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谷侯姓的居庸显族侯氏
侯氏为后魏时居庸县大姓,当时有侯岌、侯辩、侯天护、侯法儁等知名人士,散见于《魏书》他人传记中。《魏书·卫王拓跋仪传》371页上谷侯岌、张衮,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学博今古,初来入国,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指画山河,分别城邑,成败要害,造次每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即拓跋仪)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侯岌无传。拓跋仪,道武帝叔父秦王拓跋翰子。从道武破诸部,有谋战功,进封卫王。许谦,少有文才,善天文图谶(chèn衬)之学。登国(道武帝年号,386—396)初与张衮等参赞初基,官至安远将军。
《魏书·高允传》1030页,大司马从事中郎上谷侯辩,高允颂词曰:“物以利移,人以酒昏,侯生洁已,唯义是敦。日纵醇醪,逾敬逾温,其在私室,如涉公门。”
侯辩无传。高允,蓨(tiáo条,古县名,治今河北景县南)人,性好文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神四年(太武帝年号, 431)中阳平王杜超以为从事中郎。孝文帝累进爵咸阳公,历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余年,卒年九十八。
《北史·阳尼传》1720页,阳尼,北平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与上谷侯天护、顿丘李彪同志齐名。《中国人名大辞典》侯天护,上谷人,少好学,博通群籍,与无终阳尼、顿丘李彪齐名。两处记载相同,于侯天护事迹记载欠详。
阳尼,孝文帝时历官国子祭酒,兼幽州中正。李彪,孝文帝时迁御史中丞,以严酷称。后以专恣为李冲所劾,除名还乡。宣武帝时在秘书监,白衣修史,除通直散骑常侍。
《魏书·胡叟传》1157页,所知有广宁常顺阳、冯翊田文宗、上谷侯法儁,携壶执榼(榼,ke克,古代盛酒或盛水的器具。),至郊外空静处,设坐奠拜,尽孝思之敬。
侯法儁无传。胡叟,临泾人,世为西夏著姓,好属文,雅俗兼工。归魏,拜虎威将军。家于密云,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适,不治产业。密云人皆祗仰其德,奉以财物,随分散之。 侯掌是后魏居庸县,即今延庆县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延庆县籍人的墓志。侯掌曾祖、祖、父及掌四代均居官郡太守以上职位。
1985年秋,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孟津县玻璃厂扩建工程,在洛阳市孟津县邙山乡三十里铺村北约15公里发现侯掌墓,该墓地处邙山南麓,南距洛阳城3公里。墓志青石质,由志盖、志石两部分组成,呈正方形。盖长宽各58公分,石各54公分。墓盖中央刻阴文“侯府君铭”四字。志石面平滑,有界格,每格一字,21行,每行23字,第15行少1字,末行13字,共472字。发掘报告刊载在《文物》1991年8期上。墓志全文如下:
魏故本国中正、奉朝请(1)、燕州(2)治中从事史上谷侯府君墓志。君讳掌,字宝之,上谷郡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人也。曾祖浮,司隶校尉,颍川、汲郡二郡太守(3)。祖甸,举孝(缺一廉字),中书议郎,扬烈将军、带方(4)太守。父麓,举秀才,北征子都将,本县令,伏波将军,广宁(5)太守。轩辕恢基,寿丘袥绪(6),积德往昆,庆膺兹裳,故夷门(7)高尚于前,平国(汉初侯公是也)秘名于后。司徒居汉(8),鼎饪(9)以之克谐;光禄处晋(10),几杖由之载蔚。五运乘苻,世资簪带,君式诞嘉庆,用保岐嶷(幼年聪慧);方重在躬,游杂斯远,仁让著于邦家,孝悌称于乡国。属朝廷水镜(11),流贯沙,汰衡石,选穷望,实授尽器宇。乃以君为本郡中正,斟裁铨轴(12),声允时议,寻除奉朝请,俄转本州治中。言词承明,出贡部,领缳维,故邦德,压迩远,而与善乘,徵辅仁愆(qiān千,过失。)信梁木其摧逝而遂往,春秋六十九。正光五年(13)岁次甲辰三月辛亥朔,二日壬子卒于洛阳仁寿宅。亲朋悼心知故陨,泗事(14)芬枯木义同罢祖(罢祖一词不明,上两句不能断句。)粤(15)四月辛巳朔,二十九日已酉寓殡于河南之芒阜。陵谷或徙,业垄不常,镌此幽石,志彼玄房。乃作铭曰:两仪载桢,川岳斯灵;育宝降瑞,哲人诞生。行苞礼让,器蕴仁明;贵越照车,价重连城。执铨乡部,分乘故国;人抱其风,物禀我德。坦怀虚纳,秉心渊塞;时钦高轨,世服美则。风飘电逝,道存人往;中楹陈梦,游门负杖。福善空言,报应徒爽;一随物化,永捐黄壤。营业返葬,义传曩册;归骨旧茔,在今犹昔。榷窆(16)芒山,且志同璇(赤玉)石;千龄万古,以播芳迹。
1、奉朝请:本为贵族、官僚定期朝见皇帝的称谓。古代以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故名。汉代的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晋代以皇帝侍从官及附马都尉为奉朝请。南朝为安置闲散官员,奉朝请曾增至六百多人,成为官号之一。(此处)北朝的奉朝请是在职官员的官号。
2、燕州: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487)迁都洛阳,以洛州为司州,改原平城之司州为恒州,分恒州东部置燕州,治昌平。故城在今昌平县东南沙河镇辛力庄。
