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清朝历代皇帝\王爷的辈分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谁能告诉我清朝历代皇帝\王爷的辈分关系,第1张

皇子一般按其所建功勋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并随每代子孙递减一级。

清代乾隆年间曾封八位“铁帽子王”,王位可以“世袭罔替”,并可“配享太庙”。清中后期又封四位这样的铁帽子王。

  君讳献诚,字献诚,其先高句丽国人也。……曾祖大祚,本国任莫离支捉兵马。……祖盖金,本国任太大对卢捉兵马。……父男生,本国任太大莫离支。率众归唐,唐任特进、兼使持节辽东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仍仗内供奉、上柱国、卞国公,赠并、益二州大都督,谥曰襄。……属孱王在国,不弟阋墙。有男建、男产,同恶相济。……襄公觌此乱阶,不俟终日。以为国之兴也,则君子在位;国之亡也,则贤人去之。避危邦而不居,通上京而请谒。昆邪之率众降汉,即拜列侯;由余之去国归秦,先优客礼。公即襄公嫡子也

  墓主的祖父盖金,即盖苏文。《资治通鉴》卷198太宗贞观二十年五月条载:“高丽王藏及莫离支盖金遣使谢罪,并献二美女,上还之。金,即苏文也”。《三国史记》卷49《盖苏文传》亦云:“盖苏文,或云盖金,姓泉氏”。可证其是。盖苏文见于史书记载,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这年十一月丁巳,“营州都督张俭奏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武。盖苏文凶暴,多不法,其王及大臣议诛之。盖苏文密知之,悉集部兵若校阅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召诸大臣共临视,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因驰入宫,手弑其王,断为数段,弃沟中,立王弟子藏为王;自为莫离支,其官如中国吏部兼兵部尚书也。于是号令远近,专制国事”。[5]另据记载:盖苏文“性忍暴。父为东部大人、大对卢,死,盖苏文当嗣,国人恶之,不得立,顿首谢众,请摄职,有不可,虽废无悔,众哀之,遂嗣位。残凶不道,诸大臣与建武议诛之,盖苏文觉,绐云大阅兵,列馔具请大臣临视,”全部杀死,并弑其王。[6]于是唐太宗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从这些记载看,盖苏文家族在高丽也是一个地位颇高的名门大族,《泉献诚墓志》中也有“柯叶森郁,世为蕃相”之句,可见其家在高丽已经是数世任地方大员了。关于盖苏文的父亲,无论是中国史书还是朝鲜史籍,均未记其名,从上引墓志可知其名为大祚,另外其所任的莫离支捉兵马的官职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可补史籍记载之阙漏。

  据载泉盖苏文贞观十六年任莫离支,至唐高宗乾封元年(666)死,前后执掌高丽国政共24年时间。[7]《新唐书》卷220《高丽传》云:“乾封元年,藏遣子男福从天子封泰山,还而盖苏文死”。又据《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载,唐高宗泰山封禅是在乾封元年正月,《资治通鉴》卷201记盖苏文死是在这年五月。这个时间实际是其国内发生变故,盖苏文子泉男生向唐朝求救的时间,并非是盖苏文的实际死亡时间。上引《新唐书》云:高丽使者高男福从泰山返回国后,盖苏文才死去,故其死亡时间应在这年正月之后,五月之前。另外,盖苏文并非泉大祚的独子,他还有一弟,即泉净土。[8]此人在盖苏文死后,国内大乱之际也降于唐朝,后不知所终。

  泉献诚的父亲泉男生,是盖苏文的长子,其墓志也已经出土,现节录如下:

  公姓泉,讳男生,字元德,辽东郡平壤城人也。……曾祖子游,祖太祚,并任莫离支。父盖金,任太大对卢。乃祖乃父,良冶良弓,并执兵钤,咸专国柄。……年始九岁,即授先人,父任为郎。……年十五,授中裹小兄,十八授中裹大兄,年廿三改任中裹位头大兄,廿四兼授将军,余官如故。廿八任莫离支兼三军大将军,卅二加太大莫离支,总录军国。……遂使桃海之滨,堕八条于礼让;萧墙之内,落四羽于干戈。公情思内款,事乖中执,方欲出抚边甿,外巡荒甸,按嵎夷之旧壤,请羲仲之新官。二弟产、建,一朝凶悖,能忍无亲,称兵内拒。……仍遣大兄弗德等奉表入朝,陈其事迹。属有离叛,德遂稽留。公乃反旆辽东,移军海北,驰心丹凤之阙,饬躬玄菟之城。更遣大兄冉有,重申诚效,……乾封元年,公又遣子献诚入朝,帝有嘉焉,遥拜公特进、太大兄如故,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领本蕃兵共大总管契苾何力等相知经略。……二年,奉敕追公入朝。总章元年,授使节辽东大都督、上柱国、玄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余官如故。……其年秋,奉敕共司空英国公李绩相知经略。……遂与僧信诚等内外相应,……其王高藏及男、建等咸从俘虏,巢山潜海,共入堤封;五部三韩,并为臣妾。……献捷之日,男建将诛,公内切天伦,请重阍而蔡蔡叔,上感皇睠,就轻典而流共工。友悌之极,朝野斯尚。……仪凤二年,奉敕存抚辽东,改置州县,……以仪凤四年正月廿九日遘疾,薨于安东府之官舍,春秋卌有六,

