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谁抄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谁抄谁?,第1张

氢锂钠钾铷铯钫,铍镁钙锶钡镭”凡是理科生对于这几句话都不会太过陌生,甚至是倒背如流,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推动了化学史的发展与进步。

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自然每个元素就要有中国的名字。如果你也喜欢历史或者说了解明史,你就会发现,这些元素的名字与明朝皇室子弟的名字相似!难道元素周期表早在明朝就被我国发明了?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命名特征

我们知道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几类,金属元素,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像铁、银、铜等都属于金属,有金属元素自然就有非金属元素,像排名第一的氢,还有芯片中会用到的硅都属于非金属元素,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汉字通常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即使你不知道这个汉字什么意思,但是你也可以通过字面大致推断。

氢、氧、氮等元素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氢气、氧气、氮气,都是气体,所以部首偏旁都是气字头;而金银铜铁等金属都是金字旁;像碳硅硫等非金属几乎都是石字旁的。不得不说中国文字文化博大精深啊!

在元素周期表中,绝不是只有我之前所说的这几种常见元素,有些汉字可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像铷、铯、钫、锶、钡、镭等字,这些字可以说只有接触化学才能看到,那么这些字是怎么来的呢?还得从一位开国皇帝的取名之道说起。

朱元璋的取名之道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不叫朱元璋,而是朱重八。因为在元朝,身份地位低微的汉人是不允许拥有自己的名的,只能以在家的排行或者生日当天的年岁为名,也就是说当时的汉人名就是一串数字,像朱元璋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四,常遇春父亲常重五。朱元璋这名字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寓意诛元璋,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

通常人总是会将自己从前得不到的东西,想方设法的补偿给孩子,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身份地位最低微的一个,从小受尽磨难,连正经的名字都不能拥有,作为一位父亲,他自然不希望儿孙们受这种苦,哪怕他们已经是皇室子弟。朱元璋为子孙们的名字可谓是操碎了心。

他规定,凡是朱家后人,名字必须是三个字,第二个字是辈分,一看第二个字就能知道他是属于哪一位王爷的第几代子孙,为此他专门为每一个儿子写了家谱,像太子家为: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说完第二个字,再看名字中最后一个字。

朱元璋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按照五行来取,也就是从父辈到子辈依次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环正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朱元璋的原意是相当好的,但是他没想过,光是他自己一共二十六个儿子,除去夭折或各种原因死亡的几个儿子那也有23个,每一个儿子再生十多个儿子,那第三代就是两百多个,而中国汉字含有金木水火土就那么多,用过了就要避讳,这样一来取名字就成一个难事。

那怎么办呢?古有仓颉造字,今有朱氏子弟合成字。于是明朝皇族子弟的名字就越取越偏,什么钯、钴、铬、铌就出现了。

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

当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时,清朝的化学家徐寿对元素周期表的神奇之处十分佩服,就想着将他翻译为中文,方便在中国流传。

但是给元素命名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像我们以前给孩子取名字,随便叫个什么张三李四就完成了,而是要根据每个元素的特点来命名。徐寿在翻阅资料时,意外翻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家谱,里面的字生僻字居多,还大多数与金属矿物相关,这正好符合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特点,于是朱元璋子孙们的名字就这样被编进了元素周期表。

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绞尽脑汁为子孙们想的名字就这样在百年之后进入了元素周期表,并且广为流传,朱家就这样占领了元素周期表的半壁江山直到现在。所以说不是元素周期表早在明朝就发明了,而是其中的汉字在明朝被创造了。

