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的历史
一、关于田氏的由来田氏的由来
田氏的由来春秋战国时期,田氏即为陈氏如春秋时齐国大臣田成子即为陈成子后来田和取代“姜”氏政权,历史上称为“田氏代齐”又,战国时哲学家田骈[pian]亦称陈骈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子姓世系表》所载,周初陈胡公妫满受封于陈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十世孙陈厉公陈陀,生子名陈完,字敬仲当时陈完的侄子、太子御寇被陈宣公所杀,陈敬仲畏惧祸及自身,遂逃奔到齐国,一是授封食采于田邑,二是古音陈田读音相近,三是政治关系上不易再继续称陈姓,所以陈姓第14世陈文子为宰相,改陈姓为田姓称田文子,田文子为田姓始祖,历史上常说陈田一家,即于此。
二、田姓的来历1、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设置的官位,与田地农耕无关,而是专职负责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
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田正,亦称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辅政召公所设置的官位,就是专职管理农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主要负责管理井田之公亩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
3、源于姚姓与妫姓, 舜帝有虞氏后裔,此为汉族田姓的大源流。出自虞舜(姚重华)之后齐国官吏妫完(田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
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之邑许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许田,是春秋时期周王朝设置在鲁国境内的一个专门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规定的用来进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时,各诸侯国君和百官们所住宿和举行重大典礼之地。“许”,赋也,愿也;“田”,祭祀之田、朝拜之田、典礼之田也。
5、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虢国之邑桑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桑田,是西周时期虢国之邑,因盛产桑蚕和丝纺织业发达而著称,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东北部地区,其地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中有记载:“虢公败戎于桑田。桑田,虢地。”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
6、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田公它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杨倞注引《世本》记载:“楚平王孙有田公它成。”
7、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都城新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左传·成公六年》中记载:“晋迁于新田。”周简王姬夷二年(公元前584年)农历4月,晋景公姬孺将晋国都城迁至新田(今山西侯马西北城),位于临汾盆地南沿,西南有峨嵋岭,南有绛山,均为中条山余脉。
8、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黄湜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辅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黄湜,因他提出了废削诸藩之权,引发了靖难之祸。黄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扩展资料
田姓名人
1、田文镜
田文镜 (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原隶籍汉军正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监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二岁的田文镜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官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帝即位后,深受宠待。
2、田九成
(?—1397)明初陕西沔县(今勉县)人。明初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在陕西勉县,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洪武三十年(1397)与沔县吏高福兴、僧李普治策划起义。
因人告发,李普治被捕,便率众起义,自称汉明皇帝,年号龙凤。高福兴称“弥勒佛”,王金刚奴、何妙顺等称“天王”。攻破略阳(今属陕西)等地。据川陕险要,声势颇盛。后为明征西将军耿炳文镇压。
3、田光