  上引泉男生墓志记载其曾祖之名为子游,其祖父之名为太祚,而泉献诚墓志记太祚为大祚,“太”与“大”字相通,故两志所记并不矛盾。泉子游与泉大祚,在高丽均任莫离支,可见其家族在高丽政治地位一直很高。关于泉男生所任高丽官职,《新唐书》卷110本传云:“九岁,以父任为先人。迁中里小兄,犹唐谒者也。又为中里大兄,知国政,凡辞令,皆男生主之。进中里位头大兄。久之,为莫离支,兼三军大将军,加大莫离支”。其中将“中裹”写为“中里”,关于这个问题,诸书多记作中里。关于泉男生归唐之事,《资治通鉴》卷201高宗乾封元年(666)五月条载:“高丽泉盖苏文卒,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初知国政,出巡诸城,使其弟男建、男产知留后事。或谓二弟曰:‘男生恶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为计。'二弟初未之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还夺其权,欲拒兄不纳。'男生潜遣所亲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惧,不敢归;男建自为莫离支,发兵讨之。男生走保别城,使其子献诚诣阙求救”。乾封元年六月,唐高宗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以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献诚为右武卫将军,为诸军响导,共同前往接应泉男生。“九月,同善破高丽兵,男生率师来会”。[10]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庞同善、高侃等初战失利,据《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载,“同善等至新城,夜为贼所袭。仁贵领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同善等又进至金山,为贼所败,高丽乘胜而进。仁贵横击之,贼众大败,斩首五万余级。遂拔其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男生相会”。另据《新唐书》本传载,薛仁贵在金山之役中,斩首5000级,与《旧唐书》所载略有差异。

  关于此事《泉献诚墓志》也有记载:“初,襄公按部于外,公亦从焉。洎建、产等凶邪,公甫年十六。时祸起仓卒,议者犹豫。或劝以出斗,谋无的从。公屈指料敌,必将不可。乃劝襄公投国内故都城,安辑酋庶。谓襄公曰:‘今发使朝汉,具陈诚款。国家闻大人之来,必欣然启纳。因请兵马,合而讨之。此万全决胜计也'。襄公然之,谓诸夷长曰:‘献诚之言甚可择'。即日遣首领冉有等入朝。唐高宗手敕慰喻,便以襄公为东道主人,兼授大总管。……襄公之保家传国,实公之力也。寻授襄公命,诣京师谢恩。天子待之以殊礼,拜右武卫将军,赐紫袍金带,并御马二匹。”所谓“襄公”,即泉男生。志文中所记诸夷长,指追随泉男生的契丹、靺鞨等族酋长。[11]泉男生等据守的国内城,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东,公元3年至公元209年期间,为高丽都城,故志文称其为故都城。[12]《资治通鉴》、两《唐书》、《三国史记》等书,均记载泉男生派往唐朝求救的是泉献诚,而据泉男生墓志记载,泉男生先派大兄(高丽官名)弗德前往求救,由于其部属发生叛离,于是又派大兄冉有入唐,“重申诚效”,然后才派其子泉献诚正式入唐,以表示归唐的诚意。泉献诚的入唐,使唐朝确信其是真诚归顺,这才出兵援救泉男生的。此外,归顺唐朝的主张是由泉献诚提出来的,所有这些都是史籍所未记载的史实,可补其阙漏。

  据泉男生墓志载,其在归顺唐朝后,唐高宗先是“遥拜公特进,太大兄如故,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国内城之围被解,泉男生入朝后,唐高宗遂于总章元年(668)“授使持节辽东大都督、上柱国、玄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继续统领本部兵马配合唐军与高丽军作战。前一次任命的官职高丽本国的色彩极为浓厚,后一次任命则完全是中国的官职了,这种变化是唐政府发动这次军事行动前后目的不同的折射。在泉男生向唐朝求救时,虽然唐政府派出军队前往解围,但当时并未将此次行动作为灭亡高丽的战争来部署,这一点从其派出的二流将领统兵出战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猛将薛仁贵也只是作为接应部队的统兵将领来安排的。故任命泉男生以高丽官职,以分化高丽人心。当这一阶段的目的达到后,唐政府认为这是一个灭亡高丽的良好时机,于是于这年(乾封元年)十二月,任命著名大将李绩为征伐高丽诸军的总统帅,增调大批军队,并将“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打算一举灭亡高丽。[13]因此便径直任命泉男生为中国官职。由于当时的高丽占据着中国的辽水以东的疆土,战争也主要这一地区进行,故在其官名前冠以“辽东”字样,又由于汉代在这里曾设置过玄菟郡,故又以“玄菟”二字作为泉男生的封爵名,表示这次战争是为了收复中国故土。

  在攻打平壤的战役中,泉男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使浮屠信诚内间,引高丽锐兵潜入,禽高藏”。其墓志也说“遂与僧信诚等内外相应”。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唐高宗听到平壤攻下的消息后,专门颁诏予以表彰,并赐与金器。返朝以后,泉男生进位右卫大将军,封卞国公,“赐宝器、宫侍女二、马八十”。[14]仪凤二年(677),由于辽东地区社会一度动荡不稳,唐政府遂命泉男生前往安抚,并调整州县设置,他在当地“招流冗,平敛赋,罢力役,”得到百姓的拥戴,“民悦其宽”。[15]关于泉男生的卒年,《旧唐书》卷199上《高丽传》云:“男生以仪凤初卒于长安”。而《新唐书》本传却记其死于这次辽东之行期间,但却没有记载其死亡的具体时间。另据其墓志,泉男生死于仪凤四年(679)正月,死亡地点是安东府之官舍,并非死于长安。关于唐政府这次派泉男生前往辽东的原因,据《资治通鉴》卷202仪凤二年(677)二月载,唐政府任命原高丽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但高藏到辽东后却与靺鞨勾结谋叛,被唐朝发现并召回。由于发生了这种变故,所以唐政府才派泉男生到辽东去安抚,想利用他的影响稳定当地局势。《新唐书》本传说其死后,“帝为举哀,赠并州大都督。丧至都,诏五品以上官哭之,谥曰襄,勒碑著功。”这就是人称其为“襄公”的缘故。泉男生终年46岁,据此推算,当生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

