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姓 兆氏家谱 兆姓起源 兆姓名人 兆姓的来源 兆姓简介
兆[兆,读音作zhào(ㄓ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羯胡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古羯族契胡部首领尔朱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尔朱兆是羯族一支契胡族的酋首,北秀容人(朔州,今山西朔县),为尔朱荣之侄(一说为甥,一说为次子),是北魏王朝的掘墓人。
南北朝北魏王朝末期,尔朱兆为西河郡领民都督,后在与北齐政权的争战中失利,被逼自缢。其子(名字待考,史未载)遂率众归附于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授拜为镇西将军、营州刺史。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尔朱兆之子被晋封为汉中郡公,后战殁于陕西关中。
其后代子孙有取先祖名字“兆”为姓氏者,称兆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阿哈觉罗氏,满语“阿哈”汉译为“家奴(包衣)”之意,属于家奴被赐姓。一般情况下,其各家族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阿哈觉罗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辉发(今吉林辉南)、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松花江沿岸、长白山、瓦尔喀等地。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阿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阿颜觉罗氏,满语“阿颜”汉译为“蜡烛”之意,世居叶赫、佛阿拉、雅尔湖等地。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察喇觉罗氏,满语“察喇”汉译为“那边、几年前”之意,世居长白山,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额卓氏,世居叶赫、辉发、哈达(今辽宁开原)、英额(今辽宁清原),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鄂岳氏,满语“鄂岳”汉译为“地窖”之意,金国时期旧姓为“斡准氏”,世居叶赫、哈达、锡伯里城(今地待考),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鄂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格伦觉罗氏,世居黑图阿喇城等地,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卦勒察氏,属于卦尔察女真族,又称瓜尔察氏,世居吉林乌拉、扎木库(今辽宁抚顺)、卦尔察、长白山等地,以居地为姓。所冠汉字单姓为关氏、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哈尔哈觉罗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呼伦觉罗氏,满语“呼伦”汉译为“十小斗粮”之意,是善于务农的觉罗,世居黑龙江、叶赫、辉发等地。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呼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喜塔腊氏,老满洲氏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和嫩江下游,属于“阔雅里满洲”的一个支系。满语“喜塔腊”汉译为“指甲”之意,所冠汉字单姓为齐氏、图氏、祝氏、赵氏、文氏,亦有为兆氏者。
据典籍《满族大辞典》记载,满族有刁落氏,亦称多罗氏,世居东海。清朝康熙初年其族迁至乌拉,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据史籍《八旗氏族通谱》记载:
蒙古族敖勒高努德氏,所冠汉字单姓为敖氏、赵氏、王氏,亦有为兆氏者。
蒙古族赖哈图德氏,所冠汉字单姓为赖氏、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蒙古族召蒙岱氏,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蒙古族扎喇亦尔氏,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季氏,亦有为兆氏者。
蒙古族嘎树努德氏,所冠汉字单姓为赵氏,亦有为兆氏者。
满族兆氏女子,在有清一朝,多有为帝王公族的妻、妾者。在今少数民族彝族中,亦有取汉字单姓“兆”为姓氏者。
二迁徙分布:
今江西省兴国县,甘肃省兰州市、宁夏 自治州银川市、辽宁省沈阳市,湖南省湘西地区,安徽省利辛县,浙江省杭州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伊春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地,均有兆氏族人分布。
三 名人
兆文清:(公元1942~今),满族,字雅轩,号梦海;辽宁沈阳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
1965年东北石油学院毕业,现任华北石油职工大学副教授、北京高远石油技术研究所所长,从事石油矿场机械和石油化工机械教学与科研工作。
1965~1969年石油部炼厂建设工程公司任技术工作,1970~1972年荆门石化总厂任技术工作,1973~1976年北京石化总厂任技术工作,1977~1980年华北油田油建公司任技术工作,1981~1998年华北石油职工大学任教师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国际论文两篇,其中《大轮增程抽油机运动分析及动力分析》评定为国家优秀论文;获中国专利商议项,其中《注复泵跟随介轩密封装置》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向全国各油田推广。
出版专业著作十余部,其中《钻井泵技术手册》获优秀技术成果奖;《国内外新型抽油机》、《抽油机及其节能技术》获技术交流奖;《石油矿场机械设备技术问答丛书》指定为油田职工技术培训及技术考核专用教材;出版译著《石油矿场机油可靠性》一部;发表译文多篇;完成科研项目十余篇,其中《3NB800泵断齿分析》、《注水泵减振技术研究》等获优秀科研成果奖。
正在出版中的文史著作有《满清史话》、《红楼夜话》、《诗词漫话》、《宗教趣话》和《梦海诗词》等。
选自《梁启超文集》:中国之旧史
(1902年2月8日)
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
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
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
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虽然,我国兹学之盛如彼,而其现象如此,则又何也?