大蒙古国 汗号:成吉思汗 庙号:太祖 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姓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统治时间:1162-1227 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成吉思汗铁木真,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 汗号:也可那颜 庙号:睿宗监国 谥号:景襄皇帝 姓名:孛儿只斤拖雷 统治时间:摄政1227-1229 汗号:窝阔台汗 庙号:太宗 谥号:英文皇帝 姓名:孛儿只斤窝阔台  统治时间:1229年-1241年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1235年後又攻宋朝,1241年,死时年56岁。 汗号:- 庙号:称制 谥号:昭慈皇后 姓名:乃马真脱列哥那 统治时间:摄政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汗号:贵由汗 庙号:定宗 (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 (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元宪宗 蒙哥 (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元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1264 至元1264~1294) 元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元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元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 (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天顺帝) 阿里加巴 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元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元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元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元惠宗  顺帝(明朝上谥号)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是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

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本来只是一个和尚,但是在元末的环境中因缘巧合参加起义军,并且最后成了起义军的一个领导者,在刘伯温等名将的帮助下成功坐上皇位,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纯草根出身的皇帝,因为在当上皇帝前,朱元璋往前追三辈、五辈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朱元璋称帝后还留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最后只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究其原因我觉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不顾朱元璋的嘱托,首当其冲就是朱允炆,违反祖训上台就削藩,想要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没错误,但是这太急了,后来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反抗,把朱允炆给打跑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朱允炆跑去哪儿了,现在还是一个没解决的难题,然后就是明朝很多皇帝都是不理朝政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明朝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天天沉迷于木匠的工作,导致了当时太监干政,虽然后来崇祯帝继位发奋图强,但是还是没法挽救日渐颓废的明朝。

第二个原因就是明朝皇帝寿命很短,更迭快造成明朝根基并不稳,明朝皇帝很多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就去世了,造成明朝改革频繁,社会动荡,就比如前任皇帝的改革还没弄完,新皇帝即位,旧改革直接被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虽然留20字来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这些字并没有用完明朝就已经灭亡了,最后只用到了“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给自己儿子用了这个字,排朱元璋留的字里的第十一个,也只能说用了堪堪过半

公元1352年闰三月的一天清晨。

激战后的濠州 (今安徽凤阳) 城,兵戈林列,戒备森严。料峭的寒风中,破损的城门下,匆匆赶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和尚。

城卫上前拦住了和尚的去路,几经盘问,不见惊慌,只称要面见郭元帅。

起义军元帅郭子兴闻城卫报告,催马来到城门口,只见绳索紧缚的和尚,相貌奇伟,气度非凡,心里不禁暗暗称绝。

郭子兴喝退左右兵士,便与和尚攀谈起来。和尚恭敬地递上一纸书信,说道:“明公不是要成大事么 我是汤和介绍来当差的,如果元帅不嫌弃的话,壮士愿跟定元帅打遍天下!”

郭子兴听罢,展信一看,内情尽晓。顿时喜出往外。即刻命卫兵松绑,收入麾下,充作亲兵。

这位相貌奇伟,龙形虎躯的年轻和尚正是后来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天历元年 (1328) 九月十八日,朱元璋诞生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村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老实巴脚的庄稼人,由于忍受不了地主的盘剥,几度流浪,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先是住在钟离东乡,后又搬到西乡,最后总算到孤村庄找了个落脚的住处。

朱元璋又名兴宗,幼名重八,字国瑞。其父名世珍。庄里人叫他朱五四,世珍生有4子,朱元璋为四。

他的母亲陈氏,对元璋十分钟爱。只是元璋降世后,便日啼夜哭。不仅全家日夕惊心,就是左右街坊,也噪得不安。父母无奈只好去皇觉寺求助神明保佑。事也凑巧,自去寺中求过神明后,这小小的元璋竟安稳得不哭不闹了。为感念神佛,待元璋周岁时,世珍夫妇便抱子入寺,设祭酬神,并为元璋另取一禅名,叫元龙。

暑去寒来,光阴荏苒。小元璋在父母亲温馨的怀抱里悄悄地长大了。可社会、人生的苦难也在等待着对他的洗礼。债务、饥荒象瘟疫一般紧盯在世珍那摇摇欲坠的茅屋。年仅五十多岁的世珍,却已是枯黄苍老,度日如年了。没办法,他只好让伯仲叔三个大儿子去富裕人家做工,留下小儿元璋守在身边。