  二

  盖苏文的另外两个儿子泉男建、男产,在高丽被唐朝灭亡后,均被俘获,但两人的遭遇却完全不同。总章元年(668)九月,李绩大军包围了平壤,高丽王高藏见大势已去,遂遣泉男产率首领98人,“持白幡诣绩降,绩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破城后,“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正是由于泉男建的这种坚决抵抗的态度,所以在这年十二月李绩率军班师回到长安时,唐高宗坐含元殿受俘,因为泉男产在破城前已降,遂被任命为司宰少卿;“以高藏政非己出,赦以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而泉男建却被流放到偏远的黔州,[16]其后便不再见于记载,大约死于贬地了。关于这个问题,泉男生墓志说:“献捷之日,男建将诛,公内切天伦,请重阍而蔡蔡叔,上感皇睠,就轻典而流共工”。也就是说泉男建之所以不死,是由于泉男生出面求情的结果,墓志虽未记流放于何处,然从“就轻典而流共工”一句看,将泉男建比作上古的共工,则其被流放是确定无疑的了。这些都可以补史书记载之阙漏。

  关于泉男产归唐后的情况,也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幸有其墓志出土,使我们得以了解其入唐以后的情况。现将这篇志文摘录如下:

  君讳男产,辽东朝鲜人也。……乃高乃曾,继中里之显位;惟祖惟祢,传对卢之大名。……(君)年始志学,本国王教小兄位。年十八,教大兄位。十三等之班次,再举而升;二千里之城池,末冠能理。至于乌拙使者,翳属仙人,虽则分掌机权,固以高惟旌骑。年廿一,加中里大活。廿三,迁位头大兄,累迁中军主活。卅为太大莫离支。……君以总章元年袭我冠带,乃授司宰少卿,仍加金紫光禄大夫员外置同正员。……圣历二年,授上护军。万岁□□□年,封辽阳郡开国公,又迁营缮监大匠员外置同正员。……呜呼!蚕支启胙,蕃屏未勤。鯷壑摧鳞,迁舟遽远。年六十三,大足元年三月廿七日,遘疾薨于私第。以其年四月廿三日,葬于洛阳县平阴乡某所。……[17]

  志文中的“乃高乃曾,继中里之显位;惟祖惟祢,传对卢之大名”等句,仍是宣扬泉氏家族在本国时的世代显赫地位。泉男产所任的本国职官有些未见于中国及朝鲜史籍记载,如中里大活、中军主活等,史籍记载的高丽职官中有大莫离支、莫离支,却未见太大莫离支的官名,所有这些都可补史籍记载之不足,是研究高丽古代官制的重要史料。史籍只记载了总章元年,唐高宗任命泉男产为司宰少卿,未记任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同正员之事。因为司宰少卿是职官,从四品上,金紫光禄大夫是散官,正三品,按照唐制,官员的章服是以散官品阶的高低来决定的,这样泉男产就可以服紫,否则只能服绯,所以对此事的记载,决非可有可无的小事。另外唐朝规定三品以上散官是可以给俸禄的,员外置同正员者仍按正官给俸,所以泉男生虽是从四品的职事官,却可以享受到三品的待遇,这是唐政府对泉氏家族中人的特意照顾。只是员外官通常都用于授职事官,散官中也置员外官,还未见于史书记载,因此这条史料很值得重视。[18]武则天圣历二年(699),授泉男产上护军,这只是个勋官,视正三品,本不值得重视,其墓志之所以将此事写郑重写入,大约是此前泉男产未有勋官,故将此事也写了进去。关于泉男产任营缮监大匠同正员的时间,墓志在此处除“万岁”二字外,以下有残缺,武则天的年号称万岁者有两个,即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两者实为同一年,即公元696年。营缮监即将作监的改名,大匠为其长官,从三品。泉男产的职事官从原来的从四品上升为从三品,故志文用了一个“迁”字。其死于武则天大足元年(701),终年63岁,据此推算当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比其兄男生小5岁。这篇墓志没有记载泉男产的子孙名字及任官情况,只在墓志最后题有“通直郎、襄城县开国子泉光富年十八,……”等字样。这个泉光富当是这篇墓志的撰者。在唐朝政府中泉姓官员仅此一族,故泉光富肯定与泉男产为同一家族人,从其当时的年龄看,只能是泉男产的孙辈,泉男生的孙辈之名均以“玄”字相连(详后),此人之名却与他们并不相连,故其不可能是泉男生的后代,而很可能是泉男产的孙子。

