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钟氏族谱,第1张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湖南省益阳市十修《钟氏族谱》

广西富川钟山《钟氏族谱》

《钟氏族谱》

湖南桃阳县钟氏十修族谱

江西龙南象塘钟氏十修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八修族谱》

浙江会稽至德堂 民国12年 (1923年)《会稽钟氏宗谱》

清光绪9年 (1883年)《谱暨钟氏宗谱》

  汉族姓氏 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

  关于钟姓形成的时间及原因,古人的谱牒学家说法不一。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建,又钟子期与伯乐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楼(应为接)亦单姓钟氏。”这里所说的“宋微子”是殷纣王的哥哥,西周初期受周公旦之封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为宋国的开国君主;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他有曾孙叫伯宗,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执政的却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支为复姓钟离。春秋时楚国有郧公钟仪,大夫钟键,还有善于听琴、与善鼓琴的伯乐结为知音的钟子期。秦末有伊卢(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西南)人钟离昧,为项羽将,其第二子接,开始居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为避仇,省“离”单姓钟氏。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郑人“囚郧公钟仪,献诸晋”;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晋三却害伯宗,谮而杀之,及栾弗忌。伯州犁奔楚”。这说明在州奔楚之前楚国早已有钟氏。因此;宋人邓名世《古今氏书辨证》说:“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今宜曰:钟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但是,钟仪的先人“食邑”在何地?邓名世没说,古籍也没有记载,所以,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认为钟氏“当是以官为氏”。据《周礼·春官》记载,古代有官名钟师,掌击钟奏乐。如按张澍所说,则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期乐宫官钟师后代。

  如上所述,行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以后数百年间,颍州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繁衍中心,这里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所以,许多姓氏书均说钟氏望出颍川(郡治在今河南许昌市东),钟氏族人大都以“颖川”为堂号。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在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徙达千余人,其7世孙钟雅,西晋末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在东晋元帝时为丞相记室参军,后官至御史中丞。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载,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姓,其中有钟姓。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今浙江绍兴者。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屿子钟宠为临海令,避候景之难,徙居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岭南,指五岭以南,相当今广东、广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带。这说明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钟氏。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莲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清乾隆时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居至台湾,后有些人又徙居海外。

  三国时,魏有大臣、书法家钟繇,颍川长社人,文帝时任廷尉,明帝时任太傅,故人称“钟太傅”;其书法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之子钟会,官至司徒,为司马昭重要谋士、博学,长于名家之学。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颍州长社人,历仕齐、梁二朝,所撰《诗品》,品评自汉至梁100多个诗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位置。唐代有睿宗时宰相、书法家钟绍京、系钟繇10世孙。南宋初年有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首领钟相,队伍发展至数十万,曾被推为楚王。元初有循州(今广东龙川)畲族人钟明亮,曾率众万余人起义,历时2年;元代还有戏曲家钟嗣成。明代有文学家钟惺。清道光年间有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首领钟人杰,曾称钟勤王。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由此可见,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虞子期

龙且,秦末名将。生卒年不详,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曾被封为司马。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英布背楚之时,项羽使龙且点兵十万往击之。龙且与英布战,大破之,英布逃离九江归汉。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派龙且帅二十万众往击之。韩信与龙且大战,诈败,引龙且中水淹之计。龙且力战汉诸将,虽有万夫不当之勇无奈败局已定,终被汉骑将灌婴斩杀,楚军大败。韩信后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战死大为伤感。

英布(?—前195),六(今安徽六安县)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羽,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出身平民,少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到壮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认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远了,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黥布列传》)别人听到后,一起戏笑他。后英布被送往郦山服刑,郦山刑徒有数十万人,英布结交刑徒中豪杰之士,率领一伙人逃人江泽中做了强盗。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英布投靠了番君吴芮,并做了他的女婿。集聚数千人,举起了反秦大旗。秦将章邯灭掉陈胜,打败吕臣军后,英布率军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今河南新蔡西南)大获全胜,于是引兵向东。这时听说项梁已平定江东、会稽,正渡江向西,队伍不断壮大,众多将领归附项梁,英布便投靠了他。

在项梁帐下,英布作战最为勇敢。后陈王死,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不久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楚怀王徙都彭城,英布及诸将都聚保彭城。这时秦国围攻赵,赵数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增为末将,项羽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归宋义指挥,北进救赵。后项羽杀宋义,楚怀王立项羽为上将军,诸将皆归项羽指挥。项羽命英布先渡河击秦。英布屡击章邯之军,切断秦朝军队粮道,项羽遂与英布会合,大破秦军,收降章邯等人。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而诸侯之军都原隶归楚的原因,多在英布能以少胜多,震服侯军。项羽率兵西至新安,命英布等人夜间坑杀章邯降兵二十余万人。到函谷关后,因刘邦派兵驻守,不能入关。项羽又派英布等人从闲道破关而入,攻到咸阳。英布在作战中,常为先锋,深得项羽器重,后项羽分封,立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安。

