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束姓的起源与发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请问束姓的起源与发展,第1张

、姓氏源流

束(Shù)姓源流纯正,源出出有一:

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颐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当时齐国有一个疎姓家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最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世代相传,是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主要分布在江苏镇江和射阳一带,沐阳也有小部分,江阴也有一分支。(余略)

三、历史名人

束皙:晋代学者,“二十四史”之一《晋书》的《帝纪》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载,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据释》以拟《客难》,从不拿学问作为争取荣华富贵的工具。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

此外,束姓名人还有: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万载县令束清……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

2、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

束姓宗祠通用对联

〖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齐国;

望出南阳。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束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水防熄火;

自俭代租

——李文郑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束庄,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生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下联典指明代丹徒人束清,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

境皆熄火;

民颂长生。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束庄事典(见上)。下联典指晋·束皙为邑人祷雨,三日而雨降,民怀其恩,歌之曰:“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补经世泽;

知足家声。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束氏宗祠“补经堂”堂联。

-----------------------------------------------------------------

〖束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广徵博士传名远;

万载县官享誉高。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字广徵,元城人。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载知县束清的事典。束清,丹徒人。性廉介,“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后人犹钦酹月图;

先辈早辨汲冢书。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画家束遂庵,合肥人。善画山水,有《君山酹月图》等传世。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勤民至甘霖之沛;

好学作补亡之诗。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内指晋·束皙事典。

-----------------------------------------------------------------

〖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诚感神明,咸歌黍稷之盛;

才储博洽,独识蝌蚪之文。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事典。束皙,字广徵,元城人。上联讲束皙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说束皙在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遵太傅嘉言,知足轻财无耻辱;

仰尚书博学,随疑分释阐精微。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埭南街束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疎)广,字仲翁,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士,后任太傅;他侄子疏受任少傅。五年后,他对疏受说:“知道满足而不受辱,知道止步而没危脸。不离开这里(指朝廷)恐怕会后悔。”于是二人同时辞官归家,也不置田宅,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他说:“贤而多财,会损伤其智慧;愚而多财,会增加其过错。”下联典指西晋元城人束皙,字广微,博学多闻,历官著作郎、博士、尚书郎。当时,汲郡出土魏襄王墓中竹书数十车,他与荀勖、卫恒等人加以整理,随疑分释,著成《汲冢书》七十五篇。

====================================================================

附录:束姓典故趣事——富贵三城束

富贵三城束;

人丁麦溪张。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束、麦两姓典故联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束氏是丹阳大族,其祖先为西汉疎广,字仲翁,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其子孙一支避王莽乱,将姓氏的偏旁删去,改姓束,来丹阳三城巷定居。故有“富贵三城束”之称。

束家十分富有。有一年,束家和丹阳麦溪村的张家同到茅山烧香。茅山道士正为修建茅山宫在筹募经费,束家答应出钱购买木料和砖瓦,张家出不起钱,但人丁兴旺,有800户人家,答应把全部木料和砖瓦运到山顶去。三茅宫建好后,大殿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富贵三城束”,下联是“人丁麦溪张”。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束氏宗祠,规模之大,在丹阳少有。宗祠有五开间厅屋5进,两旁有走廊相连。大厅上挂有一块金匾,上书“代有伟人”,落款于敏中。于敏中是金坛人,束家的外甥,清代状元。现在束家宗祠大部分已改建为民房,唯第5进尚保存完好,作为三城小学的教室。

三城巷的戏楼,规模之大,在丹阳东乡也是出名的,可惜在解放后被拆掉了。

最使束家人感到自豪的是村上有座建于明代的楠木厅。此厅共有5间,梁、柱、檩均为珍贵的楠本,门槛是降香木做的。这座古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房梁上刻有花纹,房柱是合围的油漆圆柱。房檐的滴水瓦排列整齐,那檐牙似飞鸟俯首一啄,那屋檐尖角似鸟嘴伸向空中啄

束星北先生于清光绪卅三年(农历丁未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907 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九帖洲开沙念四圩(即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13号“束家老宅”)。头桥镇史上原属江都,后属邗江,现属广陵。九帖洲与安阜洲均为组成头桥镇的主要大洲。因此,束星北先生的出生地“九帖洲开沙念四圩”又名“头桥宦家码头念四圩”,即今“扬州市

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 束星北先生乳名“大林子”,其曾祖、祖父、父亲等“束氏一族”,均为头桥镇安帖村历史上著名的“开沙望族”,束家世居于此,现有束星北祖父为头桥《严氏族谱》作的《赞》文存世。

