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刘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基人称“山中宰相”,他是著名的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也是元末明初战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多方面发展的大才子。与张良,诸葛亮相同的是都为谋臣,并极其有才,但相比之下刘基属于低调的一类人,淡泊名利,保持自己的节操与节气。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扩展资料:
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出身于江浙行省的青田县。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因此被后人比作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天生的禀赋跟后天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瞩目,他的老师曾经对刘伯温的祖父说道:他日这个孩子定当光大你家门楣振兴你刘氏家族 。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才杰,他于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压制。
刘伯温是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到故乡青田隐居,然而在这时候全国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地反元起义频发,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但各支起义军又各树一帜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当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不断的推翻元朝的统治,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2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之后更是如虎添翼。
按照刘伯温给他指定的战略方式先用诱敌之计打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与1363年在鄱阳湖将陈友谅势力彻底消灭,第2年又依计将张士诚势力消灭,接下来朱元璋派部队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 准备在南京称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正式建立大明帝国改元为洪武。
-刘基
代字辈,的下一辈是合!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名称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
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起源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古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兴的部将,子兴死后,小明王 韩林儿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借用龙凤年号,名义上受小明王节制。在攻克南京,据淮河江左地区,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仍奉韩林儿。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独基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所谓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壮志、大展宏图、担负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基因谙韬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器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刘基说:“主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刘基勇气奋发,计划立就:首先遣人诈降,使康茂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并约定陈友谅至江东木桥边呼“老康”为联络信号。陈友谅不知是计,结果点精兵三十万,行至江东桥边,并无木桥,是座铁桥,使人呼“老康”,又无人答应。正在疑惑间,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齐出击,陈友谅鼠窜狼奔,败退至江边。谁知原有渡江用的战舰,刘基以计尽将拘掠,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边。陈友谅败军争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闻火炮声,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兖州。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三年后(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如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替其谊子说情,刘基仍将李彬奏斩。刘基还谏止营建东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轻敌。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扩郭铁机>未可轻也。”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巩固天下。说明刘基是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既是开国功臣,也是治国良臣。