汉朝元年(前206)四月,项羽楚立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暗中则派英布在路上偷袭。八月,英布追到郴县把楚怀王杀死。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出兵击齐,向英布征兵,英布托病,只派将领率几千人前往。刘邦在彭城击败项羽,英布也托病不救,这就引起了项羽对英布的怨恨。项羽数次派人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不敢前往。项羽因担心北边齐、赵,和西边刘邦的军队,又因为爱才心切,可以任用,所以没有发兵攻打他。

汉三年,刘邦攻楚,大战于彭城,汉败,退却。刘邦对左右说:“像你们这班人,实在不值得共商天下事。”隋何问其故,汉王说:“有谁能替我出使九江,让九江王发兵背叛楚国,牵制在齐地的项王数月,我便可稳获天下了。”隋何请求前往。

到九江后,隋何通过九江王太宰以通关节。可三天也没有见到英布。隋何于是游说太宰说:“英布不见我,定是因为楚国的强大而汉国弱小。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你先让我见他,假如我说得对,那是大王所想听的;假如我说得不对,那我隋何甘心在九江受死,以表明贵国背汉而亲楚的决心!”太宰把这话转告了英布,英布召见隋何。隋何说:“汉王派我送信给大王,我十分诧异您为何与楚那么亲近?”英布说:“我一向以臣礼服事项王。”隋何说:“您同项王都是同列的诸侯,而您却以臣礼服事他,您定认为楚国强盛,可以依靠。但是项王伐齐,他可以亲负墙板筑杵,为士卒先锋,您就该来率九江军队,去做楚国的先锋。而现今您却只发兵四千去帮助楚王,一个向北臣事别人的人,难道应当这样做吗?汉王攻打楚国彭城,您就该悉发九江之兵渡淮援助楚王,与汉王日夜做战,决一雌雄。而您虽拥有万人之军,却袖手旁观,不肯派一兵一卒。这是一个依赖他人立国者应当做的吗?您以空名归向楚国,却完全依赖自己,我认为这样做没好处。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国,无非是因为汉弱楚强,可是楚兵力虽强,但因项羽违背盟约,杀害义帝,天下人都以不义之名责备他,他还自恃百战百胜,兵强国盛呢。至于汉王,在收降诸侯之后,回守成皋、荥阳,从蜀运来粟谷,辟深沟建营垒,守边地。楚人调回部队,中间隔着梁国,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这时欲战不能,攻城乏力,老弱残兵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楚军到达荥阳、成皋时,汉军只要坚守不出,这样,楚军进不能攻,退不能脱身。所以说楚军是靠不住的。假若楚胜汉,诸侯必定自危而相互救援。可见一旦楚国强盛起来,定会招致天下兵力的对抗。所以楚不如汉,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归附万无一失的汉,却要自托于岌岌可危的楚国,我对大王的做法感到不解。我并不认为九江的军队就足以灭楚,大王若发兵背叛楚国,楚项王必会滞留在齐国数月,这样汉取天下就成了十拿九稳的事了。我恳请大王您归附汉王,汉王定会划地分封您为王,何只现在区区的九江之地!所以汉王遣臣向您献计,愿大王考虑考虑。”英布说:“我听从你的指教。”但只是暗中答应叛楚归汉,不敢泄漏风声。

这时楚使者在九江急催英布发兵救楚,住在传舍中,隋何直手传舍,坐到楚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凭什么让他发兵?”英布愕然。楚使者大吃一惊,起身走了。隋何趁势劝说英布:“大王归汉已成事实,应当立即杀掉楚使者,不让他回楚。同时尽快与汉联结。”英布听从了隋何的话,杀死了楚使者,起兵攻楚。楚派项声、龙且攻打九江。数月,龙且攻九江,大破英布军,英布怕诛,从小路逃往了汉地。

英布拜见汉王,汉王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脚,召英布人,英布见状大怒,后悔归汉,想自杀。但当他进了自己的官舍时,见陈设、饮食、随从同汉王的一样,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复入九江,得知楚已派项伯收编九江部队,杀尽了英布的妻子儿女,英布的使者找到英布不少故旧宠臣,率领几千人投奔汉王。汉王又增拨军队给英布,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都六,统九江、庐江、衡山、豫章诸郡。

汉五年,英布率兵入九江,攻下数城。六年,同刘贾一道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反楚,同周殷兵联合攻楚,在垓下大破项羽军,项羽自杀,楚汉战争结束。

汉王十一年,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引起了英布的惊慌。同年夏,又杀梁王彭越,将他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英布得到后,大为恐慌,怕祸及自身,于是暗中聚合部队,随时注意邻郡的动静。

