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戴"这个姓氏的来源?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姓戴?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三:
一是出自子姓。商朝王族为子姓。史载阏伯是商的始祖,唐尧时为火正,封于商丘。阏伯的第十三世孙即商汤。商汤的十六世孙,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之庶兄是微子启。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建立宋国,都睢阳(今商丘)。微子启去世,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公元前799年,至宋惠公之孙,也就是微仲衍的八世孙宋戴公扌为被周宣王封为周士卿大夫,成为宋国第11位国君,在位34年,于公元前766年去世。因戴扌为公在位时仁信爱民,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周宣王念其有功于国,故赐谥曰“戴”,封戴邑侯。其子孙以谥为姓,尊宋戴公扌为为戴氏始祖。戴扌为公逝世后,葬于宋国,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古城西北处。其子名司空,号武公,在位18年(公元前765—前748)。孙名力,号宣公,在位19年。武公、宣公去世后,分别葬于戴扌为公陵墓两侧,因三陵并峙,故名三陵台。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在今商丘古城,大兴土木,筑梁园300余里。当时三陵台为梁园七台八景之一。三陵台鼎盛时期,占地770余亩,内有祠堂、碑楼、牌坊、石像生
等。还有千棵古柏,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历经2700年后,三陵台重新修复,成为戴氏祖陵,世界各地戴氏宗亲不断前来寻根谒祖。三陵台由于历史悠久,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了商丘市重点旅游景点之一。此支戴姓,其历史至今也有2800多年。
二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子姓戴国也被吞并,另封姬姓族子于戴。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春秋时,公元713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最后郑庄公灭了戴国。其子孙则以国为氏。戴国灭亡后,一支戴国遗民南迁到安徽当涂市的戴山。这支戴氏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普遍使用戴姓是在国亡之后,其历史也有2700多年。
三是源出外族的改姓。周武王灭商,从奄(山东曲阜东)迁殷(今河南安阳殷墟),从此称为殷商。之后,有不少殷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殷氏。其后就改姓戴。这一支戴氏也源自河南。还有东汉明帝时,有燕姓改为戴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戴佳氏、达尔充阿氏等,全部改姓戴。瑶、回、蒙古、土家、锡伯、台湾土著等民族,也有戴姓。唐朝时,戴姓开始入闽。元代以后,戴氏徙居台湾及海外。今日戴氏在台湾已成为台湾第52位大姓。
戴姓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姓之一(居第54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39%,即每1万人中,有39个姓戴的,即全国超过500万人,尤以江苏、浙江两省为最多,约占戴姓人口的53%。
湖南湘潭鹤岭戴氏六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戴朝先主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资阳戴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戴人贵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榷岭戴氏五修族谱二十四卷,(清)榷光晋等主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上戴氏四修族谱六十卷,(民国)戴海鲲受等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戴氏九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三卷,(民国)戴树人等撰修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湘上戴氏三修族谱三十六卷,(清)戴东堂等主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戴氏续修族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戴氏续修支谱八卷,(清)戴洪炳等主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邵东戴氏三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民国)戴祖咏等主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邵东戴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清)戴耀陵主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戴墅高氏宗谱三十四卷,(清)高步瀛纂辑,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毗陵高氏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存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西万戴王氏族谱,(清)王文杰等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安徽屯溪戴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戴文炳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刻本二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徽州戴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东溪戴氏配崇祀录,(清)戴文炳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戴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前后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迁杭戴氏族谱,(民国)戴兆田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本复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浦江浦阳埽溪戴氏宗谱二十三卷,(民国)戴财金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缺十四、十五、十六、二十卷。