烧饼歌
百分点 @ 2004-03-26 15:22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奏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随作歌三首曰: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网。」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者何?」
基曰:「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谓未已?」
基曰:「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卦曰:「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月缺两二吉在中,奸人机发去西东,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乱乎?从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运至六百半,梦奇有字得心惊。」
帝曰:「有六百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曰:「天机卿难言明,何不留下锦囊一封,藏在库内,世世相传勿遗也,急时有难,则开视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遂又歌曰:「九尺红罗三尺刀,劝君任意自游遨,阉人尊贵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狄。 臣封柜内,俟后开时自验 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反覆从来折桂枝,水浸月宫主上立,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惊,即问此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基曰:「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 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雨水草头真主出,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阙,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汉人,卦分气数少三数,亲上加亲又配亲。」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作乱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济,安享太平,有位有势,时值升平,称为盛世,气数未尽,还有后继。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阉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诛戮多。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数未尽也。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叩首之时头小兀, 娥虽有月无光。太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汨两行。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网。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二四八旗难蔽日,辽阳思念旧家乡。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分南分北分东西,偶逢异人在楚归,马行万里寻安歇,残害中女四木鸡,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黄鬼早丧赤城中,猪羊鸡犬九家空,饥荒灾害皆并至,一似风登民物同,得见金龙民心开,刀兵水火一齐来,文钱斗米无人要粜,父死无人兄弟抬,金龙绊马半乱甲,二十八星问士人,蓬头幼女蓬头嫁,揖让新君让旧君。」
帝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基曰:「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灭尽胡,黄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万八十众,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难恕有罪无不罪,天下算来民尽瘁,火风鼎,两火初兴定太平,火山旅,银河织女让牛星,火德星君来下界,金殿楼台尽丙丁,一个胡子大将军,按剑驰马察情形,除暴去患人多爱,永享九州金满 。」
帝曰:「胡人此时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样形,琴瑟和谐成古道,左中兴帝右中兴,五百年间出圣君,周流天下贤良辅,气运南方出将臣,圣人能化乱渊源,八面夷人进贡临,宫女勤针望夜月,乾坤有象聚黄金,北方胡掳害生灵,更会南军诛戮行,匹马单骑安外国,众君揖让留三星,上元复转气运开,大修文武圣主栽,上下三元无倒置,衣冠文物一齐来,七元无错又三元,大开文风考对联,猴子沐盘鸡逃架,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知虚实,留与苍生作证盟。」