田光(?—前227年),战国时期燕国人,史书记其“邑之东鄙人也”(即邢台新河县西千家庄人),燕之处士。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亦称节第二十编侠。时人誉为智深而勇沈的“节侠”。为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并举荐了荆轲。
参考资料:
田与陈本一家 田横王留大名
《姓纂》说:“妫姓,舜后,陈厉公子完,字敬仲,仕齐,或号田氏,至田和篡齐为诸侯,九代至王健为秦所灭,建弟假及田?,儋子市,儋从弟荣,弟横,弟子广羽,时并裂地称王,北平。”
《通志氏族略》曰:“田氏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逐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故也。”
《姓氏考略》:“陈公子完奔齐,以陈氏为田氏,田陈相近,故可互称,望出北平。”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食采于田,又为田氏。”
由上面的四项记载,当年田氏之分自陈氏的情形,便已一目了然了。原来,当初从陈国出奔到齐国的公子完,起初还是以陈为氏的,后来,却由食邑于田,以及田、陈二声的相近等因素,才改换了自己家族的姓氏,使得这个著名的姓氏开始出现。这样推算起来,田氏的历史至少也在2500年以上。
田姓人还可以把自己跟上古圣君虞舜的渊源关系,追溯得一清二楚。依照《姓纂》的考证,周朝初年被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是虞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春秋时代奔齐的田姓始祖公子完,是胡公满的第十代孙,而头一个以田为姓的,却是公子完的第七代孙。由此可知,田姓的始祖应该是虞舜的第五十四代后裔,真是脉络分明。
不过,后来的田氏却也跟大多数的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根据《列卿录》的记载,明朝初年辅佐惠帝废削诸藩之权,结果却引起靖难之祸的大臣黄子澄,在他被燕王磔死之后,他的儿子为了避祸,曾经改名换姓为田终,使得田氏增加了一支新的血脉,阵容更加的庞大。
历史上,田姓的知名人士不少。田横和他五百壮士的事迹,更是壮烈感人。田横是齐国的公族,是齐王田荣的弟弟。田荣死后,田横代领其众,击项羽,收复齐地,并且迎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任相国。后来,田广被汉将韩信所掳,他就自立为齐王,并于刘邦取得天下之后率领从属五百余人逃亡入海岛,然后,就谱成了下面一段记载于《史记》的可歌可泣壮烈史诗:
“高祖召之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乃与二客诣洛阳,未至三十里,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遂自杀。高祖以王礼葬横,拜二客为都尉,二客皆自刎。居海岛中之五百余人,闻横死,亦皆自杀。”
这是何其令人感动的一首史诗,难怪千百年来只要有人提起田横的大名,都会令人肃然起敬。
四、田姓宗族的历史如何早期,田姓一族主要活动在今山西、河南、北京和湖北等地。
汉朝初期,田姓一族迁徙到了京兆一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中原战乱不断,田姓一族迁居到了今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外,还有人迁徙到 了今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和天津等地。 唐宋期间,田姓族人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
此际,田姓一族中已有人迁居到今福建和广东 者等地。 明清之际,田姓族人已遍布大江南北。
清朝中期开始,福建和广东田姓族人陆续迁至台湾,进而移居海外。 现今,田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山东和河北多此姓。
五、田氏历史资料和现状简短田姓源自妫姓,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完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封之为工正,列为大夫,“陈”、“田”古音相近,因此又田完。田完后人田和担任齐相国时,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从汉代开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带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可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台,进而移居海外者。
如今,田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为多,上述五省田姓约占全国汉族田姓人口的43%。田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58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
六、田氏家族历史名人古代名人: 田 光:燕国著名的侠士。
田 文:战国时,齐国大臣。号"孟尝君" ,是"战国四君子"之一。
田九成:明初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在陕西勉县,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 田 横:本齐国贵族,秦末从兄起兵,重建齐国。
