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的淮扬移民
南宋时期的北人南迁淮扬,淮扬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人口迁移。
南宋时期淮南东路辖楚、扬二州,下辖沿运河的淮阴、山阳、宝应、高邮、江都五县及沿海的盐城一县,这六县在南宋淮南东路中受战乱影响较大,又是今天江淮方言淮扬片地域。
金人南侵后,中原移民大量移居江淮。太原失守后,朝廷认为“淮泗不可居”,向发运使方孟卿借船,船刚过闸,潮水就落了。洪泽闸因为要涨潮时才能开启,所以在闸前聚集了很多北方流民,他们被统治者诬为盗贼。这些京东路(今豫东、山东、苏北部分地区)和宿州(治今安徽宿州市)的民众显然是沿着汴河和泗水到达洪泽湖的。《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三记载山东梁山泊“水贼”张荣在建炎三年率领军队沿泗水南下,到达楚州鼍潭湖,积茭为城,有部众万余人,次年在抵抗金军不利后,又转移到兴化县缩头湖,作水寨自保。次年三月水浅,金朝挞懒军队进攻的小船困在泥沼中,张荣部大败金军,挞懒奔逃楚州。南宋政府任命张荣为泰州知州,缩头湖后来改名得胜湖至今。
当时在楚州聚集了很多北方移民,“山东忠义,聚于山阳十万”,除了汴河、泗水外,还有通过海路南迁的移民。楚州很多民众在战乱中逃亡他乡,《夷坚志·支甲》卷九记载楚州巨富张遭乱流离,骨肉散落,只和一个仆人栖身于射阳湖(在今淮安、扬州、盐城三市交界处)中,险些被盗贼杀掉,幸好被仆人搭救,绍兴和议后才返回楚州,又积累起百万资产。他是侥幸逃生,很多人只能魂散他乡了。《清波杂志》卷七说:“扬州仓猝南渡,扬子江中遗弃物尤多。后镇江渔户于西津沙际,有得一囊北珠者。”西津是镇江往来扬州的重要津渡,这里的“仓猝南渡”指建炎三年扬州大溃败一事。当年二月,赵构在扬州,金兵南下,黄潜善、汪伯彦不仅瞒报军情,还不让百姓搬迁出城,等到金兵逼近扬州,赵构仓促渡江。扬州居民争出城门逃亡,践踏致死者无数。金人游骑至瓜洲,还有十余万民众尚未渡江,奔走坠江者约有一半。金人占领扬州后纵火焚城,存活的只有几千人,这是南宋时扬州受祸最惨的一次。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扬州城内居民又逃跑一空,部分居民被刘琦用船送到江南,部分居民逃到泰州。隆兴和议后,扬州有所恢复。宋末李庭芝坚守扬州,死不降元,扬州又是“积骸满野”,大量居民逃亡。
元代孔齐在《至正直记》卷四有一段总结得很好:女真之寇乱扬州,百里之间虚无人烟,至隆兴以后复盛,德末兵乱又废。父老尝云,自扬州至中原七百里无人烟,至元贞以后复盛,至正甲午以后,今如荒野,不知何时复兴也?不靠运河的盐城县也有南迁移民,元军占领临安后,陆秀夫等人拥立赵罡、赵于海上。祥兴二年(1279年)山之战失败后,陆秀夫背着赵跳海殉宋,南宋灭亡。
根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家谱中也有淮扬民众南迁的记载。吴县《管氏家谱》说其祖先原籍山阳,靖康之乱时徙居苏州城东之东河。常州《新河唐氏家谱》、江阴《唐氏支谱》说唐氏祖先华甫公在宋元之际从高邮迁到常州白鹤溪,《润东北龚氏族谱》说龚氏祖先在南宋时从高邮迁往润州(今镇江市)。古代家谱不可全信,但是如果南宋家谱要伪托出地的话,总会选择河洛汴梁而不是淮扬,所以上述几则还是比较可信的。 淮扬地区在南宋时期迁出了大量人口,又接受了中原、江南很多移民,给淮扬地区的方言带来深远影响。首先,南北方文化在此得到了进一步交融,今天淮扬方言的面貌介于北方话和吴语之间,其成因至少可以追溯至此。其次,淮扬地区因为处在运河边上,战争中死亡、逃亡人口和迁入的北方移民都要多于东面的通泰地区,今天的江淮方言淮扬片比通泰片更接近北方话,原因可能也在这里。淮扬地区的迁出移民还对邻近地区方言产生很大影响,比如镇江和扬州隔江相望,接收了很多淮扬移民,这使得镇江方言更加接近淮扬地区,今天的镇江市区附近属于江淮方言的淮扬片分布地域。
天下管姓,以江浙、山东为多,江西、安徽、湖北、湖南、东北、陕西亦有之。现存世之管氏家谱,从上海图书馆存书目录及网上查询,可知有如下数种:
(一)、《如皋管氏宗谱》始迁祖管重和,元至正十七年自常州迁如皋之掘港场。谱为丛育才等主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共二十册,现存上海图书馆。
(二)、《如皋管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时管惟一主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二十册,存南通图书馆。疑与前同。