3、颍川、汲郡二郡太守:颍川、汲郡均在今河南。后魏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并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通鉴》888页)故当时出了许多能吏、酷吏。
4、带方:带方郡治带方,故城在今朝鲜凤山附近。辖今朝鲜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
5、广宁:广宁郡治广宁,故城在今河北宣化西。辖今宣化、张家口一带。
6、寿丘祏绪:黄帝生于山东寿丘。祏音石,宗庙中的神主。说侯氏是黄帝之后。
7、夷门:夷门是战国时魏都大梁(今开封)的城门。魏侯嬴,年七十,为大梁夷门小吏,信陵君迎为上宾。嬴献计盗兵符,并荐朱亥于信陵君,朱亥击杀将军晋鄙,夺兵破秦救赵。
8、司徒居汉:东汉侯霸,光武初征拜尚书令,明习故事,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进大司徒。
9、鼎饪:鼎中的食品,八珍之膳。这里指调理朝廷法度。
10、光禄处晋:晋侯史光,泰始(武帝司马炎年号,265—274)初由中郎将拜散骑常侍,与皇甫陶,荀廙持节巡省风俗,奏事称旨,累迁少府。史称其历官著绩,文笔奏议,皆有条理。中郎将为光禄勋(掌领宿卫侍从之官)主要官员,秩二千石。
11、水镜:三国司马徽有清操,人称水镜先生。
12、铨轴:铨,音全,衡量轻重的器具。铨轴指选任官吏。
13、正光五年:正光,后魏孝明帝元翊年号。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14、泗事:鼻涕自眼出叫涕,自鼻出叫泗。泗事,丧事。
15、粤:古作语助,与聿、越、曰通用,用于句首或句中。
16、榷窆:榷,音确,敲打。窆,音扁,埋葬。榷窆,掘穴葬埋。 1、孝文帝元宏,变革鲜卑习俗,学习中原文化,于太和十一年(487)从平城迁都洛阳。十九年(495)六月,“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违者免所居官。”又规定,“代人迁洛者,宜葬邙山,其先有夫死于代者,听其还葬。夫死于洛者,不得还代就妻。”丙辰十九“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见《通鉴》934页)侯掌也因此葬于洛阳邙山,没有还葬居庸原籍。
2、据侯掌墓志,后魏时地方为州、郡、县、乡、里五级行政建制。居庸县崇仁乡修义里不知在今延庆县什么地方?说“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之说是不对的,亭不是地方政权建制。亭是置在大道口上负责缉查过往行人,维护地方治安而设的,亭长可以审问、拘捕不法分子,亭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
3、侯掌墓志为楷体字,文辞通畅,字体工正,撰志人,书志人都有很高的水平。有许多帖写字值得欣赏:正(正)、从(从)、修(修),隶(隶)、颖(颖)、往(往)、昆(昆)、裳(裳)、夷(夷)、贡(贡)、缳(缳)、压(压)、禀(禀)、随(随)、礼(礼)、爽(爽)、壤(壤)、葬(葬)、执(执)等。 洛阳除出土侯掌墓志外,还出土一方侯刚墓志。侯刚是后魏晚期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参与拥立孝明帝元诩,保护灵太后,又与权臣元叉勾结囚禁灵太后,把持朝政。《魏书·侯刚传》云,侯刚,字乾之,洛阳人。据《资治通鉴》侯刚是代人,徙居洛阳者。少以善于鼎俎,进饪出入,累迁尝食典御。宣武帝元恪以其质直,赐名刚。熙平初除左卫将军,后为车骑大将军。长子侯详,自奉朝请稍迁通直散骑常侍、冠军将军、主衣都统。刚以上谷先有侯氏,于是始家焉。正光中,又请以详为燕州刺史,将军如故,欲为家世之基。寻进后将军。五年,拜司徒左长史,领尝药典御、燕州大中正。兴和中(东魏孝静帝年号,539—542)累迁骠骑将军、殷州(治河北隆平县东)刺史,还朝久之卒。
侯详于正光年间任燕州刺史、燕州大中正。侯掌任燕州治中从事史,是侯详的左右手。侯刚以侯详、侯掌分任燕州要职,他从代徙家居庸“欲为家世之基”,是有政治野心的,打算控制燕州政权,左右朝政。
下面摘录《资治通鉴》有关侯刚的事迹:
世宗宣武帝元恪延昌四年(515)春正月丁巳十三,帝崩于式乾殿,年三十三。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领军将军于忠,詹事王显、中庶子代人侯刚迎太子诩于东宫,御太极殿即皇帝位。高后欲杀胡贵嫔,中给事(宦官)谯郡刘腾以告侯刚,刚以告于忠,忠问计于崔光,光使置贵嫔于别所,严加守卫,由是贵嫔深德四人。(《通鉴》982页下)尊胡贵嫔为皇太妃,出高太后为尼,寻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居崇训宫。于忠领崇训卫尉,刘腾为崇训太仆,加侍中,侯刚为侍中抚军将军。九月乙未(九月无乙未)灵太后始临朝听政。
熙平元年(516)中尉元匡弹劾侍中侯刚,掠杀羽林。刚本以善烹调为尝食典御凡三十年,有德于太后。颇专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廷尉处刚大辟,太后曰:“刚因公事掠人,邂逅(不期而会。意为羽林也有不是处)致死,于律不坐。”少卿陈郡袁翻曰:“邂逅谓情状已露,隐避不引,考讯以礼者也。今此羽林,问则具首,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安得谓之邂逅?”太后乃削刚户三百,觧尝食典御。(《通鉴》985页上)
神龟二年(519)任城王澄奏中尉东平王匡罪状三十余条,廷尉处以死刑。诏免死,削除官爵,以车骑将军侯刚代领中尉。(《通鉴》991页下)
