漏,唐代以前的《说文解字》并重。下联典指晋代音韵学家吕静,为《字林》作者吕忱之弟。他住仿李登《声类》编有《韵集》五卷。
字林千古典;韵集一家言。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渭水家声远;沣溪世泽长。
——佚名撰吕姓宗族通用联
这幅对联特指生活在渭水、沣河流域一带的姜太公后裔,移民至山东、安徽一带后,寄托纪念祖上、怀念家乡的情怀。
___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吕姓
好学家声振,传贤国则昌,发生维效友,积聚作忠良。
这首族谱相传是温仓寿(温太师)当年为白城村吕姓所写。
七言通用联
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散喜多才。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周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相传钓于渭水之滨,文王出猎相遇,同载而归。西周初年官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下联典出三国魏东平吕安,有济世之念。少时与才子、中散大夫嵇康友善。
九言及以上通用联
春秋既成,难增减一字;阴阳刻定,悉参订五经。
上联典指战国末秦国大臣吕不韦(?-前135),尝著《吕氏春秋》,置于咸阳之城门,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下联典指唐代太常博士吕才,受诏删寂静阴阳家书,诏颁天下。
夹袋储贤,推圣功之雅量;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进士第一。太宗、真宗时三度任宰相,以敢言著称,知人善荐。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却说城外还有很多因饥寒而死的人。能奖掖后进,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各类人才,每遇朝中选贤士,便从夹袋中取出名册推荐。他所推荐的吕夷简、富弼,后来都成了名相。辞官回乡时还以“弭兵省财,古今上策”为言。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夷简的儿子。庆历年间进士,历官颍州通判、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蔡州知州,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知开封府,后任御史中丞,修《英宗实录》。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弹劾奸邪。哲宗时,与司马光等并为宰相,致力于废除新法。司马光死后,他独秉朝政,续废王安石新科举法,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立朝正直,办事公正。“懔”,谓严正。
视富贵如浮云,人间清福;寄耕渔以笑咏,隐逸高风。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京兆人吕洞宾,号纯阳子,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曾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传为八仙之一。下联典指宋代隐士吕徵之,居石山下。
吕氏厥攸居,前五指、后九龙、下有漪流,明知气钟灵在此;宗祠爰得所,左文峰、右笔架、中横玉屿,深思祖笃爱夫斯。
——佚名撰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蜈蚣岭村吕氏宗祠联。上联“五指、九龙”,为当地山名,“漪流”,指当地小溪。下联“文峰、笔架”,为当地山名,“玉屿”,指当地水中小岛。
望采纳
冈[冈,读音作gāng(ㄍ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盘古氏,出自盘古氏后裔汤氏之孙史仓氏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王圻在《续文献通考·氏族典》第十一卷中记载,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如下:
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
单姓:隗氏、嵬氏、饶氏、挠氏、刹氏、豗氏、傀氏、浑氏、沌氏、屯氏、吉氏、仓氏、史氏、侯氏、冈氏、柏氏、大氏、栗氏、陆氏。厘氏、骊氏、赫氏、葛氏、权氏、尊氏、墫氏、祝氏、融氏、昊氏、巢氏、阴氏、零氏、怀氏。
复姓:大隗氏、大嵬氏、史仓氏、鬼騩氏、夷门氏、仓颉氏、柏常氏、柏侯氏、白侯氏、中央氏、中黄氏、大庭氏、赫胥氏、尊卢氏、祝宗氏、祝和氏、祝融氏、朱襄氏、无怀氏
