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大宗祠的历史
蔡氏祖祠在两宋时期有西山书院、庐峰书院、启归书院、梓里书院等,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重修次数最多的就是麻沙祖祠。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民国之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时政变革,书院侵败灭迹,裔孙散居各地,无力重建祖祠。世纪之交,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多次发起兴建蔡氏大宗祠倡仪,深获海内外蔡氏宗亲的赞同和资助。终于在2003年春,向麻沙学区买回祖祠原址,翻修一新,建成现今的建阳蔡氏大宗祠。蔡氏大祠的大门首镶嵌“蔡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边楹联是“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意在表彰建阳蔡氏一门之内四世出九贤,注经卫道的贡献。大门两侧红墙上镶嵌着宋理宗皇帝御书的“西山”“ 庐峰”巨字。宗祠内部分前后两堂,三直入进,十个开间,两个亭廊,前堂为“九贤堂”,供奉着蔡氏九儒神像,前堂左右还设有两个报德厅,后堂为“济阳堂”,正中有入闽始祖炉公像,还放有历代名祖和外迁归宗的祖先灵牌,进入大宗祠令人肃然起敬。宗祠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我是黄帝的子孙
我们中国人,都说自已是炎黄子孙,但要问你,你怎么知道自已是炎黄子孙的?大多数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我这次回到故乡徐州,有幸看到-本蔡氏族谱,仔细拜读了《蔡氏渊源考》,五修、六修族谱序,及堂号、堂联等说明,对蔡族的渊源流迁,才有点眉目
最古老的姓氏,
几乎都带”
女”
旁,
如姬,姜,
姒,
嬴等
这说明”
姓”
原是女性专用,
是母系血缘的标志,
以此来区别婚姻,
避免近亲繁衍
后来,
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
作为部落首领的炎,
黄两部的姓氏,
便成为华夏民族姓氏的源头了
黄帝轩辕氏,
最早在陕西姬水流域居住
繁衍,
故以”
姬”
为姓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他有四个儿子,
分别叫挚,
契,
尧,
后稷
后稷名弁,
是周朝的奠基者,
周文王姬昌的先祖
周文王姓姬名昌,
是后禝的后裔,
周朝始祖,
周武王的父亲
周武王姓姬名发,
是商朝西伯候姬昌之子,
由干商纣王昏庸残暴,
姬昌兴兵代纣,
推翻了商纣王朝,
建立了周朝
周朝建立后,
武王姬发实行诸候分封制,
便封同母弟弟叔度(文王五子)
到河南上蔡,
时称”
蔡国”
武王死后,
其子姬诵年纪尚小,
朝政由周公旦(文王四子)
摄政
后周公旦封叔度儿子仲为蔡国诸候王
春秋战囯时蔡国多次受周边诸候侵略,
都城两次迁徏,
由上蔡迁至新蔡,
再由新蔡迂至下蔡,
至战国末期,
蔡国为楚国所灭,
蔡国虽灭,
但以国为姓的蔡国子民,
却如雨后春笋繁衍发展,
生生不息,
以至于今
故我蔡氏从叔度,
仲起,
以国为姓,
已有3000多年(公元前1000年至今)
的历史
而今,
我蔡氏-族遍布全国,
尤以福建,
广东,
浙江,
台湾,
河南,
安徽,
江苏,
湖南,
四川,
江苏,
山东,
山西,
辽宁为多
我老家住在江苏省铜山县栁泉西东蔡村,
东蔡村一脉源发山东济阳(山东西南部河泽一带),
其最早堂号为:”
济阳堂”,
堂联为:”
源发济阳枢府家声旧,
支分古沛伯台世泽长”
南宋孝宗,
光宗时,
为避战乱,
蔡氏-支由济阳迀至沛县,
后若干年另立族谱,
以沛县”
立”
为始祖,
立祖传六世至景丰祖,
七世传至”
楫”
祖”
楫”
七世祖名,
字汝济,
仕于明朝至监察史,
因为官有清名政绩,
宣宗”
釆其治绩载之五伧书”
中,
故我沛县蔡氏一宗堂号为”
伦书堂”
十一世传至俸祖,
+四世传至文龙祖,
故我东蔡-脉属沛宗俸支文龙系
我东蔡祖维劝公乃沛县蔡氏十七世,
约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后)
由沛县廷至东蔡定居,
至今已有290多年
维劝公生五子,
三房子臣公定居东蔡村,
我是沛县立祖第23世孙
沛县蔡氏堂号为:
伧书堂
堂联为:
源发济阳枢府家声旧,
支分古沛柏台世泽长
排行班字为;
以邦庚发宪,
敦敬可承先,
世增祥继延;
政凊国永灿,
忠厚传家远,
林秀蔚华天
注:
排行班字为1989年六俢族谱时拟定
蔡氏字辈如下:
安徽:(宣城)百世其昌文章道德、(合肥)邦家有庆继善传心学遵经训立观其成崇仁尚义锐志富强群安华泰英杰荣光、(无为)洪武多孝顺加德必昌盛、(蚌埠)文长仕为德。