正光元年(520)太傅侍中清河王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然素有才能,礼敬士人,时望甚重。侍中领军将军元叉(太后妹夫),兼总禁兵,恃宠骄姿,志欲无极,怿每裁之以法,叉由是怨之。叉恐怿终为已害,乃与卫将军仪同三司刘腾密谋,使主食中黄门胡定自列(陈),云怿货定使毒魏主,若已得为帝,许定以富贵。帝时年十一,信之。七月丙子初四,太后在嘉福殿,未御前殿,叉奉帝于显阳殿,腾闭永巷门,太后不得出。执怿,论怿大逆,夜中杀之。于是诈为太后诏,自称有疾,还政于帝,幽太后于北宫宣光殿。
正光二年(521)元叉、刘腾之幽胡太后也,右卫将军奚康生预其谋。叉以康生为抚军大将军、河南尹,仍使领左右。康生子难当,娶侍中左卫将军侯刚女,刚子,叉之妹夫也。叉以康生通婚,深相委托,三人率多俱宿禁中,时或迭出,以难当为千牛备身。康生性粗武,言气高下,叉稍惮之,见于颜色,康生亦微惧不安。二月甲午(二月无甲午),帝朝太后于西林园,文武侍坐,酒酣迭舞,康生乃为力士舞,示意太后,执杀元叉,反为叉所执,处康生斩刑,难当绞刑。叉与侯刚并在内,矫诏决之。难当以侯刚婿,得留百余日,竟流安州,叉使行台卢同就杀之。(《通鉴》993页下)
正光六年(525)夏四月,解除元叉领军侍中。辛卯十七,太后复临朝摄政。叉之解领军也,太后以叉党羽尚强,未可猝制。乃以侯刚代叉为领军,以安其意。寻出刚为冀州刺史,加仪同三司,未至州,黜为征虏将军,卒于家。未几有告叉及弟瓜,谋诱六镇降户,反于定州。太后乃赐叉及弟瓜,死于家。
胡太后与吕后,武则天、慈禧同为封建王朝中的铁腕人物。由于宠幸元叉、刘腾,导致后魏朝廷内乱,政权衰亡。侯刚是其集团中重要角色。 侯植,上谷人,字仁干,少倜傥有大节,容貌奇伟,武艺绝伦。仕魏为义州刺史(治今河南汲县),甚有政绩。后从孝武帝元修西迁,赐姓侯伏氏。从周文帝宇文泰破沙苑(1),战河桥,进大都督、凉州刺史,累功封肥城县公,赐姓贺屯氏。孝闵帝宇文觉即位,进爵郡公。时帝冲幼,晋公护执政,忌之,植惧不免祸,遂以忧卒,谥节。
侯龙恩,植从兄,官居柱国大将军。侯万寿,龙恩兄弟,亦官居大将军之位。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执政,龙恩兄弟为护所亲,植尝戒之,不听。护诛,龙恩兄弟亦与其祸。
1、沙苑在陕西大荔县南,接朝邑县界。沙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魏大统三年(537)冬十月壬辰初一,宇文泰大破高欢兵二十万于沙苑。乃于战所,人植柳一株,以旌武功。
侯士温妻李氏,缙山人,生有淑质,父母锺爱之,长归士温。缙山侯氏,世雄乡里。士温早卒,夫人年二十四,生子进、庆二人,居忧哀毁,既免表,事长抚幼,恭勤不怠。贞祐初,蒙古兵起,宣宗徙汴,李氏携幼裹粮跟随。既渡河侨居宿州(安微),虽流离中犹择师教二子,久之为宗室完颜公所知,举侯进为元帅府经历,累迁保宁军节度副使;次子侯庆为万夫长。
天兴二年(1233),侯进统兵淮南与蒙古兵交战,战死。侯庆骁勇善骑射,奉命带本部军守蜀汉,遇宋兵战死。
金亡,宿境大饥,李氏与孤孙进子、庆子瑛几度濒于死亡。入元,侯,以文学为归德府(在河南)丞,侯瑛为元帅府长史。李氏得享鼎釜之奉,卒年九十,反葬缙山(今延庆)。中书省以事闻,诏立祠于家,命学士郭松年为之记。
迄今还不知侯氏故里在延庆什么地方。明初龙庆州民徙居昌平、三河、固安,或许到三河、固安去能找到侯氏后人。
(转贴延庆(上谷郡)人物---居庸显族侯氏)
姓侯的常见啊!
一 姓氏来源
侯姓来源:
1 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 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 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5 传说创造文字的仓颉的后裔。原为侯冈氏,后简称侯姓。文祖仓颉是汉字的发明者,生得龙首、四眼,幼小就喜欢画,长大后喜欢观察天地万物,后来根据日月、星辰、山川、河湖、鸟羽、兽迹、龟纹等,创制了象形文字,“夺天地造化之功”,"天雨粟,鬼夜哭”。
6.满族一支改姓而来。
由来: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汉字的创始者仓颉(jie)的 后代,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将他改为侯姓。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了。
正统黄帝子孙 �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家族的庞大,详见于《路史》所记载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换言之,当时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军,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库斛真水的部落,于随魏南迁之后改姓了三个字的复姓“侯莫陈氏”。这三个字的复姓,现在根本已经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的后裔日渐被汉族同化之后,把自己的姓氏省略为单姓的侯氏的缘故。
由此看来,南北朝时加入侯氏家族阵容的外来血统,又不仅仅只有《路史》上所列举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