共有五十二个分衍姓氏。据史籍《姓纂》和《姓苑》记载,史仓氏之后被封在冈邑(今湖北黄冈),即有冈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秦、汉两朝向倭奴国迁徙的汉族人,属于夷化改姓再汉化为氏。
1秦始皇嬴姓后裔:
秦、汉之际,嬴政的后代有相当一部分逃亡到倭奴国(今日本),后逐渐融入大和民族,分衍的姓氏有:
单姓:秦氏、宗氏、寺氏、原氏。
复姓:太秦氏、惟宗氏、朝原氏、大蔵氏、河胜氏、桜田氏、高尾氏、时原氏、秦原氏、広幡氏、物集氏、三林氏、井手氏、川辺氏、中家氏、小宅氏、井手氏、长田氏、巨知氏、长冈氏、奈良氏、大滝氏、山村氏。
共有二十七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初期,有长冈氏族人有返回中国留学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长冈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2西汉帝王刘氏后裔:
刘氏最早到达日本是在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日本有使节往来,到东汉初期,日本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日本天皇“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从该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
其中就有汉高祖刘邦的苗裔伊须久牟治使主,其后分衍有日本姓氏丰冈连氏。
在唐朝中期,有丰冈连氏族人返回中国留学、经商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丰冈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连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3东汉帝王刘氏后裔: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王(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玄孙。
阿知王之后分衍姓氏有:
单姓:下氏、桧前氏、谷氏。
复姓:桑原氏、若江氏、田辺氏、豊冈氏、八戸氏、高安氏、高道氏、春井氏、河内氏。
共有十二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中期,有豊冈氏族人返回中国留学者,留居定陶(今山东定陶)一带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豊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4百济国王的后裔:
百济国(公元前18~公元660年),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百济国与伽倻国、新罗国是古代朝鲜民族的三国。为马韩人中的百济部落所建。
公元一世纪末,百济国兴起于朝鲜半岛西南部汉江下游,建都于汉江南岸慰礼。逐渐征服马韩其他部落,在公元四世纪占领带方郡,成为半岛西南部强国,与新罗国、高句丽国鼎足而立。后在与高句丽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因而都城一再南移,到公元474年移到熊津,公元538年移到泗沘。公元五、六世纪后,又受到新罗国攻击,国势更弱。公元660年,百济国被唐朝与新罗国的联军灭亡。
灭亡后,百济国王丰璋逃亡高句丽国,其后裔分散到倭奴国(今日本)、渤海国,分衍姓氏有:
单姓:和氏、船氏、津氏、冈氏、原氏、林氏。
复姓:三善氏、多々良氏、百済氏、葛井氏、菅野氏、宫原氏、石野氏、大丘氏、沙田氏、中科氏、広津氏、不破氏、春野氏、高野氏、真野氏、刑部氏、冈屋氏、広井氏、河内氏、锦部氏、冈原氏、古市氏、六人部氏。
共有二十九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时期,有冈氏、冈屋氏、冈原氏族人返回中国余杭一带留学、经商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逐渐融入汉民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冈氏,取自原朝鲜族姓氏,世居易州、望京一带地区。实际上,此支冈氏,源出原百济国冈氏,后融入女真族,成为满族先民中的一支。
二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三 名人
冈毅民:(公元1935~今),满族;北京人。著名冶金材料专家、企业家。