天真幼稚的小元璋那里晓得人间的苦难,有空便和小伙伴们去皇觉寺玩耍。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也抽空教他识文断字。元璋也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入耳便晓。天长日久,便也粗晓些古今文字了。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天真浪漫的朱元璋已出落为翩翩少年,该是自己独谋生计的时候了。这样经人介绍他到里人刘大秀家放牛。起初元璋决意不去,后经父亲一番苦苦劝导只好听从父命,去人家牧牛谋生了。

穷人孩子特别早熟,元璋出门谋生还是个淘气十足的孩子。但他聪明,有胆识,多主见,成了孩子群中一小小自然领袖。后来成为大明开国功臣的徐达、汤和及周德兴等人都是元璋这时候结识的牧牛伙伴儿。有一次,朱元璋同一群牧牛娃在山中牧牛,西天的太阳还老高,孩子们的肚子已饿得咕咕叫起来了。可端着人家的饭碗,就得受人家的管,谁敢提早回家呢朱元璋小眼睛一眨巴,计上心来。他唤过伙伴,一番吩咐后,便从牛群中拉过一头小牛犊,用缰绳绑住腿,一声吆喝,把牛犊砍倒。接着大家七手八脚剥皮、捡柴、生火。一会儿的功夫又香又嫩的牛肉烤熟了。饿极了的孩子们,你一方,我一块,眨眼的功夫一头小牛犊就给狼吞虎嚥地吃得只剩下一堆骨头,一张皮。

饱餐过后,太阳西斜,到了牧牛归栏的时候了。这时孩子们个个心里敲起了小鼓点,放牛的把牛吃了,如何向东家交待呢 一时间你瞅我,我看你,面面相觑,互相埋怨起来了。

朱元璋笑道: “咱们别吵了,主意是我出的,挨打挨骂由我来担!”说罢他领着伙伴把小牛犊的骨头埋好,又在血迹上撒过泥沙。一切收拾妥当,一声号令,小小的牧牛队伍归来了。

朱元璋拴好牛群找到牧牛主说:“小牛犊不听话,自己钻到山洞里,夹在石头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了,你看牛尾巴都拽下来了。”当晚朱元璋为这事挨了顿毒打,还丢了饭碗。但他却赢得了小伙伴们的钦佩和信任。

晃眼间已是元顺帝至正四年 (1344),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成了17岁的英俊青年。可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淮西家乡,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太平乡里不太平。孤村庄更是人烟寥落,鸡犬声稀,一片凄凉。几个月的功夫,太平乡就死去了几百口子人。

灾难也终于降到了朱元璋家。64岁的老爹世珍首先染病不起,命归黄泉。三天后,长兄朱镇(又名重四),又染疫身亡。过了十二天,母亲陈二娘又离开了人间。一贫如洗的朱家,不足半月相继去世了三口,朱元璋那悲痛艰难的情景实在难于言状。父母病亡,总要尽早下葬阴宅,以尽孝子之心。可是天下漫漫无际地,却没有朱家半垅田。真是“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阴宅之难。”后来多亏邻居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地,也无从备办棺木,就草草把三位亲人掩埋了。

谁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父兄的丧事刚刚料理结束,仲叔两兄又染上了时疫,一同病去。昔日儿孙满堂的朱家,眨眼几天的时间只剩下了元璋和嫂侄三人。

灾难,重重的灾难! 伶仃孤苦、家破人亡的朱元璋一时间竟走投无路了。虽然他一腔热血,满腹壮志,可有谁知晓虽然他英俊威武,浑身是劲,可有谁雇用他形神泪丧,他日夕彷徨。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计划已定,他也不及同嫂侄打招呼,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当了和尚。