侯姓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现在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 频仍,侯姓部分人外迁到现在的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侯姓还分布在现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 时期,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点。从清初开始,福建、 广东侯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侯姓分布较广,据最新统计显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29,近四百万人口,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瑶、彝、苗、畲、满、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侯姓。
二 迁徙分布
关于侯氏的迁徙分布情况,史料不是特别的多,今天来考察有一定的难度。大体上,侯姓发源于我国山西境内,秦汉之际已遍布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省。其中以河北的发展得最为旺盛。汉末,有侯氏后裔侯恕为北地太守,举架迁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陕西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许多新的人口加入侯姓,在河南形成一个望族。西晋末年,侯氏和其他姓氏一样因为战乱迁到南方,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唐代的时候,侯氏开始移居福建、广东等地。宋代以后,侯氏已遍及全国各地了。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的时候治所在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2 丹徒县:秦置丹徒县,既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3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1 却币堂和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一个同一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 ,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四 家乘谱牒
山东:山东济宁、枣庄侯氏谱不分卷
天津:侯氏谱不分卷
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
浙江:侯氏支谱不分卷、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临海夏馆侯氏宗、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峦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
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
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
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高县上启侯氏话谱一卷
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不分卷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北京:侯氏家乘
您见过200多年前由皇帝下旨编写的家谱吗?您想知道历经沧桑的家谱记录了哪些大事吗?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析木镇析木村村民侯维云家保存的侯氏家谱,会将这些问号一一拉直。
皇帝诰封修家谱
据辽宁省海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本家谱是乾隆九年皇帝下圣旨给侯家编写的,距今已有261年的历史。家谱约有百余页,有三分之一已被记录上了文字。乾隆九年编写时,收入了侯氏家族七世的族谱。同治三年,家谱进行了第一次续修。去年,侯氏家族自发成立的“续修宗谱组委会”,又对其进行了第二次续修。如今,家谱中的侯氏家族已记录到了第15世,即侯维云已去世的哥哥侯朋云。
皇帝为何垂青侯家
皇帝为何要下旨为侯家编家谱呢?海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根据家谱中“圣谕”的记载,当年乾隆皇帝下旨是为侯三奇编写家谱的。侯三奇是其始祖侯安的第七代后人,当时为“恩荫奉政大夫”。侯氏家族之所以享受皇恩,除了侯家精忠报国外,还有一个最大的贡献———为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的皇宫烧制琉璃瓦。
