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的来源和分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温姓的来源和分布,第1张

温姓的起源 据《史记·夏本纪》载,夏代太康年间,太康不恤民事,疏于政事,朝政大权旁落。太康临终前把帝位传给了弟弟仲康。仲康性格懦弱,朝政被权臣后羿把持。后来,后羿被寒浞杀害,政权又落入寒浞之手。十几年后,仲康忧郁而崩,把政权传给了儿子帝相。帝相又被寒浞追杀。 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2020年夏室中衰,各诸侯国纷纷加强属地范围的管理,许多小的方国诞生。昆吾氏地处今冀、鲁、豫交壤处,地面范围较大,也在自己的辖区内分立了四个方国。 据《帝系表》载,昆吾氏有子苏、顾、温、董,先后建立起四个小的方国。温国在今河南省温县,因该地有温泉而称名,都城建在今温县上苑村的北地高台上。经文物部门考察,上苑文化遗址为龙山至二里头时文化遗址。 古温国的建立时间,据《温县志·大事记》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此地已立国。以境内有温泉得名,称温国。”古苏国的建立时间,据《竹书纪年》载:“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 但是,此时的古温国、古苏国,并不姓温姓苏,他们均姓昆吾氏的己姓,只是以温泉和紫苏草为图腾的部落。温姓是在夏末商初国灭时,以国为氏诞生温姓;苏姓是在商末周初以苏姓建诸侯国时诞生苏姓。 夏末商初,商汤起兵,首先灭了夏的主要诸侯国昆吾氏。据《温县志·大事记》载:“夏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灭温,温为商畿内邑。”温国被灭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720年,距今达3720余年,为中国较古老的姓氏。 夏昆吾氏诸侯国内包括温、苏、顾、董四个氏族方国。有温氏在今焦作地区,有苏氏在今安阳地区,有顾氏在今濮阳地区,有董氏在今菏泽地区。商汤建都西亳(今偃师),起兵灭夏,与昆吾之国仅黄河之隔,所以先灭昆吾氏。 以上是温姓得姓的由来。温姓还有两支来源,一支是公元前650年苏国被灭时,苏子逃往东方的卫国称温子,他的后裔以温为姓(见《唐温信碑》),唐时有太常宰温佶;另一支是《广韵》说的晋唐叔虞之后郤至族脉。 公元前573年,苏国被灭后,周将温赐晋,晋派公族大夫郤至辖温。郤至在晋掌兵权,以温为采邑称温季,晋后公畏惧他,诛灭其叔侄三族,他的孙子逃到温邑,开始以邑为姓。 因郤至是晋国的公族,其祖先为晋开国祖唐叔虞,所以今此脉均称唐叔虞为始祖。唐叔虞因桐叶封弟被成王封于唐(晋)国,他的十九世孙为郤至(见《广东温氏发展史·晋世家世系·温氏世系考》)。其他族源为改姓。 温姓的迁徙繁衍 中国历史上的迁徒多是因战争和灾荒而始。温姓的迁徙应从商汤灭温开始,但见于史料上的是商末周初的战乱开始的。据我国著名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和何光岳研究,商末周初有一支温国人迁往了西域的祁连山昭武城。 从这支温氏的迁徙,可以看出他们在夏末商初,已经从温地迁出,首先到了今山西、陕西之地,到了商末周初,才 到达今甘肃的昭武城。 到达祁连山昭武城的温国人,后遭到匈奴人的抗击,又继续向西,进入新疆境内,但同样遭到吐蕃人的抗击。最后,温国人一部流向疆南,后建起了温宿国;另一部温国人,越葱岭进入俄罗斯境,融入他国种族中。 温国人自商代以后迁向各地,他们越走越远,逐步到了北方的内蒙古、宁夏、辽宁各地,但他们始终不忘自己是温国人,在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带“温”字的族人,如温孤氏、温盆氏、叱温氏、温都氏等。 温姓向南方的迁徙,少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楚国有参将温集(见《广东温氏发展史》)。温氏大批向江南迁徙,是从两晋之间开始的。据《晋书·温峤传》载,山西太原郡祁县的温疥、温序的后代温峤,晋时到了浙江。 温峤后因功封安郡公,家居赣州(今江西)地区。他的十二世孙温皋,在南北朝时入籍扬州,温皋次子温穆葬在温州府地。唐末,温颙的子孙温同保迁居福建,他们的后代温元旺迁居到上杭(见《上杭温氏谱》)。 宋代,温德兴先任漳州太守,又任广东潮州太守,后任海南琼州太守,病故于赴任途中,埋葬在广州白云山,他的后代在广东繁衍起来。宋末元初,温氏经珠江三角洲,散居到云、贵、川、滇各省(见《温氏族谱》)。 据《广东温氏发展史》载,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温日操等人住台湾;雍正十二年(1734年),温明鼎等又入住台湾:乾隆八年(1743年),粤人温、曾、赖、曹四姓又入住台湾。广东廉江温缓、温宗瑞迁居到了新加坡南洋。 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战乱,沿海粤、闽、桂和滇地温氏,大批向东南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迁徙,今东南亚成了温氏的旺地。