人生的路是铺遍了荆棘的路。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儿时嬉戏玩耍的寺院,今天竟成了自己的归宿。怀揣着一腔苦与难,朱元璋赤条条一身走进了皇觉寺,当了一个小行童。

因为朱元璋年纪轻,进庙晚,左右师兄一大群,谁都可以使唤他,谁也瞧不起他。朱元璋自迈进庙门,整天扫地、担水、上香点烛,活儿不离手,可到头来这些大师兄们,还是斥责之声不绝于耳。常常是饭后敲钟,闭门推月。他想起昔日父母亲在世时的宠爱,兄嫂的体谅,伙伴们的亲昵,眼下是全无影无踪了。失却了的,再也不会归来了!

想到此,少年落魄的朱元璋无限悲伤。但即使这样的生活也并非久长呀!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时下,寺里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总不是个长久之计。没奈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进寺刚刚50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箬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 “游方”僧的队伍中去了。

“游方”也叫 “化缘”,是和尚们的行话。佛家所称化缘,其实就是讨饭。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化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 (在今河南)、信阳 (在今河南),再往汝州 (今河南临汝)、陈州 (今河南淮阳)、鹿邑 (在今河南)、亳州 (今安徽亳县),后到颖州(今安徽阜阳)。整整三年,朱元璋走遍了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大邑。游方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在朱元璋云游淮西的时候,正是彭莹玉、刘福通等农民起义领袖在此秘密宣传白莲教,组织起义活动的时候。由于朱元璋亲身经受着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倍尝了人生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的痛苦生涯。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三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确实又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在饱尝了仰食他人,朝不及夕的游方生活的艰辛后,又两手捧着木鱼和瓦钵回到了皇觉寺。迈步寺院,只见尘丝蛛网,布满殿庑,香火沉沉,禅床寂寂,一派凄凉冷落的景象。朱元璋向邻居一问,才知道近年来,家乡民生凋敝,寇盗四起,百姓无力供养一班游手坐食的和尚,昔日的师兄难熬清淡,也在自己出游后先后散去了。

寺无他人,人无他路。后经乡邻挽留,朱元璋也不推辞,便留下暂作主持,聊度人生。

这时的中国大地,正处在元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农民不仅遭受着封建 赋税、徭役的残酷剥削,而且蒙汉各族的贵族、官僚、地主及寺院又疯狂地兼并土地,追加地租,对农民进行着惨无人道的统治、盘剥。加之封建朝廷的腐败,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殓,和年复一年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纷纷破产。走投无路的中国农民,宛如蓄之已久的滚滚洪流,终将对封建堤坝发起毁灭性的冲击。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勇敢地站立起来了。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颖州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远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又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据濠州城。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耳闻不断传来的战事,心情也难以平静了。几天后,农民起义的硝烟终于冲击太平乡了。

郭子兴占领濠州后,元将撤里不花奉命进讨。但他们又惧于起义军的力量,不敢攻城。为了向朝廷报功邀赏,堂堂的元朝大将们竟四处捉拿百姓,冒充捕获的起义军俘虏。这样濠州城外的百姓,闻讯四处逃命,村落为墟。皇觉寺地方虽然僻静,但村里逃亡、捉人的哭闹声使朱元璋确也是坐卧不安,整天捏着把冷汗。朱元璋暗自思量: 继续留在寺中,不是被官军捉去,就是被其杀死;要是离走寺院,荆天棘地哪里是自己栖身之处呢就在朱元璋左思右想,进退两难的时候,在郭子兴队伍里当军官的汤和给他捎来了一封信,告诉他现在自己已是个小头目了,劝朱元璋快来入伍。读完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他还是犹豫不决,难下决心。

几天过后,同房的师兄突然找到他,偷偷告诉他说,汤和劝你从军的信已被人知道了,要向官府告发。这消息如劈雷炸顶,情势危急,不容再犹豫了。与其束手待缚,不如奋臂相戕。决心已定,神情大振。时年24岁的朱元璋,扔下钵盂,揣好书信,告别依依真情的皇觉寺,急匆匆向濠州城奔来。

