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谱 “卫”的上一辈/下一辈是啥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刘氏家谱 “卫”的上一辈/下一辈是啥字?,第1张

家谱里的排字一般都是有了族这个概念后,请族中有文化的老人,从一些书中摘出来的字,列一个类似于千字文那样的顺序,顺口意正

你跑来这问没用,一个家族有一个家族的排法,这没法猜的,山东好大的……我三姑夫就姓刘,我一个山东同事也姓刘,一个蓬莱,一个济南……

就我所知,山东刘姓分好几个,汉梁王、代王这算一个,河北黄骅滕庄的刘姓以山东刘老五,本地有无分支就不可考了

还有像天津聚馆刘氏,出自山东即墨。

另外,比如山西交城刘氏,明初自江南入济南,后入山西

和你最相符的,也就是辽宁北镇满族刘氏,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后来清朝入满族汉军正黄旗,于民国出字辈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

  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现在排文登清时,就算你说的卫维谐音,这辈分未免差的太多了点

汉武帝统治晚年,卫氏家族几乎掌控了汉朝半个朝堂。

卫青和他三个儿子都位列侯爵,手握兵权,姐姐卫子夫是当朝皇后,卫子夫的儿子是当朝太子,可以说卫家家族太过显赫,以至于让汉武帝开始对卫家心生忌惮。

汉朝早期,外戚干政的先例太多了,吕后,薄太后,窦太后,这些都是外戚干政的女强人。汉武帝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新皇帝对卫家会难以控制。汉武帝不能不提前防备。

卫青死后,汉武帝为何要诛杀他整个家族?卫青还有后人吗?

大将军卫青一生共有3个儿子,分别为长子卫伉、次子卫不疑、三子卫登。

公元前127年,卫青奉汉武帝命,率军十万出征匈奴,此战大获全胜,卫青斩获匈奴王爵以上十余人,俘获匈奴人口一万五千余人,牲畜几百万。刘彻得知后兴奋异常,立刻封赏了卫青,同时还将卫青尚在襁褓中的三个儿子封为了列侯。从此之后卫氏一门显贵无比,逐渐成长为朝堂上的重要力量。

卫青除了三个儿子之外,还有三个地位显赫的姐姐,分别是:

长姐卫君孺,嫁给了宰相公孙贺。二姐卫少儿,生育了冠军侯霍去病。三姐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并且生育了太子刘据。因此,在朝廷上形成了庞大的势力,卫氏一门也全部聚集在了太子刘据的麾下。

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后,很多觊觎太子之位的人都认为刘据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所以开始在汉武帝面前构陷刘据,打击卫氏势力。

此时的汉武帝可能也认为外戚势力过大,将来太子刘据登基之后,很可能无法收回权力,所以开始着手打击卫氏一门。

卫青的长子卫伉也因此失去了侯爵,被汉武帝发配边疆,修筑了五年的边关城池。

前92年,新一轮的政治风暴来袭。

丞相公孙贺与卫君孺的长子、时任太仆的公孙敬声,擅自挪用军费1900万钱。至于这1900万钱去了哪里,史书中并没有提及。

但这件事却让公孙敬声被捕下狱。事后,公孙贺心急如焚,恰好当时长安城中有一名江洋大盗朱世安,累累作案却逍遥法外,公孙贺向汉武帝请求,以抓捕朱世安将功赎罪,换出自己的儿子公孙敬声。武帝当时也同意了公孙贺的请求。

很快,公孙贺便抓获了朱世安,并且将其送到了朝廷司法部门。但朱世安被捕后不仅不悲伤,反而笑着说:“丞相把祸事引到了自己的家中,即将大难临头了,终南山的竹子伐尽,也不足以书写你的罪过。”

很快朱世安便爆出了一个惊天的大料,上书汉武帝说:''公孙敬声与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且在驰道上埋藏人偶诅咒陛下。”

汉武帝晚年对巫蛊之事异常敏感,尤其是权势日盛的卫氏家族,更是日夜提放,所以便将公孙贺父子二人重新下狱调查。最终公孙贺父子二人都在狱中被杀。

卫青死后,汉武帝为何要诛杀他整个家族?卫青还有后人吗?