  三

  关于泉男生之子泉献诚归唐后的情况,《新唐书》卷110《泉男生传》记载说:“献诚,天授中以右卫大将军兼羽林卫。武后尝出金币,命宰相、南北牙群臣举善射五辈,中者以赐。内史张光辅举献诚,献诚让右玉钤卫大将军薛吐摩支,摩支固辞。献诚曰:‘陛下择善射者,然皆非华人。臣恐唐官以射为耻,不如罢之。'后嘉纳。来俊臣尝求货,献诚不答,乃诬其谋反,缢杀之。后后知其冤,赠右羽林卫大将军,以礼改葬”。其它史书的记载均与此大同小异。其实泉献诚此后的经历远比以上记载复杂得多,根据其墓志载:

  ……顷之,迁卫尉正卿。门树勋绩,职惟河海。仪凤四年,丁父忧,哀毁过礼。……调露元年九月,有制夺礼,充定襄军讨叛大使。金革无避,非公所能辞也。使还录功,授上柱国。开耀二年,袭封卞国公,食邑三千户。崇建侯之勋,传赏地之业。永淳元年,丁祖母忧,以嫡去职。光宅元年十月,制授云麾将军、守右卫大将军员外置正员,勋封并如故。又奉其月廿九日敕,令右羽林卫上下。心膂大臣,爪牙深寄。……垂拱二年三月,奉敕充神武军大总管,部领诸色兵西入寇境。……次回满川,贼徒大去。善战不阵,斯之谓欤。四年九月,奉敕充龙水道大总管,讨豫州反叛,赐采一百段,御马一匹。寻属贼平,遂止。天授元年九月,制授左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余并如故。二年二月,奉敕充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北门押运大仪铜等事。未毕,会逆贼来俊臣秉弄刑狱,恃摇威势,乃密于公处求金帛宝物。公恶以贿交,杜而不许。因诬陷他罪,卒以非命,春秋卌二。……粤以大足元年岁次辛丑二月甲辰朔十七日庚申,葬于芒山之旧茔,礼也。……

  从墓志记载看,泉献诚入唐后曾先后三次率大军征讨:第一次在调露元年(679)九月,所谓“有制夺礼,充定襄军讨叛大使”。泉献诚这时正在丁忧期间,为其父服丧,故墓志才有“有制夺礼”的记载。关于这次出征,墓志未载征讨的对象,据载这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首领并叛。遣单于大都护长史萧嗣业、将军花大智、李景嘉等讨之”。[19]唐前期遇有战事,设行军总管或大使率军出征,即所谓行军制度,称之为行军道,泉献诚充任定襄军讨叛大使就属这种性质。单于都护府位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定襄军(道)也正在这个方向,说明其此次出征显然是针对突厥的这次叛乱。此次突厥反叛发生在这年十月,但泉献诚却于九月就已奉命出征,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或是墓志记载的时间有误,或是唐廷已发觉突厥反叛动向,故先期派泉献诚率军征讨,后又派上述诸将率大军继进。不过,萧嗣业、花大智、李景嘉等人均因战败,受到严厉处罚,而泉献诚却“使还录功,授上柱国”。如果泉献诚在诸将皆败的情况下,能够夺取胜利,所授官职当不止区区勋官,很可能是他所率之军全师而退,没有受到损失,故高宗略加表示,以示劝勉之意。

  第二次出征在垂拱二年(686)三月,所谓“奉敕充神武军大总管,部领诸色兵西入寇境。……次回满川,贼徒大去。”据载此年突厥首领阿史那骨咄禄反叛,进攻朔、代等州,武则天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总管,与副将中郎将蒲英节率兵赴援,行至忻州,与贼战,大败,死者五千余人”。[20]淳于处平、蒲英节均为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将领,武则天派他们出征,可能是轻敌之故。在吃了败仗后,遂改派泉献诚为神武军大总管,率诸部族军大举征讨。代州境内有大同军,高宗调露二年(680)改为神武军。[21]故泉献诚此次被任命为大总管时,只能加神武军(道)字样。从志文所载看,可能突厥见官军势大,先行退去,故泉献诚率军追至回满川时,见敌军已退走,只好无功而返。

  第三次出征在垂拱四年(688)九月,“奉敕充龙水道大总管,讨豫州反叛”。这一时期正是武则天临朝称制,加紧建立大周政权之时,所谓“太后潜谋革命,稍除宗室”。而唐宗室诸王中,“绛州刺史韩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轨、邢州刺史鲁王灵夔、豫州刺史越王贞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黄公撰、元轨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绪、虢王凤子申州刺史东莞公融、灵夔子范阳王蔼、贞子博州刺史琅琊王冲,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太后尤忌之。元嘉等内不自安,密有匡复之志”。这年八月,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派人募兵,并串连诸王共同起兵围攻洛阳。武则天遂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很快平定了这次起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得知其子李冲起兵的消息,遂起兵响应,并攻陷了上蔡。九月,武则天命张光辅为诸军统帅,率10万大军讨伐。由于李冲的起兵迅速被平定,李贞仓促起兵,其他诸王还未做好准备,故越王李贞之乱很快也被扫平了。[22]从志文记载看,泉献诚虽被任命为龙水道大总管,实际并未出动,而且此次任命,也未被史籍记载。当是武则天认为李唐宗室诸王联合起兵,恐一时不易平定,所以在张光辅率军出征后,又再次命泉献诚率军征讨,然未及出动,叛乱就迅速被平定了,由于泉献诚之军并未实际出动,故史籍对此事未作记载。泉献诚的这几次率军出征,均未被史书记载,故墓志的这些记载,可补史籍记载的疏漏。