英布有一宠姬病了。送去就医,医生同中大夫贲赫对门而居。因宠姬常去就医,贲赫自以为是侍中,向英布宠姬大献殷勤,厚礼馈赠,并同英布宠姬在医生家一同饮酒。宠姬回来后向英布提到贲赫,并称赞他是温厚长者。英布责问宠姬何以知道贲赫。宠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诉英布。英布怀疑她跟贲赫*乱。贲赫得知后大恐,称病不出。英布愈怒,想逮捕他。贲赫情急,上书告发英布谋反,并乘传车赶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贲赫到了长安后上书称英布已有谋反迹象,建议可在他未发兵前杀掉他布。刘邦看后与丞相萧何商量,萧何认为英布不会如此,恐怕是仇家诬陷。提出先拘捕贲赫,再暗中派人察访验证。英布见贲赫已逃,还上书言变,怀疑他说出了自己暗中布置之事,再加汉朝使者前来查验,便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消息传到长安,刘邦赦免贲赫,封他为将军。

刘邦召集诸侯讨论如何应变,诸将都说:“出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小子!”汝阳侯滕公夏侯婴请教前楚国令尹薛公。令尹却认为这很自然。滕公不解说:“皇上割地封王与他,赐爵位给他,让他做万乘之主,厩富且贵,为何还要造反?”令尹道:“去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这三个人为国家建树的功劳相同,可谓三位一体。而前两个相继被杀,英布自知杀身之祸随时会降到自己头上,所以造反。”滕公于是向刘邦举荐令尹,刘邦召见令尹,令尹分析英布军虽有上、中、下三计可施,但英布出身郦山刑徒,经过奋斗终成了万乘之主,他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自身,而不为百姓谋福,不为后代子孙考虑。所以只能出下策。下策一施,皇上可高枕无忧。”刘邦封薛公为千户,自己亲率大军讨伐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曾对他的将士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史记·黥布列传》)这才率军反叛。

英布的计划果不出薛公之谋,出下计:东击荆,荆王刘贾战死于富陵。英布尽收其兵,渡淮水击楚。楚发兵与英布在徐、僮大战,楚军想互相救援,出奇制胜,把军队分为三支。有人警告楚将:英布善用兵,百姓一向怕他。再者楚军在本地作战,容易败散,而把军队分为三军,若一军战败,其余二军定散败,不可能相救。但楚将不听,英布果然先打败其中一军,其余二军也互解逃散了。

英布率兵向西,与汉军相遇于蕲西(今安徽宿县南),会战于甄,英布军队精锐,刘邦只得固守庸城,看见英布军的列阵如项羽的军队,汉皇非常厌恶,远远地对英布说:“何苦而反?”英布说:“欲为帝耳。”(《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大骂英布,与其大战,英布败走,渡过淮河,屡次停下来与汉军交战皆不利。英布率百余人逃到长江以南。

英布原同番君吴芮通婚,所以长沙哀王(吴回,吴芮之孙)让人欺骗英布,假装同他逃跑,诱使英布逃向南越,英布相信了,同使者去番阳。番阳人在兹乡一农户家将英布杀死,英布终于被灭掉。

季布,楚人也,任侠有名,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项籍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能听臣,臣敢进计;即否,愿先自刭。”布许之。乃髡钳布,衣褐,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乃之雒阳见汝阴侯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布匿其所,乃许诺。侍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布召见,谢,拜郎中。

太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太后,太后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太后,以哙言为然。布曰:“樊哙可斩也!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谩!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今疮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 反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人又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布进曰:“臣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誉召臣,一人毁去臣,臣恐天下有识者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之宫。

布辩士曹丘生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谈等,与窦长君善。布闻,寄书谏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则揖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之间哉?且仆与足下俱楚人,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杨之也。

 馈布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争为死。尝杀人,亡吴,从爰丝匿,长事爰丝,弟畜灌夫、籍福之属。尝为中司马,中尉郅都不敢加。少年多时时窃借其名以行。当是时,季心以勇,布以诺,闻关中。

宋蕉布母弟丁公,为项羽将,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汉王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 在田叔,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俞,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赫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道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夏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相常暴坐苑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

仁以壮勇为卫将军舍人,数从击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为郎中,至二千石、丞相长史,失官。后使刺三河,还,奏事称意,拜为京辅都尉。月余,迁司直。数岁,戾太子举兵,仁部闭城门,令太子得亡,坐纵反者族。

 赞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名楚,身履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及至困厄奴B162,苟活而不变,何也?彼自负其材,受辱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栾布哭彭越,田叔随张敖,赴死如归,彼诚知所处,虽古烈士,何以加哉!