从俗投军是朱元璋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争先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兴的器重,遇有战事,总让朱元璋伴随左右。时间不长,他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当然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愈加苦练武艺,听从指挥。每次战斗获得的战利品,他都全部交给元帅府; 他受的奖赏,也公平分配; 论功劳,人人有份。这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十分满意,甚得军心。

元帅郭子兴见朱元璋虽然年纪轻轻,却如此有见地,有胆略,精明强干,也就把他当作知己,益加信任了。

郭子兴有位养女马氏,是他刎颈之交的朋友马公的独生女儿。马公的妻子郑氏生下女儿,不几日就病逝了。后来马公杀人避仇,将爱女托于子兴。不久,马公客死他乡。子兴尤是加意教养朋友的遗孤。

这马氏也是聪慧过人,一经指导,无不通晓。几年时间她已出落成一个窕窈淑女,到了婚配的年龄,但眼下还没有选中一个如意的郎君。

朱元璋的到来使郭子兴想起了养女的婚姻之事,经与夫人张氏商量,又征得养女和朱元璋的点头称允,就择日给两人成了婚。这样以来朱元璋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身价顿升百倍,兵士亦另眼看待。一齐敬呼他朱公子,而不直呼其名了。

出身微贱的秃头和尚,投军几天便百倍受宠,赚得夫人又升官,却惹恼了郭子兴的二位公子。这郭氏二兄弟素性褊浅,嫉妒心盛。对猛丁杀出来的这个穷哥儿们,与自己平起平坐,称兄道弟,感到浑身的不舒服。哥俩三天两头在父亲面前拨弄是非,造谣生事,尽说朱元璋的坏话。

这郭子兴也是个面条耳朵,豆腐心朱元璋简介,没多大主见的人。他经二子一唱一和,日夕絮聒,不免对朱元璋也起了疑心。

朱元璋仰仗着自己在军中日益巩固的地位,也不把郭氏二公子看在眼里。遇有军机事宜,他依旧侃侃而谈,年轻气盛,旁若无人。郭子兴愈觉不快,一日两人竟为战事吵了起来。郭子兴一怒之下,下令将朱元璋幽禁别室。

郭氏二公子见机会来到了,一面在郭子兴面前添油加醋,火上加油地诬陷朱元璋,一面暗中嘱咐膳夫,不准给元璋进食,决心借此机会除掉他。

二公子的秘议不巧又为马氏得知,她偷偷赶到厨房取过两张蒸饼,正要赶送元璋,不料出门竟与义母张氏碰了个满怀。她恐义母发现,急忙将蒸饼揣入怀中。

张氏见她神情慌张,谈吐吱唔,猜着内中必有缘故,便扯住马氏,与她说长论短地故意磨蹭起来。开始马氏心不在焉地胡乱应答着。后来竟双泪成河,泣不成声了。张氏忙喝退左右,仔细诘问。马氏跪地大哭,说明原委苦衷。张氏闻罢,甚为悲怜。待马氏解开衣襟一看,热气腾腾的蒸饼整个儿地粘在 上。好不容易将蒸饼揭下来,可 却烙得焦烂。张氏见状不禁悲愤交加,一面匆忙为义女敷药,一面吩咐膳夫即速为朱元璋送饭。

晚上郭子兴父子归来,张氏怒斥二子,力谏丈夫,二子本来就是做贼心虚,只得任凭母亲训斥,不敢回辩,结果讨了个没趣。

再说这郭子兴,别看他堂堂义军大元帅,可经夫人一番理正严辞的质问,也没了词,只好认错,亲自把朱元璋放出别室。经这番折腾郭家父子对朱元璋不敢薄待,年轻气盛的朱元璋也尝到了些做人的难处,平日里更加慎重了。