  史籍虽然记载了泉献诚所任几个重要官爵,但均未记任命时间,上引墓志所载可补这方面的不足。此外,两《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书记载的其所任官职,并不准确,如光宅元年所任的右卫大将军,天授元年充任的左卫大将军,其实均是员外置同正员,而史籍均记为正授,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墓志可补史籍记载不足之处还很多,如武则天兴建天枢,史书通常都记载是延载元年(694)始建,这年“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23]然据该墓志载,早在天授二年(691)二月,泉献诚就已充任检校天枢子来使,“兼于玄武北门押运大仪铜等事”。说明武则天至迟在此时已开始筹建天枢了,只不过到延载元年时,再由武三思鼓动四夷首领共同请求,这样武则天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正式兴建了。

  关于泉献诚的卒年,其墓志没有记载确切时间,只说其承担筹建天枢之事“未毕”,便被酷吏来俊臣陷害致死。史书记其卒年为长寿元年(692)一月乙亥,下狱缢杀之。[24]如果这个记载不错的话,按志文记其终年42岁推算,当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还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这种推算,乾封元年(666)泉男生向唐朝求救时,《泉献诚墓志》云:“公甫年十六”。古人计算年龄时,均算虚岁,从永徽二年到这一年,他也正好16岁。两相印证,证明史书所记其卒年是可信的。泉献诚后来得到平反昭雪,前引《新唐书》记载了其平反时的赠官及改葬等事,但却未记平反时间,这一点其墓志记载正好可补其疏漏,即久视元年(700)八月。

  其实泉男生并非仅有泉献诚一个儿子。另据记载,乾封元年他与其弟男建、男产发生矛盾后,男建等“矫王命召之,男生惧不敢入。男建杀其子献忠,男生走国内城”。[25]这个泉献忠没有随父外出巡视,留在平壤,当是因年纪较小,故可能是泉献诚之弟。

  四

  史籍未记载泉男生的孙辈,《泉献诚墓志》对此却有较详的记载。志文中摘录有武则天久视元年为其平反昭雪的制书,除了对泉献诚本人追赠官职,赐物改葬外,并对其子也给予了优赏封官,所谓“其男武骑尉、柳城县开国男玄隐,可游击将军、行左玉钤卫右司阶员外置同正员,勋封并如故”。游击将军,为武散官,从五品下;司阶,为中下级官官,十六卫各置二人,正六品上,与中候、司戈、执戟等,合称“四色官”。[26]泉玄隐原来只有勋官(武骑尉)和爵位(柳城县开国男),无授职事官和散阶,此次一并授与,算是对其父冤死的一种补偿。泉献诚并不仅有一子,其他诸子在其墓志也有记载,所谓“有子玄隐、玄逸、玄静,践霜濡露,崩襟殒神。惧今昨递迁,陵谷颓易,乃拓故域,建新坟”云云。其中玄逸、玄静二人,未载其所任官职,不知是否入仕。

  泉氏家族的后裔并不止此,在泉玄隐这一代人之后,还有墓志出土,并提供了这个家族至盛唐时期的一些情况,这就是泉玄隐之子泉毖的墓志,其志文首行题:“唐故宣德郎、骁骑尉、淄川县开国子泉君志铭”。现将志文摘录如下:

  ……讳毖,字孟坚,京兆万年人也。曾祖特进、卞国襄公男生,祖左卫大将军、卞国庄公献诚,父光禄大夫、卫尉卿、卞国公隐。……(君)年甫二岁,受封淄川县开国男,寻进封淄川子,食邑四百户,又授骁骑尉,以荫补太庙斋郎。属有事于后土,授宣德郎,寻蒙放选,即开府仪同三司、朝鲜王高藏之外孙,太子詹事太原公王暐之子胥。……何知百龄倏忽,五福之验无徵;一代英灵,九泉之悲俄及。粤以开元十七年岁次己巳九月四日,终于京兆府兴宁里之私第,春秋二十有二。以开元廿一年岁次癸酉十月甲午朔十六日己酉,迁措于河南府洛阳县之邙山旧茔,礼也。……[27]

  志文末题有“父光禄大夫、卫尉卿、上柱国、卞国公隐撰文”字样,说明泉玄隐亲自为其子撰写了墓志铭,其伤悲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在《泉献诚墓志》中其名为玄隐,此处却单名隐,当是一为字,一为名之故。至于何为名,何为字?则不得而知了。墓志撰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泉玄隐已经官居九卿之列,爵封国公,说明泉氏家族直到此时仍然十分鼎盛,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泉毖年仅二岁,就封有爵位,可见唐王朝对泉氏家族始终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其骁骑尉一职,为勋官,四转,视正六品;宣德郎为文散官,正七品下。泉毖虽无任职事官,但已被选为太庙斋郎,这是唐朝门荫制度的规定,贵族子弟通过这一途径就可以入仕参选。由于其青年早逝,否则前途亦未可限量。从志文所述看,泉毖是高丽王高藏的外孙,则其父泉玄隐肯定以高藏之女为妻。泉毖本人也娶了当时的太子詹事王暐之女为妻,太原王氏是著名士族,门第高贵,泉氏家族能与其联姻,说明其家族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唐人择亲非常重视门第,如果双方门第不对等,则很难联姻。由于泉毖英年早逝,可能无子,故其墓志没有记载其后裔。已知泉氏家族泉玄隐还有两个兄弟玄逸、玄静,他们不可能没有儿子,而且泉玄隐是否仅此一子,也很难论定。以泉氏家族在开元时期的政治地位,其家族一定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只是因为史料匮乏,暂时尚无法考述,只能寄希望于考古事业的发展,新资料问世了。