钟离昧(一前200年),汉朐县伊芦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项羽灌云县伊芦乡)人。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素与韩信交情不错。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被汉军围困于荥阳东,项羽往救,汉军退走。项羽乘胜追击,切断了汉军粮道,汉军被困求和,项王不许,陈平向汉王献计说:项王的忠臣,只有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几个人,如果你能用万金买通说客,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再出兵攻打,项王必败。汉王遂用此计。项王果然对忠臣疑忌,致使忠臣纷纷离去,只有钟离昧还追随项王。项王败死后,钟离昧投奔韩信。汉王忌恨钟离味,就诏令韩信把钟离昧逮捕,韩信不从。汉王又用陈平计策,假称到云梦去狩猎,要求诸侯到陈地集合。韩信有顾虑。有人劝他说:你把钟离昧杀了,带他的头颅去见汉王,保你无事。韩信与钟离昧商量此事,钟离昧说:汉王已经知道你要谋反,不敢来攻你,就是因为我们在一起。如果你把我杀了,去见汉王,你也回不来了。韩信不听他的劝告,钟离昧大骂韩信说:“公非长者。”并说:“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随即自刎。韩信便带着他的头颅去拜见汉王,结果被汉王绑了起来,带回朝廷。江苏连云港灌云

楚汉相争时,钟离昧为霸王项羽麾下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时给刘邦以沉重打击,因此刘邦非常害怕且十分痛恨钟离昧。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⑥,陈平向汉王献计说:项王的忠臣只有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几个人,如果你能用万金买通说客,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再出兵攻打,项王必败,汉王遂用此计。夏四月,刘邦被围困于荥阳东,汉军求和,项王不许。“陈平反间既行”,⑦项羽果然对忠臣疑忌,致使忠臣纷纷离去,只有钟离昧还追随项羽,由是,刘邦更是恨透了钟离昧。楚汉结束后,刘邦一直惦记着钟离昧,所以《淮阴侯列传》有以下记载:当刘邦“闻其在楚”,便“诏楚捕昧”,及至刘邦会诸侯于陈,便有了“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的事件。由于韩信曾经与钟离眛一起投身在项羽麾下,因此说钟离眛“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没有人不相信,及至“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也就很少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了。有论者依据《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得出韩信为了换取刘邦的信任,不顾信义,无辜斩杀钟离味的结论。就连《钟氏宗谱》、《灌云县志》等文献也将《淮阴侯列传》中的这段文字原原本本地载入其中,对韩信进行无声的挞伐。然而,细考于史,钟离昧之死却并非如此。

《史记·高祖本纪》对汉六年韩信 “谋反”这件大事也有如下记载:“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十二月,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谒,因执之。”此处对韩信被捕的前因后果交代很清楚,却只字未提钟离昧。《史记·陈丞相世家》对韩信的被捕亦有记载:“(刘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这里也没有提及钟离昧。我们联系前文刘邦设谋时陈平对韩信“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的预测可以推知,楚汉战争胜利后,韩信沉浸在功成名就的喜悦之中,虽然被刘邦袭夺兵权、徙封为楚王,但韩信依旧对刘邦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刘邦将游云梦,韩信数月未见故人,便怀着喜悦的心情远远地郊迎刘邦于道中。正是因为刘邦、陈平预料韩信不会谋反,刘邦才敢于会诸侯于陈。我们由刘邦“豫具武士”执缚韩信,也可以看出韩信对刘邦没有设防,显然,韩信当时并没有为形势所迫而“斩昧谒上”。相反,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却对钟离昧之死有明确的记载:五年九月,“王得故项羽将钟离眛斩之。”斩杀钟离眛的刽子手分明就是汉高祖刘邦,至于刘邦在何处得钟离眛,又在何处斩杀钟离眛,因笔者手头资料阙如,尚不得而知。

再看这几件事发生的时间。逮捕和斩杀钟离眛是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一件重要的政治事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明确记载了刘邦斩杀钟离眛的时间是汉五年九月。对于韩信的“谋反”《史记·淮阴侯列传》没有时间记载,《资治通鉴·汉纪三》(卷十一)曰:六年,“冬,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人有上书告楚王反。”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六年十月。《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信持其(钟离昧)首,谒高祖于陈”的时间没有交代清楚,而《史记·高祖本纪》却明确地记载这件事发生在十二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钟离昧在“人告楚王信谋反”之前就已经被刘邦逮捕杀害,所谓韩信“见昧计事”显然不可能发生,而钟离眛被杀三个月之后,韩信“斩昧谒上”当然更是无稽之谈。

是项羽手下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龙且为楚军五大将。其与虞姬兄妹关系。项羽兵败垓下后,一直追随战死最后。

虞姬是宿迁沭阳人,她的哥哥叫虞子期,制造兵器远近闻名,项羽从吴中起兵到了徐州下邳驻扎后,兵力已扩充到6万多人,需要大量的兵器。于是就经常往返于虞子期家购买兵器。虞子期的妹妹才貌双全,听说是大将项羽,就经常与项羽在一起切磋武艺,时间久了。二人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后经虞子期撮合,就结为夫妻。现在我们宿迁和沭阳人见面仍有互称老表的习惯,其根源就在于此。 赞同1| 评论

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⑵古军喜、古小彬编著《古姓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刊载于《图书馆论坛》第24卷第1期(2004年第一期增刊)

