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牟姓的起源,第1张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

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

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毛忽来氏,亦称牟乎来氏,源出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子孙,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

扎剌亦尔·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隶出身,蒙古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为人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四骏”开国元勋之一。孛儿只斤·铁木真被众人推立为成吉思汗后,敕封扎剌亦尔·木华黎为左万户,并赐誓券金印,后来还是攻灭金国的蒙古大军的最高统帅,爵至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逝世后赐谥“忠武”。扎剌亦尔·木华黎的后裔子孙皆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毛忽来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区,明朝成化年间改称“鄂尔多斯”。

明朝中叶以后,毛忽来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分别改姓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不断发生摩擦,牟子国夹在大国之间深受其害,被迫不断向东北方向迁徙。至周灵王姬泄心五年(齐灵公姜环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在东击灭莱国(今山东龙口一带)、今烟台地区皆入齐国势力范围以后,齐国掉头西扩,不断攻击鲁国北鄙(北部边境地区),齐、鲁之间持续爆发了一系列的“城之战”、“防之战”、“崔杼攻鲁”等战争。为了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齐灵公在周灵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间(公元前558~前548年),将已经向东北迁至营丘边缘地带(今山东淄博临淄)的牟子国再东迁至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福山区一带,史籍《路史》中记载为“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然而到春秋末期,牟子国仍然被齐国吞灭,之后称牟子国被灭时的国都为“牟平”。亡国之后的子孙后代,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牟氏,史称牟氏正宗。后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的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牟辛,在史籍《后汉·牟融传》中记载的东汉时期的重臣、经学家、北海安丘人牟长,都是牟子国的王族后裔。显然,在宾牟贾的后裔子孙中,肯定沿袭先祖的姓氏,称宾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宾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但宾牟氏复姓反而消失了。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陆终为得姓始祖。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清朝时期,由山东栖霞牟东美携夫人王氏始迁关外,居于今大连市金州区。牟东美落户大连市金州区后,是否回到原籍抄写家谱,牟东美是否还有同胞兄弟,均已无据可查,故牟东美逝世后,该支宗族即以之谓第一世祖。

第一世:牟东美,妻王氏

第二世:牟思海,妻曲包氏;牟思玉,妻刘氏;牟思荣,妻赵氏

第三世:牟协,妻于氏;牟韶,妻张逄氏;牟觔,妻孙氏;牟勣,妻张氏;牟勲,妻李氏;牟胜;牟劼

第四世:牟朝柱,妻滕氏;牟朝槟,妻王氏;牟朝相,妻张氏

第五世:牟仁,妻于都氏;牟义,妻孙氏;牟兴,妻刘氏;牟发,妻刘崔氏;牟恒,妻杨氏;牟荣,妻范氏;牟礼,妻梁氏

第六世:牟德禄,妻夏氏;牟德兴,妻张氏;牟德龙,妻张氏;牟德奎,妻张氏;牟德祯,妻侯氏;牟德元,妻闫吴氏;牟德章,妻王氏

第七世:牟乾,妻张氏;牟坤,妻刘氏;牟温;牟彬,妻刘国氏

第八世:牟廷思,妻刘氏

第九世:牟云镐,妻周氏;牟云升,妻梁氏;牟云路,妻赵氏;牟云祥,妻李唐氏

第十世:牟维藩,妻于蔡氏;牟维玉,妻蔡氏;牟维有,妻孙氏

第十一世:牟喜平,妻李氏

第十二世:牟存志,妻王氏;牟存厚,妻杨氏

第十三世:牟瑞芳,妻王氏;牟瑞忱,妻王氏;牟瑞章,妻魏氏;牟瑞和,妻冷氏;牟瑞环,妻宁氏

第十四世:牟玉勋,妻李氏;牟玉涛,妻姜氏

第十五世:牟大鹏、牟赟鹏 相传张献忠屠川,然后湖广填四川,湖北桃源牟姓4兄弟入四川,然而四兄弟迁徙战火之中,为了防止走失后后代不能相认,所以兄弟四人把镜子一块,碎为四块,各执其一,四块镜子背后依次有风·雷·云·雨,四个字,以后找到安身之所,各一手持镜子上的字开头,形成字辈,执雷字的人来到合江,所以合江牟姓以“雷尚可学应”开头

  普兰店牟氏始祖是牟东美。

  清朝时期,由山东栖霞牟东美携夫人王氏始迁关外,居于今大连市金州区。牟东美落户大连市金州区后,是否回到原籍抄写家谱,牟东美是否还有同胞兄弟,均已无据可查,故牟东美逝世后,该支宗族即以之谓第一世祖。