不久,义军队伍里发生了内讧。元帅郭子兴与歃血为盟的副帅孙德崖因战事不合,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孙遂设下圈套将郭子兴骗入家中,想秘密将他杀害,自立为王。朱元璋出征归来获讯后,立即带领亲兵,追到孙家,直入客厅,怒道:“敌人威逼城下,副帅不去杀敌,反要谋杀主帅,是何道理”

朱元璋说罢挥手亲兵拥盾冲入孙德崖屋中,四处搜寻,结果在一矮屋里找到了郭子兴。朱元璋击断锁链,背负而归。自此,郭子兴大难不死,自然对元璋感激不尽,更加厚爱了。

两位大帅发生内讧后,朱元璋清醒了。目下,濠州城义军有5位元帅,且互不服气,互不统辖,内讧不息,内耗太重。如此发展下去,不是在窝里斗死,就是被元军杀死。要想干一番大事业,手里无兵,久呆何益呢

于是,1353年春天,朱元璋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回到了阔别的家乡钟离,竖起红巾军大旗,募集兵马。小时候的伙伴徐达、周德兴等乡里青年,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招兵,一声召唤,都来投效。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成为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内中的徐达等24人,能文能武,有猷有为,成为后来的开国英雄,真皇辅弼。

数日后,朱元璋众揽英才,率兵而归。郭子兴见状喜出往外,遂擢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局促濠州,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

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帅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宏图大略的第一战。

定远附近有个张家堡,驻扎着一支拥有3000多人的地主武装,号驴牌寨。

朱元璋一行来到定远,闻知这寨中缺粮,孤立无援,正走投无路。元璋便亲自来到寨门外,寨主倒也慷慨,邀与营中,牛酒相待。席中朱元璋说:“听说寨主孤军缺食,眼下万全之策,或是跟从我们一起干,或是移兵他避,别无良策。”

寨主当即应下,三日后即率兵入伙郭元帅。不料三日后,寨主自食前言,中途变卦。朱元璋只好用计巧取。他叫兵士钻进布袋里,诡称军粮,装上车子,来到寨门前,遣兵通知寨主,请出门接粮。

寨主哪知是计,正愁军粮无着,闻报自然大喜,急步出迎。

朱元璋一声令下,兵士们破囊而出,立将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见寨主被擒,无心恋战,也纷纷逃命去了。

首战告捷驴牌寨,朱元璋又乘胜星夜奔袭缪大亨。

险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拥兵20000余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神速地偷袭他的营地,睡梦中他爬起来慌忙迎战,但怎能抵挡得住义军潮水般的攻势呢! 缪大亨见大势已去,权衡利害,只好率众投降,归顺朱元璋。

朱元璋收编缪大亨的人马后,威声大振,四方归附。

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是定远的两个中小地主,因害怕红巾军,亲自组织乡兵,结寨自保。后来,他们听说朱元璋的队伍,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连克数敌,人心归附。他们也带着自己的乡兵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朱元璋简介,儒冠儒服,温文尔雅,知道是两个读书人,非常高兴。他便向他们二人请教取天下的大计。

冯国用说:“大江以南,金陵(今南京市)为重要之地,向来是帝王龙蹯虎踞的都会,你率师南下,先夺取金陵为根据地,然后四处征战。倡仁义,收人心,救民于水火,不贪财宝女色。如此夺取天下是不难的。”

朱元璋闻罢大喜,即令国用、国胜兄弟入君帷幄,参赞戎机。同时下令拔营,向滁阳进发。

大军行进途中,又有人要谒见朱元璋。此人姓李名善长,字百室,也是定远籍的地主知识分子。他从小读书,注重研究法家学问,很有些智谋。朱元璋高兴地同他促膝交谈,问他夺取天下之方略。

李善长从容答道: “秦末大乱的时候,汉高祖以布衣起兵。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五年就成帝业。”他接着说: “你是濠州人,距离刘邦家乡沛县不远。如果你能效法汉高祖的长处,天下是可以平定的。”