公孙贺父子被杀后,卫氏一门开始受到株连,卫子夫的女儿诸邑公主,卫青的长子卫伉也因为这件事被处死,这就是巫蛊之祸的开端。

这件事使得卫氏一门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此之后一蹶不振,而且太子刘据也失去了所有的外援。

与刘据有过节的江充诬陷其以巫蛊之术谋害武帝,最终引起了刘据的反抗。而武帝则直接派兵处死了刘据,皇后卫子夫也因此自缢身亡。

卫青死后,汉武帝为何要诛杀他整个家族?卫青还有后人吗?

纵观整个事件,卫氏一门,凡是掌握朝廷大权的人全部被处死,但这件事并没有祸及卫青的次子卫不疑和三子卫登。

最后说一下,卫青次子卫不疑在巫蛊之祸后便没有了记载,但卫青的三子卫登一脉在汉宣帝时期复家,还受到了50万钱的赏赐。后来卫登的孙子还以长安公乘的爵位做了侍郎。

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期,卫登的四世孙还被赐爵关内侯。以此可见,卫青后人并没有被灭门。

卫青是西汉著名将领,曾面对匈奴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为开拓北部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在汉武帝时期官至大司马,掌管国家军政。在当时,卫家在朝中都是极具声望的,不过卫青死后,卫家开始走衰,而且最后整个卫家竟然惨遭汉武帝的诛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能这段历史大家还不是太熟悉,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卫家灭亡的真正原因,可以说是十分惨烈了。

皇帝的后宫,世上美女的万人坑,卫子夫是汉武大帝的第二个皇后,曾经也是受尽皇帝的宠爱,家族权势极大,但是最终也逃不过被厌弃的下场。卫氏家族是汉武帝时代最有权势的家族,皇后、太子、大将军、骠骑将军、丞相都出自其家。但是,最终都被汉武帝杀死。

元封五年,卫青病逝,卫氏家族下场极为悲惨,皇后姐姐卫子夫自缢身亡,太子刘据谋反失败也自杀身亡,卫氏一族一时间从人上之人变得家破人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开疆扩土,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那就是今天的汉族。这千秋伟业离不开优秀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卫氏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家族,却在卫青的离世中逐渐被汉武帝遗忘,不复往日的恩宠,甚至对卫家下黑手。

汉武帝历史上权力极强的一位帝王。树大就容易招风,卫氏一家权势极大,这对汉武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心头大患,在卫青还建功立业的时候,汉武帝自然不会对卫家怎么样。如今卫青已死,卫家也就变成了汉武帝的手中之物,随时可以一把捏死。

汉代自刘邦建立以来,就不乏有外戚干政的传统。吕后的权力不亚于后来的女皇帝武则天。而卫子夫身为皇后,其子刘据又贵为太子。汉武帝担心卫子夫将来越权,争夺刘家的天下。加上已死,皇后卫子夫娘家没了靠山,这就使一些老奸巨猾的臣子,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揣测圣意。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是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一人得志,全家富贵的传奇。她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之中,做了38年的皇后,处处小心谨慎,赢得汉武帝和众多宫人的信任和尊敬。但是此时的卫子夫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女子了,年老色衰,汉武帝对她的宠爱也不复往日那般。

而真正扳倒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的还是宫廷斗争。当时钩戈夫人正得圣宠,钩戈夫人怀胎14月为汉武帝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听说这个孩子是怀胎14个月才诞下的,然后就把钩戈宫改为尧母宫。这就使得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以为皇帝有意让刘弗陵继承皇位。于是就制造了巫蛊冤案,彻底把皇后和太子打垮,卫氏一族牵连甚广。

