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贺”的来源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姜姓,避帝王名讳改。春秋时齐桓公有孙名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庆氏。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名讳,改为同义“贺”字。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②出自他族。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贺氏,是为河南贺氏;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均为贺;布依、撒拉、僳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贺姓。
始祖:贺纯。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迁徙 贺姓得姓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就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姓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会稽贺姓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姓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姓,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姓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唐朝时,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今江苏徐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姓已呈大批北上之势。宋代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姓已分布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时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时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时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时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时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时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时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明清以后,贺姓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如今,贺姓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为多。目前贺姓人口列全国第九十七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郡望 会稽郡 秦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此支贺氏开基始祖为汉庆纯。
河南郡 汉改秦三川郡置,治所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此支贺氏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广平郡 汉分邯郸郡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此支贺氏开基始祖有二说:一为汉庆纯之后;二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四明堂 唐朝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会稽、河南、广平。②自立堂号:百岁、赐曲、诗文、务年等。
字辈 贺龙家谱字辈:大廷良士,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
浙江嘉兴贺氏字行:启泰铉愚王召晟尚,开庆锡宸玉绍德。
湖北枝江贺氏字辈: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其世家。
湖南湘阴贺氏字辈:伯逢居均,仕子庆大,德原材必,敬克荣魁,添少洪祖,千万汝膺。
湖南益阳贺氏派语:祖房嶐支旧派:凤逢喜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祖房崇支旧派:中继绍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国人家永,贤能福再宏。嗣房旧派: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嗣祁两房合派:文章(祁房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续派: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传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立基。
贺循(260-319),东晋臣。字彦先。初任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南)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武康镇)令。后转侍御史,因病去职。他曾镇压石冰领导的反晋武装力量。琅邪王司马睿(即东晋元帝)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任太常侍、佐光禄大夫等职。与顾荣同为支持司马睿之江南士族领袖。太兴二年死,谥穆。
贺若弼(544-607),隋将。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书·贺若弼传》言其“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北周时,官至寿州刺史。隋初,任吴州总管。献灭陈十策,为文帝所重。以平陈有功,进位上柱国。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因居功自恃,又言时政得失,为炀帝忌杀。