--------------------------------------------------------------------------------------------

古小彬百谱斋珍藏族谱文献目录

1 江西宁都宁都新安古氏三修房谱 一册、线装 古奇洋主修 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残本。

2 广西贺县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乾隆年间手抄本,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3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抄本复印。

4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族谱首二卷 二册、线装 清代道光甲辰年(1844年)梅右文堂活字版复印本。

5 四川宁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兴祥重抄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夹邑临泰祥自造版复印本。

6 重庆荣昌盘龙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宗九编 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复印本。

7 广东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硕元修撰 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抄本复印本。

8 四川三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咸丰年间刊本复印,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9 陕西宜川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线装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古丽中编 后裔历次手抄增续复印本。

10 四川璧山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一册、平装 古洪兴编 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抄本 1994年复印。

11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续修族谱首卷、三卷 二册、平装 古耀金编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龙邑梅友文堂木活字版复印本。

12 四川合江古氏家乘(部分) 一册、平装 古文田编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手抄本复印本。

13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抄本复印本。

14 广西荔浦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5 海南屯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6 重庆江津新安堂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7 重庆荣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良翰编修 清末手抄本复印本。

18 广西鹿寨广西钦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末手抄本,近代增续复印。

19 重庆永川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忠良编 民国二年(1913年)刻印本复印本。

20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贵三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1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昌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2 海南儋州钟氏族谱 一册、平装 钟显扬、钟毓兰撰书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复印。

23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 十六册、线装 古善愚、古骚生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本复印本。

24 江西南康古氏四修族谱 存一册、平装 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复印本。

25 重庆江津新安世系(部分) 一册、平装 古贤香编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印本复印本。

26 广东连县古氏年庚谱 一册、平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手抄本复印本。

27 四川金堂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民国时期抄本复印本。

28 四川隆昌五坡场古氏族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复印本。

29 安徽繁昌繁昌古氏宗谱 一册 民国时期石印本复印本。

30 广东封开古家宗族谱 一册 复印本。

31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59年手抄本复印本。

32 台湾台北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焕谟、古贵训等编 1972年印刷本。

33 台湾台北新安堂古氏宗谱画集 一册、精装 古焕谟编 1982年印刷本。

34 印度尼西亚古氏宗谱简录 一册、平装 古梯云整理 1982年手抄本复印。

35 广东蕉岭古氏新安堂族谱 一册、平装 古超桂编 1985年油印本。

36 四川泸县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富田编 1985年抄本复印本。

37 四川邛崃古氏宗嗣 一册、平装 古芝光、古代全主编 1986年油印本。

38 四川隆昌(周兴)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86年手抄本复印本。

39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三卷、平装 古广麟编 1988年油印本。

40 广东惠东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维华、古簪寰编 1988年抄本复印本。

41 广东梅州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 一册、平装 古敬仁编 1989年抄本复印本。

42 广东梅州古田上村伯公凹下古氏源流概述 一册、平装 古天芳整理 1989年刊本。

43 中国香港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剑锋编 1990年印刷本复印本。

44 陕西延安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平装 古世觉、古国杰等编 1990年印刷本。

45 广东梅州嘉应古氏源流考 一册、平装 古勇辉编 1990年铅印本。

46 广东高州古氏高州房世系图八卷 八册、线装 古应天1986年编 1991年油印本。

47 重庆垫江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光辉等编 1991年电脑打印本。

48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家信、古家万等编 1992年手抄本。

49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彬编 1992年手抄本复印本。

50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1992年编 电脑打印本。

51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93年编 油印本。

52 广东高州高州古氏宗支概览 一册、平装 古元编 1993年抄本。

53 台湾新竹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1993年印刷本。

54 台湾台中新编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子隆编 1994年印刷本。

55 重庆梁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铭声编 1994年印刷本。

56 江西安远古氏宗谱 二册、线装 古清沅主编 1994年印刷本复印本。

57 江西安远江西定南安定邑古氏族谱 三卷、线装 古今模、古炎煌主编 1994年胶印本复印本。

58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赖氏族谱 一册、精装 赖国松主编 1994年印刷本。

59 江西瑞金福建宁化新安古氏八修谱 十册、线装 古芳清、古小彬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0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古氏族谱六卷首卷 一册、精装 古均桃、古英杰编 1995年铅印本。

61 广西钦州续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秀礼编 1995年打印本。

62 重庆璧山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大志、古大田编 1995年印刷本。

63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 一册、精装 古娘渊编 1995年印刷本。

64 广东五华五华肇塘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富光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5 广东连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问松编 1996年铅印本。

66 广东河源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演凡主编 1996年印刷本。

67 广东汕头达濠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增强编 1996年抄本影印本。

68 广东五华文葵镇藕塘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汉中主编 1996年铅印本复印本。

69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刘氏族谱 一册、平装 刘添元主编 1996年印刷本。