恰逢汉武帝生病,时常头痛,出现幻觉。些大臣就制造流言,说是和巫蛊术有关。于是皇帝就命令大臣江充彻查,这就使得一心想扳倒皇后和太子的江充,刘屈髦,李广利有了可乘之机。

江充指使胡巫说宫中必须去除蛊气,这样皇帝的病才能大好。于是江充等人就指使人栽赃给太子刘据和卫皇后,并在太子宫中搜出大量的木偶人。太子百口莫辩,于是干脆起兵造反,虽然武帝不再是当年雄风,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双方大战了五天,太子兵败,卫皇后上吊自缢,太子向东逃到湖县藏身,泄露后自缢而死。汉武帝下令凡是跟随太子出兵谋反的,一律按谋反罪灭族,卫氏一族陨落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

要看你祖籍是哪儿的啊,张氏宗族分散太多了,我在网上找好久都没找到

我爷爷是“良”字辈,后面的就是“耀”“忠”“定”,其他的我也不知道了,可能对你有点帮助吧,不过我还是觉得,要找字辈还是找你们家管族谱的那个吧

两汉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高峰期,有些士族在此一时期他们并不热衷于出仕,东汉时期很多士族比起出仕更热衷于研修儒学经要。或许我们对豪门的理解都以为他和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一样,然两汉时期的豪门不单单指的是高官厚禄的官宦世家,只有累世通经的家族才可以称得上豪族,才可能对地方形成巨大的影响,成为名门望族。

河东卫氏也是在这种种生态之下开始兴起,河东卫氏的一世祖名叫卫暠(hào),在汉明帝时期是响彻东汉的儒学大家,也是享誉朝野的名士,也因为此等缘故,故而在代郡受到了汉明帝的征兆入朝为官。

不过也从这点可以看出,河东卫氏和卫青其实并无多大关系,卫暠出身代郡,而卫青则是河东平阳人,也从这点证明了卫青虽然是河东人士,却并不是河东卫氏的源流。

可惜这家伙的命不太好,到了河东安邑便死了,之后他的后人便将他葬在安邑之后在河东这块地方落叶生根。

不过卫暠之死也给了河东卫氏一个沉重的打击,卫暠还没有在朝中任职就突然去世导致没有像袁家以及司马家一样在朝中广结脉络,同时自卫暠之后的河东卫氏在此之后并没有出现如卫暠一般名满天下的****,因而河东卫氏在两汉历史上虽然不算默默无闻,但也是声名不显。

河东卫氏虽在朝中没有任何的积累,不过卫暠之子孙在此依靠儒学传家,也为他们在那个年代积攒了一定的声望,外加上依靠家族间的联姻,在那个时代至少也能维持名门大户的门面。

河东卫氏迈入兴盛的奠基人;卫觊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乱政、外戚干政的现象屡禁不止因而导致皇权衰微,同时连年大旱以及“黄巾之乱”更是击垮了大汉王朝。也由此开始士族的地位开始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能够保障家族的利益以及在那个时候能够活下去,此时的门阀世家无非就只有两种选择:

在汉朝时期的顶级门阀袁氏家族凭借着多年来积攒的威望开始争霸天下,即凭借家族多年来积攒的威望向东汉的皇权发起了挑战

而大多的家族则因为没有实力,他们便大多倾向于这种方法,即为自己家族物色一个可以值得效忠的乱世豪杰,借此来光耀自己的门楣以及保障自身家族的利益。

卫氏家族在东汉时期并无显赫的名望只能选择第二种,而卫氏家族的奠基人卫觊就是在那个乱世之中应曹操的征兆从而入仕,不过因为其门第并不显赫之缘故,卫觊的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镇守关中

卫觊初时在曹操身边任职之时并无显赫之位,其担任的只是茂陵县令,尚书郎等职位:一来是卫觊出身并不好,河东卫氏虽然也算士族,不过在当时并无很深远的影响;二来是卫觊当时自身并无独当一面之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直到官渡之战的爆发,卫觊开始在曹魏政坛展现才干,当时的卫觊被曹操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前往益州联络刘璋要其出兵牵制刘表,可是通往益州的道路早已被堵,唯有留在关中。