  普兰店,辽宁省大连市辖区,位于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市中北部,低山丘陵区。

源于姬姓、以封地名为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源于官位、源于地名。1、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2、源于其他少数民族:今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牟氏。

源于姬姓、以封地名为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源于官位、源于地名。

1、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那时期的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

2、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5、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宾牟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宾牟氏,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宾牟,复姓,三氏,有宾牟贾。”宾牟贾,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由于宾牟贾精通乐礼,因此孔子曾称呼宾牟贾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儿子”、“我的晚辈”的意思,而是春秋时期士大夫们对对方十分尊敬的一种尊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在宾牟贾之前,史籍中未见有此复姓的记载。

牟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汉族和东夷族、蒙古族、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古今少数民族,都有牟姓。

牟姓发祥于山东,得姓后很长时间以山东为繁衍发展中心,并缓慢向周边迁衍。 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湖北、辽宁等省为多。目前牟姓人口列全国第149位。从古到今,牟姓的名人较多,有牟长,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等。牟姓氏的3种读音:

1 mù(世代流传读音) 分布于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

2 móu(字典读音) 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地区,

3mú(重庆牟姓家族专属读音)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那时期的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

源流二

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源流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宾牟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宾牟氏,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宾牟,复姓,三氏,<礼记>有宾牟贾。”宾牟贾,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由于宾牟贾精通乐礼,因此孔子曾称呼宾牟贾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儿子”、“我的晚辈”的意思,而是春秋时期士大夫们对对方十分尊敬的一种尊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在宾牟贾之前,史籍中未见有此复姓的记载。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七

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

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八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九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弥牟氏家族,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弥牟氏,是从楚国贵族芈氏族群中分衍出来的复姓,与若敖氏同时诞生,因封居于弥牟(今四川成都),其后代中皆沿称弥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者。但其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

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二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毛忽来氏,亦称牟乎来氏,源出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子孙,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

扎剌亦尔·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隶出身,蒙古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为人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四骏”开国元勋之一。孛儿只斤·铁木真被众人推立为成吉思汗后,敕封扎剌亦尔·木华黎为左万户,并赐誓券金印,后来还是攻灭金国的蒙古大军的最高统帅,爵至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逝世后赐谥“忠武”。扎剌亦尔·木华黎的后裔子孙皆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毛忽来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区,明朝成化年间改称“鄂尔多斯”。

明朝中叶以后,毛忽来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分别改姓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三

该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从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传说该氏族祖先是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孙。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帅李黼的后人李原诚,因组织反元之事败露,被元朝廷抄家。当时逃出的五兄弟被元兵追杀,临到一条大河过不去,幸好神佛派一黑虎将兄弟五人背过大河。之后,五人有感佛德,遂取释迦牟尼佛之牟字为姓氏,改称牟氏,世代相传。今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万州区一带,以及四川部分地区。注意:只有该支牟氏读音作móu(ㄇㄡˊ)。

源流十四

中国有一年轻牟氏。先祖为李黼,生独子李八真(配牟氏),李八真生四子:原诚、原谅、回祖、么祖。为了避祸,除原谅姓李外,其他兄弟三人改姓牟。这支牟姓的人数超过20万人,至今约有700年历史。

牟氏家族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007左右,牟姓发祥于山东,得姓后很长时间以山东为繁衍发展中心,并缓慢向周边迁衍, 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湖北、辽宁等省为多。

牟姓人口列全国第149位。从古到今,牟姓的名人较多,有牟佳欣,牟长,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牟其中等。

牟姓氏的3种读音

1、mù(世代流传读音,西南方言区也保持了去声的声调,而没有随方言习惯变化) 自分封牟子国起即有此读音,分布于山东、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福建、东北三省等地区。 

2、móu(汉族部分方言区有此读音)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福建、贵州。少数民族也有牟姓,发音主要为“móu”。

3、mū(汉族部分方言区有此读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地区。

牟姓的来源

1、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渊源甚远。根据《风俗通》所载,牟姓是一个子爵之国,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国为姓。《元和姓纂》上记载,《风俗通》上说,牟是一个子国,是祝融之后,汉代有太尉牟融,钜鹿。牟,本来是二三千年前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山东蓬莱县的东南,《春秋》就有记载。

2、这个古国,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传自上古祝融氏,在周朝时是一个子爵之国,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姓牟。望族出于山东。

牟姓郡望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

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西周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