楚汉战争中, 自立为齐王,兵败奔彭越。汉建立,率五百人逃亡海岛,因不愿称臣于汉,全部自杀,此岛后称"田横岛"。
田 何:今文易学的开创者,专治《周易》,西汉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都出于他的传授 田 单:战国时人。最早采用火攻战术的大将,曾采用火攻战术击败燕军、收复70多城。
田 骈: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他治学黄老,借道明法,讲学 稷下,善于雄辩,与慎到齐名。
田承嗣:唐朝安禄山部将 田文镜:清朝雍正帝心腹,山西布政使。 现代名人: 田汉:文学家、著名剧作家、诗人 田方:著名**演员 田间:著名诗人 田秉毅: 著名羽毛球运动员 田亮:著名跳水运动员 田雄:北京市房山区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七、田氏历史资料和现状田姓是中国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六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九。
田姓源头众多,历史最久远的当属出自妫姓的一枝。妫姓相传是舜的后裔。
武王灭商后,为便于国家的治理而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姓中的妫满因此被封为陈侯,其所在的陈,大致位于今天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就是今天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妫满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其后裔以陈为姓。春秋时,陈历公之子子陈完为避祸逃亡齐国,齐桓公封他于田,陈完以地为氏,改称田氏,田完成为田姓始祖。
此事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通志·民族略·以国为氏》载:“田氏即陈氏,陈历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子御寇,敬仲避祸奔齐,遂匿其氏为田。”《姓纂》载:“妫姓,舜后,陈厉公子完,字敬仲,仕齐,或号田氏,……”《通志氏族略》载:“田氏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宜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逐匿其氏为田。
陈、田,声近故也。”《姓氏考略》载:“陈公子完奔齐,以陈氏为田氏,田陈相近,故可互称,望出北平。”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食采于田,又为田氏。”田姓田姓另一枝较早的源头可追至传说中农神田祖,《姓氏急救篇》中记载田祖的后裔以田为姓,但这一说法缺乏充足的史料佐证。
田姓自得姓后,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除了田姓人自身的繁衍外,其他各姓和各族人出于各种原因的加入也促进了田姓的发展。
如《金史》记载女真族的呵不哈姓改为田姓。金朝建立后,由于受宋文化的影响,开始有女真人改姓汉姓,金初的世宗、章宗等,为禁止这种行为曾明令,“禁止女真人得译为汉姓”、“犯者抵罪”。
但此举并未收到多大成效,女真皇族中的一些人冲破禁令,改姓汉姓,致使百姓纷纷效仿,到金末时已经有数十个女真姓改为汉姓,呵不哈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改为田姓的;宋朝庆元年间,绍兴年间进士,宁宗朝官拜左丞相的留正因为“庆元党禁”而遭罢逐,到绍兴隐居。明朝洪武初年,其后裔去掉留字上的卯,以田为姓;还有一支田姓是明初大臣黄子澄的后裔。
“靖难之役”后,朱棣击败惠帝,随后便对主张削藩的大臣进行屠杀,黄子澄被俘后不屈而死,其子为避祸而改为田姓,其后裔就以田为姓;土家族中的田姓人很早就见诸于史籍,如《南齐书》等史籍中都有记载。目前脉络较为清晰的土家族中的田姓是湘西的一支土家族田姓,清朝江苏无锡人顾彩《容美纪游》中称容美当时的司主叫田舜年。
有学者根据田舜年编修的《容阳世述录》和《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史籍由田舜年一支田姓依次上溯为田甘霖、田玄、田楚产,田宗愈、田九龙、田世爵、田秀、田保富、田潮美、田胜贵、田光宝、田乾宗(土家浯名为田先什用)和元朝的墨施什用,墨施什用再往上的裔承关系已难以考证,不过由此可以得知,这支田姓诞生于元朝;台湾原住民中也有许多田姓人,台湾原住民中田姓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一枝比较特殊,据台湾《 》报道,一位纹面老人叫田贵实,他的父亲叫西畔·乌茂,并不是姓田,日本侵占台湾时,将大批高山原住民强行迁至平地,田贵实的父亲就在当时被强迫迁下山,并被取了一个日本名字“材田三郎”,抗日战争胜利后,户籍人员进行姓名登记时,他的父亲告诉户政人员喜欢种田,因此就被登记为田姓,井因为人多、钱多、土地多而被登记为“田三多”。此外,许多其他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田姓,如汉朝并州的田姓出自匈奴,宋朝的西夏人中有田姓,明朝时赐元人察察田姓,清朝时,满族姓氏“罕楚哈氏”和“田佳氏”改为田姓,在白族、藏族、高丽、佤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田姓。
现在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县自称“蒙豆”的苗族中有田姓。居住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路白马乡白马人中有田姓,著名歌星田震是瑶族人。