  泉氏家族世系表

  -泉玄隐——泉 毖

  -泉献诚——-泉玄逸

  -泉男生—— -泉玄静

  -泉盖苏文——-泉男建 -泉献忠

  泉子游——泉大祚—— -泉男产………………… -泉光富

  -泉 净 土

西汉皇帝顺序列表:

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2、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即汉惠帝,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在位七年。

3、汉前少帝:刘恭(约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84年),即西汉前少帝,西汉第三任皇帝,汉惠帝七年(前188年)9月至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8月在位。

4、汉后少帝:刘弘(?—前180年),即西汉后少帝,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汉惠帝刘盈之子,前少帝刘恭异母弟,生母不详,西汉第四位皇帝,前184年6月15日-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

5、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6、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即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

7、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8、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元平元年(前74年),刘弗陵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

9、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原名刘病已。

10、汉元帝:刘_(shì)(前74年—前33年),即汉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西汉第十一位皇帝。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11、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即汉成帝,西汉第十二位皇帝,竟宁元年至绥和二年(前33年—前7年)在位,共在位25年,终年44岁,谥号孝成皇帝,庙号统宗,葬于延陵。

12、汉哀帝:刘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即汉哀帝(前7年—前1年在位),字和,汉元帝刘_之孙,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

13、汉平帝:刘_(kàn)(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4日),即汉平帝(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原名刘箕子,西汉第十四位皇帝。

14、新朝:新朝(8年—23年),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腊月,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史称新莽。

15、新朝皇帝: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皇帝位。

16、玄汉:玄汉(公元23年2月~公元25年9月)是中国历史上继新朝之后出现的政权,为西汉宗室刘玄所建立。

17、汉朝更始帝:刘玄,即更始帝,南郡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自称是西汉皇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18、汉建世帝:刘盆子,泰山郡式县人,为西汉远支皇族,汉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之孙城阳景王刘章之后。

19、成家: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新莽末年、东汉初年割据势力。王莽篡汉,公孙述受任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公孙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年号龙兴,共在位十二年。

现代的日本人,恍然于编纂伪史的无聊,才渐渐敢于说真话,不过有时又过火,认为他们的历史都不可信,尤其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皇室是由中国传流下来的。但是我们的学者卫挺生博士,在他不朽的大作中,确实证明了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日本之有正史始于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在壬申之后,这位君主认为当时所传的史实误谬颇多,真实的情形常常过了一段时期之后,便走了样,必须制订正史。他于是命令了一位二十八岁有照相板记忆力的稗田阿礼,根据史料《帝纪》、《旧辞》等,重加整理,去伪留真,来制订一部正史,以传后世。

但是经过三十余年后,稗田阿礼并没有能完成他修史的大业,而阿礼已经老迈不堪,到了元明女帝时代,不能不另外敕谕一位文笔非常秀丽的太朝臣—— 安万侣,来帮忙阿礼共同续写那未完成的著作,这就是所谓的《古事记》 (公历712年完成)。在古事记之外,天武天皇还创立了一所历史编纂馆,任命了一大批编纂委员,要他们仿效中国的《史记》、《汉书》的纂写方式,广搜数据成为一部完备的国家纪录。

经过整整四十年的工夫,这部巨作完成了,就是现今还流传的用汉文写下来的《日本书纪》,公历720年完成,共三十卷,一、二两卷是神话,第三卷是日本正史的开始 ——《神武纪》。 神武纪》是神武天皇本纪,其中最重要的描述,是东征的一役,虽然很像是一篇神话,但叙述的行踪忽东忽西、忽行忽止,尤其他在不同地区留滞的期间忽长忽短,不像是故意的虚构。据卫博士的考证,根据《神武纪》的记载:

一、“可确知神武天皇不生长于日本,乃乘天盘船自高天原飞降者。天盘船谓航海之楼船。‘飞降’谓操纵风帆而来,‘高天原’乃指海外之一地而言。”

二、当时日本文化的程度,停留在绳文文化时代,并没有任何冲击,能使日本忽然飞跃到青铜的弥生文化。据卫博士的研究:“近年,自筑紫至远贺川口,出土青铜器时代之刀剑戈矛镕范甚多,与《神武纪》所云,居‘吉备’数年以蓄兵食之语相应,‘兵’即兵器。神武东征途中先折而西行,停驻远贺川口多日,因其地为其兵器制造区,故亲往视察制造情形,从已出土之兵器而言,其形式与先秦之大陆中原之刀剑戈矛无异,可见神武兵工之技工来自大陆。

日本产铜之各地,多在伊豫安艺以东,而当日制造兵器之场所,反集中九州岛的西北,去矿场甚远,显然当时日本铜矿尚未被发现,不得已乃自大陆齐楚沿海运铜入倭,铜矿笨重,故将其冶铸集中于日本去齐楚海岸最近之港湾,因而自唐津以至冈田皆成其冶铸之工业区。”以上说明了神武东征武器的来源。

神武是谁呢?卫博士肯定地说,他必然是徐福。徐福到了日本之后,为了避免秦始皇的追踪、侦访,甚至于讨伐,他利用了语言的隔阂来保持他的秘密。

他禁用当时通用的中国语言,甚至采用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认为人民有了知识之后,便会兴风作浪,“以古而非今”了。文字是罪魁,是知识思想最可怕的媒体,所以他根本废弃了文字,在文字还没有流布很广的时候,便扼杀了它。那时其手下还有几千名由齐楚各地征调而来的童男女,他不授以中国文化,反而让他们倭化。