当时的关中经过连年战乱之后已经恢复了平静,可是此时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彻底的恢复,回到关中的平民百姓因为找不到活,则趁机被关中各路将领领收编为部曲兵,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军队就成了祸患。

卫觊所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为曹操经营关中助其安定后方,收复流民并妥善安置使其恢复生产,开垦荒地,同时收纳多余流民开发盐井,并设置盐井官使其成为官卖之举措。这一系列举动使得自汉末以来的荒芜的关中之地的秩序渐渐得到了恢复,可以说他的一系列的做法和曹操的战略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而关中逐渐趋于稳定之后,曹操便把卫觊召回身边,提拔他为尚书,由此卫觊的仕途开始逐渐顺利。

曹魏禅让之时立下功绩从而进入了朝廷中枢

当然在地方上的举动还不足以让卫氏家族光大门楣,真正让卫氏家族的身价水涨船高的还是其在曹魏嬗代之际发挥的重要作用。自黄巾之乱以来,其实汉廷衰微已不可避免,只不过当时的人心还是思汉,故曹操便一直没有勇气扯下这块遮羞布。

而到曹丕继位之时,此时的士人对汉朝并无多大归属感,故而曹丕继位之后便扯下了这块遮羞布,加紧了曹魏嬗代的步伐。而卫觊在此次事件之中也承担着相对重要的角色。

公元229年,曹魏三朝老臣的卫觊去世,其子卫瓘承袭了其爵位,而河东卫氏的盛衰也由其子卫瓘开创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河东卫氏的兴盛:成也卫瓘

如果说河东卫氏兴盛的基础是由卫觊打下的,那么真正将河东卫氏带入鼎盛的也是卫瓘其人,然而鼎盛之后的河东卫氏在惠帝时期也迅速衰落,其将卫氏家族带入败亡边缘的恰恰也是卫瓘其人。

成也卫瓘:平乱有功,治理地方功勋卓著

因而为了保障战役的顺利进行,司马昭在二人身边派了一双眼睛,他就是卫瓘。平蜀之时的卫瓘担任监军一职,其虽然职位不大不小,可是在除了担当眼睛之外他还有以下作用:

一方面在战争之中他要在站在中间平衡钟会、邓艾以及朝廷之间那微妙的关系,以免二人过度扩张。

另一方面他在平蜀战争之中把钟会和邓艾互不服气的不利局面压制到最低,从而保证了最后战争之顺利。

后来证明司马昭防患于未然并非是空穴来风,平蜀之后的邓艾因为功高渐渐骄横,因而给了钟会可乘之机。而司马昭预先安排的卫瓘充分的发挥了其重要的职责,在灭蜀之后他冷静的应对那错综复杂的局势,最终使得钟会谋反的野心化为乌有,并且更难得的是在平蜀战役之后他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二将跋扈,自取灭亡,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为由不接受封赏,这招以退为进却反而收到了奇效。

在此之后他开始在西晋朝廷平步青云,而且他出镇地方之时的功勋卓著无论在朝在野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晋武帝念起劳苦功高,因而给予了他的家族很大的荣誉,也由此卫氏家族迈入了顶级门阀之行列。

河东卫氏的衰亡:败也卫瓘

如果说灭蜀之后的河东卫氏的平步青云是卫瓘的功劳,那么卫氏家族的覆灭也是由于卫瓘。

或许我们会因为他在处理之邓艾一事上对其不公正的态度认为其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这一段无可厚非的是卫瓘执政生涯的污点。然而除了邓艾一事上的不公正,卫瓘在史书上的评价还算中肯,然而也正是由于他的过于正直也为卫氏家族埋下了覆灭的根源。