冈毅民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就职于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现任北京科冶钢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任全国浓硝用钢协作组和尿素用钢协调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冈毅民在我国率先提出并开展奥氏体不锈钢非敏化态晶间腐蚀的研究;针对其三种腐蚀介质研制出高硅型、高纯级和尿素级三个系列不锈钢;其中“耐浓硝酸腐蚀用C2、C4、C6L新钢种”、“尿素新材料阀门研制及应用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高温浓硝设备用C8钢等新材料六项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浓硝酸用钢专集》,主编有《中国不锈钢腐蚀手册》,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两篇收入《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等。
柳氏系浦阳蜀山河东柳氏之一支,自从横溪分派迁居高丘以来,已600多年,历史上出现过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其中最为杰出者,为蜀山第10世、高丘第4世的柳仕性,字子理,号正斋,曾举贡士任山东东昌府邱县知县,仁政爱民,蒲鞭行恕。永乐二年(1304年),他还与族兄柳仕忠出面邀请进士出身时任浦江县事的程汝器为《蜀山柳氏宗谱》作序。其在序中写到:“婺之浦江西南有乡曰通化,去邑几一舍,为乌蜀山待制柳文肃公故居在焉。公为元朝名士,文章著述行于世久矣。其家乘一册,则公之闻孙叔雍所编辑也,先后公卿序跋其纂修之意至矣。二年冬,曾孙子中、子理来踵县斋,携以示余,复征后序。”待制公之子孙所以绍家声而继前烈者,岂无后人乎?噫!文肃公之遗泽未泯,蜀山之秀气犹存,胄监英才礼闱魁选、功名事业未可量者,固子理之职也。和睦族姓以奉蒸尝教子一经,以寿文脉者,子中当致力焉。”其对仕性公之功名事业寄予厚望,自不待言。方孝孺在《蜀山柳氏宗谱》所作的序中提及高丘柳氏的记载有:“其(柳补之)子为谁?贺也。讳贯,字道传也。宝,字惟善也。实也。”“宝子曰(王+景),字景文,子曰复,叔贤,杞,叔坚也。复子三:恂、性、怡也,杞子亦三:愉、恢、恺也。恂至恺不字未冠也。”据《蜀山柳氏宗谱》记载,高丘柳氏在明初子姓繁衍,同一行辈中多达近百人,这是目前高丘柳姓无法企及的,现在高丘柳氏同一行辈不超过20人。据父辈介绍,在民国前后,高丘柳氏已成为“三家村”,仅存三户半人家了,实在令人感慨。解放以来,高丘柳氏有所复苏,人口已增加了数倍,现已有20余户人家,不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出现良好的势头,在横溪蜀山柳氏中已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支,我希望高丘柳氏宗亲,应以蜀山柳氏始祖柳铸,20世祖、高邮令柳金,20世叔祖兰溪县尉柳叙,元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的21世伯祖柳贯,高丘柳氏4世祖柳性等先祖的道德文章与人格操守为我们的镜子,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以仰无愧于先祖,俯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和高丘这方故土。我翻阅《蜀山柳氏宗谱》,化了一天时间,将有关高丘与本家族的世系整理出来,草成《高丘柳氏宗谱》的初稿,供高丘柳氏族人参考。由于我手上的旧谱资料不全,许多资料尚需柳氏族人增加补充,以期完成一部详尽的《高丘柳氏宗谱》。
蜀山柳氏柳铸第27世孙、柳金20世孙、柳贯21世侄孙、高 丘始祖柳宝21世孙、柳性第17世侄孙柳哲敬撰于京西万柳园
2002年4月8日晚12点50分
第一世
柳铸,雍二十三,讳铸,字师颜,号西墅。其先出自展禽,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至于人才之秀,生齿之繁,惟唐最盛,而后分派于河东,解州公乃诚公幼子也。宋建炎间,协同赵忠简公鼎护驾南渡,而居于杭,退而不仕,惟嗜堪舆,遍览胜筑,自浙之浦,而登蜀山之下,见山川秀雅,局势环聚,天峰拱揖,水口成形,心甚慕之,因遂家焉。横溪之居,自祖为始。生于宋熙宁壬子八月初一日子时生,绍兴丁卯四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七十六岁,娶缪氏,生于宋熙宁壬子正月十八日辰时生,绍兴己巳八月十六申时卒,寿七十八岁,合葬家北芦莘坞柏树山,生一子瀚。
第二世
柳瀚,睦五一,字宗海,人物魁伟,德性淳厚,封靖江学录。娶俞氏。合葬横溪松柏桥东。生二子:森、彬。
第三世
柳森,百六,讳森,字子林,善诗文,通经史,有继往开来之学,具匡国济世之才,登乡科授池州府学正。娶陈氏。生二子:监,蕴。
柳彬,百七,讳彬,字子均。娶钱氏。生二子:温、盖。
第四世
千一讳温,娶吴氏。生一子福。
千二讳盖字元载,娶钱氏尚书公侄曾孙女。生一子祈。
千三讳监字元洁。娶凌氏。生二子:禅、佑。
千四讳蕴字元积。娶义乌黄山童氏,合葬横溪郭园,即石柱坟父坟侧。生一子补之。一女适石塘盛。
第五世
万三二讳禅,志有凌云,名传四方,授都巡之职。娶贾氏。生二子:圆、庆。
万三六讳佑。娶翁氏,生二子:友、更。