这时大局已平定,他这批青年战友,一个个也已长大成人,便让他们和当地土著男女婚配,创立家业,断绝他们思乡的念头。他为了示范,娶了原始居民木族中的贺茂氏的女儿——媛蹈鞴五十铃媛为正妃,翌年并立她为皇后。他自己在辛酉年即位于橿原宫,称帝了。

以上是卫博士根据《神武纪》,再考证了我国各书类中有关徐福的记载而推断的,合情合理。显然的,神武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唯独有一点不能符合的是神武即位之年。照《神武纪》中明确的记为辛酉之年,为纪元前660年,约当春秋齐桓公葵丘之会一匡天下的时候,距离徐福之生,四百有余年,所以徐福似乎不可能就是神武。

不过神武时代,日本根本尚未纪年。日本本来无历,是从钦明天皇时代,由百济的历博士一位名叫观勒的高僧传授得来,到了推古女帝九年辛酉,才由当时主政的圣德太子推行历法于全国。除了历法之外,圣德太子还制订了冠位、朝仪、宪法,确实应了中国谶纬家的预言,辛酉是个革新之年。圣德太子为了修史,不能不订一个大吉祥的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之期,因此他认为辛酉年最能象征革故鼎新,而为了表示日本是与我国相埒的古国,于是订了推古九年辛酉以前的第二十一个辛酉,为神武即位之年。

是神武千余年后,他四十余代的子孙硬替他装上去的,焉能可信!不过辛酉每逢六十年必有一次,假定真的是辛酉年,如若不是第二十一个,而是第十七个辛酉,那也能吻合了。

总之卫博士的研究,解答了历史上的大谜。为什么徐福三次出海?三千童男女的踪迹何处去了?日本何以忽然由绳文时代,一跃而到了精美的青铜器时代?不过这并不能使得我们与日本之间更密切,徐福的原意似乎就是想隔绝日本与大陆的关系的。

姑不论日本的学者有没有雅量来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第一位君主的来源,我们总算是清楚了。神武以后,根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有八代帝王,而无事迹。据日本学者水野佑的研究,这八代帝王根本无其人,名字是虚构的。这当然可能。那是因为把神武的存在提前了四百年,当然产生了很长的空隙,为填这四百年的空档,至少需要八代以上的君主,当然只能是有名而无事迹的阙史时代了。由于把神武提前了四世纪,日本的古代史的真伪更难确定。真实可考的史实,要从仁德王开始了。

皇家的族谱叫玉牒。

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从唐朝开始发展到宋、元、明、清。而今,清代玉牒是目前我国历史上唯一完整系统保存下来的皇室家谱。

清代玉牒自然分了满,汉两种文本。但由于战事纷纷还有其他历史原因,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清代玉牒。玉牒的地位十分崇高,古代人,尤其是皇族对玉牒还是十分重视的,清代玉牒每次修撰后,都要举行恭呈御览的大礼。

清代玉牒相关说明

按格式可把玉牒划分为竖格玉牒(也称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种。竖格玉牒每页15行竖格,按辈分顺序分别详细记载宗室、觉罗子女的情况。横格玉牒则每册格数不等,有11至18个。通常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

历史背景: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_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

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_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_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_,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_、奕_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_,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则自取偏旁。

咸丰帝只有两子,长子同治帝无嗣,次子未命名夭折;光绪帝无子嗣,因此将道光帝的直系子孙当作近支。

道光帝是“绵”字辈,近支至“恒”字辈已为六世,“启”字辈以下行辈的第二字偏旁已无统一了。注:上表格中雍正前还有皇太极,顺治,康熙。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_,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_、奕_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

嘉庆帝侄子绵亿,就因替长子命名“奕铭”,被嘉庆帝斥责,更以“不似近支,自同疏远”为由,被革除职务。家族世系属于登基皇帝辈份,谱份越高。

汉高祖刘邦,

皇后有一个,是吕稚

妃子:有戚姬,薄姬,曹夫人,赵姬

吕稚的孩子是惠帝、鲁元公主

戚姬的孩子是赵王刘如意

薄姬的孩子是汉文帝

赵姬生淮南厉王长

汉惠帝刘盈

留下记载的只有皇后一人,张氏

张氏无子

这个张氏是汉惠帝姐姐鲁元公主和张敖的女儿,是汉惠帝的外甥女。两人基本算是**。

汉文帝

皇后:窦皇后

窦皇后生汉景帝,馆陶长公主刘嫖,梁孝王刘武

故事:

寻亲的故事:窦氏少时家贫,弟弟窦广国(字少君)被人卖了为仆,后来听说窦氏为后,又和自己的姐姐同乡,故而上书自认。姐弟得以团圆。感觉挺玄乎的一个事情。

信任黄老:文帝死后,窦氏为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汉景帝

皇后:薄皇后,王皇后;

妃子:栗姬,程姬,贾夫人,唐姬,王夫人

汉武帝

皇后:陈皇后,卫皇后

妃子:钩弋夫人即赵婕妤,王夫人,李姬,李夫人

陈皇后,就是刘嫖的女儿。

卫皇后,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家人。生戾太子刘据

李夫人,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钩弋夫人,姓赵,因为居钩弋宫,称为钩弋夫人。生汉昭帝