2005-2-19 19:11:35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身处乱世 满腹经纶 刘基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武阳村一个书香地主家庭里。他的远祖是江苏丰沛人,有诗说其家“青田刘氏汉诸孙”,可能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有些干系。他的七世祖刘延庆,官至镇海军节度使,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守防京城开封,为抗击金人入侵,以身殉国。刘延庆之子刘光世随高宗南渡,官居宋朝宣抚都统少保。自四世祖刘集开始,刘家迁至青田县。到刘基出生时,他家世居武阳已经五代了,是当地有声望的一个大族。 曾祖刘濠,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而且通晓天文、历算、阴阳、医卜等学,曾做过南宋的翰林掌书。刘基的父亲刘熵为人正直,才智出众,10岁时,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四散,潜伏下来。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巩固他们的政权,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受到著名乡绅刘濠一家的丰盛款待,并留他们在家里过夜。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 刘熵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他40多岁时,生子刘基,视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了,从而使刘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化多少工夫就学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此外,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书屋看到一本天文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第二天竟能从头至尾背诵如流,店主人知后十分惊奇,要把这部天文书送给他,刘基说:“这部书已装在我胸中,书对我已经没有用了。” 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不仅使他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使他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仕途坎坷 蛰居隐退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刘基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 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当时的大学问家揭俣斯就曾对人说:“刘基是魏征一流的人物,英雄豪迈之气还要超过魏征,将来必是治国安邦的大才!” 至元五年(1339年),瑞州路新昌州(今江西宜丰)发生一起人命案。此案初审裁定死者为自杀,但原告不服,呼冤上诉。因案情涉及青田县一豪门大户,瑞州路总管想到敢为民请命的刘基,便将此案交刘基复审。刘基通过审阅案卷,调查勘验,查明是一起蓄谋杀人案。此间豪绅多次托人向刘基行贿,利诱不成就采取威胁的手段。更棘手的是,此案初审原判的官员是元朝第一等级、持有特权的蒙古贵族。刘基不惧强暴,不畏权势,他如实上报,秉公执法。终于处决了凶犯,蒙古族大员也以渎职罪而被罢官。刘基不避强权为民伸冤之事,一时成为远近美谈。 元朝末年,官府衙门受贿成风。刘基清正廉洁反受同僚们的嫉恨和排挤。尤其是得罪了蒙古族官员,他们对刘基更不能容,群起攻击,造谣毁谤。刘基秉性鲠直,决不随波逐流。他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了,于是毅然投劾辞职。至元六年(1340年)刘基回归青田老家,闭门读书。 此时刘基已经声名在外,回家不到三年,江浙行省以儒学副提举第二次起用他,授行省考试官。但这次当官与前次一样,并未长久。到任后不久,他见不平事激愤直言的脾气又犯,上书揭发了监察御史失职的事。上锋斥责他多管闲事,所言不实。一气之下,他又辞职而去。在心灰意懒中,他移居杭州,寄情山水,在西子湖畔、武林山麓,饮酒赋诗,遣兴自娱。 可是,当时的天下已是烽烟四起,反元义军已呈燎原之势,刘基的家乡在战火中化成一片瓦砾。刘基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对义军极其仇恨。此时台州人方国珍在海上举兵,朝廷命浙江省着力防范。至正十二年(1352年),浙江行省又以浙东元帅府都事之职再次起用谙熟兵法韬略的刘基。 刘基虽对元朝政治极为不满,但为君主、朝廷效忠的愚昧正统思想并未泯灭,在踌躇一番后,他还是出了山,与官府一气,参与镇剿方国珍的机宜。针对方国珍常以浙东宁波为跳板进袭内地的情况,刘基提出建筑宁波城墙,以防方国珍攻占的对策。筑城后方国珍果然不敢轻易进犯宁波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升刘基为行省都事,召至杭州,商议招抚方国珍事。原来,方国珍在海上举兵起事后不久,就接受朝廷招安,授定国尉,但他不安此职,仍多次下海反元,迫使朝廷不断加官招抚。这次方又重演故技,以起兵要挟朝廷。刘基从维护元朝统治的立场出发,反对一味招安。他认为对方氏之乱应剿抚两法互济并用,方氏兄弟时降时反,意在谋得高位厚禄,对此不能姑息,宜捕斩之;其部下大都是胁从者,则宜招安之。帖里帖木耳觉得言之有理,便禀报朝廷,按此计而行。刘基用这一分化瓦解之计,镇压方国珍义军的策略,确实险恶。方国珍知后自然也很惊慌,立即暗中派人给刘基送去金银丝帛,希望他放弃剿捕之计,宽行招谕之法。刘基拒绝贿赂,坚持自己主张。方国珍只好改变方法,以重金直接贿赂大都朝中大官,很快打通关节。朝廷不但招了方国珍的安,而且还斥责刘基主张剿捕方氏之计,是伤朝廷好生之仁,擅作威福,责令江浙行省将刘基羁管于绍兴。对朝廷一片忠心,得到的却是如此报应,这对刘基无疑又是当头一棒。 此时,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几乎遍布全国。至正十六年(1356年)浙江山民也爆发起义,江浙行省遂又以都事起用在绍兴的刘基。此时的刘基已越发认识到朝廷的不可救药和自己的报国无门了,他在一首赋中写道:“上壅蔽而不昭兮,下贪婪而不贞;权不能以自制兮,谋不能以独成;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忠沉沉而不白兮,心摇摇而不固。”充分表达了刘基内心的愤懑和绝望之情。他无意再留恋官场。在敷衍一阵之后,终于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第三次辞官回家,归隐青田。 刘基本是个满腹经纶、才气横溢的名士,年二十已进士及第,原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但宦海二十余年,几经沉浮,终不能得意。追昔抚今,他感慨万千,于是在归隐青田老家后发愤著述,写下了一部重要的传世著作《郁离子》。这是一部仿《庄子》以寓言体为主的散文集。