春秋时期,齐国强盛,与西部的强邻鲁国不断发生摩擦,牟子国夹在大国之间深受其害,被迫不断向东北方向迁徙。

至周灵王姬泄心五年(齐灵公姜环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在东击灭莱国(今山东龙口一带)、今烟台地区皆入齐国势力范围以后,齐国掉头西扩,不断攻击鲁国北鄙(北部边境地区),齐、鲁之间持续爆发了一系列的“城之战”、“防之战”、“崔杼攻鲁”等战争。

为了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扫清山东半岛中部战场的障碍,齐灵公在周灵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间(公元前558~前548年),将已经向东北迁至营丘边缘地带(今山东淄博临淄)的牟子国再东迁至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福山区一带,史籍《路史》中记载为“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

然而,东迁也未能挽救最终灭国的命运。到春秋末期,龟缩在胶东半岛一角的牟子国仍然被强大的齐国吞灭,之后称牟子国被灭时的国都为“牟平”。

在亡国之后的牟子国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牟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牟氏正宗。

后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的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牟辛,在史籍《后汉·牟融传》中记载的东汉时期的重臣、经学家、北海安丘人牟长,都是牟子国的王族后裔。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陆终为得姓始祖。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

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宾牟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宾牟氏,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宾牟,复姓,三氏,<礼记>有宾牟贾。”

宾牟贾,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

由于宾牟贾非常精通乐礼,孔子曾与他一起探讨有关乐礼方面的问题。在典籍《礼记·乐记》中,记载了宾牟贾到鲁国作客,带去了一个歌舞乐队,之后孔子与宾牟贾一起观赏这支歌舞乐队表演《大武之乐》时的一段对话: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到乐舞,说:“<大武之乐>表演开始前,要长时间地击鼓做准备工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这是象征周武王伐纣时担心得不到众人的支持。”

孔子接着问:“<大武之乐>开始时声调漫长,连绵不绝,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这是象征周武王恐怕伐纣事情不能取得成功。”

孔子问道:“舞蹈一开始就手舞足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这是象征周武王及时采取伐纣的行动。”

孔子问道:“<大武之乐>中舞蹈者右膝跪地,左脚伸开的动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咦,那不是<武>舞蹈中应当跪的姿态吧。”

孔子问道:“<大武之乐>中好象夹杂着很多商音,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那恐怕也不是<大武之乐>中应有的声音吧”

孔子问道:“那若不是<大武之乐>中应有的声音,又是什么声音呢”

宾牟贾答道:“这大概是乐官们在传授过程中出了差错,如果不是乐官传授出现的差错,那就是周武王的意志已经迷乱了。”

孔子说道:“对啊,我从周王室大夫苌弘那儿听说的,也是和你说的一样。”

宾牟贾站起身,离开坐席向孔子躬身请教说:“关于<大武之乐>开始前要长时间地击鼓作准备的问题,我的看法您已同意了。那么请问:<大武之乐>的表演过程那么长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答道:“你坐下,我告诉你:乐,是象征事业取得成功的。舞蹈将要开始时,手拿盾牌的舞蹈者像山一样站立不动,这象征着周武王将有大的行动。舞者奋发威武,扬手顿足,这象征着太公高昂的意志。<大武之乐>舞尾声时舞者全部跪下,这象征着周公和召公将在天下实行文治。再说<大武之乐>舞开始,第一段舞者向北行进,象征周武王开始出兵向北讨伐;第二段象征灭掉了殷商;第三段象征周武王又向南出兵;第四段象征周武王征服了南方各国,使南方各国成为周朝的疆土;第五段舞者分为两队,象征周公、召公一左一右辅佐周王朝;第六段,舞者又回复到开始时的原位,象征着对天子的尊崇。舞者振动金铎,做出向四面出击动作,显示周王朝在中国范围强大的威力,舞者分为两队行进,表示讨伐的战事早获成功。舞者长时间地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这是象征周武王在等待诸侯们的到来。”

由于宾牟贾精通乐礼,因此孔子曾称呼宾牟贾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儿子”、“我的晚辈”的意思,而是春秋时期士大夫们对对方十分尊敬的一种尊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

在宾牟贾之前,史籍中未见有此复姓的记载。

显然,在宾牟贾的后裔子孙中,肯定沿袭先祖的姓氏,称宾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宾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但宾牟氏复姓反而消失了。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

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

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

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五个渊源: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

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

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

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

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

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

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本书疑其与第四个渊源有关联,待考。

第七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弥牟氏家族,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弥牟氏,是从楚国贵族芈氏族群中分衍出来的复姓,与若敖氏同时诞生,因封居于弥牟(今四川成都),其后代中皆沿称弥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者。但其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八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

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九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

