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萧和肖有什么区别?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姓氏:萧和肖有什么区别?,第1张

姓氏萧和肖是同一个姓氏,没有什么区别。

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肖”。

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是辽朝的后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扩展资料

肖姓氏溯源

1、出自嬴姓

史载贤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时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荆棘,使禽兽逃匿,开辟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因其功绩,孙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今安徽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其后代都姓萧。

2、出自子姓

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参考资料_萧姓

杨氏,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孙女,右卫副率慈汾 二州刺史静公杨誉女,兄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子少师赠仪同三司上柱国郑国懿公杨崇敬,侄太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杨志诚。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1980年墓葬在湖北安陆王子山被发现,出土文物颇多,其墓葬作为南方典型墓葬研究,尤以簪花金饰和金刀最为精美。(有详实考古报告)在全唐文收录其侄杨志诚的墓志提到:“闲者遭家迁播几筵靡托,而今蒙国昭洗,情礼获申。”,疑为吴王妃杨氏家因妻族而遭到过政治清洗,王妃本人的墓志凹凸不平无一字,怀疑遭到磨平,其棺椁也无查,仅剩棺床,考古报告怀疑遭到抛尸。幸好后经平反,其侄官至高位,由其侄墓志我们才方可领略杨氏一族的风采。其祖杨士贵在《隋书》有载,其父杨誉与兄侄在《旧唐书》、《全唐文》、《贞观政要》、《宰相世袭》均有记载。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而根据成王李千里墓志铭,成王出生于贞观末年并“实长吴嗣”,也就是嫡子。如果吴王妃杨氏亡故于贞观中期确凿,则成王千里也当为第二任吴王妃所出。萧氏疑出梁朝帝室,家谱记载与李恪葬于西长安城。原文曰“妣萧妃,曾封沛国夫人。公妣俱葬于西长安城”并有萧氏一封沛国夫人的诏书,妃指亲王正妻而非泛指,因无墓志出土,家世不明。按道理亲王正妃乃正一品外命妇不可能再同时封国夫人,故而有人推测有可能是先贬后平反时晋封。但是,目前,族谱真实性尚待考证,此中所云存疑。因此,吴王妃杨氏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未同李恪合葬和第二任吴王妃是否为萧氏目前仍为历史谜团,有待考古挖掘近一步揭开历史真相。

在早期,辽代契丹萧氏主要限于"审密氏"后族;之后契丹萧氏不断扩延,契丹审密集团之外的家族、部落也出现了大量的萧氏,主要有回鹘述律氏与奚族诸部。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娶回鹘人糯思的后裔述律氏为淳钦皇后,淳钦皇后的父亲回鹘人月槐在遥辇氏任官,娶辽太祖的姑母,生下淳钦皇后。淳钦皇后家族帮助太祖平定叛乱、建立契丹国,功勋显赫。淳钦皇后的兄弟萧敌鲁、萧阿古只,都为辽初大将。后来辽太宗又赐萧敌鲁的儿子小汉姓名萧翰。这些人原本都是述律氏家族成员,因淳钦皇后,而成为后族并改姓萧氏。此后这一回鹘述律氏外戚集团,包括它的远亲支系,都很快以萧为姓。

辽代萧姓除了契丹审密氏的拔里、乙室已部和回鹘述律氏萧氏外,与其有远亲近邻关系的奚族也出现了大量的萧姓家族。奚族与契丹本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述律氏简介,北魏时分为两族,辽太祖时降 服契丹,并被赐予述律姓。辽圣祖时,奚六部大王和人仕辽朝的奚族官员都用萧姓,成为契丹萧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裔出名的有萧观音奴、萧蒲奴、萧韩家奴、萧乐音奴等等。

辽代还有一些出籍宫户和各地部分官员、平民等等也以萧为姓。《辽史》中对此有大量的记载。另外,契丹统治者为了同化其他被统治民族,曾把耶律、萧姓赐予奚、汉等民族民户。如《辽史•臣传》记载:"萧十三,蔑古乃部人。"这个部落不属于审密氏集团,也不是契丹部族名,应当是邻边臣服的他族族名。随着其他的少数民族被契丹族同化而加入萧姓队伍述律氏简介,使辽代萧氏的队伍不断扩大。同时随着辽朝疆域的扩大,契丹萧氏家族也迁徙到新占领的地方,使契丹萧氏分布更广。

在金灭辽之前,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契丹族人建立西辽王朝,称哈刺契丹人。据《辽史•西辽始末》记载,在西辽王朝中仍有很多人姓耶律和萧。西辽灭亡后,他们又逐渐融合到回鹘族(今 尔族)、波斯族中,其姓名也开始 化,这部分契丹萧姓逐渐转化为其他姓氏。辽被金灭后,一部分耶律姓契丹人逃难到汉地也改姓萧。如元代姚燧《牧庵文集•承颜亭记》记载:仁卿名耶律恕,辽人后裔。因为金人厌恶耶律二字,就谎称移喇,后逃乱奔宋,再改名萧云。