他借书中主人翁郁离子之口,发表自己对政治、教化、世态、人情等方面的看法,而其主要精神则是分析批判元朝弊政,总结经世治国经验,以为后世借鉴。因此这书实际是刘基本人经验、理想和世界观的总结与反映。 正当刘基在家埋头著述之时,浙东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也彻底改变了他在乡间默默著述的隐居生活,使他终于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发挥才智,成为功冠一代、名流千古的明代开国文臣。 高瞻远瞩 谋略过人 淮西红巾军朱元璋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濠州起兵后,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挥兵向南进发,一路上下滁州、取太平、占金陵,建立了根据地,随后又进军安徽,直逼浙江,连下婺州、衢州、处州等地,在不到六年工夫里,就从一个小小九夫长变为一方之雄。他不但自己英勇骁战,善于组织指挥,而且重视招罗知识分子来为自己服务,尤其在听纳名儒范常、陶安、朱升、唐仲实等禁屠杀、安人心、占金陵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策略和建议后,势力和声望有很大提高,便更尊重有识之士,每到一地总要求访当地名士,召请他们出来。占据处州以后,朱元璋听说浙东名士刘基正隐居青田老家,便派人携带重币聘请刘基出来。作为元朝的臣子,投奔义军,这是一种背叛失节的行为,对于名儒刘基来说,这个决心实在难下。于是他便以身体有疾,风烛残年的老母需要进孝,两个儿子尚未成年需要教养为理由婉言拒绝了。 朱元璋只得再次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往青田邀聘。看到元王朝的不可救药,体会到朱元璋的诚意及群雄中只有朱元璋成得了气候的事实,他终于认定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乃是自己的进路,因此不再犹豫,打点行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历三月由青田间道到达金陵。 刘基一到金陵,朱元璋马上亲自召见,对刘基说:“我为天下召请您先生出来,真委屈您啦。”接着以恭谦的态度向刘基请教灭元兴邦、统一宇内的大计方略。刘基当即呈上早已构思拟就的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形势,列叙各项谋略方策。朱元璋听毕,大喜过望,直恨相见太晚。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礼贤馆,以上宾之礼奉待刘基,并将他安排在身边,参预机密要事的谋议。朱元璋的信任,使刘基深为感动,庆幸自己遇到了明主。也大大触发了他为国为民效力的夙愿。于是他出谋画策,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逐鹿中原,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传说中的刘基,是个深谙阴阳八卦,专事风水占卜,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奇人,这当然是神化了。但他确实强智博学,才思敏捷,除经史诗文外,军事韬略、兵法智术、天文地理乃至阴阳五行都十分精通,而且为人机警,处事有决断,具备优秀谋臣的胆识和勇气,所以归依朱元璋以后,很快便表现出处事不凡的才能,成为朱元璋智囊中的核心。 刘基初到金陵时,朱元璋在军事政治上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在金陵站稳脚跟至占据浙江部分地区的过程中,朱元璋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但东边张士诚,西边陈友谅也都不弱,而且他们联合夹攻朱元璋的意图,对朱元璋形成很大威胁。其次,元璋虽早有效法沛公刘邦的志愿,但一直未立自己的旗号,而尊奉刘福通控制下的小明王韩林儿为主,受他的封爵,用龙凤年号。因此打破军事上张陈的夹击、政治上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朱元璋继续发展势力、争雄取胜的关键一步。 刘基坚决反对朱元璋尊奉小明王。他认为,在群雄纷争之际,要成大业,必须摆脱别人牵制,自己掌握命运,因此至元十一年(1361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书省设御座,率文武僚属遥拜小明王、行庆贺礼时,刘基独独站在一边不拜。朱元璋召问为何不拜,刘基回答:“他不过是个牧童罢了,为什么要尊奉他”接着向朱元璋陈说了应该摆脱小明王,自己争夺天下的道理,朱元璋听后很有悟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部将吕珍攻韩林儿于安庆(今安徽寿县),刘福通要朱元璋发兵救援。刘基劝朱元璋不要往救,他说,现在陈友谅、张士诚正虎视耽耽伺机进攻我们,这种时候怎能分散兵力去管别人呢再说假使将小明王救了出来,又准备如何安置他逼朱元璋抛弃韩林儿。朱元璋不听,亲自率军往救。陈友谅果然趁虚而入,率领几十万军队袭击朱军辖下的江西重镇洪都(今江西南昌。为解围,朱元璋星夜兼程回赶,疲于奔命,而韩林儿也终成朱元璋的累赘。事后,朱元璋感慨地对刘基说:“不听您老先生的话,几乎误了大事。幸亏陈友谅攻的是洪都而不是金陵,否则真是不堪设想了。”不多久,朱元璋彻底抛弃了韩林儿,将他杀害了。应该说这是刘基长期影响朱元璋的必然结果。 运筹帷幄 屡建奇功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此役仅在刘基投奔后的两个月,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 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可是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三军溯长江西征陈友谅。先攻安庆不克,刘基知陈友谅重兵驻防安庆,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言马上转攻江州,果然一举而下,陈友谅弃逃武昌。不久,陈友谅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队为条件前来议降,朱元璋从刘基劝,接受胡的条件。胡降,其他守将见此纷纷前来纳款,整个江西很快并入朱元璋的版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被围之际,从武昌率军倾城而出,围攻洪都;想守回这一重镇。