今请举中国史学之派别,表示之而略论之:
都为十种、二十二类。
试一翻四库之书,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者,非史学书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
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然
而陈陈相因,一邱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吾党常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其言似稍过当,然按之作史者之精神,其实际固不诬也。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
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
此则非所闻也。昔人谓《左传》为“相斫书”,岂惟《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
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虽以司马温公之贤,其作《通鉴》,亦不过以备君王之
浏览。(其“论”语,无一非忠告群主者。)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
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蔽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于
是乎有所谓正统、闰统之争论,有所谓鼎革前后之笔法。如欧阳之《新五代史》、朱子
之《通鉴纲目》等,今日盗贼,明日圣神;甲也天命,乙也僭逆。正如群蛆啄矢至今不
能兴起者,数千年之史家,岂能辞其咎耶!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
舍英雄几无历史。虽泰西良史,亦岂能不置重于人物哉!虽然,善为史者,以人物
为历史之材料,不闻以历史为人物之画像;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不闻以时代为人物之
附属。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
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
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
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今史家多于鲫鱼,而未闻有一人之眼光,能见及此者。此我国
民之群力、群智、群德所以永不发生,而群体终不成立也。
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凡著书贵宗旨。作史者,将为若干之陈死人作纪念
碑耶?为若干之过去事作歌舞剧耶?
殆非也。将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也。故泰西之史,愈近世则记载
愈详。中国不然,非鼎革之后,则一朝之史不能出现。又不惟正史而已,邓各体莫不皆
然。故温公《通鉴》,亦起战国而终五代。果如是也,使其朝自今以往,永不易姓,则
史不其中绝乎?使如日本之数千年一系,岂不并史之为物而无之乎?太史公作《史记》,
直至《今上本纪》,且其记述,不少隐讳焉,史家之天职然也。后世专制政体日以进步,
民气学风日以腐败,其末流遂极于今日。推病根所从起,实由认历史为朝廷所专有物,
舍朝廷外无可记载故也。
不然,则虽有忌讳于朝廷,而民间之事,其可纪者不亦多多乎,何并此而无也?今
日我辈欲研究二百六十八年以来之事实,竞无一书可凭借,非官牍铺张循例之言,则口
碑影响疑似之说耳。时或借外国人之著述,窥其片鳞残甲。然甲国人论乙国之事,例固
百不得一,况吾国之向闭关不与人通者耶?
于是乎吾辈乃穷。语曰:“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沈。”夫陆沈我国民之罪,史家
实尸之矣!
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人身者,合四十余种原质而成者也,合眼、耳、鼻、
舌、手足、脏腑、皮毛、、筋络、骨节、血轮、精管而成者也。然使采集四十余种原质,
作为眼、耳、鼻、舌、手足、脏腑、皮毛、筋络、骨节、血轮、精管无一不备,若是者,
可谓之人乎?必不可。何则?无其精神也。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已。大群之中有小
群,大时代之中有小时代,而群与群之相际,时代与时代之相续,其间有消息焉,有原
理焉,作史者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因,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大例,示将来之
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
事之何以生,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
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故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
之徒费脑力。是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
以上四者,实数千年史家学识之程度也。缘此四蔽,复生二病。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英儒斯宾塞曰:“或有告者曰,邻家之猫,昨日产一子。
以云事实,诚事实也;然谁不知为无用之事实乎。何也?以其与他事毫无关涉,于吾人
生活上之行为,毫无影响也。然历史上之事迹,其类是者正多,能推此例以读书观万物,
则思过半矣。”此斯氏教人以作史、读史之方也。秦西旧史家,固不免之,而中国殆更
甚焉:某日日食也,某日地震也,某日册封皇子也,某日某大臣死也,某日有某诏书也。
满纸填塞,皆此等“邻猫生子”之事实,往往有读尽一卷而无一语有入脑之价值者。就
中如《通鉴》一书,属稿十九年,别择最称精善,然今日以读西史之眼读之,觉其有用
者,亦不过十之二三耳。(《通鉴》载奏议最多,盖此书专为格君而作也,吾辈今日读
之实嫌其冗。)其他更何论焉!至如《新五代史》之类,以别裁自命,实则将大事皆删
云,而惟存“邻猫生子”等语,其可厌不更甚耶?故今日欲治中国史学,真有无从下手
之慨。《二十四史》也,《九通》也,《通鉴》、《续通鉴》也,《大清会典》、《大
清通礼》也,十朝实录、十朝圣训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不读其一,则挂漏正多,
然尽此数书而读之,日读十卷,已非三四十年不为功矣!况仅读此数书,而决不能足用,
势不可不于前所列十种二十二类者一一涉猎之。(杂史、传志、札记等所载,常有有用
过于正史者何则?彼等常载民间风俗,不似正史专为帝王作家谱也。)人寿几何,何以
堪此!故吾中国史学知识之不能普及,皆由无一善别裁之良史故也。
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中国万事,皆取“述而不作”主义,而史学其一端也。
细数二千年来史家,其稍有创作之才者,惟六人:一曰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其
书亦常有国民思想,如项羽而列诸本纪,孔子、陈涉而列诸世家,儒林、游侠、刺客、
货殖而为之列传,皆有深意存焉。其为立传者,大率皆于时代极有关系之人也。而后世
之效颦者,则胡为也!二曰杜君卿。《通典》之作,不纪事而纪制度。制度于国民全体
之关系,有重于事焉者也。前此所无而杜创之,虽其完备不及《通考》,然创作之功,
马何敢望杜耶!三曰郑渔仲。夹漈之史识,卓绝千古,而史才不足以称之。其《通志·
二十略》,以论断为主,以记述为辅,实为中国史界放一光明也。惜其为太史公范围所
困,以纪传十之七、八,填塞全书,支床叠屋,为大体玷。四曰司马温公。《通鉴》亦
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
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五曰袁枢。今日西史,大率皆纪事本末
之体也,而此体在中国,实惟袁枢创之,其功在史界者亦不少。但其著《通鉴纪事本末》
也,非有见于事与事之相联属,而欲求其原因结果也,不过为读《通鉴》之方便法门,
著此以代抄录云尔。虽为创作,实则无意识之创作,故其书不过为《通鉴》之一附庸,
不能使学者读之有特别之益也。六曰黄梨洲。黄梨洲著《明儒学案》,史家未曾有之盛
业也。中国数千年惟有政治史,而其他一无所闻。梨洲乃创为学史之格,使后人能师其
意,则中国文学史可作也,中国种族史可作也,中国财富史可作也,中国宗教史可作也。
诸类此者,其数何限!梨洲既成《明儒学案》,复为《宋元学案》,未成而卒。使假以
十年,或且有汉唐学案、周秦学案之宏著,未可料也。梨洲诚我国思想界之雄也!若夫
此六君子以外(袁枢实不能在此列。)则皆所谓“公等碌碌,因人成事。”《史记》以
后,而二十一部皆刻画《史记》;《通典》以后,而八部皆摹仿《通典》;何其奴隶性
至于此甚耶!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以故每一读辄惟恐卧,而思想所以不进也。
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浩如烟海,穷年莫殚,前既