中也有田姓。田姓发展折叠编辑本段除了其他的姓氏的人加入到田姓中来的情况外,田姓中的人也时常加入到其他的姓氏中,这是田姓发展的又一个方面。
据史料记载,田姓人曾融入如下姓氏中:1薛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功被封于薛,建立薛国。
秦统一天下后,薛国灭亡,田文的后裔中有人以薛为姓。2孙姓。
田完的后裔中有一个名叫田书,任齐国大夫,因有战功,被齐国国君齐景公封于乐安,并赐孙姓于他,这成为孙姓的来源之一。这支孙姓在春秋战国时出了两位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田书的孙子)和孙膑(孙武的孙子)。
3车姓。此事在《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中都有记载,《姓纂》中说:“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诏乘小车入省中,时号车丞相,子孙因为氏,望出鲁国,南平、淮南、河南”;《通志氏族略》中说:“汉武帝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诏乘小车出入省中,时号车丞相,其子孙因以为氏”。
田千秋是汉武帝、汉昭帝时的丞相,曾于武帝时直言为遭人陷害的太子刘据辩明冤屈而被汉武帝封为大鸿胪,后升任丞相。昭帝即位后,因田千秋年高德劭,特许他乘车出入,因此被人称为“车丞相”,其子孙后来就以车为姓。
4陆姓。齐宣王时,宣王封其子田通于平原县陆乡,田通的后裔。
八、请问历史上和当今姓田的都有哪些名人田 光:燕国著名的侠士,他结识燕太子丹后,曾把荆轲推荐给 太子丹以谋刺秦王政,太子丹要田光保证不泄密,田光便抽刀自尽,让太子放心,又激励了荆轲。
田 文:战国时,齐国大臣。他轻财下士,门客三千号"孟尝君" ,是"战国四君子"之一。
田九成:明初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在陕西勉县,以白莲教组织农 民起义。 田 横:本齐国贵族,秦末从兄起兵,重建齐国。
楚汉战争中, 自立为齐王,兵败奔彭 越。汉建立,率五百人逃亡海岛,因不愿称臣于汉,全部自杀,此岛后称"田横岛"。
田 何:今文易学的开创者,专治《周易》,西汉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都出于他的传授 田 单:战国时人。最早采用火攻战术的大将,曾采用火攻战术击败燕军、收复70多城。
田 骈:战国时思想家,齐国人。 他治学黄老,借道明法,讲学 稷下,善于雄辩,与慎到齐名。
九、田姓起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田正,亦称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辅政召公所设置的官位,就是专职管理农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主要负责管理井田之公亩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 最高长官称田正,亦称稷,由王族贵胄担当,下属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还设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统一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辖的官衙。后世历朝历代所称的“社稷”,就是由此而来:社,宗庙也,稷,田正也,合称就是整个王朝、国家的象征。
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
稷为田官之长。”后来,在东周时期各诸侯大国亦仿设有类似的官职,但皆称为“大司田”。
田氏出自妫氏,舜帝之后陈国公族妫完(田完)奔齐后遂以田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舜嫡裔33世妫满为陈侯与公爵同等,史称胡公满。胡公满的第十个孙子陈完被陈宣公杀死。陈完逃到齐国。陈完谦虚、彬彬有礼、声名远扬。齐桓公很欣赏陈完,就命陈完管工程的官并封陈完田地。
陈完改姓田完,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因此,姜姓吕氏齐国(姜齐)成了田氏齐国(田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田氏是一个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的姓氏群体,属于超大姓氏系列,人口约64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
扩展资料:
田氏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田姓人口由31万增到520万,增长了16倍多。田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从宋代至今的1000年中田氏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以∨形的形式出现的。
全国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贵州等省,约占田姓总人口的35%,其次是四川、湖南、陕西、山西、湖北。这五个省已经集中了田姓人口的29%。
-田姓
-田氏代齐
任姓来源有五: 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2、由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3、出自风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4、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6、排行三十字 荣光河献瑞 水晏海呈祥 祖德遗深厚 卜成奕代昌 诗书留教泽 礼乐萃冠裳