二百多年前,析木缸窑岭村的皇瓦窑专门烧制皇宫专用的琉璃瓦,后被皇帝赐封为官窑。至今,村民中仍流传着侯三奇的曾祖父侯振举跃马扬鞭“千里送琉璃”的故事。海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侯振举是皇瓦窑的首创者。他本是山西人,明末迁至东北,世居海城析木。后来,努尔哈赤迁都到现在的辽阳市,建造东京城,需要“龙砖彩瓦”。正在析木烧窑的侯振举特意赶到辽阳,献上了3500个绿釉碗盘,得到了努尔哈赤的赏识,随后被赐封为五品官,在析木专门管理烧制琉璃瓦,以备建筑、修理宫殿陵寝之用。由此,侯振举的民窑便更名为皇瓦窑,成了御用官窑。随后,沈阳故宫的宫殿建筑群所用的琉璃砖瓦等建筑材料也均由此烧制。除故宫外,福陵(沈阳的东陵)、昭陵(沈阳的北陵)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所用的琉璃瓦等材料也均由皇瓦窑提供。皇瓦窑自侯振举一代,经历了291年。侯氏也因献瓷器、修宫殿有功而12代世袭五品官,管理皇瓦窑。侯维云说,他所在的侯氏家族是侯振举的直系后裔,传到他这儿已经是侯家第15代了。可惜的是侯家烧制琉璃瓦的独特秘方如今已失传。
家谱让沈阳故宫“长”了一岁
侯氏家谱中除了介绍一世祖侯安及其后辈为朝廷社稷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精忠报国的卓越功勋外,最重要的在于,其上面的文字记录让沈阳故宫的年龄“长”了一岁。
据海城市博物馆刘馆长介绍,目前史料上记载的沈阳故宫始建年代为1625年。原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支院长却觉得这一时间有待考证。据史料记载,先有辽阳东京城,后有沈阳故宫。但支院长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文献中记录的东京城建造年代有天命六年(1621年)和天命七年(1622年)两种说法,这关系到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为了解开这个迷团,他查阅了大量明史和朝鲜李朝实录,他发现问题出在很多学者把努尔哈赤突然决定弃辽阳新城而迁都沈阳老城的时间,定为沈阳盛京皇宫的始建年代。他在《盛京皇宫》一书中便看到这样的记载:“1625年3月,金迁都沈阳,并且开始修筑沈阳故宫。”
一次偶然的机会,支院长得知当年负责兴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故宫的“云骑尉”侯振举后人的下落,于是找到侯维云恳请他提供《侯氏宗谱》以便查阅。支院长在宗谱中查到了这样的记载:“太祖高皇帝……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这为他的推断提供了依据,于是他提出了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为天命九年(1624年)比现在记载的时间提前一年的观点。侯氏宗谱一经发现,便吸引了众多家谱研究者的关注。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侯鹏霄,研究谱牒文化已有几十年。他说,家谱亦称宗谱,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侯氏家谱中可以看出侯氏家族是名门望族。谱书中记载了侯氏家族演变发展的历史和庞大的支脉世系,还记录了清皇帝圣谕、诰命等许多历史文献,不仅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家族史,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
五 历史名人
1 侯方域: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曾与方以智、陈贞存慧、冒襄齐名,称为明末“四公子”。入清后入河南应试,中副榜。共诗,古文,字学韩愈、欧阳修。清孔善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2 侯芝:江苏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侯学诗之女。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3 侯白:隋代著名幽默家。
4 侯谨:东汉敦煌人,少时家贫,为别人当佣人,但他非常好学,在夜间还点燃柴火在读书。朝廷屡次招他去做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辞。后徙居山中,专心论著。曾作《矫世论 》,讽刺当时的丑恶现象。又写了《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河西人敬称他为“侯君”。
5 侯叔献:抚州宣黄人,北宋时任水监丞。多次治理黄河水有功。
6 侯恂:河南商丘人,明代时任兵部侍郎等职,万历进士,后来朝廷中发生政变,下狱。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对于明朝留下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只用了他一个人。
7,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五十七人。
战国魏时有著名隐士侯蠃,七十岁时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迎为上客,曾替信陵君设计,设法窃得兵符,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