言之矣。二曰难别择。即使有暇日,有耐性,遍读应读之书,而苟非有极敏之眼光、极
高之学识,不能别择其某条有用、某条无用,徒枉费时日脑力。三曰无感触。虽尽读全
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
然则吾中国史学,外貌虽极发达,而不能如欧美各国民之实受其益也,职此之由。
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
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
一刻不容缓者也。然遍览乙库中数十万卷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
殆无一焉。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
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
一、姓氏源流
仲(Zhò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上古高辛氏,为黄帝的后裔,以人名为氏。黄帝有曾孙,号高辛氏,有“八才子”,号称“八元”,与颛顼之子“八恺”齐名,高辛氏的“八元”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的“仲”字为姓,遂成仲氏。
2、出自任姓,氏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仲虺,本奚仲之后,辅佐汤治理天下,立有殊勋。仲虺之后以祖字命姓,遂为仲姓。周朝樊侯仲山甫即其后。
3、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国公子庆公,字公仲,因乱鲁而遭谴责。庆公死后,其子孙有由于避仇者,以其字为姓,称仲氏。
4、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春秋时宋国君主宋庄公之后。宋庄公的儿子字子仲,子仲的子孙字“仲”为姓,成为仲氏的一支。
得姓始祖:仲堪。仲姓一支,据《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才子八元仲堪,仲熊的之后代,以父字为氏。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看来,另一支是鲁桓公子庆父子孙号仲孙,亦称仲氏,又仲虺汤左相,子孙氏焉,仲尼弟子有仲由,字子路。由此可见我国的仲氏家族来源端多。不过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古人的后裔之以仲为姓,都是在历史上的秦汉以前,因此仲氏家族的古老,自是不容置疑的。仲氏家族的始祖仲堪,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最早的仲堪和仲熊,都是上古时名列“八元”的贤者。所谓“八元”是指当时8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他们的当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望族居乐安郡(今山东省广饶县)。《百家姓》注居中山郡(今河南省登封县)。仲姓后人尊仲堪为仲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仲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一个曾孙名叫帝喾,也是氏族首领,身边有八才子,史书上称为“八元”,都是很贤能的人。这八个人当中有两个分别叫作仲堪和仲熊,是兄弟,他们的后代都以仲为姓氏,是仲姓的先祖。另外,一说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奚仲的,奚仲的子孙有的以他的名为姓氏,称为仲氏,是仲姓的另一个起源。到了春秋时期,宋庄公和鲁桓公分别有一个儿子以仲为字,他们的后代中有的以仲为姓氏,成为仲姓发展史上的又一支起源。据《仲氏族谱》载:“汉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氏在仲浅村落脚,后来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姓布于许多省份,北至黑龙江讷河也有仲氏。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任官的贺知止见到仲子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子,仲子庙建成后,仲氏后裔、官员名士路过或专程前来祭祀,香火不绝(余略)。
三、历史名人
仲 熊:上古进名列“八元”的贤者。“八元”指当时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即《左传》提及过的:伯奋、仲堪、伯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李里、仲熊、忠肃共、懿、宣、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仲堪、仲熊,是被舜帝举为“布王教于四方”的人。
仲 虺:曾作《仲虺之诰》,因而名垂青史。
仲 由:春秋时鲁国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直率勇敢,仕卫为邑宰。
仲 并:宋代进士,官至光禄丞。工诗文。有《浮山集》。
仲 仁:北宋画家、高僧,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善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
仲长统:东汉哲学家,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仲大年:宋代良吏,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
仲肇琚:又名仲八,民国山东赣榆(今江苏赣榆)仲官河村人。绿林好汉,杀富济贫,倾向革命。其事迹《海丰传》(已失传)上有记载。
此外,仲姓名人还有:唐代有太常博士仲子陵,宋代有天章阁侍制仲简、好学强记的仲并,清有监察御史仲永檀……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仲姓的望族居中山(今河南省登丰县西南)、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云:仲姓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中有记载云:仲姓望出乐安、中山。
乐安郡:东汉将原有的千乘郡改为乐安郡,相当于今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北省正定县。
2、堂号
仲姓的主要堂号有:“三善堂”等。
============================================================
仲姓宗祠通用对联
〖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八元留誉;
二仲启源。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仲姓的得姓始祖仲堪、仲熊两兄弟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介绍)
雷精感孕;
崧岳降灵。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卞地人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喜闻过,事亲孝,有政事才干。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为季孙氏的家臣,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据传其母感雷精而生他。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仲山甫(一作“父”),受封于樊,又称樊仲,宣王“料民(调查户口)于太原”,他曾劝谏,辅佐宣王中兴。《诗经·大雅·崧高》有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圣门高弟;
商鼎元臣。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下联典指商仲虺,为成汤王左相。
-----------------------------------------------------------------
〖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人杰地灵钟毓秀;
中流砥柱挽狂澜。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仲姓的“仲”字的析字联。
圣门高弟仕卫宰;
江都诗人集浮山。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有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仕卫为邑宰。下联典指宋代进士仲并,江都人,官到光禄丞。工侍文,有《浮山集》。
光华梅谱流芳远;