金、元两代曾将契丹"萧"姓改写为"石抹"。但是在当时的史料记载中,萧与石抹二姓是互相杂用的。如在《金史》的传记中,有时称萧姓,有时则称石抹。《元史•萧拜住传》说萧拜住,"契丹石抹氏也";萧怀忠,又作石抹怀忠。可见,"萧"与"石抹"在当时是通用的。事实上,审密、萧、石抹,在契丹语中是一个意思,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汉译而已。到了元代,大多数契丹人都陆续与汉族融合,萧姓本来在汉姓中就有,所以其中的萧姓家族大都自然延续了下来。另外有少部分契丹人融合到女真(今满族)、蒙古、高丽(今朝鲜族)等民族中,改用其他姓氏,但据史料记载,仍有一部分人沿用萧姓。

1、起源不一样

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是辽朝的后族姓氏。

肖姓金文中“赵”大部分写作“肖”,所以古肖(读赵音)姓基本上都是赵姓,如“相邦赵戈”写作“相邦肖戈”。

2、两姓人数不同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

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

3、祖宗不同

一般认为,肖姓是萧姓的俗称。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

但也不可否认,历史上确又曾经寥若晨星地冒出过“肖”姓,尽管非常罕见,或出于某少数民族,或因故由“萧”演变而来的。

扩展资料

萧氏起源

据本氏族谱(此为今湖北省监利县等地支系所存族谱)记载:萧氏得姓始祖名叔字太心,为微子十三世孙。

微子,帝乙长子,纣王之兄,名启。周成王时,微子代续殷,受封于河南商邱,国号宋,即清之河南归德府商邱县。因其传至十余世,先后产生了孔、戴、皇甫、华、萧等姓氏,故为河南宗派之祖,我族尊之为发姓祖。

自微子下传,至太心公以前,萧氏祖先皆有名无姓。太心公为“微子十三世孙,光公之子,生周平王时。庄王三十五年,宋大夫南宫万弑君闵公而立公子游。公仗义率宋室载武宣穆庄五公之子孙,以师伐之,杀其党南宫牛及子游等,而立公子御说是为桓公。

又将猛获南宫万等醢之,以平乱有功,遂封食采萧邑,今徐州萧县是也,为宋附庸。惠王七年,公朝于周,加封萧邑为萧国,因封赐姓,是为萧姓得姓始祖,地属古之沛郡,故为沛郡宗派。

其它说法:

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

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

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参考资料来源萧氏族谱_

1000种。当地肖姓字辈:晋 光 前 永 代 兴 文,求肖姓中能对得上字辈的,未明春景荣道德跃忠贤 我是绵阳的~我们那里辈分是~眼 清 祯 世 代 长。“天字在于景,进士起文明,永廷财事实,荣华富贵新” 这些字是音,具体是不是那个字我还搞不清楚,反正是父辈口传下来的。

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 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不仅姓氏)。于是所有的萧姓被写为肖姓(如同一简之后留姓全部被写为刘姓),可后来正式废除二简字之后由于户籍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难,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 萧姓。

而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原来就有“肖姓”,但与“萧姓”的源流不同。历史上确曾经寥若晨星地冒出过“肖”姓,但非常罕见。明代 凌迪知的《 万姓统谱》卷103:“肖:汉,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 陈留人,见《印薮》)。明, 肖靖, 襄城人, 宣德中 解元。”

萧姓有多少人口

萧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位大姓,尤胜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当今萧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58%, 总人口大约在近730万

萧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两大支:赢姓、子姓。

第一支出自赢姓。远祖可追溯到4 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赢。伯益的后裔孟夸的后代被封在萧。亲商的赢姓萧国在今安徽萧县西北。西周初,少昊氏族的后裔徐、奄十七国联合武庚及三监叛乱,周成王命周公旦东征讨伐,赢姓萧国灭亡,子孙以国为氏。周公旦把萧国遗民封给其子伯禽,伯禽是鲁国始祖。外逃的萧国子孙被迫南迂于今江西樟树市西的萧水,一支向西迁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潇水,一支向东迁移到浙江萧山,赢姓萧氏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

第二支源自子姓。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史称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商朝末帝纣王之兄,在平定武庚版乱中有大功。春秋初由河北赵县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传到宋湣公时,公元前682年宋国猛将南宫万杀湣公叛乱,公子御说逃奔萧,宋戴公之裔乐大心平定叛乱,公子御说继位为宋桓公,乐大心因功被封于萧,史称萧叔大心,子爵萧国为宋国附庸。春秋末公元年,子姓萧国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子姓萧氏的历史有27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北部的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乙室已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奚族石抹等五个氏族全部改姓萧氏,成为辽国第一大姓,北方地区的萧姓一下就增加了许多;到元朝时华北和中原的这部分外族全部成为汉族。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集体改为汉姓萧氏,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辽国的移剌氏族,在北宋时已有一部分改为萧姓,而舒穆禄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基因发生在明清时期,涉及的重要的有关民族有苗、瑶、壮、土家、傣族等,南方的土著中的萧姓最早来自中原地区南下的萧姓汉民,加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并形成了土著中的强大派系,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的萧姓又回到汉族。