汉昭帝

皇后:上官氏

上官皇后,祖父上官桀是汉昭帝的托孤大臣,外公是另一个托孤大臣霍光。昭帝始立,年八岁。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一直到汉宣帝时期才去世,年五十二。是一个在宫里面呆了一辈子的可怜女人。

汉宣帝

皇后:许皇后,霍皇后,王皇后;

妃子:张婕妤,卫婕妤,公孙婕妤,戎婕妤

许皇后平君,元帝母也。与汉宣帝识于贫贱之时。

霍皇后成君,霍光的女儿。以父权势入宫

王皇后,依靠着谨慎才当上皇后,其父是汉宣帝的旧友。 汉元帝

皇后:王皇后;傅昭仪,冯婕妤

王皇后:王政君,王莽的姑姑,汉成帝的母亲。

汉成帝

皇后:许皇后,赵皇后;班婕妤,卫婕妤,赵婕妤

许皇后是汉宣许皇后的亲属。

赵皇后,就是著名的赵飞燕,无子。

班婕妤,

卫婕妤,班婕妤的侍者

汉哀帝

太后:傅太后,丁太后

皇后:傅氏,是傅太后堂弟的女儿,辈份上是汉哀帝的姑姑。

汉平帝

太后:卫氏

皇后:王氏,王莽的女儿

中国历史上皇帝有421位,谁能评上千古一帝?

此4人应该当之无愧。中国历史上皇帝有421位,谁能评上千古一帝?仅这4人当之无愧 

自从夏朝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至今,我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在这里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计出现了421位皇帝(数据是根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1995年版)统计而来:从秦到清共计338位;再加上夏朝16位 ,商朝30位,西周12位,东周25位。但这一统计并没有囊括全部,吐蕃的43王、南诏的13王、大理国的23王并未计算在内,还有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也未计算。此外,例如曹操这样的人物应该不应该计算在内争议也很多。本文按照421位皇帝一说,特此说明)。

皇帝及其家族作为历史的重要推动者,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的史书,主要记载的就是皇帝家族的事情。为此,鲁迅先生还批判《二十五史》为“帝王将相”的家谱。作为后人对历史上的皇帝盖棺论定,笔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认为需要有一个非常具有广泛认可性的标准,这样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对皇帝们来说也是最公平的!

本文评出选“千古一帝”的标准有如下3条:第一,有始有终。即继位或者掌权开始就励精图治;且晚年同样兢兢业业或者所犯错误不大,以及虽然犯有重大错误、但与其业绩相比是居于第二位的。第二,文治武功皆有所长。即在位期间对内休养生息,善待百姓;对外拓展疆土或者能够守住固有领土。第三,品德才能。在位期间能够察纳雅言,从善如流;或者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内心凶残,但做事很有章法和分寸的,同样符合这一条。也许很多皇帝都符合这些条件,因此还会比较分析他们的差距,择优选择!

按照时间顺序来说,第一位是秦始皇。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他以法学家李斯为丞相,蒙恬、蒙武、王翦、王贲、章邯等为将,励精图治。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统一六国后,秦王朝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还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帝国的整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王朝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符合当时人民希望安定和平的愿望,大大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向前。秦始皇也被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第二位汉武帝刘彻。

刘邦建立汉朝后,攻打匈奴,却被围在白登山。自此以后,汉朝采取和亲的政策,开始了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的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国库充盈、国力强大。

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在位期间开创察举制以选拔人才解决了帝国的人才危机,他破格提拔了董仲舒、桑弘羊等有真才实学的人;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刘备就是在这一制度下混到了卖草席)以解决诸侯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实行“盐铁专卖”,以充实国库,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力度;文化上采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汉武帝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措施对后世影响的也非常深远。

对外,汉武帝频繁用兵,后人指责他穷兵黩武;在这里,笔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和条件下,汉武帝用兵有他的必然原因与合理性,因为笔者不作为汉武帝的负面进行评价。

但汉武帝一手酿造的巫蛊之祸,为其整体正面形象留下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综合分析汉武帝的功过得失,笔者认为他的功劳远远大于过错,且在在诸多帝王中能够超越汉武帝的并不多,因此给予汉武帝第二位名额。

第三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即位之后,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农业上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国泰民安,他也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在唐玄宗时期达到“开元盛世”,推动唐朝国力达到顶峰奠定了基础;对外,李世民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等地,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虽然后期的李世民也犯了一些错误,比如两次征伐高丽造成的重大损失、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专门记载皇帝日常生活及言论,皇帝无权干涉和查看;且但李世民破坏了这个制度)等。但后世的司马光曾这样说道:“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因此,给予李世民一个名额。

第四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陌生,那肯定知道康熙皇帝,这二者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虽然康熙皇帝并不是汉人,但康熙皇帝的功绩却是很多汉人皇帝也赶不上的。

康熙皇帝削平三藩,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康熙皇帝还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朝与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表明康熙的反侵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康熙皇帝亲征朔漠,使得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康熙皇帝还学习汉人王朝的治国理政措施,一改元朝的做法,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为乾隆皇帝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继而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巅峰打下了基础。在康熙执政期间,还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文化典籍,总计60余种,超过2万卷。

以上四位皇帝,是笔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按照一定的标准精心挑选出来;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诸多地方可能并不完善,希望各位同道多多批评指正!

谁能告诉我清朝历代皇帝\王爷的辈分关系

皇子一般按其所建功勋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并随每代子孙递减一级。清代乾隆年间曾封八位“铁帽子王”,王位可以“世袭罔替”,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