翰村诗集播誉长。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画家、高僧仲仁,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擅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下联典指清代诗人仲冯保,号翰林,常熟人。有《翰林诗稿》。
到此便为浮海客;
于今谁是问津人。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济南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句为偶拈无次第;
梦常半记不分明。
——林纾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古文家、翻译家林纾赠仲珊联。
一时逊国难为第;
千古名山尚属虞。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周太王次子仲雍祠联。祠在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逊国”,辞让国位,指周太王次子,为成全太王立幼子季历,与兄泰伯同避江南事。
-----------------------------------------------------------------
〖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敷教宽平,德留内邑;
以人为本,哲论昌言。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良吏仲大年,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下联典指东汉哲学家仲长统,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开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济南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
中国人民 仲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仲曦东少将
仲曦东(1915-1984),原名仲崇兴,别名仲子凌,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龙东乡(今北马镇)南仲家村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 。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4路政治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政治委员,烟台警备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政治委员,第9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7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野战军27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政治系主任,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驻捷克斯洛伐克、驻坦桑尼亚特合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非友好协会会长。为贯彻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路线,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谊、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6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著有理论著作和回忆录多篇,先后出版的有《增强党的团结》、《谈谈党的整风经验》、《论共产主义风格》、《学习 思想》、《学习 同志的哲学思想》等专著,共约35万字。
顿[顿,读音作dùn(ㄉ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族姬弱的封国顿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姬姓周族有王裔名弱,受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建立顿子国,也称弱顿子。到了西周末期,顿国为妫姓的陈国所逼,被迫南迁至今河南项城西南一带,因而又称为南顿国。
南顿国(顿子国)最后的确是被楚国所灭亡的,但时间是在河南省项城市 所说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29年)的一百三十四年后的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顿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失或续,到公元前496年终为强楚所灭,总共存在了五百五十来年。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幻。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顿国故地设置了南顿郡。到了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将其改置为南顿县。
亡国后的南顿国(顿子国)王室子孙和国民们,以原国名为姓氏,称顿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 。
中国西北地区除了有较多的马氏外,还保留了许多 的传统姓氏和稀僻姓氏,如:拉氏、陕氏、摆氏、靠氏、者氏、喜氏、牙氏、乜氏、糟氏、绽氏、扇氏、底氏、朵氏、敏氏、勉氏、把氏、初氏、满,洒氏、撒氏、尕氏、阿氏、讷氏、塔氏、纳氏、哈氏、虎氏、沙氏、喇氏、宝氏、和氏、贴氏、鲜氏、计氏、水,亢氏、仁氏、且氏、腊氏、百氏、花氏、冶氏、妥氏、黑氏、佑氏、拜氏、咸氏、茹氏、顿氏、芥氏、海氏、消氏、铁氏、笪,轿,密氏、查,朝氏、雒,踏氏、剡氏、销氏、终氏、阐氏、锁氏、母氏、明氏、嗽氏、邺氏、乍氏、佘氏、弥氏、元氏、帖氏、弭氏、来,脱氏、禹氏、关氏等姓氏。其中就有顿氏。
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族姓氏中所也没有的,这就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姓氏的文化,也为 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不过, 顿氏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迁徙分布:
目前,天津,河南博野顿家庄,内蒙古,山东平度,山西太原、大同、阳泉,甘肃酒泉,黑龙江嫩江县,河南卢氏,湖北武昌,湖南芷江等地,均有顿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顿 肃:(生卒年待考),魏郡人。为邵阳长。
顿 琦:(生卒年待考),广州人。著名西汉孝子。
据《广州先贤传》记载:顿琦至孝,母丧感慕,哀声不绝,飞凫白鸠庐侧,见人即去,见琦而留。
顿 起:(生卒年待考),蔡州人。宋朝泰州通判。
顿 钦:(生卒年待考),明洪武年间举人
顿 锐:(生卒年待考),字叔养,号鸥汀;涿州人(今河北涿州)。著名明朝学者。
明正德年间进士。著有《鸥汀集》十卷。
顿嵩元:(公元1932~今),河南郾城顿庄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曾执教小学,并任校长。
1953年考入许昌师范,1956年考入河南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从国学大师黄侃和词学专家吴海的高足高文先生攻《说文》及宋词。毕业后任教于南阳农专。农专停办,调入桐柏高中。三下放时,回郾城完中、二中。后为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兼许慎研究会副会长、省社科院郾城许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许学研究集刊》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驻马店地区方志协会理事。并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终身会员。协助成立许慎研究会、许慎研究所,创办《许学研究集刊》。还协助举办许镇与说文学及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许学做出了贡献。
先后参加八次国际学术会,四次在大会宣读论文,七篇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出版《许慎与郾城》、《许慎生平事迹考辨》等论著。发表《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杨雄方言及对说文的影响》、《中原胡姓与北方胡人考》等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范缜生平事迹考》等四篇论文转载于台湾《中原文献》。