万三七讳福。娶陈氏。生二子:周、用。
万三八讳祈字德济。娶义门郑氏。生一子叙。
万三九讳补之,字山甫。嘉定戊辰四月廿五日未时生,祥兴戊寅三月初三日卒,寿七十一。宋迪功郎,任嘉兴府崇德县主簿,莅政多能,宽爱得众,居官存忍让之风,归田周贫危之苦。娶金氏,嘉泰癸亥四月初二日生,德佑辛亥正月十八日卒,寿四十九岁。合葬邵原。生一子金。
第六世
恒一讳金,字时声。才兼文武,德洽乡邦,中宋咸淳丁卯科进士。宋末城窦山民倡乱,火金所居,官兵同金捕获金,乃恻然悯曰:“此岂其本心哉?良为饥寒所驱尔!于是止戮其渠魁,余悉放之,众感德造室庐还之,号为新居,事载《浙江省志》《寓贤传》。并见方集新居注内。授高邮军高邮县令,未上,元兴。后以子贵,敕命追赠阶奉训大夫,官淮安路泗州知州,勋飞骑尉,爵封浦江县男。宋端平丙申九月廿八日生,大德庚子八月初四日卒。寿六十五岁,葬郭园石柱坟。娶东阳上市俞通判女,追封浦江县君。淳佑戊申五月廿九日生,至元癸未八月初六日卒。葬横溪天山。生四子:贺、贯、宝、实。
正四讳周,学问常裕于自修,模范无忝于当世,宋季为检阅之官,吴直方尚师事之。娶金氏,合葬横溪松柏桥东。生一子尝。
正一讳叙,字元德。宋景定间以贤正任兰溪县尉,兰民德之。留居邑之西门外大园,为居兰始祖,后因宋亡恸哭不食而卒。详载《浙江省志》并兰浦二县志。娶吴公礼部师道姊。
第七世
振一讳贺,娶吴氏,合葬父坟侧。
振二讳贯,字道传,号蜀山。元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谥文肃。有文集行世。行实载《元史》本传。详见卷首宋景濂《形状》、黄晋卿《墓表》。咸淳庚午八月初一日生,至正壬午十一月初九日卒。寿七十三岁。娶兰溪石塘盛氏,咸淳庚午八月初一日生,至顺辛未十一月初九日卒。生三子:卣、同、因。
振三讳宝,字惟善,咸淳甲戌七月十三日生,至大辛亥三月初七日卒,娶季氏,景炎丁丑十一月十七日生,至正戊戌十一月十二日卒,寿八十二岁。合葬黄山。生一子(王+景)。
第八世
忠四讳(王+景),字景文,旧谱载忠一。大德辛丑六月廿五日生,洪武己未二月初八日卒,寿七十九岁,娶本邑刘副使女,皇庆壬子十二月十四日生,洪武丙辰七月初二日卒。寿六十五岁,继娶钱氏,生二子复、杞。
第九世
相四讳复,字叔贤,至正壬午八月初八日生。洪武壬午实建文四年四月初六日卒。寿六十一岁。娶金氏,至正甲申五月十七日生,永乐丙申正月廿八日卒,寿六十三岁,合葬郭山。生三子:仕恂、仕性、仕怡。
相八讳杞,字叔坚,至正己丑八月廿七日生,永乐丁酉五月十六日卒,娶祝氏,至正丙戌六月十二日生,永乐己丑十一月十六日卒,寿六十四岁。合葬郭山。生三子:仕愉、仕恢、仕恺。一女适本乡陈。
第十世
宜五讳仕恂,字子信,至正癸卯四月十二日生,永乐已未正月十六日卒,寿五十三岁。娶陈氏,至正甲辰(1364年)十一月初三日生,永乐丙申(1416年)三月初十日卒,寿五十三岁。合葬鲍塘坞。生三子:崇勋、崇然、崇。
宜七讳仕性,字子理,号正斋,举贡士任山东东昌府邱县知县,仁政爱民,蒲鞭行恕。至正丁未(1367年)正月廿九日生,永乐辛卯(1411年)十一月廿七日卒,寿四十五岁,娶金氏。洪武己丑正月廿四日生,宣德辛亥二月初四日卒。寿六十三岁。生三子:崇选、崇通、崇遇。一女适戴九灵。
第十一世
和七讳崇然,字仲安,洪武癸酉五月廿一生,景泰癸酉四月初九日卒。寿六十一岁,娶董氏,洪武已亥十二月廿九日生。生六子:良潮、良江、良海、良涛、良澜、良(三+止)。二女,长适本邑市西赵,幼适本乡金玺。
第十二世
仁十七讳良澜,字廷波,宣德甲寅二月初一日生,宏治己未十一月二十日卒。寿六十六岁。娶金氏,正统丙辰七月初二日生,成化丁未四月廿九日卒。合葬许山头。生三子:世慷、世惟、世恺。二女,长适金,幼适钱。
第十三世
义五十一讳世恺,字存晓,成化甲午五月初六日生,正德辛巳三月十八日卒,娶城头陈氏,宏治戊申闰正月廿三日生,嘉靖癸亥三月初六日卒,寿七十六岁,合葬许山头。生二子:思显、思顺。二女,长适溪口周,幼适六都陈。
第十四世
礼五十一讳思显,字文扬,正德辛未十二月初四日生,隆庆壬申十二月十二日卒。寿六十二岁,娶赵氏,正德壬申五月初七日生,万历甲申三月初四日卒,寿七十三岁卒,寿七十三岁,生四子:希会、希良、希志、希豪。二女长适市西朱,幼适六都施。
第十五世:希良
第十六世:彦龙
第十七世:一新。生四子:汝贵、汝澄、汝葵、汝发。
第十八世:汝贵。生四子:元生、拱生、邦铨、进生。
第十九世:元生(乡饮宾)。生二子:鹏程、鹏翮。
第二十世:鹏程。生三子:启焕、启燕、启麟。
第二十一世:启焕。生一子:瑞有。
第二十二世:瑞有。生二子:喜江、喜道。
第二十三世:喜江。妻水阁吴店盛氏。生一子:全旭。
第二十四世:全旭。妻西塘下方氏。生二子:成方、成圣(谱作兴)。女二,长适王北山金,幼适双溪口陈。
第二十五世:成方。妻周氏。生二子:顺风(谱名作克风)、克龙。女二,长幼皆适城头陈。成圣。妻陈派宅陈桂雪。子三:新庆(谱作克庆)、新法(谱作克法)、新运。女二:林蕊、小蕊。
第二十六:克风,妻周氏,子一:兴祥,女二:春苗、明萏。克龙,妻陈氏。子二:明镜、明正。女三:修叶、爱莲、爱仙。新庆。妻下溪前宋氏。子三:遵福、遵禄(早夭)、遵德。女二:爱君、爱珠。 新法,妻陈阳春,生子二:遵寿、遵喜,女一:群青。新运,妻施氏,一子:遵富。
第二十七世:遵福,妻周燕芳,生子二:祖进、祖连(溺水夭亡),养女一:跳;遵德,未婚,养女一:飞;爱君,初适下口坑楼开红,生一子楼永祥,一女楼兰肖。夫丧再适陈派宅陈兴余;爱珠,适胡宅胡启仁,生女胡灵丽,儿胡平安;遵寿,妻施雪英,子一:世晗;遵喜,又名柳哲,妻尹行燕,又名雨心,女一:京慧,又名祖濂;群青,适梅新店周根有,生一子思元