据束星北先生的家谱头桥《束氏族谱》记载,束先生谱名“束传保”,字“星北”,以字行。束星北先生曾祖束履华,祖父束增煦(又名纶,号渭璜、畏皇)曾在当时官府任多职,祖母曹氏。伯父束日琯(字劭直,排行束二),父亲束日璐(字勖俨,排行束三),清末任参领,母亲郭氏(束三娘),弟弟束佺保(束荃保,后为台湾显宦)。

束星北先生的妻子是葛楚华女士,他们夫妻二人生前共育有五子二女,这七位子女中,束越新先生是长子,排老大,束沪新女士是长女,排老二,束孝新先生是二子,排老三,束庆星先生是三子,排老四,束义新先生是四子,排老五,束润新先生是五子,排老六,束美新女士是二女,排老七。

束星北先生出生的头桥“束家老宅”,乡民习惯称之为“束家大瓦房”。该古建筑群坐落在今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紧临今头桥夹江特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头桥段。史上束家老宅倚堤朝西,并排四个大门,前后两进,大小30余间。家塾、书斋单独砌于箍江大岸上。南山头特挑土叠成高地,栽竹种树,蔚成园林,门前则是人工开凿的束家荷塘。新中国建立后,对头桥束家老宅逐年翻修,因此安帖村束家祖屋按当时门牌编号顺序,被编为安帖村四圩组13号至今。

如今,这座现存于束星北先生出生地的扬州头桥镇安帖村“束星北故居”,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1979年得到彻底平反,完全恢复名誉。1981年起,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在他病重期间,觉得自己虽七十多岁,但大脑仍跟二三十岁一般,要求捐献出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先生不幸病逝于青岛,束先生家属按其遗愿,向有关单位递交了“遗体捐赠申请书”,并完成了遗体交接工作。

束星北的遗体移交形式隆重异常。这期间,青岛医学院各级领导班子都在“大换血”,束星北遗体就被遗忘了。半年以后,有人突然想起束星北,遣人去看时发现遗体已腐烂不堪。有关领导见遗体非但不能解剖,连标本价值也失掉了,便遣了两个学生将其送到医学院院后的“舍林子”里埋掉。去“舍林子”须走医学院的正门,这样一来就得绕一个很大的圈子,两个大学生在处理遗体时,为了省事,打了折扣。他们趁着没有人注意的功夫,就近将束星北的遗体草草地埋葬在学校篮球场旁边的双杠下面。

这样,束星北最后仅有的一点点遗愿也落空了。

  束(Shù)姓源流纯正,源出出有一:

  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颐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当时齐国有一个疎姓家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最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世代相传,是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主要分布在江苏镇江和射阳一带,沐阳也有小部分,江阴也有一分支。

  1、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

  2、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束 皙:晋代学者,“二十四史”之一《晋书》的《帝纪》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载,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据释》以拟《客难》,从不拿学问作为争取荣华富贵的工具。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

  此外,束姓名人还有: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万载县令束清……等。

凡与束星北共过事,受过他教益的人对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态度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虔诚好学,思想敏锐,理解深刻,好穷根究源。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和核物理是引人瞩目的前沿领域,他回国后一直关注着这些研究领域。因爱因斯坦与玻尔在原理上有尖锐的分歧,1937年5月N.玻尔来中国讲学时,束星北对此曾多次向玻尔请教,两人讨论十分热烈,给玻尔留下了深刻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认为幻数对核结构有重要意义,曾让他的学生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还强调群论在核物理中的应用。1942年暑假,他在湄潭专门组织了群论讨论班,讲韦尔的《群论》,重点是讲在原子光谱和核谱方面的应用。这在国内是比较早的介绍。

他讲课从不照本宣读,不作面面俱到的讲解。但对根本性原理却不厌其烦地从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出发,以各种生动的实例,从不同侧面深入浅出地反复论证,使学生一通百通地理解、掌握、运用基本原理概念。例如,他讲热力学时,用大量实例证明第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进而阐明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阐明热力学熵的原理,并把熵的概念描述成可捉摸的物理量,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变得清楚、明了。他讲基本原理和重大发现时,几乎都按认识演变的历史,从黑体辐射到量子力学,从以太到相对论等等,讲清讲透。在历史地阐明和论证完毕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或定理之后,他总爱说“物理学是逼上梁山的”,以形容人们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

他特别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物理学的一些本质问题。在讲量子力学时,他强调统计性和测不准关系,用大量事例着重阐明测不准关系原理。在讲狭义相对论时,他特别强调相对论的核心问题是同时性问题,在狭义相对论中,同时性只有相对的意义,只有时空的点才是绝对的。在讨论经典统计物理时,他强调指出统计物理的核心问题是玻耳兹曼的H定理。

