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家族集体要求改姓,拿出家谱为证,说出一段什么往事?
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承着强烈的宗族观念,以拥有“大家族”为荣。而为了铭记大家族的历史,也就衍生了“家谱”,使得后代得以了解逝去的先人。在如今的社会,有少部分家族依然延续着记家谱这一传统。
清 龚自珍 《序》有言:“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家谱在家族中一代代流传,而在有些家谱中,人们则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后人与先人的姓氏已发生了变化。
在江苏一个家族中,家谱就出现了这样明显的异常,并因此要求改姓。这个家族集体要求改姓,还拿出家谱为证,说出了一段600年前的往事。
为避祸患而改吴,后人请求改回原姓氏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记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古人的家族意识何等浓厚,即便是在落难时,依然不愿改名换姓。而在江苏平淡生活着的这个家族,为何突然想要改姓呢?实际上也是想要认祖归宗,因为他们的祖先原本就不姓吴,而是姓张,他们是张士诚的后代。
张士诚是何等人也?元末著名的起义军领袖之一!
但张士诚的人生故事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尾,虽机灵聪明,但还是败在了朱元璋的手下。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
彻底输给朱元璋之后,张士诚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好在大局已定之前,他就先做好了安排,将自己的儿子送了出去,并且嘱咐子女以后要改名换姓,以“吴氏”的身份生活下去。这也是出于对朱元璋的了解,一个多疑的皇帝,又怎么会让对手的子女再存活下去呢?唯有抛弃“张士诚后人”的身份,才能保证安全。
但时隔年代久远,这个家族又该如何自证呢?
家谱为证,牌位内藏家族历史
《说苑·政理》有言:“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眼见为实,才是最好的证据。
为了证明确实为张士诚的后代,江苏的这个家族翻出了家谱,确实有着张姓先人的记载。而更具可信度的,则是族人拿出的一个牌位。这并不是普通的牌位,其内部还暗藏玄机,一块木板上将祖先的遭遇记录了下来。至于为什么改姓吴,更是记录的详细。
在张士诚兵败之后,朱元璋确实对其赶尽杀绝。倘若不是张士诚有先见之明,将子女送出去,恐怕如今已无后人存在。这个昔日风光的大家族,在张士诚死后隐姓埋名生活在别处,甚至少部分后代已不知先人往事。直到家谱与牌位的出现,才为人们揭开了几百年前的历史。
在几百年前,张士诚是否真的无力对抗朱元璋?改姓只是唯一办法吗?
张士诚懦弱误时机,功过难评
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十分复杂。张士诚拖泥带水,犹犹豫豫,表面老奸巨猾,实则目光短浅而夭折。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打得昏天黑地时,已给这位张王留出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倘若抓住时机,将可大败其他两军。
但即便如此,这位张士诚却优哉游哉,似乎抱定了坐山观虎斗的宗旨,没有什么像样的作为,这也就使得他落得个悲剧的结局。即便百姓感他功劳,为他修建了祠堂,但真正的后人却不得不改姓苟活。
好在几百年后,这个早已改姓“吴”的家族,最终还是希望认祖归宗。在他们的努力,最终大部分人改回原姓“张”,也算是张士诚后继有人。张士诚后代的出现,也使得历史上的一个谜团解开。张士诚战败之后,他的后人原来是以这样的方式幸存了下来。
小结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诚然若是。张士诚的保守、懈怠在朱元璋进攻陈友谅时就已经表露无疑,后续的悲剧也因此而起。一个大家族走向衰落,甚至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因他的懦弱。如今,江苏一家族自认为张士诚的后人,改姓为张,才真正是解开了600多年前的历史。
为避祸患而隐姓埋名不算羞耻,但倘若当初张士诚的抉择太谨慎一些,或许就不至于让自己的家族经历波折了。改回原姓之后,张氏一族,也算得上是落叶归根了。
参考资料:
郭氏家谱,入 朝 国 成 延 ,唯 金 照 祖 德,红 玉 显 宗 荣,如 绍 传 世 吉,付 桂 振 佳 生。
郭姓的由来: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z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
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扩展资料:
郭氏族谱,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支:
1、九子东大郭分:
定远西南九子东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始祖郭道迁于现在东大郭居住地。至今约340年左右,人口在2000人以上。
始祖郭道,二世祖天光,三世郭涛,四世祖永贵,均葬在杨马村马家家西庄南500米处的小南山和庄北小山上。在清朝中期,本分支备份较乱,由秀才郭春棠为首立了二十八个字辈,使九子东大郭、永康北郭、吴圩西郭统一辈分。
早年本地连年灾荒,一部分人携带郭氏家谱前往舒城境内,落居某山洼,历城山洼郭(此族谱没记录)。
1962年冬,本氏祭祖上坟,当时根据各家所存牌位,重新修订,但已经不完全了,后在文革期间全部损失。居原地的叫东大郭;迁往吴圩西的叫南郭(现在叫吴圩西郭);迁往永康南的叫北郭。
2、九子西大郭分支:
九子西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正乡公和妻侯氏迁居九子西大郭,该村500米处有祖墓,谱中列有十八房。
3、二龙郭分支:
二龙(郭李童)郭氏,发脉于江苏句容,后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小郭村迁到此,始迁者一人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李童村民聚居处西南角,称“老祖坟”,二龙(徐湖)郭氏,亦发脉江苏句容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郭吴迁到此,始迁者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吴村。
4、天河郭分支:
天河郭发脉于山西太原,约清朝中期郭氏兄弟数人迁居天河,定居在上、下郭。后因修水库,下郭搬迁分散居住。谱中列为上郭中份、上郭东份、上郭西份和下郭份。其中上郭中份子嗣尤众。始祖墓坐落于现上郭。
5、西卅店金山郭分支:
原籍山东新泰县(现在的泰安市)郭庄,于清末郭方清迁至定远西卅店金山郭。
6、严桥郭分支:
祖籍何地,无法追远。
7、张桥大路郭分支:
发脉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氏兄弟两人(名讳不详)和表弟迁居现在的大路郭,兄弟两人仅长兄生有五男,朱氏无后裔。现在大路郭有三座始祖墓,谱中列有六房。
山东莱州郎氏字辈:“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翠观鼎豫泰晋履隋”。
山东寿光、潍坊郎氏字辈:“树郡会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夷震巽萃观鼎豫泰晋离随”。注:循环使用。
山东新泰郎氏字辈:“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顺震巽萃观鼎豫泰晋履随”。
山东昌维郎氏字辈:“枢郡会益丰咸需济孚兑壮家颐震巽萃观鼎豫泰晋覆随”。
河北清河郎氏字辈:“延万金 邦朝守大贵 好文士兴景 永德凤峰荣 国敬公一新 瑞华才英俊 喜安保旭东等五十字辈”。
辽宁海城八岔沟郎氏字辈:“延万金 邦朝守大贵 好文士兴景 永德凤峰荣 国敬公一新”。
辽宁岫岩满族郎氏字辈:“盛玉振廷坤永庆福德春万世英雄俊常吉国后恩”。
浙江建德郎氏字辈:“行振兴进荣华富贵福寿康宁恭宽信敏贤良逸轸敦诗说礼兰贵腾芳”。
云南郎氏一支字辈:“文世洪昌官正朝廷仲化成建富荣明堂”。
郎氏一支字辈:“元亨和贞毓庆国家立本仁及”。
扩展资料:
源流之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初年,鲁懿公姬戏有个孙子叫费伯,为鲁国上大夫;
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四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这在史书《春秋》中有记载:“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当时,鲁隐公也莫可奈何,默认了这个事实。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从这段史籍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历史渊源,该支郎、费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费不婚”之说。
-郎
在张士诚兵败身亡六百五十年之后,江苏泰州一个姓吴的家族突然冒了出来,声称是他的后人。
江苏泰州吴姓家族总共有600多个人,异口同声说着张士诚就是他们的老祖宗,还搬出了灵位,十分笃定。他们解释道,曾经在战乱之中,张士诚感觉到了自己即将兵败,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你们死了,姓氏便不用更改,如果能够侥幸生活下去,就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吴,不管怎么样要隐姓埋名的生活下去,总有一天可以认祖归宗。
传说,在张士诚兵败之时,他的妻子在战乱之中把两个孩子送出了城,从此便下落不明。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不近人情,在击败敌人之后,他一般都不会手下留情。张士诚的亲戚家人都在兵败之后被害身亡,只留下上文中那个传说。隐姓埋名的张家人就是这些吴姓人的祖先,他们在逃出来之后便听从父亲的教诲,改了自己的姓氏,掩盖这个秘密,安稳的生活了下去。之所以要改姓吴,很有可能是因为张士诚的小舅子姓吴。
有许多猜测称,张士诚当时是有一个吴姓妃子的,非常忠心也十分受宠,在逃难之时,他的两个孩子就住在这个妃子的兄弟家中。并且这些后人所在的地方泰州也是张士诚的老家,如果说几百年前他们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而举家搬迁到这里落叶归根,似乎也有那么几分道理。虽然他们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只凭一张嘴无法证明他们祖先的身份。面对众人的质疑,他们拿出了修订的族谱,还有历史非常久远的一块牌位。
有些宗祠柱础不用石头而用木头构建。大厅的后墙━━中央为祭坛,檐墙内侧设神厨,神厨里供奉历代祖先神主牌位。神厨前沿有细木镂花的罩,精巧玲珑,涂朱描金,是宗祠里最华丽的部分。神厨前置长条的香案,雕镂精致,造型与神厨统一。
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中国人的寄托在哪里,就在祠堂。我们应该鼓励修建祠堂。修建族谱,举办族人大会。但是我们也反对那一种浮夸的,超级浪费的奢侈型的族人聚会。我们经常说没有家教,一个家族的家族文化传承对后代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一个中国人,你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你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因为那是你的祖先,你的来源,人不可忘本。常怀祖先创下基业之艰辛,常勉后代子孙砥砺前行。
江苏一家族集体要求改姓,拿出家谱为证,说出一段什么往事?
本文2023-11-01 21:11: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