守将朱文正力拒抵抗,两军相持多日。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刘基日夜侍随朱元璋左右,参与军机。两军鏖战,血染湖水,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湖面上相持不下。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之处,以困陈友谅。不久,陈友谅率残军突围。想从小港汊口处逃窜,结果被朱元璋军扼住。陈友谅战死,余军大溃。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对刘基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刘基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在打江州时,他见江州城墙沿江而筑,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战舰上建造云梯天桥。夜间驶到城墙脚下,将天桥架在城墙上,士兵缘梯而上,顺利破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奔母丧从处州返金陵,途经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正适张士诚部来犯,严州守将李文忠要出兵迎击,刘基劝阻说,不出三日,敌人会自己退走,到时出兵追击,可获大胜。李文忠听从了刘基的劝说。第三天黎明,敌军果退,李文忠出击,大胜而归。 刘基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相议,一谈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时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刘基母亲故世,他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舍不得他离开,婉言挽留而不准假。后来勉强准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乡里请教军政大计,刘基则详细分析答复,总使朱元璋非常满意。尽管这样,最后朱元璋还是提前召他回来。见人主如此诚意待己,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国勋臣 遭谗遇害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北伐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凯歌声中,宣布了明朝的建立,他登基称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拜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和太子赞善大夫。 刘基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早在投靠朱元璋前,他就有一套完整的匡治天下的理论和方法,集中反映在他的《郁离子》一书中。照他看来,治天下就象医生治病一样,关键在于切脉、审证、开方、用药几个环节。医生通过切脉可以知道病人的症状如何,通过辨验症状才能开出方子,而最要紧的还是用药;用药对症,病疾就能得到治疗。治世也是同样道理,一个国家的纲纪就是这个国家的脉象,社会的治乱就是症状,道德和刑法就是药方,而各级管理人材即大小官吏就如治病的药材,只要把握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好天下。他认为,治世的原则应该是德刑并用而以德治为主,就是要首先反对暴虐,反对无止境的榨取,要有仁爱之心,懂得关心和爱护百姓,以仁慈感天下;同时还必须有严明的法纪,有法必依,执法务严,使人有所畏惧,以维护不可动摇的封建秩序。德治威刑,前者是本,后者是辅,只有德治才能真正取胜天下。他还认为,德治的关键在于吏治,即在于选用人材。治好天下应该起用秉公执法、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各级官吏。他主张不拘一格选拨人材,唯能为是、量才录用。刘基根据这套理论与方法,对巩固新生的明王朝政权都起了积极作用。 刘基认为开国之初施行仁政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纲纪不整。元朝末年,上贪下暴,无法无天,致使生灵涂炭,群雄四起。元朝的这个教训,朱元璋的体会最为深刻。因此他拜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刘基来领导监察工作。 刘基为了做到依法治国,同丞相李善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纂成了《大明律》。刘基把振肃纲纪,建立法令制度当作头等大事,从而解决了建国前军队乱杀无辜的严重问题。刘基出任御史中丞后,又令下属大胆揭发官员违纲乱纪、贪赃枉法之事。丞相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纵罪,被刘基查获。李彬罪行严重,按律当斩。李善长多次找刘基说情,要求宽缓。李善长是何许人他是朱元璋起兵不久收用的幕府书记,朱元璋称吴王时,他是左相国,称帝时任命为首届左丞相,在朝廷中位列第一。真可谓居于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可是刘基不讲情面,秉公执法,将李彬处死,在朝野引起了震动。连朱元璋也赞扬他的刚直不阿,说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人不从,是好样的。振肃纲纪是为了施行仁政,刘基体谅遭受长期战争动乱的百姓的苦痛,曾几次以天旱求雨为借口,要求明太祖处置天下积案、释放被冤屈关押的无辜良民,抚恤死亡士卒的遗孤以及宽待降将、降卒等,以体现朝廷宽仁之心。就在致仕以后,他还不忘提醒明太祖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在国威已立,应该施行仁政,以德治胜天下。 刘基在举荐贤能,帮助明太祖选用人材方面,尤其识高见著。明太祖曾有辞免李善长丞相职务的打算,征求刘基的看法。刘基向来重视丞相人选,认为实现吏治关键在丞相,“国之大事,莫大乎置相”,尽管李善长常在暗中攻讦排斥他,但他认为李是朱元璋的勋旧,有较高的威望,他在位能起到调和诸将的作用,还是合适的人选。朱元璋奇怪地说,李善长几次想害你,你还为他说话。刘基回答:换相就象换大厦的柱子,必须是栋梁之材才行,如果用几根小木头捆在一起充当梁柱,即使换上去了,也马上就会倒下。