据河南灵宝祝族清光绪二十七年家谱所载,秀一公旧居浙江海宁县,明洪武四年应募授总旗职,迁河南陕州西百里(即今灵宝西闫)托居。遂定先祖,配毋氏,生子有二,长子明之后多有阙佚,次子亮之后,四世、五世又分为两支既卢氏朱阳关支和灵宝支。朱阳关支海之后,笫十一世祝尔恭于康熙年间复迁卢氏朱阳关定居。生五子,瑞、显、应、玉、信(少亡)。祝更生系祝秀一笫十九世孙。目前灵宝、朱阳关祝氏人口两千余人。
革命烈士祝永慧,中共党员,一九二八年四月参加安徽阜阳四·九起义,时任排长,英勇牺牲,年仅二十五岁。
祝更生,曾用名永英,早年跟随外祖父曹培元读书,深受外祖父曹植甫和舅父曹靖华的进步思想影响。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北伐军。1931年回卢氏和中共地下党关周光等创办三区完全小学,1934年秋,前往皖南屯溪担任区长,不久又赴浙江供事。1937年率百余人建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1948年秋,任松阳县长,在中国***领导下,进行武装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嘉兴专区航运处主任、市政协副主席,1957年参加政协会议期间被特邀参加举行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84年经中组部特批,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之后先后担任浙江省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等职。
庆理,一九二四年十一月生,一九四七年加入中国***,一九四四年考入西北师范学 院,抗战胜利后进入北平师范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广泛发动爱国学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解放后任中共原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河北省畜牧局长、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职务。一九九七年五月逝世。
四川达州祝氏字辈:“国天永九明灯庭诚儒学昌大君子多文”。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字守家四国文朝光大心明仁继启立本和良”。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志守家心明”。
四川安岳祝氏字辈:“世代永兴隆”。
四川丹棱祝氏字辈:“国先启寒山万相甫良瑞玖金祖武伦”。
四川邻水祝氏字辈:“明良绍忠诚”。
四川广元、湖北襄樊祝氏字辈:“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齐团员”。
山东牟平祝氏字辈:“长依锦厚立心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圣教崇宣勤为本中才启嗣亦绳前”。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允玉仰令嗣恩”。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金发蕴玉仰令司恩运庆衡增兴成仁义礼祥瑞光明芳”。
山东海阳祝氏字辈:“永殿维振加延顺庆”。
山东菏泽祝氏字辈:“贵远传清汉 天尚仲鸿勋 昌盛一万年”。
山东菏泽祝氏字辈:“孝友衍家训,建本时克宗,立厚乐德润,济世作相成”。
山东德州祝氏字辈:“逢进连洪天道富善永义万年”。
山东济宁祝氏字辈:“泗明闪光耀,曾祥万家春,金玉长存有,”。
河南商城祝氏字辈:“日元之裔孝友世忠学遵孔孟仕守书香贤德正道仁绍丰康承前启后定显瑞祥”。
河南信阳祝氏字辈:“国启文明运万世州得常”。
河南周口祝氏字辈:“华秀景廷明”。
河南汝南祝氏字辈:“华庸道庆海洪鸣”。
河南确山祝氏字辈:“善绍戴锡光 绥言福寿长 朝廷绵世德 永大远年昌”。
江苏苏州祝氏字辈:“组纴继琏缤”。
江苏徐州祝氏字辈:“时授绍端茂仁义礼智信敦行让诚敬缙绅维统绪纲纪縂经纶翼絪绻纹缔组纴继琏缤”。
江苏祝氏一支字辈:“大家文明瑞启争元万帮开泰”。
江苏连云港祝氏字辈:“鸿运景秀明章”。
安徽宣城祝氏字辈:“方忠敬本纯孝”。
安徽宿县祝氏字辈:“仲继全(元)业(叶)茂加发勇”。
安徽金寨祝氏字辈:“尔世日其大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启廷元”。
浙江须江祝氏字辈:“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浙江江山祝氏字辈:“积善有余庆蕃昌达日兴纲常惟忠孝诗书振家声熙敬俊光谟承奉祖训贵福寿康宁进达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浙江长兴祝氏字辈:“盛世荣和永,光先德大明”。按族谱,清始居河南光山县,后徙皖浙。