历史上萧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萧姓的活动主要在河南、湖北、安徽地区。秦汉以后,萧姓很快散播到山东、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唐宋元明时期是萧姓发展和迁移的重要阶段,北方强大的辽国契丹族的萧姓人群大量加盟汉族,到了元朝,成为汉族的萧姓因战乱与原华北的居民一起南下,聚集在沿长江的地区,越过长江进入湖广地区,最终形成当代分布的局面。清朝初期萧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肃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位。萧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5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这两省萧姓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河北、山西,这四省的萧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萧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9%,跃升到第二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萧姓人口增长速度十分迅速,这与外族的萧姓汉化融入有关。明朝时期,江西仍为萧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4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广东,这三省萧姓大约占萧姓总人口的646%,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这两省的萧姓又集中了13%。其人口主要由东南的赣皖地区向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闽、粤、湘、鄂萧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萧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萧姓人口近730万,为全国第三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萧姓人口由64万增到近730余万,增长了近11倍之多,萧姓人口的增长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萧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厂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广东、山东、河南、福建、广西、贵州六省,又占萧姓人口的25%。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约占萧姓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省份、南抵广东、东达山东的一块高比率萧姓分布区域。在600年期间,萧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除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外,向中原和山东的回迁也成为重要的流向。

萧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湘赣黔、闽粤大部、广西北部、云南东北角、四川东部、渝鄂大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5%的萧姓人群。在台湾、海南北部、粤桂南部、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和北部、渝鄂北端、青海东部、陕甘南部、河南大部、鲁皖苏沪浙、河北东部、天津、辽宁大部、黑吉西部、内蒙古东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O29%--087%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7%,居住了大约39%的萧姓人群。

萧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萧姓的郡望主要有兰陵、广陵两个。萧姓的堂号除与郡望相同外.主要还有定汉堂。定汉堂号来源于西波名相萧何。萧何,沛县人,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始终帮助刘邦,直到建立汉朝。汉高祖在论功封赏时赞萧何功居第一,位列丞相,爵封酂侯。西汉初的一切律令典制,也均出自萧何之手,辅政匡君,奠定了西汉的政治和行政基础,为西汉繁荣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楹联 重要的萧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收图兴汉;辅政匡君。

凤萧引侣;虎穴卫亲。

三瑞御史;八叶相公。

文著六朝;相传八叶。

春随莺燕至;歌引凤凰来。

家训格言 萧氏家训首推南朝齐大臣萧嶷。萧嶷是齐高帝第二子,兰陵人,封为豫章王,齐武帝时位进大司马。他处世谨慎,不轻易干预朝政,虽位高权重,常自思引退。萧嶷不但会做官,还会教育子女。他常告诫子女:凡富贵少不骄奢,以约失之者鲜矣。汉世以来,侯王子弟,以骄恣之故,大者灭身伤族,小者削邑夺地,可不戒哉!,,即使到其临终时,仍把诸养子召到病榻之前,教育他们当共同勉励,笃睦为先。才有优劣,位有通塞,运有富贫。此自然理,无足以相凌侮,勤学行,守基业,治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萧嶷身居高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他的家教在当时士大夫习气盛行的南朝,堪称是有识之训。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萧姓族谱64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图书馆还收藏萧姓族谱91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萧姓历代名人497名,占总名人数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四位;萧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83%,排在第二十四位;萧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8%,排在第四十六位;萧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7%,排在第四十八位。

最负盛名的萧姓历史人物有:西汉丞相萧何,大臣萧望之;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诗人梁简文帝萧纲,诗人梁元帝萧绎,史学家萧子云,史学家萧子显,文学家萧统;唐朝散文家萧颖士,宰相萧璃,诗人萧德藻;北宋辽国萧太后,史学家萧韩家奴,大臣萧思温;南宋画家萧照;元朝戏曲作家萧德祥;明清之际画家萧云从;清末湘军将领萧孚泗,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民国音乐教育家兼作曲家萧友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萧劲光,上将萧华,实验核物理学家萧健,历史学家萧一山,医家萧龙友,心理学家萧孝嵘,古典文学研究家萧涤非,书法家萧蜕,京剧艺术家萧长华。

萧姓血型

萧姓人群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7%,A型占298%,B型占264%,AB型占81%

姓氏:萧和肖有什么区别?

姓氏萧和肖是同一个姓氏,没有什么区别。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