(三)、《云阳管氏宗谱》,一世祖管御,北宋仁宗时自山东青州渡淮,先寓维扬,后徙洪州。元丰二年,其子管炬卜居丹阳永济乡之管山,后世遂奉其为始迁祖。管亨裕主修,现存上海图书馆。
(四)、《云阳管氏宗谱》六卷。明万历五年(1577年)邵南公始修,此为第十二修,清管贞茂主修,道光七年(1881年)永思堂活字本六册。现存历史研究所。
(五)、《吴县管氏家谱》,旧籍山阳(江苏淮安),宋靖康之乱徙苏州城东之东河。一世祖管进,始迁祖为进之五世孙管文正。明成化间迁邑之平江里龙潭上,又治宅于管家园。管礼秉纂修,有明陈鹤撰序,吴昌硕题书名页,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二册,现存上海图书馆。
(六)、《吴县管氏家谱》,光绪十八年抄本,一册,管廷奎纂修,现存上海图书馆。
(七)、《吴县管氏家谱》,不分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管鸿始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二册,存苏州市博物馆、苏州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师大等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历史研究所亦有存书。
(八)、《西溪管氏宗谱》(江苏溧阳)一世祖管天龙,北宋时居浙江,五世祖管思舜迁溧阳。思舜子文绰,号西溪,南宋绍定间再徙邑之奉安黄雀花墩下,是为本支始迁祖,光绪九年孝恩堂活字本七册,存上海图书馆。
(九)、《武进华波里管氏族谱》,民国时管凤和等修,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现存美国。
(十)、《管氏宗谱》附管氏分谱卷。清咸丰年间修,光绪年间补钞本,四册。全书原题四册,内容有重复。现存北京图书馆。
(十一)、《管氏重修宗谱》三十一卷,末一卷,民国管启韶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昭格堂活字本三十二册,现存北京图书馆。
(十二)、《浙江萧山管氏宗谱》四卷,清管廷元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活字本四卷,现存日本、美国。
(十三)、浙江常山《平昌管氏宗谱》三卷,民国三年(1914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辉镇高峰村。
(十四)、《黄岩新桥管氏宗谱》,民国间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十三卷。
(十五)、《黄岩管氏宗谱》,始迁祖管新涵,元末自括苍龙泉州前东浦迁至黄岩新桥。管庆桂纂修,清咸丰八年木活字印刷本八册。疑与十四相同,只时间早而已。
(十六)、安徽《泾川浙南都管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管贤书、管国培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木刻本十三册。该谱创修于明天顺年间,该族散居安徽泾县、旌德等地。谱存河北大学图书馆。
(十七)、湖北黄岗《管氏宗谱》九卷,清管应起经理创修。同治八年(1869年)管氏新镌木活字本八册,存武汉图书馆。
(十八)、湖北黄岗《管氏宗谱》,民国元年管承喜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管氏绍仲堂刊木活字本,此谱始修於清同治八年(即前种)此为二修,有缺页,武汉图书馆存其1—3卷。
(十九)、黄岗《管氏宗谱》,同前,存卷首及1—7卷。
(二十)、武陵(今湖南常德)管氏宗谱,清末活字本。迁益阳、桃源、龙阳世系。该谱存上海图书馆。
(二十一)、《齐川管氏宗谱》今江西广丰。始迁祖管葵,宋末元初自浙江龙泉石马岗迁来,为管师复之后,谱十七卷,现存上海图书馆。
(二十二)、《高密管氏家谱》二卷,清管延芳、管延选等修(按:延疑为廷字),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刻本二册,现存日本、美国。(注:高密只存同治三年本,同治十年本未见过。)
(二十三)、《高密管氏家谱》二卷,同治三年(1864年)管万选等主修,现散存于各股长房家中,下同。
(二十四)、《高密管氏家谱》四卷,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管晖吉、管恩覃等主修。
淮扬的淮扬移民
本文2023-11-02 05:03: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