江西上饶祝氏字辈:“昌大显名耀宗功钢常盛绍庆朝嘉锡华荣贤良希”。
江西信州祝氏字辈:“能久必善发福永祥”。
广东汕尾、山西太原祝氏字辈:“广喜春宣盛茂兰桂(贵)腾(程)芳”。
广东徐闻祝氏字辈:“智开成为大既庆兴家祥”。
广东高州湾头字辈:”衍兴昌裔新“
湖南永州祝氏字辈:“开景运励志”。
辽宁海城祝氏字辈:“西文陈汉广庆守洪恩开志国宴丰寄”。
河北青县祝氏字辈:“庆相宝振广家荫绍恩传宗光新维续继世盛丰延”。
福建武夷山祝氏字辈:“瑞德光子培文良”。
新疆昌吉祝氏字辈:“匡世光弘……”
湖北祝氏一支字辈:“贤财定国家”。
贵州祝氏一支字辈:“文仕登金定承家裕永安光明兴大汉显耀寿荣宽”。
陕西商洛祝氏字辈:”世德传家永”
济宁市任城祝氏字辈:“泗明闪光耀,德福瑞永兆;金玉长存有,曾祥万家春”。
安徽亳州利辛祝氏字辈:“洪士传经国文”还有一支“玉永多军(君)德”
祝氏太原郡一支字辈:“祥贤良继”。
祝氏一支字辈:“天学文承开万邦定国臣家中永正大世代争光明”。
祝氏一支字辈:“玉官成绍正培乃玄”。
祝氏一支字辈:“赞伯用国志胜世其大成勋光映芳英贤绍先祖本衡岳呈灵毓湘宗溯太原如凤光家学荣昌远文明”。
祝氏一支字辈:“长依仅厚立新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家宣邢教勤为本才中典诗齐圣前”。
祝氏一支字辈:“立庆方尚永”。
祝氏一支字辈:“贤长瑞学……”
祝氏一支字辈:“允明仁继启立”。
祝氏一支字辈:“恩朝云玉仰令司”。 http://baikebaiducom/view/670153htmfr=aladdin#9
明永乐2年,从江西赣县迁到山东德州的谢氏宗谱
1谢氏宗谱叙
如此者,谓安危利灾之可翘足而待者,犹得饮和食,德于天地之间也,祖宗之积善累仁,泽未斩而庆有余(之)故也。若更不复改吾尤,安知其所终何如耶凡吾宗祖之人,自今以往如前所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归祖宗之泽,以延后嗣之庆。是则吾祖之厚幸也夫。
八十岁孙庠生应元手著
2重叙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谱以序支。其不可偏废明矣。吾家世籍江西赣州府赣县,迁山东济南府德州卫。明永乐二年间,徙海内大姓,置畿辅。始祖谦爷绶爷兄弟者,遂迁于德州之北左所三屯而家焉。递传以后,子孙繁衍,且掇巍科、登生员者,踵相接也。孰非我祖宗一人之身所荫庇,而启佑者耶生齿渐盛,木源渐远,询及支派半谢不知,问其名字叠相重犯,乃谱之不修以至于此。用是(因此)从各支各辈考增人数,以正其尊卑,书其名字,有徙于他乡者,或志(记)其地或记其人以备他日考验。其或无后或借嗣他姓者,名下宜书绝字,恐乱宗也。且使比户各书一册,展卷了然。庶知家之本支如国之世系,伦叙之不可或紊。而又以知百世之繁昌,实(为)一人之遗体,而分疆绝界之,则尤为凉薄而不仁也,孝友之心可以自此而生矣。
时康熙四十五年岁次丙戍吉辰七世孙擢庠生重叙
3又叙
余家自始祖来存有旧谱,惟书讳者书字余阙焉。同源异流者固然已即,高祖以上亦未备载,余自上馆于外,因老告归林泉之暇,多稽庙主,访之于先人,自我高祖坤配故氏,子女姻娅皆详注之,即甥舅之族亦未至视为路人。然支派繁衍不及尽悉,愿吾宗族各录一册,待后稍有力者付之剞劂俾(bǐ使,把)世世子孙展卷了然。则世系永垂不紊矣。余窃望之!
时康熙五十九年小春望月四日九世孙恪字敬一谨识
4重修祖谱序
谢氏旧有族谱,余从祖,考后重修之,先人又从而叙之。逮及于今有数十年矣。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百世子孙未有忘乎祖者。而祖则既往矣,虽曰追远,卒不可得而追矣。然其一气之所传,子孙之继继承承于千万年者皆其一人之身也。故余不忍一人之身,今得至于途人,而有祖谱之作。先考与余,从祖之志,亦余之志也。今数十余年而族人益众,余每观吾族人中有孝悌廉让者,则以为祖宗之仁厚,宜有是子若孙也。而余亦与有荣焉,其或有反乎是者,则以为吾祖宗之仁厚,不宜有是子若孙也。而余亦与有辱焉,故余惧其善不相劝,过不相规,有至于途人之势。复为之取其谱而重修之。余之志盖亦先人与余从祖之志也。至其渊源之所自,与其所以由微而著之始终,先人叙之详矣,故不复赘云。
时雍正十三年岁次癸丑孟春月十世孙子宝撰
5修刻祖谱序
余先世祖籍江西赣州府赣县,远祖年久无考。自始祖讳谦(绶)兄弟者,明永乐二年,迁山东居德州城北左所三屯,以耕以读、克勤克俭,历今三百余年,相传一十四世。其间掇入泮、登士贤、乡饮入贤祠以及中悃中之节孝贞烈者,代有其人,此固盛世之洪仁,亦祖宗之垂荫也。余幼龄时备聆先人遗训,与祖考,以家谱虽修而刊刻未举心常缺然。及余长而诗书略有,学业倍增,簿书弗克,追求先志者,每以刊谱为念。思筑家庙以立主位,犹嘱后世子孙远致斯意于余,余因此益有感焉。余远考先人及宗党,又阅十五年展墓之日,少长咸集,见老少之盛,生齿之繁,信可乐也。但谱牒久未增修内多遗缺,间有迁于他乡者,恐日久变迁,徴考无由,甚至交臂相失视一本如秦越人,诚可虑耳,且以间暇之日手叙成册。余因作馆于外,不得详叙,耿耿于心,当静处家庭之间逐篇翻阅,谱内诸序已详,无复重赘。伏思吾祖宗数百年来忠孝传家、淳朴相尚,是以克昌厥复,余庆攸长。余今退归林泉,将谱牒刊刻成册,携分族众,惟望不时翻阅,咸知支派虽繁,各出于一本,各宜敦睦宗族,共相式好。追思水木根源,恪守先人遗训:“穷则孝悌力田,仕则鞠躬尽瘁。顾礼义廉耻,知尊卑名分,毋荡险无遗,乐名列史册,以光前列。”是则吾之志也,实吾所深望也。本族未尝有出仕者,倘窃食君禄者观此谱,可以知其大概矣,是为序。