70 江西上犹古氏五修族谱 一册、精装 古章文、古翰玖等编 1996年印刷本。

71 江西南康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启运主编 1996年电脑打印本。

72 广西宾阳新安堂历代世系宗支图 一册、平装 古展流编 1996年稿本。

73 广西昭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锡猷等编 1996年手抄本。

74 中国大陆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 一册、平装 古小彬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5 台湾中坜古氏渊源世代表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7年印刷本。

76 江西兴国古氏族谱上、下册 二册、精装 古远亮、古祖苍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7 江西会昌梅州古氏族谱江西会昌咸宁户 一册、平装 古红光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78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荣、古世喜主编 1997年印刷本复印本。

79 四川甘洛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新民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0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滂溪(简明)古氏支谱 一册、平装 古迪生、古海华编 1997年印刷本。

81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大坪镇暨狮子浪口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增富、古添贤等主编 1997年印刷本。

82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邓世华修撰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3 广东兴宁蓝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胜祥、古哲谋等编 1997年铅印本。

84 广东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世怀编 1997年抄本。

85 广东五华五华县梅林镇梅南乡洋塘里上寨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启良编 1997年抄本。

86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苏记1997年抄本复印本。

87 四川隆昌古氏珂瑛支系族谱 一册、平装 1997年手抄本复印本。

88 广西贺县塘面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文辉、古国奎编 1997年印刷本。

89 广西贺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雄编 1998年手抄本。

90 广西贺州古氏宗历 一册、平装 古正民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成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焕贵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2 广东兴宁广西荔浦古氏谱系 一册、平装 古启森、古尚隆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3 广东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万年编 1998年稿本。

94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概况 一册、线装 古乃裕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95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 一册、平装 古广麟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6 广东番禺古氏系统表 一册、平装 古树华编 1998年手抄本。

97 江西寻乌寻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显道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8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三修宗谱 一册、精装 古安健主修 1998年印刷本。

99 江西寻乌晨光镇塘背村古氏必振公房谱 一册、精装 古显衡、古邵华等编 1998年印刷本。

100 江西寻乌赣南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明丰编 1998年稿本。

101 江西南康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菁华编 1998年印刷本。

102 台湾桃园古氏今英公派下谱系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103 台湾苗栗苗栗县古氏宗亲会会刊上下集 一册、精装 古奠基主编 1998年印刷本。

104 河南濮阳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1998年追远堂电脑打印本。

105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烈编 1998年稿本。

106 重庆丰都重庆市丰都县理明乡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乾勇编 1998年打印本。

107 重庆奉节重庆市奉节县公平古由才公族谱 一册、平装 古恒昭编 1999年手抄本。

108 陕西延安延安地区古重义支系吊线谱 一册、平装 古玢整理 1999年稿本。

109 江西宁都古氏全规公派下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兵编 1999年稿本。

110 江西崇义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性科等编 1999年稿本。

11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克赞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承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2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仁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伦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3 广西贺州古氏31世瑜新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民、古海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4 广东梅州宋进士古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5 广东五华宋进士古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6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新尧主修 2000年印刷本。

117 江西遂川南迁二十六世声亮公裔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以志编 2000年印刷本。

118 广东五华琢贯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19 台湾中坜古氏源流系统图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20 中国古氏史志(第一卷) 一册、精装 古培才、古小彬总编 2000年刊印本。

121 中国台湾古氏渊源暨分支 一册、精装 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0年印刷本。

122 贵州桐梓重庆綦江古氏谱系 一册 古小彬 2000年手抄本。

123 台湾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长锦编 2000年印刷本。

124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5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乃裕、古汉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6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金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7 江西瑞金古青淦家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1年印刷本。

128 广西荔浦南方古氏宗族移居情况 一册、平装 古世雄编 2001年电脑打印本。

129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 第二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2年印刷本。

130 湖南岳阳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朝阳主编 2002年印刷本。

131 北京朝阳北皋古氏族志 一册、平装 古庆辅编 2003年电脑打印本。

132 广东五华文葵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赐金(换新)主编 2003年2月印刷本。

133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第三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3年9月印刷本。

134 广东兴宁广东兴宁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添水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5 四川三台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6 四川新都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7 台湾新竹古氏历代系祖及人物略传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4年2月印刷本。

138 广东蕉岭蕉岭县黄土老古屋族谱 一册、精装 古政明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39 四川隆昌柿梓湾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昭平整理 2004年电脑打印本。

140 四川宁南云南巧家川滇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代贵、古代和主编 2004年12月印刷本。

141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革公系) 五册、精装 古国檀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42 四川甘洛田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新民主编 2005年5月印刷本。