福建:(大宇)一用士玉君国成家宗祖传守子孙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贞创垂功伟大启迪知深长云眜承远泽奕世庆其昌、(美林)仰思乔日迪仁义礼智信纲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蔡氏足迹已经遍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地区。战国时,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
秦汉时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名人辈出,影响深远。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唐朝时期,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福建,蔡姓为主要姓族之一。
-蔡氏
青阳派世衍(从十一世起):龙世功复应和绵秉宗立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字衍:君尔元宣子若孙曾汝逊念之其乃有济允以为吉亦克永迪。(根据《唐山过台湾》)塘东派(台中蔡炳焜先生提供):周鲁宗邦本支实继敦尔文照荣华百世五子登科三元及第。(《唐山过台湾》)东石梅塘:紫得梅厚起经文士端德思甫肇启鼎道鸿兆应永世克昌垂裕绵延家声远昭百万斯年
如果说的是位于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的蔡氏大宗祠,其供奉的是以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为首的族属及后人,不过蔡元定本人专注治学不曾为官。建阳蔡氏传有九儒,即蔡发、蔡元定、蔡渊、蔡沆、蔡沉、蔡格、蔡模、蔡杭、蔡权。
如今,在建阳蔡氏的祠堂,依然有“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的楹联,这是表彰建阳蔡氏九儒对宋儒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所谓五经三注,指的是易经、诗经、书经、礼经、春秋五论。其中建阳蔡氏注易经、书经、春秋五论。四世九贤,是建阳蔡氏始祖炉公的九世孙蔡发,十世孙蔡元定,十一世孙蔡渊、蔡沆、蔡沉,十二世孙蔡格、蔡模、蔡杭、蔡权。他们祖孙四代人,崇尚孔孟所倡导的儒家学说,探讨自然界与社会渊源长达150余年。共著述48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理学、易象、天文、地理、礼乐等,堪称南宋巨著。
蔡元定(1135年12月17日—1198年9月11日),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蔡发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幼从其父学,及长,师事朱熹,熹视为讲友,博涉群书,探究义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
蔡元定是理学家中“慎独”的典范。曾对诸子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这句话被蔡氏子孙作为祖训,载入族谱之中代代相传。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诫子孙后代,就算一个人独自活动,没有人监督,也要凭着高度的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不做任何违背道德、信念的事。
庆元四年八月初九(1198年9月11日)蔡元定病逝,守臣上奏,旨许归葬,子沉扶柩三千里以还,十一月初六,葬于建阳莒口翠岚山之源,公元2000年海内外众裔孙集资将西山公墓建成“西山陵园”。
开熹三年(公元1207年),诛侂胄,枉者皆伸,朝廷对蔡元定平反招雪,初赠迪功郎,宝佑四年赠太子太傅谥文节。明嘉靖九年诏元定崇祀启圣祠。
清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金匾。
建阳蔡氏九儒,包括蔡元定父子祖孙一门,四代共九人,即蔡元定,元定之父蔡发,元定之子蔡渊、蔡沆、蔡沈,蔡渊之子蔡格,蔡沈之子蔡模、蔡杭、蔡权。他们对程朱理学的研究颇著成就,堪称理学世家,蔡氏九儒著书立说,羽翼朱子之道,聚徒讲学,继承闽学之脉,其论著被其后裔及门人汇编成集,刻版发行,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盛事。