[编辑本段]二、播迁
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考证,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是《通志·氏族略》记载: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二是《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之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便以国为氏。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后裔,也有黄帝的后裔。 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 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 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肆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编辑本段]三、郡望堂号
任姓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1、乐安郡
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2、东安郡
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 水薤堂:水薤堂是非常著名的一个。这个堂号和东汉名士任棠有关。 任棠,生卒年不详,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他学问很大,不愿出仕为官,就在家教书为生,是当时著名隐士。既然是名士,地方上的官员免不了前来来拜访。面对殷勤前来的父母官,任棠却常常避而不见。 东汉时,天水郡改称汉阳。不久,新任汉阳太守庞参到任,依例前去拜访老者以及贤者,任棠自然在此之列。 庞参是河南缑氏人,他文武兼备、谋虑深远,年少时被推举为孝廉,出任左校令。当时边患频繁,他主张屯边备战,行休养生息之道,减轻赋税以待养精蓄锐,可谓忧国之士。另外,他为官正直,处事干练,声誉甚佳。 不过,庞参在任棠这里,并没有受到什么欢迎。庞参到时,任棠正在家等候。见到新的太守,任棠既不迎接也不说话,只是把从地里刚拔出的一颗薤(一种杂草)摆到桌子上,又在堂前放了一盆清水,随后抱着小孙子跪在堂前。庞参就被这样晾在一边。随同庞参而来的主簿十分恼火,连忙呵斥任棠狂傲之至,竟敢怠慢太守。明理通达的庞参却挥手制止,他瞅瞅这桌上地下的两样东西,又看着堂前任棠,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任棠的用意。他回头对随去的属员说:任棠这是在教导我:放一盆清水是希望我做一个清官;拔一株大薤,是希望我能铲除欺压百姓的豪强;他抱着孙儿长跪在堂前,是希望我能够爱惜民力,抚恤老弱病幼。他,不愧是贤人啊。既然悟出来了,庞参就欣然拜谢而去。 随后,庞参在汉阳太守任上,抑强扶弱,实施惠政,发展生产,很得民心。 后人就由任棠和庞参的这次交往,概括出两个成语:拔薤诛茅,置水之情。前者意为:居官应刚直不阿,敢于诛除强暴;后者意为:陈述民间疾苦,希望当权者廉洁自持,体察民情。 由是,任棠用清水和大薤暗示庞参广兴仁政之事成为了一段佳话,留下了“任棠水”之名,为人称颂,后世任姓族人就以“水薤”为堂号来纪念这位任姓先人。 任姓其它堂号有“九真”、“玉知”、“叙伦”、“吏部”等。
族谱目录 1 任氏宗谱 / 江苏·江阴 / 思敬堂 1950年, 铅印本 2 任氏宗谱 / 江苏·江阴 / 思敬堂 清同治7年(1868), 木活字本 3 任氏族谱 / 江苏·如臯 / 清宣统3年(1911), 木活字本 4 吴宁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吴宁 / 清乾隆31年(1766), 木活字本 5 米峰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嘉庆5年(1800年), 木活字本 6 米峰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17年(1891), 木活字本 7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咸丰4年(1854), 木活字本 8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9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嘉庆24年(1819), 木活字本 10 湶塘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民国4年(1915), 木活字本 11 宜兴篠里任氏家谱 / 江苏·宜兴 / 一本堂 民国16年(1927), 木活字本 12 宜兴篠里任氏家谱 / 江苏·宜兴 / 一本堂 民国37年(1948), 稿本 13 荆溪任氏家乘 / 江苏·宜兴 / 一本堂 清, 木活字本 14 泰县五知堂任氏族谱 / 江苏·泰县 / 民国27年(1938), 油印本 15 剡西任氏宗谱 / 浙江·嵊县、剡县 / 敦伦堂 清, 木活字本 16 浦阳任氏宗谱 / 浙江·浦江、浦阳 / 清光绪31年(1905), 木活字本 17 海盐任氏宗谱 / 浙江·海盐 / 清乾隆49年(1784), 刻本 18 蒋家荡任氏宗谱 / 江苏·常州 / 文著堂 清光绪22年(1896), 木活字本 19 任氏家谱 / 安徽·旌德 / 清乾隆47年(1782), 刻本 20 任氏宗谱 / 安徽·旌德 / 民国13年(1924), 木活字本 21 