朱元璋听后连连称善,当即留在身边掌书记 (秘书长),帮助自己出谋划策。

文人儒士的韬晦方略使朱元璋更坚定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加快了他横扫群雄,统一天下的步伐。

1354年十一月,元朝丞相脱脱统兵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在今江苏),又乘胜分兵围六合。

张士诚是出身于泰州 (在今江苏) 的盐贩子,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敲榨,遂率盐贩子于1354年起义,自称诚王。

高邮告捷,元兵将六合团团围住。六合守将派人向驻守在滁州的郭子兴求援。郭子兴因与六合守将有仇,不肯出兵。但这六合位置滁州东南,为滁州的屏障。若六合被克,滁州则正面受敌,情势将岌岌可危。

朱元璋苦口婆心向郭子兴晓以利害,总算说服了他,但号称百万的元兵,谁敢担此解围之重任呢朱元璋自告奋勇,点齐兵马,直指六合。进军途中,朱元璋密设埋伏,命令耿再成佯装败阵逃走,元军也不知是计,尾随穷追不舍。朱元璋喝令伏兵,一齐冲杀出来,将元军打得落荒而逃。

解六合之围,充分显示了朱元璋杰出的军事才能。紧接着郭子兴于1355年春正月,采纳了朱元璋的建议,遣其妻弟张天佑等人胜利攻占了和州(今安徽和县)。频立战功的朱元璋被擢升为总兵官。

朱元璋走马上任后,马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当时,和州将士,多是郭子兴的部曲,成份复杂,纪律松弛,出征时乱抢乱杀,很不得民心,当然也根本不把朱元璋这个总兵官看在眼里。每次议事,争抢上席,而把最末的一个位子留给朱元璋。

朱元璋决意要改变这种局面。不久,他创议修建城池,约定每人负责一段,限期三天完工。可届期,只有朱元璋竣工,而诸将都没有完成。这时朱元璋便拿出郭子兴的来檄,当众宣读,读毕正色道: “我这个总兵官是郭元帅任命的,既然当官就要负起责任。修建城池,咱们有言在先,而大家不能按时完工,敌人攻城怎么办今后谁若违抗军令,一律按军法论处!”诸将一见总兵官动真的,个个只得惶恐从命。

这件事使朱元璋深切感到严肃军纪的极端重要性。他下定决心整顿军队的纪律,使其成为一支英勇善战,为百姓所拥戴的仁义之师。

攻取和州后,他下令把自营中抢出来的妇女全部放出来,让其亲人认领。这天,营门外,一早便挤满了迎候母亲、妻子,女儿的人群,当人们重见自己的亲人时,悲喜交加,哭泣声,欢笑声汇成一片。百姓声声泪泪感谢朱总兵官。

自后,每攻下一城,朱元璋都叫李善长等文人书写布告,到处张贴。不断申明纪律,并派出执法队沿街巡逻,保护百姓。对违犯军纪的,不管职位多高,不论是谁家子弟,概以军法惩处。

当时军队里曾一度缺粮,军中严禁喝酒。义军大将胡大海的儿子偏偏不听。朱元璋闻报后决意要按军法处置。有人劝朱元璋说,胡大海正在前线带兵打仗,杀了他的儿子不妥当。朱元璋坚定地回答: “宁可使胡大海反了,也不能毁了我的军队!”说完,他抽刀亲自把他杀掉了。正因为朱元璋的队伍有如此严明的纪律,才使其队伍所向披靡,使其仁义之师的呼声远近传闻。

元至正十五年 (1355)三月,郭子兴这位起义领袖亡去了。刘福通农民起义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义军的左副元帅。不久,在两位副帅先后战死后,朱元璋又被提升为大元帅。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这支起义军队伍全部归为朱元璋调动指挥了。