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

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

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毛忽来氏,亦称牟乎来氏,源出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子孙,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

扎剌亦尔·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隶出身,蒙古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为人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四骏”开国元勋之一。孛儿只斤·铁木真被众人推立为成吉思汗后,敕封扎剌亦尔·木华黎为左万户,并赐誓券金印,后来还是攻灭金国的蒙古大军的最高统帅,爵至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逝世后赐谥“忠武”。

扎剌亦尔·木华黎的后裔子孙皆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毛忽来氏,人数众多,世居位于蒙古高原西南部的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那就是扎剌亦尔·木华黎的封地,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区,明朝成化年间改称“鄂尔多斯”,今有著名的“沙响湾”。

明朝中叶以后,毛忽来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分别改冠汉姓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按:

其实,类如“沙响湾”这种当今的“旅游业亮点”,正警示着草场资源不可恢复的退化现象,说明自清朝晚期以来该地区人为的农垦、畜牧过度,导致土地严重沙化,是人类生存环境极度恶化的警钟。

若干年后,不要说鄂尔多斯的单调支柱产业羊绒了,到处都将是“沙响湾”,除了去掏掏石油,就连羊粪蛋儿也甭想见到了——听着丧钟数钞票,坐着滑沙板冲地狱,真正是自身上演悲剧的典型剧照,有甚可夸耀的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李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该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从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

传说,该支牟氏的祖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孙、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帅李黼的后人李原诚,因组织反元之事败露,被元朝廷发现,要抄灭其家,当时逃出五兄弟,被元兵紧紧追逼,临到一条大河过不去,眼看追兵杀来,万分危机之时,天降神佛,派一黑虎下凡将兄弟五人一举背过大河,由此隔断追兵,逃出生天。

之后,这兄弟五人有感佛德,遂取释迦牟尼佛之牟字为姓氏,改李为牟,称牟氏,世代相传至今。今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万州区一带,以及四川部分地区。

注意:只有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óu(ㄇㄡ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我姓牟,祖籍四川,看到很多自己姓这个姓的人都搞不清该怎么念,我忍不住出来发言了。

有两个读音,一个是mou,一个是mu;

念mou的时候,有很多的词语,我就不一一说了,但是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当它作为姓的时候应该是念哪一个;

字典上作为姓的时候,标注的是mou,二声;但正确的读音应该是念mu,四声,与木音!

姓氏起源

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渊源甚远。根据《风俗通》所载,牟姓是一个子爵之国,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国为姓,称牟子国。《元和姓纂》上有记载,《风俗通》上说,牟子国,是祝融之后,汉代有太尉牟融,钜鹿。牟,本来是二三千年前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山东蓬莱县的东南,《春秋》有记载。

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国为氏”的姓牟。望族出于山东。现山东烟台还有著名的MU《牟氏庄园》。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民间,这个姓氏的人用虽然有着不同的方言,但也都念同一个音mu!牟氏庄园的后人也正是念mu,但中国地域辽阔,也不排除有少部分人念mou的,一开始把牟字编著到字典的人,因为缺乏考证,就把mou作为了牟姓的读音,从那时开始所有的**电视以及录像和一些“标准用语”里这个姓氏的读音从此统一就变成了mou。

但那并不代表这个字真的就念mou,因为我们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读音是mu

!字典也是人编的,那么多的字,有个别字缺乏考证有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傻傻的一味以字典为准,

如果字典上的标注跟我们祖辈传下来的读音相同,那又怎么会有质疑?!正是因为不一样,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提出来说~

特别是姓牟的人,大家应该搞清楚自己姓氏的历史来源,更有责任去纠正这个错误。

完毕!

念mù。牟姓分布于山东、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福建、东北三省等地区。从古到今,牟姓的名人较多,有牟佳欣,牟长,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牟其中等。牟姓人口列全国第149位。

牟姓名人介绍

牟及

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有《乐在稿》。

牟海霞

(19626—)女,山东人。擅长油画、版画。曾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天津美院油画系。青海西宁画院专业画师。油画《湟源金秋》入选黄河画展,《霜降》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功在弓中》入选第四届体育美展,水粉画《风筝》、《风车》入选第三届、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版画《多彩的季节》、《玛尼石》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和第十三届全国版展等。

牟桑

(19429—)山东日照人。擅长中国画、油画。196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山东建筑学院艺术系教研室主任、教授。作品有《举士奇创》、《农林益鸟》、《林黛玉魁夺菊花诗》等入选全国美展。专集有《花卉写生集》、《中国太湖石写生集》。主编《全国高校建筑学科教师美术作品集》。

牟姓的起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