束星北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东西一定要消化,不赞成死记硬背。他经常讲应该吸收那些对的部分,摈弃那些错的部分,反对盲目引述文献和专家权威的话,认为如果不变成自己的东西,即使说对了也无用。他所出试题相当部分要求灵活运用讲授内容,靠死记硬背是答不出来的。如讲力学轨道运动时,他向学生提出“月球与太阳之间引力大于月球与地球之间引力,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转”。为使学生接触物理学最新进展,他与王淦昌合开了“物理讨论乙”,介绍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当时出现的一些重要进展他们都讲过。例如,王淦昌讲过中微子和β衰变实验,束星北讲过费米的β衰变理论和达尔文的狄喇克方程严格解。他也让四年级学生作文献研究报告,培养他们阅读文献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青岛医学院期间,束星北精神上、生活上极其痛苦与艰难,为提高青年教师数理基础,他仍非常认真、尽心尽力地讲授电动力学、傅里叶级数、普通物理学、微分方程、矩阵、医学生物统计等课程。 头桥乡贤束星北先生是位忠实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祖国有一颗强烈的赤子之心。青年时代学成后,怀着一片爱国热忱毅然回国,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流汗出力,身处逆境时,曾有人劝他到国外去,而束星北先生却说:“为什么要到国外去呢?要到国外去,当年我就不回来了。”

束先生曾对子女定下了一条严格的规矩:“外出学习可以,学成后必须回国。不下这个保证,不准放出。”,从中足见束星北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他的爱国意识,均源至于束氏先贤一贯爱国敬业的优良祖风,束星北先生的家谱头桥《束氏族谱》所载“家训”二十条,其中最为独特之处便是“共御外侮”条,这条祖训对束先生一生的影响,显然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这便是1937年“七七事变”时,已是浙江大学著名教授的束星北先生,面对外敌入侵顿时热血沸腾,毅然投笔从戎,成为当地招募的第一批抗日义勇军战士的历史原因之一。

束星北先生家乡的史料中,记载了他在头桥老家“束家大场”(位于安帖四圩“束家老宅”),目睹日军飞机在扬州上空横冲直撞,耀武扬威的入侵场景时,束先生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对天痛骂:“强盗!日本强盗!”,然后到圩中私塾给家乡儿童讲话,教育他们:“日本鬼子不好,我们要一起打日本强盗!”,这一席爱国主义的肺腑之言,深刻地影响了那一代头桥人,使他们能够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并从此代代相传。

面临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具有强烈爱国心的束星北先生,为打击日寇拯救民族,防范日军飞机空袭,于1944年10月应当时国民政府之邀,领导研制中国首部雷达,同时指导装制特工发报机等军用器材,并于1945年春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雷达,为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一个爱国者所应有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头桥乡贤束星北先生被时任民国元首的蒋介石亲自授予“抗战英雄”称号。 而束星北先生对当年研制雷达时的初衷曾回忆道:“我造雷达完全是为了防日本飞机的空袭,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或爬升。”足见乡贤束星北大公无私的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束星北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能为国效劳那种精神上的痛苦。1964年当束星北听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时,他不禁在家嚎啕大哭。他为自己有力不能出,有志不能酬而痛心,为不能与王淦昌在现场并肩战斗而伤心。他哭得如此伤心,全家为之震动,因为家人从来没有见他流过眼泪。即使在自己遭到错误对待的境遇下,束星北仍然对祖国的日益昌盛感到由衷的高兴。1972年10月20日,他在给李政道的信中写道:“你这次回国,当能看到祖国经历的惊天动地的变化,28年前那种国内卑污,国际受辱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还矣!”表达了他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声。

据《头桥镇志》和《头桥诗辞·开沙文萃》记载,1979年3月8日,我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攻克谅山,给越军以沉重打击,束星北先生心情激动,赋诗一首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

七律·对越反击战感怀

束星北(1979)

过眼烟云往事迁,奔腾澎湃寄华年。

喜闻捷报传佳讯,夜读经书不肯眠。

鲸吞蚕食由来久,虎踞龙蟠更胜前。

激荡中原人未死,愿为四化补余篇。

晚年的束星北先生,始终不忘爱国敬业,他曾用一席肺腑之言以示心怀:“我做的事是不值一谈的,但我爱国,也爱***,因为我束星北经历过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华,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国内外的事情见的多了,心里明白中国***最好,这一点可以告诉任何人。”

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一个纯粹的科学家。

束星北先生是我国早期的一位杰出理论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孜孜追求真理、辛勤耕耘播种的一生,也是坎坷不屈、自强执着的一生,他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爱国科学家。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先生高度盛赞束星北先生道:“中国曾有过这样一位科学家,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请问束姓的起源与发展

、姓氏源流束(Shù)姓源流纯正,源出出有一: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
点击下载
上一篇:陈氏家族族谱下一篇:胡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