东汉初有河南密县人侯霸,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
北魏有大将侯景,先属北魏,继归高欢,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于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次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侯景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
侯弘实唐代人,少年时曾梦见自己变为彩虹,饮水于河。有一僧人给他相面说:"此霓龙也。"成人后,官至节度使。
侯芭西汉巨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的弟子,学习《太玄》、《法言》。这两书是扬雄仿造《易经》和《论语》而作。
侯道华唐代芮城人,好读子书与经史,手不释卷。曾在道院中静养。相传一天,从市中喝醉归来,用力砍院前的松枝,说:"不要妨碍我飞到高处去。"七天后,松树上有云鹤出现,并传出笙歌,侯道华飞坐在松顶,挥手成仙而去。
候继图三国时蜀汉人,曾游览大慈寺,拾到桐叶一片,上面写有诗七联,便藏了起来,后来娶任氏女为妻,方知诗乃出自此妇之手。
隋代有侯白,性滑稽,爱说讽刺诙谐的话,后世因称诙谐的演员为侯白。
唐代有大将侯君集,太宗时曾任宰相。明代有历任御史、兵部侍郎等职的侯恂。
明代有名望仅次于郑和的当朝宦官侯显,曾两次代明廷入藏访问,并参加郑和的第二、第三次航行。
清代有文学家侯方域,曾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合称为“明末四公子”。清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即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故事为题材。
现代有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学家、哲学家侯外庐。
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
六,侯氏掌故
1,侯姓典故
霓龙节度[1];松鹤仙郎[2]。
☆注释:[1]唐代节度使侯弘实的事典。[2]唐代道士道华的事典。侯道华,芮城人。初在道净院任供给使。好子史,手不释卷。一日入市醉归。悉斫其院前松枝曰:“勿碍我上升处也。”后七日,松上有云鹤笙歌。道华飞坐松顶,挥手谢去。
功臣着美凌烟阁[3];学士流芳含象亭[4]。
☆注释:[3]唐代吏部尚书侯君集,三水人。从太宗征伐有功,像列凌烟阁。[4]唐代学士侯行果的事典。
方域雅号公子[5];侯景自称帝王[6]。
☆注释:[5]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学朝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四公子”。[6]南朝梁大将侯景,羯人。代梁自立汉朝称帝王,不久被杀。
花发三阳盛;香飘五柞深[7]。
☆注释:[7]唐代诗人侯列《花发上林》诗中联句。
琼阁出高艳;玉辇驻浓阴[8]。
☆注释:[8]同注[7]。侯列,高亦作侯冽,元和六年进士。
直谅喜来三径友;纵横富有百城书[9]。
☆注释:[9]清代成贤亲王师傅侯荫桥自题联。
月照琴棋桐院坐;舫名书画米家来[10]。
☆注释:侯禅甫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11]。
☆注释:[11]郭沫若[1948年书赠史学家侯外庐联。
2,猴年说猴姓
姓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农历甲申年在十二生肖中属猴年,在目前已知的22000个姓氏中,正好也有猴姓,同音同形的还有侯姓、候姓、×(“侯”是单人旁,“×”是双人旁)姓。
猴姓、候姓是现行较罕见的姓氏。在今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晋城、甘肃之舟曲、河南之卢氏、山东之新泰、湖北之武昌、湖南之益阳、宜章、福建之清流、台湾之嘉义、台南、彰化等地有猴姓。目前仅见汉族有此姓,但来源不详。候姓在今河北之景县、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崇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除汉族外,目前已见彝族有此姓。关于候姓的来历,一说《周礼》“候人”(夏官之属,掌道路迎送宾客之官)之子孙以官为氏。郡望:京兆,故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侯”是单人旁,“×”是双人旁)姓,与候姓同源,惟因异写而别为一姓。