时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孟春九世孙尚修 谨撰
6
夫礼莫大于祀先!春露秋霜谁无怵惕凄怆之心,而世系尤不可不详,而一本,而九族,推而上之始祖为木本水源,尤其所当体念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此亦见人心之淳,风俗之隆,端必由乎是也。但世远年淹而世系有不可以尽传者,惟以所得乎先人者,谨薰沐以志之。
时道光二十一年岁次壬午孟春十二世孙士公重叙
7
原籍江西赣州府赣县清小伞谢人明,永乐二年初本运丁、习训典,迁于德州北三十里屯曰第三左所皆谢氏无他姓,遂占籍焉。赣水名在豫章,章贡二水合流立邑于此故名赣。
且族谱所关亦甚重矣,自道二十一年叙修已经五十余载。至今门户益多,族丁愈众,如不再叙甚至相遇不识,一脉成路人矣。余承先人之志,决意重叙家谱各藏一册,见是谱者如见高曾祖焉,如见子孙名目焉,诚祖宗之功臣,族中之盛事也。如刊刻再叙以待后之富且贵者。
时光绪二十三年岁在丁酉仲春十四世孙邦林谨识
祖茔地基阔步:东西横阔一百步,南北长阔一百步。成地四十一亩六分。
次支的长支,世祖秋元拨坟于老茔地与此支无干。
8
且念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慎终追远,此仁子之道也。概因十数载中,颇受形势的动荡,阻碍对祖宗的扫墓和祭祀,诚存不聊生,殁不得安。目前,转危为安,畅通无阻,形势大好。余在德州建筑公司工作,悠久有时。来家时间苍促,操持家务,聊聊无几。八零年孟冬之际,承上关怀,退休还梓。时当形势大好之际,吾奠定百倍信心,将吾谢氏老幼四代在团结的基础上,存有不足之地,进行校正,增强团结,制定的原则和方向:入则孝,出则悌,永持忠厚传家,代代诗书继世,勤俭持家,廉洁奉公,恪守法纪,大礼当先,和睦待人,以光祖宗之遗德,以裕后代之荣誉。余望老幼四代,认真执行,切不可有违也。吾朝思暮想,祖谱失修断叙,相传六代之久,百载有余,使我不得不深虑也。人口发展愈来益盛,门户愈来益多,倘不及时修叙,则形成遐迩不识,交背不语,本一脉相传而视为路人,岂不令人耻笑乎。值渴不及待的情况下,吾承祖宗遗志,不使谢氏宗族发生紊乱,决意即将祖谱重新修叙。以资户户持谱一册,展卷了然,此祖宗之志,亦余之志也。并期后代富有才华者,再详叙之,为吾至望焉。
公历一九八一年岁次辛酉仲春之月
十七世孙恭谨叙
勘察祖谱,原自一四一七年即明朝永乐二年,历往年数是五百七十五年。为响应平坟的基本国策,以利开发土地,故将先人之遗骨深落地下,永保窀穸。水源木本世代相传,现人口众多乃祖宗一脉真传。以慎终追远之风,略表寸诚而立此碑,标志千秋永垂不朽。
谢氏始祖之墓
岁次一九九二壬申年之秋为记永垂千古
1始祖讳寅谦(绶)配 氏,生子一:敬。
1二世祖讳敬配 氏,生子一:宁。
1三世祖讳宁配 氏,生子一:宗俊。
1四世祖讳宗俊配邱氏,生子二:长现、次瑶。
五世2--3
1五世祖讳现配马氏,生子一:应元。
2五世祖讳瑶配俞氏,生子二:长秋元、次经元。
。。。。。。。
1始祖讳寅谦(绶)配 氏,生子一:敬。
1二世祖讳敬配 氏,生子一:宁。
1三世祖讳宁配 氏,生子一:宗俊。
1四世祖讳宗俊配邱氏,生子二:长现、次瑶。
五世2--31五世祖讳现配马氏,生子一:应元。
2五世祖讳瑶配俞氏,生子二:长秋元、次经元。
六世3--61六世祖讳应元(庠生)配宋、叶氏,生子四:长擢、次拔、三振、四挺。
2六世祖讳秋元配王、张、邓氏,生子一:捷。
3六世祖讳经元配罗氏,生子一:恒。
七世6--101七世祖讳擢(庠生)配王氏,生子一:嘉禧。
2七世祖讳拔配张、刘、方氏,生子三:长嘉祯、次遇彬、三遇彰。
3七世祖讳振配梁氏,生子一:遇知。
4七世祖讳挺配封氏,生子二:长遇盛、次遇美。
5七世祖讳捷配俞氏,生子二:长遇泰、次遇春。
6七世祖讳恒配罗氏,生子一:遇奇。
八世10--201八世祖讳嘉禧配氏,生子二:长凤、次英。
2八世祖讳嘉祯配叶氏,生子二:长佩、次瑜。
3八世祖讳遇彬配李、袁氏,生子三:长亮、次恺、三悌。
4八世祖讳嘉彰配方、张氏,生子三:长前、次素、三恪。
5八世祖讳遇知(号来聘庠生)配俞氏,生子二:长曾、次鲁。
6八世祖讳遇盛配缪氏,无嗣生女二:长适李、次适方。
7八世祖讳遇美配申氏,生子三:长惠、次德、三荣。
8八世祖讳遇奇配王氏,生子二:长尚、次宏。
9八世祖讳遇泰配李、方氏,生子二:长秀、次镇。
10八世祖讳遇春配杨氏,生子一:瑞。
九世20--231九世祖讳凤 外出。
2九世祖讳英 无嗣。
3九世祖讳佩配王、张氏,嗣朴宝。
4九世祖讳瑜配夏氏,生子二:长朴宝、次有宝。
5九世祖讳亮配李氏,生子二:长乃宝、次果宝。
6九世祖讳恺配刘氏,生子二:长鼎宝、次秀宝。
7九世祖讳悌配王氏,生子一:银宝。
8九世祖讳前配刘、冯氏生子一:重宝。
9九世祖讳素配叶、刘氏,无嗣生一:女适周。
10九世祖讳恪配祝氏,生子二:长子宝、次彦宝。
11九世祖讳曾配李、段氏,生子一:维宝。
12九世祖讳鲁配李、丁氏,嗣孙维宝次子知。
13九世祖讳惠配氏,生子一:侯。
14九世祖讳德配氏,无嗣。
15九世祖讳荣配祝氏,生子二:长俨、次仪。