朱元璋虽由步卒升任元帅,但依然是地狭人稀,难以实现统一中华的宏图大业。他特别注意瓦解敌人,壮大自己,团结各方力量于自己的旗帜之下,逐步实现心中的伟大目标。

元至正十六年 (1356) 仲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进取集庆。一场激战,火烧战船,主将被生擒,收降元兵36000多人。降兵收容后,不知朱元璋会如何处置,个个非常恐惧。朱元璋身旁的将士向他进言,降众过多,怕有他变,不如及早处置。可朱元璋没有采纳将士们的意见,而在降卒中挑选500个骁勇健壮者,带到自己的营房,夜里让他们环榻而寝。房中除留冯国用外,他平日的卫士一个也不留宿。朱元璋脱下战甲,登床酣然入梦,一觉到天亮。500名勇士非常感激朱元璋的信任。数日之后,朱元璋复用这500名降卒为先锋,攻打金陵城。降卒们感恩思愤,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长驱直取金陵城下,人人荣立战功。30000余名降卒见朱元璋果真以诚相待,感激不已,也忠心为他效命。朱元璋的队伍由此所向无敌,名播四方。

攻占集庆之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这时,在他的北面是义军韩林儿、刘福通。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地盘不大,但东、西、北三面都有股力量处在第一线,似屏障一样保护着这支义军队伍。朱元璋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 (今安徽贵池)、徽州 (今安徽歙县)、婺州 (今浙江金华)、扬州、衢州等地。

这时候的朱元璋,经过七年枪林弹雨的洗礼,已由一个只为求食谋生的和尚,成长为一名驰骋沙场的义军将领; 由一个小小的步卒成长为称雄一方的霸主。元至正十九年(1359),小明王又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左丞相。

朱元璋在通向大明皇帝的人生航道上,又开始了新的航程!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叫重八,长大后自己改名为兴宗,后来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时下流行的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开篇为朱元璋列出一份档案,在姓名与别名的栏目里写道:“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①将朱重八列入“别名(外号)”一栏,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朱重八、朱兴宗单独列为“曾用名”一栏。

那么,朱元璋的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的作者解释说:“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既然是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是两个数字,所以作者说:“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朱八八。”②但是,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农历(当时使用农历,即阴历)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这一年他父亲朱五四48岁,母亲陈氏43岁,父母俩的年岁相加91岁,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叫九一或一八,怎么说也不会是重八或八八了。

其实,这位作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宋元以来的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没有职名的,除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为称呼外,还有以行辈命名的。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即云:徐诚庵大令为余言:“向见吾邑《蔡氏家谱》有前辈书小字一行,云:‘元制:庶民无职者,不

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以上并徐君说。余考明勋臣开平王常遇春,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东瓯王汤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数目字为名。又考洪文敏《夷坚志》所载宋时杂事,如云兴国军民熊二;又云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周三;又云鄱阳小民隗六;又云符离人从四;又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临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张四;又云黄州市民十六,其仆崔三;又云鄱阳乡民郑小五;又云金华县孝顺镇农民陈二。诸如此类,不可胜举。又载阳武四将军事云:访渔之家,无有知之者,亦不曾询其姓第,识者疑为神云。按言姓第,不言姓名,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③

重八这个名字就是按照行辈的次序而取的。他属于“重”字辈,有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纪最小,就叫重八。既然是按辈份取名的,这个重八,就不能叫八八,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同样也不能叫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事实上,翻遍明代的史籍,也从不见有称朱元璋兄弟为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的记载。

这位作者主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他的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文字俏皮、幽默,确实好看。但是历史虽然是已经发生过的往事,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是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历史作品,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历史的面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否则,戏说历史,真假混淆,就无助于人们认识历史,得到有益的启迪了。因此,历史作品应该写得好看,更要写得真实。真实是历史作品的生命之所在。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谁抄谁?

氢锂钠钾铷铯钫,铍镁钙锶钡镭”凡是理科生对于这几句话都不会太过陌生,甚至是倒背如流,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