贺知章(659-744),唐诗人。字季真,赵州永兴(浙江萧山)人。武周时进士,历官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晚节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隐居。以宅为“千秋观”。好饮酒,工书法,与李白、张旭等相友善,时称“醉中八仙”。诗存二十首,多为祭神乐章及应制诗。
贺铸(1052-1125),北宋诗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河南汲县)人。徽宗时,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性豪爽,不畏权贵,好论时政、人物及理财之道。工诗文,尤长于词。其《青玉案》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人赞赏。世称“贺梅子”。著有《庆湖遗老集》。
贺一龙(-1643),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别号革里眼。荥阳大会时,名列十三家之一。他与贺锦负南御、四川、湖广明军之责。1638年,义军首领大多降明,他与贺锦、马守应等转移到鄂皖边区,与贺锦、马守应、刘希尧、蔺养成合军,称“革左五营”。1642年与李自成联合。次年,被李自成所杀。
贺锦(-1651),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别号“左金王”。崇祯八年(1635),义军荥阳大会时,为十三家之一。转战川、湖一带。与马守应、贺一龙、刘希尧蔺养成号“革左五营”。后归附李自成。自成死,他与李过等参加抗清斗争,后从高一功入蜀,与孙可望作战牺牲。
贺贻孙,清初文学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九岁能文,称神童。明末与友陈宏绪等结社豫章(南昌)。明亡隐居。顺治初特列贡榜、荐举鸿博,皆不就。《清史稿》载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遂削发衣缁,结茅深山不复出。晚年益贫,布衣疏食无愠色。以著述自娱。有《水田居士诗文集》等。
贺长龄(1785-1850),清臣。字隅耕,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等职。道光十六年(1836)任贵州巡抚。治黔九年,“振兴文教”,普设“书院义学”(《清史稿》)。又劝民拔除**,改种木棉,有政绩。迁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后以镇压回民起义不力,被革职。
其他贺姓名人有东汉官吏、贺姓始祖贺纯;南朝陈诗人贺循;隋民间琴师贺若弼;明建筑管理专家贺盛瑞,医学家贺岳等。近当代贺姓名人有革命家贺龙、贺昌,军事家贺炳炎,毛泽东夫人贺子珍,诗人贺敬之,作家贺宜,作曲家贺绿汀,书画家贺天健,话剧导演贺孟斧等。
贺排第70个。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公元壬申年六月下浣。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峄阳贺氏宗亲现在手中的族谱,极有可能是1992年6月下旬修订而成的族谱。其实越是古老的族谱,“含金量”越高,但是“失传度”也会越高。
1992年版的《峄阳贺氏族谱》,作为一套丛书,它必然要由名人来作序。这个名人会是谁呢?是贺敬之部长吗?不是。是贺茂之将军吗?也不是。他到底会是谁呢?顾鼎臣是也。顾鼎臣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大臣、内阁首辅。
受贺泰的委托,他欣然为《贺氏世谱》作序。《峄阳贺氏族谱》和《贺氏世谱》一脉相承,同属一“序”,只不过在时空的界限上,竟然是一段浩瀚了500余年的历史长河罢了。
“夫家,犹国也。”家如同国一样。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之有史,家当有谱。”一个国家必定会有它的历史,一个宗族确实应当有它的家谱。“国史所以昭治乱兴亡之事,家谱所以明世系尊卑之分。岂可宗族而无谱焉?”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用来显示治乱兴亡的事情。家谱可以用来表明世系尊卑的区别。宗族怎么可以没有家谱呢?“予观洞庭东山贺氏之谱,系己未进士道御史少参公泰所辑也。”我看了洞庭湖东山贺氏的族谱。它是由己未科进士、朝廷监察御史贺泰编辑的书卷。
“本贺氏之先出于庆父,后改为贺氏,居于会嵇。至唐贺知章已五十余世矣。知章之后分居吴,吴之后徙居卫州。卫州之族繁伙。”这个贺氏最先出于庆父这个人物。后来因避讳而改“庆”为“贺”。他们在越地会嵇(今浙江绍兴)居住。到了唐代的贺知章,已经是五十余世了。贺知章的后人分居在吴地(今江苏苏州)。 吴地的贺氏又迁徙到了卫州(今豫北境内)。在卫州,贺氏人口众多。“中原贺氏”,由此天下闻名。
“宋元佑间名铸字方回者,系知章十世孙也。方回仕归复居于吴,之族又繁。今东山之始祖伯一公兄弟,系方回四世孙也,于建炎间又迁居洞庭之槎湾。故少参公断为东山之始祖也。”宋朝的元佑年间,有一个叫贺铸的诗人。他的字是方回,是贺知章的十世孙。贺铸晚年辞官归隐田园,又来到了吴地居住。因此这个地方的贺氏又繁多了起来。现在的东山贺氏的始祖伯一公兄弟,是贺铸的四世孙。在建炎年间,他们迁居到了洞庭湖的槎湾村,并且以此为“世外桃源”,延续着生命的烟火。贺铸由此断定,伯一公兄弟是东山贺氏的始祖。
“今东山之族枝叶畅茂,甲第联绵,实世守耕读,他姓非所及也。”现在的东山,贺氏再起,宛如枝叶旺盛繁茂。进士接二连三地金榜题名。他们确实都是世间坚守耕读文化的饱学之士。这是其他的姓氏所不能达到的理想的高度。
“少参公重修谱牒参稽考定,使后世子孙明先世之根本,辨后来之亲疏,而使族中亲亲之谊无失也。”贺泰担任少参的职务。他重新修订家谱,可以让后世子孙明确先世的根本,能够辨别后来的远近,从而使宗族中的很亲密的友谊没有丢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通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还要识别后来的去向。
“要非公之重伦敦睦而能若是乎,予不才,亦叙弁首,而后之贤哲当遵守尔贺氏之先贤也哉。”要不是贺泰重视伦理、亲善和睦,我也不会有什么才华。今天斗胆写篇“序”,希望那些后来的德才兼备的贺氏子孙,你们一定要遵守先辈的遗志,勤耕苦读,光宗耀祖。
“明正德元年丙寅岁春三月朔日。”这篇“序”,写于1506年的春天。那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月之计在于“朔”,一书之计在于“序”。此三位一体,莫非天意不成?莫非美差不成?
“赐状元及第、翰林院修撰年,眷弟顾鼎臣撰。”正好这一年,顾鼎臣以状元及第的身份入驻翰林院,并且担任“修撰”的职务。“眷弟”一词,表明了读书出身的两位明朝官员的情感交集——原来,他们是儿女亲家。这可谓是《峄阳贺氏族谱》中的一大秘密。
其实,我认为,贺泰的传奇人生,主要的还不在于编撰《贺氏世谱》,而在于他和父亲贺元忠、祖父贺廉同在卯年考中进士。“三卯堂”的威名由此而来。时至今日,这仍令贺氏宗亲叹为观止,也让他姓文友望尘莫及。
姓氏“贺”的来源
本文2023-11-01 22:07: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0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