143 广西贵港广西柳州古氏族谱 一册、简装 古倩如编 2005年9月电脑打印本。

144 海南儋州李氏宗族吊线谱 一册、平装 李芳编 2006年稿本。

145 中国台湾新安堂古氏谱系(上册) 一册、平装 古焕球编 2006年印刷本。

146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声淦主编 2006年印刷本。

147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兆亮总编 2007年印刷本。

148 海南儋州廖氏族谱 一册、平装 电脑打印本。

149 重庆綦江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财全主编 2007年7月印刷本。

150 广东高州石兰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积进、古海兴主修,古小彬、古军喜主编 2007年12月电脑打印本。

151 中国新安堂古氏大宗谱 一册、精装 古焕球、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2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家湘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3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六修族谱 三册、精装 古建林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4 中国古氏史志·第二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古昭平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5 中国古氏史志·第三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6 中国古氏史志·第四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7

  个人认为的排名:英布、钟离昧、季布、龙且、虞子期。

  英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梁,后为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196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

  钟离眛(一前200年),汉朐县伊芦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人。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素与韩信交情不错。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被汉军围困于荥阳东,项羽往救,汉军退走。项羽乘胜追击,切断了汉军粮道,汉军被困求和,项王不许,陈平向汉王献计说:项王的忠臣,只有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几个人,如果你能用万金买通说客,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再出兵攻打,项王必败。汉王遂用此计。项王果然对忠臣疑忌,致使忠臣纷纷离去,只有钟离眛还追随项王。项王败死后,钟离眛投奔韩信。汉王忌恨钟离眛,就诏令韩信把钟离眛逮捕,韩信不从。汉王又用陈平计策,假称到云梦去狩猎,要求诸侯到陈地集合。韩信有顾虑。有人劝他说:你把钟离眛杀了,带他的头颅去见汉王,保你无事。韩信与钟离眛商量此事,钟离眛说:汉王已经知道你要谋反,不敢来攻你,就是因为我们在一起。如果你把我杀了,去见汉王,你也回不来了。韩信不听他的劝告,钟离眛大骂韩信说:“公非长者。”并说:“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随即自刎。韩信便带着他的头颅去拜见汉王,结果被汉王绑了起来,带回朝廷。

  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

  龙且(jū)(-前203年),中国楚汉之争时代人物,秦末楚汉争霸时期西楚国将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同为楚军大将。前206年,汉王刘邦起兵平定三秦,楚将龙且与魏相项他与汉将灌婴在定陶之南交战失败。前204年,龙且、项声攻淮南,大破黥布军。黥布逃亡汉军处。前203年十月,韩信平定临淄,项羽派遣龙且率兵20万攻打韩信。十一月,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阵。韩信在夜间于潍水上游堆土袋造堰塞水。韩信率军半渡攻击龙且军,假装败走,龙且率军追击,韩信决堰淹龙且军,韩信反击,龙且被杀。

  虞子期的姓名均不见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而最早仅见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甄伟为明朝人,与汉代时间上距离较远,而且其著作为演义,就是通俗小说,故而应为其虚构的人物。到清朝,被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引入他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项羽五虎将源起于此,其他四人都是历史真实人物。

  总结:一般情况下古代军将在史籍记载中都会留下记载,至少也有只言片语,而该人物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书写为小说演义,并已距近两千年(楚汉战争在公元前202年结束),虞子期为虚构人物无疑。

钟在百家姓中排名56位!

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朝乐官钟师的后代。先秦时期的钟姓人,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的以后一百年内,颍川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中心,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人,其中有钟姓,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今绍兴的,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曾当过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中称他为“岭南酋(qiu)帅”,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国也有人姓钟。唐初光州人陈政、钟德兴在福建安家,唐代,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点,从清乾隆时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来有些人又徙居海外。明帝时钟太傅,书法博取众长,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所撰《诗品》,在文学上有重有地位。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可见,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推荐于 2020-12-26

四月情感课堂

资深占卜咨询师

塔罗分析已回答6843人问题

请问谁知道姓《钟》在百家姓里面的排名是多少? 专家在线解答问题

直播中

孩子爱看手机,不和人沟通怎么办

请问谁知道姓《钟》在百家姓里面的排名是多少?

发现媳妇出轨了怎么办

谢谢老师,我回家就跟他说

说的很准,感恩

感谢老师指点

咨询后心情好多了~

老师很耐心的回答问题

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了

老师说的很准

主播老师人很好

推荐大家来看

解决了我的问题,很感谢

非常感谢老师

心情很抑郁怎么办

回答真的不错

挺专业的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老师回答真的不错

查看全部4个回答

来小红书App,看2021新年姓氏头像

值得一看的新年相关信息推荐

新春特辑_新年精致年味,2021新年姓氏头像集合尽在小红书App~新春给大家拜个早年~

本月495061人下载

咨询

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广告

请问谁知道姓《钟》在百家姓里面的排名是多少?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篮球大图 正在咨询一个旅游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怀恩家谱APP:专业家谱编修软件

电脑端,手机端皆可编修,支持多人编修,导出打印电子档,专业系统,操作简易,高级别安全以及隐私系统!编修家谱,寻根问祖,宗亲交流!