在西晋的政治史上,卫氏家族可谓是一只奇葩,由于卫瓘的努力,卫氏家族步入了顶级门阀之行列,因而也成为了各方拉拢的对象,这其中也包括司马炎本人。不过卫瓘本人却也因为其过于正直的性格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因而导致家族覆灭:

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动了世家的利益

魏晋时期的主要官制是“九品中正制”,这套官制是因为士族做大,皇权无法压制,因而与其妥协而产生的,这套官制在创立初期的确为政权稳定有积极作用。然而到了晋武帝初期,这套官制已经为士族门阀所垄断,最终造就了“上品无寒门”的局面,可以说这套官制是皇族保障士族的利益,而士族对皇帝效忠的结果,虽然有很多的弊端,但是对高层统治者来说是双赢之结果。

然而出身于儒学世家的卫瓘深切的了解到了这套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病,因而就在晋武帝初年他上疏“表请除九品复古乡议里选”的奏疏,意在让司马炎废除九品恢复汉代之时的选官制度。

对于司马炎以及众多世家来说,这一套官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卫瓘此举无疑动了太多人的奶酪,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这则上疏之后当时的朝野舆论有多大,但是以当时的世家把持朝政的局面来说,卫瓘此举不招人恨是不可能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贾充等人为首的功臣集团,所以也为之后贾南风借司马玮之手杀卫瓘埋下了伏笔。

当然也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卫瓘本人的另一面,河东卫氏本身就是世家门阀的受益者,卫瓘敢于去除家族自身之利益,也可以看出其身上正直的另一面,可以说西晋初期正是有了卫瓘这样的正直远谋之士实属难得,也正是这一群人造就了西晋初年的太平。

醉谏武帝,遭到武帝疏远和贾南风的忌恨

如果说废除九品是因为遭到了世家的忌恨的话,那么卫瓘在立储一事上的不合作才是其家族导致覆灭的根源。之前我们讲过河东卫氏在晋初是真正的豪门大族,拉拢的人包括晋武帝。当初在选立太子妃的时候,晋武帝一开始中意的则是卫氏家族的才女,然而比起贾充的上下串联,卫瓘在这一系列事件上保持的过于平静,最终给了贾充机会,此举也让卫氏家族失去了一个和司马炎拉近距离的机会。

然而卫瓘真正遭到疏远的还是因为在立储之上的不合作,晋惠帝之不惠是当时朝野都知道的,然而因为武帝对于太子的纵容,使得这易储之事一直悬而未决。然而真正将这层遮羞布遮开的却还是作为太子老师的卫瓘,他有一次借醉酒之故希望武帝易储,可惜帝王的决心是不会因为一两个人而改变的,因而最终不了了之。

这件事情之后,晋武帝由此开始渐渐的疏远了卫瓘,而后期叱咤风云的贾南风也就在此时记恨上了卫瓘,只不过还缺一个临界的爆发点。

而这个爆发点就是武帝之死,晋武帝死后,西晋灭亡已成趋势,当时的西晋内部可谓矛盾重重:

武帝死后,群臣之间的矛盾无人能够压制调节

藩王权力的不平衡导致其开始自相残杀

外戚杨骏以及贾南风的介入为西晋政坛蒙上了阴影。

而此时的卫瓘则成为了焦点人物之一,他因为早年的上疏已经得罪了世家,和司马亮的过于亲近也引来杨骏以及司马玮的记恨,太子一事上的不合作也招来了贾南风的记恨,可以说自武帝死后的卫氏家族处于了一个很危险的境地。而卫瓘附和司马亮之奏建议诸王回到藩国更是引起了西晋实权派宗王司马玮的猜忌,最终掌握实权的司马玮在贾南风的假诏令之下设计杀害了卫瓘,而河东卫氏由此覆灭。

刘氏家谱 “卫”的上一辈/下一辈是啥字?

家谱里的排字一般都是有了族这个概念后,请族中有文化的老人,从一些书中摘出来的字,列一个类似于千字文那样的顺序,顺口意正你跑来这问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