《许慎故里考辨》获1990年省语言学会论文二等奖,《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获1991年省社科院优秀成果奖,《许慎年谱》获1991年河南驻马店地区地方志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许慎生平事迹考辨》获1992年省语言学会优秀论著一等奖。撰有十余万字的《许慎年表》待出版。还协助写出十集《字圣许慎》电视剧。其事迹被收入美国ABI《世界名人录》。
顿铁军:(公元1938~今),河南漯河人。著名石油地质专家。
任西安工程学院教授兼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稠油研究所所长,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学会、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科技学会会员。
兼任西北地质出版社特邀编委、中国波浪镶嵌构造委员会终身理事、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及中国稠油研究,先后在辽河、玉门、新疆、长庆、鄂尔多斯、河南、苏北等油田进行过科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局级奖励。
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有《中国稠油油藏》、《地学的哲理》等专著,开创了中国稠油研究之先河。召开了两次全国石油地质新进展学术会,1995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重油会议,被中外石油界称为石油地质专家。
顿长庚:(公元1955~今),天津人。著名铁路集通正镇白旗工务段职工。
毕业于内蒙古包头铁工校。现任内蒙古集通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正镇白旗工务段段长。
主要业绩:白旗工务段成立于1994年,现有正式员一千五百七十人,临聘员工三百十五人,担负着集通线西部三百九十五公里正、站线,四百三十八座桥涵及附属房建的养护维修任务。
集通铁路是全国最长的一条合资铁路。地处内蒙古大漠腹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设备质量差,人员素质低,开通运营时,任务最为艰巨的首届工务系统。为提高设备质量,1995~1997年带上检查锤徒步行走一千四百多公里,先后多次检查了管内线桥设备,发现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组织工区及时进行解决,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段线路优良率大幅度上升,设备质量显著提高,轨检车动态检查时全部达到优良。
他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起草并制定了白旗工务段的“奖惩制度”及各项“管理办法”共计九个重头文件。严格经济责任制,实行科学的侧重于“险、苦、累”的按劳分配制度,为企业适应改革开放,进入市场,走向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顿耀武:(公元1946~今),湖北江陵人。国家首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农艺师。
196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成功地推广了“敌稗”、磷肥、红兰花草子、水稻高杆改矮杆、“IR”、杂交稻、优质稻、两膜秧、趸秧下水田、温室有土秧、无土秧、两段秧、多效咄育秧、百万亩碳按全层深施、水稻白叶枯病栽培防治、双季稻、麦(油)稻两熟制、麦田盖草、大秧无土地植等新技术。
1989年参加“全省百万亩杂交稻丰收计划”,获农业部一等奖。先后发表论著24篇(本),其中,几种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效应研究被《中国农业文摘》摘用。《荆门县农业区划报告(农作物)》获1983年省一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 特殊津贴。
芶(句、勾)[芶、句、苟、钩,读音作gòu(ㄍㄡ)]
“芶”的输入方法:
1、微软03版本:输入gou,在繁体字中寻找;
2、郑码:输入AQZS 即可;(记忆帮助:1 2 3 4)
3、万能五笔输入AQCU即可
3、建设银行使用的GBK内码:c661
“芶”与“苟”的区别
两者发音和含义都不同
①“芶”[gòu]读发去声,是指一种植物的名称;
②“苟”[gǒu]读发上声,两者声调有差别。‘苟’的含义有二,一是虚词`假如`的意思,另一个是贬义的,苟且,苟活,指丧失原则和气节的意思。
一姓氏渊源:
①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②出自勾姓:为避帝讳所改。据《路史》载,芶氏同宗的勾氏族人在南宋初期,为避南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将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姓或芶氏,有加金旁改为钩姓。
③姓名混淆:主要是现寸的芶、勾、句、苟的混淆而长期形成,详见各个族谱。[但是一般是同宗的混淆而成]
④不过现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钩]”是同一宗族。
据史籍《山海经》、《路史》记载,“古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
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主管山林草木,掌管天地间植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重的后代中有用他的神职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者,也有后裔加上“艸”为部首,称芶氏。
芶氏同宗的勾氏族人在南宋初期,为避南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将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姓或芶氏,有加金旁改为钩姓。
二迁徙分布:
今云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县双河乡割嘎村,四川省的古蔺地区,贵州省的金沙县岩孔镇唐家湾等地,均有芶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建宁郡:亦称益州郡、五尺道、味县、宁州、即曲靖市。曲靖在历史上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秦、汉时期的“五尺道”是最早开辟出的云南”内引外联“之通道,秦朝时期设益州郡。西汉五朝时期己在曲靖设置味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派人入南荒,始知秦拓五尺道至西洱河而止于洱河口。张骞表奏汉武帝,以甸为滇,称西洱河为滇池,始于此。时庄有后人张仁果,为人忠厚,性慈,知其贤,立仁果为白王,以白崖(今弥渡红岩)为都。后传六王,改国号为建宁,迁都澄江(今祥云、宾川二县境)。至汉朝,位为大鬼主雍夺。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杀雍,封龙佑那为建宁王,赐姓张,立铁柱于建宁城,并立碑标记,并在蜀汉建兴三年秋改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移治至味县(今云南曲靖)。西晋王朝时期设为宁州,曲靖成为全国十九个州之一,其时辖地在今祥云、宾川县境内。之后的五百年内,曲靖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曲靖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撤地设市。
四家乘谱牒:
宣威芶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县双河乡割嘎村村民委员会。
八历史名人:
芶 涛:(生卒年待考),避帝讳改句涛。著名南宋朝大臣。
进士出身,长于政务,秦桧曾多次对其进行拉拢,他辞而不就,朝臣及皇帝皆叹其忠。
芶中正:(生卒年待考),避帝讳改勾中正。著名南宋朝文字学家。
与芶涛同朝的著名古文字学者,曾与徐铉一起校订《说文》。
芶清泉:(公元1917~今),四川邛崃人。著名原子分子物理及高压物理与合成研究主要奠基人。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二十余人、硕士三十余人。
先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北物理所、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所、成都科大高温高压与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均为首任所长。
曾长期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及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1984年起,任《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主编及国际重要刊物《固体的物理与化学学报》顾问编委。曾任《中国科学》编委及《高压物理学报》主编。