广告2021-03-11

谁知道“钟”姓的由来?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几?

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 关于钟姓形成的时间及原因,古人的谱牒学家说法不一。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建,又钟子期与伯乐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楼(应为接)亦单姓钟氏。”这里所说的“宋微子”是殷纣王的哥哥,西周初期受周公旦之封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为宋国的开国君主;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他有曾孙叫伯宗,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执政的却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支为复姓钟离。春秋时楚国有郧公钟仪,大夫钟键,还有善于听琴、与善鼓琴的伯乐结为知音的钟子期。秦末有伊卢(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西南)人钟离昧,为项羽将,其第二子接,开始居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为避仇,省“离”单姓钟氏。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郑人“囚郧公钟仪,献诸晋”;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晋三却害伯宗,谮而杀之,及栾弗忌。伯州犁奔楚”。这说明在州奔楚之前楚国早已有钟氏。因此;宋人邓名世《古今氏书辨证》说:“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今宜曰:钟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但是,钟仪的先人“食邑”在何地?邓名世没说,古籍也没有记载,所以,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认为钟氏“当是以官为氏”。据《周礼·春官》记载,古代有官名钟师,掌击钟奏乐。如按张澍所说,则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期乐宫官钟师后代。 如上所述,行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以后数百年间,颍州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繁衍中心,这里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所以,许多姓氏书均说钟氏望出颍川(郡治在今河南许昌市东),钟氏族人大都以“颖川”为堂号。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在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徙达千余人,其7世孙钟雅,西晋末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 在东晋元帝时为丞相记室参军,后官至御史中丞。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载,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姓,其中有钟姓。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今浙江绍兴者。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屿子钟宠为临海令,避候景之难,徙居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岭南,指五岭以南,相当今广东、广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带。这说明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钟氏。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莲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清乾隆时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居至台湾,后有些人又徙居海外。 三国时,魏有大臣、书法家钟繇,颍川长社人,文帝时任廷尉,明帝时任太傅,故人称“钟太傅”;其书法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之子钟会,官至司徒,为司马昭重要谋士、博学,长于名家之学。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颍州长社人,历仕齐、梁二朝,所撰《诗品》,品评自汉至梁100多个诗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位置。唐代有睿宗时宰相、书法家钟绍京、系钟繇10世孙。南宋初年有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首领钟相,队伍发展至数十万,曾被推为楚王。元初有循州(今广东龙川)畲族人钟明亮,曾率众万余人起义,历时2年;元代还有戏曲家钟嗣成。明代有文学家钟惺。清道光年间有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首领钟人杰,曾称钟勤王。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由此可见,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7赞·7,793浏览2021-01-13

在百家姓中,姓钟的排名第几?

百家姓歌里排149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后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按人数排的话是56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43赞·3,984浏览2016-08-02

百家姓排行中钟姓排第几位

钟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9位。 钟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中国姓氏群体,尊钟烈为得姓始祖。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9位。 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位列第56位,属于大姓系列,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广西等省区。

扩展资料:

不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是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先秦时期,钟姓主要活动在楚国境内的湖北、湖南以及山东一带。 汉晋南北朝时钟姓已经向东播迁到江浙皖赣、中原地区,其中颖川钟氏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 隋朝时由于岭南俚人的钟姓在广西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势力,随后两广地区的钟姓发展迅速,当地的土著均纷纷加入汉族。 —钟姓

16赞·5,815浏览2019-08-03

请问谁知道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2014年6月,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出炉, “王李张刘”居前。“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的71%。 2010年全国前20位姓氏人口数 (单位:万人) 排序 姓氏 人口数 占总人口百分比 1 王 9468 710% 2 李 9276 696% 3 张 8550 642% 4 刘 6882 516% 5 陈 5673 426% 6 杨 3960 297% 7 黄 2876 216% 8 赵 2702 203% 9 周 2506 188% 10 吴 2376 178% 11 徐 1902 143% 12 孙 1859 139% 13 马 1788 134% 14 胡 1551 116% 15 朱 1517 114% 16 郭 1455 109% 17 何 1405 105% 18 罗 1338 100% 19 高 1298 097% 20 林 1280 096%[1]

参考资料:

22浏览

请问谁知道《戚》这个姓在百家姓上排名多少啊?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楮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应是三十三名,目前按人数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 发展和演变: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东海,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望。

4赞·130浏览2021-02-08

看视频领金币,超全全国百家姓排名教程,下载快手极速版马上学!

值得一看的百家姓相关信息推荐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免费测名_姓名测试平台

值得一看的姓名起名相关信息推荐

cmfzybwltop广告

正在加载

评论

28

下一条回答

钟氏族谱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湖南省益阳市十修《钟氏族谱》 广西富川钟山《钟氏族谱》 《钟氏族谱》 湖南桃阳县钟氏十修族谱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