任氏善潭宁三邑三修族谱 / 湖南·长沙、善化、湘潭、宁乡 / 民国, 木活字本 22 任氏族谱 / 湖南·临湘 / 五知堂 清光绪17年(1891), 木活字本 23 任氏家谱 / 湖南 / 乐安堂 民国7年(1918), 木活字本 24 任氏族谱 / 湖南 / 乐安堂 清, 木活字本 25 任氏长房支谱 / 湖南·湘阴 / 乐安堂 清光绪33年(1907), 木活字本 26 遂阳任氏族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积庆堂 清乾隆2年(1737), 刻本 27 遂阳任氏族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积庆堂 清, 刻本 28 遂阳邑东任氏家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积庆堂 清, 刻本 29 遂阳任氏大宗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积庆堂 民国25年(1936), 木活字本 30 遂安县修辑任氏宗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民国, 钞本 31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同治12年(1873), 木活字本 32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乾隆45年(1780), 木活字本 33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嘉庆12年(1807), 木活字本 34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道光17年(1837), 木活字本 35 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光绪19年(1893), 木活字本 36 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光绪19年(1893), 木活字本 37 竺溪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民国6年(1917), 木活字本 38 陈陀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宣统元年(1909), 木活字本 39 邻水任氏宗谱 / 四川·邻水 / 民国17年(1928), 石印本 40 东山任氏宗谱 / 浙江·余姚 / 五知堂 清光绪32年(1906), 木活字本 41 萧山任氏家乘 / 浙江·萧山 / 永思堂 清, 木活字本 42 兴化任氏家谱 / 江苏·兴化 / 民国31年(1942), 铅印本 43 任氏宗谱 / 江苏·镇江、宜兴 / 诒谷堂 民国5年(1916), 木活字本 44 怀宁任氏宗谱 / 安徽·怀宁 / 庆源堂 清, 木活字本 45 任氏四修族谱 / 湖南·浏阳 / 乐安堂 民国13年(1924), 木活字本 46 任氏家乘 / 保滋堂 清, 木活字本 47 任氏宗谱 民国, 铅印本 48 东山任氏宗谱 / 浙江·余姚 / 五知堂 清光绪32年(1906), 木活字本 49 竺溪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民国6年(1917), 木活字本 50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同治12年(1873), 木活字本 51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同治12年(1873), 木活字本 52 任氏家谱 / 湖南 / 乐安堂 民国7年(1918), 木活字本 53 海盐任氏宗谱 / 浙江·海盐 / 清乾隆49年(1784), 刻本 54 宜兴篠里任氏家谱 / 江苏·宜兴 / 一本堂 民国16年(1927), 木活字本 55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56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57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58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59 任氏宗谱 / 江苏·江阴 / 思敬堂 1950年, 铅印本 60 任氏宗谱 / 河南·平顶山 / 1999年, 铅印本 61 善潭宁三邑任氏原修族谱 / 湖南·长沙、湘潭、宁乡 / 烧汤河杏子堂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木活字 62 任氏续修族谱 / 湖南·安化 / 复盛堂 清道光(1821-1850), 木活字本 63 任氏族谱 / 湖南·沣县 / 五知堂 清光绪29年(1903), 木活字本 64 任氏善潭宁三邑三修族谱 / 湖南·长沙、湘潭、宁乡 / 烧汤河杏梓村 清光绪8年(1882), 木活字本 65 任氏创修族谱 / 湖南·澧县 / 五知堂 民国24年(1935), 木活字本 66 任氏家谱 / 湖南 / 乐安堂 民国7年(1918), 木活字本 67 任氏善潭宁三邑三修族谱 / 湖南·长沙、湘潭、宁乡 / 烧汤河杏梓村 清光绪8年(1882), 木活字本 68 任氏族谱考、暨鹤山麦村史略 / 广东·鹤山 / 2000年, 电脑排印本 69 竺溪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1999年, 影印、电脑排印本 70藕荫堂任氏修族谱/安徽·淮北/1992,木活字本
田姓的历史
本文2023-11-02 05:03: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