曾任美国克里斯坦森公司超硬材料研究中心顾问。
1990年左右曾三次应邀到日本筑波大学和日本科技厅无机材料所讲学。现为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
长期进行原子解析波函数研究,总结写成《原子结构的变分计算》,获得了国家教委的优秀专著奖,深入研究人造金刚石,提出了创新性理论,写出了《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研究》专着,对指导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了《芶清泉论文选集》。为科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芶剑阳:(公元1937~今),四川成都人。著名颈椎病医学专家。
现任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颈椎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医学辩证法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专家咨询中心传统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成都老龄科学研究所特约老年医学研究员。
少年时随师学习中医伤科学,继承了多种具有临床特效的中国传统医术,有四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坚实的医学基本功。
主治颈椎病,兼治伤科各病和有关疑难杂症。病员来自全国各省区,港澳台等地区,以及美、德、加、澳、瑞士和东南亚等有关国家,在全国和海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
在对人体危害严重,临床医疗滞后的颈椎病发病机理研究和临床医疗成就突出,理论上有创新,治疗上有突破。以手法为主的非手术治疗颈椎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医学成就和传略被评审收编入《世界名人录》以及《全国疑难杂症名医辞典》和北京市医药信息问讯中心信息库。
发表论文十二篇,其中六篇被评审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三篇被全文收入《中国传统医学荟萃》、《医务工作者思维之华》、《97国际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等书中。多次出席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宣讲论文。全国近四十家新闻单位向海内外作了报道介绍。
他的医学成就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有关省市和军区党、政、军领导,以及有关学者、专家的肯定。曾先后多次应邀赴北京和十余个大城市医疗讲学,受到各方面普遍好评。
芶永森:(公元1938~今),四川重庆人。著名民族音乐家。
1964年毕业于四川音乐等院民乐系,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
三十年虔心钻研二胡演奏教学科学化,研创出“三点式”二胡持弓演奏法及“快速连顿弓”等高难技巧与其在二胡演奏中的实际运用,并将之结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获悉科学教学的程序与手段,均见成效。
1985年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二胡演奏教学经验交流会”,被选作《二胡演奏的科学》之一:《试论快速连顿弓演奏》学术宣讲并结合演奏示范。
所教学生周钰、谭勇已成长为青年二胡演奏家,有多人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曾获院教学表彰奖状奖金。
论文《二胡弓性能解析》和二胡曲《蜀乡春色》分别发表于院刊和《山峡随想曲》集;专著有《二胡演奏和教学的科学》。参加过二胡独奏、高胡三重奏、独唱重唱领唱及交响音乐《沙家浜》郭建光演唱等演出;曾由学院安排师从刘振汉教授学习美声唱法,所教声乐学生亦曾在国内比赛中获奖。
芶大明:(公元1956~今),贵州遵义人。著名麻醉医学专家。
教授,贵州遵义医学院麻醉系副主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 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贵州省麻醉学会常务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常委,民盟遵义市委副主委。
1983年遵义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198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
已从事麻醉学教学、科研、医疗二十余年,主讲《 理学》、《临床麻醉学》、《外科学》,主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教改项目四项。在省内率先开展对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面的研究,血液保护已成为我院麻醉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固定培养方向。共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多项科研成果奖,目前承担多项省、市、院级科研课题。
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遵义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心血管外科硕士学位。
2000年7月~2003年7月,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副主任,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2003年7月~2005年7月,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
2005年7月~今,出任遵义医学院麻醉医学系副主任。
2002年12月~2006年12月,担任政协遵义市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常委。
2006年12月~今,出任遵义市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常委。
2006年8月~今,担任民盟遵义市委副主委。
2005年11月~2005年12月,赴奥地利格拉滋心脏中心学习心脏移植麻醉,回国后主授《 理学》、《临床麻醉学》、《外科学》。
主要研究PBL教学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作用。
所担任的科研项目有:“自体血回收时红细胞的损害作用与保护措施的研究”、“乌斯他丁体对外循环中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注射用复合辅酶对体外循环中缺血心肌保护的实验研究”、“乌斯他丁体对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L-精氨酸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抑肽酶、辅酶Q10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效果”、“多沙普仑对失血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
发表论文有:“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犬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及MDA水平的影响”、“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乌斯他丁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保护作用探讨”、“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作用”、“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中血浆弹性蛋白酶、补体C3C4及尿NAG的影响”、“抑肽酶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L-精氨酸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左精氨酸对体外循环中内皮细胞及红细胞的保护作用”、“硬膜外镇痛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糖的影响”、“多沙普仑、多巴胺对失血性休克犬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辅酶Q10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膜及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嗜铬细胞瘤摘除术的麻醉处理”、“多沙普仑对犬失血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硬膜外阻滞下剖宫产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浓度的变化”、“辅酶Q10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等。