记得采纳啊

http://wwwwschnnet/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

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

命姓,称温姓。

2、出自郤姓。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公元前650

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

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郤至的封邑。当时郤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

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

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郤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中的这

些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郤至打着一头野猪,派

人给历公送去,却被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一怒之下射死孟

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说:"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决定除

掉郤氏。这个消息被郤氏知道了,郤錡便主张先攻杀历公,郤至却认

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

子灭掉了郤氏。郤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3、出自己姓。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

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

)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2、郡望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汲 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

一带。

========================

源自上古;望出平原。

诗赋精工,佥羡西昆雅体1;

文章璀灿,允称江左高才2。

注释:1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后官至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赋,八韵为一篇,据说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称他为“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又以词闻名,并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诗存310余首,词存约70首。有《温庭筠竺集》等。西昆体,指温庭筠、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的文风。有《西昆酬唱集》,故称西昆体。

2后魏中军大将军温子升,字鹏举,冤句人。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四代持名节3;一门尽公卿4。

注释:3唐代礼、工部尚书、黎国公温大雅及其四代孙太常侍温佶,均名重节高。

4唐代名宦温彦宏、彦博、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兄弟三人,并州人,俱知名。高祖时,彦宏参予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贞观中,彦博封虞国公;彦将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犹存壮心5。

注释:5明代进士、监察御史温如玉书联。温如玉,郧县人。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6。

注释:6唐代诗人温庭筠《利州南渡》诗联句。

瓶梅香笔砚;窗雪泠书琴7。

注释:7温秀才书房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

1世温厚仲立,传家国开宗。贤乃道之宝,儒为席上珍。

2江西万载 温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 6卷前编后编 温明照主修 9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派语01-1088878

宗良(克)尚玉温,思廷嘉润(和惟)春。圣世文光大,英明俊秀伦,天开奇彩凤,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远,兰芳枝永新,景运同元泰,朝家代作宾。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34023html

1、温姓,中华百家姓之一,是中华姓氏中一个古老的姓氏。其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出自己姓,为颛瑞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二是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三是认为温氏源于姬姓,为唐叔虞之后。

2、约从晋代开始,温姓族人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向全国各地播迁,形成了北部晋陕、南方粤赣浙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两个方向移动,初步形成了南北温姓分布的局面。近现代以来,不少温姓族人频频向海外迁徙,因此海内外均有大量温姓族人。

文内

文,古水之名,在今山东有许多相关地名,如大~口。~去吧。新~煤矿。

今天的大汶河,又称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市北部。古代经东平县至梁山东南流入吉水。今天主流西流入东平湖,北流入黄河,漂在文莱,到达经济。——《书禹贡》

今天的汶河。古时候叫文水。它从山东省临朐县南部和东北部流向安丘东北部,汇入渭河。比如,汶上在文水以北。指泛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之地);阳川;文田。春秋时期,鲁国境内。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南);闻天之乱

地名。

四川省下辖的汶川县是2008年地震的震中。

汶川。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因文水而得名。是中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隶属山东的汶上,1994年3月15日出土了141件罕见的佛教文物,震惊了世界。

姓氏。

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镇、江湖村的温姓户约八十户,约有四五百人,甚至更多;此外,在宝鸡市眉县也有分布。当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分布,有待进一步调查。据初步了解,温姓的起源与今天山东省的大汶河有关。据《泰山大全》介绍,‘大汶河是中国著名的河流之一。古称文水,简称文河。是一条由东向西流经泰山整个阳的大河。发源于莱芜市黄庄镇松谷山南麓,流入东平湖,全长208公里。‘大汶河,又名汶水,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上游牟文河发源于沂源县沙崖子村。温姓的起源和温氏后裔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另据史料记载,是古罗马军队的一支。从此分布于甘肃、陕西等地。

常德方言

“文”在常德方言中是“泛滥”的意思。专栏:“你掉水里了,没捞着?”意思是问别人是不是被淹了。

温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温姓起源有不同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说”和“多源说”。“三源说”主张温姓有三个源头:一是出自己姓,为颛顼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二是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三是认为温氏源于姬姓,为唐叔虞之后。

“多源说”主张温姓有更多源头:一说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一说郤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因以命氏;一说苏生之后;一说颛顼高阳氏后裔平封于温,其后以封邑为氏,此说来源于唐碑。鲜卑族叱温氏、温盆氏和温孤氏均改温氏。

迁徙分布:

先期的温姓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部,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地区。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与月氏人相遇,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迁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温宿国,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汉朝初,温姓已经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在华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汉代的常见姓氏之一。汉、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北方地区温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口急剧减少。

温姓的来源和分布

温姓的起源 据《史记·夏本纪》载,夏代太康年间,太康不恤民事,疏于政事,朝政大权旁落。太康临终前把帝位传给了弟弟仲康。仲康性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