16九世祖讳尚配王氏,生子三:长维翰、次维藩、三维城。
17九世祖讳宏配田氏,生子三:长维屏、次维恒、三维宁。
18九世祖讳秀配李、杜、纪氏,无嗣。
19九世祖讳镇配吕氏,生子一:维正。
20九世祖讳瑞配纪氏,生子二:长维新、次维明。
十世23--331十世祖讳朴宝配张氏,生子二:长龙、次虎。
2十世祖讳有宝配氏,生子一:相。
3十世祖讳乃宝配李氏,生子二:长贵、次荣。
4十世祖讳果宝配许氏,生子二:长富、次华。
5十世祖讳鼎宝配氏,生子二:长广、次友。
6十世祖讳秀宝配胡氏,生子一:熹。
7十世祖讳银宝配李氏,无嗣生女一:适韦。
8十世祖讳重宝配牛氏,生子一:勷。
9十世祖讳子宝配俞、王氏,生子一:勋。
10十世祖讳彦宝配管氏,嗣孙士瑞。
11十世祖讳维宝配何氏,生子三:长礼、次智、三信。
12十世祖讳侯配苏氏。
13十世祖讳俨配陈氏。
14十世祖讳仪配王氏。
15十世祖讳维翰配曾、田氏,生子三:长瑜、次玮、三琏。
16十世祖讳维藩配王氏,生子四:长瑁、次升、三珩、四璜。
17十世祖讳维城配崔氏,生子二:长玟、次瓒。
18十世祖讳维屏配刘氏,生子二:长彦、次官。
19十世祖讳维恒配王氏,生子二:长珍、次琪。
20十世祖讳维宁配李氏,生子二:长琮、次琨。
21十世祖讳维正配李、方氏,生子二:长钦、次钿。
22十世祖讳维新配 氏无嗣。
23十世祖讳维明配马、刘氏,生子一:镈(bó古乐器,大钟;古代锄类农具)
十一世33--231十一世祖讳龙配氏,无嗣。
2十一世祖讳虎配氏,无嗣。
3十一世祖讳相配氏,无嗣。
4十一世祖讳贵配祁氏,
5十一世祖讳荣配叶氏,
6十一世祖讳富配陈氏,
7十一世祖讳华配氏,无嗣。
8十一世祖讳广配俞氏,生子一:士全。
9十一世祖讳友配刘氏,无嗣。
10十一世祖讳熹配刘氏,生子一:士忠。
11十一世祖讳勷配吕、赵氏,嗣勋长子士哲。
12十一世祖讳勋配周氏,生子三:长士哲(出嗣)、次士聪、三士瑞(出嗣)
13十一世祖讳礼配韩氏,生子一:来有。
14十一世祖讳智配侯氏,生女一:适张庄卢。
15十一世祖讳信配尹、张氏,生子二:长士周、次士文。
16十一世祖讳瑜配孙氏,生子一:士友。
17十一世祖讳玮配苏、罗氏,嗣孙大宝。
18十一世祖讳琏配朱、杨氏,生子一:士伦。
19十一世祖讳瑁配杨、李氏,生子二:长士玉、次士来。
20十一世祖讳升配景氏,生子一:士兰。
21十一世祖讳珩配王氏,无嗣。
22十一世祖讳璜配曾、魏氏,生子一:士惠。
23十一世祖讳玟配李氏,生子一:士曾。
24十一世祖讳瓒无嗣。
25十一世祖讳彦配王氏,生子一:士勇。
26十一世祖讳官配魏氏,生子一:士昌。
27十一世祖讳珍配 氏,嗣琪之子士魁。
28十一世祖讳琪配陈氏,生子一:士魁(出嗣)
29十一世祖讳琮配赵、夏、杨氏,生子一:士德。
30十一世祖讳琨配刘、杨、封氏,生子二:长士公、次士平。
31十一世祖讳钦配徐、俞氏,生子一:士珍。
32十一世祖讳钿配吕氏,生子一:士礼。
33十一世祖讳镈无嗣。
编辑本段
江苏省谢氏族谱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 (清)谢大才等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丹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 (清)谢公文等修清宣统二年(1910年)玉树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 (清)谢圣池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活字本 三册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谢顺德 谢楚宝等主修清光绪二年(1877年)木活字本 国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11) 日本 美国
江苏常州·谢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谢迎梅等续修清光绪六年(1880)宝树堂活字本二十二册 国图 人民大学(存卷1—14) 美国
江苏常州·谢氏源流一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毗陵谢氏瑞云堂刻酌古准今本南京大学 美国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谢光照等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宝树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 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901885—912
江苏·毗陵谢氏宗谱三十八卷谢承恩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宝树堂木活字本三十二册
威宁吕姓氏历史记载,威宁吕姓的来历
本文2023-11-02 05:33: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