武进昆陵戴墅高氏宗谱二十八卷,(清)高明善主修,高步瀛纂辑,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二十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六卷、第二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锡山戴氏宗谱八卷,(清)戴云龙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华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京江赐礼戴氏重修家乘六卷,(清)戴□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赐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戴氏宗谱三十六卷,(民国)戴儒彬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萧邑萝戴氏宗谱十卷,(民国)戴介生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荣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左传》宋有戴恶,戴溢之问政孟子。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4、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戴姓始祖——戴撝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戴氏图腾释义
释义戴的本义“是加于物上”,即插花在头上,穿衣在身上,把帽子套在头上,都算“戴”。
起源西周初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的子姓宋国,传至宋惠公之孙、宋武公之父的一代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他的孙辈中,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戴氏。再就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公元前713年被郑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形成又一支戴氏。
得姓始祖:戴撝(宋戴公)
始 祖 地:河南商丘、民权
郡望堂号:谯郡、广陵、清河;独步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64位/约449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6位
现存家谱:293部

戴的简写是十八(十在上,八在下)(现已废除该种写法)。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余诸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戴国的都城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有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而西距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却远达数百里之遥,因此,郑虽灭戴,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故而戴国之地后被并入宋国。姬姓戴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及其部分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戴氏的另一支系。另外,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始祖
戴撝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迁徙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六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 四百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戴间,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于戴姓的主体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年间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发,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面的江苏移动。
分布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万,为全国第 六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独步堂: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避贵堂:同独步堂。
字辈
安徽太湖县戴氏字辈:一志景本厚 高明治君之 天大四家 人文兆应 传先启后
安徽旌德留村戴氏字辈:童兴昌孙和,英鼎希国士,文光兆善良,传经思祖德,吉嗣永垂芳,英俊承先志,家声振显扬。另付女行排辈:娥容姣艳美,秀凤娟巧粧,琴音联珠玉,芝兰媚贞香,二十字自男排行传自起配娥字。
安徽宿州灵璧戴氏字辈:"序衍明朝统家传亦世谋英华含馥郁
湖南善邑戴氏字辈:“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湖南资阳戴氏字辈:“燕翼遐兴炽鸿图世业彝时祥金玉贵南北极星中禀正添资敏淑气焕人文先工贻万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远荫后嗣昌”。
湖南湘潭戴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湖南澧县戴氏字辈:必仲应添春,朝廷胜有君,仕方永光大,锡泽世鸿承,作述林上凤,
山东曹县戴氏字辈:“建振云瑞长 盛德贵聚良 肇基存国宝 庆善本贞祥 勤俭立业富 仁义礼智昌”。
戴氏一支字辈:“维应学文楚正光明兴志中启富跺龙庭泽元道德向世传伦”。
戴氏一支字辈:“祖宗孙绍金汝禄方德”。
重庆路阳戴氏字辈: “礼乐熙万朝 世仕大文成 功德有志福 起家才隆兴永远禄寿康 忠信仁义长 光荣安邦国 富贵定贞祥”
湖北鄂州汀祖镇的戴氏字辈:受荣华思胜,兴玉凤世宗,立先贤法纪,守显德光隆,启佑自绵远,顺承应盛昌,天锡方滋大,维时永嘉祥……(绍礼堂)
安徽无为县戴氏字辈:友志彦福,文遇万启,国朝必昌,继衍恒茂,永绍前章,光明宏大,照耀家邦。
江苏射阳县戴氏字辈:元启光中,式从古训,孝友和融,克家昌世,德荫永丰。
江苏<注礼堂>戴氏字辈:遵培树尔尚 振宇耀华昌 浩得绵泽久 惠贤传远方 风良兆国泰 怀广保晏康 政廉山川瑞 萌嗣源永长
湖北孝昌县戴氏字辈:学正天良,志行大方,立朝维法,观国友光
山东金乡戴氏二十一世至三十世字辈:忠孝仁义礼,智信德文武
重庆綦江新建戴氏字辈:万启正世之,举绍钦洪仕,维明朝天国,荣显昭忠义。
重庆丰都红星戴氏字辈:述思文学德,三元发吉祥,孝友传家远,百世永其昌。
祠联
门楣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戴”,戴德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又称“太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戴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四言
席传易学;
戴氏宗祠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都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谁知道"戴"这个姓氏的来源?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姓戴?
本文2023-11-01 20:22: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