不久,李善长辞位,朱元璋想让杨宪接任,与刘基商量。刘基与杨宪私交很好,但不赞成。他对朱元璋说: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但无当丞相的器量,当丞相要持心如水,以礼义为处事的标准,不能有私心,杨宪不是这样的人。朱元璋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也不行,他比杨宪更褊浅小器。又问胡惟庸,刘基答:更不行,当相好比驾车,胡惟庸非但驾不好,恐怕连辕木都会被他毁掉。朱元璋见自己考虑的三人都被刘基否定了,就说看样子只好请你出来了。刘基连忙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人疾恶太甚,又不能胜任繁剧的事务,当了会辜负您的期望和重托的,天下哪会没有贤才呢,您只要悉心召求就可以发现了。 但朱元璋既未悉心求才,又偏偏先后选用了杨、汪、胡三人为相,结果不出刘基所料,个个都出了问题。刘基为朱元璋遴选相才,不以恶己者为恶,好己者为好,而是曲直分明、秉公无私,堪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刘基虽然不受丞相之职,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论功行赏时还是授他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等一系列要职和头衔。 刘基是一个见广识远、足智多谋的人,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直言激愤,为肃纲纪得罪了许多人,包括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派,甚至连朱元璋也经常直谏。因此想从官场及早抽身,激流勇退,回乡过安逸清闲的生活,免遭官场不测之祸,因此多次上书请求告老回乡。洪武四年(1371年)恩准致仕,刘基于二月回到故里。在乡间,他谢绝同一切官府往来,每日只是饮酒奕棋、读书吟诗,从不谈论过去功绩。但他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厄运。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他对刘基不荐举自己为相怀恨在心,于是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在家乡谋占了一块有王气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篡位,于是革掉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 刘基为避杀头灭门之祸,带着儿子刘琏急忙赶往京师谢罪。之后刘基怕再受诬陷,索性就留在南京。不想在京积忧成疾。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居一月去世。(一说为胡惟庸毒死,但世无确凿根据)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死后不久,胡惟庸案发,明太祖追忆刘基以前所言,不禁懊悔莫及。又想起他平时至诚正直,慷慨而有大度,是位难得的忠臣,于是下诏,令其子孙世代承袭诚意伯爵位。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生平
早年生活
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自幼性情奇迈,神智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据说阅读速度极快,可以“七行俱下”。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1324年)泰定四年(1327年),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郑复初到距离青田县七十里的石门洞讲学,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后来,郑复初的预言,在刘基二十一岁时初步应验了。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刘基到京城大都参加会试,高中明经科进士。
仕途
至元二年(1336年),刘基担任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地方豪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至正六年(1343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辅佐朱元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成功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另一方面却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洪武三年(1370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晚年生活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著作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
《郁离子》
《覆瓿集》
《写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经》
《百战奇略》
《时务十八策》
《火龙神器阵法》
《滴天髓》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列朝诗集小传》评道:“窃窥其所为歌诗,悲惋衰飒,先后异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国史家状所能表其微者、每尽然伤之。”
神奇传说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
家庭
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子女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明朝的刘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文2023-11-01 22:24: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