编写教材专著有:《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麻醉与心血管疾病》等。
2001年获得国务院 特殊津贴,2004年获得遵义医学院先进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遵义市市管专家、遵义医学院教学名师、遵义医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遵义医学院授课评比“二等奖”,获得遵义医学院教案及讲稿评比“三等奖”。
1989年“对小儿术前禁食后血糖情况的观察”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肌苷和肌苷加SOD对体外循环下缺血心肌保护效”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93年“心肌再灌注损伤与缺血性损伤的预防”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99年“多沙普仑、纳洛酮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遵义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999年度“辅酶Q10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效果”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1年“多沙普仑对失学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芶昭映:(生卒年待考),四川阆中人。著名食道癌症医学专家。
基本介绍 才[才,读音作cái(ㄘㄞˊ)]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较广,今辽宁清原,内蒙古乌海,天津武清,河北乐亭、围场、辛集,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湖北老河口,安徽贵池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锡伯族、傈僳族有此姓。明代有才俊,昌黎人,宣德中任高邮州判;又有才宽,天顺进士,兵部尚书;清代有才瑞,任邯郸县教谕。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与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因方孝儒忠贞于建文帝,大怒而诛戮方孝儒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在当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写成“房”字缺一点(上尸下方,笔者的计算机字库里没有该字,读音为shī),意为方氏的尸体,这是出于明成祖对方孝儒等人不屈从自己的仇恨,因而对方氏族人大加贬嫌。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为免方宽被误杀,特改赐方宽姓“才”,方宽后来官至兵部尚书。 第三个渊源 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才氏家谱》记载,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该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谥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才姓始于公元十四世纪明朝时期,方希贤更名为“才隐士”时起。方希贤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难时以父名最后字“才”为姓,以“隐士”为名。即才氏始祖。 迁徙分布 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帝三百二十六位,以昌黎、辽东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江苏、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0%以上。 历史名人 才 宽 (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迁安人(今河北迁安)。著名明朝兵部尚书。才宽,明成化中期进士。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时惠民礼下,其治坦阔。遇事裁决如响,不较小过,民思慕之。明正德初年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闳阔,遇事裁答无滞。后以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后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才宽好野战,不拘阵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鞑靼亦思马之子小王子犯延绥,值火筛在套,才宽率师由兴武营击之,斩首数十级,乘胜深入时忽中流失,遂战死于花马池。明武宗朱厚燳闻知后,赐其子为百户,锦衣卫世袭。 才 俊 (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邮判官。 才树德 (公元1934~今),辽宁义县人。著名地方财会工作者。1953年于锦州会计学校毕业,以后通过自学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从事财会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纳员、会计员、核算员、副科长、科长,现任金城造纸总厂副总会计师兼财务处第一处长。1988年被评为高级会计师。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肯于勤奋学习,努力钻研财务会计、成本理论,不断探索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财务改革,并注意总结经验。曾多次拟定财务收支、成本计算和资金管理等规章制度,组建账目,设计凭证报表。推行全面经济核算效果明显。紧紧围绕本厂实际推广应用“目标成本”、“ABC管理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先后获省市二、三等成果奖,并撰写论文曾在《中国城市金融》、《财会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 军 (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谦人。著名地方公务员。青海省囊谦县文教局局长。他于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关心、爱护学生,长年为学生理发、晒被子、洗衣服,带领学生挖蕨麻补助伙食,学生断了口粮,他就拿出自己的粮食给学生吃。 1984年担任文教局局长以来,为办好囊谦县的教育事业,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入学,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国各地,从国家教委、山东平度、省各有关部门以及外籍藏胞处,利用各种机会、多种渠道争取资金建设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设点布局日趋合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全县中小学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发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2%提高到393%,为县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先后四次被省政府、省教委、州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8年5月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扫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才庆龙 (公元1979~今),黑龙江拜泉人,著名电机设计工程师。 才尚周 (公元1937~今),河北乐亭人。著名地质水文工作者。高级工程师,现任副处长。