在南宋时期,蔡氏一门四代均被宋理宗题匾褒奖,恐无第二门。宝祐三年(1255)至宝祐四年(1256),宋理宗连续三次加封蔡元定诰谕“赋材卓绝,道德取法于当时;造诣精纯,模范仪型于后世”。宝祐三年(1255)五月六日,宋理宗还亲笔御赐“西山”“庐峰”大字,命蔡元定孙蔡杭刻字于西山、云谷山上。
除蔡元定外,宋理宗荫封蔡元定父蔡发诰谕“阐河洛之教,诵横渠之铭”;荫封蔡杭父蔡沉诰谕“修身持敬,勤著述,垂于百世”;加封蔡元定孙蔡杭诰谕“穷理尽性,真得考亭之源流;博古通今,无愧后学之轨范”……一门四代均受历代皇帝褒奖,深究其因,皆与蔡家一门“慎独”好家风有着很大关系。
早在唐代乾宁年间(894—898),蔡家的祖先蔡炉就举家南迁至建阳麻沙,蔡氏一门家族到建阳之后,世代传承孔孟之学,习文练武,名人辈出。据统计,有25人成为卫国武官,有41人成为廉政文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第九世蔡发起到第十二世蔡权,一门之内,四世出了九位大儒,号称“蔡氏九儒”。
地处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的蔡氏祠堂大门有“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的楹联,表彰了建阳蔡氏九儒对宋儒学所作的重大贡献,这与蔡氏一门自始至终恪守“慎独”的好家风有着必然的联系。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其父蔡发是位理学家。蔡元定幼时,其父便授以《西铭》,稍长即授以二程《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同时,不间断以“蔡氏家训”教诲,告诫他应“为人良善,天必佑之。知错责己,天心相之。仁义礼智,时刻注意”,并说“‘慎独’乃处世之第一要领”。
蔡发逝世,蔡元定登西山绝顶,构筑书屋,在此忍饥呑斋,刻苦读书,长达38年。他自咏:“独抱苇编过客稀,单瓢不厌屡空时。幽然自与庖义近,春去人间总不知。”其间,著有《易学启蒙》等14部书,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资治通鉴纲目》等重要著作。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秋,韩侂胄擅政,朱熹被定为“伪学魁首”去职罢祠。作为朱熹得意门生的蔡元定,被以“佐熹为妖”的罪名,贬谪三千里外的湖南道州监管。
到了道州,远近的读书人久闻蔡元定的声名,来求学者日众。蔡元定面对逆境,并无畏惧:“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他虽身有疾患,仍抱病授徒,并常贻书训其子及门生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又说“步步守着仁义礼智信,可传子孙”。
蔡元定对“慎独”是知行合一之人。他在弥留之际,还再三嘱咐将棺木劈小,丧事从速从简,拒收慰银,都可看出他的言行一致。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是蔡元定恪守“慎独”的座右铭,意思是人们行走坐卧都要行为端正。慎独的“独”字有二义,一是指一个人独处时,在没人看管的情况下,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亏心事,不做违反道德的事;一是指自己的心理活动,对于一个不好的念头,都要警惕,都要克服,这样可以使自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受权力欲望干扰,做一个表里一致、行走坐卧都行为端正的人。
在“慎独”家风的熏陶下,蔡元定的三个儿子渊、沆、沉自幼听从父训,克己复礼,慎独处世。长子蔡渊长从朱熹,隐德不耀,受父师之命,隐居九峰专心著书,他的遗训一是“屋漏无愧,暗室无欺”;次子蔡沆以“慎独”为座右铭,举动端严,用心数年著成《春秋五论》。
庆元四年(1198)八月初九日,蔡元定去世,三子蔡沉扶柩以归,赠银以途者众,蔡沉跪谢坚不肯受。受朱熹之托,他隐于九峰,反复十年,著成《尚书集传》二书。他的遗训是,“世事多颠倒,唯仁实可依”。
蔡氏九儒共有著述48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理学、易象、天文、地理、礼乐、兵制、度数等。这些著述的汇编历经七百多年的编辑和流传过程,至今仍得以流传的蔡氏九儒书,蔡氏九儒书是闽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这确是一个奇观,一个家族连续四代九人,以理学为中心内容,深入研究,精心撰著,从而形成博大的学术体系,这种罕见的学术现象,在学术史,出版史和人才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独特的。
蔡氏大宗祠的历史
本文2023-11-02 02:54: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