侯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据最新统计显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占全国侯姓总人口的48。郡望:上谷,故城在今河北怀来东南。侯姓之所以成为大姓,其原因是今侯姓的来源较多:一曰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因以为氏。二曰出自姬姓,春秋时代,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逃往他国,以侯为氏。三曰春秋时代,郑大夫侯宣多、侯羽之后。四曰刘氏改姓,宋代年间,刘恒因父罹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五曰外族改姓有二,其一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其二魏时侯奴氏、古口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侯氏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省境内,在其发展繁衍过程中,很快就播迁到河北等地。秦汉之际,在今河北省的中部、西部地区,已有侯氏,并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西晋至南北朝时期,侯氏有迁至今贵州、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地。唐代的《元和姓纂》中列上谷、丹徒、三水、绛郡(今山西新绛)、河南(今河南洛阳)为侯氏郡望,侯氏还分布于今陕西、福建的一些地区。到了宋、明时期,侯氏的聚居点已遍布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的侯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台湾的侯姓,是本岛的第58个大姓,以嘉义一地最为旺盛,主要分为两大主流:一支是系出姬姓,源远流长;另一支则是分自刘姓,虽然源流可追溯到上古的帝尧陶唐氏,但是以侯为姓的时间,实际上大约只有四、五百年。
3,抗在泉州一带,历史上曾有“刘侯同宗”之称,据说,两姓曾经演绎过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生死情谊,并在坊间传为佳话。近日,记者采访了南安几位侯姓后人,验证了“刘侯同宗”这一说法。
晋江刘炳火所写的《晋江刘姓源流》一文对“刘侯同宗”的说法解释称,刘氏世祖刘至敏的先辈与原浙江安抚使王钅奇镒因朝内斗争,祸延宗亲。当时朝廷派林将军包围刘家,林将军怜悯刘至敏年幼,将其藏于战袍之内,飞骑冲出重围后把至敏交托在朝的一位侯氏官员。为保刘、林后裔不受株连,林将军自杀,侯家以一孙顶替抵命,救了刘至敏,至敏遂改姓侯。宋景炎年间,元兵入侵,宋太常寺正卿侯宗贵及夫人杜端慈携九子扶幼主端宗入闽,先住泉州古榕境旧馆驿,后卜居南安十八都侯�乡,随后把至敏和林将军的后裔也安置于侯�乡,至敏恢复原姓刘。至敏后裔为纪念这段生死情谊,大门灯写上“刘侯”,祠堂门匾也写上“刘侯宗祠”。
侯耿东先生告诉记者,南安侯姓主要分布在:南安康美,梅山镇明新村,罗东镇维新村。南安洪濑刘氏宗亲会负责人刘佳水介绍,刘姓是与侯姓同宗的。据他了解,南安的康美镇有侯姓约500多人,洪濑有侯姓后人100多人,在南安梅山镇的明新村有侯姓3000多人,罗东镇维新村有侯姓1400多人,在仑苍、英都、金淘三个镇共有侯姓人口1000多人;在惠安洛阳桥附近,也有少数侯姓后人;其余侯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晋江深沪。
4,侯姓宗祠通用对联
〖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霓龙节度;
松鹤仙郎。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节度使侯弘实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道士道华的事典。侯道华,芮城人。初在道净院任供给使。好子史,手不释卷。一日入市醉归。悉斫其院前松枝曰:“勿碍我上升处也。”后七日,松上有云鹤笙歌。道华飞坐松顶,挥手谢去。
窃符救赵;
奏制封侯。
——李文郑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战国时魏国隐士侯嬴,七十岁时任大梁夷门守门小吏,被信陵君迎为上客。后来,秦军围攻赵国,魏国派将军晋鄙率兵救赵,屯兵不敢前进。他为信陵君献计,设法通过魏王宠妃如姬窃得兵符,又推荐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击退秦军,救了赵国。下联典指东汉初河南省密县人侯霸,字君房,曾跟从九江太守房风学《毂梁春秋》。新莽时,官淮平大尹(太守),在任诛杀豪强,抑止权贵,为民众信服,更始政权征他为官时,淮平百姓扶老携幼挽留他,甚至当路而卧。刘秀建东汉,他被任为尚书令(宰相),因熟知旧制,便选择前代法令制度中可行的逐条奏上,多得以实施。后官大司徒,封关内侯。
霓龙节度;
松鹤仙郎。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唐代人侯弘实,少年时曾梦见自己变成虹在河中饮水。有僧人为他相面说:“这是霓(Ní 音泥)龙啊!”后官节度使。下联典指唐代芮城人侯道华,在河中永乐道净院打杂,好读子、史,手不释卷。人们问他看这书有何用,他回答:“天下没有愚昧的仙人哪!”人们听了都大笑。一天,他从集市上酒醉归来,把院前的松枝都一一砍去,说:“不要妨碍我上升!”相传七天后,松树上出现云鹤笙歌,他飞到松树顶上坐下,挥手辞别大家仙去。
霓龙节度;
巨鹿经生。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侯弘实事典。下联典指西汉·侯芭事典。
上谷门第;
巧智家声。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魏·侯文和,滑稽多智,以巧闻世。
两百华诞;
祖德流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大门联