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别参加编写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最终报告》与《大庆炼油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最终报告》。 1965~1968年,在出国援越中主持编写了《越南XX号公路大型桥梁基础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1977~1981年,参加编写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质勘查中间性报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别主持编写了“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队各年度的工作总结”、“大津市地矿局各年度的地矿”、“会议报告”。曾撰写十一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华北地质经济管理通讯》和地矿部政法司主办的《地矿政策调研》。 才淑英 (公元1937~今),山东泰安人。著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高级工程师。 才居正 (公元1938~今),艺名昌乐山人;祖籍河北乐亭,后改为永乐山人。高级书法师。任职于河北省乐亭县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才起男 (公元1939~今),辽宁锦西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才鸿年 (公元1940~今),满族、锡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属材料专家。 才汝成 (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业工作者。胜利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才晓予 (公元1930~1997),吉林长春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经济学专家。 才仁那 (公元1954~今),藏族;西藏比如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立刚 (公元1954~今),吉林长春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利民 (公元1955~今),满族;河北宽城人。著名中共党务工作者。 才可夫 (公元1956~今),河南安阳人。著名石油工业专家。 才化冰 (公元1961~今),黑龙江宾县人。著名职业教育家。大庆职工大学基础部副教授。 才 华 (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师工作者。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主任。 才 卓 (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上海社科院法学硕士,上海著名律师 才为 (公元1981~今,)山东德州人。非著名房地产人士。 才君 (公元1982~今)吉林省长春市人,安全技术顾问。 才德昊 (公元1983年~ )祖籍辽宁省锦州市,太祖爷爷为张学良将军的一级武官。“全国青少年外语记者选拔活动”最佳评论员、 “高校外语教师研修基地优秀学员”,东北师范大学2006级“2+3”硕士研究生,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办公室秘书。
崇[崇,古音读作sōng(ㄙㄨㄥ),亦可读作zhōng(ㄓㄨㄥ),今音读作chóng(ㄔㄨ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桀时期太史令终古,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夏桀时期,太史令终古曾泣谏暴君夏桀,但是头昏脑胀的夏桀却不予理置,伤心之余的终古,便出奔商汤,使夏桀的罪状更昭然若揭。终古的子孙后代便姓了终氏。古代“终”字通“崇”字,终氏亦称崇氏,读音作zhōng(ㄓㄨㄥ)。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大禹开始,称夏禹。
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今黄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崇伯鲧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称“有崇”为姓氏,称有崇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汤时期,自商朝开国以来,有崇氏就辅佐商王开创基业,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乱立下汗马功劳。至商纣王帝辛执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为纣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继父之位成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区,阻挡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冀州候。当时商王朝辖下共八百诸侯,崇氏兄弟二人就统领四百诸侯,可见其宠势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有崇氏族人按陕西方言,将姓氏读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太子商臣之师傅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为姓氏,称潘氏;但也有以“崇”为姓氏者,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许多潘崇的后裔。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将军崇公,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车骑大将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号为氏,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金国时期金睿宗完颜氏后裔,属于避讳改名为氏。
据史籍《金史·宗端修传》记载,金国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颜璟(女真名麻达葛,公元1168~1208年)下诏,为避金睿宗完颜宗辅(女真名讹里朵,公元1096~1135年)名讳,凡太宗完颜晟(女真名吴乞买,金国第二代君主,公元1075~1135年)诸子之宗姓皆加“山”字头,改为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崇果噜氏,以地为氏,世居崇果鲁(今黑龙江通河),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满族崇吉喇氏,世居乌拉、虎尔哈、瓦尔喀、讷殷等地,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丛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得姓始祖:终古。
崇姓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的融氏的儿子陆终。据《元和姓纂》上说,出自夏朝太史令终古,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终、崇同字,亦即崇氏。终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当政时官拜太史令,因劝谏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汤。崇氏后人尊终古为崇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时期为县,西汉时期为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郡,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2堂号:
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谏,夏桀不听。崇古遂放弃夏桀,到商汤那里去了。
八历史名人:
崇 军:(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汉朝大臣。
年十八岁时入长安,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崇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后崇军果当选为博士弟子,官至谏议大夫。后
兆姓 兆氏家谱 兆姓起源 兆姓名人 兆姓的来源 兆姓简介
本文2023-11-02 02:55: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