-----------------------------------------------------------------
〖侯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迎宾名流远;
治道功泽长。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侯氏宗祠通用堂联。
花发三阳盛;
香飘五柞深。
——唐·侯列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侯列《花发上林》诗句联。侯列,高亦作侯冽,元和六年进士。
琼阁出高艳;
玉辇驻浓阴。
——唐·侯列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方域雅号公子;
侯景自称帝王。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学朝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四公子”。下联典指南朝梁大将侯景,羯人。代梁自立汉朝称帝王,不久被杀。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郭沫若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沫若1948年书赠史学家侯外庐联。
-----------------------------------------------------------------
〖侯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功臣着美凌烟阁;
学士流芳含象亭。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吏部尚书侯君集,三水人。从太宗征伐有功,像列凌烟阁。下联典指唐代学士侯行果的事典。
以姬易侯垂思远;
由周及清世泽长。
——佚名撰山西省翼城县西阎镇十字河村侯氏家庙联
此联典指侯氏原姓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曲沃武公伐灭之,子孙易姓为侯,一奔他国,一匿曹公山中。”十字河村侯氏家庙的这副对联,概述了侯氏的历史源流。
直谅喜来三径友;
纵横富有百城书。
——清·侯荫桥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成贤亲王师傅侯荫桥自题联。
月照琴棋桐院坐;
舫名书画米家来。
——清·侯禅甫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成贤亲王师傅侯禅甫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勤俭创业家声振;
慎独荣身四海行。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小门联
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勤慎”堂名。
红杏坊里慎斋起;
勤慎堂中诗礼传。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小门联
-----------------------------------------------------------------
〖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勤与俭乃治家上策;
慎而言为训子良规。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堂柱竹刻]联
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勤慎”堂名。
诸先辈艰辛创基业;
众裔孙奋力振家邦。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正堂开基祖成钢公牌位联
桐叶题诗,缘谐名士;
桃花薄命,血溅香君。
——佚名撰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人侯继图,游览大慈寺时,拾到一片桐叶,上面题有诗句,于是藏了起来。后来娶了任家女儿为妻,才知道桐叶上的诗是她所写。下联说明末清初文学家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随父亲侯恂(官至户部尚书)住在京城,与桐城人方以智、如皋人冒襄、宜兴人陈贞慧齐名,称“四公子”。人清后应河南乡试,中副榜。能诗文,效法韩愈、欧阳修,才气横溢,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他曾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巡抚田仰仗势要李香君接待,香君坚决拒绝,至死不从,血溅扇面,当时任右佥都御史的杨文骢借血迹画成桃花。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根据这段故事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
五洲侯氏裔孙归宁,喜庆华诞;
八方众姓宾朋聚会,共祝繁荣。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城西侯姓宗祠勤慎堂正堂香案联
上谷侯姓的居庸显族侯氏
本文2023-09-22 06:50: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